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规则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1:25: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履行规则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提供担保义务履行规则论文
[摘要]提供担保的义务可以产生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可以产生于当事人的约定,也可以产生于法院的判决。如果当事人对提供担保的义务中所规定的担保的类型和提供的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具有相同的法律效果,义务人可以自己选择提供担保的类型,但是提供的担保必须是充分的。义务人不履行担保义务,将产生法律规定的后果,或者导致合同的解除。
[关键词]担保物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人的选择权
一、关于提供担保的义务:从《合同法》的一组条文谈起
在合同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组条文:
《合同法》第69条:当事人依照本法第60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104条第1款: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民法提供担保义务履行规则论文
[摘要]提供担保的义务可以产生于法律的直接规定,可以产生于当事人的约定,也可以产生于法院的判决。如果当事人对提供担保的义务中所规定的担保的类型和提供的方式没有明确的规定,物的担保和人的担保具有相同的法律效果,义务人可以自己选择提供担保的类型,但是提供的担保必须是充分的。义务人不履行担保义务,将产生法律规定的后果,或者导致合同的解除。
[关键词]担保物的担保人的担保义务人的选择权
一、关于提供担保的义务:从《合同法》的一组条文谈起
在合同法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一组条文:
《合同法》第69条:当事人依照本法第60条的规定中止履行的,应当及时通知对方。对方提供适当担保时,应当恢复履行。中止履行后,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法》第104条第1款:债权人可以随时领取提存物,但债权人对债务人负有到期债务的,在债权人未履行债务或者提供担保之前,提存部门根据债务人的要求应当拒绝其领取提存物。
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实施意见
根据市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政府及部门和单位领导成员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的暂行规定》和《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则》要求,为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结合我局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认真组织学习,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文件精神
要求组织单位领导班子成员认真学习市政府印发的《关于政府及部门和单位领导成员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的暂行规定》和《市安全生产委员会工作规则》,深刻理解文件的精神实质,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二、建立责任制度,把安全生产工作责任落到实处
根据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的规定,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工作会议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工作检查责任制度、安全生产工作汇报责任制度、安全事故应急响应责任制度和安全事故调查工作制度,通过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制度,层层落实安全生产工作责任,有效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确保全年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实现。
三、加强安委会工作,认真履行安委会工作职责
美国证券交易执行标准及立法认识
最佳执行规则最初见于美国证券业自律组织的自律规则,并为美国证监会加以采纳,最后上升为美国联邦立法规定。该项规则也被欧盟、日本、韩国等纳入立法规定。然而,我国立法并没有最佳执行规则或者相似的内容。因此,笔者从比较法的角度对最佳执行规则的理论基础和制度构成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立法所借鉴,进一步推动我国证券法制建设。
一、最佳执行规则的理论分析
1.基本含义。
