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发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3:33: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发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发展

旅游购物发展

促进辽宁旅游购物消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理论意义

1.宣传地区形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服务基础术语》(GB/T16766-1997),“旅游购物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商品的活动,这些商品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购物消费的客体是旅游购物品,即旅游商品,它与普通商品的不同之处在于,一般具有纪念、欣赏、保值、馈赠意义或实用价值。旅游商品是一个地区的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的浓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象征。旅游购物消费是旅游商品的流通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地和客源地之间的文化艺术、风土人情等信息交流,起到了旅游地形象宣传的作用。

2.优化消费结构。依照旅游消费理论,旅游消费结构是指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旅游购物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的显性指标,也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业发展的深度和成熟度。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注重旅游购物的发展,使之成为现代旅游经济的重要支撑点。旅游发达国家,旅游商品销售收入占旅游总收入的比重达到了40%—60%。世界旅游购物的平均消费指数是30%,而辽宁省低于这个水平。促进辽宁省旅游购物消费,有利于优化旅游消费结构,有利于旅游业向深度发展。

3.促进经济发展。在旅游业的六个基本要素中,“购”不仅与商业服务业发生直接关联,而且还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都相关联。而且,由“购”所引发的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牵动的行业和产业最多,对地方经济和就业机会增加的促进作用最大。因此,拉长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对其他产业的促进和带动作用,选择促进旅游购物消费作为突破口是最合适的。

(二)现实意义

查看全文

贫困区农村旅游发展

一、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必要性

乡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风土人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及生态环境为旅游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旅游者休闲、度假、体验、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将为我国农村,尤其是我国中、西部地区贫困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一是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村旅游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了农副产品及手工艺品加工、交通运输、房地产等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省瑞金市通过发展乡村旅游,极大带动了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并进一步优化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收人,2010年全市实现乡村旅游总收入高达1.2亿元,旅游收入增幅达147%。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乡村旅游使得相当数量的农民成为旅游从业者,这就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了可能性。另外部分农民通过打零工、办旅馆、摆小摊、开餐馆、加工出售纪念品等方式也达到增收目的。湖北红安市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生态家园”名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极大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农宅出租,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9654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首次超过城质的提高。乡村旅游把城市新信息、新理念带入农村,这对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及乡村文明建设具有积极影响。由于乡村旅游从业的需要,一方面,使得学文化、学技术成了很多农民的自觉行动。另一方面,很多村民自觉学习普通话、外语和电脑,农民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江西瑞金密溪村发展乡村旅游5年多以来,呈现出村风纯朴、民心顺畅的精神风貌,2010年还被评为江西省先进文明村。四是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使得乡村保护旅游资源成为一种必然,一方面增强了广大农民环保意识,促进了乡村环境、生态及文化资源的保护;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乡村旅游社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乡村旅游与乡村社措一是缩小了城乡差距。乡村旅游发展,给农村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通过乡村旅游,把一部分城市的消费资金转移到农村,增加了农村经济实力,促进了农村产业链的延长。据国家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年均接待10万人次的乡村旅游景点,可直接或间接提供350个就业岗位,为1000个家庭带来经济收入。二是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农民可以自主选择是否参与乡村旅游开发,还可以自发成立旅游协会、农村经济联合体等行业组织,这就为农民带来新的发展机会。三是加快了城乡共同发展。发展乡村旅游,加强了城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也有助于增加农村资金的投入及其政策上的扶持,促进了各种资源、要素流向农村、农民和农业,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此外发展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城乡消费,扩大内需,促进城乡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推动了多层次、复合型乡村旅游项目一体化建设,加快了乡村城镇化发展进程。

(2)发展乡村旅游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一是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精神文化生活得到丰富。贫困地区农村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加强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举办各种培训班,增强农民技能,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增进了人和自然的和谐。由于乡村旅游消耗资源少,环境成本低,一般不会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直接的硬消耗,这样就有利于改变“传统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三三昌“资源与环境”的良性互动,既发展了农村经济,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达到“双赢”的发展格局。三是推进了农村相关产业之间的和谐。据中国社会科三三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统计数据测算,旅游产业对苎旦相关产业的拉动贡献率一般为1:4,乡村旅游直接三或间接地带动了农副产品加工、手工艺品加工、商贸、运输等产业,并使产业彼此协调发展,“共生共荣”。四是促进了人和人之问的和谐。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城乡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旅游使人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并促进了旅游者与农民之间、旅游者与旅游者之问、农民与农民之间的相互沟通与了解。

