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证券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20:03:0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绿色证券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绿色证券

绿色证券

1绿色证券概念

2008年2月25日,环保总局正式了绿色证券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绿色证券的概念(以下简称意见)。

所谓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它是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同时在对绿色证券市场进行研究与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针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证券市场环保准入审核标准和环境绩效评估方法。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以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增发和配股制度以及环境绩效披露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证券市场,从资金源头上遏制住这些企业的无序扩张。

2绿色证券功能分析

2.1控制污染的经济刺激作用

《意见》中规定:“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可见,环保核查意见成为证监会受理申请的必备条件之一。企业从事低污染低风险不仅为其再融资获取了门票,也为其扩大生产提供了前提,同时各方的共同监督也会促使企业抽取一定比例的融资来改进污染治理技术,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随着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的发展,公众可以直观地知道企业经营中的环境风险,直接影响了企业的股票价格、资信以及市场竞争力,间接刺激企业从事低污染、低风险的生产。

查看全文

绿色证券概念分析论文

摘要:绿色证券作为新推出的环境经济政策之一。主要研究其经济刺激、监督及其与其他环境经济政策间互补的职能,通过分析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律空白、地方保护、环境信息披露不力和对环境友好型企业的引导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关键词:绿色证券;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经济政策

1绿色证券概念

2008年2月25日,环保总局正式了绿色证券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了绿色证券的概念(以下简称意见)。

所谓绿色证券是指上市公司在上市融资和再融资过程中,要经由环保部门进行环保审核。它是继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之后的第三项环境经济政策。同时在对绿色证券市场进行研究与试点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针对高污染、高能耗企业的证券市场环保准入审核标准和环境绩效评估方法。从整体上构建了一个包括以绿色市场准入制度、绿色增发和配股制度以及环境绩效披露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绿色证券市场,从资金源头上遏制住这些企业的无序扩张。

2绿色证券功能分析

查看全文

绿色证券制度问题及策略意见

一、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及发展概述

1.绿色证券的基本内涵

所谓“绿色证券”,学术界目前尚未对其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其最初的形成实质上仅仅是我国环保与证券相结合的一项政策,主要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其内容是指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经由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核查,环保核查不过关的公司不能上市或再融资。随着环保“一票否决”政策的推广和强化,与之相关的环境信息披露、环境绩效评估也逐渐成为公司公开发行证券以及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要求,并纳入绿色证券的内涵,发展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绿色证券制度是环境保护制度与证券监管制度的交融。它要求政府部门在监管证券市场时引入环境保护的理念与方法,将市场主体的环境信息作为衡量其在证券市场表现的重要指标。同时,要求环境保护部门借助证券监管的渠道以履行其环境监管职责,督促市场主体切实履行其环保义务和责任。换言之,绿色证券可以说是环保主管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对拟上市企业实施环保审查、对已上市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估并向利益相关者披露企业环境绩效内容,从而加强上市公司环境监管,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并促进上市公司持续改进环境表现的一系列政策制度和实施手段的总称。

绿色证券推行之前,环保部门陆续与银监会、保监会联合推出绿色信贷、绿色保险两项政策,它们共同构成了我国环境经济政策体系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初步框架。“绿色信贷”重在源头把关,对重污染企业釜底抽薪,限制其扩大生产规模的资金间接来源;“绿色保险”通过强制高风险企业购买保险,旨在革除污染事故发生后“企业获利、政府买单、群众受害”的积弊;绿色证券对企图上市融资的企业设置环境准入门槛,通过调控社会募集资金投向来遏制企业过度扩张,并利用环境绩效评估及环境信息披露,加强对公司上市后经营行为监管。

