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9:24: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论述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戏曲舞蹈艺术论述

戏曲是中国文化最古老、最优秀的组成部分,它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树一帜的艺术瑰宝,其艺术形式是“以歌舞演故事”。这种表现形式,不仅迥异于话剧,而且也有别于歌剧和舞剧。戏曲的唱念是音乐化、吟诵化之“歌”;戏曲的做打则是身段化、节奏化之“舞”,但它们又受到戏里的情节化和性格化的支配,所以,我们可称之为唱念做打高度综合的歌舞剧。说起戏曲是歌舞剧,我认为戏曲的舞蹈更为重要。因为它无动不舞,而且,戏曲中每一个行动(人物出场、行路、开门、关门、喝酒、思索、冲突、喜怒哀乐等)都是用舞蹈化的形式来表现。所以,戏曲舞蹈既是戏剧化的舞蹈动作,又是舞蹈化的艺术形式。关于戏曲舞蹈的话题,也曾有许多人进行研究和总结,但都只是接触了戏曲舞蹈的外部动作和对这些动作的分析。那么,究竟戏曲舞蹈及其规律的意义所在,这是一个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下面,本文就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追溯中国戏曲舞蹈的起源

首先,我们从戏曲舞蹈的起源谈起。中国之有舞蹈,远在中国戏剧尚未具体形成一项独立艺术之前,据今日所知,在中国最早的殷墟甲骨文字中,已经有“舞”字的刻字;同时也有了“乐”字。那就是说,在远古的商朝(公元前1783年至1135年)中国已有“乐”、“舞”尚未存在。但因缺乏具体记载,已不容易知道当时究竟是怎样的乐和舞,直到周朝的春秋时代(公元前722年至481年)才获得一点端绪,那就是所谓“大武之乐”的一种舞蹈。①在这项“大武之乐”中,不但舞队的动作一招一式很清楚,而且还含有故事性。这个故事就是“武王伐纣”。因此,根据记载推想起来,在春秋时代已具有这种含有故事性的舞蹈。此外,如:《史记》中记载的“优孟衣冠”、“傩礼”,以及后来的《东海黄公》、《兰陵王》、《踏摇娘》、《参军戏》等,虽然都还不是完整的戏剧,但大都含有人物、故事或舞蹈成分。在中国戏剧形成一项独立艺术之后,从南宋戏文到元代杂剧,不但场次上常用舞蹈作为穿插,甚至动作上也载明是舞蹈,尤其是元代杂剧,其在勾栏演出时,终场用舞蹈来作为送客节目,名叫“舞鹧鸪”,由此反映出中国舞蹈已逐渐融合到中国戏曲的表演动作上去。那么,至于中国戏曲如何应用舞蹈及使其表演动作成为舞蹈化,我们容后再谈。从文字记载中的石窟、墓室、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其舞蹈形象与戏曲舞蹈显然是大不相同的。从远古到汉、唐,根据记载:舞蹈的任务包括模仿生产劳动、自然现象(鸟、兽)、求爱、祭祀、庆典,以及纯表演等。这些舞蹈偏重于宗教性、纯舞性、自娱性、表现性、情绪性、原始性。但这些特点在戏曲舞蹈中恰恰都很少,甚至没有,戏曲舞蹈的特性是人物形象典型化和程式化(生、旦、净、丑),其舞蹈动作具有比拟性、叙事性、哑剧性、特技性、戏剧性。

