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域水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3:39:46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域水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流域水利发展基本关系论文
21世纪的水利发展首先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系统平衡发展。我们强调流域的系统综合概念,但实际上从管理模式来看,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的内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理解。对于给定流域,给出一定的条件后(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等),流域内的各种因素就在这些基本条件下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特征。其中,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然而,人类介入的影响是最明显的。首先人类活动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生态变化。从流域动态平衡的角度考虑,流域内每一种水的利用方式都会形成与其相应的一种生态准平衡系统。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样的综合利用方式,什么样的水利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水利流域建设管理论文
1、21世纪水利如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求
中国的水利长期以来没有摆脱农业水利的范畴,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水利的投入相对不足,因此水利建设的基本特点是:
(一)防洪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虽然投资兴建了许多骨干防洪工程,但是大部分堤防是靠群众运动在历史残留堤上培高建成,在堤基、堤身上遗留隐患较多,遭遇大洪水时险象环生。同时大量设置蓄滞洪区,在其中生活的2000万人难以实现脱贫致富,蓄滞洪区使用的难度日益增加。
(二)农民自发兴建的低质量水利工程虽然发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遗留问题日益突出。在合作化运动、、以粮为纲、农业学大寨等政治运动中,全国农民每年冬春自发大兴水利。仅在期间就兴建大中型水库900多座,小型水库更是遍地开花。这些水利工程虽然没有花费国家太多投资,但是没有统一规划、缺少严格地勘测、设计和质量控制,因而病险工程较多。在80年以前,每年溃坝事故都在200座以上,最多年份超过700座,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将更加突出。
(三)我国农田灌溉面积已达8亿亩,但农民自发兴建的农田灌溉系统的水资源浪费十分严重。我国的农业灌溉系统除干渠外缺少量水和控制设备,取水随意性大,跑水或超额引水十分普遍。渠系的渗漏、田间蒸发等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特别是由于田间灌溉方式不合理,许多干旱地区灌溉水量远远超过作物需水量,这种农田水利工程是低效工程。
(四)我国有机井372万眼,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干旱缺水地区,机井成为地下水严重超采的祸首。由于机井所有者为个人或小集团,只要一合电闸就可以抽出水来,很难进行控制,在干旱季节,互相争水,井越打越深,越大越多,不利于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流域水利发展基本关系探究论文
21世纪的水利发展首先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系统平衡发展。我们强调流域的系统综合概念,但实际上从管理模式来看,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的内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理解。对于给定流域,给出一定的条件后(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等),流域内的各种因素就在这些基本条件下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特征。其中,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然而,人类介入的影响是最明显的。首先人类活动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生态变化。从流域动态平衡的角度考虑,流域内每一种水的利用方式都会形成与其相应的一种生态准平衡系统。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样的综合利用方式,什么样的水利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流域水利发展基本关系分析论文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2.防洪与减灾的关系
防洪安全只是一个相对概念,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来制定合理的洪水安全标准。但另一方面,就是考虑在发生超标准洪水时的安全问题,这就是减灾。要正确处理防洪与减灾的关系,要双重兼顾,做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
3.洪水与干旱的关系
时间上,汛期来水偏多,产生洪水灾害,非汛期来水偏少,不能满足用水需求;空间上,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东部水多,西部水少。而这种不平衡还时常产生变异。实际上在我国汛期发生干旱、非汛期产生洪水,南方发生干旱、北方发生洪水的灾害情况并不少见。对于发展经济来说,洪水与干旱两者都是灾害。战略决策中要妥善处理好洪水与干旱矛盾的综
流域水利发展关系研究论文
21世纪的水利发展首先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系统平衡发展。我们强调流域的系统综合概念,但实际上从管理模式来看,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的内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理解。对于给定流域,给出一定的条件后(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等),流域内的各种因素就在这些基本条件下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特征。其中,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然而,人类介入的影响是最明显的。首先人类活动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生态变化。从流域动态平衡的角度考虑,流域内每一种水的利用方式都会形成与其相应的一种生态准平衡系统。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样的综合利用方式,什么样的水利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历程分析
