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4:42:5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聋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聋哑高校生思政教育

一、引言

近些年来,聋哑人犯罪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走势,不少媒体都有报道聋哑人犯罪作案的新闻,对于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和重视。我们在感叹这类事件的时候,同时也应该反思,是什么造成了这一现状。近年来,国家在不断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制定一系列的法规保障他们的合法权利,实行一系列的政策来为他们提供社会保障,然而,这种现象并没得到改善。所以,我认为,他们思想道德上存在缺失,对聋哑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很有必要的,而作为聋哑大学生,在学校接受高等教育,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聋哑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聋哑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残疾人群体,他们既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是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前沿群体,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又与一般的大学生有所区别,身体上的缺陷,会给他们的带来种种不便。我们在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应该更多的将落脚点放在他们的心理特点上,从而更好地进行分析。聋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自卑、闭锁心理聋哑大学生由于自身听力和语言表达障碍,不能如同正常人那样自如的进行交流,因此,心理难免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然而,交流中出现的阻碍,又导致他们更加不愿意去融入社会圈,自然而然形成了闭锁心理。他们愿意躲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愿意打开心扉去与更多的人接触。自卑、闭锁心理是绝大多数聋哑大学生所具有的心理特点。

2、猜疑、嫉妒心理聋哑大学生往往都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一旦与健全的人进行接触,他们就特别在意别人的眼神、动作和语言,总认为别人是在对自己指手画脚,猜想别人是在对自己说三道四。这样一种猜疑心理,往往是由他们的自卑心理所决定的。而与此同时,他们又具有极大的嫉妒心理,看到比自己优秀的同龄人,总会不自觉的进行对比,嫉妒他们的才能,同时也倍增了自身的自卑。

查看全文

聋哑学生赏识教育研究

在小学教育阶段,新课改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责任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会赏识。在人群中,存在着一些特殊的人物,他们的世界里没有声音,他们不能够像正常人一样说话、永远处于无声的世界,这些人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虽然在生活上有着一定的困难,但是他们有权利享受教育。我国也逐渐地开始注重对弱势群体的教育教学。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一方面能够熏陶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强化弱势群体的心理素质,引导他们学会赏识,并通过赏识不断的全面发展自我。新课改指出:教育的使命和教师的人物是让学生从小有良好的心态,学会自信,学会欣赏自己。尤其社会上的一些弱势群体,他们不同常人,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他们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我国也越来越注重对这些人群的教育。美术作为艺术学科范畴,适当的开展美术教学,能够让这些人感受到美的事物,学会欣赏美,进而懂得赏识,以赏识激励自我发展。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聋哑学生的赏识教育。

一、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表达自我

聋哑学生不同于正常的小学生,他们由于自身的缺陷性,往往缺乏自信,不善于交流。美术作为美的事物,很容易震撼人的内心,同时,事物的多元角度展示,使得美术成为开启人与人交流的一个途径或者说是一把钥匙。在小学美术中,每个单元都有欣赏课,即:让学生欣赏一些名家作品,开启学生欣赏美的心灵。对此,笔者在教学中,运用美术欣赏课,开启交流平台,鼓励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敢于表达自我,引导学生去欣赏美,理解美的内涵,从而为赏识教育奠定基础。如:在学习人物美术教学内容时,笔者让学生欣赏世界名画家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的微笑》作品。让学生根据自己所看到的,畅所欲言的表达,力争“我口说我想”。每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到的事物特点不同,从而自我表达的也不相同,诸如:有的学生感觉这个人物作品的核心内容在于图画人物微笑的永恒;有的学生则感觉这幅画在于人物的神秘性;还有的学生认为蒙娜丽莎是作者对某种理想世界的一种期望等等,在审美理解上各有各的看法,这样表达出来,相互之间能够进行交流,进而拓宽自我的思维。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属于是一种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能够刺激学生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强化学生的欣赏能力等等。

