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协调机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2:23:5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益协调机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益协调机制

利益协调机制建立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协调;机制;建立;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指出,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妥善处理社会矛盾。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利益问题是涉及全体社会成员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全局性问题,直接影响到十几亿中国人民的民生和国家现代化的前途。因此,对利益协调问题如何理解和把握,建立健全什么样的利益协调机制,如何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构建一个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就此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对利益协调问题若干认识误区的厘清

利益协调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从不同角度对利益协调问题进行了讨论。这种讨论在整体上对于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但从讨论中也可以看出,对利益协调问题还存在着一些片面理解和认识误区,有必要进一步加以分析和厘清。

首先,利益协调不是要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社会中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和阶层有着不同的利益要求。在协调各种利益时,承认利益差别是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承认各种相互差别的利益都是合理合法的,利益协调也并不意味着必须满足和保护所有人的利益要求。相反,利益协调有时候不能回避利益冲突和利益斗争,不能回避对一些不正当利益要求的限制乃至剥夺。比如说,对于涉毒、涉黑、涉赌、涉黄等违背社会整体利益的集团利益,就必须予以坚决打击;对于各类腐败分子、各类犯罪分子的非法利益要求,也必须加以限制和打击;对于其他各种违背社会公正的利益要求,对于有害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的利益要求,对于违背国家安全的利益要求等,也应认真识别并加以限制和打击。利益协调的前提是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坚持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价值、基本制度。在保护个人合法利益的同时,更应着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大多数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尊重各阶层、各群体的正当利益要求的同时,应当警惕那些有悖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利益主张。

其次,利益协调不等于仅仅协调经济利益。利益,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从主客体关系的角度看,作为利益主体追求和满足的对象,利益自身具有多种类型,如物质型的利益、经济型的利益、精神型的利益、政治型的利益、广泛社会型的利益、群体型集团型的利益、综合型关系型的利益等。但是,目前在讨论利益协调问题时,有的往往把利益直接等同于经济利益或物质利益,这是不全面的。经济利益固然是当前引发社会矛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有很多社会矛盾并不与直接的经济利益有关。因此,在把协调经济利益作为当前利益协调的核心和重点的同时,也应当注意协调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利益。即使是协调经济利益,往往也回避不了对其他方面利益的协调,因为没有其他方面的利益协调,就很难实现真正的经济利益协调。当前,在大力协调社会成员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应当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各项权利。

查看全文

建立健全促进社会和谐的利益协调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有效平衡和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利益协调机制,有利于妥善处理复杂的利益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基础。近年来,河北省定州市在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利益平衡机制和利益调整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建立健全利益表达机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各种社会矛盾的复杂性明显增强。建立健全能够全面表达社会利益的机制,既是促进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在这方面,定州市坚持抓了三项制度:一是舆情收集制度。开展干部“进百村、入万户”活动,组织党员干部进乱村、进难村、进穷村,到农民家、到下岗职工家、到特困户家,既体察民情民意,了解群众的意见、愿望和要求,又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二是阳光行政制度。针对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建立公开、公正、透明的行政机制;对公益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行听证制度,实行公开招投标,主动接受群众监督。三是民意反映制度。将市级领导班子、各乡镇、各部门主要负责人的办公电话向社会公开,拓宽信访工作和民意反映的渠道。

建立健全利益平衡机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各级领导干部应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定州市努力建立健全有效平衡社会利益的机制,从解决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推出一系列为民、爱民、利民的措施,包括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扩大城市低保覆盖面并提高补助标准,全面推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促进就业,制定统筹城乡劳动力就业的措施,加大对困难群众就业再就业的援助力度;做好老龄工作,筹资近千万元组建老干部服务车队,对农村困难老人实行特殊津贴保障政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加强教育事业,每年拿出1000万元设立人民教师奖,奖励一线执教教师、农村中小学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等等。

建立健全利益调整机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形成科学调整社会利益的机制。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关键在于认真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积极推动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实践中,定州市实施了“城乡一体化”战略,依靠产业化提升农业,依靠城镇化带动农村,依靠工业化致富农民,努力实现城乡互动和一体化发展。一是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整修全市农村道路,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交通框架,为农民进城、进厂、进市场打开通道。筹措近亿元资金,用于文明生态村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二是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建设。针对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断改善乡村办医条件,建立覆盖城乡的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乡、难病不出市、得病有钱治的疾病预防、控制和救护体系。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用抓工业的理念和办法抓农业,重点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绿色蔬菜、特色养殖和苗木花卉基地,积极建设京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中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论文摘要: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根本上皆源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必须从制度上启动利益杠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系统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而这必须从制度予以保障,因为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利益制度,是“调节、限制、疏导人们利益行为的一套机制”[1](p.10)。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利益均衡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风向标”。“如果说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2](p.381),而“利益均衡就是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3](p.2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要实现利益均衡,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要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

