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行不能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1:18:0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履行不能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履行不能

一、自始履行不能与合同无效

自始履行不能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学家赛塞斯(celsus)曾提出过“给付不能的债务无效(impossibiliumnullaobligationest)”的论断,但根据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的一些论述,履行不能在罗马法中适用的范围极为有限,主要适用的案件是误以为自由人为奴隶的给付、不具有交易性物品(如宗教上的圣物)的给付等,对于这些情况也并非一概宣布契约无效,相反却有许多例外的限制,例如,出卖人为恶意而买受人为善意,则买卖合同仍然有效。

罗马法的观点对德国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学者麦蒙森(Mommsen)于1853年在其有关著述中强调若合同在订立时就已形成履行不能,则该合同应被宣告无效。该观点被《德国民法典》第306条完全采纳。依据该条规定:“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契约,无效。”德国学者拉伦茨对此解释为:“此项规定系基于事实需要而作出的价值判断,盖在给付客观不能之情形,契约自始即失其目的,失其意义,失其客体,故使之不发生任何效力。”[(3)]这样一来,“罗马法上‘impossibilumnullaobligationest’原则,本仅适用于少数特定客观之案例,德国民法将此原则加以概括化”,从而扩大了契约无效的范围。[(4)]

《德国民法典》第306条的规定深刻地影响了一些大陆法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如《瑞士债务法》第20条完全采纳了这一原则。我国《台湾民法》第246条仿效德国法规定:“以不能之给付为契约标的者,其契约无效。”第247条第1项补充规定:当事人于订约时,明知给付不能或可得而知契约系以不能之给付为标的者,应负信赖利益之赔偿。为解释这一原则,台湾学者洪逊欣指出:“法律行为,如欲发生效果,须其标的可能实现。即以不能实现之可能,则纵令以国家法,对当事人之私法自治与以助力,亦无从促其达成目的之故。”[(5)]

合同因自始不能而无效,从表面上看是合乎逻辑的选择,因为既然从订约时合同已不能履行,则继续维持合同的效力显然无必要,因此应宣告合同无效。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此项规定,并非基于逻辑之必然性,盖于此情形,法律仍可承认契约有效,而令债务人负不能履行之赔偿责任。”[(6)]《德国民法典》第306条的规定忽略了两个事实:第一,该规定未考虑导致合同无效的原因,一概将自始不能的情况宣告无效,将使无效的范围过于广泛,其结果可能会使无过错的合同当事人承担合同无效的不利后果。因为无过错的当事人并不知道对方自始不能履行,他在合同订立后,可能因期待合同有效而为合同的履行支付了一定的代价,而合同无效不仅使其会遭受信赖利益损害,而且会造成期待利益的损害,这些损害未必都能得到补偿。假如对某些合同不是简单地宣告其无效,从而使无过错的当事人基于有效的合同提出违约的请求,或许对当事人更为有利。第二,自始不能的情况极为复杂,有些合同的履行并非绝对不可能,如缺乏支付能力、经济陷于困境等,均属于经济上履行艰难。再如债务人因生病不能亲自履行,可能并非绝对不能履行,而只是法律上不宜强迫其履行而已。若对自始不能均宣告无效,则某些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极有可能利用无效的规定,以合同自始不能为借口,将本可以履行而且应该履行的合同变为无效合同。所以,对各种情况均简单地宣告无效,既可能不利于交易安全,也未必符合合同当事人特别是债权人的利益。

