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战略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3:47: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扶贫战略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扶贫战略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PPT(ProPoorTourism)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Tourism-Eliminating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目前许多国际发展机构正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始帮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ST-EP战略。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战略发展论文
内容摘要:PPT(ProPoorTourism)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Tourism-Eliminating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目前许多国际发展机构正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始帮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ST-EP战略。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旅游扶贫战略发展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PPT(ProPoorTourism)是第一个把反贫困和旅游联系起来的概念。但由于其带有非公平的歧视含义,已经被ST-EP(SustainableTourism-EliminatingPoverty)用法所取代。把旅游作为消除贫困的途径可以引导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走向繁荣,甚至帮助一些国家摆脱贫困。目前许多国际发展机构正密切关注这一领域,并开始帮助一些落后国家和地区实施ST-EP战略。正确把握和理解这一概念也有助于我们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更好地去吸引和利用有关国际组织或基金的捐助,切实推进旅游扶贫。
关键词:PPTST-EP旅游扶贫
世界上最贫困的国家中,有超过50个的旅游业产值在本国国民经济的排序中位列前三名。旅游业也是在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的贸易流中,唯一显示顺差的一项服务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2000年的统计,第三世界旅游业当年的顺差额达到6600万美元。然而直到21世纪初,一些援助组织和国际基金机构才意识到旅游业可以作为一种消除贫困的武器。
PPT战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PPT(ProPoorTourismStrategy)即“有利于贫困人口发展的旅游”战略,它最早由英国国际发展局资助的贫困人口旅游发展合作组织(Pro-PoorTourismPartnership)提出,意为“引导贫困人口净利益增长的旅游”。在过去的五年中,这一概念在利用旅游消减贫困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PPT战略主要有三种类型:以提高经济利益为目标、以扩大非经济的生存利益为目标和以加强参与与合作为目标。它关注的焦点不是哪一种旅游产品或是哪一类旅游企业能带来上述目标的实现,而是到底有多少净利益的增长是为贫困人口所分享的。在我国的学术研究和政策讨论中,与PPT意义最相近的词汇是“旅游扶贫”。
精准扶贫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数字乡村战略背景,从精准扶贫视角和实践方面出发,以茶文化旅游开发问题为向导,探索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路径,同时,当前江苏数字乡村建设精准扶贫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就需要结合精准扶贫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意义、数字乡村精准扶贫的意义,寻找江苏农村地区怎样推进数字乡村精准扶贫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方法,进而才能通过思想扶贫、经济扶贫、能力扶贫的方式,帮助江苏省农村地区实现减贫脱贫,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和乡村振兴工作的健全发展,提升茶文化旅游开发水平。
关键词:精准扶贫;茶文化;旅游开发
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之所以提出精准扶贫的目标,是因为部分农村地区和贫困人口在脱贫的过程中具备一定顽固性,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对农村地区进行精准扶贫和脱贫,都带有一定的难度。在精准扶贫视角下,相关地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效果并不乐观,在结合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带动精准扶贫工作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合理探索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方法。