2.绿色证券在国内外的发展概述

绿色证券制度最早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被社会广泛接受的背景下,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提出来的。随着近年来环境问题的凸显,发达国家上市公司越来越重视其社会责任,并有意地提高自身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企业自身形象,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通过立法或者标准,规范上市公司年报环境信息的披露,要求上市公司进行环境绩效报告。例如,美国证券管理委员会于1993年开始要求上市公司从环境会计的角度,对自身的环境表现进行实质性报告。继美国开始实施绿色证券政策之后,英国、日本、挪威、欧盟等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进行了多种证券市场绿色化的尝试和探索。相比发达国家,中国证券市场的“绿色化”起步较晚,始于2001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随后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陆续了相关政策,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如2003年,又出台了《关于对申请上市的企业和申请再融资的上市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核查的通知》,自此开展了重污染上市公司的环保核查工作。原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做好上市公司环保情况核查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对存在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发生过重大污染事件、主要污染物不能稳定达标或者核查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公司,不予通过或暂缓通过上市环保核查。该《规定》对核查对象、核查内容和要求、核查程序作了具体的规定。2007年,原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规范重污染行业经营公司申请上市或再融资环境保护核查工作的通知》以及《上市公司环境保护核查工作指南》,进一步规范和推动了环保核查工作。此外,该《通知》还规定了环保核查结论的公示制度,提高了信息的透明度。地方各级政府也陆续开展了上市公司环保核查工作,收到了良好效果。2008年1月9日,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了《关于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IPO申请申报文件的通知》,要求“重污染行业生产经营公司申请首次公开发行的,申请文件中应当提供原国家环保总局的核查意见;未取得环保核查意见的,不受理申请。”此通知被社会各界称作“绿色证券制度”并备受重视。2008年2月28日,原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出台了《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环保监管工作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的绿色证券制度的正式建立,并彰显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查看全文

探究绿色证券意义及法律构建

摘要:将资本市场和环保事业结合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是在我国却起步很晚。2008年2月25日,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部门推出了一项新的环境经济政策——“绿色证券”。这是监管层从企业融资的角度继“绿色信贷”政策之后推出的又一项限制污染的举措。但是目前我国环境经济政策的法律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存在不少空白,不利于环境经济政策的实施。因此本文将从法律建设方面对绿色证券制度进行研究,将所有市场参与体置于科学合理的法律规则之下,从而使不守规则、非法获利者受到必要的司法追究,利益受损者能够借助法律手段得到相应的救济,稀缺资源能够通过市场得到有效的配置。

关键词:绿色证券,经济政策,环评审核

一、绿色证券的含义

绿色证券为一种形象的说法,即证券的绿色化。现阶段是指公司发行证券之前必须经过环保核查。根据国家环保和证券主管部门的规定,重污染行业的生产经营性公司、在上市融资和上市后的再融资等证券发行过程中,应当有环保部门对该公司的环境表现进行专门的核查。环保审核不通过的企业不可以上市或者再融资。

二、推行绿色证券的意义

(一)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查看全文

实施绿色金融法律制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两型社会”建设与绿色金融政策;我国绿色金融政策的体系构成;我国绿色金融制度的规则分析;绿色金融政策的立法路径及法理基础;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同步实现环境保护效益和生态平衡效益、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是“赤道原则”、绿色信贷政策、金融机构依据国家环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绿色保险政策、绿色保险即“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绿色证券政策、绿色信贷制度、建立环保与金融机构的信息沟通机制、制定涉及基本环境风险的“绿色信贷指南”、绿色证券制度、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制度、绿色保险制度、绿色金融政策的立法路径、绿色金融政策法律化的法理基础等,具体请详见。

论文摘要:绿色金融政策是“两型社会”建设中可资利用的一种市场激励机制,它包括绿色信贷、绿色证券与绿色保险等制度。我国已初步建立了绿色金融制度的基本框架,但在规则内容上还有完善的空间。绿色金融政策法律化的可能路径,是在“两型社会”试验区内把它从环境经济政策转化为“绿色金融促进条例”,其法律化的正当性基础是“两型社会”的“先行先试权”和“先行先试”立法模式。

