马克思主义理论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0:04:5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克思主义理论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源泉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的偏差与修正亦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历史溯源与举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溯源归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任何的教条主义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纲领《共产党宣言》诞生,到同志“三个代表”理论[1]的问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革命历程。同志“三个代表”理论思想的析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历史溯源是最好的举证。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溯源
我们说,《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伦敦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到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代代相承。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2]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经历了“巴梨公社”、“十月革命”战与火的洗礼,一天天成长壮大起来。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按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所述“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在实践中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作风。针对《宣言》,两位伟人曾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4]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用发展的态度来认证自己的理论,溯源到《共产党宣言》这里,我们会明白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即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诞生,到理论实践中的偏差与修正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
二、重新认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兴起论文
【正文】在20世纪最后30年的欧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来自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从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n)、汤普森(EdwardPalmerThompson)、威廉斯(RaymondWilliams)、米利本德(RalphMiliband)、霍加特(RichardHoggart)、霍尔(StuartHall)到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安德森(PerryAnderson)、哈维(DavidHarvey),英国一下子涌现出了一批具有世界性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纵横驰骋在从历史学、历史社会学、文学批评、文化研究、政治学到人文地理学的广阔的理论原野上,在有力地影响了当代欧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走向及其图景的同时,创造出了一种特征鲜明、充满活力、堪与德法传统并肩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在我国当前理论界,对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著作与思想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热点,这在文化研究、文学批评以及史学研究中表现得尤其明显;但对于作为一个整体的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国内学界还缺乏必要的体认,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理论传统实际上是一个非常晚近的发明,其兴起大体可以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一、为什么英国没有较早形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
众所周知,英国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第二故乡”,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里走向成熟和丰富,进而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的。但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及其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英国乃至整个英语世界都没有能够确立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也基本上没有出现有重要影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英国左派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1881年的“社会民主联盟”和1885年的“社会主义同盟”①,特别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同时代人莫里斯(WilliamMorris,1834—1896),但莫里斯主要是一个文学家和艺术家,他并没有留下可以供后世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直接继承的理论遗产。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使用德文进行理论创作,尽管他们也曾用英文在英国和美国的报刊上发表过大量文章,但真正能够代表其革命性思想的绝大多数代表作长期缺乏英译本,这给英国人理解和接受马克思主义造成了实质性障碍。按照苏联学者列文的研究,在恩格斯逝世前,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中出版了精良英译本的只有《资本论》第一卷(1887)、《共产党宣言》(1888)、《关于自由贸易的演说》(1889)、《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892)和《英国工人阶级状况》(1892)等五种。②对于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尤其是它的哲学基础、历史观和方法论)来说,它们显然是远远不够的。恩格斯逝世后,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的英译工作虽然时有中断,但从来没有停止过。1920年英国共产党成立后,这项工作得到了有力的体制保障。为了在英语世界传播与宣传马克思主义,20世纪20年代以后,英国共产党和苏联共产党曾编译出版过一些流传颇广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著作选本,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马克思文选》(SelectedEssays,1926)、《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SelectedCorrespondence,1934)、《马克思主义、民族性与战争》(Marxism,Nationalityandwar,1934)、《马克思恩格斯著作选集》(SelectedWorks,1935)、《马克思恩格斯论西班牙革命》(RevolutioninSpain,1939)等,这些选本为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同时也必须指出,这些选本的普及性、专题性以及政治意味过强,事实上无法满足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需要。