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选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5 00:51:0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理性选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科学消费理性选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现代性思潮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的影响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现代性概念描述的是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差异、理性主义、现代性的序曲阶段,是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个体主义、个体主义的兴起被认为是现代性最大的成就、消费方式是指人们为满足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类消费资料的方式和途径、消费开支的合理计划、消费过程中的理性购物、消费资料注重个人发展、二者之间的矛盾运动导致大学生不安分的消费心理等,具体请详见。
摘要:现代性是一个当今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概念,涉及到社会、政治、生活和文化的各个方面。现代性思潮研究的日益深入,必然会对当代大学生消费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现代性现性主义个体主义
现代性这个多义的、具有极大理论穿透力的概念,无疑缘起于欧洲文化的历史进程中,从11世纪拉丁语中到18世纪法语中的“modernite",其含义不断发生变化。但到现在为止,何谓现代性仍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但可以肯定的是,无论对“现代”概念的看法有多少分歧,其核心的意涵是指一种新的时代意识,也无论其被看作是一个贬义词还是褒义词,所蕴含的价值意味是鲜明的。“现代概念的起源就是“现代性”这个术语的缘起。现代性首先是对现代意识的觉悟,既包含着对历史事实的陈述,又具有价值追求和规范意味,也就是说现代性就是一种新的意识。
一、现代性及其基本理念
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试析论文
摘要:
20世纪90年代,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从个体行动者与法人行动者出发,试图整合社会学理论微观主义与宏观主义,因而在经济社会学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是包括行动系统、行动的结构、行动的权利以及社会最优等四组基本概念构成的。理性选择理论不仅要分析个别行动者的行动,而且要努力能够从对微观行动的分析上升到对宏观社会结构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对法人行动分析。因为法人行动不只是分析行动系统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且更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之一。但是,他的理论忽视了行动者的偏好、欲望以及心理预期,忽视了感性选择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对个体行动以及社会行动的制约作用。
关键词:科尔曼理性选择社会行动
西方社会学理论孔德以后,受二元论哲学思维方式的影响,一直存在着相互对立的理论研究理路。那就是单子论与整体论、还原论与有机论、个体论与系统论、行动理论与结构主义、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也就表现为微观与宏观的对立。理论研究过程中二元对立倾向越来越引起许多社会学家的不满,他们纷纷从各自的研究旨趣出发试图综合社会学理论中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微观理论与宏观理论之间的鸿沟,努力实现社会学理论的统一与整合,帕森斯就是其中的代表。
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因其过分专注于社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有机整合性、社会发展的和谐性而忽视了社会事实之间的冲突与不一致性遭到了许多人的反对和批判。这诚如吉登斯所言,“在二战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整个世界的社会学都为美国社会学所主宰,社会学理论中深深地埋下了帕森斯的印记。现在回过头来看,帕森斯思想享有的声望未免太高,因为他那种抽象、含混的风格引起许多人的麻烦。”(1)这样,反思社会学功能主义研究理路、寻求社会学方法论突破、构建真正能够反映与把握社会现实的社会学理论与方法就成了帕森斯以后社会学家共同的心声。
从50年代到80年代,在批判帕森斯功能理论基础上美国社会学界群星璀璨,但都是过眼烟云、稍纵即逝。到了80年代,整个社会学界日益出现了微观与宏观整合趋势:整体主义、宏观主义社会学理论试图引入个体心理学理论,而个体主义、微观主义社会学理论则不断扩大自己的理论视野,试图将社会系统与社会结构纳入到自己的理论范围之中。科尔曼的理性选择理论成为杰出代表,他1990年出版的《社会理论的基础》正是努力实现微观与宏观的整合。为此,他的导师罗伯特·默顿曾经这样高度评价这本著作:“自半个世纪前帕森斯所著《社会行动的结构》问世以来,这本书是有关社会理论的一部最重要的著作,……科尔曼教授在分析批判传统社会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新的社会行动理论。他对法人行动者的分析是具有深远影响的新思维”。(2)
论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在时各种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千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拙上,采用“引导政府模式”,从而加快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管理;引导政府模式;干预模式;市场模式
公共管理模式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在社会变迁的行政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主要模式评析
二战以后,诸多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积极干预经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除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市场模式外,西方学者还对当代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多样设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企业化政府模式设计、参与政府模式设计、灵活政府模式设计和放松规制政府模式设计等。这些设计集中反映出当代市场经济的复杂与活跃,以及处于此种经济环境下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系统联系与相互作用。
鉴于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浅析中国现代公共管理形式的理性选择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在时各种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千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拙上,采用“引导政府模式”,从而加快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关键词:公共管理;引导政府模式;干预模式;市场模式