二、戏曲舞蹈中的程式化动作

在戏曲中被公认的最富于舞蹈性的剧目,如:《挑滑车》、《林冲夜奔》、《小放牛》、《秋江》、《三岔口》、《雁荡山》、《拾玉镯》、《盗仙草》、《闹天宫》、《贵妃醉酒》、《昭君出塞》、《霸王别姬》等。我们从中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所有的舞蹈都是由两个主要因素构成的:一是,人物的身份决定了舞蹈的基调。如:大将就用“长靠”,特点是稳重,而英雄豪杰则用“短打”,特点是轻飘;二是,唱词的内容决定了舞蹈动作的组合结构。如:《挑滑车》中的“石榴花”一段,它是戏曲舞蹈的代表作,载歌载舞、动作幅度大、难度大、技巧高。但构成这一段舞蹈动作的方法是唱词说到哪里,动作就比拟到哪里。如:“耳听得战鼓咚咚,耳听得鼓咚咚”,就做左右两次“大刀花转身”接“听状”,“兵和将士枪刀绕”,动作就是用手比成“枪、刀”形,然后双手作“绕状”。再比如《林冲夜奔》中唱到“按龙泉”则手扶宝剑,“血泪洒征袍”,并作“挥泪状”,同时以手指袍。此外,如:《三岔口》中的摸黑对打,《秋江》中的划船过江,《拾玉镯》中的喂鸡、做针线活等,看似惟妙惟肖,但都是经过高度技巧化的哑剧性舞蹈。那么,在戏曲中情绪性舞蹈不能说没有,如:《钟馗嫁妹》中的“火判”中都有这样的成分,但却不是戏曲舞蹈的主要部分。可以说,几乎所有舞蹈(不论文舞和武舞)都是在人物形象高度典型化之上具有比拟性、解说性。即使不加唱词的纯粹舞蹈片断,如:“起霸”、“走边”、“趟马”。表现思索过程的舞蹈,如:《铁龙山》的“观星”,《一箭仇》的“望庄”,《周仁献嫂》的“踏帽”等,也都是经过高度雕琢而形成的生活性的舞蹈动作。另外,有人说戏曲中的水袖动作是继承了汉、唐时期“长袖善舞”的传说,这只是形式上的分析。戏曲中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穿水袖的,青衣穿水袖完全是为了表现大家闺秀、贵族夫人的身份,而区别于穿短袄的小家碧玉的花旦。它的要求是娴静端庄,文雅含蓄。既不是“张议朝出行图”中画的那样的“长袖舞”,也不是赵飞燕、杨贵妃在宫中作的“长袖舞”。戏曲水袖确有很丰富的动作,但恰恰也都是直接表现人物和生活内容的。②如:出场时,水袖左一摆、又一摆,然后双手在腰部捂住,这就表现了人物的身份。如:表演“哭”、“怒”则翻袖、拂袖;表演“喜”、“乐”则耍袖;表演“惊”、“恐”则抖袖;表演鬼形则双袖直垂,行走时飘渺若无,以及遇到“风、雷、滑倒”都有水袖的舞蹈动作。可见这些都是经过舞蹈化而再现的生活形态,而不是汉、唐宫中的“长袖”之舞。因此,我们说戏曲舞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舞蹈。它是我国千百年来历代舞蹈中的一个支流,它是以程式化的戏剧性舞蹈为特征,以表现生活内容为特长的一种舞蹈形式。那么,究竟戏曲的舞蹈行动,是否全部都是舞蹈呢?其舞台艺术形象是否整个都是舞蹈艺术的形象呢?有些动作看来很接近生活,是否只是“对生活动作的美化”而已,而不把它算做舞蹈呢?如果把“唱、念、做、打、舞”并列来说明戏曲表演体系的实质,是否准确呢?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对戏曲表演体系的认识、总结和发展,让我们从舞蹈艺术规律及审美角度上去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三、戏曲舞蹈中的审美意识

查看全文

旅游文化营销论述

一.目前东钱湖旅游产业的发展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旅游发展统一规划从东钱湖旅游产业布局可以看出,目前东钱湖地区已开发了不少旅游景点、休闲娱乐配套设施、但这些设施分布分散,而且功能较为单一,良好的湖光山色中错落了不少湖景别墅,这些别墅大多开发利用了一线湖景土地,缺乏整体规划,缺乏城市配套。同时如果从产业结构来看,旅游产业在东钱湖仍处于弱势,东钱湖镇上仍处于乡镇经济阶段,家庭作坊式制造业居多,各类基础设施仍无法充分满足现代旅游业发展的各项需要。