在英国,能够比较方便地获得马克思和恩格斯主要理论著作(特别是哲学著作)的英译本(特别是全译本)基本上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的事情:《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个全译本出现于1959年,经常使用的全译本则出现于1963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译本出现于1968年;《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选译本出现于1964年,全译本出现于1973年……这对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与发展的客观制约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19世纪以后,改良主义压倒激进主义成为英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内在制约了主张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与发展。在20世纪50、60年代关于英国工人阶级的革命性争论中,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新左派曾偏激地认为英国工人阶级乃至英国人从来都没有革命性。这一观点遭到了希尔(ChristopherHill)、汤普森等老一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的反对,他们以详实的历史研究证明:英国人民也曾激进过、革命过,虽然在进入19世纪之后,这种激进的革命传统逐渐消失了。③以英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派的这种研究为基础,近年来,不断有历史学家重新发现了19世纪英国的激进主义思潮和运动,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19世纪后半叶,改良主义已经决定性地压倒了激进主义,成为英国社会乃至英国工人阶级中的主流意识形态。结果,直到1881年,英国才出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社团“社会民主联盟”,但仅仅4年后,该组织就因为“改良还是革命”的争论发生分裂,莫里斯、燕妮·马克思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退出该组织,成立新的组织“社会主义同盟”。然而,不管是“社会主义同盟”还是“社会民主联盟”以及后来的“独立工党”,马克思主义组织在英国的社会影响和政治影响都非常有限,即便是后来英国共产党成立之后,情况也没有实质性的变化:1924年,英国共产党响应第三国际的号召,申请集体加入主张改良的英国最大的工人政党——英国工党,结果,工党年会非常明确地表决反对这项议案,并向英国共产党(不管是政党还是个人党员)牢牢地关上了大门。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环境下,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生存尚且不易,更不用说发展了。
最后,英国共产党是1920—1921年在苏联共产党和第三国际的支持下,由英国原有的几个主要的马克思主义组织合并重组而成的。这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工人阶级政党,其党员主体和党的领导人都是产业工人。英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长期追随苏联,④因此,它既无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的需要和动力,坦率地说,也没有这个能力——对于大多数工人党员而言,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本身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更不用说创新和发展了。
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需要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规律,在实践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需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学科建设和教材建设,培养高水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
不久前,同志在会见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工作会议的代表时指出,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研究重大的理论和实际问题,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对此,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理解,科学把握。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面临的新课题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迫切要求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和艰巨的,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趋势,在总体发生积极变化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消极、模糊甚至错误的东西。在理论研究领域,脱离实际,对马克思主义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针对性、时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不强等问题仍然存在。在意识形态领域,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有所滋长,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变换不同面目、利用多种方式,否定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就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用马克思主义牢牢占领思想理论阵地,不给任何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以可乘之机。
社会现实的发展变化,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不是远离生活、脱离实践的书斋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从根本上决定了它与现实生活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紧密相联,与具体的历史和时代条件紧密相联;决定了它只有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才能够与时俱进、长存常新,指导实践、促进变革。当今世界,国际形势正发生着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进入一个关键时期。国内外发生的这些巨大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需要正视和回答的问题。例如,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如何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如何更好地实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等等。只有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才能从理论上对这些问题作出马克思主义的回答。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溯源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源泉就在于其“与时俱进”的品质。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中的偏差与修正亦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也可以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正确的历史溯源与举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溯源归位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与时俱进”的,任何的教条主义都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则。从第一个无产阶级革命解放纲领《共产党宣言》诞生,到同志“三个代表”理论[1]的问世,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革命历程。同志“三个代表”理论思想的析出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历史溯源是最好的举证。
一、《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溯源
