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2:0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益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益价值

浅谈对“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认识和思考

2002年以来,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阐明和倡导烟草行业的一个全新的共同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我认为,在全行业上下树立这一价值观,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烟草的客观需要,也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建设先进文化必然要求。这一价值观的提出,势必会对烟草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现结合自己的体会,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两个维护”是国家立法之本意。

坚持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国家建立烟草专卖这一法律制度的本意要求。《烟草专卖法》开宗明义,指出:“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本法。”

众所周知,烟草及其制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消费品。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又是一种嗜好品,客观上人们又难以短时间戒除;再者我国有3亿多烟民,必须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作为一种商品,烟草制品用途单一,制作相对简易。这些特性,决定了国家对烟草及其制品既要控制发展又要满足消费需求的,为此,实行了“寓禁于征”的高税政策。原创:这也在客观上使得烟草成为国家和地方建设的财政支柱。因此,国家建立烟草专卖制度,是基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强财力满足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创设。

二、“两个维护”是行业存在之根本。

没有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所系,烟草行业的专卖体制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2002年,姜成康局长指出:“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专卖制度,其目的就是要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否则就失去了专卖的意义。”2003年,姜成康局长又指出,烟草实行专卖是国家垄断,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行政垄断,国家垄断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它和维护地方、部门或行业的利益的一般性行政垄断有本质上的区别,烟草实行专卖,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除此以外,没有烟草行业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烟草行业是顺应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这种特殊的体制要求而产生的。所以,我们更要清醒地懂得,各级烟草部门只是国家的,只是代表国家进行专卖管理,也完全只是职权法定,只能依法行事,不能违背法律,更不能超越法律。如果专卖体制不存在,如果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不存在,烟草行业就成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查看全文

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利益价值表现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政府职能实现途径

摘要:政府作为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合理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在正确认识“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有效探索实现公共利益的正确途径。

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是一国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代表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首先应当是公共职能,亦即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集中抓好三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见,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公共利益”内涵的厘定

公共利益和大众福社一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注焦点和产物,也是一般法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努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利益当然成为公共管理及其政策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究竟是指谁的利益?《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为公众的、公用的利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中,公共利益也称之为公共政策,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该原则要求将一般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社纳人考虑的范围,从而可以使法院有理由拒绝承认当事人某些交易或其他行为的法律效力”。在大陆法系国家,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是公共秩序,也称公序良俗。

我国宪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大体上有以下含义:1)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和各种利益的整合,反映宪法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实际上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规则的任务;2)我国宪法的公共利益,凸现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功能,所有规定公共利益的规范中,以国家为实施公共利益的主体,从而确立了国家的地位;3)内容上,突出以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为基本价值趋向,强化了公共利益的工具性价值;4)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既紧密相连又各自区别。性质上,国家利益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而享有的利益,而公共利益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享有的实际利益,享有利益的主体是不同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界限主要在于社会利益具有功利性与排他性,社会利益不一定代表公共利益的要求;5)公共利益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普通法律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以宪法的规定为基础,受其价值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公共利益的范围。公共利益既是解决公益与私益之间冲突的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指导原则,发挥价值示范作用。

查看全文

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利益价值表现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政府职能实现途径

摘要:政府作为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合理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在正确认识“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有效探索实现公共利益的正确途径。

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是一国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代表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首先应当是公共职能,亦即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集中抓好三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见,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公共利益”内涵的厘定

公共利益和大众福社一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注焦点和产物,也是一般法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努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利益当然成为公共管理及其政策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究竟是指谁的利益?《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为公众的、公用的利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中,公共利益也称之为公共政策,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该原则要求将一般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社纳人考虑的范围,从而可以使法院有理由拒绝承认当事人某些交易或其他行为的法律效力”。在大陆法系国家,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是公共秩序,也称公序良俗。

我国宪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大体上有以下含义:1)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和各种利益的整合,反映宪法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实际上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规则的任务;2)我国宪法的公共利益,凸现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功能,所有规定公共利益的规范中,以国家为实施公共利益的主体,从而确立了国家的地位;3)内容上,突出以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为基本价值趋向,强化了公共利益的工具性价值;4)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既紧密相连又各自区别。性质上,国家利益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而享有的利益,而公共利益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享有的实际利益,享有利益的主体是不同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界限主要在于社会利益具有功利性与排他性,社会利益不一定代表公共利益的要求;5)公共利益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普通法律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以宪法的规定为基础,受其价值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公共利益的范围。公共利益既是解决公益与私益之间冲突的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指导原则,发挥价值示范作用。