二、给予个性化平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指出:个体差异是正常的,因此应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入预先规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之中。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聋哑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相对来说较大,这样一来就决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因材施教。结合学生个体的特点来打造教学计划,针对学生的差异性来构思教学计划,选择教学方法等等,尽可能地保证全体学生的个体逐步发展。我们知道,赏识教育的核心在于引导学生懂得欣赏、学会欣赏,而欣赏自我、强化学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支持这一些实现的核心内容。对此,笔者在教学中,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个性化的平台,采取放养式的教学手段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学习美术的成就感,从而提升自我的自信心。如:在学习《蜻蜓飞飞飞》教学内容时,笔者放飞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抛开思想和行为的束缚,大胆的想象如何制作蜻蜓,不拘于形式,给予每位学生发展的平台,就学生个体开启他们的思维,进学生个体的一切技能去实践美术作品。如:有的学生用折纸、树叶、剪纸、线、布条、橡皮泥等等制作各个样式的蜻蜓。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深入学习美术,增强自信,笔者还举办了相对应的画展,展示学生的每幅美术作品,创设展示学生技能的平台,让学生相互欣赏、相互促进,在赏识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推进赏识。

三、打造多元化的平台,深化学生的赏识能力

查看全文

聋哑学生强化思想道德论文

一、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特征分析

针对聋哑学生开展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独特性特征大都通过如下几点呈现:一方面,聋哑学生的内心想法较为特殊,相当一部分聋哑人群很难正视自身的聋哑现状,进而造成内心世界的封闭、孤僻、脆弱、焦虑等。聋哑人群一旦步入社会,上述内心活动会变得愈发严重。因而,要求教师以聋哑学生的内心想法为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内心活动,并探究其成因,进而施以针对性的改善措施;另一方面,针对聋哑学生开展的教育应采用科学的途径。若要达到教学途径的科学化,便要求教师掌握相应的心理分析技巧,通过针对性的分析,促进教学途径的创新。

二、聋哑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学模式乏味,说教内容居多

长久以来,包含聋哑学生教育在内的思想道德教育,整体上呈现出“单一的说教模式”的特点。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大都采用乏味的、强硬的道理轰炸方式,以枯燥的语言讲述着抽象的文字符号,学生则普遍处于被动的灌输状态。在针对个别学生进行单独谈话的过程中,也都呈现出教师从始至终的说教,学生从始至终的听。但是,对于聋哑学生而言,因其身体条件的特殊性,更是因其内心活动的特殊性,此种乏味的思想道德教学模式并不受用,无法真正触动学生的内心感受,更无从谈及教学质量的优化。

2.对于聋哑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足

查看全文

聋哑学校数学游戏化教学探索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为了让每个孩子都能够接收到基础素质教育,尤其是针对聋哑学校的学生,尝试将数学教学跟游戏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一、设计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在数学学习过程当中,良好的数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学生能够在最开始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就对各种数学定理或者常识有直观上的判断,学习起来自然是事半功倍的。因为数学学科是一门比较抽象难懂的学科,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性与概括性,所以教师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数感,在更有趣味性的亲身体验与感知活动中锻炼学生。比如,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排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有的学生无法记住排列的数字以及这些数字所代表的意义。教师就可以设定一个站队的游戏,让孩子们排成x排y列的方队,然后通过随机设定x、y的数值,让对应位置的学生举手。这样的游戏有着很强的互动性,每个学生都要集中精力,记住自己在方阵中的位置。在游戏中,学生不会认为x、y仅仅是两个数字,身在方阵中,自己代表的两个数字就是一个区别他人位置的标识。这样的教学游戏活动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有效强化聋哑学生的数学知识迁移能力。

二、设计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聋哑学生的学习条件相比于正常学生而言更为困难,他们无法通过正常的学习途径接受数学知识。所以,聋哑学校的教师需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当中更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聋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深切感受到乐趣所在,增强学习体验,将知识用特别的形式存储在孩子们的记忆里。在游戏活动中,学生要全程参与,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动用自己手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充实自我,提升数学知识水平。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布置一些具有挑战性与互动性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引导学生不断突破自我,深入探究数学世界。比如,教师在教学《认识人民币》这节课的时候,考虑到聋哑学生虽然能够在平时接触到人民币,能基本辨识人民币中的“元”“角”的概念,但是因为个人缺陷,平时自主购买东西的机会比较少,也没有太多的找零或者购物体验,在换算的时候往往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对于本节课重难点知识有更清楚的认知,就可以考虑在正式上课的时候布置游戏情境,模拟在商店中购物的情景,一部分学生扮演商店售货员,一部分学生扮演顾客,双方在情境中围绕购物与找零开展互动,从而对商店购物、付款、找零换算等环节有所了解。经过这样的游戏,不仅仅教会了学生如何换算人民币,还增强了学生的生活体验。

