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规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11:22:2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逻辑规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逻辑规律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论文

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意识地将逻辑规律引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既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学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2、4、6、8;

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5;

查看全文

行政能力测试类比推理的十大逻辑规律

逻辑规律一:“工作者”与“工作对象”的关系

2014年国考行政能力测试真题

81.杂志对于(),相当于()对于农民

A.编辑蔬菜B.书刊农村

C.传媒农业D.报纸果农

【答案】A

查看全文

数学逻辑规律教学管理论文

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意识地将逻辑规律引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既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学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2、4、6、8;

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5;

查看全文

深究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导入

逐步发展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有意识地将逻辑规律引进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加以渗透,既有利于小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培养他们的初步逻辑思维能力。

一、知识结构、逻辑推理及相互间的关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构建良好的数学知识结构是培养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乌辛斯基早就指出:“所谓智力发展不是别的,只是很好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而知识体系因为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获得逻辑意义。数学中基本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都是遵循科学的逻辑性构成的。

“数学作为一种演绎系统,它的重要特点是,除了它的基本概念以外,其余一切概念都是通过定义引入的。”这种演绎系统一方面使得数学内容以逻辑意义相关联。另一方面从知识结构所蕴含的逻辑思维形式中得到的研究方法(如逻辑推理等),再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如学习“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们是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

所有能被2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2、4、6、8;所有能被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5;因此,能同时被2、5整除的数的末尾是0。

数学中的这种推理形式一旦被学生所熟识,他们又会运用它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判断和推理。

查看全文

小议逻辑真理的认识论思考

论文关键词:逻辑真理;真理符合论

论文摘要:逻辑学是研究推理的一门学问,而推理是由概念、命题组成的,不懂得命题就不懂得推理。普通逻辑学在研究命题时,主要是从二值逻辑的角度研究命题逻辑形式的逻辑值与命题形式之间的真假关系。本文着重从认识论的角度阐述逻辑真理的内涵,同时详细论述逻辑真理与事实真理的区别。为了探求真理必须保证思维的逻辑性。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这个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题真。这种真是指命题的思想内容是真的。任何一个命题的内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状态的,而是评价命题或陈述的内容的。它的核心是针对其所表达的知识或信念的,例如:“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这个命题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是个真命题。

(二)推理真。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结论真之间的关系。演绎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真而结论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结论相对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这里“真”指的是否再现逻辑推断关系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

(三)指派真和赋值真。在逻辑学中(特别是在现代逻辑中)把命题形式当作真值形式,而且只从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种命题形式的逻辑特征,真和假是命题的唯一属性。逻辑真在这里指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变项与公式的真假,这时的真假和具体命题内容的真假无关,而只是一种假定的真假和根据这种假定而推论出的真假。

查看全文

逻辑真理分析论文

逻辑学离不开“真”这个概念。一般来说人们是从下述意义上使用“真”这个概念的:

(一)前提或者命题真。这种真是指命题的思想内容是真的。任何一个命题的内容不是真的就是假的,在这里真或假不是用以描述事物状态的,而是评价命题或陈述的内容的。它的核心是针对其所表达的知识或信念的,例如:“台湾不是一个主权国家。”这个命题的内容是符合客观事实的,所以是个真命题。

(二)推理真。这是指推理中前提真和结论真之间的关系。演绎推理前提真结论必然真,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前提真而结论是或然性真。因此推理真就是推理中的结论相对于前提是必然的真或者是或然的真。这里“真”指的是否再现逻辑推断关系而不是对命题内容的评价。

(三)指派真和赋值真。在逻辑学中(特别是在现代逻辑中)把命题形式当作真值形式,而且只从真假的角度研究每一种命题形式的逻辑特征,真和假是命题的唯一属性。逻辑真在这里指这些真值形式和其中的变项与公式的真假,这时的真假和具体命题内容的真假无关,而只是一种假定的真假和根据这种假定而推论出的真假。