公共管理模式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在社会变迁的行政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主要模式评析
二战以后,诸多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积极干预经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除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市场模式外,西方学者还对当代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多样设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企业化政府模式设计、参与政府模式设计、灵活政府模式设计和放松规制政府模式设计等。这些设计集中反映出当代市场经济的复杂与活跃,以及处于此种经济环境下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系统联系与相互作用。鉴于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一)公共管理的千预模式
现代公共管理模式的理性选择透析
关键词:公共管理;引导政府模式;干预模式;市场模式
摘要: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应在时各种公共管理模式,尤其是千预模式和市场模式进行理性评价和对现行行政体制进行客观认识的基拙上,采用“引导政府模式”,从而加快我国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进程。
公共管理模式指公共管理过程中存在或可供选择的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或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方式。政府对公共管理模式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府公共管理功能的定位以及政府对公共管理的参与程度和参与方法。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对公共管理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对我国在社会变迁的行政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公共管理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管理主要模式评析
二战以后,诸多西方国家政府纷纷效仿美国,积极干预经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20世纪70年代以后,形成了公共管理的市场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政府的公共管理职能得到强化,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得到调整,政府不再垄断公共服务的供给过程,而是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分权,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为公众提供公共服务,使政府的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大提高。除公共管理的干预模式、市场模式外,西方学者还对当代公共管理模式进行了多样设计,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企业化政府模式设计、参与政府模式设计、灵活政府模式设计和放松规制政府模式设计等。这些设计集中反映出当代市场经济的复杂与活跃,以及处于此种经济环境下的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系统联系与相互作用。
鉴于公共管理干预模式和市场模式具有典型意义,因此有必要对这两种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性选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财务管理目标的选择,财务目标选择合理与否,关系着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高低,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科学性、有效性的基本标准。当前,学术界对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主要观点包括以下几种,分别为企业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企业价值最大化、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等,这也是当前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主流观点。本文通过对几种观点的比较,分析了各观点的优劣,探讨了我国企业财务目标的现实选择。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持续发展能力
一、关于“企业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
笔者认为,上述几类财务管理目标命题的差异主要体现于各命题对收益取得的时间性、风险性及指标可比性的度量上的合理与否,其理论体系区别仅仅在于定量上,属性上没有根本的变化,因为这些理论体系都是基于传统财务管理方式、传统企业架构提出的财务管理目标。管理理论的产生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提供生产作业的效率,随后,管理理论便一直以此为核心,效率最大化在企业经济活动中最为直接的体现就是利润最大化。然而,但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日俱进,各类新生经济的出现及新技术的出现极有可能在极短时间内改变当前的经济管理方式,传统企业理论下,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根本目标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且这一矛盾的调和难度会越来越大,实业界对这种传统的财务管理目标已经产生怀疑,多数企业根本无法利用这种财务目标管理体系来实现长远发展。同时,传统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往往会缩短企业的生命周期,通过最短时间内,将企业资源效能最大化发挥,会透支企业的“生命力,这种短期行为是行不通的,企业资源活力耗尽后会影响企业后续发展。因此,企业的财务目标应当是为企业整体战略目标服务的,企业财务目标理论也应当随着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不断进步、调整,在经过不断的实践后,本文提出“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的财务管理目标,成为财务目标理论发展历程上的新宠儿。同时,这也将直接推动财务评价指标的新一轮创新。创新力与控制力是企业管理理论体系中辩证互补的关系。创新力抛弃控制力的局限性,以创造为手段,实现更优的,更均衡的财务管理,而控制力则直接保障了创造力的成功,两者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都是可持续的动力源泉。创新,只有创新,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控制,只有控制,企业才能持久创想,才能获取持续成长能力。
