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法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3:15:4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旅游法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旅游法

新旅游法规对旅游市场的影响分析

摘要:2013年10月1号,新《旅游法》的正式颁布以及实施,促进了我国旅游市场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颁布并实施新旅游法就是为了可以更好的规范旅游市场,带领旅游产业走向规范化、规模化以及国际化的道路。本文主要分析了新《旅游法》给我国旅游市场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新旅游法规;旅游市场;影响

一、新旅游法为我国旅游业带来的变化

(一)旅游市场更显规范

新旅游法的颁布以及实施严厉打击了一些旅行社的敲诈行为,比如低价组团,但却在旅游过程中强制消费。尽管在新旅游法颁布之后,旅行社都对本公司旅游产品的价格进行上调。根据我国的一个知名的旅行网站的统计,我国旅游行业在2014年年底实现了国外旅游产品价格在0%到20%的增长,相比较前几年的数据,增长了20%-30%。即使出现了大幅度的价格增长,不过对价格都进行了明确的标明,不会在旅游途中产生强制消费,旅客的利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享受到了更优质的服务,这也就使旅游市场变得越来越规范。

(二)最大限度的保障了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查看全文

海南宰客事情引发旅游法研讨

近年来,随着我国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旅游乱象也愈演愈烈。特别是今年春节,海南旅游“宰客门”事件再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旅游经营管理不规范、市场诚信缺失、导游素质和服务不到位、地区和行业壁垒依然存在、行业存在监督真空等等,旅游法律纠纷日益多样化,旅游投诉问题逐渐尖锐化。究其原因,是我国目前旅游法体系不够适应旅游业的发展,法律在旅游业的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保驾护航的规范作用。法律在旅游业中的缺失成为制约我国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瓶颈。

一、目前我国旅游法存在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通用性规范无法全面调整,专门性规范层次低,效力差

我国目前有两类调整旅游关系的法律规范:一类是《民法通则》、《合同法》、《文物保护法》等通用性法律法规;另一类是专门性旅游法律法规,如《旅行社管理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旅游业治安管理办法》及各省、市制定的旅游管理条例等。但时至今日我国尚未出台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旅游基本法,这与旅游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极不相称。旅游业有其特殊性,单靠通用性法律无法全面调整。而专项旅游法律法规涉及旅行社、饭店、旅游车(船)、导游人员、风景名胜资源管理等多领域多行业,不够统一,规定之间还存在不协调甚至相互矛盾的现象。而且这些专门性旅游业法律规范的效力层级低、权威性不够,尤其是一些地方性法规,有些还属于“内部规定”,只有有关主管机关执行并未对公众公开,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和透明度。

(二)横向调整的法律规范欠缺

现有的旅游法规范偏重纵向法律关系,及政府主管部门和各旅游企业之间的关系。但在旅游业实践中大量发生的却是横向法律关系即旅游经营者之间或旅游业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横向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欠缺导致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之间的纠纷屡屡发生,而且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查看全文

高校旅游法规课教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旅游业保持了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在旅游领域迈入了世界旅游大国的行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导致对旅游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促使各高校相继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其中包括不少高等农业院校。“旅游法规”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目的是为了培养了解和熟悉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法制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1]然而在高等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旅游法规”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学与实践脱节、学生理论基础不扎实和实践能力不强等多方面问题。本文从教学内容设置、丰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进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介绍“旅游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措施,以促进教学质量、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为“旅游法规”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

一、高等农业院校“旅游法规”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中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旅游已从七八十年代的单纯游览观光发展到目前涵括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多个领域,这种多领域的交叉重叠造成了旅游活动中发生纠纷和触犯法律的现象越来越多。[2][3]作为旅游专业人才必须了解和熟悉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基本理论,因此,旅游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旅游法规”随之成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课程。然而在不少高等农业院校开设的“旅游法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出现教学质量和培养人才素质不高的现象。

(一)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整体旅游相关专业的办学时间不长,高水平、研究型的旅游专业人才不多,从事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大多数学历较低,缺乏相应的基本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因而教师专业化程度整体不高。由于高等农业院校中“旅游法规”课程的授课教师专业知识不甚精通,使得课堂所授内容多着力于教材内容而缺乏相关内容的联系和延伸,教学变得照本宣科、缺乏激情。

(二)课程教学体系不合理

查看全文

我国生态旅游法律机制探索

本文作者:梁虞吴小平工作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科技学院

在传统的旅游发展模式下,人们在享受旅游的同时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在旅游业已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生态旅游顺应这一时代潮流而兴起。①生态旅游实质是要求旅游与自然、社会、人类的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以协调和平衡彼此关系,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有机统一。生态旅游强调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开发与利用并重,是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新型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观念。

