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径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7:05:3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路径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路径

优化临床路径思索

手术创伤通常不可避免地产生应激反应,过度应激及炎性反应有可能导致器官功能不全及出现并发症,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康复速度。快速康复外科(fasttracksurgery)是将同手术期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措施整合在一起,将麻醉、护理和外科等学科的最新研究证据完美结合的一种集成fi:4新理念.是采取优化的临床路径.强调减少创伤应激、促进器官功能早期康复、减少并发症和缩短患者住院时间的临床实践过程。以往胃肠道肿瘤手术患者通常术后7~10d才能康复出院.而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患者术后3-6d就可以康复出院。快速康复外科的主要措施包括:(1)手术前不再常规进行机械性灌肠或E1服泻药行肠道准备.以避免导致患者脱水及电解质失衡:(2)患者手术前不再整夜地禁食,在手术前2h喝含碳水化合物的饮品.这样不仅可以缓解术前口渴、饥饿和烦躁,而且有利于抑制手术后的分解代谢;(3)不再等到手术后4-5d患者肠道通气或排粪后才恢复口服进食.而是鼓励其在手术后的第1天就开始少量口服清流质,到手术后的3~4d可以恢复口服半流饮食,减少或停止静脉输液:(4)减少以往手术时常规放置的多种导管,如鼻胃减压管或腹腔引流管等.以减少患者的疼痛,增加患者的舒适度:(5)特别强调手术中全身麻醉插管的同时加用硬膜外麻醉以及留置硬膜外导管在术后48h内进行持续给药止痛.应用中胸段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可以阻断交感神经兴奋.减轻创伤应激反应.患者在充分止痛的情况下,手术后第1天即可以离床活动.早期的下床活动可以促进机体合成代谢.有利于体力恢复及营养的补充。硬膜外使用罗哌卡因等神经阻滞药还有促进肠蠕动的作用:尽量避免吗啡等阿片止痛药的应用.可以减少发生术后肠麻痹。

一、快速康复外科的关键技术及临床路径

快速康复外科需有严格的临床路径来保证其实施,其最关键的3个技术环节是优化术后镇痛、早期离床活动及促进肠功能的恢复。疼痛是手术后最大的应激因素,因此。充分止痛十分必要:快速康复外科的核心之~是肠功能的快速康复,使患者能够术后2~3d出院。患者术后1-2d就恢复通气及通粪.可耐受半流饮食.就很快可以达到出院标准。在快速康复外科中十分强调不常规放置鼻胃管.不仅可以减少患者的不适和肺炎并发症及减少机体生理杀菌剂胃液的丢失.而且有利于术后早期恢复经口饮食.改善肠黏膜的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对于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建议,临床上存有争议.其实有证据表明.择期胃肠手术时不需要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一.但目前.不常规放置腹腔引流管的措施尚无需强制执行.我们建议.如果术中渗液较多或对吻合口有担心时,可以放置腹腔引流:需要强调的是适时早期去除。以免因导管疼痛等因素影响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导尿管术后1~2d内应去除.以利于开展早期下床康复活动及恢复饮水进食。有研究报道,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开腹的结直肠切除患者术后2-3d就可以出院.并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反,它减少了心功能不全、静脉血栓形成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2】.快速康复外科追求的目标是器官功能的早期康复.而不是早期出院,也非省钱。对于高龄、大手术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可能效果更好.因为可以减少术后心肺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率。当然,针对不同情况的患者,应用快速康复外科的多项措施也可以适当增减。针对高龄、器官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快速康复外科十分重视术前器官功能的准备.包括营养支持和心肺功能锻炼等,待器官功能改善后再进行快速康复外科治疗,其效果同样令人满意。