最佳执行规则(bestexecutionrule)是指证券公司在为投资者提供投资服务时,必须以对顾客最有利的条件进行交易,包括考虑价格、效率、成本、执行与结算以及选择适合的交易市场等因素,应使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其具体考量因素主要包括最佳交易价格和交易成本的减少等,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美国,最佳执行规则最通常的含义是:“交易时间内任何交易市场所能实现的最佳价格。”或者说,在同等条件下,投资者应能获得最好的价格。①事实上,该规则的目标是逐步扩展的,即早期主要是要求为客户实现最佳价格,到后来开始强调为客户降低交易成本。为确保最佳执行规则得以具体实施,证券公司根据规定还负有制定最佳执行方针并予以公告等方面的义务。在证券交易市场,满足最佳执行规则的要求具有合理性。这主要是因为,从客户的角度而言,证券公司在信息上处于优势地位,而且证券公司与投资者存在利益上的冲突,因此,监管者需要适用最佳执行规则确保投资者的利益。但是,由于最佳执行规则主要是关注每个投资者利益的实现情况,因此该规则在满足投资者保护目标的同时,也需要确保交易市场的效率目标。最佳执行规则的法律依据主要是法上的受托义务和信义义务(fiduciaryduty)。②经纪商和投资者的关系属于关系。美国法学会2006年颁布的《法重述》(第三版)8.01条规定:“人对被人负有信义义务。在关系的事务范围内,人应忠实地为被人的利益从事行为。”美国证券法中的最佳执行规则与受托义务和信义义务是一致的。证券商与投资者关系的基础在于双方的信赖和信任,这也被称为信赖理论,或“特别情形”理论(“SpecialCircumstances”Theory),主要是指信任和信赖关系可以产生信义义务。③也就是说,一方因另一方的行为而存在信心、信任和信赖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信义关系。另外,证券商对于投资者的交易处于控制或影响地位,因而证券商也应对投资者负有信义义务。事实上,最佳执行规则早就隐含于美国证监会诉证券商的诉讼案件中。在该案中,证券商接受了投资者股票买卖指令,但并没有及时为投资者的利益而执行该指令。这种拖延行为明显违背了投资者的意愿。美国证监会认为,证券商对投资者具有信义义务,应为投资者的利益以最高价格出卖股票。④美国证监会于1962年对该规则作出明确规定。这是第一个作出正式规定的监管机构。此外,美国证券交易商协会(NASD)在《公平行为规则》(RulesofFairPractice)中也作出了明确规定。1971年,全美证券交易商协会自动报价系统(NationalAssociationofSecuritiesDealersAutomatedQuotations)建立。该系统采用电子化、网络化交易,促进了交易竞争,使得交易商能够在传统的证券交易市场外获得报价。纳斯达克(NASDAQ)市场的建立对最佳执行规则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在竞争机制下,证券商的最佳执行行为可以有为投资者提供最低交易成本的可能。
2.经济分析。
虽然法律上的最佳执行规则对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建立公平交易秩序具有重要意义,但同时也受到经济学界的批评。经济学家运用关系理论和信息费用概念分析认为,该规则不仅是法律上的虚构,而且也可能会导致交易市场低效率。⑤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理论,最佳执行规则的实施存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由于证券商与投资者属于典型的关系,因此证券商缺乏追求客户最佳利益的激励因素。根据委托理论,纪经商缺乏花费成本进行研究的兴趣以及为客户争取最佳的可能价格。被人不会采用成本效益方法去监督经纪商的执行行为。由于存在自身利益的冲突和信息的不对称,经纪商也可能仅进行初步的研究来选择交易场所执行客户的交易指令,或者受到其他交易商的诱导进行交易,或者经纪商故意将流动性欠佳的交易市场定为最佳。因此,立法上要求经纪商从事市场研究工作的目的只是在于克服激励因素的失调。第二,美国证监会规定最佳执行规则的目的是执行最适宜的价格,没有考虑成本问题。这实际上忽视了最佳执行规则的实施需要消费资源、花费成本。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被人或许不会考虑人的行为是否符合最佳执行规则。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并不能监督最佳执行规则的实施,这样就会导致证券商的执行效果不佳。而且,除了价格因素外,还应考虑经纪商的服务水平和执行质量。因为不论最佳执行规则如何实施,在完全竞争市场中,总的交易成本是不变的。另外,最佳执行规则的法律概念具有模糊性,由此导致难以有效的实施,特别是实施过程的巨大投入。
投资协议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自愿、平等、公平的基础上,共同投资人就共同出资在福州市鼓楼区设立有限公司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全体投资人情况:
甲方:(以下简称甲方)
法定地址:法定授权人姓名:职务:国籍:
乙方:(以下简称乙方)
法定地址:法定授权人姓名:职务:国籍:
世界银行融资项目财务管理研究
摘要:当前,国内经济处于转型期,地方多形式开展融资活动支持发展。世界银行贷款融资就是一种高效的融资项目。基于此,本文就重点探讨如何有效实施世界银行融资项目财务管理工作,旨在有效推动提高融资效果。
关键词:国有企业;世界银行;融资;项目管理
一、世界银行融资的优越性和管理方式多样化
在世界银行融资过程中,保证项目执法机构与运行机构的一体化十分重要。世界银行贷款在中国投资项目历史较长的,了解项目管理情况。整体上贷款周期长、利息低,还有贷款项目涉及领域众多但持续增长的特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财务管理呈现多样化,有行政层面设立机构、集中化、分散化和借助国有企业等。在确定项目之后,考虑国家的基本产业政策,还要经受可行性的初步试验,保证花费的应用与预期的效益相符合,并开展全面的财务分析工作,促进后续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国有企业对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财务管理存在劣势
