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人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4:18:5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人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人才调研报告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全面加强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整体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对于促进旅游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以红色旅游为主线,把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积极加以培育,旅游业发展迅猛,接待游客与门票收入年年翻番,旅游从业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全市目前直接从事旅游业的人员达1200余人,其中导游(含讲解员)30余名。
一、*市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旅游业发展较迟,旅游局于1999年10月成立,旅游业从2002年开发石林以后才正式启动,旅游人才队伍尽管发展很快,但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现代化旅游休闲城市”目标相比,还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主要是:
(一)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仍然较为薄弱。“发展旅游,规划先行”,旅游规划在旅游开发和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只有编制出符合当地实际的具有科学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的规划,才能有效地促进旅游业健康有序、科学合理发展。要做好旅游规划,首先必须拥有一支高素质的旅游规划设计人才队伍。近年来我市这方面力量虽有所加强,但总体上仍然较为薄弱,具体从事规划设计的力量明显不足,特别是高素质专业人才偏少,学科带头人更是凤毛麟角。
(二)旅游从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主要表现在服务质量与专业人才两个方面。旅游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特别是宾馆饭店中,服务员大多来自外地,文化水平只达初中甚至初中以下学历,会外语的服务员几乎没有,影响了饭店业的服务质量。另外,缺乏专业人才,如旅游市场营销、景区设计规划、广告设计、计算机等专业人才较为短缺;旅游系统的高级管理人员素质也参差不齐。
(三)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够大。与其它旅游先进城市相比,广安没有旅游专业方面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缺乏必要的人才培育基地,人才的再教育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受地域、经济、政策、体制等方面的制约,人才引进缺乏有效办法,难以引进高学历的有识之才。
旅游人才培养思考
世界旅游组织教育理事会认为,旅游教育和研究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并不断对已有的旅游服务提出质疑。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只能通过更好的培训才能得以满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了决定各个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一、国际旅游教育的特点
1建立起了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与研究在发达国家正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在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开设了旅游学课程,不仅如此,原有的专业也在扩大规模。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提供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数目持续增长,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旅游学位课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学,这是日本的第一所专门从事旅游教育的大学。
2旅游教育与研究向名校渗透
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旅游教育与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有10所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应该说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国是日渐繁荣且向高水平发展,旅游的学术地位在不断提升。
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根据省、市旅发委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举办人才培训工作,为县全域旅游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队伍保障,特制定县2018年度旅游人才培训计划。
一、培训目标
紧扣深入学习宣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的主线,围绕2018年我县旅游工作总体部署,以发展优质旅游,推进全景、全域旅游建设为主要目标,重点在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涉旅行业安全生产、旅游宣传推介方面进行培训。今年拟举办旅游解说员培训和旅游从业人员网络培训各1期,合计培训100人次以上。
二、培训形式
以集中培训为主,邀请:旅游营销、景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规划等方面专家授课,提升我县旅游宣传、政务解说、景区运营水平。为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增加培训内容,提升培训效率,今年拟新增网络在线培训形式。具体为通过“县旅游”微信公众号、“旅游”头条号、微信群及我县旅发委设立的其它宣传平台,分享景区景点建设、管理、运营、宣传营销方面优秀案例,聘请专家在线讲课、在线答疑,组织人员在线讨论等形式,并根据培训进度,在适当时间安排政务解说大赛、旅游攻略比赛、宣传推介活动创意赛等形式检验培训效果,使培训内容、培训时间、培训对象等覆盖面更深、更广。
三、培训计划
旅游人才培养思考