(四)形式真。这是指永真式(重言式)或普遍有效式的真。逻辑学中有一类公式,对其中的变项可以代以任何命题、谓词、个体词总能得到真命题。这类公式的真是一种逻辑关系的真,例如:P或者非P中不管变项P赋真值或是假值,这个公式都是真的。

(五)系统真。现代逻辑建立了形式系统,如果它的定理都是形式真,即都是永真公式或是普遍有效式,那么整个系统便是可靠的和一致的,这种可靠性和一致性就是一种系统的真。

查看全文

认清马克思哲学方法论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视野里,“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怎样的方法论,方法论对世界观也有一定影响”,“辩证唯物主义是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又是唯一科学的方法论,此外并没有脱离世界观的单独的方法论”。但世界观的观点是必须经过转化,才可能成为方法论的方法。同样,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统一起来,就会造成如同形式逻辑抽象同一的绝对无差别的自身等同关系的缪误。在我国的哲学领域中,方法论作为关于方法的专门学说,也长期不为学界所重视。这种状况限制了我国哲学界对哲学方法论,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研究。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之前一切旧哲学世界观的根本缺陷是:把整个世界理解为自在的世界,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看世界”,忽视其主体的能动性。要么就夸大主体能动性,用纯粹主观意识、绝对观念去理解和把握世界。而不是从实践去思考和理解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去理解和把握整个世界的,是关于现实的人类世界的世界观。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可称之为实践世界观。然而,人类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又是归结为人的实践,整个现实世界是实践对象化的产物和结果,是基于实践为人创造出来的对象性世界。并且,实践又是人类世界生成和发展的根据和动力,是一系列人类世界矛盾的总根源,还是自然世界和属人世界分化和统一的基础。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应是从实践去理解和把握人类世界的实践世界观,并不是从单纯的物质观念理解的物质世界观。应规定为:关于人类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是真善美统一的规律。作为一种哲学学说的方法论,从实践理解,它关注的是主体和客体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为的是能够为主体提供出一种正确处理关于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方法的观点和理论。从广义哲学方法论看,指的是一定哲学世界观理论的概念、范畴、观点和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而哲学作为一种系统化的世界观理论,是一定哲学家、思想家从特定的思维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所形成的系统化理论。故而,广义的哲学方法论是指,哲学世界观理论内在地包含着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哲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同一的。从狭义上讲,方法论又指一定哲学理论体系中相对集中地研究哲学方法的学说。这里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又是指由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转化而来的,又相对独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规定为: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般方法的规律性学说和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世界观是从实践出发,研究人类世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统一的规律,是真善美统一的规律,回答从实践理解的有关人类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问题。从实践去理解“解释世界”,从而实现其科学地解释世界的功能。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般方法的规律性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所研究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般方法的内在规律性,是从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活动过程的各个环节来把握的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思考相关哲学问题的独特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一般方法。回答了有关从实践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一般方法的规律性问题,是为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方法和原则的指导。而两者又有统一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有着统一的理论基础,则是马克思从实践理解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这种贯穿着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的理论,都是一种新的唯物主义,也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哲学学说。都追求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的高度统一,人的彻底解放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并且两者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世界观的转化过程,就是方法论指导、支配新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向方法论的转化过程,既是世界观具体化为狭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过程,也是世界观指导、支配其方法论的形成过程”。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向实践的转化