我们说,《共产党宣言》是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在英国伦敦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诞生。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到邓小平、,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代代相承。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2]在《共产党宣言》的指导下,无产阶级经历了“巴梨公社”、“十月革命”战与火的洗礼,一天天成长壮大起来。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按马克思《共产党宣言》所述“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的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3]在实践中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作风。针对《宣言》,两位伟人曾说过“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4]由此可见,马克思、恩格斯是用发展的态度来认证自己的理论,溯源到《共产党宣言》这里,我们会明白一个至高无上的道理,即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诞生,到理论实践中的偏差与修正实际上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历史归位。(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重新认识普列汉诺夫和列宁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思考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特色、实践精神。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就其基本原理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的,就其实践经验和文化特质而言,则是中国的。
○理论创新要有自觉地研究重大现实问题与学术思想问题的意识,要有长远的和开放的学科建设与学术思想积累的发展战略举措。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由胡福明等同志执笔的、署名“特约评论员”的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此揭开了声势浩大的解放思想大讨论序幕。该场理论大讨论在相当程度上促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篇划时代文献的诞生,也为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如果说三十年前的真理标准讨论的历史功绩是拨乱反正,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实践的成就之一则是理论创新。从当年的解放思想到之后的理论创新是一个一脉相承、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过程,贯穿于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坚持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这种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过程正好印证了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而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特色、实践精神。
以彻底的实践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其表现与任务之一就是历史地全面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认真挖掘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真谛,用新的方法填补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研究空白,在新的视野中反思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和时代局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都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而是适用于一定的范围的、相对的和具体的历史真理。真正的解放思想、理论创新,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哪些内容仍然具有当代价值与普遍意义的科学真理,因而需要坚持发展;哪些观点看法确实已经过时,因而需要突破与扬弃;哪些方法与结论本来正确却长期被曲解或被严重遮蔽与忽略,因而需要恢复发扬。只有了解历史的人,才能避免重犯历史的错误,才能克服历史的局限。
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论文
摘要:马克思,这一人们公认的"千年伟人",他的思想在经过一百多年的历史长河的洗涤后,仍然闪烁着璀璨的智慧之光,指引我们向着人类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奋斗。他为勾画人类美好明天的蓝图耗尽心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解放全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深厚的理论功底;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对劳动群众的热爱;积极投身于革命的实践,不断总结革命的经验教训;对真理的不懈追求;他与恩格斯的真挚友谊;以及妻子对他的事业的全力支持,无不促使了他与恩格斯一道创立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这一理论给予了我们无尽的希望和动力。沿着她开辟的理论途径,人类终将会进入一个真善美的社会。文章试对马克思个人背景进行浅析,以剖析这些因素对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创立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个人背景;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
自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一个半多世纪的历程,在这160年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体系能出其右,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如此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生活发展的实际,如此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此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科学革命的结晶。马克思个人因素对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思想启蒙;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与为解放全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从小受到良好的的教育,1830年10月一1835年9月,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读书,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马克思移居柏林,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除法律课程外,他还研究哲学、历史和艺术史。在这里,马克思结识了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弗·科本等人,参加了"黑格尔左派"小组。与小组的首领们不同,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使哲学和实际斗争相结合。渊博的知识,为他从事日后的理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经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写了《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其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表明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伟大的抱负,有着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
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
