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后国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11:01: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落后国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社会主义与落后国家现代化综述
摘要:社会主义,可以分为“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自从诞生社会主义国家以来,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没有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其最大特点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通过苏联模式的现代化的挫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巨大成功,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现代化的成功模式。
关键词:现实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现代化模式;选择
马克思、恩格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始终坚持了辩证、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依据对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分析,论证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历史必然性。但是,对于将来的这个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将要经历自身的哪些发展阶段,他们都认为只能由处在这个将来社会中的将来的人们,依据其当时的实践去做出判断,而决不能在这种实践产生之前,就毫无根据地凭空猜测。恩格斯指出:“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
一、理想社会主义与现实社会主义
要认识社会主义,有必要区分“理想社会主义”和“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论述的理想社会主义是指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也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从典型的、成熟的资本主义形态中推演出的能够完全替代资本主义的人类社会高级形态。
剖析列宁对落后国家合作社的认识论文
摘要: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是如何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并引导他们走社会主义道路。在探索和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列宁改变了十月革命对合作社的思想认识,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的合作化思想运用于俄国农村的社会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这表明列宁在晚年终于找到了东方落后国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列宁农民合作社
农业合作化是东方落后国家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把农民组织起来并对他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由之路。列宁通过六年的反复试验和曲折探索,最终提出了关于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重要思想。
这一思想作为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当时对引导俄国农民阶级走向社会主义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其他东方落后国家寻求农村社会发展道路也有重要的启示。
一、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种思想或理论都不是在人们头脑中凭空想像出来的,而是有其一定的形成轨迹和发展过程。列宁的合作社思想也不例外,它是列宁随着俄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在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合作化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断改进和发展先前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从总体上说,列宁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指导理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落后国家;社会主义模式;社会发展
[论文摘要]马克思系统地研究了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模式形态,深入研究了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东方落后不同类型的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模式,探讨了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对落后国家走向现代化,特别是走向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具有启迪作用。
