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益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2:02:2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利益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利益价值

浅谈对“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价值观”的认识和思考

2002年以来,国家局姜成康局长先后多次在不同场合阐明和倡导烟草行业的一个全新的共同价值观,即国家利益至上、消费者利益至上。我认为,在全行业上下树立这一价值观,是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质要求的重要举措,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烟草的客观需要,也是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建设先进文化必然要求。这一价值观的提出,势必会对烟草行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现结合自己的体会,浅谈一下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一、“两个维护”是国家立法之本意。

坚持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是国家建立烟草专卖这一法律制度的本意要求。《烟草专卖法》开宗明义,指出:“为实行烟草专卖管理,有计划地组织烟草专卖品的生产和经营,提高烟草产品质量,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制定本法。”

众所周知,烟草及其制品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消费品。其对人体健康有一定危害,需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又是一种嗜好品,客观上人们又难以短时间戒除;再者我国有3亿多烟民,必须满足消费需求;同时,作为一种商品,烟草制品用途单一,制作相对简易。这些特性,决定了国家对烟草及其制品既要控制发展又要满足消费需求的,为此,实行了“寓禁于征”的高税政策。原创:这也在客观上使得烟草成为国家和地方建设的财政支柱。因此,国家建立烟草专卖制度,是基于维护国家的利益和消费者的利益,增强财力满足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制度创设。

二、“两个维护”是行业存在之根本。

没有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之所系,烟草行业的专卖体制就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2002年,姜成康局长指出:“国家对烟草行业实行专卖制度,其目的就是要维护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否则就失去了专卖的意义。”2003年,姜成康局长又指出,烟草实行专卖是国家垄断,而不是一般意义的行政垄断,国家垄断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它和维护地方、部门或行业的利益的一般性行政垄断有本质上的区别,烟草实行专卖,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除此以外,没有烟草行业自身的特殊利益。因此,我们要认识到,烟草行业是顺应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消费者利益这种特殊的体制要求而产生的。所以,我们更要清醒地懂得,各级烟草部门只是国家的,只是代表国家进行专卖管理,也完全只是职权法定,只能依法行事,不能违背法律,更不能超越法律。如果专卖体制不存在,如果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不存在,烟草行业就成了“皮之不存,毛之焉附”?

查看全文

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利益价值表现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政府职能实现途径

摘要:政府作为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合理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在正确认识“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有效探索实现公共利益的正确途径。

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是一国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代表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首先应当是公共职能,亦即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集中抓好三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见,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公共利益”内涵的厘定

公共利益和大众福社一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注焦点和产物,也是一般法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努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利益当然成为公共管理及其政策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究竟是指谁的利益?《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为公众的、公用的利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中,公共利益也称之为公共政策,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该原则要求将一般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社纳人考虑的范围,从而可以使法院有理由拒绝承认当事人某些交易或其他行为的法律效力”。在大陆法系国家,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是公共秩序,也称公序良俗。

我国宪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大体上有以下含义:1)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和各种利益的整合,反映宪法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实际上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规则的任务;2)我国宪法的公共利益,凸现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功能,所有规定公共利益的规范中,以国家为实施公共利益的主体,从而确立了国家的地位;3)内容上,突出以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为基本价值趋向,强化了公共利益的工具性价值;4)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既紧密相连又各自区别。性质上,国家利益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而享有的利益,而公共利益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享有的实际利益,享有利益的主体是不同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界限主要在于社会利益具有功利性与排他性,社会利益不一定代表公共利益的要求;5)公共利益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普通法律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以宪法的规定为基础,受其价值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公共利益的范围。公共利益既是解决公益与私益之间冲突的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指导原则,发挥价值示范作用。

查看全文

研究政府公共管理的利益价值表现

关键词:公共管理公共利益政府职能实现途径

摘要:政府作为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在公共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合理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利益,是政府改革和职能转变面临的重大课题。要在正确认识“公共利益”这个概念的基础上,有效探索实现公共利益的正确途径。