论文关键词:绿色金融政策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先行先试权

一、“两型社会”建设与绿色金融政策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的启动,对于长株潭城市群和湖南的经济建设是一个巨大的战略性机遇。两型社会的建设,只有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两型产业,才能达到在经济利益发展的同时,同步实现环境保护效益和生态平衡效益。这种目标的达成,既需要市场经济主体主动采取各种措施来建成两型产业,也需要政府通过各种命令一控制型(Command—andContro1)的管制措施来强制企业符合两型产业的要求,更应该通过市场激励机制来促使企业向两型产业的转变,而绿色金融政策,正是一种具备这种功能的市场激励机制。

“绿色金融”(greenfinance),也被称为“可持续性金融”(sustainablefinance)或“环境融资”(envi—ronmentalfinancing),主要指从环保角度重新调整金融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政策和业务流程,从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具体而言,绿色金融是指金融部门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政策通过金融业务的运作来体现“可持续发展”战略,从而促进环境资源保护和经济协调发展,并以此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金融营运战略口]。目前,在绿色金融领域中影响最大的是“赤道原则”(theEquatorPrinciples),它是根据国际金融公司和世界银行的政策、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的环境与社会风险的一个金融行业基准,以增加银行业的社会责任,改进压力越来越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绿色金融政策的基本内涵是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建设生态文明为导向,以信贷、保险、证券、税收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工具为手段,以促进节能减排和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的的宏观调控政策。

查看全文

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工具及运用情况

摘要:2020年9月22日,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表示中国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本文通过对目前国际上应对气候变化的宏观经济金融政策工具进行梳理,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工具体系、实现碳中和目标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金融政策;财政政策

研究显示,应对气候变化和向低碳经济转型有多种政策工具可使用。除产业、能源、环保政策外,经济金融政策也能发挥积极作用,包括财政、金融和货币政策。其中,最有效和最主要的是财政政策,金融和货币政策工具能够起到积极补充作用。

一、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指直接影响政府预算,并由财政当局实施的政策工具,主要为碳定价政策(CarbonPricing)、支出和投资政策。

(一)碳定价政策

查看全文

资产证券化创新途径

近期,上海市人民政府正式发布并表彰了202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奖获奖机构和项目,上海申能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绿色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碳中和债)项目荣获了“2020年度上海金融创新成果奖”二等奖。资产支持商业票据(简称“ABCP”)产品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并希望降低融资成本的企业具有较高的普适性与典型性,便于实体企业复制,有利于快速推广。项目落地了全国首批、上海首单的碳中和ABCP,对于绿色金融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社会效应显著,具有较高的创新性和实效性。项目的成功发行不但为后续同类型项目的发行起到了标杆作用,也体现了上海地区绿色债券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先发效应与示范效应,助力上海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具有显著的创新效益。申能能源金融事业部成立于2019年底,是申能产业金融改革的产物,旗下有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和碳科技三家公司以及消费金融筹备组。其中租赁公司成立于2016年11月,是首家在陆家嘴成立的上海国有内资试点的融资租赁企业,注册资本为15亿元。该公司成立以来,致力于为申能集团在全国范围内新能源项目开疆拓土提供资金支持和保障。2020年,能源金融事业部成立后,从上市公司申能股份划转至事业部统一管理,当时租赁公司资产规模53亿元,营收2.4亿元,拨备前净利润6000万元。进入事业部以后的这两年,租赁公司在原有较好经营业绩的基础上,及时抓住“双碳”背景下集团清洁能源的全面升级转型的机遇,从资产端和资金端两头发力,加大新能源融资租赁的投放力度,实现了资产规模和效益的快速增长。截至2021年末,公司总资产规模121亿元,租赁资产投放113亿元,营业收入4.4亿元,拨备前净利润达1.5亿元,相比两年前,资产规模翻了一番,累计租赁投放规模达到180亿元,其中新能源产业占90%,不良率为零;拨备前净利润也比两年前翻了1.5倍。

租赁回归“本源”