1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第一,缺乏三维协作的精准扶贫体系。在精准扶贫角度下,为实现数字乡村建设目标,全面开发茶文化旅游产业和产品,需要加强政府、产业、扶贫地区之间的有效协作,从而才能推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创新发展。当前虽然国家制定了关于精准扶贫的路线图和相关时间表,但是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方面,却缺乏必要的政策扶持策略和措施,具体的帮扶措施与实际扶贫的地区还尚存一定距离,茶产业在参与精准扶贫工作方面存在不足,同时,旅游行业也没有通过与茶文化有机结合的方式,实现贫困地区茶文化旅游工作的开发,对于茶乡的老百姓来说,很多人还缺乏对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理解和认同,对于茶叶的理解停留在品种、种植、生产、加工等方面,未能通过深入挖掘茶文化等方式,加强茶文化与旅游行业之间的有机融合,不适地将茶当作单纯的物质,甚至部分人员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中持有排斥和不接纳的态度,这对推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导致精准扶贫效果不够理想。第二,茶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单一。在精准扶贫角度下,贫困地区没有结合数字乡村战略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合理开发茶文化旅游模式,普遍存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缺少基础设施建设、茶文化资源等问题,而且在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扶贫和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中。没有充分对茶山的自然环境、历史遗存、风土人情进行全面分析,所开发的茶文化旅游体系和模式过于单一,同时,未能采用设计针对性精准扶贫对象、提供劳务岗位等方式,推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创新发展,进而很难调动旅游开发者和扶贫对象的积极性,不利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和贫困人口之间的协同发展,难以形成一股合力。第三,未能挖掘地方多样化的旅游项目。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中,需要结合苏北地区数字乡村战略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的细化具体精准扶贫对象和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还要通过挖掘贫困地区自身潜力等方式,打造多样化的旅游项目。从目前情况来看,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呈现出茶文化旅游开发项目单一、落后的问题,没有结合旅游需求的多样化要求,合理打造绿色、休闲、放松情绪等生态旅游项目,所开发的茶文化旅游项目过于落后,而且在思路上,部分地区的景区开发仍然采用常用的粗放式思路,例如,过度开发茶山自然景观、破坏当地人文风情,从而不利于提升茶文化旅游开发水平,甚至还会造成当地贫困人口,对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参与积极性。第四,忽略对茶文化旅游地区的宣传。在精准扶贫的角度下,贫困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地贫困人口缺乏对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和走向小康的信心。现阶段,在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中,贫困地区人员缺乏对数字乡村建设工作的实际了解,而且在了解茶文化旅游开发价值、资源等方面存在不足,缺乏对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认可态度和接受态度,当地也没有通过新媒体对茶文化旅游地区进行宣传,这样不仅不利于更多的人了解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也很难推动当地茶文化旅游地区的发展,导致茶文化旅游开发和生态旅游开发工作效果不佳。此外,在发展绿色生态的茶文化旅游项目时,也没有采用加大宣传、共享等方式,调动更多游客参与到茶文化旅游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没有采用打造贫困地区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方式,提升旅游者参与茶文化旅游的积极性,进而制约对当地茶文化的有效利用和宣传,严重的还会降低茶文化旅游开发工作的实际效率,影响相关工作的具体开展。
2基于精准扶贫视角的茶文化旅游开发意义
旅游产业扶贫效应分析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确保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旅游产业具有与农业融合、带动就业的优势,因此,在具有旅游资源优势的贫困地区开展旅游产业扶贫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为例,对旅游产业扶贫效应进行分析。随着旅游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学者们也从不同角度对旅游扶贫进行了研究。在旅游扶贫模式方面,银马华等(2018)对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区进行了研究,在区域资源聚类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区域类型特征提出政企合作模式、战略联合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和区域联动模式旅游扶贫模式。苏小燕(2018)研究了旅游资源丰富但产业结构单一的河南省伏牛山区扶贫特色模式,总结了“全域旅游带动全域脱贫”模式的条件与路径。王超(2017)从主客参与角度研究了少数民族地区贵州黎平肇兴侗寨主客互动型旅游精准扶贫模式。赵伦等(2017)总结扶贫模式变迁历程,提出了旅游扶贫模式由产业自发、项目自觉到机制自治的演化机制。在旅游产业扶贫方面,周兵等(2018)研究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扶贫的价值与精准扶贫的思路。黄鑫等(2017)研究旅游产业内部与外部融合的作用机制,提出旅游产业融合三次产业发展的减贫模式。在旅游产业扶贫绩效方面,杨建春等(2011)以贵州省为例,选择旅游业贡献率与贫困发生率指标构建VAR模型,检验了旅游产业的扶贫效应。张樱馨等(2018)以黄山市为例,通过旅游产业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协整回归,检验了旅游产业的扶贫绩效。在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业发展及旅游扶贫方面,王明霞等(2007)运用问卷调查分析了青龙县旅游扶贫问题并提出了发展思路。陈玉玲(2011)研究青龙旅游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挥区位优势和挖掘民族特色从而将边缘效应影响转化为后发优势的观点。张博威(2016)提出了青龙旅游业发展的战略目标及空间发展布局。杨立铭等(2017)提出了构建“村委+村民+合作社”共同经营的扶贫模式和新兴乡村民宿产业等旅游产业发展对策。李艳杰等(2016)提出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合理利用当地资源、转变居民意识等对策以实现旅游精准扶贫建议。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梳理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扶贫的主要产业模式,并对旅游产业扶贫效应进行定量分析,以便对进一步开展旅游扶贫提供参考。
