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7:17:1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资源开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骑楼旅游资源开发
骑楼建筑承载着海口的历史,见证了海口的发展。本文通过从文化遗产的角度分析其文化特质,进行骑楼的开发与保护,希望对其的旅游开发能有所借鉴意义。
它是西方敞廊式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商住楼房建筑形式,这种建筑适应南方潮湿多雨,夏季阳光强烈的天气和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形式。骑楼最先于英国传往印度,与当地建筑结合,以后传至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以及两广、福建和海南等地。
旅游一词古已有之,是人们为寻求精神上的愉快感受而进行的社交活动。从最早的自然景观游览到社会景观感悟以及现在的文化遗产旅游,人们逐渐将视线从鬼斧神工的自然唯美,转向因人类活动而产生的社会景观美,而如今逐步倾向于文化历史的残缺美,对于现在层出不穷的文化遗址旅游我想就是这样的一个表现吧。
历经磨难而开始踏上坦途的人类社会,其实是建立在支离破碎的历史记忆和具象遗迹基础之上的。这一点,我们从世界性的文化巡游过程中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华夏的圆明园废墟、埃及的卢克索神庙以及置放在法国罗浮宫内的断臂维纳斯……太多现实的历史图景在无声地向我们吟唱,前人所创造的璀璨文化流传至今的,往往是这一种残缺之美,虽是“文明的碎片”,但却承载着太多的历史跌宕,却是一个城市的印记和符号,也是人们感情的寄托。正因如此,那些几近忘却的文化遗产,在保护的前提下慢慢得到有效利用而向旅游产品转化。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产业化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资源逐步向旅游产品转化,将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产品已经成为当前旅游开发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如丽江古城的开发不仅完整的保留了文化遗产的历史性,也很好的开发了文化遗产的商业性,借此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随着海南省国际旅游岛的开发建设,各种旅游产品也在不断增多。
在这大背景下,文化遗产——骑楼的旅游开发,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旅游活动类旅游资源开发剖析
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是指以社会风情作为吸引力来源,跟人们生活紧密相关、对游客具有吸引力的活动性、过程性旅游资源,能够反映出社会环境、人民生活、文化艺术、民族风情和物质生产等内容。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旅游者深层次触摸“真实的旅游地社会”提供了条件。我国55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都形成有各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和社会风俗习惯,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如绘画雕塑、建筑形式、民族工艺、服饰饮食、神话传说、节日庆典等等,无不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我国现有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人文旅游开发的丰厚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一、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的旅游功能
1、人文活动可以满足游客的求知、求异、求新心理。旅游是休闲活动,也是文化活动,对异质文化的追求是旅游的根本动因。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因地域不同、生活习惯的差异,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生话方式和独有的生活状态,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游客出于对异域文化的好奇和认知心态,以不同的方式感知、体验其文化内涵。
2、人文活动是审美参照的对象,可以带给游客美的享受。旅游者进行旅游的目的就是追求自然界和人类环境中美好的东西,以达到身心愉悦的效果。我国各种民间建筑、民间服饰、民间工艺品,都自然流露着纯真质朴之美,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民俗旅游的开展,为旅游者提供了体验民俗审美文化的良好机会,常使旅游者获得终身难忘的审美感受。