二、困扰快速康复外科广泛开展的主要问题

快速康复外科已应用于胃肠外科、胸心外科、泌尿外科及骨科等领域.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术后3~4d即可康复出院。如此明显的效果.为什么临床推广应用却并不令人满意呢?有调查研究显示.在西方发达国家,真正开展快速康复外科的医疗中心比例也不是很高。究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理念根深蒂周.原有的围手术期处理模式已成为阻碍其开展的最大障碍…。例如,全胃切除了还放置鼻胃管减压管.目的何在?患者麻醉清醒后回病房还要“去枕平卧6h”,为什么?只是“传统”使然!术后一定需要等到肠道通气才能饮水吗?其实,消化道每天分泌胃肠液体约6000~8000ml,如果每30rain口服50mI清流质和水.不会增加吻合口的负担,也不会引起恶心和呕吐.但这将增加患者的舒适性,还可以促进肠蠕动功能的恢复。如果我们仔细地研究和思考后就会发现.许多原来习以为常的围手术期做法,其实是没有证据的.不合理的措施反而阻碍了术后患者的正常康复。随着近年来的宣传与推广,快速康复外科的应用情况有很大的改善.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多医生的重视与应用?。还有人担心.快速康复外科患者术后很快出院是否会增加或延误诊断吻合El瘘等并发症?是否会增加再住院率?诚然.任何一种新技术或新理念其安全性应是我们首先需要关注的。快速康复外科有严格的出院标准,与传统出院标准一样.即患者需达到无痛、恢复半流饮食、自由行走、肠道通气和无其他不适症状.不同之处在于快速康复外科的患者可以很快达到这个标准。快速康复外科患者出院后并不是进入社区医疗.不会增加费用:更不是转换术后住院的处所。

患者是真正意义上的早期康复出院.这增加了其对治疗的满意度,减少了对手术创伤的恐惧.特别有利肿瘤患者增强进一步抗肿瘤治疗的信心。快速康复外科还强调,患者出院后应有良好的联系随访机制.有任何不适可以第一时间联系到主管医生.并可以及时再住院治疗。近6年来,我们医院开展快速康复外科治疗了1000多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无一例在出院后发生腹腔感染、出血或瘘等严重并发症而需要再次住院治疗者。因此.为了避免出院后发生严重并发症,不可一味地追求早期出院.仔细地评估是否达到出院标准则十分重要。快速康复外科的早期研究阶段.曾有报道结肠切除手术后2d的出院临床路径.增加了再住院率。但后期的研究中通过进一步优化术后临床路径.调整到3d出院,与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相比.再住院率没有再增加引。目前.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仍主要与手术操作技术相关.快速康复外科还不能帮助我们完全解决外科手术并发症的问题。随着外科技术与器械的进步.胃肠手术后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已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一个好的胃肠肿瘤中心,其发生率在3%左右。通过一些无创的监测手段。如B超、CT等检查,加之临床体检与观察.术后并发症能够早期发现与处理。开展快速康复外科应循序渐进。首先应该了解快速康复外科的内涵与实质.这有利于帮助我们深刻了解快速康复外科的本质,克服传统围手术期处理的陈旧观念。其次,13到有经验的临床医学中心参观交流,可以帮助了解其中~些有益的技巧与配合.例如:针对直肠或左半结肠切除的手术患者.术前肠道准备可以采用1d的低渣饮食:而右半结肠切除患者,术前ld则可以完全正常饮食。建议先从相对简单的左、有半结肠切除手术开始进行尝试.积累经验后,再在直肠切除和胃切除手术患者中应用。

查看全文

临床路径的状况及前景

在21世纪新的医疗形式下,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少花钱、治好病,是每个患者关心的问题,而“降低平均住院日、控制医疗费用、规范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1]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唯一选择。临床路径(clinicalpathway,CP)作为一种先进的现代化医疗管理模式,它的实施将给医院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和挑战。笔者试就临床路径的起源背景、概念、实施步骤和在管理中的意义等作一综述。临床路径的起源和背景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政府为了遏制医疗费用的不合理上涨,提高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政府支持的老年医疗保险和贫困医疗补助由传统的后付款制改为按诊断相关分组(DRGs)付款为基础的定额预付款制(DRGs-PPs)。同一病种的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时均按同一标准支付医疗费用,与医院实际的服务成本无关,因而加大了医院的经济风险。

