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道德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8:38:2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伦理道德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伦理道德教育

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分析

一、引言

《弟子规》又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李毓秀所著,文中主要列举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待人、处世的基本礼仪与规范,教导子弟要养成忠厚的家风与淳朴的民风,因此该文被当时的清代朝廷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幼学教学必读的教材。《弟子规》充分传承了先圣孔子的智慧与美德,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思想修养,其独具特色的伦理道德与教育思想,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家庭教育依然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二、《弟子规》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弟子规》中讲述了孝、谨、信、泛爱众、而亲仁[1]。道理虽然很浅显,但是实施起来却实为不易。尤其是在普遍存在的信任危机、道德危机中,成年人都普遍养成了有悖于传统美德的品格与习性,如此怎能在家庭教育中教导自己的孩子养成良好品德?而《弟子规》中有很多的内容都传达了家庭教育的信息,从最基本的孝道开始,在传统社会观念中,家庭是人们最先接触到的人机关系,家是建立血缘与情感基础的桑田,孩子的性格与品行,会随着家庭这个环境慢慢改变。在环境中,孩子学习如何与人交往,学习手足之爱、母子与父子之爱。很多出现人格障碍的孩子其最可能的原因是从小在不良的家庭教育环境中长大,孩子在家庭中因为没能感受到爱,使得其丧失了原有的价值观。而《弟子规》中讲述的孝道,对父母,子女以及人格的修养与品行都有较大的警示作用,这些行事规矩都有利于家庭形成“真实”、“诚信”、“孝顺”的品质。并且《弟子规》中倡导的秩序,也是当今家庭教育甚至社会教育中最缺失的,如果从小就让孩子诵读《弟子规》,能够让孩子增强对家庭的认同,从小就养成良好的品质与道德修养,养成勤奋学习、从小懂得尊重人。而从小养成的品德,往往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使孩子在长大成人后对形成良好的生活与处世习惯,使孩子一辈子受益无穷。《弟子规》中还十分讲究教育的方法,比如“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就体现做人做事的先后顺序,教导孩子首先要懂得孝道,然后才有诚心,继而发展为对众人的关爱,将做人、做事与做学问统一起来,随着在实践中相互依存,能够将孩子引入到一个正确发展的道路中。

三、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传统家庭教育以长期的封建体制与小农自然经济为导向。在古代中国,家庭教育的智能居首位,将家庭视为个人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将家庭成员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及最终目的,但是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通过家庭教育虽然能够有效的传播民族传统文化,但是家庭教育的教学现状却在限制其应用教育职能的发挥,甚至在某些家庭教育中还出现负面效应与职能错位的问题[2]。具体表现为:第一,在家庭的教育观念上,往往一方面承载着“光宗耀祖”、“望子成龙”的价值观念,出现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而另一方面又受现实社会文化的影响,使得各种非原有道德的文化进入到家庭中,使家庭文化有意无意之间受到某些反文化的影响,让家庭道德教育出现教育方向失衡与教育空白的问题,致使家庭成员畸形发展;第二,在家庭的教育职能方面,家庭成员往往不能正确利用大众传媒工具,而其传递大量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使得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及道德品质发生变化;第三,由于当前社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道德约束体系,道德标准经常发生变化,这就导致家庭教育在伦理道德的培养上往往会陷入一个茫然无措的状态,会严重影响家庭血缘关系以及家庭教育职能的发挥;第四,受当前人才选拔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影响,家庭教育的智能在不断下降,这增加了家庭成为利用消极态度甚至反文化的态度来尽可能的在孩子面前塑造自我,成为影响孩子心智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由此可见,现存的家庭教育模式无论在教学观念、价值观以及教育职能上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因此为了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建立新型家庭教育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新家庭教育模式的构建上,借助《弟子规》中所规范的标准与做人原则,进一步剖析古代家庭教育模式,对现阶段青少年家庭伦理道德培养有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儒家伦理道德教育论文

一、新加坡儒家伦理教育课程提出的背景及原因

(一)过度“西化”引发了道德危机

1965年新加坡独立之初,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为了发展经济,新加坡不断的“西化”——向西方学习先进文化及技术,“为了电脑化而成为讯息中心,而实行了英文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新加坡建成了以制造业、金融、交通运输、贸易、旅游为支柱的现代化经济结构,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新加坡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新加坡经济甚是富足,但同时也使新加坡处于“面临道德危机的阶段”。新加坡的道德危机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犯罪、吸毒、色情、嘻皮、离婚、堕胎等社会问题日趋严重;二是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个人主义价值观,怕吃苦,怕脏怕累,不赡养老人,年轻夫妻不想生孩子等等。