为了弥补《德国民法典》第306条的不足,德国法院通过法律解释而提出了“客观不能”与“主观不能”的概念。法院和学说认为:《德国民法典》第306条提出的“Unmoglichkeit”(不能)一语,专指客观不能,至于主观不能则另以“Unvermogen”一字表示。[(7)]以自始主观不能的给付为契约标的的,其契约仍然有效,债务人就其给付不能,应负债务不履行的责任,债权人可以请求损害赔偿或解除契约。法院认为,既然每个人在订约时都担保其要履行合同,如果他订约仅仅只是无能力履行,不论出于何种原因,他都必须赔偿对方的信赖利益损失。如果契约是自始客观不能,如出卖人在订约时就没有货物等,则应使合同无效。然而,何为主观不能和客观不能?如何对两者作出区分?学者对此众说纷纭,在学说上有四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凡是任何人均不能够履行者,为客观不能,仅为该债务人不能履行者,为主观不能;第二种观点认为,凡不能的原因在于给付本身者为客观不能,基于债务人一人的情事者为主观不能;第三种学说则认为,凡基于债务人个人的原因致不能履行者,为主观不能,否则,为客观不能;第四种观点认为,依事物的原因而不能者,为客观不能,因债务人个人的原因而不能者,为主观不能。正是由于区分标准不明确,因此对判例也无不影响,如德国Dusseldorf高等法院于1953年2月27日的一项判决曾引起争议,该案情是:某大商贾重金聘请一占星家,根据星象变化,以定凶吉,对其公司业务提出建议。Dusseldorf高等法院认为此项约定给付,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和法律方面来考察,均属客观不能,根据《德国民法典》第306条规定,应属无效。德国学者对此提出尖锐批评,认为观察天象星座而提出建议,属于一项可能的给付,在科学上是否正确,对当事人是否有利,具有何等价值,可不予考虑,故契约仍为有效。这个案件表明契约主观不能与客观不能的标准本身不清楚。正如德国债法修改委员会认为,“区别各种各样的客观不能与主观不能--什么地方也找不到对这两个概念的定义,或许根本就不可能下定义--常常成为争议的原因。”[(8)]一些台湾学者也提出:“主观或客观之分,既然属于学说上之分类,其界限又未确定,则所谓自始客观不能,其范围而非确定,自易引起纷扰”,[(9)]因而不能区分主观不能与客观不能。最近,德国“债法修改委员会”建议“如果债务人尽了依债务关系的内容和性质应尽的义务之后,仍然不能履行给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有权拒绝给付,但金钱债务除外。这样,在委员会的草案中,就没有客观不能和主观不能的概念了”。[(10)]可见,德国立法正朝着取消客观不能与主观不能的方向发展。

查看全文

履行不能研究论文

履行不能(UnmogLichen)的概念,在德国合同法和受德国法影响的一些大陆法系国家的合同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诚如台湾学者王泽鉴指出:“给付不能是契约法上核心问题之一。”[(1)]然而,这一概念是否应为我国合同立法和司法所借鉴,值得探讨。

履行不能通常可分为自始不能与嗣后不能,自始不能属于债务成立的问题,嗣后不能属于债务履行的问题。[(2)]这两个问题是合同法中的两大基本问题,有鉴于此,在本文中,我们将不揣浅陋分别论述自始不能、嗣后不能的形态及区分问题,从而就履行不能概念的可借鉴价值作出粗浅的探讨。

一、自始履行不能与合同无效

自始履行不能的概念最早起源于罗马法。罗马法学家赛塞斯(celsus)曾提出过“给付不能的债务无效(impossibiliumnullaobligationest)”的论断,但根据罗马法学家盖尤斯的一些论述,履行不能在罗马法中适用的范围极为有限,主要适用的案件是误以为自由人为奴隶的给付、不具有交易性物品(如宗教上的圣物)的给付等,对于这些情况也并非一概宣布契约无效,相反却有许多例外的限制,例如,出卖人为恶意而买受人为善意,则买卖合同仍然有效。

罗马法的观点对德国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德国学者麦蒙森(Mommsen)于1853年在其有关著述中强调若合同在订立时就已形成履行不能,则该合同应被宣告无效。该观点被《德国民法典》第306条完全采纳。依据该条规定:“以不能的给付为标的契约,无效。”德国学者拉伦茨对此解释为:“此项规定系基于事实需要而作出的价值判断,盖在给付客观不能之情形,契约自始即失其目的,失其意义,失其客体,故使之不发生任何效力。”[(3)]这样一来,“罗马法上‘impossibilumnullaobligationest’原则,本仅适用于少数特定客观之案例,德国民法将此原则加以概括化”,从而扩大了契约无效的范围。[(4)]

《德国民法典》第306条的规定深刻地影响了一些大陆法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如《瑞士债务法》第20条完全采纳了这一原则。我国《台湾民法》第246条仿效德国法规定:“以不能之给付为契约标的者,其契约无效。”第247条第1项补充规定:当事人于订约时,明知给付不能或可得而知契约系以不能之给付为标的者,应负信赖利益之赔偿。为解释这一原则,台湾学者洪逊欣指出:“法律行为,如欲发生效果,须其标的可能实现。即以不能实现之可能,则纵令以国家法,对当事人之私法自治与以助力,亦无从促其达成目的之故。”[(5)]