一、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价值

首先,完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能保护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发展同时,我国生态旅游资源也遭到严重破坏。随着旅游活动规模的扩大,景点垃圾遗弃量日益增加;城市建设破坏旅游环境。那种把经济利益摆在首位,不惜以消耗生态资源和破坏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做法,必须予以抛弃。而解决生态旅游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就不得不将之付诸于法律。其次,完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可以保护各项权利。如有利于保障合理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权利,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的完善能促进旅游景点布局的合理化,改善旅游业整体服务水平,推动对自然资源、野生动物及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强化生态保护意识。再如,有利于保障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权与生态资源收益权。对于生态旅游区附近的社区及其居民来说,学者们普遍认为生态旅游能加快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能提供多种就业机会,还能创造可观的收入,帮助社区居民脱贫致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第三,完善合理的生态旅游法律制度,也是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涉及生态旅游活动的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地方区域发展和规划、先进科技运用等诸多问题提供法律规范。②生态旅游法律体系,从生态旅游这一特定目的出发,在规范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更好地实现了相关领域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法律制度的建设。

二、我国现行生态旅游法律制度分析

(一)缺乏系统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

查看全文

旅游法律制度研究论文

一、云南省生态旅游发展现状

由于过去长时间实行的粗放开发模式,与全国多数地区一样,云南的生态旅游资源也面临着衰落的危机。滇西北迪庆州、丽江地区一带生态环境的恶化都在不断加剧,我省主要旅游点大理、潞西等著名旅游区的森林植被、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也尤为突出。

二、云南省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现状

云南在开展生态旅游初期,主要受到《我国生态旅游法律制度简介》的规制,地方层面的法律法规主要是以《云南省环境保护条例》和《云南省旅游条例》为依据来开展我省生态旅游活动。所以,云南省是在全国生态旅游发展尚处于摸索阶段的条件下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必然生态旅游法律保障中会存在一些问题。

(一)生态旅游相关法律的立法缺失

总体来说,在生态旅游方面我国已经有所发展,但是在立法层面还没有形成完善体系,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文物保护法》等并不是为生态旅游而设立的特别法。所以,随着旅游市场发展,法律的缺失就会对行业长远发展产生局限。因此,立足于现实需求和未来的社会发展,出台相关《生态旅游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查看全文

小议旅游法是否该体现对海南旅游岛建设的支持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仅是海南经济特区争创全国旅游业改革开放的体制新优势的重要探索,更是我国旅游业全面参与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一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尝试。笔者认为,即将出台的旅游法应围绕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充分运用特区立法权,废除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不相适应的法规,适时出台相应的决定、法规,完善与旅游业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的立法,更好地支持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

一、完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

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海南要“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这就意味着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不仅要有国际水准的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还要有完善的法律保障机制、高质量的旅游服务水平及规范性的旅游行为。旅游合同法律规范作为旅游活动最重要的行为规则,既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又具有其特殊性,往往涉及诸多体现专业性和更具广泛性的法律关系,是规范旅游行为的重要保障。然而,我国对旅游合同法律规范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特别是对旅游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在实践中出现大量的旅游合同纠纷。同时,由于旅游合同纠纷处理程序及规范的缺乏,导致司法部门在处理旅游纠纷时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从而出现了同类案件不同裁判的现象。由此可知,旅游合同法律规范的匮乏,使得维护合同纠纷双方的合法权益困难重重。因此,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语境下,为有效维护旅游合同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我国旅游法应当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相关立法经验,进一步完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规范旅游活动中的各种行为规则,预防和减少旅游纠纷的发生,使旅游合同立法能够真正与国际接轨,保障国际性的旅游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在完善旅游合同法律制度方面,笔者建议应主要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旅游合同的专门立法。专门立法是指相关立法中用专门的章节来加以规定。旅游法应用专门的章节来规定旅游合同的定义、订立方式、主要条款、违约责任、合同的变更与解除、旅游给付人的责任划分等,厘清旅游合同法律关系。

二是旅游合同的订立。旅游法关于旅游合同的订立应主要完善如下条例:(1)旅游合同主体资格认定的法律依据;(2)旅游合同形式;(3)旅游合同的主要条款。

查看全文

完善旅游法律体系研讨

近年来,旅游业一直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强大引擎动力。随着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消费娱乐活动,而随之产生的旅游消费者权益法律保护问题也越来越发成为人们所关注的重点。对于旅游消费者的法律保护问题,只有建立完善的旅游法律体系才能使得旅游消费者权益得到根本保障。立法的滞后十分不利于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完善旅游法律体系,才能规范整个旅游市场,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切实的保障。