一种哲学理论,如果它真正的代表着时代精神的精华,它所具有的这种方法论的意义,就是使人们思考、观察一切问题都能够从这种实践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作为出发点。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贯穿着实践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然而,在马克思实践哲学创立之前,马克思在思考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并不是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在青年黑格尔派时期马克思结识了鲍威尔、施蒂纳等人,在其影响下,马克思在哲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上,遵循黑格尔的思辨思维方式和思辨思维逻辑,从而强调自我意识在世界发展中的决定作用。马克思在《莱茵报》期间,接触到大量的社会现实问题,使马克思对黑格尔体系中很少涉及物质利益的问题感到为难。他通过直接接触现实生活,认识到现实社会中的法与经济、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复杂关系。促使他的哲学思想最终与鲍威尔、施蒂纳等人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分道扬镳,从而使他的哲学信仰发生了转变。随后在接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唯物主义的同时,写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及《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与思辨哲学决裂,采用的是以人本思维方式否定思辨思维方式,以人本逻辑思维否定思辨逻辑思维,从而转变为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思维。然而,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中,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论、旧哲学的做了一个彻底的清算,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哲学。“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明确提出和创立了马克思新哲学即实践的唯物主义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也即从实践理解一切相关哲学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这是超越先前旧哲学的关键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的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思维逻辑,是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合规律性发展的伟大成果,它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新境界。是对之前哲学史上的三种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的伟大超越。哲学史上的三种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经历了由赫拉克利特哲学为代表的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和由亚里士多德哲学为代表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再到由黑格尔哲学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朴素辩证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作为关于存在的辩证思考,决定了由此规定的辩证法理论的朴素性质,正是因为它缺乏对思维即对概念本性的思考,它就经受不住哲人从思维方面的批判。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把先前哲人的行而上学思维方式在思维逻辑方面进行了理论化、系统化的总结而巩固下来,经亚里士多德《行而上学》中对赫拉克利特的批判和否定,行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就在西方哲学中取得了支配地位。行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发端于古代人对本体存在物自身不矛盾、不运动的假设,它所造成的困难和矛盾,是思维反映、把握存在方面的困难和矛盾。是根植于概念、判断的凝固性、抽象同一性和非此即彼性;根植于亚里士多德创立的形式逻辑,它把概念、判断的这些性质绝对化,使人信以为真。而对行而上学思维方式和形式逻辑思维,恩格斯批判说:“他们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他们的说法是:‘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在他们看来,一个事物要么存在,要么就不存在;同样,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是自身又是别的东西”。

查看全文

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培养

初中物理作为初中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今后高中物理及大学物理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逻辑思维的培养能够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物理现象、过程以及结果,因此,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和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逻辑思维的定义

逻辑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试验等思维形式,将客观现实反映出的理性认识过程,同时又称之为理论思维。逻辑思维是通过认识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思维的作用及规律的分析产生和发展的,因此,人们只有先把握物体本质,才能进一步认识客观世界。在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不仅能够为学生今后更高层次的物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初中物理知识。

二、初中物理教育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途径

1.从物理概念及规律教学中培养

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物理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从不知到知,由现象到本质,逐渐形成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这是抽象思维的功劳。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学生有物理概念,更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物理概念。学生学习和理解物理概念的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的过程,是学生运用和发展思维的过程,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和运用物理概念。

查看全文

浅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逻辑技巧

摘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考试中笔试的公共科目之一,行测考试的特点和要求决定了对于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很高要求。本文从概念、命题、推理、论证和逻辑基本规律角度论述将逻辑知识与技巧运用于解题过程,来提升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关键词: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行测特点;逻辑技巧

一、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的特点

国家公务员考试是中国国家行政机关选拔录用公务员的一种特定的人才甄别方式。国家公务员的笔试公共科目包括《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两门。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以下简称行测)是指专门用于测查与行政职业上的能力有联系的一系列心理潜能的标准化考试。它不同于一般的智力测验,也不同于公共基础知识或具体专业知识技能的测验,它主要是通过测试一系列心理潜能,预测考生在行政职业领域内多种职位上适应和称职的可能性。它测验的是一个人在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中通过积累而形成的能力,其性质是一种基本潜在能力的考试。行测考试以文字、数字、图形、表格四种方式来设计题型,其在考卷中的题型分为: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判断推理、常识判断、资料分析五大模块,考题形式一律为客观题。考查应试者在基础知识、思维技巧、写作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在这些基本能力的考查中,应试者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考查的重点,不仅体现在判断推理题型中,在言语理解与表达、数量关系及资料分析题型中都贯穿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这体现了公务员职位对于应试者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行测考试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作答要求。首先,测验内容有严格的时间要求,120分钟的考试时间与一般考试差异不大,但是考试题量巨大,不但需阅读大量材料,而且作答题目在130道题左右,平均在一道题上的答题时间不足一分钟。其次,要求应试者思维反应敏捷,准确领悟题意,快速反应判断。最后,逻辑思维和逻辑应用能力的考查占据很大比重。在行测考试内容的五个模块中判断推理就占到了总题量的近三分之一,而言语部分、数量关系、资料分析也需要逻辑推理能力的协助来解题。由于行测考试的内容、形式和特点有这些方面的要求,于是掌握逻辑知识,在考试中能熟练运用逻辑技巧,对于解题的速度和正确率都会有极大的帮助。