二、我国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性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乡村,尤其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的乡村旅游发展还较为滞后,尤其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接待能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查看全文

市旅游发展初步探讨

[摘要]会展旅游是国际上新兴的一种旅游产品,因其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越来越受到业界的关注。文章从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可行性出发,综合考察了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机遇、条件以及面临的不利因素,然后提出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类型和几点建议。

[关键词]乐山会展旅游旅游产品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会展旅游逐渐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加入到会展旅游市场竞争中来。据国际联合会统计,会展业每年为全球带来的收入高达2880亿美元。我国各城市也逐步认识到发展会展旅游的重要意义,理论研讨和实践探索都已展开。北京、上海、广州、云南、成都、武汉等省市纷纷提出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建立国际会展中心的战略目标。桂林、深圳、苏州、重庆等城市的会展旅游亦得到了大力发展。2002年5月,在北京还举行了“中国会展旅游发展研讨会”。

乐山的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其中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峨眉山——乐山大佛最具世界影响力。乐山有条件也有必要大力发展会展旅游,完善旅游产品结构,拓展旅游业的发展空间,带动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促进旅游城市的各项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

一、会展旅游

会展旅游,即指国际上通称的“MICETourism”(Meetings,incentives,Conventions,Exhibitions),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博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关键是主体的转化,即将会展代表及因会展活动而流动的外围受众变成旅游者。与通常的观光度假型旅游相比,会展旅游具有组团规模大、客人层次高、逗留时间长、消费能力强、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查看全文

滨海旅游带旅游协调发展

山东省海岸线全长3121km,为全国海岸线总长的六分之一,位居全国第二位,为滨海旅游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1].山东滨海地区覆盖滨州、东营、潍坊、烟台、威海、青岛、日照七个沿海城市,这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滨海旅游带.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在全省旅游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为滨海地区的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2010年,山东省滨海旅游收入为1590.9亿元,占全省旅游总收入的52%,相当于滨海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7.96%.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的影响,山东省滨海旅游主要由各地级市独立运作发展,造成各个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山东滨海旅游带地区间进行区域旅游协调发展十分必要.

1山东省滨海旅游带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意义

1.1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由于受行政区划分割的限制,山东省滨海旅游业主要由各地市作为相互独立的旅游区进行运作发展,导致滨海旅游整体规划实施困难,滨海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突出,滨海旅游资源利用率低.所以,对各地市的滨海旅游进行协调发展,可以丰富滨海旅游带旅游产品的种类和数量,防止旅游产品同质化,实现滨海旅游资源的优化组合,不仅有利于滨海旅游资源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也有利于促进滨海旅游产品升级,满足旅游者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从而全面促进山东滨海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1.2提升山东滨海旅游的整体竞争实力

沿海省份是我国旅游经济发展的前沿地区,也是我国海洋旅游经济发展的集中地区.由于目前还没有专门统计我国滨海旅游业发展状况的指标,而滨海旅游是沿海省份相对于内陆地区而言特有的旅游资源,其在各个省份的旅游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仅以2010年全国主要沿海省份的旅游外汇收入进行初步比较,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在沿海省份中处于劣势地位,与排名第一的广东和排名第二的上海差距很大.而对山东省滨海旅游带进行区域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滨海旅游资源优势,进行广泛的区域旅游合作,加强滨海旅游地区城市之间的产业联合,实现滨海旅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缩短与滨海旅游发达省份间的差距,从整体上提升山东省滨海旅游的竞争实力.

查看全文

旅游跨越发展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全省旅游发展大会的召开,充分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这是我省旅游发展的一次动员大会、誓师大会,对于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借此机会,我就加快旅游发展、做好当前旅游工作谈几点认识。

