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10:01:1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问题分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领袖人物关于基本原理的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把马克思主义明确区分为基本原理和个别结论两个方面的,首先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自己。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某些地方本来可以作一些修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如果是在今天,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会有不同的写法了。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1]这就是说,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基本原理是他们思想体系中最具有普遍意义、长期起作用的部分,而个别结论只是对具体问题的具体阐述,因时因地而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变化,是会失去时效性的。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这个序言中没有进一步概括阐述《宣言》的基本原理是什么。不过,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为《宣言》所写的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强调指出:“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是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2]在这里,恩格斯所阐述的《宣言》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这一思想与他在《反杜林论》“引论”中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完全相一致。恩格斯说:由于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这两个伟大的发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这就是说,在恩格斯看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主要是指: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按照列宁对《宣言》的评价,《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原理是:“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3]

简而言之,按照列宁的观点,《宣言》中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是:唯物主义、辩证法、阶级斗争、共产主义的基本理论。后来,列宁在《卡尔•马克思(传略和马克思主义概述)》(1914年)中,全面系统地概括和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概述》中,列宁强调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的学说”、“马克思的经济学说”、“社会主义”、“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策略”。这里,“马克思的学说”指的就是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4]包括“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主义历史观”、“阶级斗争”四个部分。“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又包括“价值”、“剩余价值”两个部分。很显然,列宁这里是对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思想的进一步阐发,这也就是列宁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来说,他们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既各有特点又一脉相承。在谈到他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成为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的时候,曾经这样说过: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记在我的心中,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就一直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是: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这是中文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考茨基的《阶级斗争》;以及柯卡普著的《社会主义史》。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在建党前夕,还指出过,唯物史观是吾党的哲学根据。自那时以来,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在他的思想中占主导地位并得到进一步发展的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原理,以实践论为核心内容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以社会基本矛盾为核心内容的唯物史观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是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在谈到“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时候说过,他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他还强调说,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讲的实事求是。在邓小平看来,《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所阐述的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也就是属于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

正是这些基本原理引导他登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殿堂,有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后来领导革命、建设的过程中,特别是在他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贯穿其中和作为理论根基的主要是,关于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社会革命(改革)和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在讲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必须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的时候,曾经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两个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他说,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思想理论研究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具有的基本点,既坚定不移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又赋予它们鲜明的时代精神和实践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二、关于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方法论思考

从上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关于基本原理的思想,所引发的思考主要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需要掌握以下方法论原则:第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属世界观层面,是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大家知道,世界观是人们对于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其特点一是根本性,一是普遍性。关于世界观的理论,就是关于世界一般规律的结论,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对于马克思主义来说,这就是属于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恩格斯说过:“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观点作为理论的基础。”[5]这个“新的科学的观点”,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础上的”。[6]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和科学世界观。列宁对《宣言》的评价,就是认为“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列宁所说的“新的世界观”与恩格斯所说的“新的科学的观点”完全一致,它所内含的科学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层面的东西。这些基本原理,也就是所说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他们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7]所以,考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其根本着眼点,就是世界观。当然,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体。但是方法论与世界观相比较,毕竟是从属于世界观的第二位的东西,是属于应用层面的东西。第二,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把握和区分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如同自然科学对基本粒子的看法一样,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区分也具有相对性和层次性,这主要取决于划分基本原理的参考系的不同。如对于世界的本质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世界的发展状况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世界的可知性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对于人类社会的本质的看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原理就是基本原理。就对于人类社会的看法而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原理,就是基本原理。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翻转课堂研究

一、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物理教授埃里克•马祖尔对翻转课堂开展了研究,可以说,这是最早的关于“翻转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他创立了“同伴教学法”,让学生在课前自己学习,学习的方式为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等,然后提出问题。而教师则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课堂答疑,并根据疑问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以此来搜集和开发学习材料。富兰克林学院的RobertTalbert教授主张把知识传授放到课前,把知识吸收环节放到课内的这种翻转式教学,也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早的实践者是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两名化学老师,他们在2007年采取了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使更多的教师学习和接受了翻转课堂的方法和理念。2012年1月30日,举办第一个翻转课堂“开放日”,向参观者呈现翻转课堂的运作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很受欢迎。可汗学院的翻转课堂被认为是正式打开“未来教育”的曙光。可汗学院是一个非营利性教育组织,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余部教学视频,每段课程影片长度约10分钟,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翻转课堂在我国也引起了重视,实际教学试点逐渐增多,但影响力较大的试点多分布在京津、泸宁、重庆和广州等几个地区,而且以中学和中职学校为主。走在全国前列的是重庆市聚奎中学,它是“全国第一所运用信息技术整合策略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学校。他们运用多种方法实现课前学习与课堂互动。2013年3月,南京市九龙中学开展了首轮包含文理六门学科的教学赛课,采用家校新干线、自主学习单、知识框架图等方式,在无线网络平台电子白板、微课程以及短视频等方面也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

