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经济思想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2:21: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经济思想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经济思想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思考

【摘要】邓小平积极倡导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对我国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天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前瞻性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国旅游经济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忽视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并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思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查看全文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分析论文

【摘要】邓小平积极倡导我国应该大力发展旅游业,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在改革开放前夕,邓小平就对我国如何大力发展旅游业提出了许多具有前瞻性的建议,对于我们今天旅游业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关键词】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前瞻性

邓小平同志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于我国的经济建设及推进中国现代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也是我国旅游经济的倡导者和奠基人。邓小平对于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贡献在于他确立了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把被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所忽视的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来抓,并形成为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经济思想。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前瞻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查看全文

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研究论文

一、明确提出旅游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项重要产业

1978年刚刚复出的邓小平就明确指出:“旅游事业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我国地方大、名胜古迹多,要搞好旅游景区的建设,要有电、有路、有旅馆,还要搞好城市建设,搞好服务业,千方百计赚取外汇。他的这番话,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也使当时全国上下认识到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及旅游活动的经济价值,推动了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邓小平提出中国应大力旅游业发展时,中国的旅游业还没有起步。1978年,来华旅游入境人数只有180.9万人次,其中外国人只有22.9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只有2.63亿美元,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41位;国内旅游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而即便是涉外旅游,其实更多的政府接待型服务,根本谈不上经济效益,从事相关行业的人员也明显缺乏经济意识。

邓小平提出旅游业大有文章可做的指示,充分表明他对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超越了当时绝大多数人的认识水平,具有相当的前瞻性。正是在邓小平旅游经济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旅游产业迅猛发展,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现已初步形成了基本完备的旅游接待体系。到2006年,开发建成各级景点2万多个、A级旅游景区671家、星级饭店12024家、各类旅行社16891家、优秀旅游城市247个。旅游业三大市场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入境旅游平稳增长,达1.25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3.9%;外国人市场发展较快,达2221万人次,增长9.7%,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15.9%。国内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比上一年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仅3个黄金周,旅游人次已达3.5亿,同比增长13%;消费大众化、常态化趋势更加明显。出国(境)旅游继续快速增长,出游方式更趋灵活,目的地选择更为多样化,目前出境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总量达132个。人民币持续走高,带旺出境游。全年出境旅游可达3452万人次,增长11.3%。旅游总收入8935亿元人民币,增长16.3%。

我国现在已是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旅游业已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成为第三产业中最具活力与潜力的新兴产业,是第三产业中新的增长点。如果没有邓小平的远见卓识与积极倡导,尤其是把大力发展旅游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任务来抓,我们很难想象20多年后的今天我国会跻身于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

二、在发展旅游业的措施上具有明显的前瞻性

查看全文

文化财富深层次发展旅游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知识经济时代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向;结语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为直接的推动力、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工业社会运行的是资源经济模式、观光、度假等旅游方式主要是通过感受意境、体会心态来满足人们的休闲、放松需求、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知识经济时代,一些高新技术的发明与应用,使得产品销售模式、社会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很大改变、注重文化内涵,突出知识性、采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管理和多渠道销售,为旅游者提供便捷、有效、高质服务、培育新型旅游管理人才,保证文化旅游业适应新型经济模式的要求、结合其它旅游形式,推进旅游综合开发等,具体请详见。

新科技革命的进程,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为直接的推动力,并对整个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不同于传统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已是确定的事实。知识经济时代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许多新的变化,促进了新的文化的产生,引起了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的一系列变化,还表现在从农业向制造业的过渡、从制造业向服务业的过渡、服务业管理模式的企业化、工厂化,等等,也就是所谓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第四产业的过渡。

旅游是第三产业中一项特殊的社会活动,涉及面广、覆盖量大,类型非常复杂,一般可以分为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寻根探祖旅游、娱乐旅游、探险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其中文化旅游是集文化、经济、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大旅游。从时间维度上讲,可分为历史文化旅游和现代文化旅游;从形态表现上,则涵盖了民族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园林文化、艺术文化旅游等。

一、文化旅游的基本特征

旅游是一种具有重大经济与文化意义的活动,它的产生和发展紧随社会前进的步伐。旅游者的价值取向、旅游行为、旅游需求等随着他们的知识素养、经济收入而不断变化。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样,知识经济有着自身的特点及对生产过程各要素新的需求。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开发重点也将发生相应的变化。