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模式理论的构想,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模式;二是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模式。马克思对西欧发达国家以外的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的探索,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他对东方社会和亚西亚生产方式问题的研究。虽然这个时期马克思还没有对落后国家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模式的可能性进行构想,但他已注意到了东方落后国家不同于西欧社会特殊的社会发展道路,并认为落后民族、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又寸欧洲社会主义进程有可能起到先导作用.马克思认为,“中国革命是整个亚洲大陆的政治革命,并第一次提出了一种有特殊性的“中国的社会主义”的概念,并把它同“欧到刊的社会主义”相对照。马克思真正深人探讨落后国家的社会主义模式是从70年代开始的。这一思想体现在晚年马克思的人类学、古代社会史笔记及有关通信中。马克思晚年利用古代社会史和人类学等材料,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过程特别是落后国家的历史发展道路,揭示落后国家实行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发展之路的具体可行的途径。马克思主义的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相互:补充的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有:
(一)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社会类型与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落后国家选择社会主义模式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认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主要限于西欧各国,这是从一种私有制形式变成另一种私有制形式的历史运动,有其特有的孕育和成长的演变过程;相反,俄国等落后国家由于所处的历史环境和它“毫无相似之处”,所以走着各种各样不同于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属于必然。晚年马克思希望通过全面研究各种前资本主义的社会历史过程,特别是原始社会后期和文明社会初期土地所有制关系的演变、原始公社的解体和国家形成的各种途径等,揭示不同类型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多样化的道路。从不同社会类型的国家以往历史道路不同,可以进一步看出它们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起点、社会环境是各不相同的,因而它们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必定也是多样化的。这种多样化不但不会影响它们在根本的发展方向上的统一性,反而会体现其统一性。列宁认为:“世界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仅丝毫不排斥个别发展阶段在发展的形式或顺序上表现出的特殊性,反而是以此为前提的。落后国家完全不必把西欧社会的发展道路当作典型的模式在后面夕卜步亦趋,应当开创出自己特有的走向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创建自己的特色模式。
(二)世界历史与社会发展的跳越式是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模j艾的理论前提。
落后国家经济发展决策与展望
一、落伍国家面临的起飞前前提
落伍国家相对于前进前辈国家来说有先天的不足,出格是二战后新自力的国家与发家成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差距更年夜,持久的殖平易近统治,已经形成了它的凭借性结构,加上国际、国内形势都已发生了急剧的转变,使他们不能再象西方成本主义国家那样可以履历几个世纪的渐进的成长,是以,落伍国家要赶超前进前辈的成本主义国家就必需另辟捷径。首先,成长中国家的经济成长水平普遍斗劲低,工业基本亏弱,堆集率很是低,而且,他们的平易近族成本弱小,无力承担起成长平易近族经济的重任,在与国外年夜工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同时,普遍的轻重工业比例失踪调,国内市场的畸形成长,使成长中国家经济缺乏自我持续高速增添的前提和能力。在工业化的早期阶段,西方成本主义国家可以经由过程对外殖平易近扩张和掠夺获取年夜量的成本堆集,这些前提成长中国家不具备;西方成本主义扩张时面临着泛博的未开拓市场,这些前提成长中国家也不具备。其次国际商业前提也发生了转变,在自由成本主义阶段,成本向外扩张在客不美观上导致了殖平易近地必然水平的开发,发生回波效应。但到成本主义进人帝国主义之后,成本主义已平稳地节制了殖平易近地,在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安靖的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形成了中心与外围的凭借关系。因为经济结构水平单一低下,商业前提恶化,财富不竭地从成长中国家向发家国家转移,而危机则不竭地从发家国家向成长中国家转嫁。回波效应削弱,马太效应增强,成长中国家的成长面临着一个十分严重的外部情形。
二、落伍国家经济成长计谋选择
若何在这种晦气的前提下迅速地集中资本并进行优化设置装备摆设呢?市场自己有其局限性,况且成长中国家的市场极不完美,朋分严重,高度扭曲,依靠它不成能使资本达到有用的设置装备摆设,而且还可能造成华侈,同时,弱小的平易近族成本家无力担负起成长平易近族工业的重任,幼小的平易近族工业也不成能与强年夜的跨国财团相抗衡。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强年夜的国家政权才能够有力量为国家的工业化莫定基本。是以,落伍国家在成长的初期一般来说权力相对集中,相对于市场而言,打算更受到亲睐,相对于自由商业而言,关税呵护更常见;在工业成长计谋中,重工业相对于轻工业更优先获得成长。这在早期超越成功的国家中获得了自觉的运用,如统一后的德国,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强有力的政府指导和财富政策起了极其主要的浸染,并保证了工业的成长不变的秩序。相对于英法等先行完成了工业革命的国家而言,德日这些后起国家采纳了超常规的成长,国家积极拔擢工业,出格是重工业(这可以从德日两国强年夜的军事工业浮现出来),同时对外实施关税呵护。政府的调控不仅最有用地集中了资本,而且连结了经济的不变和持久成长,是以,德日两国能后发先至。
若是说德日的成长计谋是一种自觉的话,那么苏联二、三十年月的工业化则是一种自觉的选择。列宁逝世后,苏联国内就经济成长计谋睁开了激烈的争论,以布哈宁为首的一派强调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彼此协调的平衡成长;而以托洛茨基为首的另一派则强调以工农业铰剪差的形式来促进国内成本的迅速堆集,优先成长重工业,使国家迅速重工业化起来的非平衡成长计谋。那时,布哈宁的理论被接管,并在“新经济政策”中浮现。而托洛茨基的理论则受到批判。但从往后斯年夜林工业化的路线来看,很较着托洛茨基的理论获得了贯彻。无论后来我们若何看待苏联的解体,但苏联迅速地从一个还残留着农奴制的欧洲病夫酿成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这一切才仅仅十九年的时刻,是在一个极其严重的国内国际情形中取得的,其间还同化着斯年夜林小我的一些严重错误,我们就不能不赞叹苏联的事业,那么若何评价苏联的起飞呢?