二、逻辑知识与技巧在行测考试中的运用

逻辑的知识内容在现实思维中的运用构成了逻辑技巧。由于行测考试要求准确理解、快速反应、正确选择,逻辑思维严密,因此将逻辑知识运用于实际,熟练地运用逻辑技巧,就成为行测考试中应该注意的掌握和应用的技能。(一)概念技巧的运用。概念的知识首先要注意把握概念的定义,概念的定义中反映了概念的内涵特征,运用内涵特征我们可以区分不同的概念,将不同事物标识开来。这一点在判断推理模块中的定义判断题型中非常明晰。定义判断通常是在题干中先给出一个或多个概念的定义,然后再给出一组事件或行为方面的选项,要求按照定义选出一个最符合或最不符合该定义的答案。对待这类题目,首先要对题干中的定义信息进行分析,抓住其内涵特征,再根据这些特征将事物或行为区分开来。当把关键的特征勾画出来,就会发现选项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了。其次,运用概念外延间的关系也有助于我们清晰的解题。这一点在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中有突出的表现。类比推理类题型往往是题干给出一组相关的词语,要求在选项中找出与之在逻辑关系上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词语。在这类题目中外延关系往往会被涉及。对于逻辑关系鲜明的题目,要重视概念的外延关系,以期对题意深层理解,准确分析。例如题干为:名茶:龙井,这两个概念从外延关系角度看属于属种关系,龙井是名茶中的一个类别,那么选项答案也应是属种关系的概念,不能是其他的关系。概念外延关系解逻辑判断类的题目也是十分有效,当题目中涉及的概念间有明显的外延逻辑关系时,就可以用外延关系进行分析,甚至可以用表达外延关系的欧拉图来解题。例如:某公司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是男性,所有的文秘都是女性,所有的已婚者都是文秘,公司的总经理尚未结婚。这里涉及概念众多,且概念间外延关系明显,可以利用欧拉图来表示各个概念间的关系。将公司的人员可分为男性和女性,男性和女性是全异关系;销售人员在男性范围中,二者是种属关系或全同关系;所有文秘都是女性,文秘和女性是种属关系或全同关系,已婚者都是文秘,已婚者和文秘是种属关系或全同关系;公司总经理与销售人员、文秘、已婚者都是全异关系,则由图可知,总经理可以是男性,也可以是女性。这样的图形表达清晰、简洁。(二)命题、推理技巧的运用。第一,直言命题及其推理技巧的运用。直言命题是简单命题的一种。直言命题按照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全称肯定命题(A)和全称否定命题(E)、特称肯定命题(I)和特称否定命题(O)、单称肯定和单称否定命题。直言命题可以进行换位推理,有三个有效的形式:所有S都是P→有的P是S,所有S不是P→所有P不是S,有的S是P→有的P是S。特别注意的是“所有S都是P”不能推出“所有P都是S”。推理中按照有效的形式进行推演,就能找到正确的答案。A、E、I、O四类命题当其所陈述素材一致时,它们之间存在称之为对当关系的真假关系,A与E是反对关系——可同假,不可同真,I和O是下反对关系——可同真,不可同假,A和O、E与I是矛盾关系——不可同真,不可同假。对当关系在真假推理题型中是解题的关键。在真假推理中,首先要分析已知中有没有矛盾、反对或下反对关系的命题,根据这些关系的真假特点,来确定题干中已知前提的真假,进而得出结论。运用直言命题可以进行三段论推理,三段论是指包含一个共同词项的两个直言命题(前提)推出一个新的直言命题(结论)推理。三段论推理有其特殊的规律,如:两前提不能皆为特称;两前提不能皆为否定;前提中有一个否定,则结论必否定等规则。运用这些规则就可以很快地进行三段论推理,得到结论。第二,复合命题及其推理技巧的运用。复合命题是形式结构复杂的命题。根据命题中联结词种类不同,复合命题可分为联言、选言、假言和负命题。分析复合命题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并列、转折、递进、因果、条件等关系,在言语理解题目中有助于我们清晰地把握句意,理解文段材料中的信息,进而准确、得体地遣词用字,正确归纳总结文段主旨大意。