二、“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是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理性选择的理由
市场经济以市场资源配置为基础的竞争性经济,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确定当着重考虑以下关系。第一,财务管理目标当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保持相当的一致性。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管理目标融合起来,将使企业管理力量形成焦点,从而针对性地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及管理问题,促使企业战略管理目标的实现。现代企业管理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应当持续推动企业发展,持续发展能力最大化也理应成为确立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首要问题。第二,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长远目标与短期目标,战略性目标与战术性目标有机结合的整体。战略性目标关注企业的长远利益,强调企业在长期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获取足够的、高质量的财富资源,而战术性目标关注企业的近期利益,关注既定利益的增长,为获取长远利益,同时兼顾短期利益的获得,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经过调整,战略性目标必须战术性让步。第三,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集合所有者利益与相关者利益。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持股股东利益状况,还包括股东利益关系外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包括债权人、职工、供应商、消费者及政府等。各利益关系主体应当是合作伙伴关系,强调合作与共同进步。
法治理性选择分析论文
〔论文关键词〕法治信仰实践过程
〔论文摘要〕法治包含着这样三层意蕴:法治意味着法律至上,法治意味着民治、自治,法治意味着理性的选择。法治被信仰取决于法律的普遍社会服从性,取决于参与法律实践活动要素的完备性和协调性,取决于普法教育的社会性效果,建立这种信仰是一个渐进式的社会演进过程。
一
法治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它是人际博弈的产物,从西方民主政治发端之初,现代法治的精神意蕴就开始生长、发育并渐至生成,一方面是源于西方法治深厚文化底蕴的支持,进而赢得了民众的认同与接受;另一方面是现代民主政治、市场经济的内在理念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契合,因而才使法治不仅作为一种政治动作方式,更是作为一种公共选择的产物而确立为一种稳定的社会制度。
以“家—国”为本位的中国古代法律制度作为一种社会制度,亦作为一种政治统治手段,绵延两千余年,直至1860年,中国社会在外来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下发生了变化,但仍是表面化的,五四志士的激情宣扬与传播,西方法治文化才得以登陆。建国后,法治同样走过了一段曲折的道路,直至由“法制”到“法治”的一字之改,法治之于中国的真正意蕴才开始阐发,作为流行的话语方式,上至官方,下至民间;上至学者阐释,下至民众评议,法治已成为转型中国的理性选择与制度实践。
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就对法治作了最为简洁而精辟的概括:“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它既涵盖了静态的文本的法律和动态的动作的法律,既对形式正义提出了要求,又捍卫了实质正义,是一个“既符合正宗政体之法,维护全体成员利益之法,符合自然法之法,正义之法。”现代法治精神意蕴的阐发与解读亦受亚氏思想之影响。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理性选择
内容摘要: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又称企业理财目标),是财务管理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也是评价企业理财活动是否合理有效的标准。目前,我国企业理财的目标有多种,其中利润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等目标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笔者认为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是最为科学的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目标;企业经济附加值最大化
财务管理是对企业资金运动全过程进行决策、计划和控制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以价值形式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全过程进行综合性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其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同时也是财务管理追求的目标。但“利润最大化”目标在长期的实践中已暴露出其不足,如没有考虑资金时间价值、风险价值、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决策带有短期行为等。由此,人们开始寻找另外的目标来代替“利润最大化”。随着证券业的蓬勃发展,“企业价值最大化”或“企业财富最大化”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企业价值是企业债券的价值和股票的价值之和。树立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原因主要在于,它克服了利润最大化出现的与时间和风险脱节等缺点。但它并没有取得人们所期望的辉煌成就,相反,还导致了比“利润最大化”目标更甚的混乱。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一个十分抽象而很难具体确定的目标。从非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只能通过资产评估才能确定,但又由于这种评估要受到其标准或方法的影响,因而难以准确地予以确定。从上市企业来看,其未来财富或价值虽然可通过股票价格的变动来显示,但由于股票价格的变动不是公司业绩的唯一反映,而是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综合结果”,因此股票价格的高低实际上不可能反映上市公司财富或价值的大小。所以,“财富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操作,实用性不强,难以被企业管理当局和财务管理人员所捉摸。
由于上市企业大都相互参股,其目的在于控股或稳定购销关系,因此,企业真正的大股东并不能从证券市场上直接获利,他们并不把股价最大化作为其财务管理追求的唯一目标。