若是苏联按照布哈林的路线走,凭借苏联宽敞宽年夜旷达的河山,巨年夜的人力资本和丰硕的破产,苏联最终将成为一个强国,但速度将十分迟缓,并不竭受到经济波动的困扰。当然,苏联可能不会在1991年解体,但很有可能在1941年就已塌台。布哈林的理论并不错,但提出它是在一个错误的时刻,它应是第二阶段的指导纲要。从托洛茨基的非平衡理论来看,虽然并不理想,是曩昔的经济学教科书中受批判的对象,但他很适合那时的苏联的状况,恰是经由过程这条路线,苏联不单成立了强年夜的重工业,奠基了强国的基石,更主要的是,重工业培植引致投资高堆集,拉长了投人、产出自我轮回链条,加年夜财富关连度,供需失踪衡只有在超持久后才会显露出来,从而避免了经济波动的于扰,保证了经济超高速持续成长。
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探索
一、世界历史理论:马克思探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
马克思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是以对世界历史理论的研究为前提的。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马克思在对资本主义“典型国家”——英国的经济关系研究中,以其惊人的洞察力对人类发展的历史趋向作了总体概括,对世界历史的形成、扩展及给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变化作了考察。马克思的这一探索主要从“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和资本主义的世界性扩张两个方面展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不断拓展自身的活动范围基础上的发展,是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发展。这一发展过程决定了它不能在自我封闭的历史环境中生存,不能处于孤立隔绝的状态,它具有显著的国际性和开放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共产党宣言》中,阐述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14页)推进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正是“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6页)。
世界历史的形成虽然与世界市场的建立有着直接的联系,但归根到底则是生产力与世界交往的交互作用。大工业的建立、美洲的发现对殖民地的贸易,以及东印度和中国市场的开辟,使世界市场得以形成。“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6页)无论是在物质产品方面还是在精神产品方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但是,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历史”。(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8页)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在民族性和世界性关系上的反映。世界历史的形成,使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狭隘地域内单独进行运动的各个不同的民族、国家,越出了狭隘的地域,卷进了世界历史的漩涡之中;这时,各个民族、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开始纳入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整体。因此,在世界历史条件下,各民族内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和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相联系的,并在总体上受到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影响和制约。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论文
[内容提要]近几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歪曲的、教条式的理解,才能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发挥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卡夫丁峡谷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晚年马克思”研究热的兴起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的不断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现状来看。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取得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然而,由于文本形式的特殊性、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们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不少分歧。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跨越论”的全面把握,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了困难。影响人们对“跨越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判断。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有关文本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对于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正确发挥“跨越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论”直接关涉的文献不多,但其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其中一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在印度等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存在形态。那么,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农村公社的历史方位呢?马克思认为,将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由于俄国农村公社具有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没有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它的所有制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双重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思考
[内容提要]近几十年来,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长盛不衰的热点。只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歪曲的、教条式的理解,才能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发挥其指导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论卡夫丁峡谷
近几十年来,随着国际范围内“晚年马克思”研究热的兴起和人们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与教训的不断反思,马克思、恩格斯晚年提出的俄国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以下简称“跨越论”),成为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热点。从研究现状来看。深度和广度较之以前大大增强,取得的共识也在不断增多。然而,由于文本形式的特殊性、相关问题的复杂性,加之研究者在知识背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性,人们迄今在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上仍存在不少分歧。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的出现,固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人们对“跨越论”的全面把握,避免理解上的片面性,但同时也给人们的理解增加了困难。影响人们对“跨越论”的科学性和现实意义的判断。因此,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原则指导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对有关文本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努力做到“四个分清”,对于科学阐释“跨越论”的理论内涵、正确发挥“跨越论”的实践指导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跨越论”直接关涉的文献不多,但其思想内涵却十分丰富。其中一些思想反映了马克思、恩格斯对落后国家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科学认识,不仅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这样的落后国家解决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东方社会残存的农村公社是古代公社的最新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反对民粹派将俄国农村公社神秘化、独特化的做法。马克思认为,从历史上看,农村公社并非为俄国独有,回顾一下遥远的过去,人们就会发现,西欧到处都有不同程度的古代类型的公社所有制。从当时的现实来看,在印度等东方国家也有类似的存在形态。那么,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农村公社的历史方位呢?马克思认为,将所有的原始公社混为一谈是错误的。他借用地质变化规律来说明原始公社的演变:“地球的太古结构或原生结构是由一系列不同时期的沉积组成的。古代社会形态也是这样,表现为一系列不同的、标志着依次更迭的时代的阶段。俄国农村公社属于这一链条中最新的类型。”由于俄国农村公社具有较早类型原始公社所没有的历史特点,特别是它的所有制兼具公有制和私有制的双重性质,因此,马克思指出:它是“原生的社会形态的最后阶段,所以它同时也是向次生的形态过渡的阶段,即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的过渡”。