政府在本质上,是一种为公民和社会共同利益服务的组织,是一国公共利益或公共意志的集中体现。正是这种“公共利益”代表的性质,决定了其职能首先应当是公共职能,亦即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有效开展公共管理为国民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实现公共利益。总理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集中抓好三项工作,其中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增强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可见,加强政府公共管理、增强公共服务能力是政府转变职能,加强自身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目标。

一、“公共利益”内涵的厘定

公共利益和大众福社一直是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关注焦点和产物,也是一般法律所追求的基本目标,在我国努力推行依法治国、依法管理的新的历史时期,公共利益当然成为公共管理及其政策的核心价值。那么,如何界定公共利益?“公共利益”究竟是指谁的利益?《牛津高级英汉双解词典》解释,公共利益是指“公众的、与公众有关的或为公众的、公用的利益”。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对公共利益的理解有所不同。在英美法系中,公共利益也称之为公共政策,主要指“被立法机关或法院视为与整个国家和社会根本有关的原则和标准,该原则要求将一般公共利益与社会福社纳人考虑的范围,从而可以使法院有理由拒绝承认当事人某些交易或其他行为的法律效力”。在大陆法系国家,与“公共政策”相关的概念是公共秩序,也称公序良俗。

我国宪法所涉及的公共利益大体上有以下含义:1)公共利益是社会共同体的基础和各种利益的整合,反映宪法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因此,公共利益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实际上承担着为社会提供规则的任务;2)我国宪法的公共利益,凸现国家作为公共利益维护者的功能,所有规定公共利益的规范中,以国家为实施公共利益的主体,从而确立了国家的地位;3)内容上,突出以公共秩序或社会秩序为基本价值趋向,强化了公共利益的工具性价值;4)公共利益、社会利益与国家利益既紧密相连又各自区别。性质上,国家利益主要是以国家为主体而享有的利益,而公共利益主要是由社会成员享有的实际利益,享有利益的主体是不同的。公共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界限主要在于社会利益具有功利性与排他性,社会利益不一定代表公共利益的要求;5)公共利益与民法、合同法等法律中的社会公共利益是不同层面的概念,普通法律上的“社会公共利益”应以宪法的规定为基础,受其价值的制约,不能任意扩大公共利益的范围。公共利益既是解决公益与私益之间冲突的依据,同时也是社会基本价值的指导原则,发挥价值示范作用。

查看全文

利益逻辑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

一、价值主体的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因

从深层根源看,任何人类活动总是为了一定的需要和利益,并在一定目标驱动下以一定的方式展开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其追求的价值目标,而且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具有差异性。围绕不同的价值目标而展开的冲突,其根源不在别的,而在于不同的社会群体或个体之间的利益存在着差异、矛盾和对立。换句话说,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冲突,根本就是一种利益冲突。进一步说,价值主体利益的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关键所在。

1.利益冲突的时代性。当代的利益冲突不仅存在于经济或政治层面,而且进入到精神文化层面;不仅存在于人的行为层次,而且存在于社会和人们的观念层次。这集中体现为当代人不仅要求满足物质生活的需要和利益,而且更要求满足人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和利益。精神利益指人们在精神上所得到的好处,即精神需要的满足,如人格受到尊重,理想、信念得以实现,精神负担或心理障碍得以解除,良好的思想品德得到认可等。物质动因的实现构成了物质利益,精神动因的实现则构成了精神利益。无论物质利益还是精神利益,都是人类的根本利益。人类社会生产的终极目的不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命,而且为了完善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利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随着人们对精神利益的追求日趋强烈,精神动因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也愈来愈明显。在今天,科学、文化、理想、信念、道德、心理、人际关系等体现人们精神利益的因素,与物质生产力系统愈来愈直接地交织在一起,成为社会和人们自身发展的基本动力,从这个意义上讲,保护劳动者的精神利益就是保护社会生产力。保护精神利益非常困难,人的精神利益是一个隐秘的世界,它不像物质利益那样感性直观。由于精神利益自身的隐蔽性,使它很容易被人们所忽视,也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损害。而且精神利益具有多样性,使人们在关心和保护精神利益时容易顾此失彼。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也使人们对精神利益更难把握。现实生活中,人们的需要很少表现为纯粹的物质需要或纯粹的精神需要。精神利益与物质利益的相互渗透,使得人们很容易用显性的物质利益来代替隐性的精神利益,从而使精神利益的保障成为薄弱环节。值得注意的是,历史上我们曾有过为确保人们的“共同的利益和精神需求”[1]的目标价值的实现,而鄙视人们对物质利益追求的失误。其结果是既异化了精神利益的原本意义,又忽却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作用。因此,辩证地看待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及其关系和冲突是全球化背景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问题的题中之义。走向极端,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更是有害的。

