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3:07: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开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生态旅游开发讲话
同志们:
近年来,我们积极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分类指导,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保持了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势头。实践证明,这种分行业、分区域的研究,突出重点抓落实的工作方式取得了较好成效,应该长期坚持下去。为统筹全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5月15日,省委、省政府在驻马店召开了加快黄淮四市发展工作会议。从5月16日起,我和李克、大卫及省直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用两天时间,再次深入信阳、南阳、洛阳等市,实地考察信阳南湾湖、内乡宝天曼、西峡老界岭、栾川龙峪湾、嵩县白云山等景区,察看旅游交通项目、景区建设等情况。今天,我们在栾川专门召开座谈会,主要是检查去年安排项目的执行情况,安排今年的项目,强力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快速发展,全面提升我省旅游业的整体形象和市场竞争力。刚才听取了省旅游局、交通厅、洛阳市、南阳市和有关县市关于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情况汇报,李克、大卫同志结合分管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赞同。下面,我再强调几点:
一、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关联度高、带动力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发展旅游业有利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我省产业结构总体上看还不尽合理,主要是产业层次较低,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下降,去年仅为29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多个百分点,与先进省份相比差距更大。发展第三产业,旅游业担负着重要的角色。我省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强力打造“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加快南太行山水旅游精品景区建设,推动伏牛山生态旅游开发,全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去年旅游总收入1039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旅游业的发展使我们看到了希望,增强了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信心。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旅游业重要性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努力做大做强,不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旅游业有利于提升经济发展质量。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将向3000美元跨越,消费市场、消费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旅游消费需求也将大幅度提升。大家知道,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既能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扩大就业,又能带动第一、第二产业发展,为其他服务行业拓展市场。据有关部门测算,旅游产业直接收入每增加1元,商业、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产值就会增加4至5元;旅游业每增加一个直接就业人员,社会就能间接增加5个就业机会。大力发展旅游业不仅可以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而且有利于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互相渗透和共同发展。同时,旅游业还是一种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旅游业,资源消耗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有利于文化遗产和自然生态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推进形成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实践表明,历史文化厚重的人文景观和风光秀丽的自然景观,一旦形成知名的旅游品牌,不仅收益颇丰,而且惠及子孙后代。像云台山、少林寺、龙门石窟这些景点,旅游异常火爆,去年仅门票收入就分别达到15亿元、13亿元和8500万元。可见,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我们要充分认识旅游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抓住关键环节,强力实施突破,全面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二、生态旅游具有无限吸引力和广阔市场
生态旅游是一种崇尚自然、体验自然的旅游产品,发展空间广阔,市场潜力巨大,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去年8月份,国家旅游局、环保总局、建设部在九寨沟召开了全国生态旅游现场会,总结、交流生态旅游工作经验,推动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方式。在一些生态环境好的贫困地区,如果没有其他有效的发展途径,当地群众为了生存,往往会出现砍伐林木、过度开垦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但通过发展生态旅游,既可以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又可以对保护当地珍贵的资源和脆弱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作用。如西峡县为了发展生态旅游,去年在全县境内全面禁伐天然林,封山育林40万亩,植树造林57万亩,同时利用外调菌材发展香菇,实现了原料和产品两头在外,从根本上化解了林菌矛盾,有效地保护了山体植被和生态环境。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1世纪将是生态旅游的世纪,全球旅游总人数中有一半以上的旅游者要走进森林参与生态旅游,其人数将高达4亿~5亿人。在今后的20年里,我国生态旅游人数将会呈现两位数的增长,生态旅游年收入可达3000亿~4000亿元,占全国旅游市场的50%~60%。发展生态旅游可以促进旅游产品多样化,改善旅游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模式。我省“三点一线”分布着大量的历史遗迹,古建筑、人文景观众多。近年来,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旅游资源优势,强力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下定决心,克服困难,全面整治景区环境,推动了我省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但随着旅游观念的变化和旅游产品的扩大,单一的文化旅游已不能满足群众的多样化需求。日益火爆的生态旅游,便是一种深度体验型的旅游方式,可以改善目前以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体的局面,提高旅游的科学含量,提升旅游的消费水平,优化旅游的产品结构。如焦作的云台山景区,已成为全国的一个亮点,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典范。