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9:36:1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马克思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马克思思想论文
【内容提要】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英文摘要】Theconfirmationof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n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issignificantforunderstandingtheessenceofMarxismphilosophycorrectly.Fromthepaper,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soneofMarx''''s“philosophyfaithsinthepast”.AtthattimeMarxworshipedFeuerbach,whosethoughtsdeeplyinfluencedMarx''''sworksingeneralexceptafewofhisowncreation,thusMarxhadn''''tsetupMarxismphilosophy.Ifweconfirm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n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theessenceofMarxismphilosophycannotbeconsideredasdialecticalmaterialismorthephilosophywhichtranscendmaterialismandidealismorhumanismphilosophy.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进程/“费尔巴哈派”阶段/意义/Marx/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meaning
【正文】
马克思思想进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以往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从黑格尔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但又认为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不是转向旧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两阶段一转变”说。当我们进行仔细的研究后,发现这一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历史事实。因为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还不是立即形成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而是有一个崇拜、信仰、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然后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才创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他的创始人那里是经过两次转变才完成的。本文就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及其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要意义谈一些认识,并以此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一、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
马克思思想造型及效应论文
【提要】马克思的知识建构,遵循理性认知原则,以“叙事”风格体现着的社会批判,是马克思思想中的“活”的资源。尼采思想的最大成就,就是推翻了伦理价值自明性的概念,他的所谓终极混乱的说法,揭示了人始终处于价值创造与毁灭的张力之中。他的“美感叙事”的行文,具有隐约、不连贯、神秘等特点,与马克思社会知识学叙事的逻辑性,体现着的对物质、精神世界有序性的尊崇恰成对照。建基于“科学认识”之上,多维度、多旨趣地解读马克思,是在新的知识条件下,把握马克思丰富思想所必需。
【关键词】科学叙事/美感叙事/批判
【正文】
一、“科学叙事”与“美感叙事”
尼采被认为是西方世界里的“疯子”,当然,不符合的“理性”框架的人,也被认为是中国社会里的疯子。近年来,尼采的欧美专家日益倾向于一种共识,即把他看作20世纪西方文化危机的“先兆人物”。尼采之死预示了西方文明“精神分裂”的开始。他那充满破坏力和蛊惑性的疯话,恰好为后主义确定了一种文化批判基础。福柯认为,尼采不仅是有关“现代性”研究和“后现代主义”争论的始作俑者,他还通过自己独特的风格,“倡发了我们的一种新型阐释方式”。利奥塔也在《后现代状态》一书中指出:当代知识格局的巨变,实起源于尼采式的虚无主义“远景观”。自那以后,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发育过程反复印证了尼采的悖论:即欧洲科学的势头,在科学意志驱动下,将遵循一条逆反逻辑,即所谓“非逻辑的”各行其是,逐步诱发“科学危机”,并“从内部瓦解一切知识合法性”。美国的尼采学者尼玛斯指出:过去人们难以理解尼采的,却又长期为他奇美的文风所迷惑,个中隐藏的原因,在于他刻意混淆哲学与文学性质,从中发展出哲学史上独树一帜“美学主义”(aetheticism),或所谓的“哲学的美学化倾向”。根据尼玛斯的细致,尼采以文学批评的眼光来治理哲学。调动诸如“象征、反讽、隐喻、寓言与神秘主义”等手法,是成就一种“新型阐释文风”〔1〕(P11—12)的原始楷模。所有这些论述都没有抛开尼采的文体,来理解尼采的思想。
如果从西方学术传统来看,西方思想传统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科学叙事”(利奥塔语),是一种来自古希腊的科学精神,也就是“逻各斯的展开过程”,它重在思想的“纯形式”。但西方系统的形而上学也透现着人文价值关怀的另一重底色,人文关怀的表现形态就是“美感叙事”,美感叙事根本上是一种私人体验,或者说是“超验的私人化与社会共契”〔2〕(P508—517),尼采是真正的思想家,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学者或哲学家,他的哲学话语属于价值议论层次,不属于学理分析。因而,尼采的文章大都不像“学术”文章,说服力不是很强。这使得人们很难从其论述形式中找到其思想主张的内在思路,纵然如此,尼采“纵酒狂歌的语言”却依凭其震撼人心,似乎不需要经过解释,就可以直接变成知识大众的话语。这是美感叙事的特例,因为,美感叙事在西方科学理性话语传统中是次要方面,它难以融入“科学理性”的主流里面。
马克思思想论文
【正文】人们在关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经典著作的重新解读的过程中,对国外解释学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而我国深刻的社会变革,又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置于需要把理论和实践统一起来的“视域融合”的思潮中。然而,到底何种解释更契合经典文本的意义或原作者的用心,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想寻求马克思的意见,尝试将其在浩繁的文献解释实践中提出的某些解释学原则、方法给予梳理,作为文本解读中的解读,以就教于同仁。
一、作者言说与读者理解之间的涵变
马克思认为,出现在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文本的思想以及人们对这些思想的理解并不是一回事。这一方面是因为社会的思想反映和著作言说绝对不能离开主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类似革命性的文本、思想要唤起广大人民的热情和关注,还需主客观条件的成熟。当这种对文本的社会解释学说明转换成为一种认识论的解释时,马克思要求我们把文本这一认识对象的考察和理解与理解者自身状况的分析统一起来。文本的可读性及其被解释者在何种意义上当成解读对象,取决于文本的性质和解读者自身性质的具体联系。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因为正是这种关系的规定性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现实的肯定方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5页)要在文本和解释者这一对象与主体之间建立互生成关系,除了上述提到的作者、读者必须具有某种利益一致和思想取向的共识之外,阅读者还必须在知识水平、经验储备、思维能力等方面,达到或接近文本的思想要求。包括文本在内的一切对象性的事物,都是主体本质力量的投射和复现,是主体的有别于自身又观照自身的一种精神外化的“另在”。文本成为主体的对象而以特定的方式被阅读,这既决定于文本的内容和形式及其对阅读者的肯定或否定的性质,又决定于解读者的思想文化品格与文本具体构成的某种同一性。有了某种同一性,则主体能与文本发生肯定性对话,形成一种言说与聆听的互动。否则文本或者不能成为解读者的对象,或者只能遭遇解读者的质询、批判、拒斥等否定性的理解,阅读者以一种反对的方式在文本上投射自己的理智力量,复现自己的精神世界。