文化旅游以其多样的形式、深刻的内涵而表现出了强大的魅力与旺盛的生命力。又因它具有促进科技传播,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加快国家和地区经济繁荣等作用,而受到各国人民的普遍关注。知识经济时代吸引游客的主要不光是游览或玩乐,大多是参观博物馆和历史景点,参加文化活动和艺术节,了解历史文化和古迹,体察民俗风情,观赏文艺美术,品尝风味佳肴。据目前趋势来看,独特的文化魅力是吸引人们关注的焦点,文化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业发展的新潮流。知识经济时代与文化旅游的特征相契合的状况,决定了文化旅游必定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旅游热点。

查看全文

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

摘要:红色文化与旅游已渐趋融合,基于红色文化的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增收,实现乡村振兴。本文重点研究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二者的耦合机制,通过分析红色文化对旅游富民的推动和建设作用,以及经济增长下如何反向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保护,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双向促进。同时为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深度融合提供建设性意见,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区域经济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富民;乡村振兴;耦合机制

1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关系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系统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相互影响,以至互动甚至联动的关系体系,耦合度越高,表明系统间联系越紧密。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形成的红色旅游发展机制,因此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之间具有高度的耦合关系:(1)二者融合,相适应发展。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从两个方面来体现,一是精神层面:红色文化是发展红色旅游的重要核心。以旅游为输出途径,红色文化为内核创办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宣传红色文化,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素养,丰富居民的精神世界。充分发挥学校的培养红色文化人才的功能,将红色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红色基因,培养优秀红色文化人才。二是物质层面:将旅游业作为红色文化的载体。反映革命史实的遗址、纪念馆和依托红色文化建立的产业等都是红色旅游的重要物质呈现,其中所蕴含的红色文化是旅游发展的内在源泉。在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地区,挖掘与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红色旅游景区,红色旅游充分利用区域发展优势,与当地特色农业相结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业,形成红色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2)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旅游业受到旅游各要素的影响,也受到经济增长的带动与促进作用。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的耦合目前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方面,实施“红色+民俗旅游”“红色+生态旅游”“红色+乡村旅游”等组合,但大部分旅游景区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缺乏资源共享与利益协调机制,导致旅游产业发展缺少经济活力,因此要进一步推动旅游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并逐渐完善基础配套设施。红色文化的发展主要以展览馆与多媒体的融合方式,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直观地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相关联的产业发展升级,如农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交通、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产业。旅游产业能够提高区域的整体经济效应,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带动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全面发展,为红色文化拓宽了传播范围。桂林红色旅游突破空间限制,线上网络宣传与文创产业输出提高社会对红色文化的认知普及度。(3)内容融合,双向赋能。以红色文化为基础发展旅游业,在于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进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富民工程,与旅游富民,发展旅游业包含的发展当地产业,增加居民就业岗位,提高收入等内容具有一致性。将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内容相融合,以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的形式走近当地居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居民的生活,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进一步提高了旅游劳动收入,实现增收,从而实现富民效应。以文化推动富民工程,在当地形成经济辐射,以此进一步推动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发展红色文化衍生作品、思政融合等发展引领各社区文化思潮,二则融合使得学习红色文化蔚然成风。红色文化与旅游富民融合发展,实现旅游富民,推动乡村振兴,同时有助于对红色文化的深入挖掘、保护、传承、利用并进行创新发展,提高当地文化旅游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2红色文化和旅游富民的耦合机制分析

2.1红色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发展

查看全文

“行政区经济”现象在我国旅游业中的表现及其负面影响

一、“行政区经济”的涵义及其表现

“行政区经济”理论在国内首次提出是在20世纪90年代,此后逐渐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不仅系统总结了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而且越来越被现实所证实,并引起了国内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所谓“行政区经济”是指由于行政区划对区域经济的刚性约束而产生的一种特殊区域经济现象,是我国在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区域经济由纵向运行系统向横向运行系统转变时期出现的具有过渡性质的一种区域经济类型。行政区经济最突出的特点是:社会经济活动渗透着强烈的地方政府行为,具有强烈的地方利益倾向;受行政区划的刚性约束,生产要素跨区域(行政区域)流动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阻隔,经济运行秩序比较紊乱。

