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专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7:02:5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专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专业暑期见习小结
通过这次实践让我对旅游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也更喜欢旅游这一行业了,学到了很多书本之外的知识。也学习了一些人际交往中的道理,各种人情风俗更深深吸引着我去追求。而且在这里更开阔了眼界,整合和延伸了课堂知识,同时也培养了旅游职业感觉。对景区建设与管理有了一定的见解。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会在用这次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作为我以后工作的基础。
假期来了,我还能像以前一样来挥霍自己的时间吗?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谁说意气风发,我们年少轻狂,经受不住暴雨的洗礼?谁说校园里的我们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走出校园,踏上社会,我们能否不辜负他人的期望,为自己书写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一次参加跟我的专业挂边的社会实践,我明白社会实践是引导我们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投身社会的良好形式;是培养锻炼才干的好渠道;是提升思想,修身养性,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的有效途径。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我们在校学生更新观念,吸收新的思想与知识。近三个月的社会实践,一晃而过,却让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将让我终生受用。社会实践加深了我与社会各阶层人的感情,拉近了我与社会的距离,也让自己在社会实践中开拓了视野,增长了才干,进一步明确了我们青年学生的成材之路与肩负的历史使命。社会才是学习和受教育的大课堂,在那片广阔的天地里,我们的人生价值得到了体现,为将来更加激烈的竞争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我在实践中得到许多的感悟!
选择了旅游专业的我,主要学的是景区开发与管理,因为我们马上就要考导游证了,所以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我们来的是Xx的一个4A级景区,没来之前我们有很多幻想,想想的是多么的美好。到这之后发现我们的工作主要是导游讲解但是还会干很多其他岗位的工作,虽然我们都觉得很辛苦但是我们也确实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在这个景区里我们每天面对的景色是一样的但是游客却没有一样的。虽然导游词都是那些东西但对于不同职业的游客我们的表达方式也不同,通过与他们相处的过程我也学到了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
虽然在实践中只是在景区里做讲解员,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讲,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景区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景区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从我们刚来就开始熟悉导游词,了解各景点的情况。更重要的是背会了还得讲出来,要在游客面前讲出来保证他们能听懂,真正用到了导游实务老师讲的导游人员在讲解过程中的语速语调态度等。在带团过程中虽然很辛苦,但一看到游客的笑容和他们满意的面孔就感觉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他们的旅途圆满了他们很开心我的讲解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我也感觉非常高兴。
在这次实际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我想说的一点就是,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贵州省旅游业已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给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给旅游业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客源市场格局的改变、游客旅游体验方式的转变以及贵州省文化旅游建设等背景下,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与旅游企业人才培养再次成为热点问题。通过对已就业的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和旅游企业员工发放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现实期望,并针对这些现实期待,提出相应解决措施,以求能对贵州省高校培养旅游人才提供建议。
关键词:旅游企业;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实期待
目前贵州在推进旅游强省的伟大战略,全省旅游企业度对本行业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特别那些高素质、具备相当技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将会大有用武之地。那么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学生呢?高校又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呢?
