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损伤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7:55: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颅脑损伤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颅脑损伤护理思索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损伤后格拉斯哥评分(GCS)3~8分,伤后昏迷时间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因此及早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的关键。

1.临床资料

2009~2010年我院ICU收治52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8~83岁。人工气道方式为39例行气管切开术,13例行气管插管术,其中有48例施行了机械通气治疗。

2.护理

心理护理:在气管切开前要对患者或家属讲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重要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室内温度及湿度:保持室内温湿度的相对稳定,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60%,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我院ICU为层流病房,每月由设备科进行设备保养和监测。ICU应限制探视和陪护,以减少感染机会。体位: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头部抬高15°~30°,要避免颈部屈曲,保持头、胸、气管套管在一条线上。每两小时或适时予以翻身拍背1次,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拍背时手指并拢弯曲呈空心拳,利用腕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有节奏的扣拍患者背部,这样在预防褥疮的同时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提高吸痰效果。在给患者翻身时应防止套管旋转角度过大,以影响通气而窒息。并且在拍背时操作人员应面对病人随时观察面色、呼吸等状况。合理用氧:一般可根据血氧饱和度(SpO2)、血液气体分析来调整呼吸机各参数或者调节给氧流量,做到合理有效地给氧。特别是在吸痰前后应予以提高氧浓度可有效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湿化气道:充分的湿化能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活跃,从而保证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确保气道通畅。赵桂英等[1]研究认为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比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法能更有效地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罗前颖[2]也通过研究证实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湿化生理需要,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使痰液黏稠度降低、稀薄,以利于患者自行咳出,减少了吸痰次数,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从而减少了污染的环节,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吸痰的护理: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诊断分析论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分析

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机械创伤日益增多,其中以颅脑损伤较多见。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过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具有临床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30d~75岁,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共160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

1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

查看全文

谈论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感言

摘要:探讨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抢救、住院手术及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均早期康复治疗。采用GCS结果分析及半年随访,1级14例(入院后2h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12例,3级30例,4级32例,5级38例。结论急诊室抢救、积极手术及早期康复治疗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三个主要环节。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查看全文

剖析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急诊抢救、住院手术及康复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136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均早期康复治疗。采用GCS结果分析及半年随访,1级14例(入院后2h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12例,3级30例,4级32例,5级38例。结论急诊室抢救、积极手术及早期康复治疗是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的三个主要环节。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患者手术室护理分析

近年来,颅脑损伤患者数量日益增多,车祸交通事故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为斗殴、意外等。患者具有较为严重的伤势、较快的病情变化速度、较高的病死率,对患者的生存质量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1]。手术治疗颅脑损伤过程中需要良好的手术室护理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为患者康复痊愈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2]。本研究对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比较了手术治疗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室常规护理干预与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2014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8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颅脑损伤;排除标准:将有手术禁忌症等患者排除在外。依据手术室护理干预方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常规护理干预组(n=40)和综合护理干预组(n=40)两组。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16~72岁,平均(45.4±7.6)岁。在致伤原因方面,21例为交通事故伤,10例为殴斗致伤,9例为意外摔伤。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17~72岁,平均(46.2±7.4)岁。在致伤原因方面,20例为交通事故伤,12例为殴斗致伤,8例为意外摔伤。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认真检测患者的身体指标,术中严格无菌操作,对操作规范进行有效遵守,对临床医师进行严密配合,有针对性地处理发生的各种意外情况;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接受入室前准备、术前、术中、术后综合护理干预,具体操作为:①入室前准备。临床护理人员密切联系急诊及相关科室,从急诊科室将实验室检查结果取回,第一时间和临床医师联系进行会诊,然后向手术室输送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室护士对手术室外情况进行严密观察,在患者向手术室抵达后开启手术室门,做好交接;②术前护理。在患者向手术室进入后对其意识状态进行观察,如果患者处于昏迷状态,则第一时间清除其呼吸道分泌物,使患者通畅的呼吸得到有效地保证;如果患者舌后坠将呼吸道阻塞,则第一时间用舌钳牵拉患者舌头,同时将口咽通气管放置其中。待患者具有平稳的生命体征后第一时间将静脉通道建立起来补液,对患者的生命体征进行观察,然后将手术所需器械准备出来,固定患者头部,用棉片将患者的眼部遮盖起来,使患者对舒适的体位进行有效的保持;③术中护理。术中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做好手术记录,对静脉滴注速度进行及时调整,在此过程中严格依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将手术医师所需器械及用物及时传递出去,吸引操作时将合适的吸引器选取出来,和手术医师操作密切配合,促进患者手术时间尽可能缩短;④术后护理。如果患者术后需要将尿管置留下来,则严格进行导尿操作,使无菌操作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同时定期进行尿培养检查。此外,定时帮助患者对体位进行更换,使患者的舒适度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从而对压疮或肌肉痉挛等发生进行有效地避免。1.3观察指标。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致残、病死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同时,统计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1.4统计学分析。采用软件SPSS20.0分析数据,用率(%)表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致残、病死情况、感染情况等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比较,检验标准a=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致残、病死情况比较。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0.0%(36/40)显著高于常规护理干预组72.5%(29/40)(P<0.05),致残率5.0%(2/4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20.0%(8/40)(P<0.05),但两组患者的病死率5.0%(2/40)、7.5%(3/40)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具体见附表1。2.2两组患者的感染情况比较。综合护理干预组患者的感染率2.5%(1/4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干预组17.5%(7/40)(P<0.05),具体见附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手术室护理在颅脑损伤患者效果分析

颅脑损伤的病情严峻、发病较急,易对每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在临床中一般实施开颅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在手术过程中,易发生突发事件或者病情复杂多变等情况,导致患者生命随时面临危险,而在此过程中对颅脑损伤患者实施一项护理措施十分重要[1]。因此,我院将50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护理,见本次研究中描述。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日~2017年1月10日我院颅脑损伤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25例患者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以及观察组(25例患者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年龄30~50岁,平均年龄(41.05±1.28)岁,男13例、女12例。对照组年龄31~50岁,平均年龄(42.15±1.45)岁,男14例、女11例。上述两组颅脑损伤患者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观察组将品管圈活动应用在手术室护理。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论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