旅游业是我国的发展历史并不长的新兴产业,我国旅游业萌芽于计划经济时代,20多年来得以快速发展,但是这种综合性的产业恰恰与我国的行政区划约束体制产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使得我国旅游业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了较强的行政区经济色彩,行政区划和行政区经济在促进我国旅游业快速成长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种种负面影响。

二、我国旅游业发展中“行政区经济”现象的成因

1.我国现有的政府行政体制和行政区划体系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产生的制度性根源。众所周知,我国的旅游业最初是从事政府接待的事业,而非一种成型的产业。这种脱胎于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色彩,旅游业的主要功能主要是从事外事和行政接待。政府几乎包揽一切旅游活动,旅游事业是无经济效益可言的。政府高度集权行政事务的体制在旅游发展初期表现得尤为突出。在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达到扩大地方财政税收、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当地就业率等目标,纷纷开发新兴产业。首先是在其行政区域范围内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利用各种条件,占领各类市场;其次制定各种有利于自身发展、限制和排斥外来竞争的政策、制度等,以谋求本地利益的最大化。旅游业就是在这种经济和时代背景下萌芽并逐渐成长的,自其萌芽之日起就隐约表现出较典型的“行政区经济”特点。

2.旅游业发展的所有制体制是旅游业“行政区经济”现象形成的直接原因。旅游资源具有典型的地域差异性、稀缺性和公共性特征,公共性的属性表明旅游资源的所有者应该是国家,即属于全体国民。但由于国家管理公共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是由地方各级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共资源的开发、利用和转让权,又由于旅游资源的地域差异性也决定了其产权所有者的异地性;再次,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更加剧了同一种资源被不同地区或部门占有并开发的可能性。综合起来,旅游资源的实际所有权掌握在各级地方政府手中。如果这种所有制体制能够得到正确的利用,就能够促进经济的良性发展,否则,就会形成地区分割、区域封锁、互筑壁垒、各顾一方的“行政区经济”现象。在一种以资源为主要投入要素才能产生利润的产业发展之初,这种所有制体制就会成为其形成“行政区经济”现象的直接原因。

查看全文

旅游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段会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福建省旅游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首先,我们对省委第10指导检查组一行参加今天的大会并将对我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出指导性意见,表示热烈欢迎。

根据党中央决定和省委学习实践活动部署,省直机关及所属企事业单位从20*年*月开始至2009年2月,开展为期半年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9月26日-27日,省委召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卢展工书记、黄小晶省长和中央指导检查组组长张俊九同志作了重要讲话,提出具体要求。9月28日,省委组织部又召开第一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会议,就精心组织学习实践活动作出统一部署。按照省委的安排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情况,下面,我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坚持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持续运作求先行,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成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的内在需要,也是突出“海峡旅游”主题,实现打造海峡西岸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长远目标的需要。全局各党支部、全体共产党员一定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积极投入学习实践活动。

(一)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体党员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近年来,省委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福建实际,带领全省人民在推进科学发展上进行积极探索和实践,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党的十七大后,又进一步提出要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和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查看全文

旅游局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转段心得体会

一、牢牢把握旅游强省建设发展第一要务,增强广西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

1、发展任务重。20*年,全区旅游总收入425亿元,2012年我区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目标是实现旅游总收入过千亿元。要实现旅游总收入翻一番的目标,发展任务重。

2、发展机遇千载难逢。一是国家批准广西实施北部湾发展规划为我区旅游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发展机遇;二是自治区为建设旅游强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广西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提出2012年广西旅游科学发展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过千亿元的目标。

3、挑战前所未有。今年以来国际国内挑战严峻: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明显减速;2009年欧、美、日等国际旅游客源国家和地区的经济预计出现负增长。国际、国内旅游竞争更趋激烈。同时,旅游业转型升级又面临长期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等。国际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下调给加快广西旅游发展带来更大困难。

4、机遇大于挑战。20*年在国际和国内遇到复杂和严峻困难的情况下,全国经济仍然保持增长趋势。从今年国庆旅游黄金周,全区旅游接待和总收入均创历年国庆旅游黄金周新纪录,增幅达13%以上。2009年全国经济发展力求保持增长,并出台了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刺激消费、拉动内需政策,有利于广西旅游保持继续的发展势头。