“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决定该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4]一种合理的、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利益结构的存在,是社会利益关系融洽的前提。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两种利益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是平均主义的利益结构;二是贫富悬殊的利益结构。显然,和谐社会所需的利益结构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而是保持一定差别的相对均衡的利益结构形式,可称之为“橄榄型”的利益结构,即:处于结构下层和顶层的利益主体数量规模都较小;而拥有绝大部分利益资源,处于中间层的利益主体要占人口的多数。我国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这种状态,而是处于一种“金字塔型”中:处于结构底层的利益主体拥有的利益资源最少甚至没有什么利益资源,但数量却很庞大;处于上层和顶端的利益主体拥有的利益资源最多甚至几乎垄断着所有的利益资源,但数量却极小[5](pp.64-65)。“金字塔”式的利益结构的缺点是缺乏一个成熟稳定的“中间利益阶层”。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中的中间利益阶层规模过小,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利益资源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不稳定,更谈不上和谐。亨廷顿曾指出:“中间阶层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一支庞大的中间阶层犹如普遍富裕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1](p.251)李培林通过调查也发现:“那些中间阶层都很少有冲突性意识和潜在冲突性的想法。”[6](p.128)因此,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最为关键的是培育一个成熟稳定的中间利益阶层,要在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上创造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如建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以及合理的价格机制等。取消省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广大低收入者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合理、自由、有序地流动;使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即时反馈、信息对称的市场价格体系,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获得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支持的创业机制,形成追求财富最大化的持续动力机制。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查看全文

和谐社会构建利益协调机制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和谐社会;利益协调;机制

论文摘要:利益关系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根本上皆源于制度安排的缺陷,必须从制度上启动利益杠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健全畅通的利益诉求机制、公正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系统完善的利益保障机制。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质上就是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而这必须从制度予以保障,因为社会制度在本质上就是利益制度,是“调节、限制、疏导人们利益行为的一套机制”[1](p.10)。

一、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突破口

利益均衡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风向标”。“如果说个别利益的对立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必要,那么正是这些个别利益的一致才使得社会的建立成为可能”[2](p.381),而“利益均衡就是尽可能地调整好利益体系的内部矛盾关系,把利益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3](p.21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没有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的社会,而是一个有能力解决利益矛盾和利益冲突,并由此实现利益均衡的社会。要实现利益均衡,目前最为关键的是要形成合理的社会利益结构。

“利益结构是社会结构的物质基础,是决定该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因素。”[4]一种合理的、被社会成员普遍接受的利益结构的存在,是社会利益关系融洽的前提。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有两种利益结构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一是平均主义的利益结构;二是贫富悬殊的利益结构。显然,和谐社会所需的利益结构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两极分化,而是保持一定差别的相对均衡的利益结构形式,可称之为“橄榄型”的利益结构,即:处于结构下层和顶层的利益主体数量规模都较小;而拥有绝大部分利益资源,处于中间层的利益主体要占人口的多数。我国目前还远没有达到这种状态,而是处于一种“金字塔型”中:处于结构底层的利益主体拥有的利益资源最少甚至没有什么利益资源,但数量却很庞大;处于上层和顶端的利益主体拥有的利益资源最多甚至几乎垄断着所有的利益资源,但数量却极小[5](pp.64-65)。“金字塔”式的利益结构的缺点是缺乏一个成熟稳定的“中间利益阶层”。根据国际经验,如果一个社会的利益结构中的中间利益阶层规模过小,占人口比例很小的上层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利益资源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就会不稳定,更谈不上和谐。亨廷顿曾指出:“中间阶层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一支庞大的中间阶层犹如普遍富裕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1](p.251)李培林通过调查也发现:“那些中间阶层都很少有冲突性意识和潜在冲突性的想法。”[6](p.128)因此,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均衡机制,构建和谐的利益关系,最为关键的是培育一个成熟稳定的中间利益阶层,要在制度的设计和安排上创造有利条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各种生产要素在市场竞争中创造公平的制度环境,如建立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自由流动机制、生产经营中的公平竞争机制以及合理的价格机制等。取消省区之间、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壁垒,加快建立全国范围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使广大低收入者和有专业技能的人才能够合理、自由、有序地流动;使劳动力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等要素市场逐步形成一个即时反馈、信息对称的市场价格体系,保证要素贡献与要素分配相符合的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行。在全社会建立一种获得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支持的创业机制,形成追求财富最大化的持续动力机制。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查看全文