(二)旅游产业链不够完善以现代旅游业中旅游核心竞争力=自然风光+人文资源+观光购物+主题产品+特色娱乐这一五要素而言,目前东钱湖地区的主要旅游吸引力还仅在于五项之一的自然风光,即处于旅游产业的观光旅游这一初级阶段,大部分游客旅游时间处于周末或节假日阶段,平时很少,旅游逗留时间短,很少超过两天。旅游产品体验度不够,娱乐、购物、餐饮等相关旅游特色产品缺乏,除钱湖鱼干、土家菜点之类的初级旅游产品外,游客来东钱湖旅游后没有可供选择的特色旅游产品。并且旅游文化资源发掘不足,没有充分挖掘东钱湖地区的“佛家文化”、“南宋石刻文化”、“福泉茶文化”、“商文化”、“官文化”等旅游文化资源,造成旅游文化吸引力不足,缺乏文化底蕴,缺乏从文化上吸引旅游者二次观光的旅游动力。

(三)重大旅游项目少由于整个东钱湖区域尚未经过高度工业化发展阶段,因此旅游产业的发展必须经过重大项目的推动和支撑,以解决经济增长、人员结业、产业调整等多项问题,而从东钱湖历年的引进重大项目来看,1999年启新高尔夫、2001年雅戈尔动物园、2002扩建湖心景区、2003新建福泉山景区、2008年建成两家五星级大酒店、2012年旅游环湖骑行带,基本上平均一年不到一个大项目,旅游接待能力落后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又拖累类旅游产业发展,使整体旅游产业处于既不能发展二产、三产发展速度又低于期望值的尴尬境地。

(四)旅游营销缺乏统一协调东钱湖区域内虽然目前景点众多,但各景点、宾馆、饭店都有各自的营销队伍,大部分各行其是,促销活动也缺乏统一的组织,对外形象也是五花八门,很多旅行社到了东钱湖都不知道与谁联系,更无论普通游客了,由于各自为政也使旅游对当地经济的贡献仅仅限于单方面,没有有效的统一商业运营模式,没有独立的旅游公司与旅游直通车,没有统一的旅游线路规划设计,最终观光客多于休闲度假客,旅游产业有环无链,产业规模效应无法显现。

二.利用旅游文化营销方式推动东钱湖旅游产业发展

查看全文

语文口语表达论述

在我们的课堂上,为我们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口语锻炼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特别重要,这也是身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的基本责任。口语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会成为影响人生成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一个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很好的回答老师的问题,或者向他人请教清晰正确的表达出来,别人才能够更好得理解;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思想的交流、感情的沟通,最直接、最方便的途径就是语言,用美妙的语言表达情感,表现意图,体现修养。这种良好的表达能让你的行动锦上添花。

但是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回答问题,他们或者词不达意,语病多多;或者反应迟钝,嗫懦难言;还有的颠三倒四,语序混乱;,词汇缺乏等等。实验表明一次失败的发言往往会给一个孩子心头造成挥之不去的阴影。长此以往,当这种自我否定的阴影伴随他的一生,我们说,这个孩子的一生不再明亮。所以说拥有良好的口才,才有阳光人生。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口语表达是书面表达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重要。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明确口语表达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口语表达能力,就此,我谈谈几点看法:

一、何为口语表达

口语表达是一种基本的学习和生活能力,它和我们的写作能力、生活能力、组织能力一样都是人智慧的一种反映。它是一种用口头语言准确、恰当、生动地表达思想感情的能力。良言一句三冬暖,巧妙表达才能和谐交往,如虎添翼;词不达意,往往处处受限,步履维艰。古人说:一言能兴邦,一言能丧国;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西方一位哲学家也说:世间有一种成就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敬仰,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能力。因此,好的口语你、表达能力是一生的财富,是事业成功的基石。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首先必须让学生获得正确且清晰的信息,老师要清楚的表达自己所提问的问题,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的思考并组织语言,进而清晰的表达出来。其次,“听”是学生在课堂上获取一切知识的先决条件,专心的听就那从老师和学生那里获得信息,从而更快更好的积累规范口语表达方式和方法,为口语表达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抓好学生的听先要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让他们明白倾听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小学生的倾听意识,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集中时间比较短,所以很难聚精会神的听完教师的课堂内容,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让学生乐于听,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力求让教学直观、生动、有吸引力,还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倾听方法并以多种形式的鼓励措施促进学生倾听,从而为促进学生表达创造先决条件。

