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6 01:24: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化

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景德镇创意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并且表现出日益明显的旅游化趋势,为景德镇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新途径。但其旅游化的程度和速度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旅游化理论为基础,从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发展的必要性出发,分析了景德镇创意产业旅游化的现状,剖析了其旅游化发展的主要困难,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对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创意文化产业;旅游化发展;对策研究

旅游化研究最早源于西方,由于当时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故而他们对旅游化也开展了研究。加拿大学者Young和比利时学者Jansen-Verbeke在研究旅游发展的影响时先后提出旅游化概念,他们将旅游化界定为各类事物因为受旅游活动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过程。现实生活中,由于文化资源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特定的文化意义,所以较能吸引旅游爱好者的注意。进而引起国外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关注和研究,因而文化资源旅游化这一课题在学界占比较重。而国内对旅游化的研究则比国外晚十多年,与国外学者最初将旅游化作为一个现象来研究所不同的是:国内学者是将旅游化作为产业发展的一种新策略提出来,重在研究其他产业如何通过旅游化发展而达到更理想的状态。但是,国内相关研究成果数量尚不多。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景德镇市的战略新兴产业,对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有重要作用。近几年里,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尤其是当地文化资源以各种形式融入到当地旅游业的各个环节中,成为景德镇旅游业的地方特色和主要亮点。本文拟以旅游业为最终产业,探讨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如何旅游化发展,并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及建议。

1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发展的必要性

1.1是景德镇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条件之一。近年来,为了促进城市发展,景德镇加大投入,开始了一系列的举措。如:成立了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发展集团、编成了《景德镇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系列规划》、正式开工改造景德镇御窑博物馆及御窑厂保护设施和御窑厂周边道路街面工程、陶溪川文创街区顺利通过省级“双创”示范基地评估、全面启动城市“双创双修”工作。最近两年,城市建设乱象、交通乱象、建筑工地乱象和空中乱象等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集中整治,景德镇城乡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景德镇城乡形象更能体现“世界瓷都”的内涵。而这些使得景德镇比之前更具备观赏性和文化深度,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较大提升,旅游业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景德镇旅游业总体市场规模小,旅游服务意识淡薄,产品形式单一,区域旅游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如果将景德镇近年发展较好的文化创意产业进行旅游化发展,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升级传统旅游产业,对提高景德镇旅游的吸引力和附加价值,推动旅游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所以,促进文化创意旅游化发展是提升景德镇旅游业竞争力的需要。1.2与将景德镇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互为必要条件。景德镇从古代就是世界著名瓷都,历史积淀下来的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整座城市弥漫着十分浓厚的艺术文化氛围。在国内,景德镇素称“江南雄镇”、“四大名镇”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甲类对外开放城市、世界手工艺民间艺术之都、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另外,景德镇市还曾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卫生城市,江西省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等称号。因此,为了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署的要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执行国家“一带一路”国家倡议,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特色小镇发展的重要精神,以及各级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战略部署,以《江西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5年)》等为指导,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发挥景德镇市陶瓷文化、茶文化、古村古镇等旅游资源优势,围绕“一个与世界对话的城市”,通过“铸魂、创艺、美乡、靓城”四个路径,构建景德镇市旅游发展的主体战略框架,把景德镇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和更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的现代服务业。景德镇明确提出“打造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并制定了《景德镇创建国际旅游名城系列规划》。可以说,促进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发展,与景德镇实现打造国际旅游名城的互为必要条件、二者互相促进与发展。1.3提升景德镇城市竞争力的需要。一方面,从景德镇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旅游业是举足轻重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有利于促进景德镇旅游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发展绩效,从而增加对景德镇经济产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从提升景德镇城市的品牌影响力的角度,丰富的文化元素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景德镇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可以充实景德镇品牌的内涵,而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可以使景德镇品牌特色得到更好的传播。因此,无论是从经济实力还是从品牌影响力的角度,总之为了提升景德镇的城市竞争力,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是必不可少的发展措施。