文本作者言说与读者解释之间的涵容与变异,还体现在人掌握书与书掌握人这样一种文本意义的自在与因变和主体的能动与受动的关涉中。
马克思是在批判某种文本崇拜、教条主义的时候提出这一问题的:“不是你们掌握着这些书籍,而是这些书籍掌握着你们。你们成了书的附属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38页)显然,这是对本本主义的理解态度和方式的否定,但从解释学的一般意义上却道出了一个普遍现象:包括文本解读这样一类“对象化”的活动,都是主体与对象之间能动和受动的统一。人“通过自己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自己同对象的关系而占有对象”。“同对象的关系,……是人的能动和受动,因为按人的含义来理解的受动,是人的一种自我享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4页)当阅读者把书“读进去了”之后,掌握了文本,同样也就是文本、作者进入了读者的思想,掌握了读者。读者主动地进入文本,却无形地作为受动者被文本在某些方面同化,成了文本的俘获者。甚至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受动于文本的思想者,就不能实现解释者的能动,不能掌握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的会晤。另一方面,作者的思想理念一旦铺陈于文本,成为由媒介负载的持存,那么,在物理时空中主体就将脱离他的言说而退场。其言说内容的复现和思想的激活,全在于文本的被解读。作者在其中的话语权力和思想生命,也就只能通过读者的阅读和理解去实现。读者的立场观点和理解方式直接影响着他对作者思想意旨的理解和陈述,真实地制约着文本意义的再度建构和表达。
因此,解释文本的活动,即是文本为解释者提供“问答”对象和视域、提供思想规范、提供精神享受、也生成主观受动性的过程;文本在成为主体的对象时,也让主体成了文本的言说对象;主体在作为文本解释的主体聆听文本言说时,也让自己成为受动于文本言说的对象。解读者与文本之间能动与受动的双向统一,永远是解释活动的一个摆脱不掉的涵变关系。
马克思思想费尔巴哈派阶段论文
【内容提要】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对于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认为,“费尔巴哈派”阶段是马克思“从前的哲学信仰”之一,马克思此时崇拜费尔巴哈,深受其影响,其间的著作,虽有自己的创造,但总体上还是处于费尔巴哈的影响之下,还没有创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我们就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理解为辩证的唯物主义或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实践哲学或人道主义哲学。
【英文摘要】Theconfirmationof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n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issignificantforunderstandingtheessenceofMarxismphilosophycorrectly.Fromthepaper,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soneofMarx''''s“philosophyfaithsinthepast”.AtthattimeMarxworshipedFeuerbach,whosethoughtsdeeplyinfluencedMarx''''sworksingeneralexceptafewofhisowncreation,thusMarxhadn''''tsetupMarxismphilosophy.Ifweconfirm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in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theessenceofMarxismphilosophycannotbeconsideredasdialecticalmaterialismorthephilosophywhichtranscendmaterialismandidealismorhumanismphilosophy.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进程/“费尔巴哈派”阶段/意义/Marx/theprogressofMarx''''sthoughts/theperiodofFeuerbachschool/meaning
【正文】
马克思思想进程中有没有一个“费尔巴哈派”阶段?以往人们大多持否定态度。人们一般都承认马克思是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从黑格尔主义转向唯物主义的,但又认为马克思通过费尔巴哈不是转向旧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而是转向新的辩证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这就是对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的“两阶段一转变”说。当我们进行仔细的研究后,发现这一看法不符合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关系的历史事实。因为从实际情况看,马克思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转向唯物主义,但还不是立即形成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而是有一个崇拜、信仰、迷信费尔巴哈的时期,然后通过对费尔巴哈的批判,才创立了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这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在他的创始人那里是经过两次转变才完成的。本文就确认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及其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重要意义谈一些认识,并以此纪念马克思逝世120周年。
一、马克思思想进程中的“费尔巴哈派”阶段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价值
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一致性,揭示其当代价值,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一是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不承认任何事物的永久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二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不盲从权威和权贵,对任何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着和体现在其理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而历史的变化具有多元性,理论的预测性不能仅仅建立在主观上,建立在自由精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历史的思索,其保守性表现在不想超越现实,认为历史是有终点的,否则无法确定绝对真理;但黑格尔认为绝对真理是通过绝对的精神反思获得的,故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同时,黑格尔哲学又具有合理性,它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是感性的、偶然的、单一的;而逻辑是理性的、必然的,历史只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单一的,而在面向未来时,它是多元的、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对历史的反思只能提供认识的主要依据,否则历史只是苍白的、无力的,学史不能使人变的更明智,但反思历史能够使人少犯错误、更好地把握未来。