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词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3:29:0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柳永词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柳永词写实精神分析论文

一、“遇良辰,当美景,追欢买笑”——词中自叙与歌女们交往的点点滴滴

柳永出生于福建莆田(今福建崇安),青年时期随父仕宦于东京汴梁。柳氏家族在当时的家乡势位煊赫、富甲一方,柳永之父柳宜官拜工部侍郎,在京师开着几家珠宝店家资巨万(参见:叶一青,王光炤[主编]《柳永全传》[长春]长春出版社2000年1月版)。汴京热闹繁华的帝里风光,给年轻的柳永留下了太美好太浪漫的回忆了。这时期他经常混迹青楼瓦舍,过着日日笙歌、夜夜喧哗、纵酒豪赌、眠花睡柳的放荡生活。关于这一点,有词为证,比如,“帝城当日,兰堂夜烛,百万呼卢,十千沽酒。未省、宴处能忘管弦,醉里不寻花柳。”(《笛家弄》卷)[1];“帝里风光好,当年少日,暮宴朝欢。况有狂朋怪侣,遇当歌,对酒竟留连。”(《戚氏》)

柳永纵情游荡于京都汴梁,与歌儿舞女们结下了不解之缘,经常为她们谱写新曲制作歌辞。柳永以一颗赤诚火热的心与她们倾心交往,把她们当作自己的红粉知音与之心心相印。柳永在词中坦言了对她们刻骨铭心的思念、怜爱与同情的真挚情愫,写尽了她们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具有很强的写实性色彩。比如:

“心娘自小能歌舞。举意动容皆济楚。”(《木兰花》之一)

“佳娘捧板花钿簇。唱出新声群艳伏。”(《木兰花》之二)

“虫娘举措皆温润。每到婆娑偏持俊。”(《木兰花》之三)

查看全文

诠释柳永对宋词的革新

摘要:柳永是我国北宋词坛上一位杰出的词作家,他第一个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对宋初词坛的发展和后来词人的创作影响巨大。他大力创作慢词,一改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他对词调的创用,章法的铺叙,意象的组合,景物的描写,题材的开拓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建树,对宋词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柳词比较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思想和愿望。他的词“俚不伤雅,雅而能俗”,收到了“雅俗共赏”之效,在当时就获得“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的社会效果,陈师道《后山诗话》评其词“天下咏之”。

关键词:柳永;宋词革新;慢词与词调;审美情趣

柳永是开一代词风的宋词名家,他是北宋词坛上第一个卓有建树的词人。唐五代以来的文人词到了柳永那个时代,已经走向了一条艰难的窘迫小路。词坛上小令占据着主导地位,题材僵硬,思想感情有待于深化,表现手法也有待于创新,形式、题制、语言等等都有待于丰富和完善。而就是柳永,通过对慢词的探索创造,突破了此类种种诟病,为宋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宋词得到了高度的发展。柳永对宋词的革新是多方面的,其影响也是巨大的。

1、慢词的发展和词调的丰富

如果说苏轼通过“以诗为词”的途径,建立了豪迈词风,从而使作为“艳科”的词提高了文学地位,并与传统文学并驾齐驱。那么,柳永则通过“以赋为词”的方式,使慢词得了到长足的发展。整个唐五代时期,词的体式以小令为主,慢词总共不过十多首。柳永生活的那个年代,慢词只在市井艺人口中传唱,柳永勇于摒弃传统的偏见,大量创作慢词、填写慢词。有数据统计,柳永一人就创作了慢词87调125首。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起头并进。

慢词扩大了篇幅体制,也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含量,增强了词的表现能力。玩赏冶游、都市风光、歌姬情感、咏史怀古、羁旅行役,在柳永处皆可入词。将自身真实的情感,真实的人生融入词中,词的题材着实得到了大大的拓展。

查看全文

柳永词的用典的研究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于典故一词解释为:“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从西汉的贾谊开始,运用典故成为文学家们一种新的写作方式,在后来很多文人都将典故融入到自己的诗词文当中。有人认为“宋词始于苏轼”。事实上,宋词用典的开创者是柳永,他的《乐章集》用典,使得他的词含蓄委婉,化俗为雅,突破了篇幅的限制,展示出了更真切深厚的情意。