三、设计游戏活动,鼓励探究应用

查看全文

聋哑人体育锻炼研究

摘要:对整个社会而言,聋哑人是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同正常人难以沟通,他们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学习和生活的艰难都可想而知。虽然聋哑人听不见说不出,但是他们身体健全,大脑聪明,他们跟正常人一样渴望有序的生活和学习。因此,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有特殊的意义。本文就聋哑人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意义、目的、现状和训练方法浅谈一下自己的见解。

关键字:聋哑人;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结构的发展,提高身体机能工作能力,调节人的心理,预防及治疗某种疾病发生的身体活动。聋哑人作为社会上的特殊群体,由于生理缺陷,限制了人体进行体力活动和参与体育活动的可能性,阻碍他们正常生活和人际交往。通过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和增强身体各方面机能,能够明显增加聋哑人的社会性和团队意识,对聋哑人的社会性格的培养和塑造有很大作用。通过体育锻炼,积极参加社会活动,还可以增加生活情趣,拓展人际关系。我国聋哑人体育锻炼不论是体育场地、体育设施比较有限,体育锻炼价值取向不积极,再加上体育锻炼组织管理形式不规范等,所以对于正确认识和掌握聋哑人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方法,对于全面推进聋哑人健身活动开展非常有必要。

1.聋哑人体育锻炼的意义

1.1增强信心和勇气

聋哑人由于生理缺陷和技能障碍,给生活和学习带来很多困难,他们在社会中处于一个弱势群体,不公平的社会现实会对他们的心灵造成创伤,使他们产生自卑感。体育锻炼是现代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是人们健身、交往的一种手段。聋哑人参加体育锻炼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拓展人际关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是正常的、美好的,感受到和正常人一样可以参加体育锻炼,由此可以产生自己已经回归到社会大家庭当中,对生活产生巨大的勇气,对未来生活充满信心。

查看全文

剖析聋哑残疾人犯罪减免罪行研究论文

摘要我国《刑法》第19条规定聋哑人犯罪可以减免处罚,然而司法实践中的聋哑仅以生物特征为标准,有不尽合理之处。生理器官的障碍不是减轻责任的当然理由,需要考虑行为人的辨认和控制能力,并经过专门机构的鉴定,才能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对聋哑人的处罚。

关键词:聋哑人犯罪;刑事责任能力;法律行为能力

一、刑法对聋哑人犯罪担责的减免规定

人的法律行为能力依赖于精神状况正常以及智力和知识的发展程度。一般说来,达到成年始有刑事责任能力,但人也可能由于先天的疾病或后天的环境因素造成重要的生理功能(如听能、语能、视能等)的丧失,从而影响其接受教育、学习知识和开发智力的水平,并因而影响到其刑法意义上的辨认或控制行为能力的减弱或丧失。

古今中外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也都不同程度地注意到了人的生理功能丧失的人,尤其是丧失听觉能力和口头语言能力的人,也即聋哑对其刑事责任能力的影响问题,并在刑事责任上均有所体现。我国现行《刑法》第19条规定:“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该条就是我国现行刑法中对生理功能缺陷者刑事责任的特殊规定。聋哑人因其生理重要器官的障碍,导致其认识能力或意思能力可能深受影响,包括其辨认和控制行为的能力,以及精神状态与常人不同。聋哑人实施刑法禁止的危害行为的,构成犯罪仍应当负刑事责任,应受刑罚处罚;但又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符合当代立法中较为通行的关于聋哑人刑事责任得从宽处罚的原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方法的进步,不仅为聋哑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提高辨认和控制能力创造了条件,也为聋哑人的康复创造了条件,失去听力的人经过施加特殊的教育和口语训练,已经可以说话。有调查称我国部分地区聋哑人犯罪逐年大幅攀升。一些聋哑人犯罪充分利用了自己的或聋或哑的弱势变成强势,智力与水平很难说是低于正常人的水平。例如影响比较大的新疆26名聋哑人犯罪团伙,以盗窃为生,并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完不成“业务”要受体罚。一些西方刑法理论学者否定聋哑这一生理缺陷为决定责任能力因素的观点日占主流,有些国家的刑法也已无聋哑人责任能力的特别规定,转而考虑“又聋又哑人的责任能力应该根据其是否处于心神丧失或心神耗弱的状态来加以考虑和区别”,即以聋哑人是否完全不具备或者完全丧失辨认自己行为的能力——心神丧失,或缺乏正常人所具有的辨认或者控制行为的能力——心神耗弱,确定其责任能力。尽管现代的聋哑教育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但聋哑人、盲人接受教育和智力、知识发展的水平仍不同程度地不及正常人。聋哑人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其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会较一般正常人有不同程度甚至是较大程度的减弱。责任能力的不完备又使其刑事责任程度相对较轻,同时一般也说明行为人主观恶性和人身危险性较小。

