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向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1:49:12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向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石油贸易流向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我国石油贸易流向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互联网流量流向研讨
随着宽带互联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用户数量在不断增加,各个领域的应用也在逐步深入,网络规模持续扩展,网络流量高速增长。尤其是P2P技术产生以来,互联网网络流量激增,对网络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要合理、有效地疏导流量,必须对网络流量进行科学、细致的分析,通过流量分析可以有效地总结出网内、网外流量比例,各区域用户产生的流量大小,进而对用户使用习惯、各类应用带宽消耗情况等进行分析,从而可以对不同区域用户使用习惯、网内资源建设方向等进行有效的指导。不仅要依据数据的目的地址去疏导流量,还要明晰流量的来源和成分,区分流量类型,以精确地计算成本,合理分配IP地址数量和流量占用带宽,使流量管理更加规范。Netflow技术最早由Cisco公司研发,首先被用于网络设备对数据交换进行加速,并可同步实现对高速转发的IP数据流进行测量和统计。经过多年的技术演进,Netflow对流经网络设备的IP数据流进行测量和统计的功能更加成熟,并成为当今互联网领域公认的最主要的IP/MPLS流量分析、统计和计费行业标准。Netflow技术能对IP/MPLS网络的通信流量进行详细的行为模式分析和计量,并提供网络运行的详细统计数据。通过对某电信运营商的网络进行改造,引入互联网流量分析系统,以互联网流量数据为分析对象,实现以下功能:(1)精确判断流量归属地;(2)精确统计流量类型;(3)精确区分流量成分;(4)以天为单位,对某一天的流量及以天为周期单位的时间段产生的流量进行查询。
1流量分析系统设计
由于Netflow仅能宏观地对网络流量进行分析和监控,无法满足精细化管理的要求。鉴于此,需要建立网络流量分析系统。首先在省级主干路中引入流控设备,对全省网络流量进行控制。通过建立一台Linux服务器(CMserver),在流控设备中将流量镜像至此服务器的数据库中,便可采集到全网的流量明细,进而通过存储过程将各种需要分析的数据进行聚合成表,便可对全网流量进行实时监控分析。本系统包括4个功能模块,分别是数据采集模块、接口程序模块、数据库模块、页面呈现模块。
1.1数据采集模块
要实现对流量源和目的地的分析,首先要进行流量采集并存储,采集的数据中要包含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数据包发送时间等信息。本系统采用NetflowV9版本进行数据采集,需要对Netflow协议、待采集的路由器端口和数据采集存储服务器等进行配置。由于需要分析的路由器端口数据量很大,而且分析目的主要为各方向流量数据比例,综合考虑数据处理量和数据准确性之后,将采集周期定为5分钟,采样比例定为1000:1,此时每5分钟Netflow数据流约有30万~40万条,存储Netflow数据流的文件大小约20~30MB。在采集数据的端口选择方面,既要采集所有流量数据,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又要避免数据重复采集,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按照上述条件,选择省级主干中路由器上行端口为流量采集端口,通过该端口既可以采集所有互联网用户访问Internet的流量数据,又不会发生流量数据重复采集情况。为分析路由器端口的网络流量数据,必须将从路由器中送出的Netflow数据收集并存储,以便进一步的处理,所以需要配置Netflow采集存储服务器。具体配置为2.4GHz四核CPU、2G内存,使用Linux系统,并安装CiscoNetflowCollector(NFC)采集软件。
1.2接口程序模块
中国贸易资本流向及影响原由
一、问题提出
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中国对外贸易迅速扩张,2002—2008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从6207.7亿美元上升到25616.4亿美元,年均增长27%,贸易顺差从304.3亿美元上升到2954.6亿美元,年均增长60%。尽管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自2008年后中国对外贸易受到一定抑制,但贸易顺差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成为驱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之一。但是,中国对外贸易主要依靠的是生态资源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及制成品出口,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始终处于下端,巨额的贸易顺差,很可能掩盖了生态资源的流失,从而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仅从传统经济学的货币资本角度来考察中国对外贸易利益显然存在一定局限。鉴于此,本文尝试以生态足迹(EcologicalFootprint,EF)作为自然资本的测度,运用投入产出(Input-Output,I-O)模型考察中国进出口贸易的自然资本流向,以揭示中国对外贸易所获得的货币资本利益是否以牺牲生态资源为代价。Rees(1992)及WackernagelandRees(1996)在关于EF研究的开创性文献中,提出以用地面积为单位测度人类对生态系统供给可再生资源与吸收废弃物这两大类生态服务需求。具体而言,EF将某一商品所含的自然资本分解为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筑用地、碳汇用地六种用地类型。其中,前五类用地表现为人类生产活动实际占用的地表面积,称之为实际用地(ActualLand);碳汇用地表现为吸收废弃物和排放所占面积,反映排放空间的大小,称之为虚拟用地(VirtualLand)。EF综合考虑人类经济活动所占用的自然资本,为研究国际贸易的生态影响提供了新思路。