伏牛山区作为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的分水岭,是我省平均海拔最高、森林面积最大、植被覆盖率最高、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具有生物多样性和山水独特性。在继续打造“三点一线”精品旅游线路的同时,充分发挥伏牛山生态旅游资源的优势,打响生态旅游品牌,有利于实现我省旅游产品的多样化,培育我省旅游业新的增长极,使之与“三点一线”文化旅游交相辉映,形成和旅游资源大省地位相匹配的产业格局。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现在,一些地方发展城市经济、抓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投入的精力多,研究农村经济、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不够。从全省范围看,伏牛山及其周边地区集中了我省240多万贫困人口,是我省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近年来,地处伏牛山区的一些县市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有力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加快了山区群众的脱贫致富步伐。如西峡县双龙镇华山村,过去是个贫困村,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兴起,积极发展农家宾馆,现在全村三分之一的农户办起了家庭宾馆,日接待能力3000多人,年综合收入达500多万元,去年该村人均现金收入6000元,其中85%来自旅游业。昨天我们参观的中原第一漂集团有限公司,总共吸纳3000多人就业,员工月收入达800多元。可见,发展生态旅游,不仅带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而且有利于转移贫困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滇西北自驾旅游开发探究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旅行出行方式的追求越来越个性化,自驾游因其有别于传统出行方式的个性化、灵活自由度较高等特征成为热门出行方式。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热门旅游区域,自驾市场极具潜力,但该区域的自驾旅游开发仍处于初级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在分析国内外自驾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法对滇西北自驾旅游进行整理,而后通过明确市场定位、加快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旅游经营者素质、发展自驾品牌、开发新产品、开展区域合作统一管理、增强宣传力度等策略,对滇西北自驾旅游开发进行研究。
关键词:自驾;旅游产品;滇西北
由于汽车的快速发展,自驾旅游最早流行于20世纪的国外,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私家车数量增加、人们生活水平改善,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各地政府、旅游业界等利用地区的优势和发达的网络资源开发自驾旅游产品,以提高当地自驾旅游知名度,满足当下旅游市场追求个性化的需求,但我国的自驾旅游产品开发和研究仍处于初步阶段,机遇和挑战并存。滇西北地区作为云南炙手可热的旅游区域,有着诸多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给区域自驾旅游产品开发带来商机。但是由于滇西北地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的区域,自驾旅游产品开发存在着一定的限制性。
一、自驾旅游概述
(一)自驾旅游的界定。“自驾游”是自驾车旅游的简称,简而言之就是自驾车辆去旅游。国外学者普里多认为自驾游不论自驾车或者租车,它指的是从出发地至目的地进行的旅游相关活动,奥尔森则从“过夜”的说法角度定义自驾游。2006年第一届中国自驾游高峰论坛对自驾游下了定义:“自驾游是自己驾车,自行组织,自由计划的一种旅游形式。”与传统旅游的特点及基本内涵相比,自驾游更具有自由性和灵活性,出游者可自行决定出游天数、距离、行程等;极大满足出游者独立出游活动的想法,抛弃那些“大众化”的景点,前往一些令人向往地方,如远离热闹喧嚣的繁华都市,找一个幽静的地方让自己慢下来;出游者可选择自己驾驶车辆或者租车的方式进行自主式旅游;可租用的车辆形式多样,如房车、越野车等。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自驾游是出游者以休闲享乐为目的,时间上远离出发地最少一晚,以自行驾驶车辆或租用他人车辆外出的旅游形式,它是一种具有高度自主性、自发性的出游方式。(二)自驾旅游的形式和类型。自驾游出行形式种类丰富,如通过租车旅游、开私家车出游、以不同团体跟车出游、房车式旅游等等。前两种形式在我国占着较大的比例,先是租车旅游形式主要流行于异地租车,由于出游者担心磨损自家车辆或者是路途遥远的不便捷,因此到达目的地后租车旅游极为普遍;再是私家车形式,多为有车一族在居住城市周边开着私家车选择出行。从组织形式角度自驾游有自驾散客、拼团散客、自驾团队。自驾散客类型主要是以家庭、亲朋好友为单位组织,自己安排旅游行程,自行处理途中的衣、食、住、行等项目;拼团散客则是自行组织拥有共同兴趣的同行伙伴;自驾团队通过旅行社、汽车公司有组织有计划的出游。这些团队以不同的自驾车旅游产品为中心,其中可将部分项目交给旅行社代办,也就是半自助游方式。根据自驾旅游的形式可将自驾旅行市场大致分为这几类(见表1)。
二、国内外自驾旅游发展和研究现状
广西民族村落旅游开发探究
边境民族村落旅游综合开发的资源优势分析
广西边境地区素有“中国南大门”之称,自古就是边关重镇和著名商埠.中越边境地区除了秀丽的自然风景外,尤其以军事历史文化和南国边关多民族聚居地独特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优势最为显著.沿边境线分布连接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的中越友谊大桥、2008年加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北仑河口红树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新德天跨国瀑布等跨国景区;以及东兴金滩海滩、百色通灵大峡谷和古龙山峡谷、东兴京族风情的“京族三岛”等中国景区;有“海上桂林”之称的越南下龙湾、越南明珠之称的越南北部高山度假胜地沙坝等越南名胜.边境贸易繁荣,沿边境线分布5个一类口岸,7个二类口岸,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由于边境地区在近代历史中的特殊地位,形成了凭祥友谊关、大小连城,及印支共在海外基地的重要部分广西龙州县南街99号遗址,以及保存完好的越南胡志明的革命活动遗址———越南北坡中央机关遗址,厚重的军事历史、丰富的古迹遗址、繁荣的边境贸易形成了“边境、边关、边贸”为主要特色的旅游资源.广西边境地区居住着汉、壮、瑶、京等10多个民族.这些民族跨境而居,在长期的生存斗争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壮族铜鼓文化、天琴民间艺术表演,民族体育运动、京族节庆文化、黑衣壮特色服饰.这些特色鲜明、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文化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开发这一地区的文明成果和智慧结晶,民族艺术奇葩,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推动旅游开发的优质资源.广西边境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广西中部,南濒热带海洋,各地年平均气温在16.5~23.1℃之间,有丰富的热带和亚热带物种资源.中山、低山、丘陵和石山面积约占广西陆地面积的70.8%.石灰岩地层分布广,岩层厚,褶纹断裂发育,为典型的岩溶地貌地区,千百年来形成了生态种植模式.特色农业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三大优势.广西边境地区位于我国大陆南端,是我国最大的热带水果生产区域之一,有红毛丹、山竹、甘蔗、芒果、香蕉、橡胶、荔枝、茶叶、菠萝蜜、番石榴、蒲桃、龙眼、山黄皮等特色水果,近年来也引进了外国品种,澳洲坚果、百香果,广西将成中国“热带水果天堂”,同时,还有海产品与海产养殖.适合开展采摘、种植、垂钓、捕捞、观赏、品尝、茶艺表演等旅游项目.边境地区多为喀斯特岩溶区,地表保水能力差,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成熟的农业种植模式有“山地生态农业模式”、“多样化多层次立体结构生态农业模式”、“物质多次循环利用生态农业模式”、“互联式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等[1],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