查看全文

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

一、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冲突,其根源不在别的,而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根本就是一种利益冲突。进一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1.利益冲突的时代性。当代的利益冲突不仅存在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而且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层次,而且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层次。这集中体现为当代人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利益,而且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利益。精神利益指人们在精神上所得到的好处,即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格受到尊重,理想、信念得以实现,精神负担或心理障碍得以解除,良好的思想品德得到认可等。物质动因的实现构成了物质利益,精神动因的实现则构成了精神利益。无论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不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利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精神动因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在今天,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心理、人际关系等体现人们精神利益的因素,与物质生产力系统愈来愈直接地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和人们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精神利益非常困难,人的精神利益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它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感性直观。由于精神利益自身的隐蔽性,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且精神利益具有多样性,使人们在关心和保护精神利益时容易顾此失彼。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也使人们对精神利益更难把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很少表现为纯粹的物质需要或纯粹的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很容易用显性的物质利益来代替隐性的精神利益,从而使精神利益的保障成为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为确保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1]的目标价值的实现,而鄙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失误。其结果是既异化了精神利益的原本意义,又忽却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因此,辩证地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及其关系和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题中之义。走向极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一言以蔽之,由于当代社会的利益冲突在复杂、深刻得多的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社会的利益冲突,因而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态度、简单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利益冲突。只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当代社会变化了的人类的利益关系,教育人们把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高层次,深刻反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2.利益的激励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人的意志和愿望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动机水平上的反映,当这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物相结合时就体现为人的切身利益。正是这种切身利益构成激励的基础和出发点,使利益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发挥成为可能。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是引发、刺激、激励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因。这是因为人的需要和利益触发了人发生行为的思想动机,从而激发人的行为,形成人的利益兴趣和利益认识,继而产生对一定利益目标的持续追求。利益激励可分为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利益激励,即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激励过程中,“道德因素是满足个体利益需要的调节杠杆”。[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充分发挥利益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各种利益力量和激励因素的协调性,要经常交换激励信息,优化激励目标,并综合考察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种教育活力,达到利益激励的最佳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促使这种利益激励作用机制的达成中生成和发展的。

3.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人是一种有精神意义的社会存在物,需要在社会关系中以人们自觉意识到了的利益体现出来。需要是利益的真实内容,利益则是需要的社会格局。然而,利益的确认与实现,又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自发现象,而是一种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下通过人的意识、意志和行为去完成的认识—实践过程。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又在实践中实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价值的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和动力机制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追求建立在对自身提出的利益要求、价值要求的合理性、正当性的确认和坚信上,另一方面这种利益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价值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

查看全文

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按照市局(分公司)的安排部署,我于6月下旬至9月底,参加了##县局(公司)组织开展的"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通过动员部署,学习讨论两个阶段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在深入学习《烟草专卖法》,国家局及省,市局领导的有关讲话后,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对《烟草专卖法》的立法宗旨,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鞭策和激励我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决策服务质量和驾驭全局的本领,带领烟草职工锐意进取,做大做强企业,保持##烟草平稳较快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一,对行业开展的"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的认识

国家局提出的国家利益至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引领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烟草发展的重要理论.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烟草20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为今后烟草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指导中国烟草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理论.这种指导性突出表现在行业共同价值建立在"五个基础"之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全新的时代意义.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是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根本要求;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经济基础,是我们努力提高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率的内在动力;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利益基础,是我们承担烟草企业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五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凝聚人心不断超越的精神支柱.

其次,行业共同价值观体现了烟草行业作为特殊行业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取向.当前,深刻理解这一共同的内在要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的社会道德要求;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应尽的第一职责;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基于行业特殊性提出的特殊要求;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行业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保证与统一.烟草行业职工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对《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的深化,是行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其三,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专卖体制下,能否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否真正做到维护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能否真正做到提高效率,注重自律,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关系到烟草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关系到烟草专卖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站在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全局高度,站在严格行业自律,维护专卖体制的战略高度,以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指导,以"两个维护"为已任,以国家赋予的权力扎实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保持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树立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国家局姜局长多次提出要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观的本质是行业所有企业应该共同遵循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是行业所有企业存在、发展、创新的动力与源泉。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烟草专卖制度面临的挑战,价值观的提出,使干部职工行动有了准则,企业发展有了定位,行业发展有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保持中国烟草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烟草行业是一个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大系统,其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利益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网。纵向来说,有国家利益、行业利益、省级公司利益、下属企业利益、个人利益等。横向来说,有农业利益、商业利益、工业利益、消费者利益、零售户利益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保持行业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众多利益中,国家局为什么要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行业的价值观呢?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烟草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烟草的本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要求烟草行业除了以履行烟草专卖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为根本任务之外,没有烟草行业自身特殊利益,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我们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