二、“马原”课的研究现状

“马原”课是全国各个高校各个专业的必修和公开课,其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各个组成部分及其所包含的各项基本原理是一个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因此,整体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完成“马原”课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必然要求。然而,这也正是“马原”课教授的难点所在。“马原”课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起来难免枯燥,兴趣不高。有调查指出,在最主要的学习动力问题上,50%的文科生和36%的理科生选择了“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各33%的文理科生为了“完成学分”学习本课程;7%的文科生、21%的理科生将“考研取得好成绩”作为学习动力;10%的文理科生学习本课程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习“马原”课的学生存在着功利主义色彩,这就使教学目标产生了偏差,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产生现状的原因较多,比如: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师素质方面存在欠缺。“马原”课程所选教材为教育部统一编写,然而,面对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教材在内容上难免会陈旧、脱离社会且缺乏时代性。同时,教材的内容说教感较强,理论性较强,难免会使学生产生距离感。在书中难以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恋爱、求职等实践相联系。部分“马原”课的教师理论功底差,在教学中缺乏广度和深度。另外,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陈旧。调查指出,教学方法单一也是使学生难以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学生比较认可以教师教授为主、师生互动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践探索

针对诸多弊端,“马原”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把“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尝试。根据掌握的资料,目前,尚无公开文献显示大学进行“马原”课与翻转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来进行教学的实例。传统教学模式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概念、理论在课堂上进行传授,知识内化则在课后让学生通过作业等形式来完成。而翻转课堂的模式完全颠覆了传授教学模式,知识传授是在课下完成,主要方式是通过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完成,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共同讨论吸收。这样,就在不减少基本知识传授量的基础上,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践相结合,降低了理解难度,可以保证知识被完全理解。首先,理念的转变。翻转课堂模式是把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转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师与学生都要转换思想,“马原”课不再是教师主讲,而是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要通过提问的形式来检测学生学习的情况,另一方面,也要把难以理解的知识用讨论的形式来帮助学生深化理解。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提高教学效果。而小组讨论的形式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参与意识、合作互助精神等思想品格,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内容与形式的转变。传统教学是以“马原”教材为主,按照教学大纲逐章按部就班地讲解,偶尔会穿插实例。翻转课堂则不同,学生在课前运用视频等方式学习基本理论知识,课上不仅仅是消化教科书上的知识,更多的是以实例为主进行讨论,而这些实例基本上都是与学生密切相关,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考核方式的转变。“马原”课的考核方式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概念和理论的考察,基本上是纸质的考试形式。所以,学生在考前会死记硬背,理解不深刻。而翻转课堂则不是以此为主要考核方式。它是通过对学生能否运用理论来解决现实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为主,并设置场景,让学生分析与解释,或是通过论文和实践报告的形式来考查学生是否真正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就让学生成为了主动的探究者,其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会得以提高。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途径研究

摘要:如何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复杂问题。该文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存在教学知识有待加固、教学方法有待拓展、教学载体有待扩建、教学评价有待完善四个问题,影响了教学实效性。针对这四个问题,该文从增加课程知识深度、创新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育载体基础建设、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出发,提出有效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实效性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实效性;提高途径

1引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以下简称“概论”课程)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思考事情、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内容,涉及认识论、辩证法、唯物论、唯物史观、资本主义的本质规律与发展趋势以及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发展与实现。该课程知识体系庞大、内容较多、理论性较强,对学生理解能力的要求较高[1-3]。

2“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教学知识须在实践中巩固

查看全文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家前一届主要领导人同志曾经在人民代表大会工作报告中严肃指出,以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为核心理论依据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能够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及共产主义发展进程不断推进的不竭动力。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较为精髓的观念和思想,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如何以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已经备受社会关注。