边境民族村落旅游综合开发策略
农业是农村主要生态景观,农业观光是游客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目的.边境特色农业品牌的建设,依托农业示范园、生态农业园、特色农产品种植园,通过特色食品开发、农事活动展示、农村民俗活动表演、特种海产品养殖及捕捞,打造特色农业品牌.展示乡村特有的地方性农耕经验、种植技术及生活习俗,引导旅游者参与农业生产活动,使旅游者在亲手操作中丰富自己的阅历,在与农民的亲密接触中回溯祖先们所创造的灿烂的农业文明史[2].广西与越南边境线长达1020公里,2008年从广西道路口岸友谊关公路、东兴公路、水口公路、龙邦公路及凭祥铁路出入境游客高达562万,其中出境达279万,入境达283万[3].广西现有边境开放市镇和边境经济合作区两个———凭祥市、东兴市;广西与越南陆地边境已经开放的有凭祥、友谊关、东兴、水口、龙邦等5个一类口岸;垌中、爱店、平而、科甲、硕龙、岳圩、平孟等7个二类口岸,浦寨、弄瑶、爱店、水口、那花等25个边民互市贸易点[4].该品牌依托边贸口岸及互市点、经济合作区,创新合作制度,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口岸专业化,口岸功能明确的边贸市场.重点建设凭祥红木文化产业城、叫隘水果交易市场、滩散海产品交易市场、爱店中草药专业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培育和发展东兴市边民互市贸易综合市场、龙州东盟商贸城、凭祥南山建材专业市场等日用消费品交易市场;积极打造东兴市橡胶交易市场、白龙煤炭交易市场、企沙港钢材交易市场、岩应矿产品交易市场、钦州市边贸煤炭交易市场等生产资料市场[5].旅游品牌必须体现唯一性、垄断性和具有鲜明的主题特色、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市场影响力的要求.边境民族品牌将重点依托黑衣壮、京族、大板瑶以及边境各少数民族的地方风俗、民间节庆、民间演艺、民间健身活动与赛事、宗教活动、庙会与民间集会、特色服饰,展示边疆少数民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通过京族哈节、边境村屯的歌坡节,弘扬和提升特色民族节庆活动.通过龙州天琴艺术展演,举办民族体育赛事,提高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建设那坡吞力屯民族服饰博物馆,集中全面展示广西龙州金龙壮岱支系“长衣壮”、大新上甲“短衣壮”,那坡、大新“黑衣壮”,邕宁、扶绥一带的“兰衣壮”,防城、宁明、那坡瑶族各支系的服饰文化等以及越南边境的岱族“长衣岱服”、侬族服饰和京族的连衣裙或旗袍加斗笠等特色服饰[6].通过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展现边境地区的民族文化,让边境真正成为“民族文化的百花坛”.广西中越陆上边境近千公里的群山上分布着城墙、炮台、关隘、栈道等近代军事防御设施.崇左市境内从凭祥的友谊关、平而关至龙州县水口关(包括宁明、大新边境古城墙和古炮台),长达数百里,2005年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边境地区至今还流传着苏元春和老将冯子材边境军民万众一心、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传奇故事.保存着1907年12月孙中山指挥镇南关(友谊关)起义时亲自操放的大炮.该品牌重点依托“唯一边城名关”友谊关景区,世界第二、亚洲第一跨国瀑布“德天瀑布”景区,大小连城景区,以及流传很广的革命传说,打造神秘边关.边境民族村落旅游品牌建设如表1所示.发挥政府在乡村旅游中起主导作用,旅游开发规划先行,政府做好中长期规划和具体实施方案,形象定位,在有条件地方,因地制宜引导特色工贸强镇名村、生态(农业)名镇(村)、旅游名镇(村)、文化名镇(村)等类型村镇建设.在政府部门指导下加大山区道路、通信、水电等基础设施改建力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积极性,重点建设旅游村的基础设施,改造村落旅游接待户客房、厨房、厕所,使更多的游客在体验乡村旅游的同时,体验乡村的建设和发展.边境地区居民是当地的主人,当地的原生态的文化旅游资源是当地社区居民世世代代开发、建设和发展的结晶,没有当地居民也就没有优美迷人且独具特色的旅游环境.乡村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建立旅游专业合作社,农民以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量化入股的方式参与发展旅游业.曾经遍地开花的“公司+农户”模式虽然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弊端日益显现:该模式公司为主体,农民缺乏话语权,处于利益的末端.“公司+村集体+农户”这个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发言权,而且由村集体代表农民参加决策和经营,能避免村民利益边缘化,更能提高公司在管理过程中管理效率.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观是指旅游业的发展要从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利益相协调的角度出发,确保旅游业发展可资利用的资源能用来“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不危及满足今后各代人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概念[7].乡村环境既是旅游资源又是村民生活、生产的载体,保护好环境既是保护现在又是保护未来.边境民族村落的旅游开发坚持保护性开发,首先是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其次对民族文化的保护.当然,保护不是冻结,不是封闭式地与世隔绝、与时代隔绝.尊重当地民族继承发展自己文化传统的愿望,让各民族自己决定民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传习、发展的道路,即在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时,要保护其原始形态不受破坏,要体现它的“原汁原味”、“土里土气”.在环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双效益.可行的办法是让居民全面参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投资、获益以及基础设施建设、旅游设施的建设等工作,培养村民对旅游开发的责任心.乡村旅游产品种类丰富,旅游活动形式多样,可塑造成多样化产品满足游客需要.产品深度开发主要根据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通过产品关联性进行综合开发,从“吃、住、行、游、购、娱”等六个方面,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延长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如:防城港市竹山村拥有着“大清国一号界碑”,是我国南端海陆交汇处,也是世界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树林保护区,广西沿边公路的零起点,村内有古街、千年古榕、寇井、三圣宫、天主教堂等.得天独厚的发展旅游业的自然及历史人文资源,可着力打造“古碑、古庙、古街、古教堂、古榕”的“五古”特色;以渔家乐为休闲农业类型,设计古榕树林、红树林海景观光,浅海捕捞与游客互动出海围网捕鱼等休闲项目,发展渔家体验旅游;以及小贝壳等工艺品的生产经营、海产品加工项目[8].东兴江平镇以京族民俗、民风和民歌等为主,可着力打造文化设施完善、文化特色明显、文化产业聚集、文化氛围浓厚的以民间文艺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统文化名镇,学越南歌曲、过哈节、吃民俗食品,开发乡村特色食品、绿色食品、怀旧物品、手工艺品、民族纪念品、地方标识纪念品、地方著名商品、地方文化商品等.