2景德镇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化发展的现状

查看全文

我国旅游旅游化的条件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就旅游产业化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探讨。首先对旅游产业化基本涵义进行了分析,提出旅游产业化是一个复合性概念:一是指现代化、国际化、规模化和市场化的业态;二是指相对落后的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再次从水平标志、空间跨度、发展基础和运作方式阐述了实现旅游产业化必须具备的条件。最后,从旅游产业本身分析了在技术能力、产出能力、市场能力、管理能力和获利能力等方面分析了达成旅游产业化目标应具有的产业素质。

【关键词】旅游产业化/条件/素质

在过去的半个世纪里,世界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以年均7.5%和12%的速度增长,远远超出了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从发达国家旅游业的发展情况看,已经完成了由初级向高级的产业升级,实现了旅游产业化。如果我们把视角转向中国的旅游业,可以说,其旅游产业化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与现代旅游业还存在较大差距。相应的,我国对旅游产业化的理论研究也有许多空白。本文拟就旅游产业化的基本涵义、旅游产业化需具备的条件及我国旅游产业素质进行分析,以期对促进我国旅游产业化的进程作一理论探索。

一、旅游产业化的涵义

旅游产业化涉及到诸多复杂的问题。首先其涵义问题关系到事物的本质属性,用现存的研究成果确定其三维空间颇费思量;其次是旅游产业化与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经济全球一体化的交织关系错综复杂;三是旅游产业化还受到文化背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旅游人才、宏观体制和微观机制待多重因素的制约。但是,旅游产业化涵义的研究应当承担两个重要使命:一是描述现代旅游业的业态;二是描述中国旅游业和加速向现代旅游业发展的业势;为研究问题起见,可将现代旅游业“冻结”在特定的时空中作为抽象化了的静态比较标准,对发展中国家尤其象中国这样拥有丰富旅游资源、极具发展潜力、旅游业又相对落后的国家,旅游产业化则表现为一种动态进取行为——由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发展,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进军的产业进步过程。

日本学者富永健一曾把产业社会划分为前期和后期。前期为开展产业化的社会(IindustrializingSociety),后期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IndstrialiadeSociety)。他认为,实现了产业化的社会是高生产和高额大众消费的社会。(注:〔日〕富永健一:《经济社会学》,南开大学出版社,302页,1984。)日本学者是将产业化社会按时间维进行阶段研究,本文尝试对旅游产业化按空间维进行对比分析,应属同一时间序列中的横向比较。

查看全文

节事旅游化运作方式的探讨

摘要:随着近年来节事旅游在我国的蓬勃兴起,节事旅游日益成为各地发展旅游经济,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因此,节事运作模式的研究也成为关注的焦点。本文就节事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运作模式进行了论述,对节事运作模式不同的发展阶段的特点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回顾了节事旅游运作的市场化进程。同时以南京梅花节为例,就如何实现规范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是节事旅游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节事旅游运作模式市场化

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西方学术界就对节事活动进行了研究,其内容涉及节事旅游的定义、品牌化、营销策划及评估等方面。

近年来,随着国内各种各样节事旅游活动的频频举行,节事旅游也逐渐成为国内学界研究的热点。总体上认为,举办节事活动对举办地具有优化旅游资源配制、完善旅游环境、塑造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地方知名度、弥补淡季需求不足、弘扬传统文化、带动旅游相关消费、等方面的作用。本文试以南京国际梅花节为例,对国内节事旅游运作模式作一探讨。

一、节事旅游及其运作

准确定义节事旅游的概念,对于正确认知节事旅游的运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文

传统街区城市设计探讨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展的不断更新,城市设计在城市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较城市新区的成立,传统城市更是我们需要重建和更新的关键地区。传统城市的更新和设计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任务,既要在保护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问题上,又要权衡社会经济条件的利弊,促进发展与改革的共同进步。多数问题都会严重制约传统街区的更新和发展,因此对传统街区的城市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就主要针对传统街区更新的城市设计进行相关的研究,希望给业内人士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价值和意见。