(一)项目前期审批耗时较长。世行项目与国内政府投资项目在审批程序、管理流程上不同,但世行项目必须适用世行规则,同时世行项目又必须遵循基本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如初步设计与概算、施工图设计与预算等都要经过相关审批程序,世行程序和国内程序都要走,前期审批时间相对较长;若只按世行程序走,工程质量监督、工程变更、工程审计、资金结算就无法进行。(二)项目科学论证不充分加快实施难。项目设计团队业务限制,一是项目设计团队可能擅长水利工程设计,对水厂等市政工程设计规范、设计要求、设备选型可能缺乏优势。二是经过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两轮专业评审和现场复核,农村饮用水项目设计的管线走向、管沟开挖、道路修复、管材选用、制水工艺与设备选择等很多方面都需要优化深化、修改完善,设计深度不够、设计调整较多,造成设计反复修改,而且设计单位提交的概预算错漏算和暂估价太多,设计与概预算调整耗费太多时间。三是按世行规则,项目设计除按世行标准完成设计编制外,设计单位还需编制工程量清单和技术规范。设计单位要有世行项目经验。政策的变迁,导致原本通过的设计不适用现在的需要。由于前期论证不充分,水功能区、保护区等政策因素,世行规则的适用,源水水质的变化等,部分农村饮用水项目建设方案和投资计划需要调整,从设计方案重新开始设计,严重迟滞项目推进。(三)提款报账进展缓慢。项目实施以来,召集各项目实施单位专题研究、讨论、培训世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提款报账管理流程并编印相关资料,需要各项目实施单位严格按世行规则进行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管理。提款报账审批要经实施单位、县项目办、县财政局、省项目办和省财政厅审核,流程长且审批严。提款报账经10个月补充材料才勉强通过。(四)对世行贷款项目的管理了解不深。世行贷款项目在我县尚属首次,各项目实施单位学习、熟悉、适用世行规则需要一个过程,相关职能部门按照世行规则理解、支持项目建设也需要一定时间磨合。
经济社会发展的《民法典》解读
【摘要】法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民法典》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规范民事主体,平等参与社会治理,完善权利保护,保障发展基础,完善市场运行基本法则,规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从制度层面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现代化体系建设。
【关键词】法治;民法;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四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在总结全面依法治国取得的显著成就基础上,从制度层面规划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适应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制度安排,是以法治方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制度选择。我国《民法典》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中具有普遍性、综合性的重要法律制度。《民法典》通过规范民事主体、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民事责任等民事制度,规定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等民事制度调整各类民事关系等,与其他领域的法律规范共同调整社会关系,更好地发挥法治在维护市场交易秩序、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保障作用。
一、规范民事主体,平等参与社会治理
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并规定各类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民法》平等保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及其他合法权益。这种制度安排从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层面确认各类民事主体资格,平等享有合法的身份地位,贯彻司法自治原则,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运行规则,平等参与民事活动与社会治理,充分发挥各类民事主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权利保护,保障发展基础
合同协议解除研究论文
[摘要]关于协议解除是否属于狭义合同解除的范畴以及适用何种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规制的问题,在理论界争议较大。文章认为,协议解除应被排除在合同解除制度之外,适用合同订立规则对其进行规制。首先从协议解除与约定解除的本质区别、合同解除规制协议解除的弊端方面分析了合同解除制度排除协议解除的事由,然后对合同自由原则规制协议解除进行检讨,最后探讨了合同订立规则规制协议解除的合理性。
[关键词]合同;协议解除;合同解除;合同订立