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把未来看成是过去历史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反思历史,而是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人类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对现实历史的总体性批判中,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中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当资性的资本远远大于物质性的资本,加剧了资本的过剩和生产力的相对过剩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这意味着失业人口的长期的绝对存在、失业率上升,人的异化问题、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总是内涵着明确的意识形态,即总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正确的价值指向。三是不怕自我否定的反省意识,这也是马克思思想科学性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事物、现实,而且对自己的学说也是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的,因此,它以实践性为主,强调开放性和自我否定性。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现实存在的深刻反思,才得出了社会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绝对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在自我否定的反省中不断吸取新成果,以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正如恩格斯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二、马克思思想的意识形态性认清了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我们就要进一步探讨马克思是如何科学分析和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进而揭示出意识形态发展的本质特征的。应该说,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概念,而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的残余,进而揭示出这些意识形态的虚伪性:1、颠倒性:这些意识形态颠倒了观念和现实的关系,认为不是生活决定观念,而是相反。马克思分析了人们为什么会把这种颠倒的关系和观念内化进思想并产生认同感,因为意识形态的虚伪性不是有意的,而是无意识的,它根源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颠倒性,进而分析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颠倒性是把使用价值和价值颠倒,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颠倒,在这种颠倒的意识形态中,工人要产生自我意识(阶级意识)很难,甚至是不可能的,故而这种自发的唯物主义的结局只能是唯心主义,没有唯物辩证法就不可能摆脱资产阶级的意识,获得自我意识。2、神秘性:指这些意识形态的非逻辑性、非理性。它产生的情感共鸣是利益,利益能蒙蔽真理;表现形式是情感,其神秘性表现在用理性的外衣蒙蔽非理性的利益既得形式。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是理性化的、逻辑化的,实质是对既得利益集团的维护。马克思分析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是如何把本阶级的利益说成全人类的利益,并用抽象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来号召人民起来革命;在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又是如何把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抽象的原则上升为法律来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维护资产者对无产者的合法统治的。3、伪批判性: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总是宣称自己是中立的、超阶级的;但其立足点是为现实辩护,而不是超越现实,因而其标榜的人民性、普遍性、永恒性都只是意识形态的谎言和谬谈。马克思主要是从历史的虚伪性上来讲意识形态,从一般意义和特殊意义两个角度来批判意识形态的虚伪性;强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有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积极和消极之分,对此要做具体的、历史的分析,才能揭示其本质,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自觉的虚假性和伪批判性中解放出来虽然马克思恩格斯都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概念,而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封建主义的残余,强调社会主义思想与人民概念是一致的,无意识形态的虚假作用;但马克思恩格斯晚期提出了无产阶级国家的思想,因为国家是实体和观念的总体性。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其合乎逻辑的延伸。作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这是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必然逻辑,更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可见,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是马克思的一个重要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的一个生长点。但马克思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并没有言尽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探索,虚伪性只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之一,不等于说没有科学的真正的意识形态理论,马克思没有堵塞后人之路。固列宁鲜明地提出了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概念和思想,这是对马克思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在中国,更强调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批判时所使用的方法,特别是阶级分析的方法,指出无产阶级的革命是超越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建立共产主义社会,推翻和批判一个旧世界,旨在建立一个新世界。邓小平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维护功能和建设功能,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可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包括革命主题和建设主题。