一、制定旅游基本法

为了尽快确立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确定发展旅游事业的基本方针,日本政府在总结旅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早在1963年6月就制定了《日本旅游基本法》。美国政府也在1975年5月颁布了本国的旅游基本法《全国旅游政策法》。又如1972年的墨西哥《旅游法》,英国的《旅游发展法》,韩国的《旅游振兴法》,这些旅游基本法在统一管理全国旅游发展工作,制定政策,协调关系,促进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为了充分发挥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确保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制定一部旅游基本法来统一管理全国旅游业。

1、旅游基本法的基本框架:借鉴旅游发达国家的旅游基本法,我认为我国旅游基本法应具备以下内容:(1)规定国家发展旅游事业的根本宗旨和原则;(2)规定政府主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职能;(3)规定各类旅游企业的行为准则;(4)规定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5)规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原则;(6)规定国际旅游原则;(7)规定一系列行业管理制度;(8)规定法律责任。

2、立法应侧重保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旅游者是旅游活动和旅游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对他们的合法权益的保护直接关系到一国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综观各国法律和有关国际条约,都十分重视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建议立法应该规定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主要包括:第一,自由旅行权;第二,逗留权;第三,知悉真情权;第四,人身及财产安全保障权;第五,自由公正地缔结旅游服务合同权;第六,享受医疗权;第七,求偿权;第八,寻求法律救济权;第九,受尊重权;第十,监督批评权;第十一,残疾人的旅游权。

二、完善惩罚性赔偿制度

查看全文

DJP教学下的旅游法学教学论文

1引言

我国高校传统的”旅游法学”教学主要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即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提出的“填鸭式”教学。教师从主观意愿和教学进度出发,不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接受能力,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向学生灌输知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2]。从而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然”,探究创新能力不够,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不足,两极分化严重,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本文介绍了DJP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旅游法学”的课程特征和教学需求,提出DJP教学模式应用于”旅游法学”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指出”旅游法学”教学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给出解决之道。

2DJP教学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3]。传统的教学模式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认为是消极的接受者,忽略了学生的积极性,已经不再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为了提高各学科的教学质量,教学模式的创新迫在眉睫,DJP教学模式应运而生。

2.1DJP教学模式的内涵

DJP教学是指学生利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内容、建构知识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之间的交流和师生共同的评析,使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入理解,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思考、学会探究、学会评价的目的[4]。DJP教学模式颠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是对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现代化教学的需求。它是对教学模式的一种成功探索,同时也为现代化的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操作模式。“导学”、“讲解”和“评价”是导学讲评式教学的核心要素,也是其主要的教学环节。因此,取“导”、“讲”、“评”汉语拼音的首个大写字母“D”、“J”、“P”,简称导学讲评式教学为“DJP教学”。其基本理念是:导学结合,以学定教;思启结合,以启促思;讲评结合,以评促化。DJP教学的基本模式有以下五个环节:学案导学-交流讨论-讲解评析-练习巩固-反思拓展[4]。DJP教学模式旨在调动学生自我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学习欲望和内在的驱动力。该教学模式在有效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成功范例。

查看全文

旅游法对过度价格竞争的相关思考

一、我国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的原因分析

1.法律法规不健全,管理机制不完善。多年来,为了促进旅游事业发展,国家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标准规范,如《旅行社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存取管理办法》、《旅游投诉处理办法》等。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相应的地方性法规。这在一定程度上,对规范旅游市场和经营者活动、协调旅游市场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同时也存在着法律位阶不高、约束力不够、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相关部门的法律与责任分工不明确,没有形成管理上的联动,甚至有的还相互矛盾,收效并不明显。此外,旅游主管部门将主要精力集中于“发展旅游经济”、“开拓旅游市场”上,行业监管明显滞后,如对违反旅游价格管理的行为监督不严、管理不顺、执法不力,未能将旅游企业的行为有效控制在现行法规条例容许的范围之内,从而导致我国旅游市场价格体系一直比较混乱。2.行业准入门槛低,旅游市场供大于求。长期以来,为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政府出台多项产业鼓励政策,致使旅游业准入门槛偏低,行业壁垒较小。2012年全国旅行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旅行社总数达24944家,相比2010年的22784家,增长9.48%;而全国旅行社的营业利润为24.58亿元,利润总额31.16亿元,同比分别下降24%和7.47%。由此可见,我国旅行社行业的盈利能力总体偏低,且并未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提高,这是由我国旅游市场供需发展失衡造成的。一方面,大多数旅行社的规模较小,技术含量不高,缺乏规范化的内部管理机制,综合竞争力较弱,要想与“品牌社”竞争,只能采取简单的降价策略;另一方面,由于旅游产品的“不可存储”和“高度同质化”特点以及旅游者自身消费水平的限制和不理性的消费心理,很多规模大、品牌好的旅行社也纷纷加入“价格战”。3.导游服务质量良莠不齐,缺乏完善的保障机制。由于历史、体制和自身等原因,我国导游人员的劳动报酬和社会保障权利等一直未能得到落实。旅游企业在价格竞争的背景下,为保证自身利益降低运营成本,而削减包括导游服务费在内的开支,致使导游在工作过程中专注于获取“回佣”来确保收入,而忽视了其提供的服务质量。此外,按照《导游人员管理条例》规定,目前我国导游人员的准入门槛较低,导致导游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服务质量自然难以得到保证。“导游买团”、“回扣”等问题都与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密切相关,它们不仅制造了旅游市场的各种“乱象”,而且直接损害旅游者权益。