一、马克思主义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

政治哲学领域当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统一一致的时间轨道当中处于不断变化、不断完善以及不停发展的状态。这就要求我们,在深入学习和了解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相关知识理论内容时,要结合它在以往历史发展进程当中的存在状态的同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理论探究内容在未来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演变和发展的趋势做出一定的预测和判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内容产生并发展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其形成完整的理论研究成果,诞生并被相关人员广泛学习和传播的标志就是《共产党宣言》相关理论观点的论述和。马克思在其代表作品《资本论》当中,结合欧洲五国在革命爆发后总体的经济、政治以及科学技术应用文化的实际发展状况的基础之上,对无产阶级即将在社会发展历程当中起到的重要影响作用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恩格斯在马克思离开人世以后,在结合社会实际经济增长趋势的背景下,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对我国当今社会仍旧有着重要影响作用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相关理论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在与时俱进的同时不断创新

(一)坚持实事求是,进行理论创新。想要在当今社会全新的发展阶段更好地用发展的观点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就要在坚持实事求是基本认知观念的同时,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心取向的理论创新。所谓的实事求是,其具体指的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方面的内容创新工作的开展,建立在社会实际发展现状的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所强调的观念和看法是先进的、优秀的,但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原理理论当中一定存在着部分观点和论述内容已经不能被当今社会所接纳。这时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本着去粗取精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认知理念,及时剔除和修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较为落后和陈旧的内容。(二)全面解放思想,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全面解放工作思想,尽可能摆脱在以往社会发展进程当中教条主义的极端认知发展观念,也是能够帮助相关工作人员以发展的观念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较为有效的途径。解放思想最早在我国由领袖提出于二十世纪的延安革命时期,是当时运动开展过程中最为主要和关键性的倡导口号。在当今社会,解放思想也对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极为重要的帮助和引导作用。需要我国广大社会成员尤为注意的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是相互配合、并且能够融为一体的两个认知观念。前者说的是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客观规律,后者则说的是如何看待和掌握的具体行动方法。(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基本原理的理论创新。在我国当今社会的发展进程当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国领导人以及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开展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以及共产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而高度重视和关注我国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也是能够有效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有序开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这就要求广大社会成员如果想要更好地以发展的认知观念看待和掌握有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方面的相关理论内容,就要在结合时代实际发展现状的同时,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彻底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关理论内容的创新。通过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理论内容结合应用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念当中,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产生的社会改造活动,将具备更加显著的创新精神。相应社会主义事业建造工作的开展,也将从根本上杜绝落后守旧的发展观念,实现与时俱进的丰富和创新。社会的发展不会停止,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完善就不能停歇。与之相对应的思想的革新以及观念的创新,也是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当中所固有的自然规律。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自从二十一世纪初期开始进入到知识经济型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以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及社会总体的发展趋势已经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广大社会成员必须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中的论述内容,才能使之具体思想理念能够更好地顺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变化发展的全新需求,并富有时展的强大魅力。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探索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和发展,当前很多高校也都陆续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模式,调研结果表明,专题化的教学改革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也能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同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堂的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简单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调研。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化;教学调研

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正确掌握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而有效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这门课程的理论性太强,比较枯燥无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专题化教学可以促使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因此,探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调研就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采用专题化教学进行马克思主义原理课的积极作用

学习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对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这门课程也是同样如此。但是当前高校普遍出现学会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但是不知道该怎么用的现象,所以这样无法实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而采用专题化教学来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可以有效改变这种局面,同时还有以下一些积极作用:(1)可以促使学生将课堂学习知识跟课下的自学有效结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2)教师精心设计的专题内容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而且这些专题的针对性也很强,可以学生更加自主地进行学习;(3)通过专题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发散思维能力;(4)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来自于生活,而通过专题化的教学,可以引入一些生活中的案例,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分析,从而通过学习理论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专题化教学的调研分析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讨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其当代价值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内涵,是人民群众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也是发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源泉。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意义日益丰富,我国在发展过程中毫不动摇的坚信马克思主义,将其作为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巩固的根本动力。鉴于此,讨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了解其当代价值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和社会思潮等,其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马克思主义对于我国发展的指导意义与应用价值。在时代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发扬同等重要。鉴于此,本文主要通过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说明对其当代价值的理解与体现。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涵概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解读,因此从某种程度上分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内涵与马克思主义的内涵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本身具有超越哲学的科学性质。其不仅强化了人类对社会的认识程度,同时为人类适应社会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在资本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发生矛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以其客观科学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去认识这两种社会资源,并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这也是我国一直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原因之一[1]。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深刻的阐述了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矛盾问题,即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两大主要矛盾分别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其认为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不需要担心存在矛盾,而是通过矛盾来发展社会。马克思主义指导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作用下,使得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慢慢得以壮大,因此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基本特征以及当解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设计