柳永《乐章集》212首词中有多处用典,概言之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以女性形象为主的歌妓词和闺怨词

歌妓词是指那些以歌妓的形象和心态以及词人同歌妓的关系为内容所做的歌词;闺怨词则是古代女性生活中对感情的一种抒发,主要侧重于夫妻感情的描写,也有很多是以风尘女子的口吻来写的。柳永摒弃了早先不平等对待歌妓的态度,乐于和歌妓们诗词唱和。同时还以女性的角度来展现女主人公爱恨交织的复杂情感。他的歌妓词是一种俗词,大多数是应歌而作,但是在这些歌妓词中柳永大量运用典故:1.《柳腰轻》第二句“章台柳、昭阳燕。”中“章台柳”典出《本事诗·情感》:“章台柳,章台柳,昔日青青今在否?”。“章台柳”指的是长安柳氏,柳氏是娼女,有着娉婷的身段和绝世的容颜,和韩翃更是历经磨难才终成眷侣。柳永在此引用这一典故,可以借用以前歌妓的形象来暗指自己诗中这一歌妓的美丽容貌、优美的歌声以及不幸的遭遇,更是借用古人的典故来展示歌妓也可以拥有美好的爱情。2.《合欢带》:“……更都来、占了千娇。”中“都”引用《诗·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自相逢,便觉韩娥价减,飞燕声消。”中“韩娥”典出《列子·汤问》:“韩娥东之齐,过雍门,卖唱借食,走后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檀郎幸有,凌云词赋。”中“凌云词赋”典出《史记·司马相如传》:“相如既奏《大人》之颂,天子大说,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意。”,“掷果”引用《晋书·潘岳传》:“岳美资仪……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这首词也是一词数典,引用了古代韩娥是古代韩国一位有名的歌唱家的故事,她唱起歌来感情相当投入,听过她歌的人都为他的歌声动容,柳永在这里用韩娥这种神奇的歌声来暗指自己遇到的歌妓也是歌声甜美,让他亦为之陶醉。以古指今,柳永丰富了词的表现域,也显示出了柳永善于囊括古今的才华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写歌妓词的时候大量用典,使得这类词多了一分文雅之气,而且他在引用古人的话时还添加自己的词汇加以渲染,使得词更加具有画面感。

二、羁旅行役词和抒怀词

羁旅行役词是指出门在外的游客浪子,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之作,都包含着由此触发的对遥远故乡的眺望,对温馨家庭的憧憬。柳永的羁旅行役抒怀词运用典故,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游子心中的忧郁不满,孤独彷徨,而且还写了许多羁旅过程中所见之景。现举例如下:1.《尾犯》:“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中“寡信轻诺”典出《老子》:“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而“……按新词、流霞共酌。”中“流霞”语出王充《论衡·道虚》,后泛指美酒,北周庾信《卫王赠桑落酒奉答》诗:“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在这首词中柳永抒发了自己对佳人的思恋之情,运用“轻诺寡性”的典故,表明自己不应该不守承诺,失信与他人,有种伤感和懊悔的情感。2.《宣清》:“念掷果朋侪,绝缨宴会,当时曾痛饮。”“掷果”典出《晋书·潘岳传》:“少时常挟弹出洛阳道,妇人遇之者,皆连手萦扰,投之以果,遂满载以归。”“绝缨”在汉刘向《说苑·复恩》中记载:“战国时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忽然灯烛熄灭,有人拉扯美人衣,美人扯断那人的冠缨,并请求庄王上灯找出绝缨之人。庄王令所有的人都自断冠缨,然后上灯,尽欢而散。”而下片中的“玉钗乱横,任散尽高阳。”里的“高阳”典出《史记·郦生列传》。在这里面,柳永将事典于语典相结合,看上去很混乱,实则却相互之间融合在了一起,几个古爱情的故事同时出现增添了词的柔和情感,抒发了柳永的孤独彷徨以及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柳永的羁旅抒怀词融入大量前人的诗句,内容比较丰富,他运用典故将内心的郁闷不平,落寞孤寂,对朋友的怀念等情感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了,让读诗的人在感受他内心多变的情感的同时亦可以怀念前人,知晓一些精美的故事。

