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7:51: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颅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颅脑损伤护理思索

重型颅脑损伤是指颅脑损伤后格拉斯哥评分(GCS)3~8分,伤后昏迷时间6小时以上或在伤后24小时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小时以上者。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障碍,因此及早进行气管切开、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救治的关键。

1.临床资料

2009~2010年我院ICU收治52例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其中男37例,女15例,年龄18~83岁。人工气道方式为39例行气管切开术,13例行气管插管术,其中有48例施行了机械通气治疗。

2.护理

心理护理:在气管切开前要对患者或家属讲明气管切开的必要性、安全性、重要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取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和配合。室内温度及湿度:保持室内温湿度的相对稳定,温度保持在20~22℃,湿度保持在50%~60%,保持病室环境清洁,我院ICU为层流病房,每月由设备科进行设备保养和监测。ICU应限制探视和陪护,以减少感染机会。体位:颅脑损伤患者一般头部抬高15°~30°,要避免颈部屈曲,保持头、胸、气管套管在一条线上。每两小时或适时予以翻身拍背1次,鼓励清醒患者咳嗽,拍背时手指并拢弯曲呈空心拳,利用腕关节,由下向上、由外向内有节奏的扣拍患者背部,这样在预防褥疮的同时可有效地协助患者排痰,提高吸痰效果。在给患者翻身时应防止套管旋转角度过大,以影响通气而窒息。并且在拍背时操作人员应面对病人随时观察面色、呼吸等状况。合理用氧:一般可根据血氧饱和度(SpO2)、血液气体分析来调整呼吸机各参数或者调节给氧流量,做到合理有效地给氧。特别是在吸痰前后应予以提高氧浓度可有效预防缺氧和低氧血症。湿化气道:充分的湿化能使没有咳嗽反射的昏迷患者也能保持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活跃,从而保证有效的呼吸道分泌物引流,确保气道通畅。赵桂英等[1]研究认为应用可调节静脉输液器持续气道湿化法比传统的间断气道湿化法能更有效地降低呼吸道感染发生率,提高颅脑损伤患者的治愈率。罗前颖[2]也通过研究证实应用微量注射泵持续湿化符合气道持续丢失水分的湿化生理需要,使气道始终处于一种湿化状态,使痰液黏稠度降低、稀薄,以利于患者自行咳出,减少了吸痰次数,并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从而减少了污染的环节,降低了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吸痰的护理:

查看全文

谈论颅脑外科手术认识

颅脑外科术后出血是神经外科手术中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常会引起患者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死亡,同时也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精神伤害和经济负担。如何在手术中快速止血,减少创伤?如何有效减少甚至避免术后再出血的风险?这是许多神经外科手术中必须考虑的内容。颅脑外科手术过程的止血方法有许多种,主要包括双极电凝止血,药物止血以及局部止血材料的应用等,但各种止血材料临床应用后各有优缺点[1]。可吸收止血膜(大清生物纸)是近年来新研发的一种采用两种天然多糖材料制成的具有快速止血和安全降解特点的新型生物材料,已在外科许多领域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我院在颅脑外科手术中使用应用北京大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可吸收止血膜,用于术中创面止血,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我院颅脑外科手术患者178例,其中包括颅脑损伤病例92例,脑出血患者44例,颅脑肿瘤患者42例,分成Bio-Paper组和对照组。Bio-Paper组90例患者,男63例,女27例,年龄26~73岁,术中使用可吸收止血膜。对照组88例,男53例,女35例,年龄28~72岁,术中使用常规止血材料明胶海绵。

1.2操作方法

Bio-Paper组:常规止血后,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明胶海绵上,根据创面大小情况剪裁,将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用于创面。颅脑外科在处理去除骨瓣硬膜与颅骨间隙出血时,可剪成长条填塞在硬膜和骨瓣之间,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于硬膜上,用小针细线每隔50mm左右在硬膜与骨缘(或骨膜)悬吊;脑出血血肿清除后,脑内深部有散在的出血点或渗血时,可剪成10mm×10mm或20mm×20mm大小左右,可吸收止血膜的一面贴在出血点或渗血处,其大小的使用根据出血和渗血量而决定。也可将可吸收止血膜平铺于用手术刀抛开厚度减半明胶海绵(厚为2.5mm),用于颅脑肿瘤切除后的手术创面。对照组:充分电凝止血基础上,先用止血棉吸干术野渗血,根据手术创面大小,剪切明胶海绵,揉搓后应用于创面,按压至血液凝固为止。1.3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查看全文