一、贵州旅游企业岗位人才匹配现状
1.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结构。相当一部分旅游企业往往要求年富力强的人员从业,年轻员工在其单位所占的比例最大,使得大部分人认为从事旅游就得有“青春”资本,这部分人员主要是旅游饭店服务人员、导游;当然也有部分企业在招收行政管理人员时候比较看应聘者的实践经验,如景区管理人员、旅行社高管等。此外,旅游企业工作人员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特别是受过正规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不多,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还是初高中毕业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根据调研,当前贵州旅游企业工作人员当中高中级管理人员所占比例较低,大致是10%-15%,基层服务人员所占的比例高达85%—90%。2.旅游企业提供的岗位及薪酬。对旅游及相关企业提供的岗位进行透视,新进员工一般是餐厅服务员、客房部服务员、市场营销、大厅服务员、导游员等,部分旅行社导游员还兼接待、票务、文员等基层岗位。除导游工资月基本工资300-500元外,其他基层人员的月工资水平贵州全省平均在200元左右,地区不同工资略有不同。3.旅游企业工作人员的素质与能力。据调查,大多数旅游企业对新进员工的外在条件如身高、容貌等比较讲究。甚至部分企业在招聘时候将五官端正、身材匀称、女生身高1.60米以上等条件明确列入应聘条件。除此外,绝大多数旅游企业将毕业生的道德素质列为首位,然后比较看重学生的为人处事和沟通协调能力,相当一部分企业对毕业生实操能力、外语等级、计算机等级、心理素质等比较讲究。在同企业负责人的访谈中得知,企业在决定应聘者是否录用的时候,往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团队精神、实操技能以及为人处事甚是关注。因而旅游企业的员工都是具备了一定的综合技能。因此,具备综合技能的学生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要求。
二、旅游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能力的现实期待
旅游专业管理课程优化研究
摘要:在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简称专创融合)。从学生能力的获取上来看,专业教育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撑,创新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有力补充;从学校培养来看,专创融合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路径之一。因此,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在专创背景下的建设为例,从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理论知识模块的构建、课程任务的设置、案例的融入、实践情景剧的创作五方面分享课程建设的优化路径,并进一步提出通过线上课程的引入、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和校内外专家交流平台的建立等具体措施,助力《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专创融合;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优化
1《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专创融合建设的必要性
1.1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的本科教育发展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驱动成为国家重要发展战略,教育部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对于学生开展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选择的某一专业领域内的专业能力的获取,二者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是新时代建设一流本科教育,培养卓越、拔尖人才的重要路径与改革突破口,是教育系统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专业课程的建设在专创融合的环境下进行已经是势在必行。1.2旅游行业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国旅游行业发展迅速,旅游者需求不断变化,旅游市场不断分化变革,对旅游行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内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再适应变化莫测的市场需求;专创融合的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多元化,能开发学生的实践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基于专业能力的创新意识的提升和转化,为学生步入社会创业和就业增加砝码。1.3专创融合有助于《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的目标实现。在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既是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又是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核心支撑,课程目标是为旅游景区培养和输送专业的经营和管理人才。基于目前国家的创新战略,结合旅游业的实际情况,在建设过程中采用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互融合的方式来进行,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在旅游管理专业领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为学生进入社会奠定坚实的能力基础,有效地推动《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目标的实现。
2基于专创融合的《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优化路径
《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在建设过程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为依托,根据该专业学生的学习特点、课程开设的时间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必备的岗位能力为依据,按照景区经营运作的工作流程构建了整体框架,围绕工作流程设计教学项目,并以此展开相关的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适应旅游行业的实际需要。2.1强化师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认识———加强专创融合理念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为目标,以教师引导为主导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需要学校各个部门联动发展,多角度,多形式地强化创新创业意识的认知,加强专创融合理念的培养。