“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导致企业所有者与其他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企业是所有者的企业,其财富最终都归其所有者所有,所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直接反映了企业所有者的利益,是企业所有者所希望实现的利益目标。这可能与其他利益主体如债权人、经理人员、内部职工、社会公众等所希望的利益目标发生矛盾。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多边契约关系的总和:股东、债权人、经理阶层、一般员工等等对企业的发展而言缺一不可,各方面都有自身的利益,共同参与构成企业的利益制衡机制。从这方面讲,只强调一方利益忽视或损害另一方利益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而且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更加强调职工的实际利益和各项应有的权利,强调社会财富的积累,强调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努力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企业价值最大化”不符合我国国情。
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理性选择诠释
摘要:在国内,股票市场流动性的研究方兴未艾。从国内文献来看,对于中国证券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的流动性水平究竟如何评价,研究结论分歧相当严重,其主要在于没有一个合理的中国流动性衡量方法。本文以流动性的本质为起点,深入分析各种衡量方法,结合我国证券市场特点,提出衡量方法的选择标准,对此后的流动性研究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流动性衡量方法
流动性是证券市场健康有序运行并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之一。在证券市场上,交易商、限价订单的提供者以及其他一些投机者为市场提供了流动性,经纪商和交易所组织流动性,而无耐心的投资者获得或需要流动性。一个具有良好流动性的证券市场不仅能在交易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为投资者提供大量转让和买卖证券的机会,满足投资者获利、避险等需求,同时也为筹资者提供了筹资的必要前提。如果市场缺乏流动性,则会导致交易难以完成,证券发行受阻,市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
一、流动性的内涵
可以说,流动性是证券市场的生命力所在,即“流动性是市场的一切”。(Amihud&Mcndelson,1988)。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市场流动性的增加不仅保证了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转,也促进了资源有效配置和经济增长。(Leevine,1991)证券市场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在交易成本尽可能低的情况下,使投资者能够迅速、有效地执行交易。也就是说,市场必须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但是对于流动性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有的从价格角度,认为流动性就是“立即完成交易的价格”(O’hara,1995);有的从及时性角度来定义流动性,即“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交易所需的成本,多寻找一个理想的价格所需用的时间”。(Amihud&Mendelson,1989);也有人把流动性概括为“为进入市场的订单提供立即执行交易的一种市场能力”和“执行小额市价订单时不会导致市场价格较大幅度变化的能力”。Black(1974)指出,市场有流动性是指任何数量的证券都可立即买进或卖出,或者说小额买卖可以按接近市场价格、大额买卖在一定时间内可按平均接近日前市场价格成交。当一种资产和现金能够以较小的交易成本迅速相互转换时,我们说该资产具有流动性。因此可以认为,流动性实际上是市场上基本供给和需求相互博弈的过程,而投资者则以合理的价格迅速交易一定数量资产。如果投资者在他需要的时候,能够以较低的交易成本,按照合理的价格水平很快地买进或卖出大量的某种金融资产,并且对该资产的市场价格产生较小的影响,那么这一市场就是“流动的”。简单的说,流动性可以用迅速执行一定数量交易的成本来代表。市场的流动性较高,进行即时交易的成本就越低。而较低的交易成本就意味着较高的流动性,或相应的较好的价格。
二、流动性的基本要素
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
一、引言
很多主流的经济学认为,在没有交易成本和完全信息的情况下,理性的个人是可以通过当前的市场价格机制来不断的实现帕累托最优。但是,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信息往往不对称和交易成本存在的情况下,企业家不是除资本、技术和劳动以外的促进经营增长的内在因素和动力。企业家是能够将目前现有的生产方式进行推翻,并且能够不断的将当前均衡的经济进行打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市场的不完全,经济活动的发展往往需要依赖着创业者的不断发现和资源的组合等,创业者能够对经济起到十分明显的推动作用。本文首先做出了相应的假设,即大学生是理性人,并且对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出大学生之所以愿意就业而不是创业,同时,越是名校,往往越是愿意就业。因此,通过不断的对当前大学生创业逻辑进行理解,力争不断清除创业障碍,促进大学生的创业。
二、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理性选择分析
在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中,他们往往会面临着创业和就业的选择。其中,就业能够获取稳定的经济收入,就业往往分为完全就业和不完全就业,完全就业是长期保持着就业的稳定性和常规性,而不完全就业是先进行就业,不断的在就业的过程中积累各种丰富的资源,为大学生的创业打下基础。创业是对目前存在的各种资源来进行不断的整合,来自主开展的一项事业,从而获取风险收入,但是创业往往对于大学生的挑战性比较大,同时还需要具有创新性。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问题上,一般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他们需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但是无法明确得到就业和创业间的收益问题,只能够通过估计来得出各种可能的结果,所以,收益是属于预期的收益。当没有风险时,往往是预期收益和实际收益相同。当大学生在完全就业初期时,由于刚刚参加工作,往往其预期收益不会太高,但是相对比较稳定。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将风险进行忽略的。随着就业时间的增长,大学生的工作技能也会不断的提高和增长,会逐渐得到组织的认可,其预期的收益也会逐渐的增加,并且是没有风险和稳定的。完全就业是一种选择,是将低风险和稳定收益来相互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选择,但是其预期收益往往会比创业收益低。虽然不完全就业也是预期收益不高,但是风险低和稳定,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知识和经验的积累,往往需要投入很多的成本的极大的精力。
三、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对策
大学生需要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来确定就业和创业的预期收益和风险,通过仔细的权衡来做出选择,力争能够在当前的环境下做出就业和创业间的理性选择。要想不断的激发大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创业,就需要不断的清除创业障碍,使大学生能够充分的发挥其创新和冒险的创业精神,需要采取如下的对策来促进大学生的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