查看全文

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探讨

摘要:目的:探讨体育对聋哑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作用,为提高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对43名湘西地区特殊学校的聋哑儿童进行为期12周的体育干预,并对实验前后聋哑儿童社会适应(学习能力、生活能力、交际能力)三个维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研究结果:经过12周的体育干预,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前后测结果分别为p=0.013,p=0.044均小于0.05,实验前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体育干预可以促进聋哑儿童的交际能力和学习能力(P<0.05);(2)体育干预对聋哑儿童生活能力效果不明显(P>0.05);(3)篮球等集体体育项目更有利于促进聋哑儿童的社会适应。建议:(1)政府、学校及相关教育部门要加强对聋哑儿童体育健身相关建设的重视;(2)家长要鼓励孩子参与体育活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3)聋哑儿童也需要正确认识和接纳自我,积极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努力提升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湘西地区特殊学校聋哑儿童社会适应体育干预的影响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资料调研法

查看全文

刍议聋哑儿童特殊心理状况教学实践透析

聋哑人是我国众多人群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人数占着很大的比例。由于他们存在生理或心理的障碍,聋哑人的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不仅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而且与健全人相比更具有持久性和复杂性的特点。探讨聋哑人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对于聋哑儿童的教育要把握住聋哑儿童特殊的心理状况,才能有效地进行教学,使聋哑儿童有一个相对健康的发展。

一、聋哑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卑感。聋哑儿童由于自身的缺陷或存在的障碍,决定了他们不能正常参与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普遍有自卑感。

2、孤独感。对聋哑儿童来说,因为不能适应周围的生活环境,又渴望身体残损得到补偿而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其孤独感更为强烈、更为持久。

3、焦虑和抑郁。后天致残的病人一般很难接受残疾的现实,几乎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查看全文

聋哑学生特殊教育策略分析

摘要:党的报告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公平”和“办好特殊教育”。我国特殊教育在新时期既充满了机遇,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本文从特殊教育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意义这个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特殊教育;聋哑学生;语文课堂;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就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集合。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开展三生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还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和提升自身的社会生存能力。这也是教师真正在践行素质教育中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落实聋耳不聋心、哑口不哑手的特殊教育目标。因此,三生教育在特殊教育领域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要通过三生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需要的教育,让学生在学校里获得一定的社会生存能力,为今后进入社会能够得到发展,让普通人接受和接纳他们,让他们自己的生活幸福指数上升。

一、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意义

(一)融入三生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大部分从事特殊教育的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对学生的语文知识技能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仅能对简单的文字进行学习。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极大地阻碍了对学生进行正确思想观念的培养,并且忽略了语文知识中的人文性。实际上,语文学科由于具有较强的人文性特点,更容易融入三生教育,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获得相应的认可和发展;并能够促进学生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避免出现特殊学生常见的一些心理问题,从而养成积极开朗、勇于面对生活的健康心理。[1](二)结合三生教育,帮助学生发展。三生教育的内涵不仅仅是生命教育,更重要的还是对学生进行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语文学科知识与聋哑学生的生活实际上息息相关。比如,聋哑学生需要借助语文知识来进行其他方面的学习,需要借助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等。因此,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三生教育,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下学习的基础和与人交流的基础,还能够让学生在这个基础上进行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从而帮助聋哑学生获得社会的接纳和体验到生活的幸福,进入到与常人基本无异的生活状态中。[2]

二、特殊学校在语文课堂中对聋哑学生开展三生教育的策略

查看全文

聋哑学生品德教育研究

1确定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尊重、诚实、责任是某些聋生所欠缺的品德,故将此三项作为学校对聋生品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其中尊重的定义为:不以自我为中心,尊重他人,将心比心,互相尊重。操作性定义为:(1)尊重老师、家长、同学及朋友;(2)尊重自己,欣赏自己;(3)不嘲笑别人;(4)不轻易生气。诚实的定义为:对自己和他人都要诚实,做错事敢于承认,并能原谅他人的过错。操作性定义为:(1)说实话,不骗人;(2)勇敢改正错误;(3)能够原谅他人。责任的定义为:尽全力去完成自己应该承担的事情,或者是答应他人的事情尽力完成。操作性定义为:(1)完成老师和同学交代的任务;(2)做完、做好自己在学校、家里应做的事情。根据聋生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学习生活实际,我们将各年级段聋生分别命名为自理组(聋1年级,主题目标:自己的事自己做)、自律组(聋2-3年级,主题目标:文明自律我最棒)、自信组(聋4-6年级,主题目标:除了听,我什么都会)、自尊组(初中段,主题目标:做一个值得别人尊重的有价值的人)、自强组(高中段,主题目标:学好本领,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各年级段老师结合上述三项核心品德,围绕主题目标,选择适合本年级段聋生的体验式教育活动内容,以社会服务活动、设计制作活动、职业体验活动等形式进行体验式教学。