(二)传统家庭结构的丧失

在新加坡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中,新加坡重要的社会组织和家庭结构也出现了变化。1965年来在新加坡政府及其公民的共同努力下,到了八十年代新加坡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进步的景象。然而,随着现代化的步伐进展,新加坡社会也出现一种不好的现象,那就是西方的腐朽生活价值观逐渐腐蚀下一代,社会失去坚固的家庭结构,而这又是长期以来促成新加坡社会团结的重要社会力量。要如何消除这种社会现象?李光耀提出:要以儒家思想去抗拒欧美风雨的吹袭,同时不惜任何代价避免三代同堂的家庭分裂。李光耀说:“我们的任务是在我们的孩子思想还未定型而且还可以熏陶时把儒家思想价值观念灌输给他们,以便这些处事待人的态度能够在他们长大后根深蒂固,终生不忘”。

(三)保存中华传统文化的“根”

查看全文

艺术教育及伦理道德教育的关系

伦理道德是构建人们心理品德结构和精神行为的基本原则,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深层内容和基础。艺术教育与伦理道德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二者的目标都是将人引向真善美。艺术教育更以其媒介特有的形象性、愉悦性和感染力等能大大提高伦理道德教育的效应,改善伦理道德教育抽象说教的内容和形式,使之乐于为人们接受。但是,二者又有种种区别,不可相互替代,明晰其中要理,可使这两种教育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并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一、艺术与伦理道德的结构因素

(一)艺术与伦理中的认识因素

人类通过劳动实践,创造了产品的造型,并运用多种符号创造了艺术形象,这不仅是个体行为,也是群体行为,凝聚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等的关系,于是也就有了时代性、民族性很强的伦理规范。所谓道德认识,是人的道德行为的理智方面的根据,是动机、目的和出发点,决定了道德品质的性质。而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实践,外部特征及所产生的效果,是外在直接表现,可把握的,是关于某种知识及行为对社会、对人类有利或无利这样一种价值意识。社会道德规范是以“应……”或“勿……”的形式表述的道德认识,即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做,等等。比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仁义礼智信等,都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以及相沿成习的伦理规范。人们在社会生活历程中可以逐渐理解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一般情况下,这些认识又是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来加以说明的,越是对它们的意义、价值认识得深入,就越能提高个体道德行为的自觉性。

艺术审美认识与伦理的道德认识有着截然不同的形式。艺术的审美判断也是一种价值判断,而且是先有判断然后才有美感。但这种判断不是逻辑的,它来自于对形式的直观把握。这种直观并不限于感知觉领域,不限于指出审美对象“是什么”,更主要地在于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是比认知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即对艺术的审美理解。比如,凝望着画中一棵迎风傲雪的青松,你会凭添一股豪情,那来自松树的形状气质,同时来自你对它所富含的一切信息感知、想象、情感融入后的领悟和体味。因此,艺术审美理解不同于道德认识,不像道德认识那样受外在社会条件的直接制约,也不包含现实利害关系。审美主体可以超越日常社会生活的功利观念并借助想象力给予主观的、自由的解释。这种理解通常被称为审美理解的自由性或非功利性。所谓“主观的、任意的”并非无根据的任意外加,它是在对象唤起的一定的情感定向上发生的,同时受审美主体既往的生活经验和当时的心境所制约。有时,还必须在潜意识中去寻找根据。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审美理解的多义性或不确定性。

(二)艺术与伦理道德中的情感因素

查看全文

透析法律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法律教育中,存在着司法职业道德欠缺的严重问题,在运用法律惩治犯罪的同时,借鉴民间习惯和民间道德规范在法律教育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重建“德治”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法律教育民间习惯民间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必然导致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法律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公职性,必然要求对法律人才实行专门的法律教育,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既包括素质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因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应当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同时又具有较高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目前,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法律职业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由于法律职业是比较特殊的关键性职业,其从业人员对全体社会成员都负有相当的责任和义务。对一个社会而言,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因此,社会在其法律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授予上应该从严要求,从严控制。

