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相关者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2:16:4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益相关者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公司利益相关者治理
摘要:利益相关者治理是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理想路径选择。我国实行的股东、职工与债权人等核心利益相关者治理有其合理性,但从实践结果看,仍存在一些问题。考虑到我国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观以及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应该在维护股东、职工、债权人利益的基础上,强化公司的环境责任。至于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则通过相关法律的完善、市场机制、信用机制的建构以及公司道德义务的履行来实现。
关键词:公司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
我国现行公司法第5条规定,公司从事经营活动,必须遵守法律、行政法规,遵守社会公德、商业道德,诚实守信,接受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承担社会责任。据此,公司社会责任成为公司的法定责任。但何谓公司社会责任,公司法未作规定。一般认为,公司社会责任是指:公司不仅对股东负有责任,而且应对股东之外的雇员、债权人、供应商、客户、社区以及公共利益负有责任。
公司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的历史渊源
从历史的视角看,公司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具有历史的渊源性和发展的共生性,二者统一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实践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是实现公司社会责任的理想路径选择。在经济学和公司法学上,利益相关者治理通常与“共同的所有权”或“共同产权”联系在一起,认为利益相关者都是拥有“专用性资本”的主体,他们分别向企业提供自己的专用性资本,从而成为企业的“投资者”。企业则是治理和管理这些专用性资本的一种制度安排。拥有企业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同时也是企业的所有者,企业则是这些提供专用性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缔结的一组契约。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要求公司治理结构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这些相互关联的主体,包括股东、债权人、经营者、生产者、消费者、供应商及其他有关利益主体,组成了利益相关者。公司不仅要重视股东的利益,也要重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公司治理的重心在于解决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也就是要解决下述矛盾:谁从公司决策中受益;谁应当从公司决策中受益。这种冲突和矛盾往往表现在公司控制权的争夺上。
我国利益相关者治理的特点
漫谈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
摘要:当代政府预算管理,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整合。本文将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政府预算治理中,通过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分析,构建了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框架,以提升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政府预算作为一个集体选择问题,不论是政府预算的总体规模,还是预算资金的具体分配,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利益交换的倾向。循着这种利益交换的分析范式,政府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都将在相对理想的前提下,展开彼此间复杂的博弈过程。为此,我们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到政府预算治理中,以提高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一、政府预算的利益相关者
从公共产品的实体形态出发,往往以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而以居民和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需求方[1]。从政府预算资金运动的角度出发,将政府预算部门作为预算资金的供给方,而将运用资金的各利益集团作为资金需求方。由此,政府预算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本组织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资金使用者分析——从资金需求方的考察。
利益相关者会计面临的难点论述
一、引言
随着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理念和实践的日益普及,需对现行的会计模式进行创新,适合利益相关者治理的新型会计模式———利益相关者会计应运而生。张智霞(2010)首次把“利益相关者会计”界定为: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指导下、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利用专门的技术和方法、将价值链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有机结合、对企业价值增值运动(创造过程与分享结果)及各类利益相关者的权益进行反映与控制并报告给利益相关者据以做出决策、维护权益、提高效益的价值管理信息系统。利益相关者会计提供企业为利益相关者创造的总体财富及各类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分配、各类利益相关者享有的权益信息,不仅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的需要,促进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为企业实现价值增值最大化和增值分享关系最优化的利益相关者治理目标服务,而且有助于推动公司治理与企业管理、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
二、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研究进展