和谐劳动关系与协调机制探究

摘要和谐的劳动关系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复杂多样的劳动关系还存在一些问题,三方协调机制也不尽合理。本文在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分析劳动关系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三方协调机制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一、劳动关系的经济学分析

1、微观经济学分析

劳动关系归根结底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背后隐藏着某种交换关系:一方付出劳动,另一方支付相应报酬(工资、福利等)。劳动关系是一个商品交易关系,劳动者付出劳动为了获得工资收入,资本所有者购买劳动为了获得劳动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增值。双方交易过程中的身份角色不同,其行为目的当然也不相同,从经济人角度看,作为理性经济人的劳资双方都存在利益最大化的动机:资本所有者以生产与经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劳动者所有者追求的是自身效用最大化,即谋求工资、福利等的最优化。在产出一定的条件下,利润和工资的份额是此消彼长的:利润多了,工资份额自然会减少;反之,工资份额增大了,资本所有者剩余的利润自然就会降低,即一方收益的最大化必然是以另一方的收益最小化为前提。正是这种利益分配上的相互牵制使得劳动关系双方时常出现矛盾冲突。

劳资矛盾冲突的存在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相当于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社会成本。政府作为第三方参与,其行为能使劳动关系发展更和谐、经济市场运行更有效率。在劳动力价格谈判中,劳动力价格除受边际产出的影响外,还受劳资双方谈判能力等的影响,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提供谈判的规则,规定最低的劳动标准和劳动条件,会使谈判更有效率。

查看全文

区域法制协调:和谐社会的风向标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要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把“以人为本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构建和谐社会,不仅仅需要我们在理论上回答什么是和谐社会,同样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在实践中更具体、更现实地落实到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政策、策略与发展手段调整上。因而,正确处理现实问题中的难点、焦点、热点,往往是我们衡量能不能建设好和谐社会的风向标。

和谐社会,自应包括区域和谐,其最高目标就是区域一体化。同时,党中央还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要求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平衡发展,实现区域优势互补、经济一体化。和谐、科学发展或区域一体化,都意味着从无序到有序,或者打破原有的系统结构而形成新的系统结构。这就需要改变原来的序参数,建立新的序参数。在现代法治社会,这种序参数主要是法治,而仅仅靠相同的经济、文化和愿望是不够的。只有建立和健全区域法制协调机制,才能消除区域内不同行政区之间的市场壁垒、体制障碍和规章制度相互不一致、不协调,减少市场主体和政府的交易成本,实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对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寻求一种区域法制协调的机制是甚为重要。然而,什么样的协调机制,取决于我们具有什么样的基础或者平台。当然,现有的基础或平台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要创造条件,改变这一基础或平台,需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一是有没有必要,即现有平台上的法制协调机制是否充分、可行。如果现有平台上的协调机制已经充分可行,则没有必要去改变现有的基础或平台。二是代价是否过高,如果改变现有的基础或平台的成本过于高昂,这也是困难的。三是时机是否成熟,在改变现有的基础或平台的时机成熟前,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不能停止,仍必须以现有基础上的协调机制来解决。四是协调机制间是否存在矛盾,即现有基础上的协调机制与改变基础后所建立的协调机制是否会存在矛盾。如果不会出现矛盾,则在时机成熟时改变现有基础、建立新机制后,现有协调机制可以嫁接到新机制中去。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对现有基础以及现有基础上协调机制的研究。那么,我们现在到底具有什么样的基础呢?这是我们首先要考察的问题。在考察现有基础的上,我们将考察这一基础所能提供的协调机制,总结这一协调机制的经验教训,进行理论分析。同时,本文将考察国外区域法制协调机制,分析可供我们借鉴的经验。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将提出完善或改进区域法制协调的措施。

一、现有区域法制协调模式

出台一种机制,或者要进行机制创新,必须有一个逻辑平台。要建立适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法制平台,统一的法制是理想的,但要么是不现实的,要么就是不充分的。我们必须以区域经济一体化,行政区划和利益主体不变,以及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分工为前提,在国家统一法制的基础上谋求多元法制的协调。