医院出于自身效益考虑,只有想方设法降低医疗服务成本。1985年美国新英格兰医疗中心(NewEng-landMedicalCenter)率先实施临床路径,并成功降低了高涨的医疗费用。此后该模式受到了美国医学界的重视[2]。并先后在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日本及我国台湾、香港地区迅速得到推广使用并取得积极效果。1996年由袁剑云博士介绍进入我国。黄慧英教授于1999年在《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发表了“医疗质量保证的国际趋势”一文,是最早以文献形式对临床路径的起源、发展与作用作了详细介绍[3]。1998年北京协和医院和湘雅医学院等全国多个省的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从外科手术疾病为主开始到慢性疾病等30余种疾病进行了临床路径试点。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市场竞争更为激烈,临床路径这种既能贯彻医院质量管理标准又能节约资源的新型标准化治疗模式,必然在国内越来越广泛的推广[4]。

建立和执行临床路径的步骤

1.临床路径的定义CP是一种近几年发展起来的诊疗标准化医疗管理模式,也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整体医疗的工作模式,是由医生、护士与其他专业人员对特定的诊断和手术,做最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照顾计划,使服务对象由入院到出院都依此模式来接受照管,控制质量和经费,从而减少康复时间和资源浪费[5]。

2.标准化治疗模式建立一个多学科的工作团队,确定适合标准化治疗模式的疾疾,临床路径作为一种新兴医疗管理办法,它在制定每一种疾病的临床路径都是综合多学科医学知识的过程[6]。因此医院必须设立一个由院领导主管的临床路径研究指导小组和多名学科专家组成的审查委员会。病种的选择要结合本院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国际疾病分类ICD-10中选择常见病、多发病,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的病种,对其进行回顾性的统计分析,选定合适的病种[7]。并优先考虑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进入临床路径的患者应诊断明确,没有严重的合并症,能够按临床路径设计流程和预计时间完成诊疗项目。

3.临床路径的制定科室临床路径小组收集拟定的病种平均住院日、一般用药、辅助检查、化验、治疗、并发症等常规,及每日护理实施和各项处置操作情况。使用包括循证法和数据分析法等方法对这些资料进行归类、讨论和分析,制定出与临床路径相配套的治疗标准,如流程图、纳入标准、排除标准、临床监控指标与评估指标、变异分析等[8]。临床路径指导小组对拟定的文本资料进一步检查和论证完善,直至定稿。最终形成两个内容基本相同,但各有侧重,详略程度、适用范围有所不同的医生和患者两个版本,这不但可以增进医患沟通,还有利于病人参与监控,保证了临床路径措施的落实[9]。

查看全文

医院临床路径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组,就常规管理模式(对照组,n=50)与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观察组,n=50)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展开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有效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可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医院管理;效果

在医疗改革快速发展的同时消费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所以为适应社会发展,提高医院医疗管理水平至关重要。由于医院较为特殊,不但需要维持医疗质量,还需要进行改革,改革需要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以及资源利用率为主。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属于新型的医疗服务管理模式,通过该种模式管理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还可规范诊疗行为,保证医疗安全以及费用合理,还可有效提高患者综合满意度,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医院管理水平[1]。本次研究主要探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50例患者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在19-78岁之间,平均年龄(48.5±8.5)岁;疾病类型:消化内科9例,心血管内科10例,内分泌科8例,呼吸内科8例,神经内科8例,普外科7例。对照组50例患者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在20-79岁之间,平均年龄(49.5±8.5)岁;疾病类型:消化内科8例,心血管内科9例,内分泌科9例,呼吸内科9例,神经内科7例,普外科8例。两组患者资料之间差异较小(P>0.05),可比性较好。所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1.2方法。1.2.1对照组实行常规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健康宣教,然后谨遵医嘱进行诊疗活动。1.2.2观察组实行临床路径管理模式,具体方法如下:1.2.2.1建立临床路径管理小组。应用临床路径管理模式首先需要成立管理小组,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小组成员为医院主治医生、护师以及护士,组长全面指导以及调配小组工作,将科室作为整个工作范围,小组第一负责人为科室主任,主要责任为指导以及管理本科室内的临床路径工作。1.2.2.2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实施临床路径管理模式之后要定期进行工作总结,对实施阶段的工作情况进行了解,总结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差异性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及时根据科室疾病的特殊性对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进行调整,制定出更适合本科室的管理路径。另外,还需要综合分析以及评估本科室的成本、治疗效果以及费用,对影响医疗质量的相关问题进行总结,及时落实并处理相关反馈意见,对工作加以改进。1.2.2.3制订相关管理制度。将本院的实际情况与临床路径管理的文本相结合,然后根据相关要求制订更加完善的临床路径管理制度,具体包括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以及诊疗流程。1.2.2.4建立科内档案。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之后要对开始时间、结束时间以及中途退出的具体原因进行说明,同时还要记录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对策,对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建档,切实改进患者不满意的地方。1.2.2.5设立奖罚制度。医院在进行活动时要对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科室设立奖罚制度,并且严格按照管理制度执行奖罚,在实施过程中若科室或者个人违反制度要给予通报批评、警告以及罚款等警示,针对实施较好的个人以及科室则需要给予相应的奖励,可将该项考核作为年底评选先进集体以及个人的参考依据,通过奖罚制度可鼓励科室以及个人严格按照管理制度进行诊疗活动[2]。1.3疗效评价指标。对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患者满意度展开对比。患者满意度主要从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以及不满意三方面考虑。1.4统计学方法。研究采用软件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表示为±s,检验方式为t检验,计数资料表示为[n(%)],检验方式为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查看全文