〔摘要〕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质量、凸显其实效性的重要方式和途径。高校教师要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就必须结合课程特点和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情感等实际情况,不仅要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科学安排教学内容,而且要选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制作有吸引力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以进一步提高其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程,是对高校大学生进行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政治素养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原理”课教材在2001年出版后进行了多次修订,2015年版教材除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进行了高度概括和凝练之外,还融入了新时期我们党和国家提出的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和新精神。新形势下,高校教师要适应时代要求,提高“原理”课教学质量和实效性,必须精心规划,对“原理”课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制定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必须以认清课程性质、制定教学目标为始端〔1〕。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教师讲授教学内容和选取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原理”课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能够使教学活动更加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然而,目前部分“原理”课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由于没有认识到“原理”课教学目标是依据课程标准、所要讲授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制定的,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因而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很好地做到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导致其制订的教学目标不是太高就是太大,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目的就是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复杂的社会现象与问题。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大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等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许多大学生认为“原理”课理论性、政治性太强,与他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并不紧密,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有的同学对其产生反感并加以排斥。因此“,原理”课教师在制订教学目标时,要避免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太高、太大,既要坚持“三贴近”的原则,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主体,又要关注世情、国情、民情等时政热点话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分析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与他们实际生活联系较为密切的社会现实问题,帮助其将抽象、单调的思想理论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科学认识,使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原理”课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为例“,原理”课教师要从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去设计教学目标。首先,教师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回答出物质的概念和存在形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与矛盾运动规律等重要的理论问题。其次“,原理”课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学习和实际工作中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等能力。第三,“原理”课教师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其理想信念。笔者认为“,原理”课教师只有把以上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使教学目标更具明确性和可操作性,进而有效提高教学的实效性。

二、设计符合教育对象特点的教学内容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探究论文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设置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可从把握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策略等方面不断努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以下简称“原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程体系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整体上掌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同时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略陈管见。

一、把握原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问题事实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总体性问题,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的艺术的整体”或“一整块钢板”。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可能”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P5)新课程方案的实施目的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只有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讲授“原理”课的目的要求之一就是要通过教学使大学生从总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马克思主义是在对人类文明成果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剖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列宁、斯大林、等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在实践中对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后人的进一步探索奠定了基础。[2]据此我们设计和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应该是以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科学为逻辑主线和主要内容,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根本目的和理论归宿,最后落脚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认识工具,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实践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握真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奋斗的自觉性。

查看全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论文

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有了新的调整。《意见》提出新的课程设置方案,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包含了原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两门课的内容,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的有关内容。这种调整,把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整体,这样可以在本科教学中使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整个内涵,有利于让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全面性、综合性;能够为学生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和科学内涵、精神实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学以致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目前,教育部组织编写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材刚刚出版,各高校正在陆续组织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因此,如何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如何结合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这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问题。这种研究对于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的育人功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而不是僵死的教条。马克思主义在当今的发展也是紧密联系社会主义社会实践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应该反映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而最新的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中也必然包含着当今学生的思想问题、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只有站在时代前沿,针对社会实践、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注重教学的当代性,才有它的生命力和吸引力。

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哲学部分时,必须突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完善和发展都是在不断的批判和反思中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是指用一种辩证否定的态度来达到在实践中不断破旧立新、以新质代替旧质的勇气和行为,这是一个不断突破既定现实而不断创新、不断升华的过程。批判精神是浸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里的显著品质和精神精髓。

当代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马克思在从事哲学研究之初,就对自己将要创立的哲学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他说:“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1)“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2)人类社会的实践和时代是具体的、开放的和发展的。把握时代、反映时代,不仅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了开放性和时代性,还使它具有了国际性,即“哲学对于其他一定体系来说,不再是一定的体系,而正在变成世界的一般哲学,即变成当代世界的哲学。”(3)正因为如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从不把自己看是终极的真理、不变的教条,而是承认自己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的方法。只有这样,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与各民族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才能以自己理论的一般性与各民族实践和理论的民族性、特殊性相结合,在那里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