为此,必须牢牢把握旅游强省建设发展第一要务,增强广西旅游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跨越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握大局方向,抓住机遇发展,大胆开拓创新,不断克服前进中遇到的困难,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力争发展水平和质量有更高提升。

查看全文

旅游开发对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

一、前言

近几年,历史文化村镇旅游业得到快速的发展,不仅越来越多的旅游者青睐于历史文化村镇,同时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历史文化村镇作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随着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历史文化村镇本身产生了众多影响,主要表现在社会方面、经济方面以及文化方面。通过分析我国历史文化村镇旅游研究的相关资料,旅游开发既给历史文化村镇的发展和保护提供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同时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已经成为历史文化村镇以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焦点。

二、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的影响分析

(一)社会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社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人口结构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精确和社区的呈现高度集中的特点,社区作为农村社会的基本单元,既是农村村民生活、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参观者游览的活动区域,随着历史文化村镇旅游资源开发,游客数量不断增多,自身规模不大的农村社区既承担当地村民的起居生活,还承担旅游者的参观、居住,当地村民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甚至一些著名历史文化的村镇,旅游者人数已经超过当地村民人数,给当地农村人口结构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由于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性,传统街区文化历史意义重大,不能进行随意改造,导致交通拥挤,日常生活用品供应不足,许多村民选择搬离村镇;其二,社会治理和治安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性,吸引众多的外来游客,并且旅游者人数众多,给当地社会以及治安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关于社会治理方面,当地村镇对旅游资源、社区发展缺乏话语权,导致当地村民对旅游业的发展持消极态度;对于治安方面,旅游人群学历、素质参差不齐,人流量非常大,犯罪率有所上升。

(二)经济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收入方面,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的特殊文化旅游资源,吸引众多的游客,游客数量增加,旅游门票收入也随之增加,当地村民从门票收入中得到一定比例的分红,当地村民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但是旅游业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因此当地村民的收入会出现一定的波动;其二,资本投资方面,历史文化村镇的特殊旅游资源,当地村民即使花费少量的资本,为旅游者提供私人小资本商业服务,也能够获得不菲的收入,因此历史文化村镇存在大资本与小资本共存的现象,同时,由于旅游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导致其他行业的投资者将目光转向旅游行业,导致旅游经济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的比例过大,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三)文化方面。旅游开发对我国历史文化村镇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思想观念方面,随着旅游开发,当地村民接触游客的数量和时间不断增加,不同的游客的思想、文化、素养、地域等不同,当地村们的思想逐渐开放,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卫生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其二,传统习俗方面,历史文化村镇具有独特的建筑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随着旅游资源开发,逐渐的挖掘和推广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为旅游者提供新奇的旅游体验,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收益,更能够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其三,建筑方面,历史建筑是历史文化村镇所特有的标志,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为历史建筑的维护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并且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对公共设施、居住条件的要求不断提高,村镇闲置土地被充分的利用,显著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还能够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查看全文

西部旅游业发展分析论文

跨越式发展是西部旅游业发展的模式选择,其含义主要是指发展速度快,要大步前进,而不是小步跟进,在短时间内,确立旅游产业的主导产业地位。从实践看,这一模式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意义。例如,在90年代以前,云南省还是一个旅游基础设施落后、旅游产业规模弱小的边疆省份,而在“九五”前4年,云南省国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速度超过20%,大大高于全国12.7%的年均增长速度。截止到1999年底,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居全国第6位,旅游外汇收入居全国第7位,拥有涉外旅游饭店数居全国第2位。旅游业已成为有力促进云南省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和快速增长的主导产业,90年代云南省旅游业所走的就是一条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给西部旅游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发展契机,促进了旅游业在西部经济中战略地位的形成,但是,西部旅游业要实现跨越式增长必须首先克服制约具增长起步的障碍因素,为此需要政府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战略举措。

一、西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

(一)观念滞后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实现西部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必然要实现旅游要素产权主体、市场交易主体和开发经营方式的多元化,这决定了西部旅游业首先要进行观念的创新。

西部旅游业目前高成本低效率的开发模式是与陈旧的旅游业发展观、资源观密切相联的。目前西部地区旅游业发展仍在走与东部地区旅游业“同构化”的道路,照搬东部的经验,尚未挖掘西部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