今天要着重研究建设主题,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总之,由马克思开辟的作为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成为意识形态,一是因为它的价值观是无产阶级的,即消灭剥削和压迫,解放全人类,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这种价值观有其科学根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主要是其历史观和价值观;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的理论体系,意识形态就是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和逻辑方式。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无阶级性)有科学性,历史唯物主义有阶级性和科学性,都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不仅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而且是全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三、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当代价值“冷战”结束后,面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全球化进攻,无产阶级政党之所以无法作出有力反驳,反而在多方面认同,主要是我们不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正确揭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及其虚伪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因此,我们要用马克思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来分析当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深入挖掘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相统一的当代价值,才能在意识形态领域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首先,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但实际生活中,出现了意识形态多元化现象,要善于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性指导作用,即发挥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意识形态一元论的指导作用。影响中国文化建设的意识形态主要有:西方自由化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和马克思主义,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一般的意识形态,而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角色是占统治地位、具有指导作用的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把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不仅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更主要是因为它是科学的知识体系,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任何一门学科的科学知识,它的科学性是其发挥指导作用的前提,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建学说等各学科组成的科学知识体系,科学性是其能够发挥指导作用的内在依据。当然,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和作为科学体系是有区别的,因为意识形态与科学是有区别的:一方面,二者具有本质上的差异性,前者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思想体系,是实践的,可操作的;而科学是一种知识,它不能制度化和规范化。另一方面,二者更新的方式不同,科学要破旧立新,推陈出新,意识形态则是不断的修整,是返本开新,越是离现实近的,越是需修正、需退让,因而是从未来出发去吸收面对现实的东西;科学会过时,而意识形态不会过时,它可以通过修补来适应新形势,具有不可否定性,而科学则可以自我否定、自我证伪。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指导和坚持其科学性上要有区别的对待。应该说,成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它的具体结论,而是它的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即它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例如:消灭剥削、压迫、不平等,实现共同富裕,促进人的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等)。当然,意识形态的指导也有历史阶段性,但无论何时,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应该坚持的基本指导思想。反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还体现在根据其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制定的党在各历史阶段的路线、方针、政策、法规等制度化的东西,这些东西必须是正确的,才能坚持;如果有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使理论与实践相一致,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内在要求。当然,作为知识体系的马克思主义,是可以争鸣和讨论的。应提倡丰富、发展和补充马克思主义,提倡对马克思主义某些具体理论观点进行挑战和完善,才能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有机统一,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其次,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功能重在宣传、引导和制度建设,旨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是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有效途径,列宁强调“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十分重视向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民群众的革命行动。注重党的宣传和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良传统,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成为我们党武装人民群众的法宝。今天我们要更多地挖掘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并以此武装人民群众,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实践中检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科学性,使作为我们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上层建筑的观念层次和制度化的观念体系,比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社会思想道德体系,四项基本原则等等,都较好地发挥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维护和建设功能。同时,在显性的意识形态层面,要以制度和权力来规范和保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和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二者不可分割。执政党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的指导,除了坚持其科学性以外,还要把它制度化,以便更好地发挥它的指导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的权威性。