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规划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2:34:3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用规划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土地利用规划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管理,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切实保护耕地,促进土地的科学、合理利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及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活动。
第三条编制、审批、实施和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保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耕地相平衡;
(二)节约集约用地,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按照土地分类基本用途,我区划分为五个土地利用分区,即:农业用地区、园地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
1、农业用地区
农业用地区涉及全区的9个乡镇,共计面积1.55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的60.2%,其中包括了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道路和水利设施。到2010年规划为1.53万公顷,减少0.02万公顷。
2、园地用地区
园地用地区主要分布在马庄、双照、平陵、渭滨、沣西等乡镇,共计面积0.28万公顷,占总土地面积10.74%,目前,品种以苹果、葡萄、酥梨为主。到2010年规划为0.22万公顷,品种以酥梨为主,其它杂果为辅,规划期间园地减少555公顷。
3、城镇建设用地区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基本情况
**位于河北省东部偏南,地处衡水市东部的南运河西岸。地理位置为东经115о54'—116о27'、北纬37о28'¬—37ο51'之间,北靠阜城,南连故城,西接武邑,东南邻山东省德州市。土地总面积118778.1公顷(1781671.2亩)。1996年总人口48.2万人。
第二条规划目的
加强全县土地利用的宏观控制和科学管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土地供给约束需求,在土地供给能力允许情况下,先重点后一般地科学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实行耕地占用与开发、复垦挂钩,严格控制增量用地,建设用地走内涵挖潜之路,切实保护好耕地。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前言
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要求,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前提和基础,对实现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目标,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保持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中发[1997]11号)的精神及国土资源部的具体部署要求,我省依据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国家有关土地利用的方针政策、《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以及本省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对1993年编制的海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制定《海南省1997-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的主要任务: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整挖潜进行深入分析研究,通过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明确规划期内全省土地利用目标,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各类用地,落实国家下达我省1997-2010年耕地保有量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控制建设项目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等主要指标以及基本农田保护区、国家和省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等重点土地用途区的布局,同时科学合理确定全省城乡居民点等各项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和其它用地指标,并分解下达各市县,制定各类土地用途管制政策,提出实施规划的措施。
《规划》以1996年为基期,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2000
年为近期规划目标年,并展望到2030年。
生物资源综合利用规划
一、*县浅山丘生物资源现状
(一)地理位置及自然环境状况
*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涪江中游,介于东经105°10′-105°39′之间,北纬30°38′-31°10′之间,地跨南北57.98km,东西46.358km,总面积1496平方公里,辖30个乡镇,与盐亭县、西充县、蓬溪县、*县,*县接壤。
*县属盆地中部丘陵低山区,全县地形北高南低,地形起伏较大,以丘陵为主,坝、丘、山具备,可分低山、高丘、中丘、低丘和涪江、梓江沿岸河谷地带等类型。丘陵低山地约占全县总面积的89.1%,海拔在300-550m之间,其中:低山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5.4%,海拔一般在400m以上,相对高度200m以上;高丘区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35.4%,海拔一般在350-500米之间,相对高度100-200m;中丘区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17.3%,海拔一般在340-460之间,相对高度在50-100m;低丘面积占21%,海拔一般在300-3600m之间,相对高度50m左右;河谷面积占10.9%,主要分布在涪江、梓江沿岸。主要河流有涪江、梓江、青岗河等。
我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度18.2℃,极端高温39.4℃,极端低温-4.8℃,大于10℃的年积温5491.3℃;无霜期为28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99.9小时,年均降雨量934mm,年均蒸发量1183.8mm,空气平均相对湿度79.7%。。
(二)生物资源状况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本文从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三个方面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展望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
“3S”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解决与地球空间信息有关的数据获取、存储、传输、管理、分析与应用等问题的信息系统,其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Remote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PositioningSystem,GPS)(简称“3S”技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一定区域未来土地利用超前性的计划和安排,是依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的自然历史特性在时空上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分配和土地利用协调组织的综合措施。“3S”技术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数据采集、图形制作及信息管理等多个环节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一.摄影测量与遥感(RS)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作用