3、人文活动会直、间接导致旅游资源产生,影响游客旅游体验。旅游活动是高质量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衡量标准,人们为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与结合点,具有更深的层次和内涵,就要借助文学的作用和艺术感染力,把作为资源的“景”和作为旅游者的“情”,以及客观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起来,实现情景交融,从而形成一种经人类“加工”的文学旅游资源,以提高观赏对象对游人的吸引功能。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分析论文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旅游资源开发探析论文
一、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
湘潭市与长沙、株洲构成了湖南政治、经济、文化最发达的“金三角”地区。近年来,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旅游业。目前,湘潭市旅游业发展基本上形成了三大板块:以韶山为代表,以纪念馆为主要组成部分的红色旅游;以湖南水府旅游区为代表,以湘潭农博园和昭山风景名胜区为重要组成部分的绿色山水旅游;以齐白石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三大板块,构筑了湘潭旅游的大框架,特别是红色旅游在全国是首屈一指的。
2005—2007这三年间,全市旅游总收入累计达到98.2亿元,累计接待入境旅游者41324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22062万人次,港澳台同胞19262万人次),年均增长78%,旅游外汇收入1704万美元,年均增长79%。接待国内旅游者2187.18万人次,年均增长15%。国内旅游收入97亿元,年均增长18%。仅2007年这一年,全市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亿元,相当于全市GDP的8%。由此,旅游业以逐渐成为湘潭市发展较快的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湘潭市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发展旅游经济观念模糊。湘潭市是一个具有良好的商业和工业基础的城市。旅游业在近几年虽然稳步发展,成为“后起之秀”,但是“全民办旅游”的观念仍旧不强,普通市民大众参与旅游事业的积极性不高,认为这是政府或旅游局的事。笔者两年前曾经到过安徽黄山和广西桂林,这都是典型的靠旅游业起家的城市,它们都有一个特点,城市建在风景里。得天独厚的资源我们自然是无法比拟,但另一点感触很深的就是在市区或景点停下来问路,市民都会给与你最诚挚的帮助,为你尽可能多的介绍相关情况。而在湘潭市,行色匆匆的上班族们恐怕是没有时间耐心为你导游的。任何事首先在思想上给予重视才能有好的开端。
2.旅游行业整体管理水平不高。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旅游管理体制尚未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和旅游企业的管理。就前者而言,现有的管理体制条块分隔,相对封闭,部门之间整体意识不强。后者则不适应产业化趋向,尚未抛弃旧的管理模式,现代企业制度有待建立。(2)缺乏科学,高水平的旅游规划各旅游景区都有自己的总体规划和发展规划,但由于旅游区分属文化,城建,旅游等部门,迄今为止,湘潭高水平的,高质量的“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仍未出台。(3)旅游企业规模小,竞争力弱,除个别企业达到了一定规模,绝大部分普遍存在小(规模小,企业集团少,单兵作战多),散(分散经营,目标市场分散,针对性不强),弱(资本不雄厚,家底薄,竞争能力弱),差(管理差,服务质量差,经济效益差)的竞争劣势,严重影响了旅游服务质量和旅游企业效益的提高。
自然旅游资源开发论文
一、自然旅游资源概述
(一)总体描述
旅顺口区是大连市所属的六区之一,位于大连市最南部,隔渤海海峡与山东半岛相望。介于黄海和渤海之间,陆域面积506.77平方千米(包括龙王塘街道80平方千米)。属受海洋影响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境地形是六丘半水三分半田,共有山丘292座,最高峰为海拔465.6米的老铁山。海岸线长169.7千米,有岛屿礁砣13个。森林覆盖率为46.44%,是第三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6年接待国内外游客611万人次,总收入6.2亿元。
旅顺口区自然旅游资源在大连市自然旅游资源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完成的大连旅游资源普查结论是:旅顺口区拥有自然旅游资源单体31个,优良级22个.优良级单体比重达70.97%,优于数量见长的人文旅游资源。
(二)类型与赋存状况
1、数量与品质
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数理分析等方法对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现状进行分析,整理、挖掘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和分布情况,分析贵州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劣,进而提出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以期能够通过开发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提升贵州区域旅游产品竞争力、助推全民健身战略实施、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关键词:休闲体育;旅游资源;贵州