关键词:城市街区;传统;历史风貌;建筑;更新;设计

1传统街区相关设计的问题和思考

传统街区是我国重点保护的建筑群类,所占比重在我国的地区面积上佔有很大,由于包刘乐多数的文物古迹和历史建筑等,建筑的传统和破旧,使得大部分传统街区居住的都是退休人员以及外来务工者,由于环境的恶劣和人口的密集,街区交通狭窄,制约了人们的生活出行和生活水平便利条件等。所以说,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传统节需要从三方面问题进行革新:①生活条件的改善,从卫生和服务等条件来首要改善传统街区的生活条件;②经济文化发展,由于传统街区的历史你,经济的发展需要带动街区的设计,要建设绿化景观等来满足城市交通需求;③历史风貌继承,尊重原有的历史和传统建筑的,保护原有的城市格局,延续当地的邻里关系,保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街区之所以不被更新和发展,不仅是由于历史文物的保护,更是因为产权内容复杂,居民利益难以均衡,同时发展与保护的双重矛盾,是投资者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些都会导致传统街区在发展的道路上出现障碍。

2改善本地居民生活状况的设计原则

2.1建立富人化模式和旅游化模式。我国有不少的传统街区都有常见的两种模式,分别是富人化和旅游化模式。两种模式的发展均在功能的使用和传统物质的延续上有其相应的特色,我们要在保护物质文化形态的基础上发展两种模式。富人化模式就是要在传统街区内部做到经济利益平衡,在保证传统历史风貌的原则下,用符合现代生活的高端建筑楼群代替传统的建筑与街区,更新设计的高端建筑不对外开放,从而形成城市中的富人的生活区域。旅游化模式更是传统谦虚的发展关键,积极建立商业化旅游模式是传统街区发展的必要手段。将居民全部迁出,将传统街区的历史符号和所生活的场景设置成旅游化形式,是居民和游客在视觉上形成了情感与消费上的满足。旅游化街区模式的成立是保护居民和社会及政府的多重利益的条件之一。2.2尊重本地居民利益的更新模式。传统街区的开发和革新,在某种情况下会受到多重的限制和约束,加上整体历史和生活环境的束缚,使得当地的居民迫切的希望进行传统精神街区的改造,但是由于政府多方面的考虑和资金的有限,难以实现多方面的平衡,做到居民和社会双重利益的保障是一项很难的任务。由于富人化模式的资金和领域问题及旅游化模式的利益保护问题,使得两种模式的设计都没有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感受,所以在传统街区的设计下,历史的保存和精品的利益不能共同满足。因此我们相应的考虑到物质分配和现实问题,设计了第三种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既可以考虑出脂肪和管理方以及当地居民和使用者的权益,还能保护社会历史风貌及传统经济不被破坏的条件。这种模式就需要尊重当地居民的利益,拒绝居民搬出生活所在地,提供完全的生活空间,基础设施条件的,同时保证政府和社会的利益,进行投资者就能够获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保护共同利益的模式发展,这种模式的使用下城市历史风貌不被破坏,继续保证发展和更新的多样化,使得在城市的发展印记中留下更多的记忆。

查看全文

国内旅游城市化探究

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时期的高工资和大众消费,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即后福特制(postfordism)时期的大众享乐消费(massconsumptionofpleasure)的兴起。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环境的全面改进及城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原有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可以说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一、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1]。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国的旅游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了界定。黄震方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李鹏在黄震方等人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旅游城市化还包括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陆林从城市化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朱告界定的旅游城市化不仅仅是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结果,更主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包括:(1)旅游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和城市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2)旅游城市化是城市旅游角色的变化,是城市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体转化的过程;(3)旅游城市化也是旅游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李璐芳则在王冬萍所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旅游城市化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安传燕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