2.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对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烟草行业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二十多年来,行业每年实现的工商税收均占国家税收总量的10%左右,亿万农民因种植烟叶而走上了致富道路,中式卷烟质量的不断提高,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吸食要求,国产卷烟牢牢的占领着国内市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卷烟方面,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效益,生产卷烟数量超计划,结构不合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意见突出,长此以往,必将动摇专卖体制,最终给国家、行业、消费者各方利益带来损害。

3.坚持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国家建立烟草专卖制度的本意要求。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是烟草专卖制度的初衷,是烟草专卖法立法的宗旨,是烟草行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对于烟草行业,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保证足额上缴国家税收,不断增强行业实力,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打击各种非法利益。消费者利益主要表现为提供优质产品,满足市场供应。20多年实践证明,由于长期坚持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专卖制度,行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4.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应对国际烟草形势深刻变化,应持的必然态度。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烟草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入世后国外烟草制品关税的不断降低给中国烟草市场带来了冲击,《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正式签署,使吸烟与健康问题引起社会更加关注,烟草发展环境进一步受到制约,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提升烟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税源,专卖体制才能巩固、延续并发展;只有坚持了消费者利益至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行业就成了有本之木,就能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查看全文

集体主义价值观及时代价值研究

[摘要]作为邓小平价值观核心的集体主义,主要包括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两方面内容: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坚持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内在一致、本质契合,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之中。

[关键词]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

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邓小平深刻体会到价值观的重要性,始终强调从价值观的角度看待、分析和解决问题。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是集体主义。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不仅本身具有丰富内容,而且与我们当下正在大力培育、弘扬和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努力推进实现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价值内涵、价值主客体、价值取向、价值目标等各方面内在一致、本质契合,并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实践之中。