查看全文

继续解放思想论述

现在,比较时新讲多少次思想解放。这样的表述是否准确?我认为可以商榷。如果将“解放思想”作为思想路线看,那么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是一直坚持的,不仅每次党代会都强调,平常场合也一直讲。从这个意义上说,讲多少次或第几次,就给人一种时有时无、时断时续的感觉,因此,似不那么准确。但是,若从思想状态言,同每个人一样,对事物的认识,有时兴奋,有时不那么兴奋,因而思想解放会呈现高潮或非高潮状。就此而言,这可能比简单地讲第几次会少产生一些误解。当然,高潮也有大有小,起潮的能量不一样,其等级也不可能一样,因此也可分为高潮、次高潮之类。作为第一等级的大高潮,在我看来,自年到现在只有两次:一次就是年掀起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再一次就是*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其他的几次恐怕都达不到这个等级,正因为这样,也没有自发地形成目前这样的隆重纪念活动。

目前,不少媒体宣传十七大开始了“第三次思想大解放”或“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当前是否形成具有第一等级意义上的思想解放大高潮了呢?在我看来,恐怕不好这样说。

第一,从十七大报告看,无论从导语对解放思想的强调,还是从全篇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来讲,无疑贯穿了思想解放的精神,是一篇思想解放的好报告;但是报告并没有专门段落论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对解放思想提出有哪些具体的新要求。

第二,若讲是“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那么,它主要解决什么问题?从一些媒体言论看,似较空泛,或者说仍停留于精神状态的要求,而没有聚焦,要解决什么问题不明确。这与前两次的情况大相径庭。因此,我认为,关于当前思想解放的表述,还是用十七大报告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这个提法比较科学。

那么,媒体为什么对当前思想解放的宣传这么热闹呢?应当说,这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期盼和渴望。如果说由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掀起的思想解放运动,引发了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那么这个革命就应当是全方位的,既有经济体制的,又有政治体制的,还有其他方面的。诸多方面体制的改革,既有量变的、渐进的、要素性的改革,又会有这个领域的质变性、飞跃性、体系性的变革。*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思想解放,则引发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根本变革,即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也是一次革命性的巨变。如果要评选改革开放30年思想解放最伟大的成果是什么?若投票来选择,我将选择“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们国家经济发展走上快车道,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当然,这个体制和机制还不够健全,很多方面还不配套,远没有完善,这是目前的经济社会层面出现许多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又不仅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问题,说到底,又牵涉政治体制改革。说我国这些年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不对的,因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也推行了许多重要改革措施。应当承认,我国民主政治有很大进步。这是一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是同等的,也不是同一个级别和层面上的。经济体制改革已深入到核心层次,发生了质变性、飞跃性、体系性的变革。政治体制改革在总体上仍处于量变的、渐进的、要素性的改革这个层面。两大改革的不对称性,给权钱交易留下了很大空间,从而成为产生腐败的一个重要温床,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的一个重要因素。人们对当前继续思想解放的期盼和渴望是什么?根据我的直觉,就是期望加大政治体制改革的力度,加快民主政治建设的进度,使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尽量相协调。

查看全文

领导对批评的论述

从小到大一个人总会受到不同的原因来很多的批评,不仅生活中这样,工作中也是这样,批评是一个任不可回避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对批评的论述来谈一谈粗浅的认识。

一是要正确地认识批评,勇敢地面对批评。任何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都是有局限性的,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认识不到的偏差或纰漏,这就需要有各方面的批评来给予帮助、提示和警醒,以求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改进。正所谓“良药苦口利于病,良言逆耳利于行”。批评尽管是一种负面的沟通,但它却是一种可贵的资源,对于提供信息,发现错误,改正缺点,提高工作水平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如果一个人缺少或拒绝了这种资源,那么他就很难有快的进步、大的收获,也就失去了走向成功的动力。因此,我们不要把批评当成包袱,而是在批评来临时,要清醒地认识,辨证地分析,正确地看待,把每一次批评看作是改进工作、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能力和水平的机会。