发展村落旅游对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广西边境民族村落旅游开发关系到乡村旅游自身的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等边疆开发经济问题,也关系到边疆的社会稳定和国际间合作.广西的边境乡村旅游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更有生态环境意义.边境民族村落的旅游综合开发,抓住乡村中“原汁原味”、“土里土气”、民族特色的精华旅游要素,规避其中的一些不足,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开发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延伸、从农产品加工到工艺品制作转变,从环境保护到文化传承深入,以及在开发中注意协调旅游开发中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进行综合性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全面发展.
本文作者:陈俊安麻新华唐柳春工作单位:广西民族师范学院
乡村旅游开发方案
乡村旅游是旅游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效利用农村人力资源、实现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和持续增收,带动农村产业分业分工,带动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带动餐饮服务、商贸流通、客运交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推进都市后花园。为尽快取得成效,特制订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旅游线路(景区)为目标,以促进乡村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以政府引导、农民自主、市场运作为发展模式,以生态保护、结构调整为主要内容,立足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区分特色、挖掘内涵、建设旅游小城镇、特色旅游村(街)、乡村旅游示范点、星级农家乐(农家旅馆)等旅游精品。
二、工作目标
策应省委、省政府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按照《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建设的若干意见》、《湖低碳农业与生态旅游规划》、《服务业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在“十二•五”期间,力争在上述三条旅游线路中建成市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旅游特色村(镇)、星级以上农家旅馆、市级以上乡村旅游示范点。力争年将李村打造成3A景区,将笔都文港、古镇李渡打造成A级景区,年将万亩生态果园打造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至年环湖生态旅游区打造1-2个4A级景区。
三、主要措施
旅游开发与金融扶持
青海省湟源县位于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接合部,农耕文化与草原游牧文化在这里相交,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融合,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之美称。这里还有青藏高原上最早的茶马互市。而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有600多年历史的丹噶尔古城,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和军事重镇,也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湟源,在千年的风雨沧桑中积淀了厚重而独特的地域文化。文化与旅游的紧密结合,使湟源丰厚的文化资源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提升了旅游的档次和品位,同时,旅游发展也为厚重的文化资源提供了展示平台,湟源由此探索出一条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路。
一、湟源旅游业发展现状
几年来,湟源县相继开工实施了丹噶尔古城保护性修复等一批文化旅游项目,使旅游基础设施有了很大的改善。目前,以丹噶尔古城景区为中心,日月山、赞普林卡、石刻公园、人民公园、乡村农家乐、华石山、宗家沟、北极山公园、大黑沟森林公园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补充的旅游景点网络构架已基本形成,以丹噶尔古城品牌为核心,茶马商都、排灯之乡、民俗文化旅游目的地、王母故里等为补充的文化品牌群雏形已初步形成,为今后文化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其中,于2009年5月正式对游客开放的丹噶尔古城景区对全县文化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极为明显。201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9.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300余万元,分别同比增长18.7%和21%。随着湟源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各类超市、专卖店、便利店等新兴业态在全县兴起,目前,全县批发零售贸易业网点有1947个,从业人员2921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82万元,比1978年增长近12倍。
二、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品结构单一
湟源县目前开发的旅游项目以丹噶尔古城景区为中心,以文物旅游为主要形式。文物旅游资源的精髓在于丰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目前文物旅游产品的开发以游览观光为主要形式,旅游产品供给仅仅满足于讲解员的简单介绍,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反而被忽略。例如:历史上,作为茶马古道重要场所的丹噶尔古城具有重要的经济、军事、宗教等多方面的文化内涵,而游客在讲解员的讲解中根本无从体会,从而导致游客兴趣索然,走马观花看完之后再不愿重游。旅游重复率和滞留时间不能随景区景点的增多而提高和延长,导致旅游收入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不前。
亲子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1常州亲子旅游发展的基础条件
常州是江苏省地级市,地处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是长江三角洲经济核心区的重要城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和文化名城,江苏长江经济带重要组成部分。常州地理位置优越,与上海、南京两大都市等距相望,312国道和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沪宁铁路和沪蓉高速公路贯穿东西,有着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捷的水陆交通条件。常州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素有“三吴重镇、八邑名都”之称。同时,常州文化名人辈出,还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这些丰富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为亲子旅游资源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常州亲子旅游资源类型分析
旅游资源是影响消费者旅游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是激发旅游者旅游动机的必要条件。对常州现有的亲子旅游资源进行规划开发研究,首先要从旅游资源分类开始。本文参照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将儿童群体作为目标群体,从儿童的感官体验、行动体验等视角对常州现有的亲子旅游资源进行归类。具体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常州旅游资源具有以下优势:第一,亲子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种类丰富。旅游者进行亲子旅游的选择余地非常大,而且能满足其多种多样的旅游需求。第二,新近开发的旅游资源较多,配套设施完善。表1中所列旅游资源多为新近开发,虽然开发时间较晚,但设计科学,配套设施完善,旅游资源整体品质较高,接待条件较好,深受亲子旅游者青睐。其中天目湖、环球恐龙城、淹城春秋乐园为全国知名景点,动漫嬉戏谷、野生动物园、海洋世界、鳄鱼园和孔雀园深受儿童喜爱,旅游者在有限时间内不用再赶到上海、南京等周边城市进行同质旅游,极大缩短了旅途时间,提升了旅游的舒适体验感。[3]