一、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价值观思想,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主要包括作为邓小平价值观精髓的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作为其价值观基础的爱国主义,作为其价值观主题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其价值观取向的人民利益,作为其价值观标准的“三个有利于”等。在这些价值观体系中,集体主义是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1](P173)集体主义之所以能成为邓小平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既符合社会主义价值理论的逻辑要求,又符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邓小平的其他价值观思想的全部内容,实际上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逐层向外如波纹般展开、推演和延伸的。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主要内容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集体是指拥有共同的经济基础、思想观念、政治目的和社会利益,并且指向共同任务和活动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在这种组织形式中,成员个体之间相互结合、彼此协作。这种结合与协作,对个人有意义、对社会有价值。集体有不同的层次,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社会宏观体系处在互动与交流之中。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集体具有高度的组织、团结能力和高水平的整合能力。只有在集体目标和社会目标同向一致的情况下,集体的行动才能获得成功。对于集体和个人关系的不同思想认识与行为选择,则区分出了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或个人主义,是人们关于在集体和个人关系中,集体和个人孰重孰轻、孰先孰后的一种态度、倾向和信念。集体主义作为对集体和个人关系的一种看法和处理,其核心是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思想,把发展、巩固和扩大集体利益作为人们活动的重要目标。[1](P293)邓小平说:“我们从来主张,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个人的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了人民大众的利益,一切有革命觉悟的先进分子必要时都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2](P337)这一论述,表征着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三个方面的鲜明特征。其一,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根本一致性。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坚实基础,是其科学性的根本依据。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地位,人民群众变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主人。自此以后,一方面,作为国家和社会主人翁的人民个体,坚持为了国家和集体利益、为了民族和社会发展,不懈付出与奉献,同时也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需求与愿望不断奋斗和努力;另一方面,国家和集体利益代表了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和现实的利益,人民个体在为国家和集体利益做贡献时,其自身也从国家和社会不断的整体建设、改革与发展中,得到物质与精神等各方面相应的回馈与满足。其二,国家利益、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这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根本要求。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2](P175)为什么邓小平如此强调这一点?因为“如果相反,违反集体利益而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而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而追求暂时利益,那末,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2](P175-176)这样一来,不仅集体利益不能维持,个人利益也不可能得到保障和实现。其三,尊重个人的价值,保护个人的正当利益,促进个人才能的发展,这是集体主义的应有之义。集体主义并不是“目中无人”,并非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在主张集体与个人利益一致、集体优先的同时,集体主义也充分关注并且保障个人利益与价值的实现。而个人主义则奉行以个人和个人利益为中心的价值观,主张在个人和集体关系中,个人是中心,个人利益是人的活动的唯一目的,把集体和社会作为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在实践中,个人主义只能使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矛盾更加尖锐和激烈,邓小平曾对此明确指出,“特别要防止只顾本位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破坏性的自发倾向”,[2](P362)要“批判和反对资产阶级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的腐朽思想,批判和反对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2](P369)第二,坚持集体主义,重视个人利益。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始终坚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时,前者服从后者。同时,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主张,在国家和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前提下,个人的正当利益理应得到尊重,集体必须尽力保障个人正当利益,促进个人价值的实现,并力求使个人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而并非只讲集体不讲个人,只承认集体利益不承认个人利益。“我们提倡和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是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2](P175)现实中,每个社会成员必然都有着自己的个人利益、个人抱负和追求,不承认这一点,就不会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认识到片面强调精神引导的弊端,强调物质激励的合理性与正当性。[3]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其中指出:“为国家创造财富多,个人的收入就应该多一些,集体福利就应该搞得好一些。不讲多劳多得,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精神是非常宝贵的,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革命行动。但是,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2](P146)邓小平把个人收入多一些(即对物质利益的重视)看作广大群众长期存在的行为目标,客观上是对包括物质利益在内的个人正当利益的肯定和激励。邓小平的这段话包含着一种意蕴,就是在一个正常、健康而有序的社会里,只有不断满足集体成员的个人利益,集体才有向心力和凝聚力,才能生存并发展;一旦集体不再考虑并不能实际地满足个人的正当需求时,就完全有可能迫使个人自己关心自己,脱离集体去谋取私利,从而诱发个人主义。因此,历史地看,如果不能认识到传统的绝对集体主义和国家至上的缺陷而片面强调对传统的恢复,我们在现实中就会面临宏大理想在“世俗生活”中无所适从的尴尬。只要人们自觉地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之中或之后、之下,在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获得个人利益就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由以上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可知,作为邓小平价值观核心的集体主义,强调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要求把为集体服务作为一切活动的目的;个人利益来自为集体服务,个人获取利益是为了更好地为集体服务,并进一步地给予集体利益。正如邓小平所要求的那样“对我们的国家要爱,要让我们的国家发达起来”。[4](P378)这里,放在“首位”很重要,最终“目的”也很重要。同时,基于集体对个人正当利益与价值的满足与支持,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强调和突出个人利益,关心群众需求,主张一切工作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要以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准绳,不能脱离群众。因此,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也与其群众观密不可分。作为对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和群众观与时俱进的继承与发扬,我们党在新时期突出强调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以人为本,要以人民为中心、凸显人民主体地位,要“为民”“务实”,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个人利益和具体利益,要从小处着手把握人民群众的真实需要,关切人民群众利益的现实性、层次性、多维性和丰富性,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国家和社会改革发展的新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邓小平集体主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一致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研究论文

【内容提要】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利益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来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价值生成

从已然的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其生成根源。

一、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冲突,其根源不在别的,而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根本就是一种利益冲突。进一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1.利益冲突的时代性。当代的利益冲突不仅存在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而且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层次,而且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层次。这集中体现为当代人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利益,而且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利益。精神利益指人们在精神上所得到的好处,即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格受到尊重,理想、信念得以实现,精神负担或心理障碍得以解除,良好的思想品德得到认可等。物质动因的实现构成了物质利益,精神动因的实现则构成了精神利益。无论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不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利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精神动因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在今天,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心理、人际关系等体现人们精神利益的因素,与物质生产力系统愈来愈直接地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和人们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精神利益非常困难,人的精神利益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它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感性直观。由于精神利益自身的隐蔽性,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且精神利益具有多样性,使人们在关心和保护精神利益时容易顾此失彼。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也使人们对精神利益更难把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很少表现为纯粹的物质需要或纯粹的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很容易用显性的物质利益来代替隐性的精神利益,从而使精神利益的保障成为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为确保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1]的目标价值的实现,而鄙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失误。其结果是既异化了精神利益的原本意义,又忽却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因此,辩证地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及其关系和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题中之义。走向极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论文