一言以蔽之,由于当代社会的利益冲突在复杂、深刻得多的程度上超过了传统社会的利益冲突,因而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态度、简单的方式对待和处理利益冲突。只有依靠思想政治教育,依据当代社会变化了的人类的利益关系,教育人们把人类生存发展的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结合起来,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这样的高层次,深刻反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生成根源。

2.利益的激励作用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可能。人的意志和愿望是人对自身生存和发展在动机水平上的反映,当这种需要与满足需要的对象物相结合时就体现为人的切身利益。正是这种切身利益构成激励的基础和出发点,使利益对人的激励作用的发挥成为可能。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利益是引发、刺激、激励人类社会历史前进的动因。这是因为人的需要和利益触发了人发生行为的思想动机,从而激发人的行为,形成人的利益兴趣和利益认识,继而产生对一定利益目标的持续追求。利益激励可分为物质利益激励和精神利益激励,即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激励过程中,“道德因素是满足个体利益需要的调节杠杆”。[2]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充分发挥利益的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思想政治教育要注意各种利益力量和激励因素的协调性,要经常交换激励信息,优化激励目标,并综合考察人的需要和利益的满足程度。唯有如此,才能形成一种教育活力,达到利益激励的最佳水平。思想政治教育也正是在促使这种利益激励作用机制的达成中生成和发展的。

3.利益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生成的动力。人是一种有精神意义的社会存在物,需要在社会关系中以人们自觉意识到了的利益体现出来。需要是利益的真实内容,利益则是需要的社会格局。然而,利益的确认与实现,又不是一个纯粹客观的自发现象,而是一种在社会意识形态的教化下通过人的意识、意志和行为去完成的认识—实践过程。人的全部活动无非是在实践中形成思想,又在实践中实现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作是价值的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过程,而贯穿这一过程的核心和动力机制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利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主体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和历史使命的理解和追求建立在对自身提出的利益要求、价值要求的合理性、正当性的确认和坚信上,另一方面这种利益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赖以进行价值观念建构和现实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宿。

查看全文

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大讨论活动心得体会

按照市局(分公司)的安排部署,我于6月下旬至9月底,参加了##县局(公司)组织开展的"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大讨论活动.通过动员部署,学习讨论两个阶段的学习教育,特别是在深入学习《烟草专卖法》,国家局及省,市局领导的有关讲话后,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实践,我对《烟草专卖法》的立法宗旨,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鞭策和激励我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端正工作态度,规范经营行为,提高决策服务质量和驾驭全局的本领,带领烟草职工锐意进取,做大做强企业,保持##烟草平稳较快发展的决心和勇气.

一,对行业开展的"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大讨论活动的认识

国家局提出的国家利益至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引领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中国烟草发展的重要理论.行业共同价值观的提出,是对中国烟草20多年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本质特征,也为今后烟草行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是指导中国烟草改革与发展的主要理论.这种指导性突出表现在行业共同价值建立在"五个基础"之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全新的时代意义.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是巩固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根本要求;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经济基础,是我们努力提高对国家经济建设贡献率的内在动力;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利益基础,是我们承担烟草企业历史使命的重要前提;五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是凝聚人心不断超越的精神支柱.