二是要正确了解批评者的用意。批评,尤其是严厉的指责很容易伤合气,很容易打消被批评者的积极性、损伤其自尊心,因此,领导或同事在提出批评时一般是比较谨慎的,是比较讲究方式方法的,是在经过认真考虑和对个体特点进行分析后提出的,他们是从有利于工作、有利于集体利益、有利于个人发展的角度出发的,决不会把对别人的批评成自己的乐趣。基于这一点,在面对领导和同事的批评时,要正确的领会他们的意图,了解他们的良苦用心,以积极的态度,肯于接受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将批评作为学习进步的动力,力戒同类错误的再次发生。

三是主动分析受批评的原因。“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在生活和工作中一个人决不会永远的正确,在出现失误和错误时,批评也就会随之而来,一般来讲,这些批评决不是平白无故的,而是有所针对的。一件事情做得怎么样、一项工作完成的如何,往往是旁观者看得更清一些,领导者想得更远一些、更周到一些,作为被批评者,首要的一点就是先从自身找原因,千万不要与批评者针锋相对,直接辩护,而是要理智地接受批评,认真地想一想受批评的原因,想一想自己到底错在哪里,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要采取“换位思考”的思维方式,站在批评者的角度来理解批评、思考问题、找出原因,以期从批评中汲取营养,从斥责中接受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及时纠正错误,避免错误重犯,问题重现。

四是要虚心接受他人的正确批评,并付之于行动。古人曾说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可见,闻过则喜、过而改之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优良品德。因此,一个人可贵的是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看待批评,但更为可贵的是当在批评到来时,能够用豁达的胸怀积极接受批评,能够用谦虚的态度正视批评,并付之于行动。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要深刻认识和体会这一点,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肯于授受正确和善意的批评,勇于承认错误,虚心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用批评促进整改、用批评推动工作。对领导和同事提出的异议,要勇于接纳,并要尽快地按照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作出补救措施,找到解决问题最恰当的方式方法,将损失降至最低限度,将影响压至最小范围。

五是要理智对待不恰当的批评。在极个别的情况下,可能会存在领导或同事批评不恰当的情形,但这种批评并不是领导和同事恶意的指责,而是因特殊原因产生的误解,也可能是方式方法不很得当,但他们的出发点也是善意的,也是想帮助我们来查找问题,防患于未然,可能由于。面对这种情形不要直接反驳和辨解,而是要理智对待。一方面可以考虑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私下向领导和同事简要作些解释,另一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将批评做为一种警示,对承担的工作进行一次自查,防止错误倾向,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查看全文

土地财政发展危害论述

摘要:近些年来,一面是连年不断、刻骨铭心的征地拆迁之痛,另一面却是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的盛宴。土地收入占比财政收入的不断提高,形成了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此种行为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实在不可小视。本文拟对“土地财政”的八个方面的危害进行了一些粗浅的论述。

关键词:“土地财政”;影响;危害。

“土地财政”是指一些地方政府依靠一次性收取以后若干年的土地使用权的收入以及由此带动的其它相关收入来维持地方财政支出的财政现象。2010年,在两轮房市调控之下,全国国有土地有偿出让收入达到29110亿元,占全国财政收入83080亿元的35%,占地方财政收入的71。7%,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再创新高,达到70%以上,这一比例是空前的,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极度依赖。“十一五”期间,全国土地出让总收入7万多亿元,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对土地的经营,土地出让收入成为许多城市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成为名副其实的地方税费收入之外的第二财政。

一方面,对“土地财政”予以肯定的观点并不鲜见。这些肯定“土地财政”的积极作用主要集中在两点:第一、“土地财政”切实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第二、“土地财政”大力推动了地方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持“土地财政”给经济与社会带来不良影响和危害观点的更多。普遍认为“土地财政”的危害性极大,应该对“土地财政”政策进行强制性降温。“土地财政”的形成,既反映出现行征地制度引发的政府牟利动机,也彰显了现行财税体制的弊端,地方政府此种行为造成的影响实在不可小视。其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推高房价。