我国合同法把合同解除分为协议解除、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三种类型,关于协议解除是否属于狭义合同解除的范畴以及适用何种法律规范对其进行规制的问题,理论界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合同对约定解除权的规定与协议解除的方式一起构成了约定解除的完整内容,缺少任何一种方式都是不妥的;第二种观点认为,协议解除并非约定解除的一种形式,而是意思自治原则或合同自由原则的直接体现;第三种观点认为,不应把协议解除视为合同解除制度的内容,而应通过合同订立规则规制协议解除。笔者认为,前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存在缺陷,不利于司法实践操作,第三种观点值得肯定。
一、合同解除制度排除协议解除的事由
协议解除与约定解除虽然都在客观上达到合同解除的目的,但是二者在诸多方面存在实质上的区别,因此协议解除不应属于约定解除的一种方式,应被排除在合同解除范畴之外。以合同解除制度规制协议解除引致无法克服的弊端,足以说明合同解除制度涵盖协议解除的不合理性。
1.约定解除与协议解除的本质区别
“一带一路”下环境行为法律规制探析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在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环境风险。如何有效规制各方行为,把环境风险降到最低,实现绿色发展,是各国法律面临的重要挑战。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和主导国,中国法律面临着防控来自境外的环境风险与规制本国企业境外环境行为的双重任务。限于篇幅,本文在此仅就后者进行探讨。
中资企业境外环境行为法律规制的意义
本文所谓“中资企业”,是由中国境内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设立、控股或实际控制的企业;“境外环境行为”,是指这些企业在中国大陆以外的国家或地区所实施的负面环境行为。在传统法秩序中,此类行为主要受到行为所在地国家的法律管辖,与东道国无关。但鉴于“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和环境事务的特殊性,中国国内立法把此类行为纳入调整范围,加以约束与控制,仍有必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内在要求环境保护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工业文明模式下,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如影相随。如果说威胁全球至今的现代环境危机主要是两百多年来由发达国家主导的片面发展道路的苦果,那当前由中国引领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的“一带一路”必须充分吸取历史教训,走经济、社会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为人类社会向更高级的生态文明迈进提供参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世界近代历史上,“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在西方主导的现代化格局中处于“边缘”角色,被裹挟着被动开启工业化进程,付出资源耗竭、生态退化的惨重代价,如今更遭遇污染困扰。在这些国家,不乏对“现代化”“全球化”的抵制力量,对中国主导的“一带一路”心存疑虑,担心引发新一轮生态环境破坏者不在少数。如不能破解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消除不必要的疑虑,将影响“一带一路”的被接受程度,不利于其推进实施。正因为此,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绿色发展,是我国推行“一带一路”过程中所始终强调的重要特征和突出特色。对此,《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关于推进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指导意见》《“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等都有明确要求和系统部署。这些文件所确定的美好愿景要想真正实现,离不开良好制度的保障,各种规划、政策需要转化为法律制度才能有效指导实践。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环境法治状况的参差多元使然
“一带一路”沿线大多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工业化和全球产业转移带来的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挑战,水资源紧张,生态脆弱,气候保护任务艰巨,必须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但这些国家环境法治水平差异很大,许多尚未建立完整的环境法律制度体系,对企业环境行为缺乏有效监管。如按主要由行为所在国法律行事的国际惯例,遵循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的市场法则,任由中资企业通过牺牲当地环境资源实现利润最大化,则与“一带一路”的根本宗旨相违背。此时,通过国内法的完善,使中资企业在境外的行为遵循起码的环境标准、履行起码的环境义务、达到起码的环保要求,有其必要。中资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带一路”为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国门,在他国领土上进行生产经营,直接开发利用他国资源创造了大量机会。但境外投资经营也面临诸多风险,尤其是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具有强烈的社会效应,往往直接影响民生,资源开发更容易与国家主权挂钩,挑动民族主义的敏感神经。