《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在建设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经验交流分享会、课程成果转化比赛、说课比赛等形式,激发师生专创融合的应用能力,使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覆盖师生全员,贯穿专业课程建设的始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2.2理论知识的模块化———系统而清晰地展示了课程的专业内容。理论知识的模块化系统地将课程内容全部涵盖在内,清晰明了地概括了《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掌握课程的框架结构。模块内每个项目涉及旅游景区运营的各个环节,内容完善而不拖延。关于项目的教学采用“课程任务导向法”,其内容体现了实用性、通用性和先进性,强调岗位工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连续性,为专业教育的深入奠定基础。2.3课程任务的专创结合———基于实地调研的景区质量评估调查报告在《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将每个模块按照工作过程分解成多个子项目,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计,避免枯燥乏味的填鸭式教学。在课程的任务布置中,按照“岗位工作过程”构建教学项目和内容,结合《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与划分》进行课程任务的布置,通过小组形式实地调研了解旅游景区各个环节的运营和管理,运用所学知识发现不足,从专业角度发现景区管理与服务的常态化问题;同时,实地观察游客游览过程中对景区硬件环境和软件服务的需求满意程度,以此发现景区管理和服务存在的动态化问题。景区实地调研既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的补充学习,也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的能力,调查形式和内容的设置体现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总体提升了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能力。2.4案例教学贯穿始终———一个大案例为主线,各小案例穿插在内为了增强课程的趣味性,适应专创融合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及保证课程的连续性,《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课程中采用一个大案例贯穿始终,每个项目的子任务均选择有针对性的小案例,最大程度地将理论知识与案例融合,在课堂上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锻炼学生把握不同类型旅游景区的整体情况的能力,培养学生具备旅游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找到面对实际案例时的分析着眼点,掌握景区服务技巧和景区的管理能力。2.5实践情景剧的创作———专创融合的深化根据《旅游景区运营与管理》的课程目标,通过知识模块的梳理,以小组形式进行情景剧本的创作,每个模块一个剧本,剧本要求包括知识点、情景设置、存在问题、突出矛盾和化解问题,最后环节是教师总结,总结本模块的知识要点,重申理论知识要点和实践技巧,完成本次模块的讲解。在情景剧的扮演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刻地体验到景区工作人员工作岗位的要点,了解进入工作岗位后可能面临的棘手突发事件和游客需求,因此,借用情景剧本的创作,深入岗位环境,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理论知识的深化和创新能力的实际应用。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摘要]增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与职业素养,对我国旅游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以及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意义。本文简要阐述了校企合作的含义,立足于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及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面临的问题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策略
随着社会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旅游教育为社会旅游行业输送了诸多一线专业人才,是社会行业发展的关键人力资源保障。近些年,职业教育校企协作持续深化,但是依旧无法充分满足社会行业发展的需求。所以,本文积极探究基于职业能力培育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进而为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力量。
一、校企合作的概述
所谓校企合作,就是指学校和社会企业相互间创建的一种特殊协作模式。现如今,高职院校为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注重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运用和社会企业合作的模式,有方向性、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为社会企业培育优质人才,十分重视人才的专业性以及实用性。而且校企合作属于一种重视培育质量、重视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重视学校和企业资源共享的“双赢”局面。另外,校企合作教育形式打破了以往教育形式存在的弊端,从特定角度突破了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限,使得学校和企业能够双向参与、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培育具备综合技能以及职业素养的优质人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教育形式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使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和社会企业展开深层次的合作,为培育专业旅游管理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二、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工匠精神在我国的大力弘扬和发展,将工匠精神的培育逐渐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已经成为各个中职院校的一大教学目标,中职旅游专业也不例外。本文简要分析了如何将工匠精神运用到中职旅游专业的教学设计当中,以此来培养出大量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旅游专业人才。相信这些优秀人才能够为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而推动其快速健康发展。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促进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一大精神支柱,中国旅游事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工匠精神的支撑,因此,我们要求各个旅游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敬业、专注、精益求精以及创新发展的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应当仅仅在从业人员进入工作岗位之后,而是在其求学期间就应当开始这种精神的培育。因此,作为培养旅游业人才的中职旅游学校,必须将工匠精神渗入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国的旅游事业培育出更多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