申能租赁最大的特点是绿色和直租,公司绿色租赁资产占比超过90%,直租比例高达70%,远高于行业的平均水平。申能能源金融事业部总经理、申能融资租赁公司董事长杜心红介绍,申能租赁始终坚持租赁回归“本源”。结合集团发展要求和自身特点,坚持走重视租赁物本身的真租赁业务和投新能源的绿色租赁业务。公司在新能源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金融配套和布局,业务不仅涵盖风电、光伏等主流绿色业务,还涉足氢能、储能、垃圾/生物质发电、充电桩等新兴绿色业务,拥有光伏、风力、储能等新能源电站40余座,总装机容量逾270万千瓦,业务遍布长三角经济区域、西北、华北等全国19个省市,努力打造覆盖“源—网—荷—储”各环节综合型、能源行业内先进的绿色租赁企业。“在公司业务结构中,直租‘真租赁’占比高,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发展,也带动了集团主业的发展,通过直租税收优势,累计为集团企业节税降本1.1亿元;绿色租赁业务余额超90亿元,占比超90%。折合年减少使用标煤184万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11万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在降本、节税、减碳等方面的产业贡献凸显。”“十四五”期间,申能集团还将继续增加新能源装机规模,800万至1000万千瓦的新能源装机量,新能源总装机量占比要由17%升至50%,整个资金需求量至少500亿元。

拓展多元化融资渠道

“我们知道,国内绿色债券发展近年来非常迅速,相比传统债券,绿债的用途指向绿色项目,具有成本低、效率高、单一募集体量大的优势,2021年2月9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又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在原有绿色债券体系下创新推出了碳中和债。它作为绿债的一个创新品种,需要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绿色评估认证报告,明确披露碳减排量等环境效益信息,确保碳减排效益‘可计算、可核查、可检验’。”作为90%投放在新能源项目的租赁公司,申能租赁也在第一时间跟进了绿债和碳中和债的进展。绿色债券与传统债务相比具有融资成本低、审核效率高、单一项目募集资金体量更大等优势,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券的子品种,主要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债务融资工具。相较一般绿色债券,碳中和债的准入目录更为聚焦,专项用于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绿色建筑、碳汇林业等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并由专业第三方机构对碳减排等环境效益进行量化评估测算,发行后存续内持续披露项目进展情况及碳减排效益实现情况等。与一般绿色债券相比,具有资金用途更为聚焦、环境效益可量化、存续期信息披露更为精细三大特点。“在东方证券相关专业人士的帮助下,我们的资金财务人员迅速认识到ABCP这一产品能够较好地突破传统融资在用途、价格、和效率上的制约。”2020年6月,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在现行资产支持票据(ABN)规则体系下,推出资产支持类融资直达创新产品——ABCP。ABCP是指单一或多个企业(发起机构)把自身拥有的、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应收账款、票据等资产按照“破产隔离、真实出售”的原则出售给特定目的载体(SPV),并由特定目的载体以资产为支持进行滚动发行的短期证券化类货币市场工具,为企业提供了兼具流动性和资产负债管理的新型直接融资工具。ABCP作为传统ABN的“升级版”,是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再创新”,ABCP仍在ABN现有制度框架及规则体系下,是传统ABN产品的可续发、短期限版本,具有滚动发行、灵活便捷、标准化程度高的特点。而具有稳定现金流的租赁资产完全符合资产证券化模式,但由于能源行业长周期的行业特性,公司持有的租赁资产期限均相对较长,一般都在8—10年左右。如果直接发行资产支持票据,发行的产品期限一般也要8—10年,这样的产品不但销售难度较大,融资成本也相当高。利用ABCP一年内滚动续发的特性,能够精准解决债券期限与底层资产期限不匹配的问题,而且在自身主体评级不高的阶段,资产证券化也是引入直接融资的突破口。“公司在第一时间取得了集团的支持,并与券商、银行、发债评级机构等多方沟通接洽,搭建团队,研究确定发行方案。”租赁公司准备ABCP项目注册额度50亿元,各期期限均不超过180天,采用储架发行模式,择机选择发行时间、金额和期限组合。底层基础资产全部来源于公司持有的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的长期限租赁债权,通过滚动续发的方式解决债券与资产期限不匹配的问题。在集团提供差额流动性支持的前提下,仅用了不到两个月,完成了50亿ABCP储架额度的注册,并于2020年12月24日完成10亿元的首期发行,当时发行利率2.38%,半年期。入池项目均为风电、光伏、天然气等清洁能源。2021年初,交易商协会碳中和债券一经推出,该公司又第一时间研究政策,与协会进行主动沟通,于3月初迅速落地全国首批、上海首单申金安瑞ABCP碳中和债,发行规模近23亿元,利率在2.74%,从第二期开始,为方便后续滚动发行管理,租赁公司对债券以申金系列进行了命名,11月份发行了首次以“长三角”命名的第三期申金安鑫主题ABCP“碳中和债”,新能源项目底层主要覆盖于江苏、安徽等长三角区域。发行规模13亿元,利率2.73%,合计年减碳量230万吨。2021年8月,六部委发文《关于推动公司信用类债券市场改革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进一步规范债券发行定价机制,引导市场化发行。在监管指导下,公司积极配合主承销推动债券发行路演工作,吸引了除主承销团成员之外的多家银行自营、理财资管、券商等市场机构,扩充了投资人的种类和数量。从发行结果来看,债券获得近3倍的认购倍数,远超预期,以较优的市场价格顺利完成单笔最大规模23亿元资金的募集,反映了市场对申能品牌和绿色碳中和债的高度认可。到目前为止,申能租赁公司圆满达成50亿元ABCP储架额度,累计发行三期共6单,发债规模达89亿元,市场累计发行ABCP规模在融资租赁行业中排名第一,绿色ABCP累计发行规模在地方国有企业中排名第一。