运用复合命题进行推理是逻辑判断中常见的题型,最典型的是利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假言命题所进行的推理。当我们根据联结词识别出假言命题的种类,就可以依据其性质和规则来进行判断和推理。如在题干“如果明天不下雨,我就去爬山”中看到了联结词“如果……就”,就识别出这是充分条件的假言命题,将其结构内容翻译为符号表达的形式,“天不下雨→去爬山”,再根据其推理的规则“肯前必肯后,否后必否前”来进行推演。这样一来错综复杂的问题就变得条理化和形式化了,有助于我们厘清事物关系,理出头绪,排除由于语言文字内容所带来的干扰,得出明确的答案。(三)归纳和类比推理的运用。前面说到的对当关系推理、三段论推理、复合命题推理都是演绎推理,不同种类的推理在我们的逻辑思维中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演绎推理是我们认识事物由普遍到具体的过程,而归纳推理则是从具体抽象到一般的过程。我们对于事物很多规律的总结得出都有赖于归纳推理。在行测题目中阅读理解里的主旨概括类题目、逻辑判断的一些归纳推理题目和图形推理题目都可以借助归纳的特征和方法,把握核心,抓住本质。归纳的技巧首先应是全面,不能有所遗漏,不论是总结主旨,还是把握图形特征,都应是这一类别事物的全体反映。其次要找的特点应是主要特征、本质属性。我们要全面总结并不是把事物的所有方面都归纳进去,而是要从庞杂的事物情况中找到根本的规律、属性,让它能反映出最一般或最主要的规律和内容。类比推理是从一个或一类事物的特点推演到另一个或另一类事物的特点上,不同事物间其规律和特点有相似性。图形推理中图形的类比题目,及逻辑判断中词语的类比都是对类比特征的考查。我们在类比中重要的是找到最为贴近、相似或匹配的内容。类比中可以题干横向分析,也可与选项纵向结合分析。特别注意不要类比了非本质的属性,因为类比推理属于或然性推理,若类比属性为偶然性的因素,则极有可能造成错误的结果。(四)论证技巧的运用。论证是运用推理,从一些命题出发,来确定另一个命题真实性的逻辑方法。论证的方式可以分为直接证明和间接证明。在行测题目中,我们经常会使用间接证明的排除法和反证法。总的来看,我们选择选项的过程也是一种证明,证明某一个选项是正确的,为了找到这个正确选项,我们有时直接证明,但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使用排除法,在选项中先去排除显而易见的错误。有时是先直接推理,得到一定的结果,根据这个结果再去排除。除了排除法,反证法也是很好用的方法,当我们需要假设代入时,经常是在代入的过程中会发现矛盾的出现,于是证明我们之前的假设是错误的,则其反面就是正确的。对于论证的题目,我们可以从论证的结构角度来解题。论证的结构包括三个部分:论题、论据和论证方式。找准论题是第一步,因为不管加强或削弱论证,都是针对论题而言的。我们可以通过重申论题,增加论据,搭桥(在论题和论据中建立联系)等方式来加强论证;用直接反驳论题,举反例,论据错误,拆桥(打断论题与论据的联系)等方法来进行论证的削弱。(五)逻辑基本规律的运用。逻辑基本规律也叫思维基本规律,是人们正确思维必然要遵循的思维规律。逻辑基本规律有三条同一律、矛盾律和排中律。它们是人们思维确定性的不同角度的表现,同一律要求思想的同一性,矛盾律要求思想的无矛盾性,排中律要求思想的明确性,这些是人们在现实思维中正确思想的基本要求。行测考试中巧解题目,也应该注意让思维合乎逻辑基本规律。比如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我们要总结文段主旨,那么同一性是必须要关注的,要关注细节性的问题,概念和观点的偷换都会造成主旨的偏离与内容实质的转换。而在选词填空中关注同一性会让我们更容易选出合乎文段语境的词句。语义深浅的程度,前后呼应的手法,都和整体内容的同一性相关联。至于关注矛盾的出现,则是我们对于思维无矛盾性的直接体现。当我们注意到这些问题,会使我们解题的准确率大大提升。综上所述,逻辑的知识与技巧在行测考试中有很大的应用空间,这应是应试者必备的技能,要认真学习,善于运用。