1.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能够推动中国旅游事业健康发展的专业型旅游服务人才,而工匠精神的引入是培育出优秀旅游服务人才的关键因素。首先,工匠精神要求精益求精[1]。在中职旅游专业教育的过程中,精益求精不止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和学习态度的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要求。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水平,才能培养出专业技能卓越的旅游业人才。其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要敬业、专注。因此,中职旅游专业教育不止应当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自己的本职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信仰,专注于提高自身的职业水平。再次,工匠精神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创新意识。
2.工匠精神在中职旅游专业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旅游专业学生阅读推广研究
摘要: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组建文化和旅游部,不再保留文化和旅游部,预示着旅游和文化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时代已经到来。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对高层应用型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愈加紧缺。文章以天津海运职业学院为例,研究认为,“互联网+”背景下做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只有做好旅游专业学生的阅读推广,才能不断丰满他们的羽翼,迎接旅游业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旅游学生;阅读
一、“互联网+”的概念及特征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最新形势,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2015年7月4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5月31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北京《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互联网+”入选十大新词和十个流行语。“互联网+”成为当代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和标志。简单地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不仅仅是层面意义的两者相加,它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互联网,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产生更深度交融,创造出新的发展模式。2018年11月6日上午,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在浙江乌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时间”再次开启。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由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相融合的技术革命,它正给全世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改变并将永不停步。
二、我国旅游人才需求趋势分析
2018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在厦门召开。这次会议回顾了五年来尤其是“515战略”实施以来我国旅游的发展历程,确定2018年及今后一段时期的中心任务是“从高速旅游增长阶段转向优质旅游发展阶段”。围绕优质旅游、全域旅游、海陆空旅游、乡村旅游等一系列热词潮语,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讨论。同时,会议中原文化和旅游部部长李金早也提出人才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是推动旅游业大发展的关键。顺应新时代旅游发展的实际需求,就要落实人才发展新规划,注重人才培养,为优质的旅游业建设高质量旅游人才队伍。可见,旅游人才是提升旅游品质的基本和关键条件。旅游人才是旅游者与旅游目的地最密切的纽带,也是旅游业的核心要素,因此全面提高旅游人才的综合素养和业务技能是基础,也是关键,而教育是旅游人才迅速发展的重要途径。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在旅游业发展中落实教育优先发展。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成为人们休闲放松的重要方式。旅游业的发展如火如荼,国家也同样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和动态。对于高职旅游专业的学生来说,这是一次机遇,也是一次挑战。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这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能力比普通高校的学生相对较弱。做好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教育很重要的一步还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和阅读兴趣。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将会终身受益,从阅读中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旅游业动态,更能丰富自己的文化修养,为将来进入旅游业做好铺垫。
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探究
[摘要]由于传统的旅游管理专业课堂存在种种失衡现象,人们转而探寻一种以生态理念为核心的课堂,即旅游管理生态课堂。概述了生态课堂与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的内涵,从师生互动、课堂氛围与考评方式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旅游管理专业课堂的生态现状,提出了自由民主、综合创新与科学适度三个构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原则,并从课堂专业交流会、微笑教育与新型考评方式三个方面分析了旅游管理生态课堂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旅游管理专业;生态课堂;生态现状;原则;构建策略
一、引言