[摘要]涝河作为长安八水之一,其水利建设自西周开始,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该流域水利工程的主持修建在政府和百姓之间转化,水利职能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涝河流域水利发展史的完善对陕西水利研究起到补充作用,同时对其他地区水利发展史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涝河流域;水利发展;灌溉工程;水文化
陕西水利发展至今已经有近6000多年的历史,从仰韶文化开始,先民对水已经有了基础的认知和利用。春秋时期已有文献记载水利活动,但并未出现“水利”一词,在《管子·立政》中有关于水利的记载:“决水潦,通沟瀆,修障防,安水藏,使时水虽过度,无害于五谷。”其中已经将发展水利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水利”一词出现在战国时期《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篇》中:“以其徒属掘地材,取水利,编蒲苇,结罘网,手足胼胝不居,然后免于冻馁之患。”这里的水利仅仅指的是如何依水捕鱼,不能称为实质上的水利。实质上的、系统的水利在汉代才真正出现,如《史记·河渠书》中:“甚哉,水之为利害也!”自此,“水利”一词及其意义延续至今。自古以来,陕西发展水利主要是依托于围绕着长安的八条河流,包括渭、泾、沣、涝、潏、滈、浐、灞,以此满足各个时期所需的物资运输、农田灌溉及园林用水,甚至包括练习水战等。随着时代的变迁,这八条河的水利职能也不断发生变化或侧重点有所偏移,但从未间断,例如涝河。
1涝河流域古代水利工程概况
1.1西周时期涝河流域水利工程
涝河,古称潦水,系古都长安八水之一。主要流域在陕西省户县境内,户县境内最长的一条河流,属于渭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梁静峪脑,北流投入渭河。关于涝河的文字记载从战国一直持续至明清,包括传说、诗词歌赋、正史等,如《山海经·中山经》:“劳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潏水。”司马相如《上林赋》:“酆、镐、潦、潏,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李善注:“潦,即涝水也。”《西安府志》卷六:潦水在西南二十里源自鄠县从北流经县境入渭,潦今作涝。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涝河在历史时期被广泛利用,且地位颇高。关于涝河历史文化是从夏代于涝河东岸建立鄠国开始的,“鄠县,西南六十五里,旧二十四乡,今五乡。本夏有扈国也。《书》序:启与有扈战于甘之野。即今县也。有扈乡,复有扈谷亭,又有甘亭是也。”目前已知涝河流域最早的水利工程是西周陈国君主胡公于丈八寺挖泉修渠“千顷不竭”,人们遂称此泉为胡公泉,并建有庙宇祭祀胡公。关于胡公泉的缘起在《诗经胡传》中有提及:“今鄠县七里有胡公泉,为大姬治师之地,后封于陈。”其名称由来、具体位置和水量大小则在《陕西通志》中有较为详细的描述:“胡公泉,在县西南十里丈八村,上有庙以祀胡公,而俗误为吴。今按,胡公,舜后而封于陈,不知何以得祀于此,意者:禹平水土后分布庶官、按行四方,而胡公尝莅兹土躬濬斯泉以利百姓,百姓爱之,故祠而祀之焉。泉东北西溉稏之田,千顷不竭,竭则岁乃大旱。”更有诗歌明确记述了其与涝河之间的密切关系“早亦不竭潦不溢,东北万顷树杷稏,岁资灌溉蒙膏泽,泉头庙貌祀胡公。”
西河流域生态水利建设规划研究
摘要:为推进郴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实施西河综合治理,确保西河水生态环境改善、流域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实现西河流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营造“青山为屏、河湖为脉、山环水绕、城水相依、水绿相应”的城市山水格局,打造国际化、现代化宜居利居乐居山水名城,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重大举措。
关键词:西河;生态;水环境;水景观;河道治理
1西河流域基本概况
西河发源于北湖区与桂阳县交界处的仰天湖,为湘江耒水中游一级支流。流域呈狭长柳叶状,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植被良好。西河流域面积1618km2,呈长条形,干流全长136km,流经桂阳县、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两县两区后于永兴县塘门口镇西河口汇入耒水,各级支流40余条,系枝状河系。西河主要支流有11条,最大支流九山河集雨面积474km2。
2规划范围
西河生态水利建设规划范围分全流域、重点区、核心区三个层次进行规划,涉及防洪保安、河道整治、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水生态系统建设规划等。全流域规划:包括桂阳县、北湖区、苏仙区、永兴县两县两区20个乡镇,人口约40万人,面积1618km2。重点是统筹考虑全流域水生态系统建设和水环境保护。重点区规划:包括西河干流136km,下寨河、鲁塘河、土坡河、太和河、桥头河、九山河等6条主要支流147km。重点是统筹考虑流域防洪与兴利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核心区规划:为《郴州市西河生态休闲风光带总体规划》的河道范围,即桂阳县太和镇大溪村至永兴县塘门口镇西河村,长约110km。重点是考虑该河段的岸线防护、河道疏浚、水景观、水文化和水工程建设与改造。
世纪流域水利发展管理论文
21世纪的水利发展首先要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一定区域为基础的系统平衡发展。我们强调流域的系统综合概念,但实际上从管理模式来看,流域的概念在可持续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及其深刻的内涵还没有被人们广泛理解。对于给定流域,给出一定的条件后(包括人类活动、自然条件等),流域内的各种因素就在这些基本条件下形成一种动态的平衡特征。其中,天文气象特征相对较稳定,一般是在一定范围内呈现准周期性波动。而地表及地理特征的变化也十分缓慢,就流域整体而言,不会发生急骤的变化。然而,人类介入的影响是最明显的。首先人类活动改变的就是水与土的平衡,进而导致流域内生态变化。从流域动态平衡的角度考虑,流域内每一种水的利用方式都会形成与其相应的一种生态准平衡系统。因此我们要注意的是,什么样的综合利用方式,什么样的水利开发有利于流域内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而我们水利工作者的任务就是为流域量身定做一套水利系统,使流域的水资源及其生态系统能够可持续地利用。
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所走过的水利发展道路,我们不难发现,人类活动通过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对大自然的索取,由于索取过度,大自然反过来对人类生存发展形成了反制约,迫使人类活动按照大自然基本规律回报自然。现阶段,我国的水利发展仍然属于向大自然的索取阶段。很多现象证明这种索取在某种程度上已达到了社会、经济平衡发展的极限,有些方面甚至开始向反的方向发展。环境的污染、生态条件的恶化、频繁的洪水或干旱灾害等都预示了这种平衡破坏的情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设计要考虑宏观综合关系。这种关系体现的往往是一种无形的效益。以大坝为例,以往人们多考虑它的防洪、灌溉、发电等综合效益,这些都是能够看得见、可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东西,而这个工程对上下游的影响(如对河道演变,生态平衡影响),对左右岸的影响(如水位抬高、两岸地下水位上升),对非经济指标能衡量的行业影响都是应该考虑的。