世界旅游组织教育理事会认为,旅游教育和研究已经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因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并不断对已有的旅游服务提出质疑。旅游业正面临这样一种需求:更高的安全度、更多的选择、更高质量的服务,更高的满意度,而这种需求只能通过更好的培训才能得以满足。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了决定各个国家旅游业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旅游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
一、国际旅游教育的特点
1建立起了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
随着旅游业在全球经济地位的逐步提高,旅游教育与研究在发达国家正日益受到重视,例如在澳大利亚有四分之三的大学开设了旅游学课程,不仅如此,原有的专业也在扩大规模。在美国,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提供旅游及相关学科的大学数目持续增长,目前有近280所大学开设了学士学位以上的旅游学位课程。日本也在2006年4月成立了大阪旅游大学,这是日本的第一所专门从事旅游教育的大学。
2旅游教育与研究向名校渗透
发达国家的著名高等院校越来越关注旅游教育与研究。如在全美排名前12所世界著名的大学,有10所大学都已经不同程度地开始对旅游现象进行了研究。应该说旅游教育和研究在美国是日渐繁荣且向高水平发展,旅游的学术地位在不断提升。
旅游人才培养状况
一、我国旅游教育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旅游产业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1979年为适应当时旅游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我国第一所旅游高等学校———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开端。此后的几年里,国家旅游行政部门先后投资,和大连外国语学院、杭州大学、南开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长春大学、中山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后来转为国家旅游局直属院校)等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逐渐形成了涵盖大专(高职)、本科、研究生(硕士、博士)三个培养层次的较为完善的旅游高等教育体系。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受旅游业快速发展对地方经济和人才需求的影响,许多地方高校和部委院校也相继在原有相关学科基础上,组建或新建了旅游系和旅游专业,旅游高等教育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体系也更趋完整(黄松山,2001)。30多年来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跳跃式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78-1988年的探索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以国家旅游教育机构先后与8所高等院校联合开办旅游系或旅游专业为代表,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作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还和各地方联合开办了培训在职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中心,主要以南京金陵旅馆干部培训中心和天津旅馆干部培训中心为代表。这些高等院校和成人培训中心“为适应我国旅游业由外事接待型向经济效益型的转变做了大量人才培养的开拓性工作”(赵杰,2006),“20世纪80年代中期恰好是国内一些综合性大学学科(专业)重组的浪潮期,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引起了高等教育界的关注,旅游专业教育开始纳入到高等院校'试办'的议事日程,标志着旅游高等教育进入了探索性发展时期”(田里等,2007)。第二阶段。1989-1996年的规模化发展时期。这个阶段,旅游产业化的进步引起了各级各类高校的注意和兴趣,纷纷涉足旅游教育,高等旅游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天女散花式”地开办起来,实现了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办学数量的规模化扩张。这个时期,以南开大学、杭州大学等高校旅游系为代表,加快了我国高等旅游教材的编著和对国外旅游理论著作的译介工作,形成了指导我国旅游业发展的理论轮廓。以中科院地理所、北京大学等为代表,把地理学、区域科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触须延伸到旅游教育,开始了旅游专业方向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把我国旅游高等教育提高到更高的层次。第三阶段。1996年以来注重质量的内涵式发展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旅游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逐渐增大,过去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世界范围内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对旅游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质的要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旅游高等教育的发展又呈现出一些新的变化:一是旅游高等院校开始从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向集约型的发展方式转变。当然,这一时期旅游高等院校的数量仍然在继续增加,所不同的是,旅游高等教育界在量的发展基础上开始注重质的发展。二是旅游专业的学科地位得到确立。1996年12月,教育部在全国工商管理类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增设了“旅游组”,表明旅游高等教育开始纳入教育部的管理范围,旅游高等教育正式步入规范化发展阶段。三是200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审通过了云南大学和陕西师大旅游管理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的申请,中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建立起了从专科一直到博士的完整的教育体系,至此,旅游高等教育完全进入到专业化、规范化发展时期(严俊俊,2010)。
二、我国旅游高等教育已取得的成就
(一)旅游高等教育发展初具规模