查看全文

语法逻辑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用

一、语法逻辑与其教学现状

(一)语法逻辑。逻辑一词从狭义上讲,指的是思维的规律,是与人思维、意识相关的学问。广义上的逻辑则主要泛指规律,包括思维规律与客观规律。顾名思义,语法逻辑即是学习“语言”的方法、规律,是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一套规则,在一定层面上等同于“语法”,强调的是语言在运用上、组合上的语法结构的规范性和正确性。但是,语法逻辑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因为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语文更是集合语言、语法、语用等众多因素的学科。牵涉到文字的问题,就必须考虑到语言的语法成分和语法逻辑,此时的语法逻辑不仅要求其语法使用正确,还要求所说的语言符合内容上、语义上的“正确”,即符合人们约定俗成的共同的说话习惯。(二)语法逻辑在当下教学中的地位。语法逻辑可划分为三大类,即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和外语(英语)的语法逻辑。“语法逻辑”教学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一定的困境。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在教学中趋于碎片化,只有在文言文教学中稍有提及,同时,限于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教学任务的安排,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教学在高中教学中始终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现代汉语新兴于20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经过近百年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在教学中只有病句题专门考察其语法问题,阅读、写作的教学中少有系统地讲解语法知识、强调语法逻辑,更不要说将语法逻辑嵌入到整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而现代汉语与外语的语法逻辑虽有相同之处,但囿于学科法方面:学生需要清楚句子的构成要素、各要素所涉及到的众多词语、各个词语的词性问题;在语法逻辑方面,学生造句时,需要辨析不同要素间的关系、掌握小说四要素、考虑到小说文体的特征等问题。此环节中,通过句法填充,解决语言层面的问题。在第二环节中,则着重分析句子对文章的引导意义,其中分析句中词语的特征及其指涉的方向。如探析能充当主语的“祥林嫂”一词,就能够明确其概念特征指向她的出身、她经历的事件、她精神崩溃的原因,以及封建社会中众多的“祥林嫂们”的命运等等。由此,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完成了从句法填充向文本分析的过度,也落实了语法逻辑教学的“基本任务”和文本探析的教学任务。(三)从还原“故事原型”拓宽诗歌文本。董乃斌曾说:“中国文学确实有着悠久深厚、丰富多彩的叙事传统。以文史不分家著称的中国古代文学和史学,从源头上就显示了丰沛的叙事性特征。”他认为中国文学不仅是抒情的文学,同时也是叙事的文学,古老的中国文字,就是为记事叙事而产生、而进化、而成熟的。自然而然,承载着先民们丰厚文化情感的诗歌、文言在一定层面上都包含了叙事的成分。既然是“叙事”,那就可以找到当中的“故事原型”,或者通过语言,无限地接近故事最初的样子。相较于句法填充、辨析词性等教学方法,还原故事原型则从句群的角度来进入文本,考察的是学生对一个或多个句群的组织能力,锻炼到的不仅仅是学生的语言表达、写作的能力,更多的是思维逻辑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笔者在讲述杜甫诗歌的时候,从诗歌的叙事性切入,通过让学生还原“故事原型”来重新掌握诗歌。这样做的原因有三:根据已有诗句,让学生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充完整该诗歌的“创作情境”,能够充分地锻炼学生的语法逻辑能力;在还原诗歌故事原型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知识储备库,让学生在讲述故事时,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对诗人情感的深入分析;打破诗歌“抒情化”这一固定教学模式,增强趣味性、故事性,帮助学生由文本分析层面进入到文化表述层面。从课堂的生成情况来看,效果良好。学生对第一首《蜀相》的故事表达虽然还不算熟练,但在第二首《旅夜书怀》和第三首《咏怀古迹》的学习时,已经渐入佳境,语言逻辑清楚、表述得当,对诗歌的主题、诗人的情感表达也能表述准确。这种让学生进入到诗歌的原始情境中,更能够唤醒学生对诗人情感的共鸣,对诗歌的掌握也就格外深刻。