查看全文

国际体育仲裁不可抗力规则分析

摘要:国际体育仲裁中不可抗力规则由客观事由、履行不能、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和影响范围等五项要素构成。不可抗力规则在仲裁实践中存在三个方面的适用缺陷:不可抗力事件和不可抗力规则相互混同,不可抗力事件所引发的履行不能与情势变更的法律后果规定不明,以及再协商义务的定性缺位。国际体育仲裁中不可抗力规则的完善应注意区分不可抗力事件与不可抗力规则、不可抗力条款、不可抗力后果四项不同的法律概念,凝练不可抗力事件导致履行不能与情势变更不同的法律后果,并将再协商义务界定为法定前置程序。

关键词:国际体育仲裁;不可抗力;履行不能;情势变更;再协商义务

1国际体育仲裁中不可抗力规则的适用

国际体育仲裁在适用不可抗力规则时注重尊重体育自治性,不可抗力规则的构成要素因体育领域的特点而有特殊性[2]。特别是,国际体育仲裁院专门采取了限缩解释的处理方式,严格限制当事人以不可抗力要求免除部分甚至全部法律责任的单方主张。不可抗力规则在国际体育仲裁的具体适用中主要由以下五项要素构成:客观事由、履行不能、因果关系、主观过错和影响范围。

1.1客观事由

国际体育仲裁院在仲裁实践中明确自然灾害、社会异常事件和国家(政府)行为等客观事由作为不可抗力规则的适用前提。一是自然灾害,如洪水、台风、地震、海啸、火山喷发等。国际体育仲裁中,当事人以自然灾害为由主张免责重点在于发生人力无法克服的客观结果。若存在替代性手段可解决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赛事影响,则不可抗力规则难以适用。例如,在“第聂伯罗足球俱乐部诉乌克兰足球联合会”(FCDniprov.FootballFederationofUkraine)一案中,第聂伯罗足球俱乐部因恶劣天气原因无法按时参加2013-2014赛季乌克兰足协杯1/8决赛的比赛。仲裁庭认为,第聂伯罗俱乐部在首次因为恶劣天气导致的飞行受阻后,恶劣天气已经不属于不可预见的客观障碍[3]。换言之,没有出现使第聂伯罗足球俱乐部无法到达比赛地不能预见的客观障碍。二是社会异常事件,如战争或武装冲突、社会骚乱、恐怖行为等社会异常事件。国际体育仲裁院裁定表明,当事人所在国爆发的突发性社会和政治问题并不直接构成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若当事人在同等条件下已先期履行部分合同义务,则社会异常事件无法为当事人继续履行合同提供抗辩。例如,国际体育仲裁院在“乌克兰顿涅茨克矿工足球俱乐部诉欧足联”(FootballClubMetallurgv.UEFA)一案中,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裁定,该俱乐部在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已然支付了第一笔款项,在客观上表明其有能力遵守与债权人达成的延期付款协议,因此,在危机持续的同等条件下,该俱乐部不得主张乌克兰危机构成不可抗力的免责事由[4]。三是国家(政府)行为,如合同订立后,国家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职能而导致合同履行不能。国际体育仲裁中,判断国家(政府)行为是否构成不可抗力免责事由的关键在于是否完全阻碍了当事人的义务履行。如在“埃及扎马莱克足球俱乐部诉国际足联”(ZamalekSportingClubv.FIFA)一案中,国际体育仲裁院仲裁庭认为,尽管埃及银行业受到严格监管限制,但这些限制并未完全禁止通过埃及银行的国际转账,通过特别申请获批准后可进行特定目的的国际转账[5]。因此,国家(政府)的管制行为并未导致履行义务成为不可能。国际体育仲裁院明确将体育运动和赛事本身所蕴含的要素风险排除在外,如在纪律处罚中明确将降级排除在免责事由之外。例如,在“土耳其卡拉比克足球俱乐部诉欧足联”(KardemirKarabüksporKulübüDernegiv.UEFA)一案中,卡拉比克俱乐部因不符合《欧足联俱乐部准入和财政公平规则》(UEFAClubLicensing&FinancialFairPlayRegulations)被取消下赛季欧足联赛事的参赛资格。独任仲裁员裁定,财政公平规则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加强俱乐部财务纪律性和合理性,降级风险是任何俱乐部在做出财务规划决策时都应当合理考虑的因素之一,以便能根据降级导致的收入变化调整其未来支出。因此认为俱乐部降级并未构成不可抗力,同时认为俱乐部升级并不能必然保证收支平衡[6]。易言之,降级并非不可预见的客观因素,因而俱乐部降级并不构成不可抗力。