2020年贵州省旅游产业总收入5785亿元,旅游总人数61781亿,较2019年相比旅游总收入减少6534亿元,旅游总人数下降51746亿人次。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环境市场影响,全国旅游业都受到较大冲击。另一方面,旅游产业全国同质化比较严重,缺乏创新产品和精品线路,缺乏持久的活力。贵州省作为旅游大省,旅游产业对经济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调整旅游战略,开发创新型的旅游资源,提高品牌吸引力。
一、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现状
(一)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贵州共有12类旅游资源,其中休闲体育旅游资源共424处,其中优良级(四、五级)旅游资源34处[1]。贵州休闲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具备深入开发利用休闲体育旅游的基础条件保障。如果合理利用区域资源优势,能够帮助旅游产业协调发展。
当代文学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被称为“华夏民族之摇篮,东方文明之滥觞”的陕西,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以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著称,兼具“文化大省”和“旅游大省”的美誉。文学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中国不少文学作品都有一定的旅游属性,如陕西当代文学作品中就蕴含丰富的旅游资源,文化、经济与审美价值兼具。在陕西南北狭长的地域内,不同的人文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孕育出风格迥异的不同作家群体。陕北作家的创作风格粗犷豪放,关中作家的创作风格深沉厚重,陕南作家的创作风格内敛细腻。来自不同地域的作家以不同的文学气质书写各自的故土家园,展示各具特色的乡土文化,为从空间维度上开发利用陕西文学旅游资源奠定了基础。
一、文学地理学与文学旅游
(一)文学地理学
文学地理学是文化地理学的新兴分支,是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学的组成、风格和特色,探讨不同地域文学表现出的地域特征和差异[1]。我国学者对文学和地理学间关系的关注和研究,大体可以追溯至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最早提出“文学地理”的概念,开创了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全新视角。文学地理学研究文学和地理环境间的关系,把地理元素作为影响文学作品风格的主要因素,重点关注地理环境和地域差异对作家及其作品的影响及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既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对作家创作思维和构思方式的影响,又包括作家在作品中对某一地理空间的创造性建构。作家所处的现实空间会对作家产生深远的影响,会使作品呈现一定区域范围内的共性特征;同时作家在作品中建构的虚构地理空间,是作家个人审美倾向和创作目标与现实地理环境有机融合的结果。
(二)文学旅游
文学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亚类[2]。文学与旅游渊源深厚,随着文学地理学和旅游美学等交叉学科的兴起与壮大,文学与旅游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旅游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而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文学,因此,文学资源成为承载旅游资源内涵的重要载体之一。目前,国内学者对文学旅游资源概念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对文学旅游资源外延的界定基本一致,即文学旅游资源与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学作品和作家密切相关,文学旅游资源属于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体系,而且体系的核心是作品和作家,其他资源都是在这一核心资源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3]。因此,可以作为旅游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的文学资源包括知名作家、经典作品、人物形象、情节内容以及故事发生的真实或虚构场所,这些因素也成为文学旅游产品的组成部分。
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对策