二、研究方法
目前在使用EF分析国际贸易的文献中,EF的测算主要分为产品用地系数法(ProductLandUseCoefficient,PLUC)与投入产出法(Input-Output,I-O)两种。PLUC法源于WackernagelandRees(1996)提出的EF计算模型,并由后来的学者引入产出因子将商品量折算成各类用地面积,用均衡因子将各类用地面积换算成单位面积具有同等生态生产力的面积,再加总求和。这种模型被曹淑艳、谢高地(2007a)称为生态足迹基本模型,被金书秦等人(2009)称为综合法。采用基础模型计算国际贸易EF值的研究见诸于vanVuurenetal.(1999),AnderssonandNevalainen(2003),Hornborg(2006),陈丽萍、杨忠直(2005),陈琰等(2010),刘建伟(2011)等文献,后三篇中文文献计算了中国进出口贸易的EF值。这些研究的产品选择缺乏标准和框架,产出因子和均衡因子的数据来源分散。Moran(2007)首次提出产品用地矩阵法(ProductLandUseMatrix,PLUM),Moran(2007),Moranetal.(2009)构造了产品用地产出系数(YieldCoefficient)矩阵,产出因子和均衡因子的数据来源于全球足迹网(GlobalFootprintNetwork,GFN)为世界大多数国家编撰的国家足迹账户(NationalFootprintAccounting,NFA),NFA涵盖HS商品编码的全部商品。
PLUC法至少有两个主要缺陷:一是它将商品量折算成各类用地面积,故不能计算服务贸易的EF值;二是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EF值,没有包括中间投入品的EF值,换句话说,它没有考虑经济体各部门之间的关联。Bicknelletal.(1998)首次将I-O法引入EF计算,计算新西兰三次产业的EF值,弥补了PLUC法在服务业和部门关联上的不足。I-O法的基本思路是将用地面积直接导入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投入产出表中反映的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和数量关系得到完全用地转换系数,进而测算最终需求的EF值。该方法测算对象针对具体部门,能够充分发挥投入产出模型所具有的结构性优势。后续研究从各个方面拓展I-O法:Ferng(2001)用复合用地乘数取代Bicknelletal.(1998)的用地乘数,避免了不同类型用地直接加总所导致的错误;HubacekandGiljum(2003),Suh(2004)着重探讨了实物型投入产出模型与货币型投入产出模型在EF值测算中的区别。国内学者曹淑艳、谢高地(2007b),刘建兴等(2007),邱东、席玮(2008)分别利用中国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三次产业在单一年份的进出口EF值。I-O法的分辨率取决于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划分,但由于缺乏部门用地数据,将I-O法应用于对外贸易的现有国内研究局限于产业层面。
本文采用I-O法测算中国对外贸易的EF值。在模型选择上,采用单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这种模型更适合于估算进口国通过进口所节约的本地区的生态足迹,用以评价贸易对单个地区的生态资源所产生的影响。而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更加适合于通过产业间关联、全球供应链及多国间贸易流动来估计进出口的生态足迹,从而追寻足迹的源头(Wiedmann,2009)。中国对外贸易的EF值反映中国对外贸易自然资本的流向,有必要深入探讨造成这种自然资本流向的影响因素,包括各个因素对于EF变化的贡献程度。对于此类问题的研究主要采用指数分解分析(IndexDecompositionAnalysisIDA)、结构分解分析(StructureDecompositionAnalysisSDA)及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需要较长的时间序列数据,而IDA与SDA只需要两个时期的数据。IDA与SDA分别适用于分析比值和绝对值的影响因素,故本文采用SDA。SDA方法近年来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主要集中于分析能源消耗(刘瑞翔,姜彩楼,2011),碳排放以及贸易含碳量(郭朝先,2010;张友国,2010;黄敏,刘剑锋,2011)的影响因素。但在现有文献中,鲜见将SDA方法应用于国际贸易EF的研究。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①在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上,克服前人主要采用竞争型投入产出表以测算单一年份对外贸易EF的局限,将研究期扩展到五个年份,编制了1992、1997、2002、2005、2007年五个年度的可比价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实际用地EF值和虚拟用地EF值的测算分别采取5个部门和22个部门划分,使I-O法在对外贸易EF测算的应用中从产业层面拓展到部门层面。②在完成EF测算的基础上,利用SDA分析不同因素对于中国对外贸易EF净出口总值及部门对外贸易EF净出口值的影响,从而揭示造成中国对外贸易生态资源流失的主要因素。
我国石油贸易流向分析论文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2.石油贸易流向的基本模式