二、青龙满族自治县概况及精准扶贫成效
(一)研究地概况。青龙满族自治县隶属秦皇岛市,邻近京、津,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有利的区位因素蕴含着巨大的市场优势,人口稠密的京津地区可以为其旅游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客源。青龙县以山地为主,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森林覆盖率较高,林果资源丰富,现有板栗、核桃、苹果等各类干鲜果树61万亩,常年产量15万吨。青龙县不仅有丰富自然资源,也有令人瞩目的文化资源。作为满族自治县,其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为满族文化艺术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此外,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境内有祖山、都山、长城、冷口温泉、凉水河溶洞、桃林湖、阳山洞、官场梨花、满族风情等等旅游景观。2019年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9.8亿元。但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限制了基础设施的完善,许多刚刚脱贫的村庄交通尚不健全,给旅游业的可进入性造成了非常大的阻碍,需要建设便捷的交通系统和旅游接待设施。青龙县产业以第一和第三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不发达。2017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1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为35.2颐15.4颐49.4。(二)精准扶贫成效。青龙满族自治县于2001年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由于交通,电力通信等工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交通、信息闭塞。以山地为主,可耕地少,贫困人口人均水浇地不足0.2亩;农业产量受天时影响,丰年可以温饱,灾年不足以自给,由于农业经济效益极低,脱贫户返贫现象也很普遍。全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低,2017年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9,460元,仅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随着精准扶贫的开展,2014年全县142个贫困村,建档立卡贫困户12.937万人(含非贫困村人口)。截至2017年在“六个精准”的要求下,脱贫攻坚大举推行,取得了可喜进展,县内2,331人从环境恶劣的深山中搬到开阔地带。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25%下降到1.13%,实现了79个贫困村、42,842人脱贫出列。2018年经河北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序列。
三、青龙满族自治县旅游产业扶贫模式
旅游扶贫是以开发贫困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兴办旅游经济实体为手段,让旅游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达到贫困地区人口及财政双脱贫的效果。秦皇岛市青龙县通过开发境内祖山、长城等自然资源,建设观光景区、文化旅游度假区,发展纺织扶贫产业园等旅游产业,吸纳了当地劳动人口就业,为本地居民创收,提高了其生活品质。青龙县旅游产业扶贫主要有如下模式:(一)生态旅游产业扶贫模式。祖山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开发于1996年,作为山地生态旅游的典型,在青龙县旅游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景区开发以来,出来景区内部收入持续增长外,在围绕景区的村镇,当地农户结合自身资源优势,通过旅游食宿接待、出售特色农产山货发家致富。目前,正在加强景区建设,以实现5A级景区建设目标,这将对提高祖山知名度,扩大旅游客源,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影响深远。(二)文化旅游产业扶贫模式。青龙县依托文化资源发展文化旅游,如开发长城文化旅游、当地满族文化风情旅游等。依托景区开发满足文化,如祖山镇的祖山景区提供满族饮食,都山景区的满族饮食与萨满文化,乌龙谷的满族民俗文化展示等,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和消费,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三)农林旅游产业扶贫模式。青龙县林果产业面积达126万亩,覆盖贫困人口7.2万人,成为脱贫致富第一主导产业。实施“旅游+”战略,促进旅游产业与农林业融合发展。农业梦幻四季生态欢乐谷项目具备农业科普、农展精品、旅游观光等多项功能,对青龙县贯彻实施“生态立县”、“转型跨越”战略、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县”、实现旅游扶贫有着重要作用。