房价过高乃至“天价”已成为目前我国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房价已经远远高出一个普通公民的承受能力。住房属于生活必需品,政府理应而且也正在下大力气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实际上,“土地财政”正是楼市调控艰难,房价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倚仗导致土地出让价格的不断上涨,开发商又把这种高价的土地成本转嫁给购房者,房价由此节节攀升。以北京市为例,每平方米住宅楼面地价2004年是2127元,2010年涨至11000余元,6年涨了5倍,同期支撑消费需求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只有71%,普通工薪家庭根本无力买房,报告显示85%家庭买不起房。

查看全文

政协主席论述民主监管讲话

各位主席,同志们:

今天召开市县(区)政协主席座谈会议,主要目的是座谈交流工作经验,增进了解,形成共识,推动全市政协工作进一步发展。今年县(区)政协换届后,许多同志从党委、政府部门到了政协担任主席,也有原来就在政协的。从各县政协领导班子配备来看,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知识层次进一步提高,可以说是年富力强。这充分体现了市委对政协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对政协工作充满希望。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艰巨。大家对牢记使命,奋发图强,开拓进取,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政协职能作用,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把人民政协事业推向前进也充满了信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做好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意义

人民政协是中国国情和时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人民政协作为实行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机构,在半个多世纪的光辉历程中,高举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两面旗帜,坚持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在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拨乱反正,实现国家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转移,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扩大同海内外爱国人士的联系,推进统一祖国,实现在振兴中华共同目标下的大团结、大联合,拓展对外友好交往,增进同各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支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代行人民代表大会职权,民主协商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国都、国歌、国旗、纪年等重大问题,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到履行政治协商和统一战线组织职能,再到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定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都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肩负的历史使命越来越重大。

党和国家领导人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人民政协事业的发展,对人民政协事业发展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和论述,并逐步加强了履行职能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1956年4月,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派和共产党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初步形成了人民政协民主监督职能的思想。1982年12月通过的第三部政协章程正式确立了政治协商、民主监督两个职能。1994年3月政协第八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对《政协章程》作了修订,把参政议政列入了主要职能,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项职能得到了明确。为保证政协职能作用的发挥,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九次会议通过了《政协全国委员会关于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定》,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对政协章程作了第三次修订。修订后的章程,进一步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中共大精神,使人民政协的性质、作用更加准确鲜明。

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人民政协作为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其地位和作用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党的十五大提出要坚持和完善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们党的基本纲领的重要内容,强调要继续推进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党的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中共届四中全会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出发,强调中国共产党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党的大强调,要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能,推进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完善民主监督机制,提高参政议政实效;加强政协自身建设,发挥协调关系、汇聚力量、建言献策、服务大局的重要作用。年2月,年2月,中共中央先后连续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发[]5号)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发[]5号)。这一切充分说明了人民政协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

查看全文

民族歌剧艺术特征论述

中国民族歌剧从产生发展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具有光辉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特点。现从中国民族歌剧的题材特点、音乐艺术创作特点和演唱表现特点等几方面予以分析研究。

一、民族歌剧的题材特点分析

近几十年的歌剧发展历史和不同时期创作的众多剧目,首先在歌剧的题材选取方面具备了自己的特点,都反映出其题材无不来自生活,内容体裁虽有不同,但总的来说都强烈的反映了中国人民自己的斗争生活和现实生活。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反映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要求推翻压在自己头上的“三座大山”,为求得解放而艰苦卓绝、勤劳勇敢地革命斗争的时代精神,这类题材在中国歌剧的创作中比重是相当大而又十分重要的,给人们留下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和英雄形象。从《扬子江暴风雨》作为抗战新歌剧的起点开始,解放前创作的歌剧《刘胡兰》、解放后创作的歌剧《红珊瑚》、《洪湖赤卫队》、《江姐》以及九十年代创作的歌剧《党的女儿》等,都从不同角度歌颂了中国人民的伟大气概和为争取民族解放的抗争精神,同时也描写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敌人勇敢斗争的艰苦历程;