应急物流配送路径优化研究

摘要:文章对应急物流配送路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带时间窗的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最短优化模型,提出了遗传优化算法,最后以漳县公路网络为算例进行分析,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算例结果表明,遗传优化算法更好地解决应急物流配送问题,验证了遗传算法解决应急物流配送路径的可行性。

关键词:时间窗;应急物流;配送路径;遗传算法;甘肃省

自然灾害具有强大的破坏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经常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在不同程度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人们心理恐慌,为降低灾害造成的损伤,在短期内灾区急需大量的救援物资,应急物流开辟了为快速有效地开展救援工作同时提供满足受灾群众生活和医疗物资的需求,而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和紧迫性等特点,为了提高应急物资配送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要对应急物流车辆配送路径做出科学的决策。然而,由于灾情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以及救援的紧迫性使得应急管理部门很难准确获得受灾地区对应急物资的需求量。同时,应急车辆配送物资的过程中常常面临路径通行能力差、山体滑坡和道路塌陷损坏等风险,也影响应急物资的精准送达。如何以最短路径、高满意度、最低成本等为目标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的配送问题,成为国内外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李志等研究了以物资分配公平性和需求效用最大化为目标,建立基于多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方法应急物资供应点定位-分配模型;杨恩缘,李进等提出了以运输成本最小为目标,结合容量限制及应急配送的多样性和多级性特点,构建了应急物资多级配送选址-路径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陈湉,林勇提出基于离散蜂群的灾害应急物流车辆调度优化问题研究,以供应过量、物资分配不足所造成的损失最小化、车辆调度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以服务时间窗和车辆运载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了应急需求下的车辆调度优化模型,并采用离散蜂群算法求解;张伟,杨斌等以运输距离最短化、运输时间最小化和路径复杂性为目标,建立多目标应急物流路径规划模型;蒋杰辉,马良利用改进智能水滴算法求解应急物资配送中车辆路径优化问题;朱娜,郑亚平采用“矢量投影-理想点法”以车辆运载能力等为限制条件,以应急运输成本、应急时间及救灾点数量为优化目标构建了应急物资分配模型;朱佳翔等以运输时间最少、成本最优以及用户满意度最大等为目标,构建多阶段多目标应急物流配送的灰色动态规划模型。

一、问题的描述

带时间窗的车辆运输路径问题(VRPTW)是应急物流研究的基本问题,也是实现在有限时间内实现物资的及时送达,提高救援效率,将灾害降到最小化的有效途径。本文针对甘肃应急物流运输与配送问题,构建了带时间窗路径最短为目标的车辆配送模型,设计遗传算法对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模型求解,兼顾考虑多个制约条件,如车辆载重量的限制,受灾点对物资需求时间窗的限制等。假设有一个配送中心对多个受灾点进行应急物资配送,配送中心有容量不同的车辆,受灾点对物资需求的时间各不相同,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配送任务,规划配送路线并要求每条路线上只有一辆车配送,规定车辆从配送中心出发完成配送任务后再返回配送中心,使车辆配送车辆总运达的路径最短,利用MAT-LAB软件编程求解,计算出应急物流最短配送路径最优解。