1978年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我国旅游业开始发展起来。与此同时,我国的旅游高等教育开始起步,虽然我国旅游高等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亦是比较迅速的。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已经初具规模(见表1)。目前,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都拥有了自己的旅游高等教育。2010年全国旅游院校在校生首次突破100万人,达到108.6万人,比上年增加13.4万人,增幅为14.06%。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数为59.6万人,比上年增加9.8万人,增幅为19.61%;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数为49万人,比上年增加3.6万人,增幅为7.97%。
(二)多渠道、多方位、多层次的教育格局已经形成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新模式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我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制约因素,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关键词:高职教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旅游业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旅游人才作为支撑。因此,如何培养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是旅游高职教育必须认真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与现状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国。纵观当前我国旅游业管理人才现状,首先,从数量上看,尽管有高速增长趋势,但仍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由于旅游业从业人员数量少,专业人员不足,相当数量的旅游企业在旅游旺季到来时,经常用非专业人员临时兼职,造成服务质量下降,制约了旅游业发展。其次,从质量上看,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导致其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普遍较低:突出表现为从业人员素质不高,缺乏高素质的开发、管理和决策型人才。一些初高中毕业学生成为从业人员中的主力,而受过专门训练的高职技能人才在产业中的比重较小,严重地制约了我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旅游管理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行业行政管理部门重行业管理、市场促销、旅游规划,轻人才培养,没有形成一整套吸引.使用、开发人才的机制,造成高素质人才留不住,而旅游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二是旅游企业人才短缺与相关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现象共存。由于当前一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不准,教育理念不适应市场需求,总想培养“全才”,与产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不对路,专业设置宽泛,学生专业能力不突出,进入社会后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探讨
摘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与其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人才整体供给不足,质量不高。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有全日制教育、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等,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创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分析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旨在为进一步提升工程实施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人才培养;高素质
农民学历提升工程作为乡村产业的新业态[1],以休闲娱乐、健身康养、科普教育、农事体验等为内容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迎合了现代人向往青山绿水的精神需求,为城市居民打开了一扇栖居田园的门,为乡村产业振兴开辟了一条新路径[2]。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态势相比,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专业人才整体供给不足,因此需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规模。北京农业职业学院自2016年开始整合资源,联手推进,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社会各方高度关注[3]。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班面向北京郊区,招生对象主要面向乡镇农业科技员、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园区(农家乐)经营人员等,实行全日制学历教育,学制3年,考核合格后获得高职高专学历。此项工程的实施为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了培养模式。笔者分析了现阶段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人才现状以及培养途径,并针对北京农业职业学院2016、2017、2018、2019级农村经营管理专业(休闲农庄经营管理)的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为今后该工程的实施与推进提供参考。
1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现状