查看全文

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运行机制研究

摘要:运用三螺旋理论,大学、产业、政府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通过各自发挥其外部与内部的动力因素,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一方面各自在内外动力因素的驱动下,积极地发挥作用,并过三方的紧密协作,相互融合,推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本文对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的运行机制进行研究,对其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的概念及基本结构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的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之间并不是孤立发生作用的,而是这五大运行机制之间通过相互联系与穿插,在发挥各自作用的同时,协同其他运行机制共同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广西群众体育活动品牌的建设。

关键词:三螺旋;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运行机制

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需要在其活动开展中进行具体的运作,在当前主要由主办方对其品牌的建设进行运作,其效果往往是有限的,难以调动其他多方力量的参与及支持。在三螺旋理论的框架下,强调事物的创新与发展中,充分利用大学、企业、政府三方的作用,通过密切的协同合作,在融合三方力量中形成促进事物发展的运行机制[1]。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由动力机制、协调机制、共享机制、约束机制及保障机制五大部分构成,并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通过相互作用而发挥各自的作用,从而促使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

1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的动力机制

1.1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动力机制概念。动力机制主要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在事物发展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主要包括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三螺旋视角下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的动力机制是指: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大学、产业、政府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通过各自发挥其外部与内部的动力因素,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一方面各自在内外动力因素的驱动下,积极的发挥作用,并过三方的紧密协作,相互融合,推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1.2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动力机制基本结构。三螺旋视角下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的动力机制在结构上分为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2个方面。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含政策制度的引导因素以及相关利益驱动下的驱动力。对于大学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大学在政府方面可以获得政府的政策与专项资金支持,参与政府所组织的于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相关的政府科研项目;大学在企业方面可以以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为平台,为校企合作提供契机,获得企业的赞助与支持,同时也可以为在校学生提供实习与就业机会。对于产业中的构成个体——企业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企业在政府层面通过响应政府号召,获得政策及税收上的一系列优惠,以及企业发展的良好政治环境,从而驱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中;企业在高校层面则可以以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为平台,加大企业与高校的合作,获得相关的科研及人才的支持。对政府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外部动力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在企业层面可以为企业注入活力,通过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入驻政府所在地,通过进一步活跃当地企业发展,提高区域的经济发展活力;政府在高校层面则可以促进区域内的人文及科研环境的提高,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地区汇集,为政府的工作开展获得更多的人力支持。内部动力因素主要为自身发展因素。对于大学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内部动力因素主要为:有利于大学培养相关专业人才,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进一步提升大学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的效率,促进大学科研水平及人才培养能力的提升。对于产业中的构成个体——企业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内部动力因素主要为:通过参与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直接获取企业利益,或者为企业的长远发展谋求更广泛的合作与助力。对政府而言,在广西群众体育品牌的建设中,构建三螺旋发展体系,其内部动力因素主要为:调动多方力量,更好地完成政府的工作职责,加速政府、产业、科研之间的一体化融合发展,提高政府的工作效率,获得群众的好评。

2广西群众体育品牌建设的协调机制

查看全文

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思考论文

论文关键词:区域经济;金融服务;协调机制

论文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愈来愈明显加入WTO后,外资商业银行以经济区域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配置金融资源的模式对国有银行传统的以行政区域配置资源的模式形成了冲击,竞争的压力迫使国有银行加强区域间的协调与配合而我国东中西梯次发展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对金融机构跨区域金融服务提出了要求但目前行政区划地方利益国有银行传统机构设置模式等方面的因素对建立区域间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形成制约,亟需通过建立机制搭建平台和完善各种服务手段来实现区域金融服务协调与互动,适应和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凸现金融做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动力,建立跨区域的金融市场已是势在必行而如何立足于开放统一的区域金融市场,使金融机构根据区域间要素禀赋合理分工,形成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的金融服务协调机制,是当前中央银行发展和国有金融企业改革的重要方面

一跨区域金融服务需求及金融服务协调机制现状

(一)在金融全面开放的新形势下,区域金融服务协调机制尚未建立

区域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机构的业务对象以经济圈的形式聚集,其客户的业务范围结算方式关联企业均依存于特定的区域经济市场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小股份制银行,特别是外资银行,从中心城市辐射周边城市甚至内地的经营策略顺应了当前的区域市场经济需要,其对行政区域划分色彩分明的国有银行经营格局形成了冲击和挑战由于市场没有行政区域的概念,故传统的行政政地域概念实际上是将生产要素和服务要素的循环切断,这将提高银行的发展成本行政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矛盾在金融服务的问题上逐渐形成了对撞围绕客户需求规模化集约化趋势跨区域提供金融服务的问题凸现在中央银行和各国有商业银行面前