二、《旅游法》对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规制的预期效果分析

(一)《旅游法》对旅游市场过度价格竞争的规制

作为我国第一部旅游立法,《旅游法》采取综合立法模式,整合旅游产业的各要素和旅游活动全链条,对旅游经营活动进行严格规范和约束,针对旅游市场中存在的恶性低价竞争、强迫购物、增加自费项目、导游买团等乱象,从旅游经营、旅游服务合同、旅游监督管理等方面,以法律形式进行了严格规制。针对旅游行业“零负团费”的经营模式,《旅游法》第35条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这一条对长期以来旅游业中存在的“零负团费”现象作出了制度规范,同时对剔除旅游行业中各种“潜规则”、规范旅游行业经营模式起到积极作用。未来,这种违反经济发展规律的竞争行为将会逐步得到改善,进而引导旅游市场走向价格合理、服务周到的良性竞争局面。对于目前社会高度关注的旅游景区门票价格不断上涨问题,《旅游法》也作出相关规定: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要实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严格控制价格上涨;如需调整价格,要举办听证会,征求消费者、经营者和相关方面意见,且景区提高门票价格应提前六个月公布,以确保价格调整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此举将使景区彻底摆脱过分依赖门票收入的“门票经济”,在增强旅游景区生存能力的同时,促使其逐步完善并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形成除门票外的住宿、餐饮、娱乐、销售“一条龙”服务,提升接待服务质量,全面推动旅游业向休闲度假模式转型。此外,《旅游法》还对导游的工资薪酬、社会保险等进行了确定和规范。《旅游法》明确规定:旅行社必须依照劳动合同向聘用导游全额支付劳动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对临时聘用导游,应当全额支付其导游服务费。同时要求在旅游合同中明确列出导游服务费,旅行社不得要求导游垫付或者向导游收取任何费用。以上制度设计,使导游人员的劳动薪酬获得法律制度上的保障。只有当旅游经营者和从业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后,规范的市场秩序才能够得以建立,旅游业才能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二)《旅游法》实施对旅游市场产生的影响

查看全文

建立适应社会整体的旅游法制体系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旅游市场现存的问题;政府必须对旅游市场进行调控;法制是实行调控的根本手段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旅游宏观调控乏力、现行旅游体制难以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旅游业发展到如此规模相关的法律至今未出台、旅游业的特性决定的、市场功能有缺陷、旅游资源分布比较分散、调控的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法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法制也是我国旅游业17年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尽快出台旅游法、抓住旅游业发展的几个主要环节、适时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规定和制度等,具体材料请详见。

关键词:旅游市场调控法律

中国旅游业是一个新兴产业部门,它虽然起步较晚,但已在改革开放中,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腾飞而发展起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结构,截止到93年底,全国有旅游饭店2552家,客房38.6万间,旅行社3288家。定点餐馆1100多家,定点购物商店1100多家,旅游汽车5万多辆,定点娱乐设施300多家。北京市有涉外定点饭店231家,旅行社316家,定点餐馆183家,定点商店151家。对外开放景区266个。横向上,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行业综合配套,平衡发展;纵向上,形成了以七大旅游热点城市为中心的遍及全国的旅游产品网络。使其无论从规模到效益,都已成为第三产业的支柱行业,仅1994年我国旅游外汇收入就达73.23亿美元,接待入境旅游人数4386万人,国内旅游人数4.5亿人次,回笼人民币950亿元。而北京旅游业1994年突破20亿美元,与贸易创汇基本持平,接待海外旅游者203万人次,创历史最好水平。中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它特有的朝气和发展潜力迈向二十一世纪。

但是,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中国旅游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部门毕竟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尤其在法制建设上。如何建立健全与社会整体相适应的法制体系,以法治业,以法兴业,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在此作一阐述。

一、旅游市场现存的问题。

目前旅游市场尚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因而存在许多问题。从宏观上讲,主要是: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