一、面对新形势,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活水平显著改善,越来越多的人由单纯的物质消费追求,转向更高层次的物质和精神双重消费追求,由此推动了我国旅游业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巨大的旅游客源市场,不仅为国内各方高度重视,而且受到世界各国的青睐。旅游已成为一种世界的潮流,谁抓住了先机,谁就会占据主动、占据优势,谁就赢得市场。我省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资源数量多、开发价值极高、潜力巨大,相当部分资源具有垄断性、不可替代性和不可模仿性,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省旅游基础设施大为改善,旅游产业要素基本成熟,正在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发展格局。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要求,我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当年全省GDP总量的比例,20****年要达到10,2010年要达到15以上,建成全国旅游经济强省。20****年我省实现旅游总收入380.2亿元,己相当于全省GDP总量的7·8,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基本确立,我省旅游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审时度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把旅游业列入全省六大支柱产业来重点培育,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政策措施,在省委第八次党代会和八届二次全会上,提出了旅游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要求。在省政府领导分工申,明确由分管旅游工作的副省长既抓旅游发展,又管投资建设,以便围绕旅游发展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今年非典疫情出现以来,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心旅游业的恢复发展。5月底,张申伟省长、蒋巨峰、王怀臣副省长亲自到省旅游局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召开座谈会研究应对非典、抓好旅游恢复发展有关问题。6月上旬,省委召开旅游发展专题会,专门听取省旅游局工作汇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参加了会议,张学忠书记亲自主持研究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些重大问题。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文件,调整充实了省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加强了省旅游局对全省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协调、监督检查、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和指导服务的职能;启动了五大旅游区和九环旅游线规划投资14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成立了四川旅游大学筹备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四川旅游大学筹建和实施旅游人才资源开发工作。省委、省政府对旅游发展的高度重视及所采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使全省旅游行业的同志们倍受鼓舞,极大地增强了抓好旅游工作的信心。当前,各级政府抓旅游发展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各有关部门主动配合,积极为促进旅游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帮助,全省上下团结一心谋发展,倾力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良好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为我省旅游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发展环境,我省旅游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今年非典过后,国内旅游呈现强劲反弹,国际旅游逐步升温,我省旅游业迎来了发展的新高潮。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团结一心,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党和人民认真负责的态度,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加快推进"三个转变",促进我省旅游业在现有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努力实现四川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转变。

查看全文

曲沃旅游发展策略

一、文化旅游业将是促进曲沃

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效益的重要途径。曲沃作为传统的农业县,农业发展的空间有限,工业发展的制约较大,如何发挥资源优势,确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成为破解曲沃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国际上,旅游业被认为是21世纪朝阳产业,在国内,旅游业被定位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从曲沃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上看,“晋文化旅游名县”品牌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作为支持,但是传统的工业和传统农业均不能在这两个要素之间实现平衡,而文化旅游业在统筹区域发展、融合产业发展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不仅能改善产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并且能改善地区形象,提高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和实践证明,文化旅游业将是曲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

二、曲沃发展旅游业的SWOT分析

1.旅游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明显。曲沃县位于山西省临汾盆地南端,北依太行山余脉,西傍汾河同襄汾河为界,南隔中条山余脉紫金山与绛县为邻;东和翼城县接壤;西同侯马市毗连。从空间区位上看,曲沃县城距临汾市55公里,距侯马、翼城、运城分别为10公里、26公里、40公里,距旅游热点城市洪洞111公里,距晋陕豫三省交界处较近,是山西通过陕西通往西北各省的重要通道,是中西部地区。(2)旅游资源丰富。曲沃山、河、平原地貌兼具,风景宜人。2800年前,作为晋国都城,出现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升平景象。国内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唐风》,即为西周、春秋间流行于曲沃一带的民间诗歌;自宋至清,曲沃有进士百余人,被誉为“三晋文化之乡”。著名学者顾炎武旅居东韩村宜园撰成巨著《日知录》,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千古名句。曲沃还是彭真、傅山、顾炎武、曹端等伟人的故乡或客居之地,他们为曲沃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晋国发源地,则给曲沃留下大量文物宝藏,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已发掘出土的文物5万余件。特别是墓葬类和遗址遗迹类资源是曲沃最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的旅游资源,能够充分展示曲沃的悠久历史,是传承晋文化的重要载体。还有景明风景区、浍河水库景区等自然资源。总体看,曲沃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3)市场空间巨大。曲沃处于临汾、运城、晋城诸多名胜古迹的中心,又临近晋、豫、陕三省的交界处,晋陕豫旅游金三角,形成多条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高的旅游线路。2010年临汾接待海外旅游者达到8.3万人次,接待国内旅游者988.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79.6亿元(表1)。周边市县年接待游客量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呈几何级数增长为曲沃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市场介入机会。(4)政府重视程度高。新形势下,曲沃县委县政府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立足曲沃比较优势,确立了“文化立县”发展思路,从战略高度促进文化旅游业发展,为全县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2.劣势分析

查看全文

论生态旅游发展

一、生态旅游的基本含义

生态旅游一词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于1983年首次提出,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式确认,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以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及宣传教育,提高资源和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的新型旅游。