[摘要]本文认为,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虽然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批判传统,表达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但是它实际上认为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力图解构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她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代之以后现代主义的身份概念,并以话语分析方法取代阶级分析方法。她所提出的激进的多元民主的理论包含着对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但事实上是主张将社会主义的目标同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原则结合起来。
[关键词]解构身份话语认同多元民主
尚塔尔·墨菲(ChantalMouffe1943一)出生于比利时的布列,在卢汶、巴黎、埃塞克斯和伦敦大学接受过高等教育,曾经是阿尔都塞的学生。毕业后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的大学当过访问学者,并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和康奈尔大学的研究员,现为巴黎国际哲学协会成员。她和拉克劳在1985年发表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走向一种激进的民主政治》中,首次提出了“后马克思主义”(PostMarxisnm)的概念,二者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的旗手,是当代西方后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本文着重探析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
后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兴起的一股新思潮,是后现代主义理论中一种批判资本主义的新思潮,拉克劳、墨菲、詹姆逊、利奥塔、鲍德里亚、福柯、德里达是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吉登斯、哈贝马斯等当代西方重量级思想家也卷入了有关后现代主义的争论,因此也被称为后马克思主义者。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政治立场各异,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也有很大差别,但是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在思想上具有某些共同的特征。如果说后现代主义力图解构现代性、超越现代性的话,那么在后现代主义的土壤中滋长的后马克思主义,则力图解构马克思主义、超越马克思主义。后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特别是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传统,借助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思想文化进行了新的探讨和分析。后马克思主义是继西方马克思主义之后的一种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批判性倾向的新思潮,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衰落之后新出现的“马克思”热。但是,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相比较,后马克思主义离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更远,试图更进一步地解构和超越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墨菲的理论就具有这样的倾向。
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批判传统,保留了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类解放的精神,甚至也具有某种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但是她却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政治实践进行了公开的批评。她试图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同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女权主义等当论结合起来,阐述一种激进的多元民主理论。激进的多元民主理论成为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这种理论坚持对资本主义的批判立场,努力探索新的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当代西方左翼思想的一个新亮点,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墨菲的后马克思主义理论主要体现在她与拉克劳合著的《领导权与社会主义策略》以及她单独发表的《政治的回归》、《政治家及其赌注:保卫多元的民主》等著作中。
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自1848年《******宣言》发表以来,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历史的长河中走过了一个半多世纪的历程,在这160年间,世界上没有哪一种理论体系能出其右,能像马克思主义这样,如此密切地贴近人类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思想、生活发展的实际,如此深刻地阐明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如此强有力地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伟大的科学革命的结晶。马克思个人因素对马克思主义这一伟大理论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马克思个人背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思想启蒙;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与为解放全人类而工作的崇高理想
马克思从小受到良好的的教育,1830年10月一1835年9月,马克思在特利尔中学读书,1835年10月,马克思进波恩大学法律系。1836年10月,马克思移居柏林,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除法律课程外,他还研究哲学、历史和艺术史。在这里,马克思结识了青年黑格尔分子布·鲍威尔、弗·科本等人,参加了"黑格尔左派"小组。与小组的首领们不同,他重视实践活动,力求使哲学和实际斗争相结合。渊博的知识,为他从事日后的理论创作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中学时代,他受到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已经有为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在特利尔中学毕业时马克思写了《青年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的作文。其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千万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表明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有伟大的抱负,有着为全人类而工作的伟大理想。
二、阶级立场: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憎恨,对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热爱之情
马克思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世界观的创立者之一和他对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憎恨和对劳动群众的深厚感情是分不开的。马克思的父亲享利希·马克思是一名犹太律师,很有教养,除精通法律外,对古典文学和伟大事业大哲学家的思想也相当熟悉;其母普雷斯保·罕丽达,出生于荷兰富有的拉比家庭。马克思就是出身在这样一个旧贵族家庭里,,使他有机会了解到社会上层的相关情况,但马克思与工人阶级的接触也使他能够看到下层群众生活的艰辛。在这两者的比较中,马克思强烈地感受到现存制度的不合理。在当时,马克思凭借他的家庭地位、社会关系和本人的才学,完全有可能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但是,马克思却毫不动情的抛弃这一切,宁愿清贫一生,受尽反动统治的迫害,始终和广大劳动群众站在一起。显然,没有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极度憎恨,对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热爱这一基本立场,马克思是不可能矢志不渝,历经险阻地创立这一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根本利益的革命理论,不可能为建立这一理论而奉献自己一生的精力。