二、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

黄震方将旅游城市化的形成机制总结为以下几点:(1)城市化进程的带动;(2)城市本身的载体作用;(3)旅游者对城市旅游目的地的选择行为;(4)政策机制;(5)旅游业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完善。李鹏从内在拉动力和外在驱动力两个方面对旅游城市化动力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活动在本质上符合城市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具体来说,旅游需求拉动旅游城市化,旅游供给推动旅游城市化。一系列旅游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也促进了旅游城市化进程。此外,与旅游相关的活动以及旅游行业本身在城市化进程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丁娟以九华山为例,对当地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进行了研究,认为旅游城市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而产生。除了城市化进程的带动因素外,旅游城市化形成的动力机制还包括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者的行为规律和偏好、政策制度以及区位交通等因素。吴国清认为,城市旅游的发展促进了旅游城市化的进程。一方面,城市的食宿、娱乐、休闲、通讯、购物等设施比较发达,为旅游活动的实现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受闲暇时间、经济支付能力、交通等因素影响,多数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时仍将目标锁定在城市或城市近郊。

三、旅游城市化模式及特征

查看全文

客运企业发展旅游业调研报告

关键字:公路客运“旅游化”

铁路运输的大提速后,公铁竞争日趋激烈,以“客运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客运”的“运游结合”成为了公路客运转型经营的新模式。2009年3月28日武汉旅游集散中心在集团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正式挂牌成立了。旅游集散中心就是要依托湖北省客集团的资源寻求多种多样的“运游结合”的切入点,探索出一条“运游结合”的发展线路,实现客运服务旅游化,扩大公路客运的运营范围,最大限度地拓展客运市场和旅游市场,让公路客运插上旅游的翅膀腾飞。

“运游结合”契合实际

客运与旅游的结合简称“运游结合”,国内外众多客运企业对“运游结合”新模式的初步探索已早有尝试,但真正从深层次拓展经营的道路客运企业却屈指可数。实际上,客运与旅游相辅相成,旅游与客运唇齿相依。我们在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下往往认为:客运经营仅仅是为旅客出行提供方便的交通来获取一定效益回报,并未能从深层次上考量客运在旅游市场的运作,从而忽略了搞好“运游结合”所带来的丰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铁路运输对公路客运冲击的巨大压力下,客运成文秘杂烩网本也在不断的上涨,汽车票价不提反降,这迫使我们公路客运企业必须探寻新思路,作出新尝试。而要在此严峻的形势下多创效益,唯有提供服务质量和提升车辆上座率才可提高效能和效益。“运游结合”正是道路客运的新商业模式,是我们公路客运企业做强做大的好思路。它以“游”为先,以“游”促运,保障了客运企业效益的增长,即:在同一运营区间内,唯有增加收入才可以节约成本,只有增收才能节支,做到以“游”为重节约效能,从而做大客运市场份额。傅家坡旅游集散中心正是对“运游结合”作出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努力探寻这种创新意识的发展模式,为公路客运和旅游业的互荣互赢闯出一片新天地。

“运游结合”珠联璧合

如何将“运游结合”这个好思路落到实处,真正实现“客运带动旅游,旅游促进客运”的珠联璧合?我们集散中心从市场战略入手,大胆突破传统的客运经营模式,树立新的旅游客运观念,把旅游当作产业来抓,开拓一条运游一体化的经营路子。在现有资源优势下,充分整合了车、站、集散中心、景区(点)、酒店等,进行了分层次的战略定位,首先在省客四大车站布局设点,统一招牌,统一产品,统一价格,规范经营,品牌营销。根据客源情况,适时增加班线,经过运行努力探索四种经营模式。

查看全文

盐商文化旅游发展路径分析

[摘要]自古扬州盐商富甲天下,由此催生了独特的盐商文化,涉及园林、书画、饮食、教育、雕刻、戏曲等,也使“烟花三月下扬州”家喻户晓,成为人们旅游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本文从文旅融合角度,探究盐商文化的内涵及其发展中的问题和原因,并为扬州盐商文化在新时代的旅游化发展提供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扬州;盐商文化;旅游胜地