精准扶贫下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摘要:如何将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内生动力,培育乡村经济新业态,开辟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径,全面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已成为新时期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通过探讨精准扶贫视野下德宏州乡村振兴发展的有效路径,希望能够为精准扶贫背景下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精准扶贫;全面脱贫;乡村振兴;发展路径
近年来,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脱贫扶贫及乡村经济发展的问题,积极化解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全力补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发展短板,大力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两大战略方针实施以来,云南省在脱贫攻坚工作中表现突出:一方面,贫困山区及落后乡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贫困发生率、返贫率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完善、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乡村振兴发展,乡村产业发展稳定性、持续性得以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多样化、品牌化,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必须理清扶贫攻坚工作思路,不断总结扶贫减贫有益经验,统筹长短结合的乡村振兴发展联动机制。
一、精准扶贫提出的背景和举措
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过程中,脱贫攻坚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在当前形势下,农村扶贫已由粗放式向精准式转变,帮扶重点更倾向于扶贫对象的切实生活需求。精准扶贫强调统筹兼顾优化地方政府各项脱贫帮扶资源,实行脱贫对象的精准跟踪管理,确保帮扶工作精准落实到位。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政府脱贫攻坚工作中始终坚持的重点对策,也是帮助广大农民群众早日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提出
旅游扶贫行动打算
为了深入贯彻市委、市政府“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建立扶贫开发促进生态旅游、生态旅游带动扶贫开发的互动双赢机制,加快农村脱贫致富步伐,推动我市率先突破发展,特制定《市年旅游扶贫行动规划》。
一、背景与意义
地处腹地,所辖七县区均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现有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山系中的等五大山脉,这类区域地域偏僻,气候高寒,耕地狭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加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传统的“靠山吃山”的生存状态已被改变,农民缺乏稳定增收来源,收入依靠外出务工,亟需开辟新的增收途径。一方面,受自然、历史、地理、经济、社会等诸多因素影响,地处深山区的贫困区域虽延缓了发展进程,却保护了生态资源,留下了青山绿水,孕育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人本理念逐步形成和深化,城镇居民追求自然、追求绿色、追求健康、追求原生态成为一种趋势,发展生态旅游为贫困区域农民增加收入带来了新机遇。更为重要的是,各级党委、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将发展旅游产业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加以推动,为实施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条件。
一是《大》热播产生的生态旅游效应,为旅游扶贫行动创造了外部环境。电视纪录片《大》在央视的连续播出,向世人全方位介绍了大的人文、山水、环境、气候、历史、文化、社会、生活,讲述了大对、对中华文明乃至对人类的贡献,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和绿色的新形象,引起了世人对这座影响中国的伟大山脉的神奇和向往,掀起了全国生态游的好奇和热潮。
二是“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为旅游扶贫行动指明了前进方向。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制定了《大旅游发展规划》,作出了围绕“山水”的生态旅游定位,着力打造具有国家中央公园品牌形象的千里山水度假旅游胜地,实施以旅游业突破发展为先导,全力推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战略部署,这为旅游扶贫行动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是“生态立市”战略的实施,为旅游扶贫行动奠定了思想基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保护和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坚持把生态旅游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加快精品景区建设,开辟旅游线路,完善旅游服务设施,精心打造了四大国家森林公园以及漂流、等一批知名旅游产品,走出了以生态旅游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之路。随着以“最美是”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生态旅游节在我市的成功举办,全市上下已形成了做强生态旅游产业、推动率先突破发展的思想共识。
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实证探析
摘要:近年来,天水花庙村立足资源禀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大力扶持发展育苗、蔬菜、畜牧、中药材种植、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贫困人口劳动技能得到提升,贫困户经营性收入稳定增加。但还存在贫困农民参与能力有限,帮扶管理措施缺乏,已脱贫人员又返贫等问题。探索花庙村乡村旅游助推脱贫攻坚,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天水乡村经济,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脱贫攻坚;实证