合理设计交易结构

查看全文

金融资产证券与现实困境发展对策

[摘要]金融资产证券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经过多年的改革试点,市场规模大幅提升,产品结构日益丰富,投资者队伍不断扩展,信息披露、交易规则及中介服务等制度体系基本建立。但由于市场培育过多依赖政策驱动,且承载了较多的政策目标,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在法律制度、基础资产、市场层次、流动性和运行成本等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市场发育水平不足、摩擦成本过高等深层次矛盾不断显露,制约了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下一步,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需要完善制度框架、产品种类、投资者队伍、信息披露和信用评估体系等内容。

[关键词]资产证券化;改革试点;政策框架;信息披露

一、引言

“资产证券化”(AssetSecuritization)一词最早见诸于1997年美国投资银行家刘易斯·瑞尼尔与《华尔街日报》的一次访谈中。资产证券化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定义,广义定义方面,Gardener(1991)将金融区分为以市场为基础的信用中介(直接融资)和以金融机构为基础的信用中介(间接融资)两大类,并将后者理解为资产证券化;TammarFrankel(1991)①将资产证券化分为替代贷款的证券融资、出售贷款份额、将小额贷款转移至资产集合并以此为担保发行证券三种形式,第三种类型即为狭义上的资产证券化。2004年,美国SEC了《最终规则:资产支持证券》,指出资产证券化是一种融资技术,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是将缺乏流动性的资产进行组合并转换为更加自由、能够在资本市场上发行和出售的融资工具。金融资产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指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特殊目的机构的创设及其隔离风险的功能,筛选出其持有的未来能产生现金流量、信用品质易于预测、具有标准特性的资产作为基础或担保,经由信用增强及信用评等,将该资产重新组群包装成为单位化、小额化的证券形式,并最终向投资人销售的过程。金融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诉求,2005年为了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和完善市场体系,我国开启金融资产证券化试点,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发展,到2017年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市场改革成效显著。但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的是,由于我国市场化水平低,改革过程较为谨慎,决策层对基础资产、试点规模和投资机构限制较多,导致了基础资产的单一性和交易市场的单层性,阻碍了风险转移、价格发现以及流动性释放,特别是当政策诉求压抑市场需求时,资产证券化市场发展的动力缺失、弹性不足及市场分割等矛盾必然影响目标推进和市场进程。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庞大的金融资产,由于证券化程度不足,已深刻影响了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和资产证券化市场进程,且无法正常发挥证券化对金融机构的流动性管理和风险转移等功能,更无法实现中央完善资本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杠杆水平和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标。针对这一现实困境矛盾和发展诉求,本文力图在回顾和梳理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深入剖析其改革逻辑、内在矛盾和现实困境,探索推进我国金融资产证券化健康发展的对策。