随着时展,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之一,2017年我国旅游全年总收入达5.3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初步计算,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然而,旅游管理专业课堂所培养的人才却远远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大相径庭,因此,课堂改革迫在眉睫。生态课堂的基本理念即用科学的、生态的、民主的教学观组织课堂教学,培养理论、实践与能力并重的应用型人才,与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相吻合。本文致力于探索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完美结合,实现旅游与生态的有效对接。
二、生态课堂的内涵
(一)生态课堂内涵。1932年,美国教育学家Waller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开始将生态理论引入教育课堂;1990年,南京师范大学吴丁福教授与诸文蔚学者合作发行了我国第一本研究教育生态学的专著《教育生态学》,自此,学界开始将教育与生态相结合,致力于构建健康且充满活力的生态型课堂。学界虽然对生态课堂进行了若干年的探索与实践,但各位学者对生态课堂的内涵众说纷纭,并未形成统一的观点。笔者认为生态课堂是对“以师为尊,以材为心,以课为中”的传统课堂的摒弃与继承,是以生态学和谐共生的思想为指导,以新型民主的教学理念、原则、设计与评价等为基础,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工具,以当代学生的需求为中心,打破时空限制的教师、学生与环境间平等互动、平衡自由、绿色健康以及科学发展的课堂。同时,它也是一种追求本真,强调各生命体在最自然的状态下享受学习,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见闻,追求真理的课堂形态。(二)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未深入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与生态课堂的联系,未将生态理念引入旅游教育中,因此本文重在研究旅游管理课堂与生态的完美结合,探索旅游管理生态课堂这一新型课堂模式。通过研究与探索,笔者认为旅游管理生态课堂,即运用生态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旅游情境,使师生在自然和谐的环境中进行旅游相关知识的转化与吸收的体验式课堂。
旅游管理专业教材编撰
随着我国旅游“大产业”的迅猛发展,旅游“小学科”建设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就教材建设来讲,旅游管理专业教材不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而且实现了由多学科生硬对接到学科独立建构的转变。然而面对旅游发展的新形势和旅游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编写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现实问题,急需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加以改进。
一、教材编写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数量多,精品少。
随着旅游学科30年的发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建设也经历了从无教材或仅有几本教材(20世纪80年代)到专业系列教材出版(20世纪90年代)再到多种系列教材并存(21世纪以来)的发展阶段。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教材发展到今天,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品种上,都有了相当大的规模。从数量上讲,旅游管理专业一般课程都能找到数十本教材,至于其主干课程或核心课程教材基本上都突破了百本大关。从品种上讲,各种规划教材、新视野教材、创新性教材等等,也开始越来越多,层出不穷。在旅游教材日趋繁荣的背后,纵观30年来旅游教材的质量,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像李天元《旅游学概论》、马波《现代旅游文化学》、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等高质量的精品教材并不多见。有些教材一出来就无人问津,有些教材用不到一年就要修订,甚至有些质量不高的教材还以不同的名称在多家出版社出版。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教学水平。
(二)重复多、协调少。
一个学科专业就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而这种系统知识又是通过系列教材有序传承的。一套系列教材编多少本、编哪几本,哪本在先、哪本在后,甚至哪一部教材应该编什么,都应该有一个明晰的范畴界定与序位安排,这样才能保证专业教学循序渐进与有效传承。可惜的是,目前出版的许多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系列教材,虽然表面上都属于旅游管理专业范畴,但实质内容上并没有按照专业的知识系统在“系统”上做好文章,总给人以想编几本就编几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的感觉,从而导致所谓“系列教材”中教材重叠、知识重复的无序与混乱。如旅游资源学与旅游地理学、旅游开发与旅游规划、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与旅游服务营销、旅游心理学与旅游服务心理等,都存在着体系混乱、内容重叠和知识重复的现象,极不利于教学的科学实施与知识的系统传授。
旅游管理专业实习的改革
一、研究背景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习能满足学生、学校、企业单位三方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实习是走出校园、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途径之一,有助于培养其扎实的实践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学校而言,实习环节有助于学校把握市场所需,定向培养社会紧缺人才,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降低教学成本、改善培养方向;对于企业来说,实习可以节省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业务财政输出,减少培训环节,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学生“重管理、轻技能”,学校“重理论、轻实践”,企业“重实践、轻人文”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数量与社会所需依然存在明显矛盾。基于此种现状,国内许多相关学者提出了“校企一体化”的改革模式,但由于“校企一体化”还缺乏一定的推广深度和广度,人才的供求失衡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虽然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层次各异,但是培养具有成熟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是培养方案的共同特点,管理型人才培养必须把应用作为基础。为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如何适应时代形势,充分认知实习中的常见问题以及如何改善实习,意义重大,迫在眉睫。
二、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习中的常见问题