法制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单凭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是否就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所有社会弊病和问题呢,在我国,近年来由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各项法律已经相当多了,应当说人们的行为似乎“有章可循”。但“作奸犯科”的人却越来越多,案子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近年来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收人和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按过去的说法是人们应当有物质条件来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了,但是近来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有不断增加之势。现在无论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还是新闻媒介的报道来看,对于社会上普遍的道德水准均有“世风日下”之议。因此在我国,健全完善的法律传统仍非常欠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还很微弱,我们在努力向“法治”的目标前进,但是仅靠法律能否完全解决我国社会中特别是法律教育中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间题,何况在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身并不直接触犯法律。我国社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社会都采用了哪些办法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我国民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我国在在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某种民间乡土资源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其中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今人是否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讲,法律教育的目标是要为进人法律职业的人作准备。在西方国家,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通常有三个,即一定的通识教育,一定的法律教育和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法律教育并不仅以为法律职业培养人才作为其目标。但是鉴于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法律职业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不良名声,我国法律教育似乎应当确立这样一种培养目标,即下一代的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要能够提高训练水准,并将他们置于社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里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就是人们相信法学毕业生更可能破坏秩序,而不是建立秩序。古代巧取豪夺的制度如此根深蒂固。导致人们通常的道德力量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几乎无可避免地走向堕落。人不可信,为何要以诚相待;而待人以诚,又何以不信,但只要古老的制度残留不绝,人们就会以恐惧、厌恶和憎恨的眼光来看待法律职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把人们提高到一种新的品秩上来—他们受过最新的法律理论训练,能感受到法律具有一种神圣的威严而且从业人员是它的侍臣;他们抱有捍卫正义的热忱,并对所有的不足折衷权衡。

可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关于良好的通识教育可由提高法学院的人学条件加以解决;关于为法律学生提供适合国家需要的法律教育可由国家健全法律体系、提供适当的法律训练加以解决;关于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借助法律伦理学,重视我国的民间习惯、民间道德规范,重建我国的“德治”秩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查看全文

诠释法律教育中的伦理道德教育

摘要:当前我国法律教育中,存在着司法职业道德欠缺的严重问题,在运用法律惩治犯罪的同时,借鉴民间习惯和民间道德规范在法律教育中进行伦理道德教育,重建“德治”秋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法律教育民间习惯民间道德规范伦理道德教育

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必然导致对高级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法律职业所具有的社会公职性,必然要求对法律人才实行专门的法律教育,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与教育既包括素质教育也包括职业教育,因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才应当具有一定文化素养,同时又具有较高法律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目前,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进步,法律职业的社会重要性日益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但由于法律职业是比较特殊的关键性职业,其从业人员对全体社会成员都负有相当的责任和义务。对一个社会而言,法律职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这个社会的法治水平。因此,社会在其法律职业教育和职业资格授予上应该从严要求,从严控制。

法制建设对于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是,单凭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是否就能够解决当前我国存在的所有社会弊病和问题呢,在我国,近年来由全国人大正式通过的各项法律已经相当多了,应当说人们的行为似乎“有章可循”。但“作奸犯科”的人却越来越多,案子越来越大。随着我国社会近年来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人们的收人和消费水准不断提高,按过去的说法是人们应当有物质条件来遵守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了,但是近来反映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有不断增加之势。现在无论是从人们的街谈巷议还是新闻媒介的报道来看,对于社会上普遍的道德水准均有“世风日下”之议。因此在我国,健全完善的法律传统仍非常欠缺,社会的道德约束力还很微弱,我们在努力向“法治”的目标前进,但是仅靠法律能否完全解决我国社会中特别是法律教育中当前普遍存在的道德间题,何况在现实社会中有许许多多的不道德行为其本身并不直接触犯法律。我国社会的发展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社会都采用了哪些办法来使人们的行为符合普遍的道德规范,我国民间的传统道德规范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我国在在规范社会行为方面的某种民间乡土资源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其中一些过去行之有效的办法对于今人是否能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这也许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般来讲,法律教育的目标是要为进人法律职业的人作准备。在西方国家,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通常有三个,即一定的通识教育,一定的法律教育和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当然,法律教育并不仅以为法律职业培养人才作为其目标。但是鉴于我国绝大部分地方的法律职业人员水平较低,加之旧时代遗留下来的不良名声,我国法律教育似乎应当确立这样一种培养目标,即下一代的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要能够提高训练水准,并将他们置于社会中受人尊敬的地位,要做到这点很不容易,这里存在着一个深层次的历史根源,就是人们相信法学毕业生更可能破坏秩序,而不是建立秩序。古代巧取豪夺的制度如此根深蒂固。导致人们通常的道德力量在巨大的诱惑面前几乎无可避免地走向堕落。人不可信,为何要以诚相待;而待人以诚,又何以不信,但只要古老的制度残留不绝,人们就会以恐惧、厌恶和憎恨的眼光来看待法律职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把人们提高到一种新的品秩上来—他们受过最新的法律理论训练,能感受到法律具有一种神圣的威严而且从业人员是它的侍臣;他们抱有捍卫正义的热忱,并对所有的不足折衷权衡。