[摘要]信阳市作为江北产茶区的代表,凭借丰富的茶文化资源促进了信阳旅游业的发展。以茶文化旅游为出发点,对信阳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梳理,对发展茶文化旅游的优势进行归纳,其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独特,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组合条件优越,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总结出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宣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茶文化旅游文化内涵不足,茶文化旅游产品同质性高,品牌营销力度不足,茶文化旅游参与性不高。并提出解决对策: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形象和服务质量,充分挖掘茶文化内涵,丰富茶文化旅游内容,多元化创新,打造产品定位新路径,改变营销模式,不断开拓茶文化旅游市场,优化游客体验,致力于提升参与度。
[关键词]产业经济;信阳;旅游;茶文化;旅游资源
一、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概况
(一)信阳茶资源情况。信阳市位于河南省的最南部,东部紧邻安徽省,南部与湖北省相接。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理位置优越。这里既有山地又有丘陵,既有平原又有洼地,且日照时间充分,有“茶都”、“茶乡”之称,生产的茶叶久负盛名,一向受人欢迎。特别是信阳毛尖茶更是被称为茶中精品,于1958年被评定为中国十大名茶之一,2019年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近年来,信阳市创建省级茶叶现代农业产业园,茶产业迎来更大发展空间,信阳地区内茶叶的种植面积超220万亩,随着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产茶量和产茶值也在随之增加,每年的产茶量约为6万吨,而产茶值将近百亿元。区域内的个体茶叶种植场所和乡村专业茶叶种植基地共有1200多家,茶叶加工与包装的企业也达到了560家,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9家,省级示范社9家,为信阳茶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二)信阳茶文化情况。信阳自古以来被称为中国茶文化的故乡,有着“中国毛尖之都”的美誉,不仅茶资源丰富,而且茶文化也十分深厚。信阳茶文化节是该地区在每年4月28—30日举办的大型茶文化活动,至今已经成功举办了28届。第一届信阳茶文化节于1991年12月开始筹备,1992年5月15日正式开幕。2020年由于疫情的原因,信阳茶文化节采用了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形式改变但没有缺席。茶文化节的成功举办提升了信阳的城市知名度,引起更多的人关注这座城市,推动了当地的茶文化旅游。在茶产业从业人士、旅游界、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茶文化旅游事业持续向好,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完善,各种茶文化发展组织与协会团体陆续成立,一些在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茶文化讨论会、茶文化旅游节和茶文化博览会也相继在此成功开展。这些都得益于信阳独一无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
二、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
(一)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独特。信阳年均气温为15摄氏度,一年中有超200天的温度适宜茶树生长;年均降水量为1134毫米,多集中于茶叶生长的季节;每年的日照时长达到超260天,有效太阳辐射达到43.74千卡/cm2;海拔50—1000米不等,多集中于300—800米之间。研究表明:海拔300—800米的山间才能产出品质最为卓越的茶叶。原因有四点,一是高山处气温低,多雾水。湿润的空气令茶叶充盈饱满,保持较长时间的鲜嫩。二是山区白天和晚上的温差大,促使营养成分流失量降低,将有效成分更多地保留在茶叶中,更大限度的保留了茶叶的香味。三是由于高山密林,树木茂盛,枯枝树叶腐烂后形成的草炭土机质丰富,土壤松软且营养丰富,为茶树的生长提供了优良的环境。四是由于山间降水量丰富且日照时长充足,使得信阳茶叶的有机营养物质含量极高,茶水香味够更加浓厚。这些自然条件是信阳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优势所在。[4](二)种植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信阳地区茶树种植源远流长,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周朝便有人开始种植茶叶,当时的茶树种植集中于云贵地区。唐朝时期,茶叶的发展进入到鼎盛时期,当时信阳生产的茶叶因质量上乘成为贡品。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常被用来借物抒情,如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就是借饮茶的恬静淡然反衬了自己内心无限的感慨和离骚。