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
一、前言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兴起与70年代,起始于1978年出版的G.A.科亨的《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一书。在80年代形成一种学术思潮,影响至今。严格的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学派或者流派,因为它没有通常能够成为学派的基本的立论特征,比如,相互认可的基本特征,原理,主要观点等,它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松散的互相讨论、学者之间的观点并不是互相认同,那为什么称之为一个学派呢?原因有两个,以使他们的研究方法都有英美分析哲学的底子,采取的用分析的方法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著,分析哲学20世纪起源于英国,1905年罗素《论指标》,其产生是自然科学升入发展,数理逻辑影响空前的催化下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潮,强调分析方法的重要性,分解分析法,就是把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组成要素,形式分析法,分析科学预言,命题,推理形式结构,意义分析法,分析词语,命题的意义,特别是分析元逻辑,元科学语言的意义。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确化,清晰,严密。其二他们声称以马克思主义为研究对象,追求的是重构一种既是科学的又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的意义是指,符合20世纪的哲学标准,机构严谨,话语明确,革命的意义是说,一种有关解放的理论。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些注重理论的诠释和概念化,拒绝或批判各种形式的方法论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微观基础,一些强调以理性选择为方法论原则探讨理论的微观基础,既反对整体主义也对基础注意持某种否定态度,而且从实践和理论角度来看,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决不是一套和信心年集中在一起的紧凑实体,不存在一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也不存在一种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方式,分析的马克思只是将不同的观点和研究路径结合到了一起。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其研究对象可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是方法论问题,二是经验理论部门,主要是历史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经济分析,三是规范理论部分,主要是对异化,剥削等伦理问题的分析。
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最早代表人物是柯亨,埃尔斯特,罗默等。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者各自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柯亨在历史唯物主义解释中取得了影响,罗默是最具创造性和独创性的人物,他的关于资本主义和积极剥削的博弈理影响很大,埃尔斯特的研究成果总体上对马克思的否定多于重构,他对方法论的研究影响颇大,赖特将它的阶级理论与在几个国家进行的经验调研结合起来,提供了一种对实际现存于资本主义中的阶级和剥削模式的剖析,他还发起并参与了名为“真正的乌托邦”的对社会主义建设前景的研究,范帕里斯将环境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他的基本收入理论影响广泛,布伦纳对不同的前资本主义欧洲经济中阶级结构的变动提供了一种历史的说明,重新开展了关于从封建主义相资本主义过渡的特征的争论,鲍尔斯以有关不完善的劳动契约的思想,考察了工厂中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巴洛汉研究了第三世界的半封建关系和新生的资本主义,他还与罗默一起研究了有关市场社会主义设计的问题。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最近的,金里卡也对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做出了自己的经典评价。通过一个体系在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剥削和异化理论,对强制性的转移剩余价值就是剥削这一个观点的坚持,事实上,这是一种对自我所有权的自由至上主义的关注,金里卡对正义、平等这些伦理与哲学概念也作出了重新解构与诠释,用自己特有的方法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以说对政治哲学发生了重要影响。在这里尤其是有关对剥削和异化的分析,对这些规范理论的伦理性分析,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地把握。
二、对剥削理论地分析
1、经典克思主义者的观点
马克思的剥削理论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进行展开的。马克思从商品一因素到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再到只有劳动力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而马克思的剥削理论又是基于其劳动价值理论之上的,即剥削也就是对被剥削者在剩余劳动时间里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种剥夺。剥削特指资本家从工人的劳动中榨取的价值(以产品的形式),超过了对工人劳动力的报酬(以工资的形式)。资本家就是工人的剥削者,资本家只是在能够榨取公认的“剩余价值”的前提下才会雇用工人,因此,这种通过剥削把剩余价值从工人转向资本家的做法存在于所有的劳资关系中,劳资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剥削关系。马克思对剥削的概念采取了这种技术性的定义。并且马克思主义者都把对剩余价值的榨取当作不正以的证据,事实上,当作不正义的范例。马克思主义的剥削观是否还有道德意义,例如,是否涉及着对他人的不公平利用,技术意义上的剥削是一种不正义,对此的传统论正是这样的。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论文
【内容提要】“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同志在“七一”讲话中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这一论断,第一次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认识。这一科学论断突出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是伴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新概括。
在时代、形势和实践发生剧烈而又深刻地变动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与时俱进,关系到能否真正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与时俱进的精神境界,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站在时代高度,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己、提高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清醒、自觉和无私的境界。
学习“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一科学论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正文】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所作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科学论断。这个论断既是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150多年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又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意义。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并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一)
-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
- 下一篇:马克思主义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