颅脑脑内血肿相关要素

进展性脑内血肿一般是指患者伤后首次CT检查无脑内血肿,一段时间后再次CT检查发现新的血肿,或者首次检查已有血肿,第二次检查较原有血肿增大。Sanus等[1]定义为:在第二次CT上出现新的病灶,或者首次CT上的出血病灶扩大超过25%。由于该类患者病情发展比较隐蔽,甚至一部分患者入院时无神经生理学及影像学的改变,往往依据头颅CT得以确诊,如诊治不及时常导致病情急剧恶化,预后差。本文探讨影响进展性脑内血肿的相关影响因素,在临床上碰到合并有一个甚至几个相关危险因素时应该加强对患者的监控并及早做出正确判断,提高临床救治效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9年8月31日-2010年8月31日收治的613例患者临床资料。男427例,女186例。平均年龄(47.27±15.88)岁。纳入标准:排除伤后他院收治而后转来我院的患者、伤后24h内入院并在入院时24h内及24-72h内接受CT检查的患者、年龄≥18岁、住院时间≥3d。

2.方法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伤后至入院时间、颅脑损伤诊断(如脑挫伤、硬脑膜外/下血肿、脑内血肿、颅骨骨折等)。

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珚x±s)表示,计量资料间差异性用方差分析和t检验,影响颅脑外伤合并多发伤患者,预后的多因素相关性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诊断分析论文

【关键词】颅脑损伤CT诊断分析

目前交通事故及其它机械创伤日益增多,其中以颅脑损伤较多见。作者自2005年5月至2007年3月通过对200例颅脑损伤患者的CT扫描分析,推断其预后并指导治疗,具有临床重要价值。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00例中男130例,女70例;年龄30d~75岁,以25~50岁最多;外伤原因以交通事故最多见,共160例。

1.2方法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1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

查看全文

小儿颅脑外伤救治探讨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的救治。方法对1997年1月~2002年12月收治的38例小儿特重型颅脑外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小儿特重型颅脑外伤存活22例(57.9%),其中恢复良好和中残7例(18.4%),重残15例(39.5%),死亡16例(42.1%)。结论尽早清除颅内血肿,早期亚低温治疗,脱水治疗脑水肿,防治脑血管痉挛,改善脑血流,可显著改善预后。

关键词小儿特重型颅脑外伤治疗预后

Clinicalexperienceofmanagementforthechildrenpatients

withmostseverehead-injured(areportof38cases)

LiangYongxuan

ChencunHospital,Shunde,Guangdong528313.

查看全文

重型颅脑外伤护理研究论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护理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护理

颅脑损伤是外伤中最常见且病情较严重的损伤,病情发展快而危重,需要严密的观察,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和精心护理。现将我科2002年至2005年救治的198例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病例198例,男126例,女72例,年龄7个月~76岁。

2病情观察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护理论文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本组资料中110例患者均为我科自2005年3月~2008年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男7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8岁。其中硬脑膜外血肿23例,硬脑膜下血肿17例,脑挫裂伤伴颅内血肿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9例,合并颅骨骨折5例,患者均处于昏迷状态。患者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伤86例、摔伤9例、打击伤15例。患者伤后就诊时间在30分钟~3天,平均5.4小时。