在目前油价较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的贸易流向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并有各自的特点。战略导向型,即国家根据自己长期发展战略的需要来选择贸易伙伴、地区及贸易量;经济导向型,即出于经济考虑,如考虑能源运输成本或本国产业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选择贸易方式;地缘导向型,即在扩大贸易伙伴时,更多考虑地理位置临近或者有着地理运输优势的国家作为潜在或现实的贸易伙伴。
小议苹果贸易流向与市场
本文作者:张复宏赵瑞莹张吉国胡继连工作单位: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模型的选择与构建国际市场势力模型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边际成本模型(Hall,1988),使用边际成本加成能力来衡量特定产业的市场势力;另一种是剩余需求弹性模型(Goldberg&Knetter,1999),通过估计剩余需求弹性来衡量市场势力大小。由于实际中边际成本模型中的边际成本较难获得,而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的主要前提是同质产品,是在完全垄断市场以外的一般条件下的出口企业价格加成的测度方法,并且能反映出国际间不同因素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所以本文选择Goldberg&Knetter(1999)的剩余需求弹性模型研究中国苹果出口的国际市场势力。回归模型采用对数形式,表达式如下:lnPmt=λm+ηmlnQmt+αmlnZmt+β2mlne2mt+β1mlne1mt+γ1mlnM1t+γ2mlnM2t+εmt(2)式中,模型各变量的下标t表示区间年份,m表示中国苹果出口的目标市场国。Pmt和Qmt分别表示中国向目标市场国m出口苹果的单位价格和出口数量。Zmt表示由目标市场国m的需求转换参数所组成的向量,该向量由实际GDP及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组成。成本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随出口目标市场国变化的因素,如enmt表示竞争国n(n=1,2)和出口目标市场国之间的双边汇率,在模型中考虑了出口国的两个竞争国,第一个竞争国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汇率e1mt,第二个竞争国与目标市场之间的汇率e2mt。另一类是不随出口目标市场国变动的因素,如竞争国的苹果生产成本,以Mnt表示竞争国n(n=1,2)的苹果生产成本;参数ηm即为中国出口苹果在目标市场国m中的剩余需求弹性,若ηm显著不为0,则说明中国对m国出口苹果的出口价格在一定程度上受自身出口量变化的影响,具备一定的价格影响或价格加成能力。当ηm<0,其绝对值可以衡量国际市场势力的相对强弱,绝对值越大,对出口苹果的价格加成能力越高、市场势力越强。λm为常数项,参数ηm、αm、βnm、γnm(n=1,2)为外生变量,分别反映模型中变量的系数影响,εmt为随机干扰项,其余为内生变量。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由于模型对检验对象的同质性要求较高,产品又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选取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按HS1992统计标准中六位码080810产品进行计算,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2008—2010年中国苹果对出口对象国出口额综合排名前五位的国家依次为俄罗斯、印度尼西亚、泰国、菲律宾和越南,近三年对以上五国苹果出口总额都超过了中国对世界苹果出口总额的50%,因此,选择以上五国作为分析中国苹果国际市场势力的目标市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在目标市场国中,主要的竞争国按2010年出口额排序,选取前三位国家进行研究。在俄罗斯市场中进口前三位依次为波兰、中国、摩尔多瓦,在印度尼西亚市场上进口前三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和新西兰,在泰国市场上进口前三位依次为中国、新西兰和美国,在菲律宾市场上进口前三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和智利,在越南市场上进口前三位依次为中国、美国和新西兰。以ISO国家代码标识国家名:俄罗斯(RU)、中国(CN)、波兰(PL)、摩尔多瓦(MD)、印度尼西亚(ID)、美国(US)、新西兰(NZ)、菲律宾(PH)、智利(CL)、泰国(TH)和越南(VN)。
(三)资料来源本文选取数据的样本区间为1996—2010年,其中苹果的进口数据取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COMTRADE;目标市场国的GDP数据来自联合国数据库NATIONALACCOUNTS,并且选用了其中经调整后的实际GDP;数值CPI是根据联合国数据库计算得来;竞争国与出口目标市场之间的汇率用一单位的竞争国的货币表示出口目标市场的货币,即竞争国与出口目标市场之间的汇率等于出口目标市场货币/一单位竞争国的货币,历年汇率数据来源于美国农业部的ERS数据库;中国、美国、新西兰、波兰和智利的苹果成本取自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库PRICESTAT中的苹果生产价格,摩尔多瓦由于为非苹果主产国*,苹果成本由其从世界进口苹果的平均价格代替,数据取自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由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中印度尼西亚1996—1999年苹果数据与2000年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属于不稳定数据而予以剔除,模型数据区间仅选择2000—2010年,样本容量为11,而越南的苹果数据存在缺失和滞后,因此越南模型数据区间仅选择2001—2009年,样本容量为9。