二、文献综述

国内外关于资产证券化的理论研究成果较多,为本文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帮助。根据本文研究主题,重点回顾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的动因和对金融市场影响等方面的国内进展。国外研究表明,金融机构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主要基于流动性需求、风险管理和监管资本套利三个方面,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一定影响。同时国外研究发现,资产证券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流动性释放、风险转移、风险承担和财务稳健性四个方面;而对金融市场的影响也不是单一性;另外,资产证券化对借款人、投资者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也会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对资产证券化的广泛研究始于1998年。早期的研究,将资产证券化作为解决国有银行的巨额坏账和国有企业财务困境的重要出路,是促进投融资体制改革、降低银行不良债权、扩大国内有效需求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手段(王开国,2009)①。受制于当时的经济、法律、市场化程度等,还无法支持资产证券化在国内的大规模发展。

查看全文

历史文物保护及金融支持对策

摘要: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为了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西安市的金融业加快了西安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在我国金融市场根据西安地区文物保护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资金有限、手段单一、渠道较少等问题提出分析,并对问题做出运用信贷支持、支持手段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和手段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对实现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做出贡献。

关键词: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及利用;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安的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西安的历史文物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发展大局,西安文物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逐渐成熟。为了保护西安浩翰的文物遗址,最开始的发展路线是限制第二产业,鼓励第三产业成长,运用科教和旅游来振兴西安,如西安的地铁计划全部避开遗址区,除了历史文物上的巨额投资。2018年1月23日,陕西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恳谈会在西安举办,聚焦陕西西安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总体融资需求额超220亿元,银行为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信总计达600亿元,用于支撑陕西精神文明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陕西西安的本币和外币贷款余额总计达到20609.73亿元,充分展现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支持资金有限。首先,投资环境相对落后。西安作为欠发达地区,构成文物产业的企业和机构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主要特点是资金比较不堪一击、技术含量低。这些企业自身的经营都存在问题,更不会考虑向西安的文物进行融资。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绿色通道。西安地区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为主,对于文物产业的保护利用相对不足,企业本身的资金量少加上国家社会的关注度低,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文物产业的资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机构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的绿色通道少甚至没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资体制滞后,对于文物的融资没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陆内部,与沿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股东权利的融资、用一些物品或资产作为保障进行贷款等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资企业本身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盈余数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没有积极的融资观念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的过程遇到很多的困难。2.2金融支持手段单一。首先,西安地区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这种形式还比较短缺,西安主要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赶超发达地区,因此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开展融资创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与其他行业和产业联合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大大限制了对文物的融资和发展。其次,对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范围比较狭隘,就是单一的实行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体内容的人仅仅局限在西安地区的人群,资源共享的观念比较欠缺。最后,因为对西安文物的宣传介绍的力度比较低,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于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只有较少了解,缺乏投融资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这些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作为辅助,当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大多数采用银行贷款极少考虑其他贷款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缺少统一具体的合作机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护及利用的发展。2.3金融支持渠道较少。西安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一直以来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较少,由于发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丰富的文物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当前经济系统中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机构的融资供应专业性服务的金融机构,因为西安的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比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实体经济规模也不会很大,使西安的融资范围受到了局限,只有单一的政府和中小企业和机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的范围和规模。其次,由于很多企业由于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在贷款这一环节就已经遇到了阻碍,无法实现有效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受到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取得贷款来获得融资的方式过于单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文物融资的关注度低,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差,加上技术的相对落后,对融资产品的研究发展和推广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现行国家经济调控趋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渠道少的问题更加严峻。