3常州亲子旅游发展SWOT分析
3.1发展优势分析。(S)常州位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华东旅游区,灵秀清丽的江南水乡风光及历史悠久的吴越士族文化形成常州传统的旅游资源,虽然相比沪、苏、锡、宁、镇及扬州、杭州、湖州这些长三角1小时生活圈里的城市,常州的传统旅游资源并不典型。但近年来,常州加大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立足“休闲娱乐”加上长三角地区的客源市场辐射,旅游开发环境具有明显优势。3.1.1亲子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常州加快旅游业发展步伐,主打以“休闲娱乐”为特色的旅游品牌,新建了以“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嬉戏谷”“东方盐湖城”为代表的主题乐园,均是参与性较强的“娱乐型”旅游资源。在表1中列举的旅游资源中,大部分都可开发成亲子旅游产品,尤其是生物景观、文博科教、爱国教育、主题公园、户外拓展及相关专项旅游资源均是亲子旅游市场的拳头产品。在常州旅游的“十三五”规划中,常州将大力打造天目湖山水休闲度假区、茅山道教养生度假区、太湖湾主题游乐与运动度假区、长荡湖渔乡风情度假区四大旅游品牌,推动太湖湾、华夏宝盛园等景区建设房车旅馆、房车营地、自驾游基地,加快建设西太湖和曹山等区域的旅游慢行系统。这些资源都是亲子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可以对其组合,推出特色亲子旅游线路。3.1.2亲子客源市场受教育程度高。根据2017年常州统计部门公布的统计公报,常州全市的常住人口中,受教育程度明显提升,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教育程度人口由2010年的1230人上升为2039人,增长65.77%。80后人员是这部分受教育程度较高人口中的主力军,同时也是亲子旅游市场的中坚力量,这部分人群对孩子的教育与培养给予特别关注,注重素质教育,普遍愿意让孩子通过旅游来开阔视野,增长见闻,提升综合素养和学习成绩。[1]同时具有完善的现代消费观念,科教文博、户外拓展备受推崇,网络预订、自驾出游广受青睐。3.1.3经济优势。常州旅游经济发展迅速,2017年常州GDP总量为7050.27亿元,同比增长7%,位居全国29位,常住人口471.73万人,人均GDP14.95万元(2.2万美元),位居全国第6位,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879元(6600美元),增长9%,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49955元(7906美元),增长8.5%。与周边城市相比,常州的人均GDP仅次于苏州、无锡、南京,超过了上海、杭州、镇江、扬州、湖州等城市,生产力发展的综合水平已经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照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规律,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旅游业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作为亲子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常州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已远超这个数字,相比周边城市也有一定的优势,为亲子游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3.1.4交通优势。常州地处沪宁交通线中段,拥有便利的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网络。近年来,常州致力打造“快进出、慢游玩”的特色旅游交通体系,外环高架、常金快速路和常溧一级公路大大缩短了常州与辖市间的时间距离,为旅游者的出行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市内旅游交通方面,常州以BRT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为骨干,旅游专线车和慢行系统为延伸和补充,设置旅游码头、旅游专线和城市观光线路,辅以智慧交通旅游信息平台,方便游客出行,提高城市的可进入性。截至2017年末,常州市汽车保有量109.8万辆,其中私家车保有量达94.2万辆。市内停车场、加油站、指示牌、维修服务等旅游交通配套设施完善,为自驾车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出游条件。常州还坚持“行游合一”的原则,积极建设旅游道路,方便游人自驾,其中“溧阳1号旅游公路”与高铁、高速公路、客运枢纽等无缝衔接,内联溧阳全域各个景区,外通周边各个县市,被命名为“全省首批旅游风景道”。3.2发展劣势分析(W)。3.2.1亲子旅游市场细分不明确。目前旅游企业仅仅将儿童列为一个细分市场,但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其身心状况也不尽相同,对于亲子旅游的核心家庭来说,其旅游需求也存在极大差异。[4]市场细分程度不足,导致市场产品集中。部分消费者在进行亲子旅游时,旅游需求强烈,但产品选择余地小,进而被迫选择不适龄的亲子旅游产品,旅游体验感和满意度都受到较大影响。3.2.2亲子旅游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占有率较低。亲子旅游产品与传统旅游产品区分度不够,旅游企业并没有针对亲子旅游市场的特点,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本地几个主题公园、社会实践或夏令营方面,既无特色又缺乏针对性,难以满足核心旅游者的需求。核心旅游者更关注孩子在旅游过程的知识和能力提升。[2]但目前的旅游产品多集中在亲子游乐、乐园戏水、农场采摘、喂养动物等,形式雷同,虽有一定的参与性与体验性,但缺乏知识性与文化性,产品缺少内涵,具有局限性。旅游线路也照搬传统线路,行程安排比较紧凑,违背孩子的生活规律,体验感较差。3.2.3旅游资源种类单一,周边城市竞争激烈。常州的景点多为新建人造景观,复制和模仿相对容易。上海迪士尼乐园、苏州乐园、无锡太湖乐园、南京弘阳欢乐世界都对常州的亲子旅游市场造成大量的客源分流。而且此类旅游资源生命周期较短,需不断加大投资,开发成本和运营成本巨大,容易造成亏损。常州农业休闲旅游景点缺乏特色,未能像太湖洞庭山采摘一样形成拳头产品,且多为地方经营,没有系统的营销方式和渠道,缺乏统一组织与管理。3.2.4针对亲子旅游的配套设施缺乏,相对滞后。亲子旅游通常以家庭为单位,成员结构多为一大一小或两大一小,在我国二孩政策放开后,不久的将来可能是一大两小或两大两小。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出游对于旅游配套设施和服务的要求也有别于传统旅游。例如在住宿方面,传统的标准间和大床房就不适合亲子旅游家庭,家庭房才是标配;在各大景点及公共场所,母婴室和第三卫生间的配备数量远远达不到需求,旅游交通工具上的母婴专用设施配备则更为少见。这些都为亲子旅游带来了不便,成为限制亲子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3.3发展机遇分析(O)。3.3.1政策推动,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多重保障。近年来我国带薪年假制度不断落实完善,人们出游的时间得到了保证,激发了人们的旅游需求,旅游市场发展空间广阔。2015年10月,我国全面实施二孩政策。两年来人口出生率虽未出现井喷,但也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随着我国各项福利政策的不断调整,二孩育儿保障措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新的婴儿潮将会到来。儿童人口数量的增加为亲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市场支撑。3.3.2政府扶持,加快旅游产业建设。在江苏省旅游业快速发展背景下,常州市也抓紧全域旅游时代到来的机遇,大力推进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旅游产业建设。全市2017年建设旅游重点项目24个,旅游投资53亿元。孟河小黄山旅游度假区、东方盐湖城二期、青果巷历史文化街区及东侧历史风貌区、姬山古镇等项目稳步推进;乡村休闲旅游是常州旅游发展的方向,目前共建成星级乡村旅游区56个;持续培育专项旅游产品,以研学旅行为切入点,推出了“多彩研学乐在常州”研学旅游产品。常州的旅游资源不断丰富,为居民出游提供了众多的选择,亲子旅游将会是其中的一个亮点。3.3.3旅游市场持续扩张,亲子旅游需求不断增加。