(四)检验结果利用以上数据,通过Eviews6.0分析软件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在回归过程中,基于自由度的考虑,剔除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出拟合程度较好的回归方程,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由表5可知,在出口目标市场菲律宾、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的剩余需求弹性系数ηm显著不为0,表明在以上四个国家,中国出口苹果的价格变动能够部分由自身出口量变动加以解释,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市场势力的大小可以由ηm的绝对值表示,对目标国的市场势力按大小依次为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越南,即在中国苹果出口目标市场中,菲律宾的市场势力最强,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越南居中,而在泰国市场近似于完全竞争市场,尚不存在市场势力。为研究中国苹果在世界市场上的势力,本文选取波兰向俄罗斯出口苹果贸易情况作比较分析。在俄罗斯苹果市场中波兰和中国为苹果主要供给国,俄罗斯为主要需求国,波兰苹果产业国际贸易状况与中国苹果相类似。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资料统计,在俄罗斯市场上,苹果主要供给国为波兰、中国和摩尔多瓦,本文将三国视为俄罗斯苹果出口主要竞争国。模型中其他数据来源同上,时间序列同样选取1996—2010年,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中国苹果在俄罗斯市场上的国际市场势力为0.167,而波兰在俄罗斯市场上苹果的国际市场势力为0.371(见表5)。可见,中国苹果的国际市场势力较弱,在出口定价与国际贸易价值链利润分配中处于被动地位。总之,尽管中国苹果在国际市场上已具有一定的市场势力,出口单价近年来也有所提高,但与目标市场主要竞争国相比并不占优(见表6),中国苹果的贸易利益较低,控制价格的能力不强,现实的市场势力并不明显。
(五)原因分析1.较高的市场份额有利于中国苹果市场势力的构建。由表6可知,在菲律宾市场上中国出口份额超过90%,处于垄断地位;在印度尼西亚市场上中国出口份额也较高,形成寡占垄断市场。可见,注重垄断权构筑了其他国家进入该市场的壁垒,从而可以形成竞争优势。在俄罗斯市场上,由于前三家市场份额占据了俄罗斯市场份额的半壁江山且中国位列次席,出口单价虽不及波兰但明显高于摩尔多瓦,因而也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泰国市场上中国苹果在市场份额上虽占据优势,但出口价格与主要竞争国新西兰、美国存在不小的差距,说明果品的档次较低、差异化较小,因而尚未形成市场势力。2.较少遭遇贸易壁垒的地区有利于中国苹果市场势力的构建。Bain(1951)认为市场势力可来源于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产业内的在位者相对于潜在加入者的成本优势,由于成本优势的存在,在位者可以把产品价格定位在竞争水平之上,而又不导致潜在进入者的进入。中国苹果之所以在美国、欧盟、日本市场占有率低,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上述国家和地区近年来持续遭遇贸易壁垒,严重阻碍了中国苹果产品的出口。比如苹果被欧盟列为“敏感”农产品,对苹果进口设置季节性关税壁垒,即在生产季节对进口苹果征收较高的关税。日本的水果关税在0~32%变化,对苹果、柑橘等本国生产的水果制定17%的高关税以保护本国的水果产业。此外,非关税壁垒尤其是技术性贸易壁垒对中国苹果出口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例如由WTO-SPS协定认可的制定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的机构现已制定27个国际植物检疫措施标准,其中日本、美国及欧盟对苹果进口都设置了较为严格的检疫要求,而东盟、俄罗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基本没有明确的检疫要求,从而为以中低档果品出口为主的中国苹果贸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机遇,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有利于中国苹果构建市场势力。3.较低的成本优势、丰富的品种资源有利于中国苹果市场势力的构建。一方面,苹果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包括西方发达国家在内很多苹果生产大国无法比拟的资源优势。由于中国苹果产区相对较为集中,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因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苹果的生产成本,可以凭借价格优势占领周边国际市场,为整个产业带来市场势力。另一方面,由于苹果属温带水果,与周边许多国家的水果生产存在明显的互补性,加之中国地域辽阔,适合苹果生长的丘陵山地众多、气候环境复杂多样,苹果品种资源丰富,有利于不断改良和优化苹果品种,维持苹果生产的差异化和产品的多样化,从而在这些国家形成市场势力。1.中国苹果的贸易流向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已具备了一定的市场势力。从影响贸易流向的主要因素角度看,出口对象国的GDP、中国苹果产量、苹果出口价格以及是否加入WTO都显著影响着中国苹果出口,其中如何尽快提升出口价格、优化出口市场结构是进一步做大作强苹果贸易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国际市场势力分析的角度看,中国苹果出口在菲律宾市场势力最强,在印度尼西亚、俄罗斯和越南居中,在泰国尚未形成市场势力。