可是如何达到这个目标呢,关于良好的通识教育可由提高法学院的人学条件加以解决;关于为法律学生提供适合国家需要的法律教育可由国家健全法律体系、提供适当的法律训练加以解决;关于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这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笔者认为,借助法律伦理学,重视我国的民间习惯、民间道德规范,重建我国的“德治”秩序,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查看全文

论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影响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例,如讲仁爱、守诚信、兼相爱、求大同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青年伦理;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查看全文

伦理道德教育在妇产科的作用

摘要: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妇产科疾病越来越受到重视。由于患者在治疗妇科疾病时都是私密的,不愿让人知道,加之人们对妇产科疾病治疗还存在传统观念,所以对一些疾病的发展和治疗不能正确认识,给疾病治疗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妇产科工作应将缓解患者心理顾虑作为管理重点,缩短患者就医和住院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和质量。伦理道德教育作为妇产科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大程度地体现妇产科的管理水平。文章对伦理道德教育在妇产科管理中起的作用进行分析,以找出妇产科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伦理教育;妇产科;管理;作用

妇产科疾病的治疗涉及面广,如社会性质,心理、生理因素,社会伦理问题等,均会给疾病诊疗带来很多难题。妇产科医护人员在工作中往往更重视患者病理和生理所引起的不适,忽略了社会伦理道德对患者所造成的影响,这也使伦理道德教育在妇产科管理中的作用成为目前社会所关注的重点。

1妇产科患者的自身特点

妇产科管理会因妇产科疾病的自身特点和患者的思想传统性而产生很多问题。①妇产科疾病隐私性强。妇产科疾病比较隐晦,患者治疗中极易害羞,更希望医院能够提供更具隐私保护的诊疗环境和社会环境,治疗情况不为外人所知。②传统观念带来的思想束缚。在传统观念中,妇科疾病往往会与一些传统词汇联系起来,如淫乱、道德、贞洁等,潜意识中会认为妇科疾病有让人有不可描述的联想,从而产生抗拒心理,形成心理障碍。长此以往,形成消极的生活态度,大大阻碍了疾病的诊治。加之妇科疾病种类多、治疗周期长、恶性度高等,导致患者的自信心下降,容易对医护人员形成不信任感,进一步加重病情。面对恶性肿瘤时,因手术难度大,术后痊愈性预期值低等也给患者及家属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不利于康复。总的来讲主要是传统伦理观念造成的,这也导致患者不能及时得到治疗,耽误了病情。

2妇产科疾病的管理

查看全文

网络伦理道德教育与修养方法综述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网络道德修养科学方法

论文摘要:加强时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网民”的队伍迅速扩大,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问题也随之突出。加强对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道德教育,并指导其自觉加强网络道德修养,是搞好网络文明的一项重要措施。而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过程中,若要使人们对网络道德规范做到理性认知,并进而转化为指导自己网络实践的行为准则,仅有理论是不够的,还应该讲究科学的方法。因此,探讨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修养的科学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网络道德教育与修养的紧迫性

在网络社会,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出于利益驱动而实施,有的可能出于无政府状态而实施。但如果追根求源,它与人的道德素质密切相关。如果一个人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那么必定是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在网络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违规行为和犯罪行为,说明了伦理道德的失范。如果我们继续寻找原因的话,会得出如下结论。

1、网络交往方式对传统道德观念形成了严峻挑战

查看全文

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进入新时代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党的将生态文明的建设提高到了新的高度,这就意味着对当代大学生的生态伦理道德教育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不容乐观。本文将就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态文明;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