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研究论文
[摘要]教育对于人力资本的形成具有最重要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极大的影响着一国经济增长的速度。提高对教育的投资可以增强人的智力和技能,使众多的人力资源转变为具有一定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及经验的人力资本,对落后地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根据不同教育形式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资重点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落后地区教育投资人力资本
一、教育形式与人力资本
教育分成基础教育(小学和初中教育,即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中和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些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可以分成两种类型:基础人力资本(小学和初中教育)和专业化人力资本(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基础教育可普遍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形成很大的人力资本存量基数,是基础人力资本。中等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是专业化人力资本,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的专业化人力资本;对于高等教育则是精英教育,所形成的可叫做高等教育所形成的是高水平的专业化人力资本。
教育对于经济增长具有的重要作用,但对于资金是投向基础教育、中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的问题上,各国采取的政策导向也各不相同,由此带来了人力资本形成水平的差异,进而对该国或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木桶理论”与教育投资
马克思晚年跨越论论文
【内容提要】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英文摘要】TheglobalismandorientalsocialdevelopmenttheoryinMarx’slateyearscanbefurtherprobed.Thefactthatthebackwardcountriestook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provedagainthegenerallawofsocialrevolution,henceinevitable.ThebackwardCountries’taking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itselfdeniestheworldcapitalist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conditions,thebackwardcountriescanstrideacrossnotonlythe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hipbutalsoitsproductiveforces.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跨越/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力developmentalapproachoforientalsociety/strideacross/worldcapitalistsystem/productiveforces
关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即东方社会理论),理论界、学术界有过不少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其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以期给世纪之交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及其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革命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地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界在阐析这一理论时,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与不排除个别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发生社会革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作为立论依据。这虽然是有道理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令人信服。其实,要说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便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形态的变革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的国家。
马克思理论与发展道路分析论文
【内容提要】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具有必然性,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英文摘要】TheglobalismandorientalsocialdevelopmenttheoryinMarx’slateyearscanbefurtherprobed.Thefactthatthebackwardcountriestook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provedagainthegenerallawofsocialrevolution,henceinevitable.ThebackwardCountries’takingtheleadinenteringsocialismitselfdeniestheworldcapitalistsystem.Undercertainhistoricconditions,thebackwardcountriescanstrideacrossnotonlythecapitalistproductionrelationshipbutalsoitsproductiveforces.
【关键词】东方社会发展道路/跨越/资本主义体系/生产力developmentalapproachoforientalsociety/strideacross/worldcapitalistsystem/productiveforces
关于马克思晚年提出的跨越论(即东方社会理论),理论界、学术界有过不少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及其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仍有许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本文拟从四个方面进入深入分析,以期给世纪之交现实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新的方法论。
一、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及其东方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验证了人类社会的一条普遍规律:社会革命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地区
马克思主义东方社会理论认为:经济落后的东方国家由于它所处的历史环境,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享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理论界在阐析这一理论时,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普遍性与不排除个别地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首先发生社会革命,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作为立论依据。这虽然是有道理的,但还不能从根本上令人信服。其实,要说明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只要我们把目光转向更加久远的人类历史长河,便会发现一个基本的事实,社会形态的变革总是首先发生在落后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