方法:采用开颅血肿清除和去骨瓣减压术等手术治疗的患者有90例;采用脱水、激素、抗炎、营养神经等非手术治疗的有20例。全部患者均行颅内引流术,用持续颅内高压(ICP)监测:①患者取头部水平卧位,固定压力传杆器与耳尖同一水平,颅内引流管连接1只三通管,侧通道接引流袋,直通管接一次性压力监测套,扣于模式压力传感器接监护仪,彼此紧密连接,持续监测颅内压,直通道连接冲管用生理盐水;②测压时将三通管引流通道关闭,开通测压通道,并将侧口打开调为0后,盖上即可,从监护仪显示屏观察到颅内压波形及压力情况。

评分标准:按照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标准,3~5分48例,6~8分62例,均<8分或对疼痛丧失定位能力。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用X2检验。

结果

查看全文

颅脑损伤患者护理

1临床资料

颅脑损伤患者88例,男50例,女33例。其中严重脑挫伤并脑内血肿25例,广泛性脑挫伤并硬膜下血肿29例,开放性颅脑损伤并硬膜外、硬膜下血肿34例;急诊手术50例,死亡8例,自动出院2例。

2病情观察

2.1意识状态

意识变化可提示颅脑损伤的程度及病情演变的情况。临床上依据病人对刺激的反应分为嗜睡(能叫醒)、浅昏迷(不能叫醒,但压迫眶上神经有反应)和深昏迷(压迫眶上神经无反应)3种。也常采用格拉斯哥昏迷计分法(GCS):即对病人睁眼、言语和运动3方面的反应进行计分,用总分表示意识障碍程度,8分以下为昏迷,分值越低意识障碍越重。