近几年来,国内会计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利益相关者会计进行了研究。王竹泉教授主要分两条线深入展开对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研究,一是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要求的财务报告改革研究,创建了“基于业务流程管理的企业价值增值报告模式”。二是对利益相关者财务披露监管的研究,创建了利益相关者视角下会计信息披露外部性的概念模型,提出财务披露监管的目标是减少会计信息披露的外部性。张智霞(2010)在《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理论基础》中以利益相关者会计的概念界定作为研究的起点,对其哲学基础、经济学基础、管理学基础和会计学基础作了具体论述,阐明利益相关者会计的产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张智霞(2011)从六个方面分析论证了利益相关者会计建立的必要性:适应利益相关者治理下利益相关者对会计信息提出新需求的需要;适应实施业务流程管理对会计信息的新需求的需要;充分调动增值创造者的积极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利益相关者会计的职能作用、参与建设我国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推进公司治理和企业管理有机融合的需要;促进企业作为一个契约集合有效运行的需要。
三、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的六大难点
1.利益相关者会计的学科定位。从整个学科的角度探讨利益相关者会计学科定位问题,有利于研究者从更宽广的视角、更深的层次上深化会计理论研究。而利益相关者会计学科定位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长远发展规划,因此其学科定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会计学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的理论基础。那么,利益相关者会计与传统会计、现代会计有何区别与联系?利益相关者会计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就研究领域来看,它们之间是包含、交叉、部分重叠还是其他呢?利益相关者会计如何体现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两者之间的融合呢?显然,将利益相关者会计简单归属于财务会计或管理会计在学科定位上是不确切的。那么,应如何合理地对利益相关者会计进行学科定位,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呢?目前我国会计学界尚无研究者专门就此撰文进行深入探讨。而合理确定利益相关者会计的学科定位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利益相关者会计研究中必须尽早解决的一个难点。
利益相关者的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
一、利益相关者责任的形成基础
1.现代企业理论。
1.1企业契约论勾勒雏形。利益相关者责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马歇尔提出,他通过研究发现,与企业相关的知识、组织、绩效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如果单方行使权利,这种关系十分不利,应当由相关的当事人共同进行。同时,他指出,在企业当中,其发展使得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一部分的自给自足越来越少,因此福利更要依赖于其它部分。在现代企业理论当中,主要有团队理论、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等几个部分。马歇尔将其中复杂的关系称为契约,奠定了利益相关者责任的理论基础。企业是利用一个契约代替一系列契约,其本质特征就是取代价格机制。市场资源是由价格来调节,而企业资源则由企业家来配置。资本家利用关系中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设计控制人和企业的机制。团队理论是对企业契约思想的继承和扩大。企业并不是雇主和雇员的长期合约,而是多人共同工作的团队生产,其中成员的边际产出,是与其他成员的努力有关的。
1.2企业能理论充实内涵。通过对企业的同质性假定,契约论将企业看作在既定技术条件下,最优化的生产者,对企业的交易性过于注重,从而忽略了企业的生产性。它能够解释企业的存在,却无法解释企业广泛的长期利益差距。若要解释这一问题,就应当承认企业组织专门化生产的动态化优势,是具有持久性和难以模仿的,也就是企业的异质性。企业中的超额利润并不是外在产业结构特征,而是来自于企业内部资源禀赋的差异性。从企业成长及其知识的积累角度来看,企业的本质和行为是强调固有的,能够对生产起到拓展作用的知识积累倾向。在这一角度看来,企业是在不断的知识积累和扩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这是这一观念,为企业能力理论提供了基础。其核心思想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其所积累的核心能力是异质的,具有一定的价值。正是利用特有的核心能力的积累,以及由此建立的竞争战略,企业才能获得持久的优势和利润。
2.企业扩张。
2.1利益相关者责任的被动承担。由于企业的扩张,使得利益相关者承担责任成为必然。美国经济开发委员会曾经指出,在一家大型企业中,拥有数以万计的雇员、股东、客户以及地区居民。对于这些利益相关者,公司负担者广泛的责任,其重要性绝不亚于其他机关。在很多方面,它与政府的责任相类似。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大,必然会产生相应的社会责任。现代的一些超级企业,在体质上更趋紧与准政治国家,无论在经济体系还是政治体系中,它们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企业的存在,不但对资源的配置、环境的保护、市场的发展、经济的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还会对国家的政治结构和社会的安定产生影响。如果企业在发展中破坏了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形成垄断,那么将会降低利益相关者的谈判实力,可能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
国企利益相关者激励与约束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文章对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了简要的概述,探讨了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内容,分析了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利益相关者激励和约束机制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构建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思路。认为应更多考虑包括国有资产出资人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的权益,鼓励利益相关者参与企业管理,以提高企业活力和凝聚力。
[论文关键词]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出资人;利益相关者;激励与约束机制;公司治理
一、引言