查看全文

古代文学文章妓女形象思索

古代文学作品塑造了众多的妓女形象。这些妓女形象可谓异彩纷呈,摇曳多姿。古代文学作品中对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特殊弱势群体,给予描写、刻画与反映,应该说在认识上是有积极意义的。如何正确认识中国古代作品中的妓女形象?翻开各种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历朝历代描写妓女的名著和人们熟知的妓女形象都有权威性的论断。但遗憾的是,莫不众口一词,喈然无异,陈陈相因,代代沿袭。这对于古代文学的深入研究、探讨,发展是无益的。本文拟就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妓女形象做一些探析,提出与传统观点的不同看法,以就教于专家与同行。

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比较著名的妓女,其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类。人老珠黄,遭弃飘零的娼女形象白居易的《琵琶行》堪称中国古代最佳叙事长诗,是反映妓女悲哀情感的文学范本。此作品所刻画的琵琶女就是一个典型的人老珠黄,遭弃飘零的娼女形象。琵琶女因容变色衰,人老珠黄,即使有一手弹琵琶的绝技,也遭到客人的冷落弃置;虽嫁给了商人,但仍等于被抛弃,因而生计断绝。诗人用对比的方法写出她今昔冰火两重天的落差:从倍受王孙公子追逐求欢,争送缠头到遭到冷眼鄙夷,无人问津;从“一曲红绡不知数”,到“门前冷落鞍马稀”;从珠翠满头到妆残红褪。诚然,这不只是琵琶女的命运,也是所有妓女的最终结局。这一形象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其实,不少反映妓女生存状况的作品,大都是着重对准她们在年轻貌美、“风光无限”的巅峰时刻,使得那些采花逐蝶的纨袴子弟为她癫狂,而她们也似乎忘乎所以,颇为自得。

孰不知青春如霰,容颜易衰,顷刻间她们就从云端跌入低谷。白居易所描写的琵琶女别看她年轻时红得发紫,如花之蕊,可是转瞬间就被社会弃如敝屣,抛如烂絮。自以为既有弹琵琶的绝活就可以重操旧业,甘愿沦为下等娼女,指望从贩夫走卒那里讨得一杯羹。但即使降格以求,亦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想靠精湛的琵琶技艺赢得一两声喝彩赚点银两也是镜花水月。这使她陷入无比的痛苦之中。一个偶然的机会得遇白居易的青睐,于是受宠若惊,感慨万千地向诗人倾吐了长期淤积的满腹苦水。作者从侧面告诉读者,当年红极一时的名花此时此刻竟连一个可以听她倾诉委屈的人都找不到了(如果没有遇到白居易的话)。可见其境遇之悲惨,使读者为之动容。作者这一妙笔令人惊叹:既写出了琵琶女的不幸,又倾注了作者的同情之心。

欲攀高枝,强跃“龙门”的妓女形象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妓女形象应该说是比较多的。其中唐代蒋防的《霍小玉传》中的霍小玉就是此类形象的典型。《霍小玉传》一向被奉为唐传奇中的翘楚。明代胡应麟说它是“唐代最精彩动人之佳作”[1]。汤显祖一涉足文坛就把它改编为传奇《紫箫记》,以后又更名为《紫钗记》。此作品触发了他的灵感,由此最终发展为“临川四梦”,奠定他的文学巨擘地位。循此传统观念,北大袁行霈在其主编的《文学史》中说“《霍小玉传》是唐传奇中的压卷之作”,认为霍小玉形象“最生动最光彩”。在其他《文学史》中也一致肯定此作是唐传奇中“力拔头筹的魁首”,霍小玉形象产生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效果”。笔者认为,这篇小说固然有它的优点,霍小玉的形象也令人感叹,但并非无与伦比之妙作。

首先霍小玉自认其出身卑贱,地位低下,也并无多少姿色,但却偏偏追逐陇西名门公子、才俊可与李白媲美的大诗人、誉满天下的文豪李益,这是不切实际的行为。在一个讲究“门当户对”、看重容貌的时代,小玉在挑选配偶时并无优势可言。然而,她却把李益弄蝶逗燕的游戏之举看成是对她的钟情爱恋,一厢情愿地要以终身相托。不过小玉也有自知之明,于是就颇有“创意”地提出了八年为期的“婚约”,八年之后任李益自由行动。李益在她的纠缠之下只予以敷衍,答应了她的要求,等于双方签订了口头“合同”。小玉对李益的所谓“承诺”深信不疑,认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李益将他抛弃是在情理之中,霍小玉却痛不欲生,她死后化为厉鬼去报复李益的妻子卢氏女,简直是匪夷所思。这些无不表现了霍小玉欲攀高枝,强跃龙门的奢望。