2.2瞳孔

查看全文

急性颅脑病患急救监护策略

急性颅脑损伤多发病突然,急重。但有易变、突变、多变的特点,是外科常见急症之一。现将我院自2009年4月~2011年6月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实施急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120例,男81例,女39例;年龄8~70岁。(1)致伤原因:车祸伤54例,打架斗殴致伤24例,酒后跌倒伤25例,挤压伤10例,高空堕物伤15例。(2)损伤类型:脑挫裂伤62例,硬膜下血肿28例,硬膜外血肿27例,颅骨骨折16例;其中单纯伤11例,其余均为复合损伤。 2护理 2.1出诊护理及时到达现场,发现患者后初步估计伤情,并快速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高流量、高浓度吸氧;昏迷患者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内异物及分泌物,以防误吸而发生窒息,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2.2护理措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和给予各种药物,对于需要输血的患者,建立两条静脉通路。保持呼吸道通畅是颅脑损伤患者救护中的重要一环。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及时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患者进行彻底吸痰,吸痰管外径以不超过吸痰管内径的1/2为宜,用吸痰管负压吸引的同时缓慢旋转回抽,如遇阻力应停止负压吸引,并将吸痰管退出少许再行负压吸引。若痰液黏稠,吸痰前用无菌生理盐水5~10ml滴入气管,以利于痰液稀释。也可以雾化吸入,因气管纤毛以1mm/I的速度向上推送分泌物,故雾化后15分钟吸痰效果较好。操作时动作应轻柔、准确、快速、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秒,连续吸痰不超过3次,吸痰间隔予以纯氧吸入。应用呼吸机的患者每天消毒或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管道内的冷凝水为污染物,接触或处理冷凝水后应更换手套并进行消毒。术前应迅速准备,及早头部备皮、抽血、备血、导尿及各种皮试等相关护理措施,同时仔细检查身体其他部位有无合并伤。手术完成回病房后,立即进行,呼吸、血压、脉搏及体温的监测。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减少探视、避免交叉感染。脑疝是颅内压增高最严重的并发症,很快会出现呼吸、心跳停止。脑疝时瞳孔典型改变是伤后一段时间出现一侧瞳孔一过性缩小,很快出现一侧或双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应迟钝或消失,出现上述情况时快速静滴20%甘露醇250ml。防治颅内感染,应用足量的易穿透血脑屏障的广谱抗生素至关重要。保持适宜体位,注意患者的引流管及导尿管,注意引流液颜色及性质,并准确记录液量。预防压疮,给予充气气垫、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铺平坦、干燥无皱褶。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处于高度的应激状态,即使经过积极抢救,患者紧张、恐惧心理仍存在。同时本病可能留有后遗症,使患者表现出自卑和焦虑。 2.3呼吸道护理颅脑损伤病人由于昏迷、舌向后坠、分泌物、呕吐物和血块阻塞咽喉部,常引起呼吸不畅,低氧血症在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发生率达48%~72.3%[1]。因此,保障肺部气体交换应放在所有抢救措施的首位。应彻底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侧卧位防止舌后坠,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压给氧3~5L/min,对深昏迷或伴有严重胸部创伤的病人,以及动脉血PaO2<9.3KPa或PaCO2>6KPa者,应及时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对需较长时间留置气管导管、呼吸道分泌物难以清除者,须及早施行气管切开术,并严格执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 2.4病情观察与护理(1)注意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及血压的变化:脉搏、呼吸、血压间隔0.5h测量并记录1次;体温每2~4h量1次;血压升高、脉搏有力且慢,预示颅内压增高,即将出现危象的先兆,必须重视;(2)注意意识、瞳孔的变化:意识状态是脑损伤的程度和反映病情发展趋势的重要标志,因此护士必须严密观察病人意识的变化,昏迷是意识障碍最严重的表现,昏迷加深常提示颅内病变的加重,昏迷稳定且意识逐渐恢复,常为病情好转的表现。因此,从病人的烦躁不安、嗜睡、蒙胧状态、浅昏迷、深昏迷的演变,可预示病情的变化,如果不认真观察,正确分析,常造成不良后果[2];(3)连续心电监护:应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动态变化。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心电图改变包括窦性心动过速、窦性心率不齐、左室高电压、传导阻滞、心室复极异常及st—t段改变等,这些改变具有一过性的特点。短期内心电图的恢复提示随着伤情的控制和恢复,心血管状态逐步稳定,心脏电生理状态出现逆转。 2.4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警惕术后颅内再出血,要详细了解术前意识及瞳孔情况,术后意识障碍是否减轻,瞳孔回缩时间及程度。(1)保持呼吸道通畅,全麻术后病人要头偏向一侧,床头抬高150°的卧位,有利于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和脑静脉回流。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者要及时吸出痰液,吸痰时间应控制在15秒内,压力不宜过大,间隔时间根据分泌物多少而定。若痰液粘稠可给予雾化吸入,亦可常规用100ml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8万u、糜蛋白酶5mg,吸痰前注入2ml,稀释痰液。为防止呼吸道粘膜干燥和痰痂阻塞,可持续气管内滴入湿化液0.2~0.24ml/分。加强翻身、拍背、协助咳嗽等体疗措施。呼吸骤停者行人工呼吸机辅助呼吸。(2)颅内压的监护:重型颅脑损伤往往并发难以控制的高颅压,直接影响病人的预后[3]。 3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护理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别均有显著性差异,见(表1)。 4.2观察组患者在优质护理1天后、3天后、7天后恢复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见(表2)。 4.3观察者患者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详细情况见(表3)。最终治疗结果:恢复良好79例;轻残20例;中残18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 5讨论 急救处置对患者实施有效的紧急抢救是救治的关键,现场急救中要及时包扎头部伤口,保护膨出的脑组织,不仅能控制失血性休克,还能避免创面进一步被污染[4]。搬动患者时尽量使其头部保持不动,如创面或伤道内有异物,不要随便取出,也不能拨动致伤物。由于开放性颅脑损伤患者常发生呕吐或误吸,尤其是昏迷患者,可因呕吐物、血液、脑脊液等成分吸入气道而引起呼吸道阻塞,同时患者的下颌松驰,舌后坠也可引起较为严重的呼吸道阻塞。因此要立即清除患者口腔中的呕吐物,义齿及分泌物等,使头偏向一侧,抬起下颌,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给予4~6L/分氧气吸入。注意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神志、面色等相关指标。因此医护人员在对其采取积极救护的同时,以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对其进行及时良好的心理护理,就会缓解患者紧张、悲观及抑郁的情绪,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总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重、发展快、后遗症多、尽早进行有效救治及有针对性地规范护理,可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后遗症的发生。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