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苹果已在周边国家形成了一定的市场势力,出口单价近年来也有所提高,但与一些出口目标市场的主要竞争国相比,中国苹果的贸易利益较低,控制价格能力较弱,现实的市场势力并不明显。2.中国苹果的市场势力主要来源于较高的市场份额。从具备市场势力的目标市场分布角度看主要集中在较少设置贸易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但是,从发展的角度看,由于目前中国的苹果生产仍以中低档果品为主,从而导致了市场结构的不合理,表现为出口市场分布过于集中于东盟市场,而在俄罗斯、西亚、中东等非苹果主产区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因此,当务之急是加快苹果产业的结构优化和调整,充分利用国内外品种资源、两个市场,发挥规模优势,形成果品的差异化,加强苹果生产的组织管理,提高果品质量,竭力树立优质苹果品牌,提升获取市场势力的能力。3.在出口市场多元化、出口产品多元化上下功夫,细分国际市场、优化出口结构,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应彻底改变以往那种只重销量而不重质量的营销模式,促进销量和价格的同步提高,通过提升中国苹果的国际市场势力从而获得更多的利益。针对美国、欧盟、日本等主流苹果消费市场,可以通过浓缩果汁等苹果加工品的出口绕开针对苹果出口的贸易壁垒。总之,应通过苹果种植规模、品种的调整和优化,力争做到苹果生产的规模、质量并重,国内、国际并重,鲜食、加工并重,积极贯彻苹果产业的区域化、优质化、产业化和外向型发展的战略方针,努力实现中国苹果产业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的跨越。
经济势差与农村劳动力流向调研报告范文
20世纪80年代早期,小城镇建设被我国学者认为是“解决人口出路的一个大问题”,“是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的去处”,是“城乡间的人口蓄水库”(费孝通,1983,1984)。目前,多数学者仍然认为“发展小城镇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李宝库,1997);“小城镇可以吸纳大量农村富余人员,避免盲目流入大城市”(董鉴泓,1999);“小城镇建设是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客观要求”(高红贵,2001)。也有学者提出了质疑:“小城镇真的就是农民的乐土吗”(孙庆瑞,2000)?还有学者认为,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城镇化所引起的小城镇的发展,不能产生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效益”,“人口不能聚集,便不能产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刘学敏等,2001);“小城镇的生活方式与农村相差不大,而且农民在小城镇难以找到稳定的就业机会”是“农民不愿意进入小城镇”的原因(陈劲松、余贤,2002)。那么,小城镇尤其是西部内陆地区的小城镇到底能不能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发挥“城乡间人口蓄水库”的作用呢?本文试图以四川省绵阳市为例做理论和实证分析。
一、概念说明和理论假设
(一)主要概念说明
1.小城镇。本文所指的小城镇主要是指建制镇,包括县城所在地的城关镇,不包括非建制的场镇或集镇。
2.乡镇企业。这里是指乡镇集体、村和村民小组、乡村联户和农户个人投资兴办的各种经济类型的生产经营活动单位,包括虽然领取的是农村个体工商营业执照,但雇工8人以上的企业。
3.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里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就业的劳动力。本文所指绵阳市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用已经外显的从事非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从业人员来代替,没有包括从事农业生产但利用不充分的隐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中国石油贸易的流向浅议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
加快信贷资金流向农村论文
内容摘要: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关键词:信贷资金三农农村资金中央一号文件农村信贷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机构农业灾害风险补偿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农村金融发展滞后,是我国农村发展相对落后、城乡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改变农村资金外流的局面,促进信贷资金流向农村,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资金外流是农村金融存在的突出问题。长期以来,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问题比较突出。从存贷总量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存多贷少,存贷比下降,存贷差不断扩大,对“三农”的信贷投入增量减少;从资金流向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流向城市的趋势明显,加剧了金融资源在城乡配置的失衡;从资产结构看,农村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不高,财务状况令人担忧,农业贷款风险高,亏损严重,经营困难。农村信贷资金大量外流,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针对这种状况,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进一步完善县域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政策”。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加快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是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当务之急。