二、构建带时间窗的应急物流配送路径模型

查看全文

中医儿科护理临床路径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于2013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患儿60例为本次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儿37例,女性患儿23例,年龄在0.5~8岁,平均(4.65±2.50)岁。本组患儿中包括腹泻27例,支气管肺炎18例,以及衣/支原体肺炎15例,全部患儿均接受药物治疗,均排除各类心脑血管、肝脏肾脏疾病。采用随机法将其以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划分,每组各3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儿药物治疗,做好常规护理干预,包括生命体征监测、加强饮食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同时采用中医临床路径护理干预,主要包括:(1)医护人员针对不同患儿病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诊疗方案,包括加强宣传教育、做好治疗方案规划、每日膳食计划以及出院计划等全方位的治疗护理方案;(2)患儿入院后及时实施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准确无误完成各项治疗措施及护理,密切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并于每天晚上对当天所实施的临床路径的效果及异常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3)在患儿出院前夕,护理人员要做好行为健康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确保患儿出院后身心均得到全面康复。

1.3观察指标

查看全文

关于农村低碳经济路径研究

摘 要:本文从农村经济的研究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农村低碳经济发展的路径,以期对解决农村经济和生态问题提供理论的探讨,也试图通过在低碳路径的框架下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生态经济的稳态发展。

关键词:农村低碳经济 ;碳排放系数; 外部性

一、引言

当下,全球面临气候变暖、生态环境恶化、雾霾问题严重等诸多危机,“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议题被提上议程。作为减缓和稳定温室气体浓度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的农村地区,随着其经济的不断发展,逐渐产生了对农村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化肥的大量使用、森林的无节制砍伐和草原的沙化等现象,结果是这个区域的总碳排放量甚为庞大,导致了区域气候变化乃至全球气候的逐渐变化。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议题,那就是气候变化、经济大发展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村向来被认为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而根据低碳经济的原理,经济较好的地区才有可能成为排放量基数和增长率较高的地区。因此,由于农村地区碳排放量很低与农民的收入很低,故应该大力发展经济,这也是目前的现实状况。但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后,这个以经济为中心的新古典主义的思路应该进行革新,生态、环境应该被加入到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径思路当中,因为农村也出现了很大生态、环境以及影响全球变暖的重大问题。本文所采用的“农村低碳经济路径”是指通过低碳经济方式来使农村区域经济达到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可接受的一种模式。