扬州是一座具有2500历史的文化名城、运河名城、生态名城和旅游名城。她历经汉代兴盛、唐代繁荣和清代鼎盛的三度辉煌[1]。西汉时期,广陵王刘濞曾“开山铸钱,煮海为盐”,使得国力强盛。时至明代和清朝,扬州已成为当时南方的盐运中心。两淮所产之盐,首先运至扬州储存,然后再通过大运河与长江销往其他省份。可见,扬州自古因盐而盛。盐商在扬州发迹,留下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扬州将被打造为世界文化旅游名城。然而,扬州传统单一的旅游模式已经滞后于游客数量剧增、需求各异的旅游市场变化。如何多渠道挖掘盐商文化的丰富内涵并通过创新手段,转化成新的旅游增长点,在保留历史文化的同时,文旅深度融合,是当下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盐商文化的形成背景

盐商文化是指以盐商为代表,及其影响下的文人墨客,在衣食住行以及藏书篆刻、书画文字、建筑设计、学堂教育等方面形成的独具一格的艺术风尚。中国自春秋时期的封建社会便有“士农工商”等级排序,“国有四民,士为上,农次之,最后者工商,而天下讳言贾”[2]。商人一直处于社会底层,在考学为官、政治决策上一直处于不利地位。但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儒家价值体系的演进,商人地位在明清时期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扬州盐商虽然以扬州为中心,但大多数是徽商、晋商以及从其他省份慕名而来的商人。他们素有“贾而好儒”的传统,认同“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夫人毕事儒不效,则弛儒而张贾;既侧身响其利矣,及为子孙计,宁弛贾而张儒。一张一弛,迭相为用”[3]。因此,为了社会地位、个人成就感、家族荣誉及身份认同,扬州盐商在积累财富的同时,形成了一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扶助贫士、上交天子、下结文人、收藏字画、兴建园林、刊刻图书等集奉献公益、热衷社交、崇尚文雅于一体的优良传统。上述优良传统,受到广泛认可与赞誉,譬如:“海内文士,半集扬州”和“怀才抱艺者莫不寓居于此,四方贤士大夫无不至此。”另外,还有大量诗文描述了当时扬州盐商门庭若市,才子名流汇聚扬州的独特繁荣景象。扬州盐商不惜重金,礼贤养士,大量文人雅士蜂拥而至。扬州盐商对有才之人的尊崇,对风雅艺术的追求,既推动了文化市场的发展,也带动了贸易行业的繁荣,并形成了独特的盐商文化,涉及戏曲、饮食、建筑、园林等方面。盐商文化对当时扬州的人文历史积淀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对两淮乃至整个社会风俗人情和艺术生活也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二盐商文化的丰富内涵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市场边界再认知研究

[摘要]目前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研究存在以点定圈的误区,没有充分考虑全域旅游和互联网的发展对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的影响。文章从管理学的角度,运用系统原理、反馈原理和动力原理,采用比较研究和聚类研究的方法,分析了市场边界的隐性和显性属性,研究认为目前乡村旅游市场应该是由传统的单项市场运作体系转化为双向互为影响的综合体系,市场边界的认知应该是在全域旅游、大数据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参与背景下的认知,市场边界管理的重点是不断动态创新和空间无限延伸融合过程的管理,新技术的运用和业态的推陈出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边界动态变化和融合的决定性因素。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边界;乡村振兴