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要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既体现了党的执政权威,又体现了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没有像苏联东欧剧变一样发生“改向”的重要保障。又比如,邓小平的市场经济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我们在整个改革、开放期间都必须坚持,毫不运摇。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问题,是否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最大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给予科学解答,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维护和建设功能的基本要求。当然,我们还要善于批判和引导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和思维方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作用。再次,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阶级性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内在统一不得不研究的问题。对此,我们应坚持两点:一方面,真理是被实践证明的认识客观科学性决定一切真理都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客观科学性,使其具有有用性,但使用真理的人有阶级性;另一方面,对真理的认识和运用,都有可能打上阶级的烙印,即使是自然科学的使用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同时又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无产阶级的作用、利益的一致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真理能被无产阶级运用,因而能成为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它的真理性,而不是因为它的阶级性,因此,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具有阶级性是错误的。应该说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有阶级性,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没有阶级性。真理的发现和运用都可能有阶级性,但真理本身没有阶级性。作为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应该强调要超出阶级局限性、扩大视野,探索真理。任何阶级都有阶级局限性,无产阶级也不例外,无产阶级政党也有局限性,也不可能超越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经济生活的限制。过去我们把无产阶级的先进性抽象化,没看到任何阶级、政党、国家、民族和个人都有局限性和认识偏见。面对全球化浪潮及其挑战,我们要在实践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批判性与开放性、革命性与阶级性的有机统一,克服阶级偏见和认识局限,科学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各种思潮,合理吸取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有效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科学指导作用,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和价值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一是从变化发展中把握事物,不承认任何事物的永久性。正如马克思所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1]二是从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不盲从权威和权贵,对任何重大问题都要经过理性思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决定着和体现在其理论的前瞻性和预测性,而历史的变化具有多元性,理论的预测性不能仅仅建立在主观上,建立在自由精神上。黑格尔认为哲学是对历史的思索,其保守性表现在不想超越现实,认为历史是有终点的,否则无法确定绝对真理;但黑格尔认为绝对真理是通过绝对的精神反思获得的,故西方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同时,黑格尔哲学又具有合理性,它是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历史是感性的、偶然的、单一的;而逻辑是理性的、必然的,历史只在过去的意义上是单一的,而在面向未来时,它是多元的、是有多种可能性的。对历史的反思只能提供认识的主要依据,否则历史只是苍白的、无力的,学史不能使人变的更明智,但反思历史能够使人少犯错误、更好地把握未来。马克思像黑格尔一样,把未来看成是过去历史矛盾发展的结果,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不仅仅是反思历史,而是把社会历史看作是人类实践基础上不断生成的过程;因此,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在对现实历史的总体性批判中,特别是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性反思中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为无产阶级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即“对于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的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2]这恰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革命性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提出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得到解决。例如: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当资性的资本远远大于物质性的资本,加剧了资本的过剩和生产力的相对过剩所引发的社会危机,这意味着失业人口的长期的绝对存在、失业率上升,人的异化问题、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等在资本主义社会体系下是无法根本解决的。可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批判总是内涵着明确的意识形态,即总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为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
指导和正确的价值指向。三是不怕自我否定的反省意识,这也是马克思思想科学性的依据。马克思主义不仅对事物、现实,而且对自己的学说也是采取批判的、革命的态度的,因此,它以实践性为主,强调开放性和自我否定性。正是由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现实存在的深刻反思,才得出了社会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但他从来不把自己的学说看成是绝对真理,而是要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是批判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总是在自我否定的反省中不断吸取新成果,以丰富、深化自己的理论内容及其相应的理论形式。正如恩格斯指出:“甚至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文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和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学说、资本主义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