(二)反映劳动人民不同时期的现实生活和爱情生活,以此表现伟大的中国人民反对封建统治,争取自由,同旧势力、旧传统奋力抗争的顽强精神和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如《小二黑结婚》等;

查看全文

姜文电影后现代论述

主题是一部作品内蕴的主体和核心表述,是创作者创作意图的再现。传统电影作品中扣人心弦高低起伏的情节架构和精巧细致的镜头组接下往往蕴藏的是创作者的主题设置巧思。大多数情况下,电影扮演的是教化和激励的角色,影片也都遵循受挫———奋起———成功的一般模式,对于青春、爱情、革命等表述主题,均实行积极的价值建构,而在具有悲苦现实意义的影片中,则多数是纯粹的苦难式书写。姜文的四部电影,同样将着眼点放置于这类主流的主题表述,不同之处在于其影片主题构建充满着强烈的矛盾色彩,他以强大的破坏力打碎观影者对此类主题的既有认知,使惯有理想破灭,却又未在与此同时建立自身的理想王国。

矛盾因子并不仅限于此,一泻千里的毁灭,当头一棒的警示伴随的永远是明丽的画面和轻巧浪漫的乐曲,美好、苦难、压抑、畅快、伟大、卑劣,一系列的矛盾杂糅,一帧帧实现着后现代的主题认知———消解。青春主题———英雄主义的谬解红颜恃容色,青春矜盛年。青春的美好,毋庸质疑。一切的萌发、澎湃、磨炼、获得只在那早已被定义的年限内盎然,无知能在青春里获得纯真的美誉,鲁莽则是勇敢地实质。成长是青春的母题,歌颂青春的电影中往往不吝于激情成长的书写,主色调永远是红色。美好与美好的建立是主流青春派电影的主要意图,因为美好是人类意识里最渴望的精神追寻,于创作者,于受众,都是在现实世界碰撞磨难后最柔软的精神宽慰,是最乐见的柏拉图式文化自欺。创作者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此种观影氛围,维护着长久以来与受众间的精神默契,唯恐镜头的稍不留神,造成那片臆造美好的轰然倒塌,从此切断与观影者间曾亲密无间的文化脐带,以至于引起文化重建的漠然恐慌。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满溢着澎湃的青春气息。

影片主要书写的是间以马小军为首的部队大院孩子的青春成长史,切入点是主人公成年马小军的一段似有或无且模糊无序的成长记忆。记忆本身就存在着极大地不确定性,于是那段青春的记录也多了些许无意义的表征。

让其影片建构的主题从形式上虚化,内涵的建立也就失去力度。影片从青春形式的建立起就开始了后现代主义的主题之一的践行:消解。“我最大的幻想便是中苏开战。因为我坚信在新的一场世界大战中,我军的铁拳一定会把苏美两国的战争机器砸的粉碎。一名举世瞩目的战争英雄将由此诞生,那就是我。”《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马小军的内心独白。电影将情节设置在70年代的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国家的集体崇拜情结也蔓延至无拘束成长的军队大院孩子的生活中。英雄主义是那段青春的主命题,马小军们热烈崇拜着在前线战场上冲锋陷阵挥洒热血的英勇战士,憧憬着成为英雄被鲜花包围荣誉沉溺,被世人崇拜与赞颂是再过瘾不去的事。于是,任何一件能引人瞩目的轰烈行为和事件,都成为他们抵达英雄之巅的必经之路。打架、逃学、恶作剧、追女孩,青春所有的不羁,负面的价值判断,荒谬的情义,凡事能掀起波澜激起风浪的狂热行为,马小军们无所不为。影片中,东四六条的一次斗殴,兄弟情义情绪下激起的义愤填膺,让马小军不知就里的卷进了一场莫名的“英勇战斗”中。“战场”上亢奋的激战氛围让他英雄荷尔蒙巨增,一板砖直接拍到在墙角早已被刘忆苦逼得动弹不了的人头上,对方苦苦解释的话语此时半句不曾入得他的耳,那猛烈地一板砖似乎还不解气,马小军开始了一脚一脚的“伺候”对方。这样激烈的一役,导致挨马小军揍得那人住院一个月,当同伴们表述出“你手真黑”时,这群少年的语意中却是无来由得钦佩和赞扬。