查看全文

国际贸易协调运行毕业论文

国际贸易协调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本质上是国家经济调控的国际化。战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国际化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赖程度加深,国际竞争也日趋激列。竞争必然引起矛盾和经济摩擦,世界各国为了缓和这些矛盾和摩擦,普遍采取了国际协调手段。本文就目前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运行及其局限性作一初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协调机制的客观基础

国际贸易协调机制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机构为维持世界贸易的正常运行,对国际贸易活动进行联合干预、管理和调节,以及相互调整、相互适应的方式及其起作用的过程。国际贸易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经济领域竞争和矛盾尖锐化的产物。因此,它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客观基础的。

首先,世界经济是开放经济。所谓开放既是一国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相互联系及相互依赖的程度,也是国民经济与世界经济溶为有机整全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最基本的特征是开放性,有了开放经济才有世界经济。正是世界经济的开放性这一特点,决定了开放的国民经济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协调的必然性。因为开放经济间相互联系的条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开放的条件变了,国际协调就不可避免,相互开放本身就意味着需要相互适应、相互调整。因此,开放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前提,而协调是为了使开放进一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进程,就是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

其次,世界经济是市场经济。各国经济不管其宏观管理模式如何,分配体制怎样,对于世界经济而言,都是世界商品的生产者。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在于商品生产者在市场上为实现其商品的交换价值所展开的竞争。在世界市场上,各国商品生产者作为独立的经济单位或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要实现的商品的国际交换价值,他们之间的竞争往往要超过国内市场上的竞争。但是,对世界市场和竞争行为的规范无法象一国国内那样依靠强制的法律和行政手段来确立,而只能通过国际经济协调来实现。当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所引起的矛盾尖锐化、激烈化,以至影响世界市场的正常运行时,国际经济协调就不可避免。伴随着国际市场商品竞争的日益加剧,协调就越来越经常和重要,可以说国际经济协调是与世界经济的市场深化相联系的。

第三,世界经济是一个联系紧密的生产体系。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存在和扩大,使所有国家的生产愈来愈专业化,各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依赖于他国的生产,同时也满足他国的需要,世界生产力是一个有机整体;另一方面,国际分工的参与者被特定的经济制度和国界所阻隔,但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已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生产关系,即参与国际分工的企业不仅必须遵守自己国家的规则,而且还必须遵守其他主权国家的规则。世界市场和生产体系与各国政府的管辖权是矛盾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民族的国家的自决能力,使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难以独立地实施,政府决策的效应弱化,这就在客观上需要进行国际经济协调。从协调建立国际经济行为规则,适应世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一角度而言,国际经济协调本身就是世界生产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国际经济协调的过程,也是世界经济整体性不断增强的过程。

查看全文

金融监管组织论文

行政的程序极其熟悉时,情况开始变化,监管机构会逐渐被它所监管的行业控制和主导,被后者利用来给自己谋求更高的收人。金融业是个高回报率的行业,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拥有特许经营权的监管者,特别是一些监管高层容易与相关金融机构形成庞大的利益链条,2008年6月证监会前副主席“王益事件”以及受“王益事件”连带出来的“肖时庆”案、“涌金系”案就是例证,这严重削弱了防"i周的效果。

(四)部门

论文关键词: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组织结构

文章摘要:次货危机警示我国金融监管:在金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管协调机制,而完善的协调机制有赖于一个良好的组织结构。有基于此,本文认为,针时我国分业监管格局下的协调机制存在的问题,应该建立公一私复合监管的组织结构。

一、问题的提出

2010年达沃斯经济年会上,金融监管成为人们讨论的的焦点。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给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上了生动的一课,改革现有的金融监管机制,特别是强调对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重视,已经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然而,对于如何构建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组织结构,不同的学者看法不一,但大多数是强调要进一步发挥政府公共监管机构的作用,而对于私人监管机构的媒体,独立评级机构等却很少提及。本文认为,构建有效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组织结构,离不开私人监管部门,只有将公共监管与私人监管相结合,构建公一私复合监管的组织结构,才成真正发挥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的作用。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