二、农村低碳经济低径的探索

分析公共事务的理论模型的解决方案不外乎三种:政府途径、市场途径和自发组织。1.政府路径。在空气中碳排放量市场负外部性的情况下,农村经济当中个人消费碳产品所带来的收益和农村经济当中的个人为生产、消费碳产品所支付的成本决定的竞争均衡是无效率的,原因在于忽视了其所产生的外部成本。根据科斯定理,产权的有效分配可以解决外部性问题,但是这个定理是在极其严格的假设条件下完成的,从现实与短期角度来看,对于农村经济的实行目前来说是不现实的,一般思路是市场均衡需要从竞争均衡点移动到效率均衡点。通用的做法是政府需要以第三方的身份在农村CO2碳排放市场上采取行动。但是为了获得配置效率,即MC=MR,政府应该设定一定的标准改变农村居民行为结构、经济结构等,采取这样的结构途径才有可能解决既减少CO2排放量又提高农民收入,但是政府设定的标准是广泛意义上的标准,由于政府不是效率驱动的与准确的估计成本和收益是较为困难的,实行起来就更加困难。虽然如此,为了这个目标,设定一定的标准和路径仍然是非常有效的,同时还具有很强评价与监督作用,调查中发现针对农村地区的类似低碳的路径较少涉及,如科技支持、提供信息和执行监管等途径。下面提到的因素又会使政府实施上述路径受到影响。政府制定的经济环境标准很可能没有配置效率,如:立法限制,信息不充分,地区差异。所以政府途径所设定的目标和采取的途径很可能没有配置效率。但是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农村低碳经济路径的现状是政府路径占据主要地位,但是实施起来较为困难和具有长期性,效果不明显且不具有长期性,市场路径几乎较少出现。市场方法由于目前农民的短期效应和收入压力,很多农民的支付意愿较为低。2.市场途径。尽管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本身解决环境问题,但是,政策制定者在解决农村解决生态问题可以运用市场激励机制。市场途径主要运用价格或其他经济变量激励碳排放产生者削减碳排放。市场方法的目的是将CO2排放所引起的外部成本内在于农民、厂商、消费者的决策和行为当中,这样一来,农民就能够根据市场中的变化做出决策调整自己的行为结构,从而具有成本收益的原则。本文在此期冀探讨出市场途径的优势。世界各国都借助以市场为基础的途径控制碳排放。主要的三种途径为碳交易、碳税、生态补偿。最近的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采取更多的预防手段,也就是将上述三种途径更加具有预防性。如碳交易倾向于保证金/还款制度。农村CO2排放市场值得开发,同时又必须进行严格保护,可以交易,并同时增强其碳汇能力。但是必须在农村可承受的规模之下。3.农村结构路径——农村结构存在问题。由于农村的地理特征、房屋高度、人口密度等,决定了农村生态系统的村镇、农业、自然子系统结构,那么低碳农村的空间性路径从自身角度来看便需要在这三个结构性变量上改变。3.1从村镇子系统来看,对于农村人口来说可以说是一个社会性结构途径,目标是使农民的消费行为的外部性成本减少。大部分地区的能源结构主要是以秸秆、煤和汽油为主,具有低碳型的能源较少,因此,低碳能源结构应该朝着低碳型发展,比如沼气、生物能、太阳能等,在政府的带头作用于扶持下,主要作用在于降低最初更换能源结构的交易成本,同时结合宣讲活动等使农民明白改变能源结构的成本收益特征。3.2农业子系统中的农业结构,而农业结构一班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二是农田基本制度,包括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灌溉、秸秆。目前农民在行使这些农田基本制度时并未考虑低碳、生态等方面的因素,农村低碳经济要求改变农田基本制度结构。这样的结构维持了几十年,违背了低碳经济的很多原则,市场自发的破坏这里的结构,但是这里依然没有政府组织、自发组织去改变已受到破坏的农业市场。3.3是自然生态子系统:从地面角度来分析,具有草地植被稀疏、土地结构单一、裸露土壤面积很大、地形此起彼伏的特点。这个结构也需要改变,方法是显而易见的,进一步的途径需要采用政府途径和市场途径综合应用。

查看全文

乡村振兴下农民素质提升路径

摘要: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提升其各方面素质是实现农村发展和农民自身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特别是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今天,提升农民素质会极大地助力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促进农民素质提升,需要遵循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全面性和典型性相结合的原则,促进经营管理素质、政治法律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身体健康素质不断提升。对此,农民要培养市场发展意识,政府要完善政治参与机制,农村要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社会力量要营造良好环境,从而合力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素质;提升路径;农民就业

高素质农民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重要标志,提高农民素质能够使农民适应农村日新月异的变化,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提高就业能力。首先,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在选择提升农民素质的路径时要坚持一定的原则,即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全面性与典型性相结合以及阶段性与长远性相结合的原则。其次,明确路径的内涵,这是一条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不断提高、政治法律素质持续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得以提升、科技文化素质受到重视、身体素质不断增强的路径。最后,主要从培养农民市场发展意识、完善农民政治参与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加大农村教育投入力度、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这五个方面针对路径的实施提出一些思考。

一、路径的坚持:以“四个原则”为基本遵循

(一)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

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主体性原则是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主体作用的重要体现,“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1]这样农民的意愿不仅会得到充分尊重,而且还有利于调动农民主体提升自身素质的积极性;坚持主体性原则会让农民感到提升素质是自己的事,从而通过自主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这样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会得到不断提升;坚持这一原则有利于农民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农民突破素质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束缚,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创造活力,从而培育出高素质的乡村振兴主体力量[2]。