三、语法逻辑教学对当下的意义

语法逻辑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上较少系统的讲解,尤其是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问题,长久以来都被忽视。但语法逻辑是一切文章的必备要素之一,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我们必须要将语法逻辑的教学问题放在突出位置,认识到语法逻辑教学的重要意义。(一)对语法逻辑在教学中的地位的再度审定。高中语文教学与其说是对语法逻辑问题进行无意识地忽视,不如说是师生在语法逻辑这一难题面前都选择性地回避。一方面,语法逻辑问题在试卷中少有专项考察,导致师生皆不重视;另一方面,现代汉语的语法逻辑与古代汉语的语法逻辑、外语的语法逻辑相比,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不少老师也难准确、熟练地提纲挈领,在短时间内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甚至有戏言称,语文老师等着英语老师教给学生语法知识,而英语老师则等着语文老师对学生的语法问题进行专门训练。这虽有夸大的成分,但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大家对语法知识这一难题的回避态度,更不用说深入分析语法知识背后的语法逻辑了。但是,语法逻辑问题必须在教学中得到解决。笔者认为,将语法逻辑教学深入到课堂当中,能够帮助学生,甚至是部分语文教育从事者重新认清语法逻辑在语文课堂中的重要地位,认识到其对小说、诗歌、散文等文体的基础性作用,对学生读、说、听、写、思等能力培养的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和教师重新审定语法逻辑教学重要性,在语法逻辑的学习中研究文本,在文本的理解中思考、辨析语法逻辑。(二)对高中语文知识的全面贯彻。语法逻辑既指向学生的基本功———掌握语言的运用方法,还指向语文教学的人文层面———增强学生的感悟力与思维力。在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常被分为三大部分: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这三者都是以“语法逻辑”为根基、以语言文字为肌理、以思维逻辑为灵魂导向。在基础知识方面,无论是字音字形、成语、病句还是语言得体、词语辨析均涉及到语言在运用上、结构上的正确性,渗透到词性、搭配等细微问题;阅读上,鉴赏性阅读虽然以修辞为主,其实与句子、句群的语法理论不无关系。写作上,遣词造句准确生动的表达和合理的谋篇布局也都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法和逻辑修辞知识。一方面,以语法逻辑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将会全方位、多维度地辐射到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另一方面,以阅读促进写作与巩固基础知识,以写作提升阅读质量和人文素养,将会从多个层面反馈于“语法逻辑”的学习任务。(三)对新课标思想任务的具体落实。语法逻辑还涉及到高中语文教学更深的层面。其于语文学科的4个核心素养和12个课程目标息息相关。只有掌握了语言的语法逻辑,才能实现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促进思维发展与提升、提升审美的鉴赏力与创造力、实现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才能更好地落实12项课程目标,进一步深化语文教学。

明确语法逻辑教学的思维培育目标,探寻出有效的语法逻辑训练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拓宽以语法逻辑为教学切入点的逻辑思维规律,是当下语文教学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方向,也是在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教学“痛点”。作为一线的高中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同时也有能力从“语法逻辑”着手,直面语文学习中的语法痼疾,为尽早解决这一痼疾贡献自己的心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