摄影测量从产生至今,已经历了模拟摄影测量、解析摄影测量和数字摄影测量三个阶段。随着数字摄影测量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数字摄影测量系统(DPS)必将取代过去传统的光机型测量仪器。遥感是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应用探测仪器,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再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性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及技术。
当前,传统的模拟土地利用现状图及其相应的土地管理模式,根本无法适应现在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及应用需求。随着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日益加快,为了实现土地利用现状动态管理、加强土地产权的有效监督、建立“以图管地”的土地资源管理新模式,已成为土地资源管理工作的迫切要求。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可以给土地信息系统(LIS)提供大量的相关信息,是信息时代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集、更新和修正的重要手段。
市土地利用规划工作方案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城乡建设、土地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加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基础性作用的重要前提,是实行土地用途管制、落实最严格土地管理制度的基本手段。按照国土资源部、省国土资源厅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的通知》等法律法规和有关文件规定,为了做好市、县(市、区)、乡(镇)三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为指针,以服务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全面贯彻以人为本、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科学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整体与局部、长远与当前的关系,全面落实土地用途管制制度,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二)修编原则
1、坚持严格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建设占用农用地的原则。正确处理农用地保护与建设用地供应的关系,进一步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与管理,推进耕地保护由重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全面保护转变,切实保证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的落实。
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会议讲话
一、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根据经济社会未来发展的要求,通过科学预测,对土地利用规模、布局结构、开发秩序所作的统筹安排,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的重要依据。从我县来说,它事关当前城乡发展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问题,更事关全县经济社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此,各乡镇、各部门必须站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地位和作用,高度重视这次修编工作。
(一)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适应土地管理新形势的客观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业化、城镇化仍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加剧,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建设用地供需矛盾非常突出,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任务相当艰巨。就来讲,我县是农业大县,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建设用地需求的急速增加,发展建设与耕地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如何破解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难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土地管理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从国情、县情出发,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土地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合理调控各类用地总量、结构、布局和时序。
(二)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国家土地政策的重要基础。党的全会提出,要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实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从严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年10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全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年)》。《规划》包括总量指标、增量指标和效率指标三大类,其中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新增建设占用耕地规模、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义务量指标这六项为约束性指标,约束性指标是规划期内不得突破或必须实现的指标。这些指标再次传递给我们两个重要的信号:一是突出对耕地的特殊保护,二是强调对建设用地的控制。这两大信号突出了耕地保护与控制用地的核心管理意图,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土地“闸门”将进一步关紧。落实两个“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实现这些指标,关键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只有科学修编并严格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管制措施,才能真正把国家的土地政策落到实处。
(三)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就我县实际情况看,随着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一大批工业、民生、社会事业、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的实施,老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逐渐暴露出一些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制约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合理安排各业各类用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必须通过规划修编,加强区域调控和管制,统筹安排城镇和农村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的发展新格局。特别是以工业化为核心,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城镇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工作的重点,这些都必须要有充足的土地指标作为保障。因此,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从发展的角度、战略的眼光去认识,去谋划,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去做,绝不能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给今后发展留下后遗症。
二、抓住关键,突出重点,高水平完成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基于生态理念的土地利用规划探讨