查看全文

骨科护理临床路径评价分析

临床路径是一种系统科学得护理方法和管理模式[1],是一种恰当的有序性和时间性的医护计划,是目前临床上重大的变革之一。临床护理路径作为临床护理模式的一种,主要是以时间为主线从患者入院到出院,针对不同阶段患者的不同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和指导[2],帮助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改善生活习惯、适当进行运动、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等。该种护理方法在临床多个科室得到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护理效果。在临床上踝关节骨折作为一种常见的创伤,是有多种暴力因素导致的。踝关节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关节,压力面的均衡分布对于承重具有重要的作用,受伤之后踝关节的受力面经常不能够得到很好的恢复,容易诱发一些了的炎性后遗症。恰当护理方法的选择对于改善治疗效果,促进受伤恢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为此我院对临床护理路径方法应用到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的效果展开了全面的探究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2015年在我院接受常规骨科护理的3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和接受骨科护理路径护理的3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分别作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对照组患者的年龄为24~70岁,统计学学均值为(34.5±6.8)岁,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6:8,观察组患者的年龄为22~73岁,统计学学均值为(35.3±5.7)岁,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5:9。两组患者均为首次诊断就确诊为是踝关节骨折,均需要采用关节骨折复位手术进行治疗。所有患者均没有其他严重的影响开展本次手术治疗效果的疾病。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的统计学分析结果为P>0.05,符合对比实验条件。1.2方法。首先,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骨科护理方法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骨科护理路径方法护理,在患者入院之后给患者提供一份临床路径护理表,让其对整个住院过程中的护理情况有个整体的认识。护理人员向其详细的介每个护理项目的具体情况,以便患者在了解的基础上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开展治疗工作。其次,在进入正式的治疗阶段,护理人员每天对患者的病情状况进行严密的观察,指导患者合理饮食,向患者讲授病情相关的知识,让患者有个全面的认识。同时,针对骨折状况开展深入细致的骨科护理,对患者的异常状况进行评估并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为了明确护理责任,提高护理质量,护士长每天对患者的护理情况进行检查,将所有工作落实到实处。对于患者出现的异常情况,联合医生制定进一步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力求患者的骨折能够得到最好的治疗,最大程度上恢复到受伤前的状态。最后,患者出院时,针对患者的具体状况,指导患者如何进行适当的运动,如何保证护理的饮食,如何对自己的病情状况进行自我的监测。1.3评价指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可以分为优、良、一般和差四个等级。优:经过治疗之后患者的踝关节没有畸形和肿痛症状,X片结果显示患者的骨胳愈合良好,关节穴位恢复正常;良:患者关节功能基本上恢复正常水平,X片结果显示患者的骨胳愈合,有轻微的肿痛症状;一般:患者的骨胳已经正常愈合,活动范围受限,走路过程中有可忍受的疼痛感;差:X片结果显示患者的骨胳愈合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错位,关节活动范围受到限制,有肿胀和疼痛的临床症状。患者的对基本的认知水平以及患者得满意程度调查,两组调查结果均采用百分制的形式表示,分值越高表示患者越满意,对于疾病的认知水平越高。1.4统计学方法。观察、统计和分析两组患者的基本数据资料,分析工具为SPSS18.0,分析结果如果为P<0.05,表示差异具有意义,如果P>0.05,表示具有可比性,满足对比实验的要求。

2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护理的效果相比于对照组患者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P<0.05)。见表1。2.2患者满意程度和认知水平对比。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满意程度和对疾病的认知程度高于对照组患者的,并且差异对比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查看全文