查看全文

我国实际履行制度研究论文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违约补救措施,实际履行制度在我国《合同法》中占据重要地位,但是在实践中该制度凸现出某些立法上的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合同法实际履行完善

我国《合同法》对实际履行制度作出具体规定,但是还存在某些不合理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下面拟对我国的实际履行制度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具体的修改建议。

一、我国实际履行制度的立法现状

我国《合同法》有关实际履行的条文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条款:第10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第109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未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的,对方可以要求其支付价款或者报酬。”第11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非金钱债务或者履行非金钱债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要求履行,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法律上或者事实上不能履行;债务的标的不适于强制履行或者履行费用过高;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未要求履行。”

二、我国实际履行制度的具体分析

查看全文

根本违约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根本违约是从英国普通法上发展出来的一种制度,其影响力之大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商事合同通则、欧洲合同法原则中均有体现。其构成要件总体上存有条款主义与结果主义,我国立法上应采取结果主义的判断标准,同时在具体的判断上可参照所违反义务的类型标准。在迟延履行、履行不能、不完全履行、先期违约类型场合,根本违约都有特定构成标准。根本违约一旦构成,产生的法律效果有二:一是债权人可以解除债权;二是对合同解除权的限制。我国新颁布的合同法采纳了根本违约制度,一方面作为一种法定解除权发生的事由,另一方面实际上又对解除权的行使予以必要的限制。

关键词:根本违约,构成要件,法律效果,解除合同,免责功能

一、根本违约的法制史及比较法考察

根本违约是区分违约严重程度之做法的近现代样板,通过区分违约不同的严重程度,相应地赋予不同的法律效果,这是违约责任法领域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有必要作深入的考察和分析。

根本违约是发端于英国普通法的一个分析范畴,根本违约之判断最初是根本违约人所违反的合同条款的类型。在19世纪的英国,法院开始将合同条款依其重要程度之轻重区分为“条件”(condition)和“担保”(warranty),相应地有不同的法律效果。“条件可定义为一种对事实的陈述,或者一个允诺,它构成了合同的基本条款(anessentialtermofthecontract);如果此一对事实的陈述被证明为不真实,或者该允诺未经履行,则无辜方可将此种违反作为毁约,并使他从合同的继续履行中解脱出来。”〔1〕(P115-116)换言之,违反条件被作为根本违约,非违约方可以因此而解除合同。而担保作为合同中次要的和附属性的条款,当它被违反时,并不能够使无辜方以毁约待之,不能够解除合同而只能够请求损害赔偿。

不过,对于上述产生于19世纪的英国普通法上的合同条款分类方法,在近些年有了新的发展,英国的法官们通过发展出一类称为中间条款(intermediateterms,orinnominateterms)的合同条款新类型,对非违约方的合同解除权加以了限制。从此,打破了19世纪的过分强调条款之性质的“条件”和“担保”之分类,开辟出了一个更富于弹性的基于违约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的检验方式。如果合同不履行并非违反条件,而是违反中间条款,非违反方当事人将自己从继续履行中解脱出来的权利将取决于违约及其后果的严重程度〔2〕(P123)。英国法院近年来不断扩大中间条款的范围,除了法律或合同明文规定了为条件或担保的条款,几乎所有条款都可以被视为中间条款。

查看全文

对审执协调配合的几点思考

审判与执行协调配合工作衔接不够紧密,其实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之所以得不到根本解决,除了机制方面外,关键还在于审判人员思想认识方面。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监管制度,引导、督促审判人员树立大局意识,认真做好审执兼顾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审判人员素质培养,切实提高审判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完善案件审判、执行的流程管理机制。要把审执兼顾工作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作为年底考核法官、庭长的重要内容,逐步培养审判人员的审执兼顾意识。

二是提高法律文书质量,要求说理透彻,判决主文内容明确,杜绝使用模糊术语或抽象、模棱两可的文字,有给付内容的,要明确利息的计算依据和起止日期。调解达成协议不能当场履行的,应要求当事人提供担保,避免出现空调、假调现象,提高调解案件的自动履行率。庭长要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法律文书的核稿工作,不能简单地一签了事。