现代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于是否能够适应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形成与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效应。建立现代公司制度的核心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一方面要合理安排公司控制权和监督机制;另一方面要设计和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实践表明,企业的每一个利益相关者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企业绩效,忽视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经营的失败。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时期,虽然国有企业出资人制度的建立完善了国有企业治理,但是我们也看到国有企业长期以来充斥的短期行为、寻租现象、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和职工等利益相关者参与程度低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们认为,国有企业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片面强调股东的权益,忽视了出资人主导下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治理。因此,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概念界定
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利益相关者”理论;股东至上;公司治理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利益相关者理论对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战略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使传统的“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挑战。本文在分析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和涵义的基础上,阐述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理论进步性和存在的局限性。本文认为公司治理应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
传统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目标是追求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企业治理结构是“资本雇佣劳动”型的单边治理结构,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全部归股东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股东至上”理论。然而,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代里,随着物质资本社会化及证券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和团队性的不断增强以及企业之间战略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日益关注,致使“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强烈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便应运而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普遍的关注。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来要求企业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后,英国、韩国、日本、德国、英联邦等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的批判开始正式化了。
利益相关者理论探究论文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形成过程。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思想由来已久。20世纪中叶以来,知识经济引领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对公司治理理论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直接促成了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产生。1929年,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一位经理曾在一次演讲中提到,不仅股东,而且雇员、顾客和广大公众都在公司中有一种利益,因此公司的经理人员有义务保护他们的利益。1932年,伯利和米因斯等也发表了相关论述,表明在“股东至上”理论盛行的同时,少数学者“已有了不同的声音”。
20世纪70年代以来,特别是美国经济学家Freeman的《战略性管理:一种利益相关者方法》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问世后,学术界出现了讨论利益相关者概念的热潮。但是,真正使利益相关者理论成为当今企业和社会至少某一个重要方面主旋律的事实,则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国和国际组织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的普遍重视。1990年,美国商业圈桌会议的《公司治理声明》指出,对公司而言,善待员工、优质服务于消费者、鼓励供应商长期合作、偿还债务并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声誉都是股东长期利益所在……事实上,美国一些州已经颁布法令以特别授权董事会要考虑股东及其他相关者的利益,还有少数州通过立法来要求企业要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此后,英国、韩国、日本、德国、英联邦等国家的公司治理原则也对各利益相关者利益有着不同程度的关注,“股东至上”理论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利益相关者理论对“股东至上”理论的批判开始正式化了。
(二)利益相关者的涵义。自1963年美国斯坦福大学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定义利益相关者以来,迄今经济学家已提出了近30种定义。米切尔(Mitchell,1997)归纳了其中的27种,可以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是最宽泛的定义,即凡是能影响企业活动或被企业活动所影响的人或团体都是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雇员、供应商、消费者、政府部门、相关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周边的社会成员等。第二类是稍窄的定义,即凡是与企业有直接关系的人或团体才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排除了政府部分、社会组织以及社会团体、社会成员等。第三类的定义最窄,认为只有在企业中下了“赌注”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这个定义直接与主流经济学中的“资产专用性”概念相通,即凡是在企业中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专用设备等,一旦挪为他用,便可能一文不值)的人或团体才是利益相关者。[1]