判断水利发展的合理性、综合效益的可靠性等是我们进行战略决策的重要依据。以往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利工程的布设等是否适合所在区的基本特点,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往往通过完成工程量的多少来衡量,我们经常说这几年建了多少坝、修了多少堤、打了多少井、灌溉面积又增加了多少亩,对于一个区域这些数量指标是否能够保障全区域内系统水环境水生态安全,是否满足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则不得而知。新的水利发展形势下需要研究更加客观、合理的水利发展判别指标。
综合起来考虑一个区域的水战略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处理好区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1.水质与水量的关系
水质与水量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破坏了水质就等于减少了有效使用的水量;没有充足的水量,保证良好水质就缺乏基础条件。反过来,如果有足够的水量则为水质的保护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在实际生活中,无论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用水还是工农业生产用水、生态用水,水量水质是并重的。然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自然界的总水量基本上是恒定的,提高人类有效用水量的重要手段就是大力改善水环境和供水水质条件。水质的保护将可能是我国水利发展战略的重要目标。
水利局河流流域治理工作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为全面落实省政府于20**年确定的3年内消灭辽河流域劣五类水体,5年内实现流域干流城市段景观化目标,圆满完成我市相关工作任务,市政府决定,在初步完成对**河治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对***河**段支流污染整治工作,力争在2009年底前提前完成既定目标。经市政府同意,现就有关工作安排通知如下:
一、20**年年底前,将第三排水管网全部接入市中心污水处理厂,确保从2009年1月1日起,市中心城区约15万吨污水全部得到处理,有效解决柳壕河污染问题。
二、积极推进辽化公司及宏伟区污水系统的改造,20**年7月底前,将辽化医院及周边地区90%的污水引入辽化公司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切断新开河上游直排污水源。**县政府要在腰乐桥西侧修建一座蓄水池,并安装小型污水处理装置,将**县兰家段产生的污水达标处理后排回新开河。同时,**县、宏伟区政府要实施河道清淤和绿化美化工程,河道清淤工作要于20**年11月底前完成,绿化美化工作要在2009年初完成。力争在20**年年底前,完成**芳烃基地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正式投运,将不能进入辽化公司污水处理厂的宏伟区污水全部引入该厂进行处理,保证新开河污染得到根本整治,使之成为景观化的城区内河。
三、20**年年底前,完成**县和灯塔市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投入使用,使两县(市)的污水得到治理;市、县两级政府投资进行沿岸的植树绿化,确保柳壕河及北沙河的污染状况得到根本改变。
关于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刚刚圆满结束,*年水利工作刚开局起步,*局就组织召开*年工作会议,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总结*年工作,部署*年工作,非常及时,很有必要。
昨天,建春同志代表局党组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局*年的工作,并对今后一段时期*流域贯彻落实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扎实做好流域水利工作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工作重点。对*年工作的总结是实事求是的,对工作特点的归纳也是比较准确的;对流域管理与治理中需要突破的主要难点问题的认识是符合流域客观实际的。对*年工作重点的安排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精神,抓住了流域水利改革与发展的工作主线,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我相信,在*局党组的领导下,通过*局全体干部职工团结拼搏,扎实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此次工作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流域水利工作一定会迈上新的台阶,一定能够更好地保障流域的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更好地服务于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局*年工作成效显著
*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部党组坚持人水和谐相处、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治水思路,结合流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较好地履行了流域机构职能,推进了流域治理和管理,主动做好服务,进一步密切了与流域各省市的联系,流域水利工作成效显著。部党组对*局的工作是满意的,并给予充分的肯定。流域各省市的领导和社会各界也对*局的工作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认同。根据部党组和部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的安排,上周,周英同志带队对*局领导班子和部管干部进行了年度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对*局工作高度评价,认为局领导班子坚强有力,班子精神面貌很好,讲政治、讲大局,形成了团结和谐的工作氛围。对*局的工作我也是满意的,感到很欣慰。*局*年工作取得的成绩突出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流域水利工作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局党组提出的“十一五”期间流域水利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体现了时代特征、水利特点和流域特色;“建立一个机制、提高两个能力、保障三个安全”的工作思路,抓住了流域水利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体现了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流域水利工作的客观要求;*年工作报告中明确的九方面重点工作,符合水利履行“两个使命”的要求,通过全局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进展顺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力促进了流域治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