其次,行业共同价值观体现了烟草行业作为特殊行业所应有的内在价值取向.当前,深刻理解这一共同的内在要求,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每个公民都要遵守的社会道德要求;二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国有企业应尽的第一职责;三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基于行业特殊性提出的特殊要求;四是"两个至上"的价值观是行业利益,企业利益和职工利益的保证与统一.烟草行业职工牢固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共同价值观,是对《烟草专卖法》立法宗旨的深化,是行业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和党员保持先进性教育,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

其三,行业共同价值观是指导烟草行业改革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在专卖体制下,能否真正做到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能否真正做到维护消费者利益,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能否真正做到提高效率,注重自律,自觉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构建行业诚信体系,关系到烟草行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关系到烟草专卖制度的巩固,关系到烟草行业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应站在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全局高度,站在严格行业自律,维护专卖体制的战略高度,以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行业共同价值观为指导,以"两个维护"为已任,以国家赋予的权力扎实推进行业改革与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才能保持全行业持续稳定协调健康发展.

查看全文

树立两个利益至上价值观 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近两年来,国家局姜局长多次提出要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中国烟草行业作为一个整体,其价值观的本质是行业所有企业应该共同遵循和追求的企业文化,是行业所有企业存在、发展、创新的动力与源泉。面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国内市场经济的加速推进,烟草专卖制度面临的挑战,价值观的提出,使干部职工行动有了准则,企业发展有了定位,行业发展有了根本的指导思想,对于提高中国烟草总体竞争力,保持中国烟草平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烟草行业是一个集农工商贸于一体的大系统,其中不同层次、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利益形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利益关系网。纵向来说,有国家利益、行业利益、省级公司利益、下属企业利益、个人利益等。横向来说,有农业利益、商业利益、工业利益、消费者利益、零售户利益等。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是保持行业平稳发展的关键所在。在众多利益中,国家局为什么要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作为行业的价值观呢?我认为,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

1.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烟草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烟草的本质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就要求烟草行业除了以履行烟草专卖宗旨,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为根本任务之外,没有烟草行业自身特殊利益,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树立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这是衡量我们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标志。

2.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对二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几年烟草行业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二十多年来,行业每年实现的工商税收均占国家税收总量的10%左右,亿万农民因种植烟叶而走上了致富道路,中式卷烟质量的不断提高,满足了广大消费者的吸食要求,国产卷烟牢牢的占领着国内市场。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过去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卷烟方面,一些企业片面追求自身的效益,生产卷烟数量超计划,结构不合理,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消费者特别是农村消费者意见突出,长此以往,必将动摇专卖体制,最终给国家、行业、消费者各方利益带来损害。

3.坚持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国家建立烟草专卖制度的本意要求。维护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是烟草专卖制度的初衷,是烟草专卖法立法的宗旨,是烟草行业存在与发展的意义所在。对于烟草行业,国家利益主要表现为保证足额上缴国家税收,不断增强行业实力,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打击各种非法利益。消费者利益主要表现为提供优质产品,满足市场供应。20多年实践证明,由于长期坚持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专卖制度,行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4.树立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至上的价值观,是烟草行业应对国际烟草形势深刻变化,应持的必然态度。进入新世纪后,世界烟草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入世后国外烟草制品关税的不断降低给中国烟草市场带来了冲击,《烟草控制框架公约》的正式签署,使吸烟与健康问题引起社会更加关注,烟草发展环境进一步受到制约,其根本出路就在于提升烟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坚持了国家利益至上,为国家提供充足的税源,专卖体制才能巩固、延续并发展;只有坚持了消费者利益至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行业就成了有本之木,就能达到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目标。

查看全文

中国共产党的最高价值观

任何政党都有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和最高价值观。基本价值观是政党所要达到的最基本目的,而最高价值观则是政党所要达到的最高目标。最高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上。不同政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是不同的,从而反映出它们的最高价值观也是不同的。

中国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所组成,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核心力量。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任务和价值目标是异常艰巨与复杂的,有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任务和价值目标,所有这些工作都要做好,但所有这些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志指出:“我们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奋斗就是要把各项工作做好,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实现具体的价值目标,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基本价值观的体现。创造社会财富的最终目的就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利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最根本、最高的价值观。