一、乡村旅游边界认知的误区

“商圈”思维下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研究是以乡村资源的投入为核心,形成乡村资源旅游化的区域,以此为依托进行旅游相关活动来吸引游客的模式[6]。从图1可以看出,乡村旅游的开发和运作实际上就是一个乡村资源转化系统。乡村利用自身各种自然、人文和社会资源以及资金、劳动力等条件,通过乡村内部运作系统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或服务投放乡村旅游市场。这一运作过程实质上就是建立在资源基础上的卖方市场的阶段。因为在这一过程中,乡村旅游都是依赖于自身可以把控的各类资源开发之上的。在这样的运作体系下,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研究的重点自然就集中在:(1)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2)乡村旅游开发模式;(3)乡村旅游产业化和品牌化;(4)乡村旅游与扶贫等领域[7-9]。虽然,在乡村资源转化为旅游商品或服务的运作过程中所形成的乡村旅游产品最后输送到旅游市场,但这仍是一个没有创新的市场阶段,市场老化,竞争激烈。同时,各种旅游资源转化后形成的乡村旅游产品或服务是否能满足乡村旅游市场的需要,应该是由游客所构成的旅游需求市场决定的。这些都属于乡村旅游运作过程中外在的、难以控制的因素,而这就是市场边界需要认知的内容。任何乡村旅游活动都会在其市场边界内进行,而不是在无边界的市场中开展经营活动。如果乡村旅游活动其内部的相关资源开发和旅游化的乡村区域等因素是可控的,那么难以控制的市场边界以及市场边界的界定、扩张、选择和时空变化就成为乡村旅游运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乡村旅游边界的再认知

首先,乡村旅游发展的成败并不仅仅取决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运作能力提升,更取决于资源开发、运作体系与市场边界扩张之间的互动强弱。这种运作体系并非如图1所示的单向过程,而是如图2所示的一个双向活动的过程。传统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是首先进行资源的适应性评价和分析,然后因地制宜对乡村资源进行旅游化设计和改造,打造出属于卖方市场的产品投放市场。而基于管理学认知下的乡村旅游市场开发,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又注重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的认知和分析,只有明晰资源旅游化的方向和市场,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资源开发的市场适应性评价与旅游市场开发适合度评估,才会更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资源选择与开发。乡村旅游市场边界的认知是进行乡村资源旅游化的前提,没有市场边界的分析和认知,就会使得乡村旅游开发脱离实际,变得没有方向而盲目,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影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资源优势论或者决定论的单向卖方市场的思维运作。其次,乡村旅游市场边界不同于工贸企业流水线生产出的产品市场边界,其产品具有季节性、动态性和变化性。环绍军的研究表明,乡村旅游产品属于服务行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如“农家乐———食”“农家小院———住”“美丽乡村———行”“记忆老家———游”“乡村大舞台———娱”“农家土特产品———购”等,还有乡村采摘、乡村节事、乡村研学等体验性的新产品。产品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的市场也应是复杂多样的[10]。再次,乡村旅游的市场边界仅有显性和隐性、静态和动态的区别,而并非无边界。无边界市场仅仅是一种理想状态,在现实中几乎是不可能存在的。比如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性质和属性既有实物产品消费特性,又有别于实物产品消费,带有服务产品消费特性。在产品消费的市场范围即市场边界上,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既有实物产品的客观实际消费距离边界,如观光、休闲等是有一定的区域边界范围的,养生度假等是有一定的具体内容和空间位置的,食住行游购娱都是在一定的消费区域空间进行的也是明晰的,这些都是显性的边界,可以测算和划定的;同时乡村产品消费又存在着旅游服务产品的心理感知消费距离边界,而旅游心理感知消费距离就是隐形边界,是不具体而又动态变化的,尤其是随着大数据和网络发展、电商的出现,这种隐形的感知消费距离在逐渐拉近,同时又将触角伸得很远。由此可见,对于乡村旅游来说,正确的市场边界认知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乡村旅游游客需求近乎同质同类的条件下,其对于各个乡村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把握自身市场机会、进行市场细分、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是必要的(如图3所示)。现在乡村旅游的发展,是在确定乡村旅游的市场机会和市场类型的基础上来确认乡村旅游市场边界,并通过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定位来确认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最终以旅游产品的开拓和创新来实现核心价值的输出。在互联网等新技术参与下,乡村旅游市场机会和类型不断动态变化,空间范围不断延伸,导致市场边界也不断变化。