可以说,在当今环保观念的日益普及、具有相当程度的“政治正确”色彩的背景下,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具有“人人喊打”的不义色彩。如果中资企业不严格约束其环境行为,对他国生态环境产生较大损害,哪怕没有直接违法,也难免遭受攻击与反对,更遑论有违法之实或之嫌时。从中资企业境外经营的以往经历来看,因环境资源问题引发经营风险而致损的事例,可谓不胜枚举。中资企业要想真正获得所在国认可,降低经营风险,需要良好的环境绩效。对此,也需要国内法的规范和指引。维护我国国际形象和领导力的需要我国是“一带一路”的倡议者和主导者,中资企业是这一倡议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和具体实施者,也是这一倡议的直接受益者。中资企业,无论国有还是民营,在国际上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也都受到我国政府的服务和保护,有服从管理、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和责任。中资企业在境外的不当环境行为有损中国形象,为“中国环境威胁论”及“一带一路”的各种反对者提供攻击口实,应当受到法律的规制。另一方面,“一带一路”也为中国领导地区发展、引领国际规则制定提供了良好机会。如果中国能够通过国内法对本国企业的境外行为进行规制,则不仅可以以身作则,向全世界表明推动绿色发展的决心,也有利于打破以往行为地至上的国际惯例,引领对跨国企业实行“双重规制”新规则。这一规则,对于消除发达国家在本国实行严格环境管制却放任甚至推动本国企业到境外进行污染、掠夺,向发展中国家“转嫁”环境危机的不合理现象,维护发展中国家环境权益,确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环境新秩序具有重要意义。现行法的现状与不足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事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基本建立起一套形式上较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但只规制在中国境内的环境行为。《环境保护法》第3条规定,“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但由于中资企业境外环境行为的重要性,国家相关部门在规范中资企业境外活动的政策文件中对此也有所涉及,主要包括:投资经营类政策文件中的环保条款如《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境外投资管理办法》《中国境外企业文化建设若干意见》等文件对环境保护工作做了相关规定。如《境外投资管理办法》规定中资企业“应当要求其投资的境外企业遵守投资目的地法律法规、尊重当地风俗习惯,履行社会责任,做好环境、劳工保护、企业文化建设等工作,促进与当地的融合”;并要求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等指引,督促企业在境外合法合规经营
针对中资企业境外环保相关领域或行业的政策文件
经济法学说前期发展
《经济法基础》是一门法理性复杂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这对于广大中职生来讲,学好并非易事。运用案例分析法在教学,不仅可以贴近学生,走进学生生活,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法律意识,提高职业道德素质,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根据内容选择案例在授课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授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典型性经的济法案例。
所谓典型性,是指该案例不仅能在授课中诠释经济法律规范的实质内涵,而且要把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案例完全浸渍在经济法律规范之中。所谓选择,是指所选案例要适合授课对象,即以学生为主体对象,具有启发性,生动形象,并且较为通俗易懂地消化在学习之中。
教师能否正确选择案例,是教学是否成功的基础。选择案例要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对象,现实性要强,要有代表性。例如,在讲授企业法律制度中的个人独资企业法时,大部分中职学生对企业认识甚微,更不用说了解个人独资企业的法律制度。为此,笔者选择了当前中职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化、国家政策扶持化、选择创业广泛化作为案例的切入口,以学校一名毕业学生创办一家电脑维修店为例,在创办电脑维修店过程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作为案例题材,进行授课。这样选择现身说法的做法,使案例更具有吸引力,拉近了他们生活与案例之间的距离,大家很快被引入其中。
二、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在学习中联系实际、认识问题,就是在学习过程中找出经济法律规范与案例之间相关联的对应点。
这些对应点,就是学习环节中所要认识的问题;对问题认识不到位,就不能发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发生的事与我国的法律规范并非相符合,而中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知怎样从案例和法律规范两者之间找出其相关联的对应点,不能一下子抓住关键问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