(一)三方难以达成一致目标
如前所述,学生、学校、企业单位在实习的环节各有侧重,实习目标难以高度一致。学生没有强烈的企业归属感,不会在真正意义上去参加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和正式员工相比,实习生对实习企业单位的贡献较少,常常被边缘化,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学校的实习课程一方面出于学生自身综合能力提高的考虑,另一方面也在探索如何培养时代所需的毕业生,通过实习环节,根据企业所需人才改善培养方案,这是组织实习的重要目的之一。对于实习企业而言,他们往往没有充分重视实习生的存在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更倾向于把实习生当作廉价劳动力,虽然降低了人力资源成本,但是忽视了实习生的企业适应力和创新力的培养,可谓得不偿失。
(二)实习时间集中,空间不确定
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初探
1校企合作的内涵及合作模式
1.1校企合作的内涵。校企合作既是国家领导政策的方针落实,也是我国现有产业模式下的必然产物。校企合作,顾名思义就是学校和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为企业提供大量的可塑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特点就是学习过系统知识,能够在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工作,学校可与企业签约,例如约定该企业可以优先挑选即将毕业的优秀人才。而作为企业,他所能提供的是实习的机会,根据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学生都表示在实习中可以学到相当多的技能和经验,而且要比学校所学更为生动和印象深刻,在学生真正走进社会之前,企业能够凭借自身优势,既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岗位,同时也可以得到相对便宜的劳动资源。同时,他会培训学生一些在实际工作中真正会用到的知识技能,也可以借此宣扬自身的企业文化,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总而言之,校企合作体现的是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初探文/陈洪宏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如何在传统的教育上进行创新,使人才在脱离学校后尽快的与工作进行无缝对接,是每个教育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所要面临的主要问题,校企合作是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所催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是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双赢的战略,目前就校企双方如何进行合作,模式还处于试探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种十分有潜力的合作模式。摘要种双方共赢的思想,甚至可以说是三方共赢:学校输出人才,解决了学生的就业问题(很多实习学生会直接就在实习企业),打响了学校的知名度。企业吸纳人才,企业可以用一种低廉的成本在大量学生中间挑选他们所需要的人才,并且大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对于企业的认可程度和忠诚程度一般要高于其他人。作为大学生,既得到了工作,又学到了知识技能。总之,这是一种多赢的策略,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国家也鼓励学校和企业之间进行这种合作,共同培养优质人才。1.2校企合作的主要模式。由于校企合作在我国大规模推行的时间还不久,所以校企合作的方式还在不断的探索中,并没有十分成熟的模式。目前采用的主要两种模式,一种是顶岗实习模式,一种是订单培养模式。两者都有各自的优点,但是也都有各种很难弥补的缺陷。校外顶岗实习是学校与企业合作的最初形式,与传统的学校相比,一年的实习时间让学生对于融入社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准备,但是这种方式的漏洞也很明显:学生走出学校后,每天的工作情况学校并没有办法精确的掌握,这样也就很难及时发现问题并对学生进行及时的纠正。同时,旅行社和酒店所能够接纳的实习人数有限,并不会像传统大型企业一样一下接纳几百人,所以实习生们实习的地点可能十分分散,具体工作也很杂乱,这更增加了学校对学生实习状况追踪的难度。所以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提高是有限的,他只能学习到那些他能接受并且理解的准则和技巧,但是对于一些自身的潜在问题的认识是十分不够的,这就是缺少老师针对性指导所必然的缺陷。还有一共合作方式是订单培养模式,学校以具体职责为最终目标,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定向为企业输送专业性的人才,学生离开学校后可以直接进入指定企业工作,企业接受后对学生继续进行培训,与学校联手打造合格的人才。这种模式下一般来说学校和企业之间会签订订单协议,企业会根据协定固定招收人数。这种模式能够实现毕业和就业的无缝连接,学校和企业共同打造出优秀人才。但是这种模式的缺点也源于此,学校和企业同是抓教育,这种教育体制,看似十分圆满,实际上实行很困难,因为双方就教育的参与程度很难困难,如果企业培养或许积极,会导致学校培养学生十分被动,而且学校本身就是教育学生的最佳场所,如果长时间被动授课,必然会导致学校的名誉受损。如果企业过于放手,那么学生在企业中很难学到东西,那么所谓的订单培养依然是学校的单方面培养,订单培养也就失去了意义。
2校企合作的重大意义
校企合作是有些重大意义的战略措施,如果应用得当,他将会彻底解决被人们诟病的大学生高分低能的问题。他也是目前解决大学生工作学习无缝对接的最有效手段,虽然现在我国校企合作还没有非常推广普及,尤其是大学院校因为种种原因拒绝这样的合作,但是在高职院校中还是见到了很大的成果。我们也因此意识到,学校和企业都是青年时期大学生的教育场所,只不过一个是理论上的教育,一个是实践上的教育,两者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还有一点重大意义就是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贡献,事实上,作为一个迅速成长的大国来说,旅游管业专业人员是十分缺失的人才种类,在市场上有很大的缺口。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为旅游产业输送了更多的优质人才,这是我国旅游产业所急需的,作为服务型行业,旅游管理人员的态度和专业水平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顾客的旅游体验,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具有相应的素质。综上所述,无论是对于学校、学生、企业来说都是,校企合作都是一件好事,同时,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对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3结束语
目前来说,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账目还属于试水阶段,他已经初步的提现出了他所具有的优势,但很显然,这些并不是校企合作所能发挥出来的真正实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校企合作同样暴露出了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和短板只有一一解决或者是避免,校企合作才有可能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