2营造品德教育体验式教学大环境

2.1创设“普特融合”体验环境。让聋生融入社会,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成为有尊严活着的人是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为此,我们创设了体验式教学的大环境———普特融合,让聋生体验在健全人群体中如何有尊严的共同相处。一是招收健听生进特教班,为聋生创造了融入健全人群体的校园体验环境。首先学校进行了教材改革,全面使用普校教材。接着,招收了百余名农村留守健听学生到我校各年级就读,开展逆向普特融合教育。这种形式使残健两类学生在品德、学习、行为、语言、自理、社会交往等方面都有巨大的进步。二是普特共育。我们积极构建社会支持体系,为聋生融入社会做好准备。先后与驻市各高校志愿者、市文化馆、市残联、艺术学校等多家单位合作,与驻市普通中学、小学、幼儿园缔结了友好合作学校,定期联合开展教育教学等活动,为聋生创造更广阔的融合环境和条件。我们根据高校志愿者们的专业特长建立了常态化的专项志愿服务课程或项目、市文化馆每年定期进校园送文艺、市残联定期进校园和学生开展活动,艺术学校的课程纳入特校课程。普特共育拓宽了聋生品德体验的广度和深度,为聋生全面发展,融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2创建“心理健康”体验馆。特殊教育学校应该是一个生命的空间,这个空间要时时处处充满对生命的尊重,对差异的尊重和人性的关怀。心理健康体验馆的关键词在于“体验”,不是心理咨询,也不是心理辅导,而是一种体验。它规避了传统心理咨询与心理辅导的字样,在我校校内各区域创设相关的活动环境,让学生在各种环境中进行体验与感悟。把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为心理健康体验馆,充分地发挥了体验者的主观能动性,让体验者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自我体验与学习。在体验过程中,体验者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自主掌控着体验的过程。通过学生亲身的体验与感悟,达到认识心理、了解心理,进而调节心理状态,最终实现身心健康成长的目的。2.3创立“法制教育”体验基地。学校与检察院联合成立了“梧桐树”法制教育校园联络站,联络站的检察官们在老师配合下,带领聋生走进戒毒所、法庭、看守所,通过实地参观体验、游戏互动、情景模拟、观摩庭审等形式护航每一个聋生健康成长。2.4创行“1+1”亲情体验家庭。特殊教育学校是全日寄宿制学校,有的聋生从小学入学一直到高中毕业,整整12年,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园中度过,他们缺少家庭关爱,各种心理问题突出。为了弥补聋生缺失的亲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学校创行了“1+1”亲情体验家庭,即每个寝室安排一个老师作为亲情家长,组建一个亲情家庭。每个家庭8个孩子,每天一起跑步、学习、吃饭、睡觉、参加活动;周末和节假日,亲情家长带着家庭成员一起外出爬山、逛公园、看电影、包饺子、采购……聋生都把老师亲切叫做“XX爸爸、XX妈妈、XX哥哥、XX姐姐”,“家庭”和睦,矛盾减少,聋生自然变得活泼、开朗、阳光了。

3运用品德教育“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K.Kelmen)认为,品德形成过程主要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鉴于此,我们在《沟通与交往》《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品德教育课程中,要求教师结合学科特点,围绕各年级段学生品德教育阶段目标,坚持能通过学生体验活动代替老师说教的内容坚决不用老师教,运用“感、动、说、做”四步体验式教学方法设计体验活动。操作要领:第一步“感”,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或正在进行着的现实生活,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引发体验。第二步“动”,通过游戏、表演、角色互换、观看影片等直观体验,感悟品德。第三步“说”,教师在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品德基础上,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展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实例,通过讨论、判断、评价、反思等获得体验,强化品德认识。第四步“做”,课后实践活动,到家庭、学校、社区深入体验,内化品德,形成品德行为。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