最高价值的主体取向: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共产党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血肉相联的,共产党是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中国人民群众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并没有改变,人民群众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群众的需求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社会财富不断丰富。因此,人民群众的范畴不再局限于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而是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劳动者、建设者、参与者、支持者和热爱者。从量上看,人民群众的范围比以前要广泛得多,他们是数量最多的主体;从质上看,人民群众的力量在不断壮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热情无比高涨,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有力地推动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

中国共产党把最广大人民作为价值主体的取向,也就确立了最广泛和最强大的价值主体取向。可以说,没有任何价值主体在数量和质量上能超过最广大人民群众。就价值主体这一方面看,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种最高的价值观。这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基础更加广阔和牢固。一切为了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价值观。既然人民群众的范围扩大了,那么,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和价值观也就要相应地扩大和拓展。中国共产党所代表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历史上最广泛的、占绝大多数的人的利益,它同一切狭隘的观点是根本对立的。正如同志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论“三个代表”》第161页)。

最高的价值定位: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查看全文

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论文

一、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的责任性及其特征

“行为”这个概念在现代科学和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通常是用来描述对象的运动、变化和活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正确地考察了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人的行为本质,认为人的行为是在改造周围环境的社会实践中发生,并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表现出来的自觉能动的活动。它不仅不同于自然物体的盲目运动,而且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受到人的社会需要的目的和意志的支配。在阶级或阶级斗争尚存的社会里,它受到一定阶级关系的制约,并表现出一定阶级利益的倾向性。所谓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就是在一定思想道德素质的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于或有损于他人的和社会的行为。它是个人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的表现。就是说,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又包括善的行为和恶的行为。在高校,一个行为素质良好的大学党员教师,是能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走成才道路的。

1.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责任性

大学是“高等学府”,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而且一般都是大学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承担建设社会主义的重任。教师的责任性在于“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会生存,生活,做人。党员教师责任更大。一是大学党员教师要教好书,上好课。以对祖国和人民负责、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工作,要热爱和安心教育事业,潜心钻研学问,认真备课,精心组织每堂课,严格执行教学规章制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真知,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合格的专业人才。二是以德为本,身正为范,敢于管理,关心和严格要求学生。大学党员教师要搞好教书育人工作,就必须关心和爱护学生,真诚地尊重每一位学生,而且对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有的学生所表现出的违反教学规章制度的行为以及不良学风的苗头、表现,必须及时进行批评教育,有的还要严肃执行纪律。因为,教师的责任性直接关系到国家人才的优劣和事业兴衰。大学党员教师的责任性,较之一般教师承担着更大的道德责任。三是还要明确大学党员教师自身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的责任。大学党员教师,只有意识到必须对自己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承担道德责任,才能促使大学党员教师养成高度的职业道德责任感,才能在其道德实践中,使自己道德行为的选择符合社会的道德要求。大学党员教师只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承担自己行为选择的道德责任。具体来说,其一,是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已为大学党员教师提供了符合客观必然性的行为道德责任的条件,其二,是教育业务管理部门和学校已明确向大学党员教师提出选择职业行为的一系列道德责任要求,其三,是大学党员教师经过一定的培养,已具有选择符合社会要求和教育规律职业行为的道德责任能力。只有在这些条件具备时,大学党员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育行为的选择承担道德责任。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学党员教师选择职业行为的范围和“自由度”日益扩大,他们对自己行为应负的道德责任也不断增加。因此,大学党员教师要努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行为选择的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教育事业的需要。