花庙村地处小陇山林区,两当至党川战备公路贯穿而过,距离麦积城区62km,海拔高度1060~2550m,森林覆盖率95%,气候温暖湿润。2020年初被评选为“国家森林乡村”,2020年3月,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组验收,被评定为“甘肃省乡村旅游示范村”。花庙村共6个村民小组,177户66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户324人。
1乡村旅游助推花庙村脱贫攻坚实证
近年来,党川镇立足于花庙村实际,发挥花庙村森林景观、田园风光、山水资源和乡村文化优势,按照打造乡村旅游战略的思路,抢抓美丽乡村建设机遇,大力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花庙村人居环境、自然生态、产业发展显著提升,有效带动群众增收,实现脱贫致富。1.1夯实基础设施引发展。2016—2017年,花庙村围绕华佗寺和阳山组沿线河道,分年度依次进行市、省级美丽乡村建设,总投资1000余万元配套修建文化凉亭、文化墙、立景观石、仿古式桥护栏、乡村舞台、花坛、水磨坊草坪停车场、旅游观光亲水平台、景观河堤、凉亭、廊架;新建集村“两委”办公、电商服务、文娱活动、村史展示为一体的阵地等公共设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使花庙村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完善。1.2投资旅游产业谋发展。为盘活美丽乡村自身资源,解决基础设施闲置和保洁维护难的问题,增加村集体收益,促进贫困户稳定就业,花庙村党支部、村委会协调启动特色民宿项目打造,主要以分布在花庙村阳山、花庙两组农村老房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为主,建设综合民俗活动、农业体验、休闲娱乐等内容的农家乐休闲服务场所。2018—2019年天津市西青区帮扶资金150万元,提升改造农家乐9户,打造特色民宿22户。1.3引进开发公司促发展。依托花庙村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农村“三变”改革,依托花庙村优美的生态及水资源优势,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农户+乡村旅游”改革模式,在2018年注册成立天水市麦积区山情水韵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在引入天水东兴惠民发展有限公司的基础上对花庙村进行乡村旅游的打造。2018—2019年在原有4家农家乐的基础上,提升现存4家农家乐的基础设施,吸收天津对口帮扶资金120万元对4户农家乐及有能力发展旅游业的20户农户进行民宿改造,预计2020年底年花庙村乡村旅游全年接待人数将达到3万人。
2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精准扶贫下传统手工艺开发研究
“精准扶贫”是2013年11月,到湖南湘西考察时最早提出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此后,在2015年1月和6月考察云南与贵州时,进一步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的精准扶贫理念,即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把“发展特色农业与民族传统手工艺”作为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着眼点与落脚点。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脱贫要把民族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关键在于全面认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民族村落、民族医药、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做好资源转化,找到经济、社会、生态发展的新生长点,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修复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目前,湖南湘西的各级地方政府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文化资源优势认识还不够充分,产业开发的思路与措施还不够明确,对于如何将民族特色手工艺这一生产性的资源要素如何转化为特色产业,并进一步建立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与旅游产业、民族特色手工艺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联系等,尚未列入到各个地方政府的规划议程与发展战略,从而导致民族特色手工艺仍处在文化遗产保护或民间自发传承的发展状态,其资源转化价值不能被充分挖掘与激发。本课题以湖南省委、省政府的“精准扶贫”决议所提供的政策配套措施为依据,以湖南湘西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产业开发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精准扶贫战略下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开发的方式、途径和机制,从而为湖南湘西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战略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成果转化设计与政策参考依据。
一、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形成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