在一场大规模械战中以心狠手黑闻名的小坏蛋,一时风靡成为少年们的景仰对象,却最终“牺牲”在几个欲取代其地位的孩子手中,一时畸形的英雄主义价值观被渲染极致。英雄主义情节本是极其正面向上的青春价值塑造,是一种为实现价值目标具有大无畏牺牲精神的意志品质,却在影片中被这群具有蓬勃生机的少年们误读,青春于是荒废在对于畸形偏失的价值观的英雄式追寻中。《阳光灿烂的日子》建构了一个自由张扬热血的青春年代,却又在期间注入了无限的颓废、暴戾和畸形的追寻,最终也只有在中年马小军恍惚的记忆中结束这段荒谬青春的回忆。青春在碰撞中戛然而止,并不存在一个醒目的价值目标,或许在那段流逝的时光里,让荒唐狂热的青春记忆随时间忘却,抹平一部电影具备的主题深度,才更符合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无序无意。

爱情主题———残缺的本质爱情是人与人之间的强烈的依恋、亲近、向往,以及无私专一并且无所不尽其心的情感。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砰然、甜蜜、沉醉,生命中最美好的体验,即使于最落魄凄凉之时,也能在恋人间亲昵的耳语中体悟。爱情是久酿的甜酒,轻嗅之间,恬然沉醉,于是众多的文艺载体趋之若鹜般将其颂扬,生怕一点点怠慢和迟滞的描述都不足已绘其的美好,电影也不例外。无论是生死相许的凄美,抑或是打闹间的热闹,荒野中的人鬼情牵,皆有一套完备的爱情体系,崇高的爱情宗旨。爱情的浓烈、忧伤、感怀、喜悦,即使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终成眷属,能体味这种种的情绪,未尝不是属于情感的完满。姜文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却着意打破了此种完满。似乎从一开始爱情就是莫须有的。“记忆都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搞得我头脑混乱,真假难辨,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相识就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她,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受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认识,这也说明为什么我和大蚂蚁玩什么瓦西里,而没参加谈话,因为我和米兰根本不熟。我和米兰从来就没有熟过。”电影在经历了一场懵懂、疯狂的爱情初体验后却得到了急转直下的解说,原来一切只不过是记忆的欺骗。除去结局的刻意消解,爱情的发生发展也时不时跳出常规的羁绊,将美好所避讳的人性真实渗透其中。

查看全文

发展乡村旅游论述

国家旅游局启动“2006年中国乡村游”活动以来,乡村旅游发展迅速。2011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超过1500亿元,接待游客超过6亿人次,分别比2008年增长1.5倍和50%,约占全国旅游总收入和接待总人数7%和23%,以上数据表明:中国乡村旅游经过近二十年发展,特别是“十一五”时期快速发展,已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国内旅游业的“主战场”之一,成为居民消费的重要领域。但是从整体上看乡村旅游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收入和接待人数占全国旅游总收入和接待人数比重较小,与我国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不匹配,资源优势和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还存在许多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迫切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抢抓机遇,完善政策和措施,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面临的机遇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极为丰富,传统的自然、文化旅游资源约有70%分布在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也在不断形成新的旅游资源,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发展乡村旅游还面临着难得机遇。

(一)市场需求快速拉动

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旅游业就会呈现爆发式增长阶段。2011年,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人均GDP超4000美元,达到中等偏上国家水平,有11个省市区人均GDP超过5400美元,国力增强使老百姓可支配收入增多,必将拉动旅游消费快速增长。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还促进了消费观念转变,乡村旅游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现代都市居民久居闹市,工作节奏快,压力大,有钱有闲时希望走出都市到田园乡村放松身心,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节假日、长休假和双休日工作制度改革,也极大刺激了乡村旅游消费。据国家旅游局统计,黄金周期间,由于著名旅游景点旅游人数呈井喷状态,城市居民约70%选择乡村旅游,每个黄金周形成大约6000万人次规模的旅游市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市场还将进一步扩大。

(二)产业政策优化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