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这毕生使命的,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成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马克思思想整体结构论略
摘要:本文以“改变世界”统摄马克思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以“实践思维”作为改变世界的唯一有效思路,从实践思维的必然要求推究出改变世界必做的课题,根据课题相应把马克思全部思想分为人道主义社会学说、唯物主义历史学说、资本主义经济学说、无产阶级革命学说。又从思想表述的角度将马克思著述分为理论主导和实践主导两大系统。文章认为,实践思维不仅是理解马克思,而且也是批判和超越马克思唯一正确的思路。
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一、笼盖四十年的总纲领
1845年春,马克思写下了文前引录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最后一条,表明了“改变世界”这个支配了他的思想研究工作的总纲领,此时已然确立。三十八年之后,当他的全部工作划上句号时,恩格斯在他的墓前总结道:“以某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赖有他才第一次意识到本身地位和要求,意识到本身解放条件的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1]。显然,这毕生使命的内容,就是马克思早年所定目标即“改变世界”的具体化。
如果只是看到马克思在二十七岁上一语定平生,而忽视他人生抉择的理性思考依据,那就把马克思神化了:他一个主观动念,居然能够发展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事实上,马克思1843年开始“解决使我苦恼的疑问”[2],通过批判黑格尔的国家学说,并运用经济学解剖市民社会,完成了社会结构分析、现存社会价值批判、人生及未来社会价值确定,以及历史转化必然性的初步认定,改变世界的整体思路於1844年已初具轮廓。这就是马克思于1845年做出人生抉择,1846年便投身社会实践运动[3]的理性心理基础。由此看来,“改变世界”这一轮太阳在马克思心中升起,整整照耀了他四十个春秋的人生行程。
一个主题愈是历久不衰地被奉行,其对奉行者的人生覆盖面便愈益宽广。只要略作审顾便不难发现,“改变世界”这一主题不仅统一了马克思的主要理论思考,同时也是统一其理论与实践的灵魂。
浅论马克思思想科学性价值
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一致性,揭示其当代价值,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
马克思思想意识形态性论文
摘要: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和在实践基础上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它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和方法;以此为指导,马克思揭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伪性:颠倒性、神秘性和伪批判性,形成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科学批判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生长点,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灵魂、依据;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一致性,揭示其当代价值,是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作用的内在要求。
关键词:马克思思想;科学性;意识形态性;当代价值
科学性和意识形态性的高度统一是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的显著特征,本文想从源头上理清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科学内涵及其内在统一性,以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指导作用。
一、马克思思想的科学性
科学性重在求真、求知。尽管人类对科学的求真、求知精神的认识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但其核心一是强调其客观性、精确性,一是强调其价值中立性。可这两点都不适用于马克思主义。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体现了其价值取向,其科学理论中内涵着无产阶级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强调了真理的价值性。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不是公式,而是方法论,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般来说,规律具有重复性,但马克思主义不具有严格意义上的重复性。那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呢?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源于其彻底的实践精神。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变为群众的行动,才能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它至少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2)一切历史的冲突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矛盾;(3)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即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的主体;(4)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马克思主义既不是伦理主义,又不是集体主义,而是实践唯物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以往的哲学家只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解释世界算不算改造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是否是改造世界。例如,文艺复兴、启蒙主义、青年黑格尔学派都是在解释世界(改造人的思想观念)中起到了改造世界的作用。可见,一切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改造世界的功能。那么马克思在哪种意义上去阐述这一点的呢?马克思认为,一是以往的哲学家都是沉浸在意识形态的幻想中,把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看成是历史的起源,不去研究观念的起源和发展历史,而是从永恒的理念出发,因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二是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把观念看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忽视了思想观念的历史选择和实践基础,不能解释观念被传播和认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因而不能找到实践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和群体,不能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马克思认为,思想什么都不能改变,它只有掌握群众,并在群众的实践中才能变成现实的力量。因此,真正的哲学一方面要了解具体的历史条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具体的社会历史特征和条件性;另一方面,要找到实践自己思想的现实的人———历史主体,才能科学揭示自己时代的本质和规律,成为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和人的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