民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式微甚至消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急剧转型,民族手工艺失去了其生长与存在的生产生活土壤;二是以批量化复制为特征的现代化社会大生产,造就了大量价格低廉、经济实用的生产生活用品,而制作时间长、价格较高的民族手工艺产品失去了市场竞争的优势,因而与其说是民族手工艺式微,不如说是民族手工艺的市场需求量极其有限导致的式微;三是民族手工艺一般为家庭式的作坊生产,按照现代市场营销观念,民族手工艺本身就只是满足固定区域范围内的有限目标客户消费需求,因而缺乏现代市场营销的消费需求与消费心理观念;四是民族传统手工艺一般具有自身的技艺特征与技艺经验,往往有着浓厚的传承观念与机制,这导致了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局限。总之,民族传统手工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转型的现实必然性,其固有存在的天然市场也必然萎缩,从而导致自身的式微甚至消亡;同时,民族传统手工艺缺乏面向现代消费心理与消费需求的市场营销观念,从而不具备满足现代消费需求的生产观念,因而如何确定自身的目标细分子市场而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认真分析目标客户的消费心理规律与行为特征,为目标客户提供有价值的创意产品,就是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生存之路。湖南湘西居住着土家、苗、瑶、侗、白等43个少数民族,属于偏远落后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湘西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铸就了当地独具特色的传统手工艺,主要有蜡染、刺绣、织锦、银饰、彩扎、藤编、草编、竹编、木雕、石雕、剪纸、挑花等,现已分别入选国家级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传统手工艺在形制、工艺、装饰手法、材料运用等方面呈现出浓郁的工艺特色与文化内涵,具有鲜明而独特的审美与实用价值。但在当今以工业化与城市化为特征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民族传统手工艺不同程度地面临衰落甚至消亡的危机。解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面向现代消费者的关键在于如何结合现代消费需求的特征与规律,使民族传统手工艺满足外向化市场而非传统固定市场的消费需求,就必须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崭新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而这并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人自身所能实现并完成的。因此,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必须以高校文化创意团队为智力资源与技术力量,成立以文化创意为优势与特色的民族传统手工艺研发中心,发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产业新业态,才能满足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现代消费需要,并通过创意设计与品质提升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带动湘西地区贫困群体的脱贫致富。
二、以古村古镇为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以民族传统手工艺聚集地为特色的古村古镇文化旅游产业,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生产与消费
近三十年来,我国民族地区受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工业化发展模式与经验的影响,经济发展也走向了以资源开采和加工为主的工业化模式,但却因为初级原料供应与低产品附加值的产业形态,导致民族地区产业供给侧有限、可持续发展能力弱,最终地方经济基础仍然较为薄弱。与此同时,又由于受经济环境、经济趋势与发展理念等方面原因的影响,民族地区对于特色文化资源重视不足,没有充分认识到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自然生态优势、特色农牧资源优势、民族风情优势、民族村落优势、民族手工艺优势等方面的差异化市场竞争优势与特色,从而把握发展机遇,做好资源转化,形成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从而实现内生式发展,并进一步带动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一方面,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是产业下游化与消费文化化,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已由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资源要素,转变为追求产品价值选择与心灵愉悦的创意要素,特色化、个性化的文化符号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资源,创意经济、体验经验、审美经济、符号经济成为新的产业形态与消费需求导向,而我国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就具有天然的资源优势和消费市场;另一方面,我国“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使得过去地理偏僻、交通落后的边远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边缘区”变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区”,诸如茶马古道、河运古道、丝绸之路等将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这不仅为西南、西北的民族地区带来沿线基础设施互通互联、沿线生产和贸易要素优化配置以及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同时也将极大地促进民族地区口岸产业、生态产业、民俗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等新产业业态的形成与发展,从而使这些民族地区成为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密集区。