查看全文

绿色金融市场法律责任特殊性分析

摘要:信息披露是金融市场生存与发展的基石,对于有着特别市场目标的绿色金融市场而言更是如此。中介机构作为金融市场“看门人”,是缓解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重要角色。绿色金融市场对发行人“绿色身份”、资金投向的特别要求,需要中介机构承担额外的职能,进而中介机构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关键词:绿色金融;中介机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

金融被视为现代经济运行的核心,面对气候变化、环境污染,从金融入手进行市场主体行为的牵引无疑是极具效率的方式,由此逐渐演化出了绿色金融市场。绿色金融的“绿色”前缀正是其特殊性所在,意味着其募集的资金必须用于绿色产业项目,对发行人项目“绿色”身份及后续资金投向的判定和监督是两大难题。随着注册制改革的推进,两难题的解决也将更多地依赖市场的力量,作为市场“看门人”的中介机构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值得思考的是,中介机构在绿色金融市场中的法律责任是否因市场的变化而具有特殊性。

一、绿色金融市场对中介机构的特别需求

2016年8月七部委联合了我国发展绿色金融的纲领性文件《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2016年也被称为我国绿色金融元年。可以发现,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也并非基于成熟的市场实践和可持续投资理念自发形成,而是通过政府顶层设计,各类政策文件,相关实践才推广、发展起来,是一种“硬法”规则模式。此时监管者有意识地创设优惠政策作为外部激励,以期吸引更多市场参与者。不可否认,这样的举措虽不能完全解释但确实有力地推动了市场起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例如国家发改委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将绿色债券列入“加快和简化审核类”债券审核程序,证监会的《支持绿色债券发展的指导意见》为绿色债券发行开设“绿色通道”,上交所和深交所还分别进行了绿色债券试点,为绿色债券发行大开绿灯。在政策大力支持下,2014年我国才发行了第一支绿色债券,而2017年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绿债发行国[1]。然而各项优惠政策、额外利益能够成为市场的刺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同样能成为逆向选择、道德风险的“激励”。面对如此“优惠”,发行人有着足够动力为了更快获得资金、“绿色溢价”,而选择采取“漂绿”的欺诈手段。相较普通债券,绿色债券不仅享受诸多政策利好,甚至在利率上都更有优势。据统计,近3年来AAA级绿色公司债的利率普遍低于普通公司债[2],且在绿色债券中,据笔者统计在2019年发行的69支绿色公司债中具备绿色第三方认证的债券平均利率低于不具备第三方认证的债券。看起来,只要贴上“绿色标签”,企业能够获得的实际利益十分可观。而另一边,监管者为绿色金融产品创设便利、优渥的制度环境是希望以推动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的方式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资者愿意让渡收益支持绿色金融产品可能出于投资安全或者保护环境的考虑,但无论如何二者都是希望服务或投资于真正的环境友好项目。在难以区分真假时,便只能选择对各类产品一视同仁,这无异于增加了真实绿色项目获得绿色便利和绿色溢价的难度。长此以往,绿色金融市场终将变得名不副实。正如绿金委主任马骏所说,“如果不能保证在市场上的绿债是真正的绿债,未来这个市场信誉会丧失,真正的绿色企业不会来此发债券,绿债市场的融资功能就不能得到保证”[3]。因而,各方均将“目光”投向中介机构。一方面,发行人需要借助中介机构的声誉资本增加自身可信度,顺利融资;另一方面,监管者和投资者基于对中介机构的信赖对各类绿色金融产品作出判断和选择。通过中介机构的把控,使绿色金融生态链有效运转,既帮助真正的绿色企业项目融资发展,投资者获益,同时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中介机构在绿色金融市场的特别表现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