1.1管理型人才缺乏,服务型人才所占比重过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既要掌握种植、加工方面的知识,又要懂得营销的策略和技能;既要具备现代管理理念,又要了解旅游接待服务方面的规范和要求。目前我国休闲农业园区、农庄、民宿的从业人员大多数由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来,受教育程度较低,且服务型人才较多,管理型人才相对缺乏[4]。1.2新业态技能人才缺乏,旧业态人员流失严重。随着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业态融合趋势明显,共享经济、互联网众筹、在线直播等形式风起云涌,掌握新媒体、电子商务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为社会急需[5]。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进一步细分,类型越来越多,森林课堂、亲子农业、葡萄酒庄、中医药文化旅游项目、高端乡村民宿等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喜爱。森林旅游项目设计、亲子活动助理、红酒品鉴、保健食品养生、乡村民宿设计等方面人才培养迫在眉睫。以我国最早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为例,经过多年的发展,农家乐以前的经营内容、服务品质已经不再适应都市人们的新需求,尤其是面临乡村高端民宿的兴起和冲击,一些经营理念还没转变和提升的农家乐老板不得不退出经营[6]。1.3信息化人才缺乏,传统型人才培训不足。2020年肺炎疫情期间众多行业产业遭受重创,停业、停工甚至倒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不例外。但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通过会员制培养起来的忠诚用户虽然不能去实地体验和消费,但可以通过线上订购的方式实现农产品配送。营销方面,从最开始的淘宝、微博营销、贴吧营销、QQ营销等到现在的微信以及直播引流和短视频APP营销等,都需要信息化能力较强的专业人才。相比庞大的人才需求市场,传统型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训明显不足,经过再培训完成生产力再造已经迫在眉睫。
2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才培养的途径
文化旅游人才相关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局加快推动文化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初步建立起与现阶段市文化旅游业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建设,全市文旅行业呈现健康快速发展态势。现就市文旅人才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旅游人才基本情况
(二)文化旅游人才队伍主要特点
据统计,目前全市现有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近5000人,各类文化培训机构41家,注册文化志愿者100余人,根据人才统计数据分析,文旅人才队伍主要有以下特点。
1.全市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呈现增长状态。行政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服务技能人员持续增长,增长方式主要为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公开招考、招录等。我局文化旅游人才资源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对文化旅游工作的高度重视、全面加强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全市文化旅游行业全面开展人才提升工程等举措是密不可分的。
2.文化旅游人才资源结构日趋合理。文化旅游人才分布与文化旅游业发展、行业管理、涉旅企业的经营、管理基本匹配,分配较为均匀合理。
高职旅游人才培养思路探讨
一、广东省旅游业转型升级新的趋势及动向
(一)旅游产业形态转型
广东省推行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推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在政府和企业的协作下,将旅游资源充分进行整合并加以有序的开发,打造了如广东中旅南海旅游产业园、深圳东部华侨城、广州长隆旅游度假区等十几个品牌旅游产业集聚示范区,推进广东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二)旅游产品结构转型
广东旅游产品逐步从单一的自然文化观光产品为主,向能满足多样需求的观光产品、主题产品、度假休闲产品和个性化产品的复合体系转变。另一方面,旅游交通也由以往的大巴、火车、飞机,逐步转型至现在的高铁、自驾车、房车、邮轮、游艇,旅游产品形态越来越多元化。
(三)旅游运行方式转型
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汇报材料
根据全省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会议的安排部署,我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在市、区、县统计局的全力支持和全市旅游系统、涉旅企业的大力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工作任务。现针对《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登记表》、《旅游企业人才需求调查表》、《人力竞争力调查列表》、《乡村旅游经营业主调查表》的统计结果,做出如下统计分析。
一、旅游人才资源基本情况分析
我市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范围为《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登记表》所列31类涉旅单位人员。全市未占编制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未与用人单位签定劳动合同的涉旅企业人员未纳入统计范围,非法人的乡村旅游农家乐未纳入表1的统计范围之内。截止2009年12年31日,全市涉旅单位304家。其中旅游行政管理部门9个,旅行社14个,旅游饭店70家,旅游餐饮29家,旅游景区48家,旅游商贸免税公司2家,旅游文化单位5家,旅游工艺品商场1家,旅游纪念品商店2家,其它旅游单位8家,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13。家我市旅游人才总量总计为2783人(含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273人)。
从岗位结构看:行政管理人才191人,占12.65%,经营管理人才286人,占18.94%,专业技术人才142人、占9.4%,服务技能人才261人,占17.28%,服务人员664人,占44.9%。(非法人乡村旅游农家乐1273人,未纳入表1的计算比例中)。
从管理人员级别看:县处、地厅级人员9名,占行政管理人员的5.9%;公务员47人,占24.61%;行业组织人员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96人,占50.26%。有高层管理人员107人,占经营管理人员的39.93%;中层管理人员82名,占28.67%。有高级职称2人,占专业技术人才的1.42%;中级职称15人占17.71%。有高级技师6名,占服务技能人才的2.38%;技师16人,占6.35%。
从学历层次看:有博士研究生1名、硕士研究生9名,占0.7%;本科103人,占6.82%;大专284人,占18.81%;中专222人,14.7%;中学(高、初中)846人,占56.03%;小学45人,占2.9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