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尤其是华东地区旅游市场持续扩张,常州亲子旅游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华东地区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高,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由来已久。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对素质教育逐渐重视,亲子旅游作为孩子体验自然、验证书本知识的有效途径,成为儿童教育的辅助活动,越来越受到广大家庭的重视。各种亲子类综艺节目、关于家庭教育的影视剧在国内的播出,进一步更新了新时代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理念,推动了亲子旅游市场的迅速发展。3.3.4旅游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常州大力推进旅游服务设施的建设工作,旅游服务设施逐步完善。在基础建设方面,建设旅游景区、度假区连接道路,提升旅游干线交通和支线交通间的接驳能力;新建旅游停车场和自驾游基地或房车营地,形成较为完善的自驾游服务网络体系;新设、更新旅游道路交通指引标志,规范景区、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区的内部导览系统;增开常州旅游集散中心至周边城市的专线班车。两年来,常州持续推进“旅游厕所革命”,按要求对全市厕所进行全面优化提升,新建、改扩建旅游厕所205座,建设情况位于全省前列。与支付宝•口碑开展合作,深度激发旅游二次消费;常州旅游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APP同步上线,实现资讯信息、导游导览、咨询投诉、宣传推广等综合功能,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质量。3.4发展风险分析(T)。3.4.1周边城市的客源分流,竞争激烈。常州在整个华东旅游区属于旅游资源欠发达城市,周边的上海、苏州、无锡、南京、扬州都有特色鲜明且具有高美誉度的旅游资源,客源竞争激烈。而常州的亲子旅游资源主要以主题乐园、农业休闲为主,科普性、文化性、历史性不足,与周边城市相比,又缺乏市场竞争力。3.4.2与发展迅速的旅游市场相比,旅游产业结构调整相对滞后,旅游管理体制和服务方式发展不均衡。虽然常州也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进行旅游管理体制创新,但由于地方经济水平及固有旅游资源的状况,常州的旅游业在整个华东地区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在经济新常态下,旅游大环境的变革给常州旅游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矛盾,如旅游者日益增长的旅游消费需求和现有的旅游供给侧体系之间的矛盾、全域旅游的发展态势与现有的旅游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旅游业人才稀缺与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矛盾等等。[5]3.4.3亲子旅游产品开发不足,缺少内涵。常州的亲子旅游产品以主题公园的游乐项目为主,产品的深度和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常州的中华恐龙园、淹城春秋乐园、中华孝道园都可以在科教文博方面作深度挖掘,但园方或者旅行社都选择了加大游乐设施项目的投资,而未对具有科普性、知识性的参与项目深入挖掘,甚至原有项目也逐渐萎缩,致使很多以科普为旅游目的的回头客逐渐流失,影响了景点吸引力的持续性发展。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大学生调研报告
***旅游景点生态旅游开发调研报告为了更好地发掘、培育和推出我县有特色和亮点并具发展潜力的项目,根据州文化体制改革领导组《关于开展文化产业特色项目专项调研、规划及报告的通知》要求,我县文化体制和文化产业调研组利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到河西镇、旅游局、石门关景区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调研,形成了《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研究报告》,以供参考。
一、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的优势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西部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就是生态旅游,我们可以从九寨沟、香格里拉、张家界等景区对旅客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事例可知,生态旅游必将成为二十一世纪旅游业的主题,石门关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石门关生态状况决定了必需发展生态旅游的主题,**全县1957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除去水域、房屋、道路以及悬崖、山石等土地外,96.97%的土地上都有草木植被,其中:森林、灌丛、草坡等占全县国土面积的92.2%,全县森林覆盖率高达67.2%,而石门关的植被保存得最好,森林比较茂密,处于横断山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植物区系复杂多样,为众多特有植物的分布与分化(变异)中心。生态旅游最原始的含义是森林旅游,可见,石门关得天独厚的生态状况为石门关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奠定了优越基础。第二,石门关处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苍山西坡之中,山势雄伟,观光效果较好,是天然的生态植物园,拥有各种植物200多科,2000多属,近万种。由于历史原因,交通阻塞,人烟稀少,使石门关纵深处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许多地方至今人迹未至,实乃生态旅游的理想环境。第三,石门关人文景观丰富,有距今3000多年的苍山崖画,始建于明代的福国寺、玉皇阁等。明代大地理学家徐霞客、白族学者李元阳也曾到过这里,并在《徐霞客游记》和《游石门山记》中均有记载。第四,石门关在古代是“蜀身毒道”和“茶马古道”的要冲,是中国通往东南亚的必经之地。如今,随着320国道及大漾二级公路相继建成及投入使用,石门关距州府大理市仅21公里,仅需30分钟即可到达。第五**作为“中国核桃之乡”,据统计境内核桃树共有24.86万亩,248.6万株,在石门关景区就有0.72万亩,5.1万株(包括光明村、金牛村)。如此众多的核桃资源为石门关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基础。二、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旅游基础设施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承载物,是旅游活动得以开发的重要依托。县委、县人民政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近几年来在石门关共投入300多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景区公路、游路、栈道、旅游公厕等基础设施。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共投资420万元修建了石门关旅游度假村、石门竹园、光明核桃生态园(农家乐)等一批项目,使石门关的接待能力得到改善。
随着旅游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石门关景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到石门关旅游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加,从1995年的不足1万人次,发展到今天的7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300万元(截止2002年),占全县GDP的比重达1.05%以上。三、石门关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生态旅游文化在茶旅游开发的运用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旅游理念也在逐年发生着改变,传统快节奏的旅游方式在旅游市场中逐渐褪色,集休闲、度假、放松自我、回归自然的生态旅游悄然成为了市场的新宠。中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地也多有名山碧水古建等旅游资源相伴,因此发展休闲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一些产茶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缺乏合理科学的规划,不但使草草上马的茶乡生态文化旅游热度不够,还使得自然环境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将站在生态旅游文化的视角下,为茶乡旅游开发提出意见和策略来。