谢天香是关汉卿《谢天香》中的妓女形象。谢天香是柳永的勾栏知己。柳永才华出众,本可以考中进士,但因为流连秦楼楚馆而玩物丧志,他尤其迷恋妓女谢天香,对科举淡薄。柳永的时任高官的朋友钱大尹娶天香为妾,切断柳永的感情羁绊,他只好去考试。天香嫁给钱大尹之后,为了获得养尊处优、呼奴使婢的生活,她献媚讨好,使尽浑身解数以获得钱大尹的宠爱,但钱大尹却对她很冷淡,寡情薄恩,若即若离,致使天香痛苦委屈,迷惑不解:既然娶了我又不爱我,为什么?后来柳永中得状元,钱大尹把谢天香送还柳永,二人得以重聚,皆大欢喜。有人觉得谢天香是朝秦暮楚,对爱情不专一的女子,既爱柳永,怎么又钟情钱大尹?作为妓女的谢天香,她没有自己执着选择的权利,但她却追求穿金戴银,锦衣玉食的生活。她爱柳永,但他是个寒士,不能满足她的物质需求。这也体现了谢天香欲攀高枝,强跃龙门的妓女形象。关汉卿这样塑造合情合理。

查看全文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关系论文

我们经常说“元曲代宋词而兴”,这一说法大体上不错,但细想起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金代的情况如何,跨过了一个金代,词曲的演变发展便缺略了一个环节;二是当典兴起的时候,词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考察。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查看全文

雨霖铃商解管理论文

[内容]

一、处“留恋处,兰舟催发”,“处”字课本未注,大概因其浅易。不少人望文生义,讲成“处所”“地方”,失之,这里的“处”相当于“时”“际”,全句谓:正当依恋不舍之时,船家催促说船要开了。“处”作“时”解,诗、词、曲中例甚多,兹各举一例。杨万里《儿啼索饭》诗:“何时最是思君处,月落斜窗满寺钟。”辛弃疾《踏莎行》词:“最无聊处秋光到。”《汉宫秋》剧二:“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这三例中的“处”只可作“时”讲,否则不通。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异文资料。“留恋处”,一本作“方留恋处”。“方”,时间副词,“正在”;“处”字与之呼应,与处所无关。建议补注:“处,这里相当于‘时’‘际’,不是‘处所’。”

二、经年课本注为“一年”,可商。如果柳永确知自己离京南游一年即归,那便是后会有期;而教材“思考和练习”第一题又说“从此难期再见”(此说无误),显然自相矛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第三卷21页写道:“柳永青壮年时代曾多次离开汴京到外地漫游,而且动辙经年。”“而且”句的口气是强调漂泊时间之长;但从当时的交通条件看,汴京到南方行程数千里,往返用一年时间相对而言不能算太长。大概正因为“经年”在古代一般作“一年”讲,而柳永词中用它又偏偏是强调分别时间之长、相见无期,所以有的注本便采取了“兼收并蓄”的态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逊(上海古籍出版社)中编第二册17页注“经年”为“经过一年或若干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读》(江西人民出版社)357页注释亦同:“经过一年或几年”,并补充说明:“归期难定,别离可能久长”。这一补充甚切词意,但“一年或几年”的说法失之含糊,有“和稀泥”的味道。

其实,“经年”就是“多年”,“经”有“长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经久”实是古汉语词汇的保留。“经”训“长”,当由“常”辗转而来(参见《辞源》“经”字下第〈三〉义),“常”与“长”音同义通。如“经川”,即长久地流动着的河流,“别于季节性、间歇性川流”(《辞源》2434页)。