三是找准审判和执行工作协调配合的切入点,从源头上解决执行难。审判人员必须要关注执行工作,注意审判与执行之间的内在衔接,尽量消除执行不能的隐患。具体地说,在审判、执行立案时,应当告知当事人诉讼、执行风险,树立当事人的风险意识;对很难执行或不能执行的“行为”,一般不要采取判决形式,采用和解或调解的方式予以解决,或者变通为金钱给付的形式结案;经调解能当庭履行的案件,应督促当事人当庭履行,避免当事人反悔、法院判决后再进入执行程序;审理阶段,在查明事实的基础上,对被告的财产应当及时采取保全措施。对符合先予执行条件的,可先予执行,确保判决的执行。采取保全措施后,要报执行机构备案,判决生效后,及时将相关材料移交执行机构处理。

四是完善审判案件和执行案件的评查、审查制度,确保案件质量,保证执行依据的正确性。执行过程中,执行人员仍然负有审查职能,对经审查确有错误的案件,要及时呈报主管院长并经审委会讨论提起再审,提高执行案件的质量和效率。

五是建立奖惩机制,提高审判人员兼顾执行工作的积极性。对在立案阶段、审理阶段采取有效先予执行、财产保全措施的,由立案庭统一登记,适当予以奖励;对调解结案自动履行的,也应适当奖励。相反,对因保全不及时或保全错误、判决、调解不明或判决错误等造成执行不能或当事人上访的,要追究承办人的相应责任。

查看全文

买卖交易中的风险负担转移论文

【摘要】风险负担与违约责任是共同处理标的物毁损灭失案件的两项不同制度。对于风险负担转移的时间,我国规定了是随物权的转移而转移,而对于物权的转移时间,我国采用了国际上较为流行的“物权形式主义”。而违约之际风险负担的处理涉及到这两项制度的协调与配合的复杂关系。在履行迟延期间标的物毁灭时,原则上应使违约方当事人承担风险。

【关键词】风险物权转移风险负担不可抗力违约

一、风险及风险负担转移

所谓风险是指,足以致使货物毁损、灭失的意外事由。包括盗窃、火灾、破碎、渗漏、扣押、征用、船舶沉没、飞机失事以及不属于正常损耗的腐烂变质,等等。风险本身,没有什么转移的问题,风险转移,实在地说就是风险负担的转移,就是指由于发生风险而导致标的物毁损时,由哪方当事人来承担损失。尽管在通常情况下,这些损失都可以通过保险而得到经济上的补偿,但是“谁有资格向保险公司提出补偿;在不属于保险范畴之内或当事人漏保的情况下;对受损物进行保全与救助的责任问题,对买卖双方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我看来,风险负担的重要是因为以下几点。

1.买卖合同的目的在于标的物的转移。在标的物的转移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发生风险而导致标的物的毁损和灭失,这往往会导致合同的履行不能。而合同的履行不能,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损失,如何公平的划分与分配风险,从而确定损失的承担者,对当事人来说最重要的问题。

二、物权的转移

查看全文

符合要素定性保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概述;保证保险中存在可保风险;保证保险体现了风险分摊的特征;保证保险的费率可以确定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保证保险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国外争论不一、在中国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三种、保证保险从其本质特征上只具有保险属性,属于保险、风险的纯粹性指这种风险是一种只会给当事人带来灾害和损失的危险、风险的偶然性是指该风险是一种偶发的随机现象、风险的非普遍性主要是指所保风险不能使大多数的保险对象同时遭受损失、保险的过程,既是风险的集合过程,又是风险的分散过程、保证保险其保险作用主要表现为对交易的促进作用、保证保险作为保险的一个险种、保险是建立在众人协力、互助共济基础之上的、保证保险中的损失本质上是无法预测的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研究保证保险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保险本质上只具有保险属性,属于保险。保险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保风险的存在是保险的前提要素;风险分摊是保险的基本要素,费率的不确定是保险的可能性要素。

关键词:保证保险;可保风险;风险分摊;费率

一、概述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国外争论不一。因此。保证保险的概念目前也未统一。在此,笔者将不讨论其概念,而是从其特征人手进行研究。英美的法学者一般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开办的保证业务。按美国学者的说法是:“当一家机构经注册批准成为一家保险公司并从事以货币为对价的保证业务时,这就成为了保证保险。受各州保险法的管辖。”爱尔兰1936年保险法更直接将保证保险定义为“签发保函或保证合同”。但是,国外保险界学者多主张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而司法界则更倾向于保证保险是担保的一种。