关键词:生态旅游;茶旅游开发;策略研究
最近几年里,随着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也在逐年加大。能够放飞心情,放松身体,成为每一个都市精英所渴望的生活状态。以休闲文化生态旅游为主的慢旅游方式,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在市场上逐渐升温并成为新宠。从近几年的旅游发展趋势上来看,越来越多的人们在长假期间避开了人流密集的景区,选择了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生态旅游。我国是茶的故乡,产茶区分布广泛,地理环境优越,风光秀美,古建遗存丰富,为开发文化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资源。许多茶乡也看到了商机,纷纷上马茶文化生态旅游,进一步拓宽了茶乡人民创收的渠道,为地方的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所谓茶文化生态旅游,指的是将原有的生态环境进行合理改造和利用,并将茶产业、茶文化和旅游业进行有机的融合,从而形成的一种旅游方式。发展茶乡文化生态旅游,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带来增收,还可以将我国的传统茶文化进行更好的宣传和传承做出不可小觑的贡献来。
1生态旅游在茶旅游开发中的优势
以茶为主题的生态旅游产品,最吸引人之处就是把茶叶的种植、采摘、加工、品鉴和旅游业结合起来,同时对我国几千年的茶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给游客带来精神内涵上的收获。因为生态旅游的介入,茶产业也由幕后加工改为前台展示,并在形式和内涵上得到进一步的扩展和延伸。茶乡开展生态旅游,主要具备以下几个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1.1茶产业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资源。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重视,旅游业也出现了微妙的变化。传统意义上的旅游,只是对风景、景观等自然风光进行游览,“上车后睡觉,下车后拍照,别人一问,啥都不知道”的旅游体验,让很多人们对传统旅游方式失去了兴趣。相反,人们在旅游的同时更注重对旅游地的人文气息和地域文化挖掘,“沉浸”式旅游模式增加了感受、体验、参与等项目,让游客真正融入到旅游所带来的深层感受中,并获得一种不一样的旅游体验,从而达到身心满足的目的。生态文化旅游具备三个特征,一是注重个性化,在旅游产品内容的设计上具备很强的针对性。二是注重参与性,游客不在是单纯的观光者,而是可以作为环境内的一个参与者,直接体验文化活动或者项目当中。三是注重游客的收获感,游客可以在放松心情的同时,有了文化内涵和知识上的收获,而不在是单纯的猎奇和观赏。茶叶可谓我国的国饮,种植采摘和加工过程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也有着很强的观赏价值和体验价值。相信有很多人,对茶叶的整个加工过程都有着浓浓的好奇心。茶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固有的资源,设计开发完整的旅游体验产品。让游客通过游览,掌握基本的茶叶采摘制作过程,不仅满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让游客回归自然,放飞自我的心里预期上得到极大的满足。1.2茶艺表演为生态旅游增加了精神享受。前文提到,现在的游客已经不在满足于单纯的游山逛水,而是将更多的注意力投向了人文环境和精神享受上。越来越多的景区已经意识到,为游客提供精神层面享受的重要性,并打造出了系列代表性精品,例如,丽江有着大型实景演出《印象丽江》;平遥有着大型互动演出《又见平遥》;西安有着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梦长安》……,这些表演形式、无论是在穿着打扮上,还是在舞蹈和歌曲风格上,都各具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能够完美的表达景区所在区域独特的人文背景和历史文化底蕴。而我国悠久的茶道文化和茶艺表演,可以为生态旅游大幅增加艺术魅力,极大的满足游客对精神层面的文化需求。首先在表现形式上,产茶区既有着代表性的茶艺表演,又有着传唱多年的传统茶歌茶舞,这些表现形式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既具备了赏心悦目的可观赏性,又能给游客带来内涵上的收获。如果开展茶乡生态旅游开发,不妨将这些茶文化进行深入的发掘整理,并巧妙的融合在一起,打造成内涵丰富,形态新颖的旅游产品,更好的满足市场和游客的需求。其次,我国产茶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不同区域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也有着各具地域和民族色彩的歌舞表演,这些都可以和茶文化、茶事表演结合起来,给游客带来更为丰富的欣赏内容,提升茶乡生态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1.3延伸产业为茶乡旅游业发展提供了保证。大家都熟悉日本动漫业的发展模式,除了核心动漫影视产品外,依托与动漫产业链条上的其他延伸产业,如动漫玩偶、道具、贴纸、文具等产业,同样也是日本动漫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产业与延伸产业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成为日本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同样的道理,旅游产业的经济收入,不仅包括其核心产业链条上的景点门票、餐饮、住宿等产业带来的直接收入,其延伸产业为当地所带来的经济收入同样不可小觑,而这些经济收入,也为茶乡的生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经济上的保障。作为茶乡的管理者,要想发展生态旅游,首先要求在茶叶品质、线路安排、食宿等核心旅游产品上下足功夫,还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延伸产业。如可以根据自然属性,参照茶叶的特点研究特色茶点、茶糕;还可以根据茶叶的文化属性,研发一系列有代表性的茶乡纪念旅游商品,如茶服、茶器、工艺品、字画等等。还可以根据茶的保健功能,开发一系列特色的茶保健品,如茶枕、茶面膜、茶油等等。类似的延伸产业还有很多,再此就不必一一赘述了。在茶乡生态旅游未开发之前,这些延伸产业看起来都不大现实,然而生态旅游一旦上马,延伸产业必然会随之蓬勃发展,既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的内容,又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1.4自然环境是茶乡生态旅游的坚强基石。茶是大自然的产物,其生长条件对环境有着极高的要求。因此,我国的产茶区多伴有青山绿水,环境优美,历史古建遗存也很丰富。这种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为发展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这种与世隔绝人文自然状态、也正是当下城市精英一族所神往的旅游去处所在。我国已有不少产茶区,摸索开辟出一条茶文化生态旅游的路子,如西湖龙井旅游地梅家坞,地处杭州西湖景区腹地,是西湖龙井的主要产地之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加上600多年的村落历史,稍加整合和开发就打造成了著名的美丽茶村生态旅游。再如中华武夷茶博园,8万平方米的园区内自然风光秀丽,上万亩茶田让人心旷神怡。“浓缩武夷茶史,展示岩韵风姿”的主题,既为游客带来不一样的旅游体验,又让人们领略到武夷山和武夷茶的历史底蕴。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在此不再一一赘述,这些成功的茶文化生态旅游案例,为其他产茶区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2生态旅游文化在茶旅游开发中的意义
欠发达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构思