可以说,生态旅游的产生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是最值得推广的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的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对于游客而言,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各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开展生态旅游的现状

从世界范围来看,旅游业中增长最快的部分是生态旅游,年增长率达25%~30%。据世界旅游组织估算,全球用于生态旅游的花费每年增长20%,相当于整个旅游业平均增长率的5倍左右,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就我国而言,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的比重也在迅速增加。衡量生态旅游的发展状况,首先要看自然保护区的发展情况,因为自然保护区是生态旅游发展的主体。自然保护区代表着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遗迹等,有着尽可能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程度高,生态旅游价值大,是开展生态旅游的最理想地段。截至2001年底,我国已建立各种类型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1551个,总面积1.3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12.9%。其中50%以上的保护区从旅游中获取收入,保护区中的旅游收入已占所有创收总额的大多数。但是,我国的生态旅游起步较晚,管理上尚无系统成型的体系,与世界上通行的生态旅游标准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方面,主要表现在:

1.规划滞后。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产品或旅游方式,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多重目标的统一。因此,生态旅游的规划设计十分重要。只有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和机制设计,才能使多重目标协调统一起来。当前,我国生态旅游规划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规划理念、专业化水平和规划深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需要进一步借鉴和运用国际上发展生态旅游的先进理念和方法。

查看全文

乡镇旅游发展综述

乡村旅游是以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以及传统的民族习俗为资源,融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度假于一体的旅游活动。随着我国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体验生活成了城市居民休闲娱乐重要方式之一,我国乡村旅游正是在这种形式下应运而生。传统的区域旅游规划往往是套用城市规划模式,重经济利益,轻社会生态效益。而目前乡村旅游规划又存在着套用区域旅游规划的模式,规划下的一些项目往往脱离了乡村性的本质。本文基于上述思考,将对现有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提出自己的一些见解。

1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旅游起源于l9世纪中期的欧洲,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该类旅游的诞生。乡村旅游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手段,因而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20世纪60年代,西班牙开始发展现代意义上的乡村旅游,随后,美国、日本、波兰等国先后推出乡村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逐渐盛行开来。我国现代乡村旅游萌芽于20世纪5O年代,当时出于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东省石家庄村率先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期,开始采用定点方式开展了一些具有乡村旅游性质的政治性接待活动。譬如北京近郊的四季青、山西昔阳县大寨大队、天津静海县小靳庄、上海崇明岛等。国内真正意义上乡村旅游的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前后。我国国家旅游局将1998年旅游活动主题确定为“华夏城乡游”,更掀起了我国乡村旅游的高潮。

1.1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目前人们对乡村旅游业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两种误区:一种只注重其旅游功能,未以生产为核心,无农业经营收入,仅靠旅游收入来维持其发展。另一种是农业经营者仅仅专注于土地本身耕作的经营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次要的一个补充收入。

2)在景点建设和项目开发上缺乏科学的规划。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一些地方由于旅游的发展导致了文化的庸俗化。此外旅游产品档次较低,加上对乡村旅游的内涵认识不清,并且在景点和项目开发上没有较完整的规划体系可以参考,便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产品类型单一,缺乏特色,项目模式雷同,重复建设严重与经营体制不健全,旅游地的季节性较大等。

查看全文

乡村旅游发展思考

近年来,江苏省各级旅游部门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全面领会中央、省委、省政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按照国家旅游局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以旅促农、富农的目标、思路和重点,着力发挥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所起的作用。在工作中抓好落实,把发展乡村旅游与坚持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战略结合起来,与旅游经济发展的规律结合起来,推动乡村旅游更快、更好、更健康地发展,使每个农业旅游示范点真正成为农村、农民、农业的“航标”。

本文就如何加快发展江苏乡村旅游谈几点意见。

一、从现状分析,把握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

我省是全国乡村旅游发展较早、产品和市场成长较成熟的地区之一。特别是“*”以来,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通过深化农村改革、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户收入、推动城乡消费等,使农业旅游如淋甘露,如沐春风,蓬勃开展,呈现好态势,形成新亮点,迈上新台阶。回顾二十多年来我省乡村旅游的经历,大体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率先突破,特别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开辟了农村由单一农业向农、工、商、游多元发展的道路,我省农业旅游开始崭露头角,最典型的是华西村和张家港等苏南县、市,作为农村工作的先进典型,接待了大量的国内外各方人士,甚至境外团队。一些村镇建设风貌好的地方,如丹阳界牌镇,成为国内最早接待日本青少年修学团、体验中国农村生活的目的地。此外,江都水利枢纽等一批现代化农业、水利设施及古镇也成了旅游景点。