一个词语存在“多解”或“或解”,这是很正常的。问题在于能否细品文意,准确地给予解释。故建议教材编者改注“经年”为:“多年,数年,强调难期再见。

查看全文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元曲代宋词而兴”,这一说法大体上不错,但细想起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金代的情况如何,跨过了一个金代,词曲的演变发展便缺略了一个环节;二是当典兴起的时候,词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考察。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查看全文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论文

我们经常说“元曲代宋词而兴”,这一说法大体上不错,但细想起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金代的情况如何,跨过了一个金代,词曲的演变发展便缺略了一个环节;二是当典兴起的时候,词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考察。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查看全文

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

我们经常说“元曲代宋词而兴”,这一说法大体上不错,但细想起来便有两个问题:一是金代的情况如何,跨过了一个金代,词曲的演变发展便缺略了一个环节;二是当典兴起的时候,词的情况如何,是不是完全销声匿迹了。这两个问题的探究都离不开诗歌与音乐关系的考察。

1

说到词曲的演变,不能忽略柳永和苏轼、辛弃疾的影响。

柳永之词,以其市民的情调,娴熟的手法,谐婉动听的音律,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曲的一种先导。诚如况周颐《蕙风词话》所云:“柳屯田《乐章集》为词家正体之一,又为金元以还乐语所自出。……自昔诗词之递变,大都随风会为转移。词曲之为体,诚迥乎不同。董(解元)为北曲初祖,而其所为词,于屯田有沆瀣之合,曲由词出,渊源斯在。”

苏轼、辛弃疾之词,以其丰富的内容,开阔的境界,融汇力极强的语言,阳刚之美为主的风格,同样成为曲的一种先导。元好问《自题乐府引》云:“乐府以来,东坡为第一,以后便到辛稼轩。”贯云石《阳春白雪序》云:“盖士尝云:东坡之后,便到稼轩。兹评甚矣。”由此看来,苏辛词与元曲正是一脉相承的。(注:以上问题,可参拙文《从词到典——论金词的过渡性特征及道教词人的贡献》,《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2期。)

除了柳永和苏轼、辛弃疾之外,其他有关词家的影响,也不应当忽略,其中值得提出的一位便是田为。

查看全文

高中语文实习教学中意象教学法的应用

一、创设意境,构建诗词意象

意境能够较好地表现诗词的情感和内涵特征,在具体的意象教学中,教师根据诗词的内容创设合理的教学意境,而这一点对于整个意象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两段诗中,给人一种诗人虽然漂泊在外但是却自由没有拘束的情境,当诗人漂泊在外成为一种内在的生活形式时,从中又表现出诗人流落在江湖世间,内心远大理想和报复不能施展,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心理状态。李白的这首诗虽然被称作游仙诗,但是全篇的内容却充满了曲折,在具体形象上散发出辉煌流利的外在氛围,给人一种压抑、抽象而又壮阔、挺拔的内心情境。

二、拓展思维,感受诗词意象

比如:在柳永的《雨霖铃》中有这样几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更与何人说。”学生根据教师对作者的了解,知道作者柳永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但是其在早年生活中由于放荡不羁,并且在官场中长期没有得到重用,多次考取进士但没中。在这种背景及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作者长期停留在青楼妓院中,并且与歌妓的关系比较密切,所以在其创作的诗词中大多描写的都是男女感情,反映当时歌妓等下层人生活状态的词句比较多。《雨霖铃》这首词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词的内容上大多描述的就是男女之间的离愁情感,但是从中也间接地抒发出作者本身对自己不得志的感慨以及对所处政治环境的不满。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其内在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作者所处的环境进行联想和想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学生对该词的理解和感悟程度。

三、角色扮演,体验诗词意象

比如,在李白的《送友人当中》中:“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萧萧班马鸣。”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先对本诗的大概意思进行了解,然后在了解的基础上将其具体内容进行扩展,让学生分别扮演诗中的李白以及他的友人们,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要根据诗的具体内容感受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和情感状态,体会诗人面对离别却不忍离别的内心状态。通过对诗中相关角色的扮演,让学生以诗中角色的身份来感受其中意象的具体表现,从而达到对诗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运用意象教学法,其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诗词学习中养成一个好的习惯,在诗词学习中善于发挥自身的想象力,用活跃的思维方式来理解诗词内容和意象,有条不紊、由表及里地感受作者创作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整体质量的提高。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