乡村旅游以其乡村环境的原生性、活动主题的多样性、参与主体的广泛性而深受城市居民的青睐。乡村旅游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乡村旅游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也因此成了欠发达县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逐步陷入乡村环境问题和民俗文化严重商业化的困扰,因此,强调人地和谐发展的旅游方式——乡村生态旅游势在必行。乡村生态旅游是以乡村社区为目的地,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的一种旅游方式[1]。它是乡村旅游的高级化,更注重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综合提高,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近年来,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论题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兴趣。曹水群[1]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进行了探讨;邱云美[2]、刘瑞等[3]、谢花林等[4]、杨敏等[5]、贾红风等[6]、林龙飞等[7]、范智军[8]对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必要性、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进行了实证研究;柯珍堂[9]对乡村生态旅游与三农问题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王军等[10]提出了营造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建议和措施;李玉新[11]、张禹[12]、谭玛丽[13]等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进行了探讨;李玉新[14]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乡村旅游生态化程度评价体系;龙祖坤[15]以湖南省为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培育机制;张颖[16]对美国西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4种成功模式,即“生态系统”模式、“旅游生态”模式、“文化生态”模式和“农家乐”模式进行了梳理,为中国西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参考和借鉴。笔者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启发下,从生态的视角对黔西县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构想,以期为欠发达县域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1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西北部、乌江中游鸭池河北岸,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2℃,年降水量1087.5mm,气候宜人。全县2010年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91%,居住18个民族,乡村风情浓郁。乡村旅游虽起步晚,但发展迅速,2010年接待乡村旅游者65.85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为4.56亿元,占全县GDP的6.3%,乡村旅游已成为该县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标准》(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分级规范,结合黔西乡村旅游资源调查统计结果,黔西乡村旅游资源涵盖了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8大主类中的全部类型,共包括21个亚类,35个基本类型,162个代表性景源(见表1)。根据表1,总结出黔西乡村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赋存状况良好,互补性较强;水林相间,凸显乡村生态韵味;民族文化与地方文化交相呼应,远古文化与原生文化有机融合;民族风情浓郁,农耕文化多样,生态特征突出。黔西县乡村旅游资源多样的类型与鲜明的特色,为其开发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也为旅游消费提供了非常宜人的生态环境。
2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条件评价
2.1区位条件
黔西县东邻修文,南界清镇、织金,西北连大方,东北接金沙,是毕节地区东大门。贵毕高速、G321、成贵高铁(在建)横贯全境,距贵阳117km,距毕节115km,距毕节飞雄机场(在建)80km。随着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区域优势将逐步凸显出来,也将为游客顺畅出入黔西提供可靠保证。黔西处在贵州中线、北线和西线热点旅游区腹地,随着区域旅游交通网的形成,旅游经济的快速增长,区域乡村旅游资源、市场和管理的不断整合,黔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前景广阔。
旅游开发和文物保护关系论文
摘要:文章针对旅游开发中涉及到的文物保护问题。提出只要我们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运用科学的方法,制订科学的方案,建立一套科学的机制。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完全可以齐头并进。
关键词:科学处理;文物保护;旅游开发
文物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如何保护好文物,是世界各国都在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政府历来重视文物保护,并为此制订了大量法规,采取了不少得力的措施,使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由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日益增长,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所以旅游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也是日新月异、发展迅猛。于是,不少地方掀起了旅游开发的热潮。旅游开发当然是一件好事,但也给我们的文物保护工作带来了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因为绝大多数的旅游开发都涉及到文物的保护问题。
有人认为,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是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搞旅游开发,文物保护就得让路。于是,有些地方为了发展旅游,追求经济效益,干脆把文物保护单位承包给旅游公司。而旅游公司作为企业,它在经营和管理文物保护单位时,所追求的是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这种行为必然导致开发过度,甚至出现乱修、乱改、乱拆、乱建,毁真造假等不负历史责任的现象。为此,国家曾三令五申,禁止对文物的破坏性利用,并以法律形式明文规定:“国有文物保护单位,不得作为企业资产经营”。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文物的安全,维护文物的原真性。
于是,有些地方又干脆把文物彻底封存起来,让其与旅游完全脱钩,实行“为保护而保护”的政策,结果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其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关系,而是一种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关系,是一种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关系。因为文物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的旅游资源,往往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而利用文物旅游资源的条件发展旅游业,其本身便是对文物资源的一种保护与开发。也就是说,文物只有被利用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它的重要作用。特别是那些不可移动的文物,也只有通过旅游才可达到用“物”说话的目的,才能充分体现其作为文物的价值。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独特作用。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