可以用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和真实的利益相关者两分法把三种定义协调起来,凡是符合第一类定义的都是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只有当潜在的利益相关者向企业投入专用性资产时,才转化为真实的利益相关者。我们认为,作为企业的利益相关者一般应符合如下四个标准:第一,向企业投入了专用性资产,如资本、劳动或服务等;第二,必须分享企业的收益,即从企业获得工资、奖金、股利等各种报酬;第三,必须承担企业的风险,当企业经营不善失败时会蒙受一定的损失。第四,分享企业的控制权。符合这四条标准的利益相关者就是目前主要经济学所关注的“真实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债权人、职工等。这些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如果没有他们投入的专用性资产,构成企业经营的物质基础,企业就不可能作为一个经营主体而存在。[2]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进步性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试析论文
1“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1.1新的企业所有权观
传统的“股东至上”的公司治理模式认为企业的所有权归投资的股东,而以布莱尔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企业所有权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企业并非简单的实物资产的集合,而是一种法律框架,其作用在于治理所有在企业的财富创造活动中做出特殊投资的主体间的关系。”企业的供应商、债权人、员工、顾客等利益相关者都对公司进行了资本投资,这些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们与该公司的持续长久的关系。因此,新的企业所有权观认为,股东并不是企业唯一的所有者,公司不能忽视股东以外的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比股东至上治理模式更有利于保持公司的各要素主体的长期合作。
1.2企业的社会角色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要求企业不仅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企业还被期望承担环境保护、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等社会责任。换言之,企业不是一家的企业,而是社会的企业,企业要求符合企业伦理,并且要求关注广泛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依据社会契约理论,企业是参与缔结社会契约的一方,企业有义务履行符合公众期望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属性要求企业作为社会成员,更多地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利益相关者的公司治理模式适应了企业的社会角色的要求,它是与社会本位相协调的公司治理模式。
1.3企业的资本要素构成
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探析
摘要:在探讨会计目标的定义中,需要明确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以及其需要会计信息的特性。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划分为内部和外部利益相关者,分析与比较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会计信息需求,能够优化企业信息披露,使得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会计信息;需求分析
在探讨会计目标的定义中,需要明确会计信息的需求主体,以及其需要会计信息的特性。传统意义上,公司治理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导向,因此,会计信息多考虑主要使用者———股东的需求。而随着企业的发展,业务和人员数量增加,尤其是人力资本愈加重要,传统公司治理弊端显现,利益相关者财富最大化目标提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于会计目标的主客体界定,分析与比较利益相关者角度的会计信息需求,能够优化企业信息披露,使得会计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发展。
一、利益相关者界定及分类
(Freeman,1984)从战略管理领域提出广义的利益相关者定义,将所有个体或群体放在同一层面研究。(克拉克森,1994)引入了实物资本、人力资本、财务资本等投资的概念,使利益相关者的定义更加具体。相比于泛利益相关者理论,(王竹泉,2008)借用集体选择理论和契约理论,定义内部利益相关者为有权参与或实际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或企业剩余分享契约的签约主体;外部利益相关者为与企业之间签订各种交易契约,不能直接参与企业的集体选择,但企业的活动会对他们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的主体,如:供应商、客户、政府等。同时指出,二者分类随着企业发展变化,而并非一成不变。
二、会计信息及其质量要求
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共同管理探析
摘要:当代政府预算管理,需要在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实现某种程度的整合。本文将公司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政府预算治理中,通过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分析,构建了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框架,以提升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关键词:政府预算;利益相关者;协同治理
在现实的管理世界中,政府预算作为一个集体选择问题,不论是政府预算的总体规模,还是预算资金的具体分配,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一种利益交换的倾向。循着这种利益交换的分析范式,政府预算组织体系中的各相关利益主体,作为追求自身利益的“经济人”,都将在相对理想的前提下,展开彼此间复杂的博弈过程。为此,我们将利益相关者理论纳入到政府预算治理中,以提高政府预算资金配置效率。
一政府预算的利益相关者
从公共产品的实体形态出发,往往以政府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供给方,而以居民和企业为代表的私人经济部门作为公共产品的需求方[1]。从政府预算资金运动的角度出发,将政府预算部门作为预算资金的供给方,而将运用资金的各利益集团作为资金需求方。由此,政府预算管理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基本组织结构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预算资金使用者分析——从资金需求方的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