目前,在中国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保证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一种保证担保。一般的保证保险合同均约定,投保人未能按借款合同或者买卖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欠款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其实这与保证合同中主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约定没有区别。第二,保险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以转嫁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所面临的投保人(即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为目的的一种保险。合同的主体、责任方式、合同的性质以及保证的范围均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二元说,保证保险是保证与保险两种制度的结合。尽管保证与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并不完全排斥,尤其是双方在对特定人保障与补偿方面的一致功能,使保险与担保这两种制度就有可能相互连接与配合,从而发挥保障与补偿方面的整合功能。分别支持这三种观点的论据都非常的充分和详细,各自形成理论,由于篇幅限制,此不多述。

查看全文

透析保证保险性质

摘要:研究保证保险的性质对于确定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公正、合理地解决纠纷具有重要意义。保证保险本质上只具有保险属性,属于保险。保险一般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保风险的存在是保险的前提要素;风险分摊是保险的基本要素,费率的不确定是保险的可能性要素。

关键词:保证保险;可保风险;风险分摊;费率

一、概述

保证保险究竟是保险还是保证,在国外争论不一。因此。保证保险的概念目前也未统一。在此,笔者将不讨论其概念,而是从其特征人手进行研究。英美的法学者一般认为,保证保险是保险公司开办的保证业务。按美国学者的说法是:“当一家机构经注册批准成为一家保险公司并从事以货币为对价的保证业务时,这就成为了保证保险。受各州保险法的管辖。”爱尔兰1936年保险法更直接将保证保险定义为“签发保函或保证合同”。但是,国外保险界学者多主张保证保险是一种保险,而司法界则更倾向于保证保险是担保的一种。

目前,在中国关于保证保险性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保证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一种保证担保。一般的保证保险合同均约定,投保人未能按借款合同或者买卖合同约定的期限偿还欠款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其实这与保证合同中主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由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约定没有区别。第二,保险说,保证保险的实质是以转嫁被保险人(即债权人)所面临的投保人(即债务人)不能履行债务的风险为目的的一种保险。合同的主体、责任方式、合同的性质以及保证的范围均存在很大的不同。第三,二元说,保证保险是保证与保险两种制度的结合。尽管保证与保险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并不完全排斥,尤其是双方在对特定人保障与补偿方面的一致功能,使保险与担保这两种制度就有可能相互连接与配合,从而发挥保障与补偿方面的整合功能。分别支持这三种观点的论据都非常的充分和详细,各自形成理论,由于篇幅限制,此不多述。

笔者认为,保证保险从其本质特征上只具有保险属性,属于保险。我国《保险法》第二条规定:本法所称保险,是指投保人根据合同约定,向保险人支付保险费,保险人对于合同约定的可能发生的事故因其发生所造成的财产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或者当被保险人死亡、伤残、疾病或者达到合同约定的年龄、期限时承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商业保险行为。因此,保险一般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要素,即可保风险的存在是保险的前提要素;风险分摊是保险的基础要素;费率可以确定是保险的可能性要素。保证保险是否符合这几个要素直接关系到能否把保证保险定性为保险。

查看全文

安监局落实安监工作经验交流

当前我市正值市人代会、政协会召开之际,国庆节也行将到来,在这么一个非凡期间,安全生产工作不能有一点点涣散和麻痹。市安监局将进一步坚持忧患认识,以保证辖区一方安全为己任,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打非治违。突出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建筑施工、风险化学品、烟花爆仗、民用爆炸物品、冶金、有色、特种设备等行业和领域。重点打击非煤矿山假借技改整合进行不合法违法生产建设、危化品企业未经“三还”搜检验收及格私自进行不合法违法生产建设、烟花爆仗企业未列入省行业整理保存企业名单私自进行不合法违法生产等严重违法行为。

二是抓好专治。依照“项目化、责任人、时间表”的要求,经过落实方案、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及时间、落实办法、落实目的的“六落实”机制,认真抓好烟花爆仗、非煤矿山、风险化学品等重点行业领域的专治工作。

三是抓好规范化建设。依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典型引路、具体施行、分步推进的准则,继续大力推进烟花爆仗、非煤矿山、危化企业、冶金机械、纺织服装、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等重点行业安全生产规范化建设。

四是抓好科技兴安。重点做到“三强迫三履行”。强迫履行非煤矿山领域先进合用技能配备;强迫履行风险化学品领域先进合用技能配备;强迫履行运输领域先进合用技能配备;履行烟花爆仗行业先进设备和原料;履行安全生产数字监管平台;履行安全生产应急平台技能。

五是抓好应急保证。以应急救援物质保证为基本,继续增强应急治理,坚持应急平台、完善应急系统,健全应急机制,充分救援队伍,提高应急才能,练习训练应急预案,提高应急程度。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