在保护和利用土地资源过程中,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作为统领,能够超前计划和安排一定区域内未来土地的利用。土地不仅是人们生产和生存的基础保障,更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宝贵财富。土地作为人们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具有生产、承载等功能。但是有限的土地资源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给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人与土地之间的矛盾越发突出,加强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势在必行。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生态理念要点
1)土地规划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目前,我国并没有统一定义生态安全,对于生态安全的界定学者们也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所谓的生态安全,主要是指未威胁到人们的安全、健康、必要资源、环境变化以及生活保障来源等。其中,社会生态安全、经济生态安全和自然生态安全均属于生态安全系统。规划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和自然生态安全需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得到保障,确保规划方案可行的前提就是规划区域生态安全评价的开展。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类型划分。根据用途对我国现行土地进行分类一般可分为三种,一是建设用地,二是农用地,三是未利用地。建设用地分为3类,一是独立工矿用地,二是水利设施用地,三是交通运输用地;农用地一般分为5类,一是园地、二是牧草地、三是耕地、四是林地、五是其他农用地。土地利用现状通过这一分类体系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来,主要对经济、社会方面的功能进行综合考虑。近年来,土地规划和建设的主导思想正在逐步转变为生态用地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对区域规划用途的土地进行分类利用时,需要对土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功能进行综合考虑。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需要对不同功能的地类进行明确,提取、归并土地体系时需要根据土地体系功能进行。3)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现行的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作用、指标体系、评价程序和方法等方面很多学者已加强研究。现如今,在我国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落实的主要环节是县级规划,非常有必要对该级土地的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进行评价。4)规划区域生态足迹分析。所谓的生态足迹分析,主要是一种持续性规划方法,在对特定人口和经济体的资源消费与废弃物吸收进行估算时根据相应土地的生态生产力进行。生态足迹分析在规划区域开展时,能够对该区域生态承载力进行研究,对土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进行测算,对规划目标的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生态可行性进行评价。该方法在对国外同类型研究进行科学借鉴的情况下,经常应用在大尺度模型和方法上。不过对其进行具体层次的研究应用,尤其是具体的体系和模型在县城尺度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应用还相对缺乏,在今后的实践中分析生态足迹时需要有效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从而实现对规划方法的创新和生态理念的增强。
2现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当于土地区域性的利用活动。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后,所改变的土地景观生态系统很难再恢复原样。通过长期实践能够看出,我国大部分的农用地或未利用地变为建设用地时均处于未完成规划或者已完成规划但可行性不强,对于自然状态的田、林等生态系统未科学合理处理,导致其成为人工生态系统,大量的建筑物和道路替代了原本复杂多样的自然植被,块状的自然生态系统被分割孤立出来,从而使野生动物的活动范围大量减少,严重影响了生物的多样性,进一步降低生物的存活率。2)对土壤的影响。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对土壤整体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影响土壤的肥力、结构和质地等多个方面,从而使土壤受到污染,进一步降低生物活性,酸化、盐化或板结土壤等。在实施规划时,因为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会使大片森林遭到破坏,草地成为耕地,对原有植被造成损坏,从而使水土流失加剧,水土流失不仅会使肥沃的表土出现流失,而且会降低土壤的肥力,严重情况下还会导致淤塞下游河流,洪水泛滥。如果在干旱区域放牧过度的话,会造成牧草地的大面积消失,对原有的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另外,衰减的植被会减少土壤中的有机质,降水在坚硬的土壤中很难渗入其中,水分的缺乏使植被快速衰减,从而降低植被覆盖度,最终导致沙漠化越来越严重。3)对水资源和水环境的影响。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后,地下水位的下降、水环境质量的降低等是对水资源及水环境影响的重要体现。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业用地逐步转变为商业用地,下垫层的滞水性和渗透性受建筑物及水管网建设的影响而不断减弱,降雨以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雨水的截留、填洼、下渗以及蒸发量,从而降低了地下水的补给径流量,大幅增加了地表径流量;重新布局工矿企业、建设新城镇需要大量排放工业和生活污水,从而彻底改变了区域内的湖泊、河流等水环境质量,直接危害到生活用水及农田灌溉。4)对植被的影响。在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以后,日益增长的城镇建设用地需要不断加大对草地、林地以及荒地的开发力度,从而降低了地表植被覆盖率,单一的农作物逐渐替代了之前多样性的植被。与此同时,在开采完矿山以后,很少企业规划和整治矿山区域,严重破坏了矿区植被。还有些矿山在大量抽水以后,导致地面塌陷和地下水位下降严重,从而导致地表植物因缺水而枯萎。
3基于生态保护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措施
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路径分析
1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重要意义
1.1编制实施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的重要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突出的短板在农村。国家提出要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战略,以提高农民收益、保证有效供给为主目标,推进农业农村发展从太过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土地是农村稳定、农业提效、农民增收最基础的生产资料[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要实现统筹布局、优化农村土地利用,必须做好农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将农村每一块土地都规划得各得其类、各得其所,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布局最优化,促进高效农业、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加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的培养。1.2编制实施村土地利用规划,是提高村治理能力、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中央要求深入开展农村生活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让农村成为农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家园,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从规划角度讲,只有规划好才能建设好,否则就会布局散乱、功能不全。编制实施村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将农村规划得功能齐全、美丽宜居,以规划确定的蓝图进行建设,从而统筹安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整体推进山水林田村路综合整治。