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2015年7月20日,中共湖南省委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湖南省委关于实施精准扶贫加快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的决议》,指出湖南扶贫攻坚的重点在武陵山片区,强调把构建特色优势产业体系放在突出位置拉动湘西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把“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民俗文化两大资源优势”作为湘西经济发展和扶贫攻坚的方向与目标,最终实现湘西地区全民脱贫与奔小康的战略目标。可见,湖南省委已经明确把生态产业与民俗文化产业作为湘西民族地区脱贫致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与实践路径,而发展民俗文化产业又必须以旅游为载体,形成文化旅游产业,才具有旅游市场竞争的优势与特色。从旅游行业的自身特点与发展趋势来看,特色化、个性化、高品质服务的旅游供给侧改革是旅游行业的发展趋势,过去单一以“吃”和“游”为经济要素的旅游不再受市场欢迎,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趋势。湘西由于历史原因遗留众多的古镇古村落,比较著名的就有:凤凰古城(沱江镇)、阿拉镇、里耶古城(里耶镇)、洗车河镇、王村(芙蓉镇)、龙寨镇、塔卧镇、罗依溪镇、浦市镇、茶峒(边城镇)、团结镇、迁陵镇、水田河镇、毛沟镇、干州古城(干州镇)、沅古坪镇、教字垭镇、溪口镇、江垭镇、桃花源镇、铜湾镇、高村镇、锦和镇、孝坪镇等。这些古镇古村落在凤凰与张家界两大旅游热点城市的带动下,均具有一定的名气,但普遍停留在“古建筑”的单一旅游资源上,内容缺乏导致湘西古镇旅游的同质化而缺乏知名度与影响力,难以成为旅游热点地区。因而如何有效地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推动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各具优势又不可替代的古镇特色,不仅是古镇文化旅游的“内容”植入,同时也是发展民族地区特色文化旅游作为扶贫攻坚的重要依托。因此,结合湘西民族地区特有的民族手工艺传统,建设民族手工艺创意产品为内容的古镇文化旅游,形成诸如民族服饰古镇、纺织古镇、编织古镇、银器古镇、雕刻古镇等等,不仅为各个古镇增添了旅游“内容”,形成古镇文化旅游各自特色而规避内部同质化竞争乱象,同时也使古镇古村落成为湘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创意产品分销聚集地,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外向化市场面向,成为旅客带走“古镇”印象的符号载体。
三、以“互联网+民族手工艺”为营销平台,增强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影响力与辐射力,推动民族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规模化与集约化
乡村旅游精准扶贫联动研究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进程的快速推进,我国扶贫重点由贫困地区向贫困人口转变,以提高扶贫工作的精准化程度。因此,构建贫困人口的精准帮扶机制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我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贫困地区,虽然这些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但却具备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这为贫困地区通过旅游开发实现脱贫致富提供可能。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等优势成为实现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但现行的旅游扶贫方式粗放,以“灌水式”、“输血式”扶贫模式为主,扶贫精准度不高,效果不显著。因此,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精准化程度,探索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联动路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难题。
1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的内涵解读
1.1乡村旅游
世界旅游合作组织(1997)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中将乡村旅游定义为“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模式的活动”。Lane(1994)提出了一个较为全面的乡村旅游概念,并描述了乡村旅游的5个核心特性:①地处乡村;②旅游活动是乡村的,活动内容与传统乡村的生产、生活以及乡村自然紧密相联;③小规模化;④旅游活动受当地乡村社区控制;⑤乡村地域的复杂性决定了乡村旅游类型的多元化。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概念尚未达成共识,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地域为依托,以乡村特有的自然风光、生态形态、乡村居所、民俗风情和乡村文化为对象,将娱乐、观光、休闲和购物融合为一体的旅游形式。也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融合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形式。综合国内外学者关于乡村旅游的阐释,乡村旅游可以界定为:乡村旅游是以乡村特有的地域空间和资源为载体,以乡土为特性,以吸引城市居民为主要消费群体的旅游形式。
1.2精准扶贫
精准扶贫是对以往粗放式扶贫工作的纠正与提升,是带领我国7000万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战略决策,是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是提高资源边际效率的需要。习在2014年10月首次提出扶贫要“注重精准发力”,并要求做好“六个精准”,这一科学体系包含以下方面的内容:即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管理、创新精准扶贫体制机制等。由于我国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乡村地域,因此,加快推进乡村地域经济发展是提高扶贫精准度的重要途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旅游管理职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