第二阶段,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农业资源得到开发利用,村镇得以扬名,农民从中得益,企业有利可图,旅游规模壮大,一些村镇开始兴办旅游企业。以1993年华西村成立全省第一家农民旅行社为标志,我省一批村镇建立旅游公司,兴建旅游星级饭店,投资开发农村风貌、农事活动、农俗节庆等农业资源,招徕城里人,逐步形成了如无锡民俗村、南京江心洲等产品。随着农业规模化和高科技农业出现,又出现了苏州未来农林大世界、丹桂园、傅家边等一批观光农业园(场),同时以天目湖为代表的一些水利设施和铁山寺国家级森林公园等开始作为旅游度假区得到开发利用。

查看全文

广州旅游发展策略

生态旅游是以欣赏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独具特色的文化为目标,通过为保护区增加收入、给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条件、对公众能够进行环境教育,从而有助于环境保护和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的自然旅游[1]。生态旅游收入在旅游业总收入中的比例在逐年上升。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估计,目前生态旅游收入已占世界旅游业总收入的15%—20%[2]。生态旅游与生态环境密不可分。生态旅游的自然保护功能是生态旅游的特殊功能,也是生态旅游与传统大众旅游的最大不同点。从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至今,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的核心所在。

一、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劣

1.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长处广州市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三角洲的北缘,濒临南中国海,珠江入海口,毗邻港澳,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中国五大国家中心城市之一,广东省省会,华南地区经济、金融、贸易、文化、科技和交通枢纽,教育中心。中国南方最大、历史最悠久的对外通商口岸,世界著名的港口城市之一,广州是中国最主要的对外开放城市之一。据2012年广州旅游工作会议获悉:2011年广州市旅游业总收入1630.80亿元,同比增长29.98%,旅游业增加值693.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98%,增加值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5.63%,初步确立了支柱产业的地位。而在旅游业当中,生态旅游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从地理上来说,广州属丘陵地带。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北部和东北部是山区,中部是丘陵、台地,南部是珠江三角洲冲积平原。中国的第三大河——珠江从广州市区穿流而过。因此,广州的北部和东北部应是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区域。广州市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依托于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发展起来的。其资源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生态农业区、旅游度假区等地方。而这些资源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广州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广州比较出名的生态旅游区主要有:帽峰山森林公园、芙蓉嶂旅游度假区、九龙潭旅游度假区、石门国家森林公园、流溪河国家森林公园、广州抽水蓄能电站旅游度假区、从化温泉旅游度假区、高滩温泉旅游度假区等。同时,广州还充分开发了以“珠江夜游”为代表的珠江游旅游资源。这些都收到了很多不错的效果。统计数字表明,作为华南的中心城市广州市,2011年,广州市接待游客总人数为1.33亿人次,再创历史新高。

2.广州市开发生态旅游的不足之处首先,广州的景观资源开发力度不足。目前,广州北部山林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相当优越,但山高、林密、泉多的自然景观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当地旅游开发还处在初级阶段,有的甚至尚未开发[2]。其次,缺乏生态旅游的品牌连锁效应。如很少有将几个生态旅游区连在一起供旅客旅游选择,大部分都是单独经营,缺乏整体意识。再次,生态旅游人才不足。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需要跨学科的人才,广州市相关部门尚未对这一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现在,游客在整个旅行过程中感到最担心、最不满意的,是除住宿、景区等旅游设施之外与旅游相关的交通、信息咨询、沿途休息、公共卫生间、社区环境,以及紧急情况下的救援、投诉等。这些问题是近年来游客投诉比较集中的问题,也被公认为我国在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进程中与旅游发达国家差距[3]。这是广州在开发生态旅游时要正视的难题。

二、广州市生态旅游的开发策略

1.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发生态旅游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十分重要。一般情况下,生态旅游区的建设规模都很大。在旅游区内世代居住的农民,将土地和森林等资源作为其主要的谋生手段,但开发为旅游区后,这些资源被严格限制使用,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因发展旅游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或破坏,甚至几乎阻断了他们所有的经济来源,当地居民因此会有不满或抱怨,若不及时调解,则会有可能激化矛盾,甚至出现偷伐木材、偷卖珍稀动植物等行为,致使旅游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4]。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