查看全文

旅游城市化发展之议

摘要: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对国内有关旅游城市化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别从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动力机制、模式及特征、影响以及旅游城市化的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总结。

关键词:旅游城市化;研究综述;中国

旅游城市化起源于福特制(fordism)时期的高工资和大众消费,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即后福特制(postfordism)时期的大众享乐消费(massconsumptionofpleasure)的兴起[1]。随着后工业化时代的到来、城市综合实力的增强、城市环境的全面改进及城市各种配套服务设施的完善,越来越多的大中城市在原有经济、文化、交通、政治等功能之外,旅游功能日趋完善。可以说旅游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

一、旅游城市化的概念界定

“旅游城市化”(tourismurbanization)是Mullins最早提出的,他认为,旅游城市化是20世纪后期在西方发达国家出现的,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注重享乐,pleasure)的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消费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1]。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国的旅游城市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旅游城市化概念进行了界定。黄震方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聚集,旅游城市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2]。王冬萍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以旅游的发展带动人口、资本和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积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地域的不断推进和延伸的过程,它包括使城市规模扩大和使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内容[3]。李鹏在黄震方等人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旅游城市化还包括旅游景区景点的人工化和城镇化倾向[4]。陆林从城市化角度,认为旅游城市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市化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市化是指为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享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市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5]。朱竑界定的旅游城市化不仅仅是旅游业促进城市发展的一种结果,更主要是一种动态发展的趋势和演变过程。包括:(1)旅游城市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旅游向城市集中、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增强和城市旅游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2)旅游城市化是城市旅游角色的变化,是城市从旅游客源地向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综合体转化的过程;(3)旅游城市化也是旅游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的一个动态过程[6]。李璐芳则在王冬萍所定义的旅游城市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旅游城市化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7]。安传燕将旅游城市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8]。

二、旅游城市化动力机制

查看全文

文化创意产业管理论文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小康社会,当代中国文化产业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在这样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理论创新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理论创新既是观念的解放,知识的转型,新思路的开拓,又是国家文化政策制定的依据,是对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预测,是一种总体的文化战略的部署与策划。理论创新是体制创新、制度创新的先导,也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规划未来文化产业发展蓝图的必要准备。

当代文化产业的发展首先必须进行文化观念的变革与创新。对文化的认识将全面改变我们对待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度。

从国际上看,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化与发展日益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人们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脱离人或文化背景的发展是一种没有灵魂的发展。文化作为发展的手段尽管很重要,但它最终不能降到只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或促进者这样一个次要的地位。发展与经济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组成部分,发展可以最终以文化概念来定义,文化的繁荣是发展的最高目标。而文化政策则是发展政策的基本组成部分,未来世纪的文化政策必须面向和更加适应新的飞速发展的需要。

其次,当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崛起,有着历史的必然性,它代表着当代先进的社会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未来发展的方向。

先进的社会生产力总是在先进文化的开启和引导下向前发展的,在特定历史时期,先进的文化对于社会生产力的解放甚至具有某种决定性的作用。人类历史上,每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都是在吸纳先进文化(先进的社会观念和先进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之后蓬勃兴起的。从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人类开始迎接第三代生产力。这就是电子时代的智能生产力。作为当代世界的先进生产力,第三代生产力建立了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与科学技术交融一体的崭新关系。它强调我们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经济中的文化的、知识的、信息的、科技的乃至心理的因素将越来越具有重要的、主导的、甚至某种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的文化化更深一层的意义在于它代表着未来生产力发展的方向。这就是产业结构的下游化和需求结构的上游化。产业下游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一条重要规律。一国经济从人均低收入进入到人均高收入的发展过程中,第一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会持续上升,而第二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会先升后降。综合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可知:一国经济发展从人均低收入到人均高收入水平的过程中,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次序必然由“一、二、三”演化到“三、二、一”的结构状态。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无疑将会走向服务产业、知识产业、创意产业、以至体验产业。文化作为日益强大的产业结构将越来越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的、以至支柱性的产业。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