农村金融供给的优化路径研究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代市场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完善农村经济建设上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由于历史、地理、人文等因素影响,农村和城市经济仍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金融方面。农村经济改革的重点应投入到农村金融供给上,这样既可以提升农民的经济实力和薪资水平,还可以加速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本文分析了农村金融改革现状,阐述了供给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并提出优化农村金融供给的方式方法,希望借此给相关部门提供参考,进一步推动农村金融改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农村金融供给;优化路径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主潮流是供给侧改革,广大人民群众要作为改革的主体与重要参与者,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经济与供给侧改革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供给侧改革下的农村金融供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助力,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与供给侧改革的最终效果相挂钩。农村经济与金融供给的关系密不可分,为了更好地创建与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路径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1当今农村金融供给存在的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其发展潜力巨大,国家和社会都对农村经济发展持有乐观看法,在这样的期待下,农村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尚存在很多客观阻力,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村金融供给向更优先方向前进,首要做的就是结合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找出阻碍农村金融发展的主要问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1.1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数量偏少。目前针对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已经制定,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限制,导致农村金融供给政策落实不到位,许多偏远地区农村的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甚至完全没有。另外,由于相当一部分的农村居民对金融常识、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导致金融业务需求缺乏,而整体金融业务需求过低也会造成金融供给降低,从而降低经济增长活力。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配备相应的金融服务机构,比较常见的是各地农村金融合作社、农村信用社和农村银行等。不难看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类型还是较为单一,适合短期业务需求,加上农村商业银行是盈利机构,主要目的还是赚钱,不会具体帮助农民开展金融业务,而农民并不熟悉繁杂的金融项目和业务。1.2农村金融产品种类较少。农业、农民、农村是农村经济发展三大支柱,相关经济活动都是基于此开展。由于经济活动的类型和范围不尽相同,所需要的金融项目和业务也不一样,健康的农村金融业务需求应该是多样化的,有不同的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供农民选择[1]。然而目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与此并不相符,相关银行和机构为了更好地规避风险,提供给农民的金融业务种类较少,虽然某种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是却对农村金融业务效率产生破坏,不符合经济多元化的发展需求。1.3金融机构和农民信息沟通不及时。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效率偏低,主要困扰因素有两点:一是金融机构数量受主观和客观因素制约导致偏少,二是当地金融机构活力不够,和农民的交互沟通不及时。金融机构数量不足,且存在的机构沟通不到位,办事效率较低,金融服务水平不够,导致农民开展金融业务时无法良好表现自己的诉求,最终农村经济建设达不到农民投入金融产品和项目的需求,非常不利于农村供给侧改革工作的开展。

2供给侧改革的具体内容和重要性

查看全文

司法公正内涵及路径研究

摘要:对司法公正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的选择进行思考,能够有效提高司法实施过程的公正性。基于此,本文将首先对司法的作用进行简单介绍,其次对司法公正的内涵进行分析,其中主要包括司法中的人、司法组织以及司法公正与其他概念的关系三方面内容。最后对司法公正的实现路径进行研究,其中主要包括对司法立案进行完善、对审判过程进行科学安排、提高执行力度以及进行司法改革四方面内容。

关键词:司法公正;实现路径;司法组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司法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无法保证司法的公正性,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质量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司法公正性主要包括司法的自由性、司法的规范性、司法的平等性以及司法安全性等方面内容。目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社会逐渐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传统司法观点与当今文化之间难免会出现冲突,这就要求在制定司法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方面考虑,保证司法实施的公正性。

一、司法的作用

司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对纠纷进行解决,随着时代的进步,司法在功能方面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司法在实施过程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维护过程中的正义性以及公平性,在对司法功能进行解释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其中主要包括司法制度制定的合理性、司法程序实施的公正性、司法裁判决的正确性以及司法环境的良好性等方面内容。司法制度制定的合理性主要在形式上对司法进行要求,包括司法体制的完整性,司法体制的独立性、司法监督机制的完善性等方面内容。司法程序指的是司法公正的实现过程,主要表现形式包括司法程序的公开性、司法程序的参与性以及司法程序的实时性等方面内容。在进行司法判决的过程中,裁判必须保持较高的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判决结果的公正性。其中要求裁判能够认清楚事件的真相,使用合适的法律规定对其进行判决,另外,法官在正式上岗之前需要经过专业的考试,获取相应资格之后才能够正式进行工作,除了专业水平之外,法官在进行判决的过程中需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最终司法实施的公正性。

二、司法公正的内涵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