摘要: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利益的实现实际上就是一个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它在实践中生成和发展,其价值也在实践中创生,实践是其价值的真正来源。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物质利益/精神利益/价值生成

从已然的发展过程看,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主渠道,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价值日益彰显。然而,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有利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践中去考察其生成根源。

一、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冲突,其根源不在别的,而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根本就是一种利益冲突。进一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1.利益冲突的时代性。当代的利益冲突不仅存在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而且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层次,而且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层次。这集中体现为当代人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利益,而且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利益。精神利益指人们在精神上所得到的好处,即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格受到尊重,理想、信念得以实现,精神负担或心理障碍得以解除,良好的思想品德得到认可等。物质动因的实现构成了物质利益,精神动因的实现则构成了精神利益。无论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不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利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精神动因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在今天,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心理、人际关系等体现人们精神利益的因素,与物质生产力系统愈来愈直接地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和人们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精神利益非常困难,人的精神利益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它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感性直观。由于精神利益自身的隐蔽性,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且精神利益具有多样性,使人们在关心和保护精神利益时容易顾此失彼。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也使人们对精神利益更难把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很少表现为纯粹的物质需要或纯粹的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很容易用显性的物质利益来代替隐性的精神利益,从而使精神利益的保障成为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为确保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1]的目标价值的实现,而鄙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失误。其结果是既异化了精神利益的原本意义,又忽却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因此,辩证地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及其关系和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题中之义。走向极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查看全文

行政法的价值特点分析论文

一、行政法价值的前提—价值与法的价值马克思曾提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事物的关系中产生的”,①是“人们所利用的并表现了对人的需要的关系的物的属性。”②马思关于价值概念基本含义的论述,对法的价值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价值论研究的深人,又提出了新的观点,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意义。包括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主体关于客体的绝对超越指向两个方面。峋据此,价值的主体是人,或人之延伸与结合—社会,而不是物。最基本而最终意义的价值主体只能是人。“凡是谈论价值,从根本上说都应当是相对人而言的,价值为人而产生,为人而存在,人是一切价值的主体。”①价值的客体主要是物,这里的物并非物理学意义上的物,而是哲学意义上的物,是指人主观世界以外的客观实在。它可能是物质形态的,也可能是意识形态的。作为物质形态的物自不必多言,作为意识形态的物则包含着道德规范、宗教规范、法律规范、政治策略、社团规章、组织纪律等。⑤

价值的前提是人的需要,没有人的需要,价值就不可能得以体现,就没有价值问题。而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面的。

价值的内容为“对于人的意义”,即一是客体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二是人在处理客体与人的关系时关于客体的绝对超越指向。作为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的价值,是最直观的价值表现。表现着外在物与人的关系的应然状况,包含着人的希望与理想的成分。所谓绝对超越指向,是指价值在主体处理主客体关系时对于主体始终具有的不可替代的指导和目标意义。“绝对”一是指价值与主客体关系始终同在,在时间上是绝对的;二是指价值对于主体具有不可用其他替代的性质,在性质上是绝对的。“超越”同样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价值作为永远的追求,总是超越于主体的能力;二是指价值总是高于现实的,是主体的理想。作为绝对超越的指向,价值对于人类的行为和思想具有根本的指导意义,甚至是人的精神企求与信仰。

价值在满足人的需要的同时,作为一种绝对超越的指向,包含着人类的要求与愿望。它属于人的理想的范畴,是人的思想与行为的目标,在指导人类的同时,又评价着人类所关注的外在物与自己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的相关思想与行为。“价值是人类维持生存与走向完善的双重需要。”

法律作为主体之外的物,之于主体同样具有价值,即法的价值,它是以法与人的关系作为基础的。法对于人所具有的意义,是法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

笔者认为,法的价值的内容是极其丰富的,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概念,但它必定有一些最基本的价值。因为法的价值是法之于主体的意义,是主体关于法的绝对超越指向(见前述),那么,法于不同的主体,就应有不同的基本的价值。首先法之于个人,其基本价值无外乎为自由、平等、生命、安全、财产;法之予社会,即法的社会价值,最基本应为:和平、秩序、文明、正义、发展、效率。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