构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解决农村资金外流问题,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需要形成有效的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首先,建立信贷资金回流农村的激励机制,引导信贷资金向“三农”流动。在政策上,鼓励农村金融机构在当地吸收存款、在当地放款,并设定所吸收存款投入“三农”的比例。其次,发挥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通过税收等优惠政策,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加对农业的信贷投入;发挥财政转移支付作用,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向“三农”;利用价格机制调节生产要素的供求,引导信贷资金流向。第三,加强宏观调控,促进金融资源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人民银行可以运用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如采取直接信用控制、间接信用指导等措施调控资金流向,促使形成农村存款留在农村的机制。第四,找准农村金融机构与“三农”发展的利益共同点。建立由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等金融机构组成的,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相互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和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的金融服务。公务员之家
建立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形成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需要建立和完善农村信贷资金风险补偿机制和保障体系,进一步巩固农村信贷资金回流的基础。一是完善担保体系。应加快成立由政府出资或支持的县域信用担保中心,发挥其集政策性担保与商业性担保于一身、融中小企业担保与农业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担保职能作用,以有效解决“三农”融资担保难问题,降低信贷支农风险。二是完善农村保险服务体系。农业保险作为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农业生产、保障农民利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也能够为农村信贷资金提供安全保障,从而促进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机制形成。目前,由于尚未建立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以及缺少财政政策扶持等多种原因,农业保险风险大,经营成本和赔付率高,回报率低,有的农业保险业务甚至持续亏损、日趋萎缩,导致涉农产业防灾避险能力十分低下。因此,有必要拓宽农业风险的分散渠道,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保险投保模式,完善农业灾害风险转移分摊机制。可以将发展农业保险作为一种新的支农方式纳入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同时,积极借鉴国际农业保险制度设计管理技术,从财政补贴、定价原则、风险补偿和转移等多方面加大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险的支持。
我国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探究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世界经济和国际形式的不断发展,世界能源市场出现了以发展中国家市场地位上升为代表的新变化,世界石油贸易流向面临新一轮的洗牌。在这样的情况下,研究我国石油贸易流向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石油贸易;贸易流向;优化及保障
一、世界石油贸易流向综述
(一)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及模式
1.石油贸易流向的概念
贸易流向是指贸易的地区分布和结构,通常表示为某地区贸易量在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贸易流向就是某地区石油贸易量占石油贸易总量的份额,因我国是以石油进口为主的国家,研究石油贸易流向主要是研究某地区石油进口量占我国石油总进口量的比重。另外,贸易流向包括两个不可分的因素:贸易的方向以及贸易的规模,在讨论石油贸易流向问题时,必须兼顾量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