党的十八大后,生态文明建设快速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步入了快车道。“十三五”规划中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是人民生活幸福感提升、社会经济有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和重要衡量尺度。在我国,大学生群体有着很重要也很特殊的地位,他们文化素养较高,年龄较为年轻,理念比较先进,勇于追赶时代潮流,也更容易接受新的观点和想法。笔者认为,要想提升我国生态建设的水平,从培育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观念入手较为可取也更有效果。因此,加强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念教育有着较为突出的意义。

一、国内外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一)国内: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政府重视生态保护。进入二十世纪以后,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与经济快速发展伴随的就是生态环境的破坏。近几年,我国政府和民众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生态环境的过程中,也充实和丰富了相关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理论体系,充实最为明显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生态伦理相关的理论体系。经过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实践,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过程中,我国相关部门也都出台了很多相关政策。这些政策涉及到的内容和方面很多,同时也受到了广大社会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并且在理论方面进行了充实和提高。十八大形成的这些最新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中国化、本土化,具备更强的指导意义。因此,在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生态文明意识时要以这些科学的理论成果为依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大学生生态文明伦理教育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生态伦理学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为其不仅仅是伦理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伦理学是一门深奥的学科,因为其研究的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相关道德问题的科学。生态伦理学对于大学生群体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和意识的培养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因此,在培养过程中,教学工作者应当以伦理学为依托逐步培养大学生群体的生态保护意识。(二)国际: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教育。多数发达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开展的都较有成效。其中,以德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最具特征。德国之所以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有突出的成果,笔者认为,这种结果和德国的生态文明伦理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下面,笔者将进行较为详细的探讨。首先,在德国,政府对于环境保护有许多的强制措施,这些强制措施在生态文明保护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德国社会中社会群众也具备了较高的保护生态环境的素质和理念。政府推行的强制措施和民众的自觉环保意识相结合,造就了德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德国有着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其中有关生态文明保护的法律也相当健全。例如,德国有专门的危险物品运输的法律法规,也有详尽而又完备的关于汽车尾气排放标准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强制性,也对相关环境违法行为有了较强的震慑性。因此,这些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的存在相当程度上保护了德国的生态环境,也在引导社会公众保护环境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德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的形成,不仅仅得益于上述健全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得益于德国良好的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体系。德国具备完善的相关教育体系。从学校到社区再到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有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教育,这就使得公众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不断加深,进而使社会公众实施环保行为成为常态。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国有关环境保护的教育是从娃娃抓起的,从幼儿有了认知能力开始,德国人就要对这些幼儿从各个方面进行环境相关教育。这也是德国生态环境教育较为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除了德国之外,日本和美国的相关环境保护教育体系也较为完备,值得我国相关人士借鉴和学习。在日本,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也逐渐恶化,这就使得日本政府开始重视环境保护相关教育的发展。日本为此专门编制了环境保护相关教材,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进了课堂,这对于日本国内民众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国,和日本一样,美国也将环境保护作为一门专门的课程开设进了课堂,并且注重培养具备环境保护专业知识的人才。

二、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教育的现状

查看全文

语文道德教育管理论文

文道统一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带根本性的原则。多年来,许多教师就文道统一的诸多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和探索,提出了许多新见解。但是,文道统一不仅仅是文与遗怎样结合,如何统一的问题,而首先要明确语文教学中的“道”的具体内涵,我认为语文教学中的“遗”的第一要义,就是对学生进行伦理道德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论理,道德教育,这应当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重视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是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我们的社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文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发展市场经济,加强了人们的商品意识和观念,人们开始注重自我,讲究实惠,也富于开拓、敢于冒险了。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民主程度的逐步提高,人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参政议政意识日趋强化。但是在另一方面,人们又往往过分强调自我,许多人鄙弃理想、荣誉,一些人甚至违法乱记,党风、官风、民风中出现了许多消极,腐败的现象。

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今天的中学生较之过去,知识面广了,视野扩大了,他们注重实际,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但是过去普遍信奉的集体主义,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在他们心目中已失去了昔日的光彩,他们在开放的感召下良莠不辨地接受新东西,把好的传统也丢掉了。不文明,没礼貌已不是什么个别现象,违法乱纪,道德败坏的事也时有发生。这一切对我们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为

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使我们的语文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塑造和培育一代新人提出了新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同志早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深刻思想,因此,如何提高中学生的道德水准,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问题,而是教育的大方向问题,只有在语文教学中给经伦理道德教育以突出的位置和重视,才能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使之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二、重视和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是语文教学义不容辞的重责。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