2.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规范的持征

与大学一般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相比,它的基本特征为:一是认识的自觉性。这表现在,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总是在一定师德意识、师德规范支配下的行为,不是盲目自发的行为,它是基于大学党员教师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自觉认识的行为。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在教育劳动过程中,总是要遇到和处理教师个人与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从而形成对这些利益关系的认识,并进一步形成一定的目的、愿望和意志,并把它贯彻于教育行动中。尽管这种认识并不一定是正确的,但都是一种自觉认识。二是选择的主动性。这表现在,大学党员教师思想道德素质行为,是大学党员教师自己选择的结果,也就是说,是大学党员教师在特定条件下根据自己意志所做出的抉择。从教学方案的制定、教学环节的安排,到教学方法上的采用,都是由大学党员教师主动选择的结果。三是道德素质的表率性。道德素质的表率性,既是师德中特别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党员教师育人的基本要求之一。它要求大学党员教师不仅要教好书、上好课,还要在言行举止方面加强修养,注意约束自己,做到“美其言,慎其行”。大学党员教师自身须具备较高的道德水准,既要言教,又要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这无疑也对大学党员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党员教师道德素质表率性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特别强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自强,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要学生做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禁止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在行动上为学生做出表率。

查看全文

保险人损害补偿原则管理论文

摘要:以沿海、内河船舶保险中保险人的视角,寻求其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以损害补偿原则作为拒绝赔付被保险人的抗辩理由的法律正当性,并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原则和条款本身的内在涵义,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提供实践的参考;同时在分析这些抗辩理由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价值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该领域相关问题的法的实然所在。

关键词:船舶保险损害补偿原则可保利益可保价值保险金额

我国现行《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为《条款》)由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7月25日批准并颁发,自1996年11月1日起统一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后该条款又经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2月27日的《关于印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的通知》修订,修订后的条款及《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自1997年1月1日起适用。

由于制定《条款》时指导思想的偏颇,该条款的内容存在着“先天性不足”[1]。根据《条款》修订组织者的观点,“在保险的法律和习惯中,这个条款是一个不规范的条款,因为,该条款的承保在保障风险方面缺项太多,使用的保险用语与法律界定的概念差距太大,因此,在学习和研究保险时,这个条款是不能作为理论依据引用的,过一阶段必须再修订”[2]。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船舶保险市场的竞争性低下等经济政策性因素,《条款》适用至今已然近十年之久。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成为我国船舶保险中产生保险合同纠纷较多的部分。

在我国沿海、内河船舶保险的索赔实务中,保险人时常会以被保险人违反损害补偿这一保险法基本原则作为抗辩理由而拒绝赔偿由于承保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的船舶损坏或灭失。本文将着重分析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合同下该项保险人拒赔的主要抗辩理由的具体内涵,并对其实际的适用价值作一讨论。

一、损害补偿原则

查看全文

保险人基于损害补偿原则论文

摘要:以沿海、内河船舶保险中保险人的视角,寻求其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下以损害补偿原则作为拒绝赔付被保险人的抗辩理由的正当性,并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原则和条款本身的内在涵义,为保险人和被保险人双方提供实践的;同时在这些抗辩理由在司法实践中的现实价值的过程中,进一步揭示该领域相关的法的实然所在。

关键词:船舶保险损害补偿原则可保利益可保价值保险金额

我国现行《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以下简称为《条款》)由人民银行于1996年7月25日批准并颁发,自1996年11月1日起统一在全国范围内适用;其后该条款又经中国人民银行于1996年12月27日的《关于印发〈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的通知》修订,修订后的条款及《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条款解释》自1997年1月1日起适用。

由于制定《条款》时指导思想的偏颇,该条款的存在着“先天性不足”[1]。根据《条款》修订组织者的观点,“在保险的法律和习惯中,这个条款是一个不规范的条款,因为,该条款的承保在保障风险方面缺项太多,使用的保险用语与法律界定的概念差距太大,因此,在和保险时,这个条款是不能作为依据引用的,过一阶段必须再修订”[2]。尽管如此,由于我国船舶保险市场的竞争性低下等政策性因素,《条款》适用至今已然近十年之久。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的存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成为我国船舶保险中产生保险合同纠纷较多的部分。

在我国沿海、内河船舶保险的索赔实务中,保险人时常会以被保险人违反损害补偿这一保险法基本原则作为抗辩理由而拒绝赔偿由于承保风险的发生而导致的船舶损坏或灭失。本文将着重分析在沿海、内河船舶保险合同下该项保险人拒赔的主要抗辩理由的具体内涵,并对其实际的适用价值作一讨论。

一、损害补偿原则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