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具体管什么、如何管才能管得更好,就需要通过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依据规划管地用地,推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以提高乡村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治理能力[4]。1.3编制实施村土地利用规划,是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严格保护耕地的需要。土地管理的核心任务是合理利用土地和严格保护耕地。这些年来,我国通过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稳定了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支撑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落实土地用途管制的重要依据,当前我国虽已形成5级规划体系,规划管控手段不断加强,但是广大农村地区仍是土地管理的短板,农村用地布局零散粗放,宅基地违法问题大量普遍存在,耕地保护红线受到触碰。造成这些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乡镇土地利用规划没有开展到村这一级[5]。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就是要使农村的土地规划得用途明晰、重点突出,将上级规划确定的控制指标规模和布局安排落到地块,对耕地和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从而在源头上更好地坚守耕地红线,促进节约集约用地。
2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现状
2.1各地新农村建设中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程度不一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和改革试点地区,积极开展了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但我国区域差异明显,受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认知水平制约,当前部分农村地区对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工作认识不足,缺乏内在动力[6]。很多地方都将整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工作纳入了部门的重点工作,但同时大部分地方未将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从而从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2.2与相关规划协调中存在难度。很多地方在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时,顾虑了对村庄建设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的生态保护等,争取在村级层面上达成“多规合一”,推动村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规划的“两规融合”,部分省市探究郊野单元规划编制,做到了土地利用规划、村庄规划及土地整治规划的深入融合,特别是将土地整治作为实施规划的政策工具,大力推进了规划实施和城乡协调发展。但由于村土地利用规划受部门职能技术规范的因素影响,相关规划衔接也有很多障碍,尤其是与村庄规划的协调衔接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进一步加强研究[7]。
3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村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方法路径
3.1村民积极参与,编制属于村民自身的规划。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始终坚持村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真实反映农民利益诉求,使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确切保障,让村民切实参与到规划编制每个环节[8]。规划编制前要全面了解村民生产生活现状,实际需求与发展愿景;规划编制过程中,要经过征询论证听证公示等多种路径,积极听取村民愿望和提议;规划成果,需经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同意。规划的实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与参与[9],通过全过程的村民参与,确保村土地利用规划真正成为实现村民意愿的载体平台,和土地利用的村规民约,成为村民自己的规划,成为村民自治的公共政策。3.2通过村土地利用规划,推进村级层面“多规合一”和“两规融合”。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符合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要求,建立在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以促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探究立足于农业农村发展用地保障机制。要中要注重纵向衔接,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确定的各类土地利用控制指标细分落实,划定耕地保护红线与永久基本农田,扩大对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布局和时序的指引管控,要侧重横向对接,以土地利用规划为底图,协调顾虑村庄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的用地需求,实现“多规合一”,完成农村发展一本规划。土地利用规划考虑的是全域全功能,是自上而下体现上级意志的规划,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建设用地规模等控制指标和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如何落下去,需要村土地利用规划来实现。完善乡级土地的规划编制,对全域内土地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10],这也是一种治理结构,或者说是国家管理方式,村土地利用规划在“多规合一”中就是要发挥规划底图的作用。3.3加强与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协调顾虑各类涉农法律政策,尤其是国土资源相关政策,明晰规划编制中得到体现,在规划实施中得到落实,要明确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区、增减挂钩项目区、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项目区等范围,合理安排农村经营性建设用地,公益性建设用地和农村宅基地,使用一本规划作为用地依据[11]。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是在控制农村建设用地总量不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强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的力度,使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新产业得以重点支撑,并侧重与农村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要将村土地利用规划的目标与土地整治结合起来,以土地综合整治为平台,整合国土农业水利等涉农政策和资金,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规划的组合效应。3.4加强村土地利用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研究。编制村土地利用规划,要符合规划编制的内在规律,加强前期调查分析,经过实地踏勘入户调查资料分析等方式,查清村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深入分析评价土地供需关系,科学研判未来的发展趋势,明确村发展目标定位,增强规划的科学性,要遵循乡村发展规律,统筹近期与长远,兼顾刚性与弹性,为乡村发展预留生长空间,留住农民居住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用地,增强规划的前瞻性,适度的规划超前是最大的节约集约;规划要贴近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规划成果要简明实用,图文并茂,规划文本确保通俗易懂,便于实施管理,真正能让农村村民看得懂、记得住、能遵守,真正做到实用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