新中国成立后,得益于国家重视茶叶产业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的帮扶措施,信阳茶叶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国家对于经济的宏观调控采取的是统购统销策略,信阳农业局的科技人员指导建立了四个茶乡;1970—1976年,信阳茶叶的种植面积从3.5万亩猛增到21万亩。2018年10月信阳市浉河区印发《建设茶叶标准化初制加工厂助力脱贫攻坚实施方案》,鼓励建厂企业带动周边农户脱贫攻坚,2019年对72家加工厂进行核查验收,对核验通过的企业和相关县镇进行现金奖补,共计2297.88万元。2020年,对各建厂茶企、茶合作社带贫延期追加奖补资金430.6万[5]。得益于政府对茶产业的关注,信阳茶产业和茶文化的发展步伐加快。长期的种茶史使得信阳地区的人都喜欢喝茶,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饮茶习俗和饮茶文化。比如在喝茶之前会重视茶具的选择,从材质看包括玻璃、陶土、瓷器、紫砂和金属制品等。品茶之前讲究“洗茶”,用沸水将茶叶表面的杂质洗干净,让茶叶更加的卫生。[6](三)旅游资源丰富,组合条件优越。信阳市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造就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国家4A级风景旅游名胜区鸡公山风景区,森林覆盖率高,是当地居民的天然氧吧,被誉为“云中公园”,可提供登山、观茶园、品香茗等活动;南湾湖被誉为“中原第一湖”,景区内存有大片的茶园,并提供茶艺表演等,非常适合开展以茶文化为主题的休闲观光旅游活动;汤泉池风景优美,非常适合开发以洗浴和饮茶为主题的茶乡休闲游项目。被朱元璋称为“圣寿禅寺”的灵山寺,粤豫皖革命根据地首府所在地信阳新县等都为信阳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便利,奠定了基础[7]。(四)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总体看,消费者对于饮茶的需求并不具有季节性。饮茶有春花、夏绿、秋青、东红之说。春花是指花茶,春季人们普遍感觉乏力,而花茶能够使人精神振奋、大脑清晰。夏绿是指绿茶,夏天燥热难挡,人们体力消耗大,而绿茶属于寒性,并且富含维生素和氨基酸能够增加营养。秋青是指乌龙茶,是秋天比较适合饮用的一种茶,因为秋天气候干燥,而乌龙茶具有润肺生津之效。冬红是指红茶,可以暖胃御寒,而且还可以增强抵抗力。信阳地区能够生产各种类型的茶品,可以满足游客一年四季的不同需求。从旅游需求角度来看,消费者更成熟,需求也更多样化、专业化,而信阳茶文化主题旅游活动的开展恰好能够满足游客的这一需求,通过参观茶文化博览会、参与采茶品茶等茶文化旅游活动的开展,吸引世界各国茶文化爱好者前来参观游览。由此可见,信阳茶文化旅游市场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
旅游资源开发保护论文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一、旅游资源开发原则与景点布局
珠海作为全国唯一以整座城市命名的国家级的风景旅游区正在进行旅游资源的大开发,也就是旅游环境容量的大扩容。对此,我们应如何确定扩容的方向、内容、层次、深度,以达到既有内涵的提升,又有外延的扩展?在扩容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哪些问题?本人认为,主要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特色性原则。特色即差异性。鲜明的特色是旅游资源的生命力所在。只有特色,才会有注意力。旅游经济本身就是注意力经济,要注意旅游景点之间的差别性,体现人无我有的特色。开发利用旅游资源的实质就是要寻找、发掘和利用旅游资源的特色。经过开发的旅游资源,不仅应使它的原有的特色得以保持,同时,还应使其原由特色更加鲜明和有所创新和发展,绝对要避免在开发后的旅游资源使原有的特色遭到破坏。
(二)共生性原则。就是这一旅游项目与另一旅游项目之间是共生的。旅游项目是外部性很强的项目,有正向和负向外部性之分。所谓正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容的、互补的、协调的,看了这一景点之后,有一种再去游览另一景点的渴望。所谓负向的外部性是指旅游项目之间是相克的、类同的,而不是呈现合作形态。旅游资源的共生性,包括自然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自然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文化资源与文化资源之间的共生性现象,而且不同的旅游项目,其共生现象是不同的。如展览馆与宾馆、商场、交通设施、自然景点、人造景点相互之间是共生的。所以,要注意各种旅游景点在某一小区域内的协调。
(三)网络化原则。旅游业是一个扩大化了的网络,是自然网络。在珠海旅游业的发展问题上,我们经常强调要有大珠三角的观念,要发挥珠三角各市的旅游资源优势。实际上,如果某地有独特性的旅游亮点,即使人为阻止也是不行的,游客还是会千里迢迢去游览,会千方百计解决道路不畅、住宿饮食不便等问题。现在的关键问题是,我们的旅游景点有没有形成亮点,有没有形成网络,各地的旅游景点在大区域范围内有没有产生互补效应。从珠海的旅游实际情况看,存在着以下三个网络。
旅游资源开发方式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