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问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1:27:4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通问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流通问题

农村粮食流通问题思考

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后我国农村粮食流通发展现状

自20*年沿海八省市率先推行直至20*年全国各省市全面推行的以“放开粮食购销、放开粮食市场场、放开粮食价格”即“三放开”为特征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粮食流通业得到了一定发展。农村粮食市场被激活,农村粮食流通的市场主体、形式、环节、渠道、设施等,都开始发生了一定变化,但发展不快,发展层次仍较低,还很不适应发展粮食流通业、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一)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发育状况

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前,农村粮食市场主体基本上为清一色的国有粮食企业,同时伴随着国家粮食购销政策的局部调整,另外也存在着为数不多的私人粮食加工经营企业以及农村私商粮贩”,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三放开”,催生了农村粮食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广大农民群众参与了粮食流通,成为农村重要的粮食市场主体。

1.国有粮食企业。近几年国有粮企自身改革力度大,一方面通过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人员大幅减少,通过撤并、拍卖资产收缩网点,设施大幅减少,其影响力与作用不再可能与过去相比,但另一方面又因其依托于政府某些粮食政策性业务,如最低收购价粮食收购,储备订单粮收购,退耕还林粮、救灾粮、以工代赈粮供应,以及开展粮食产业化经营,如在农村建立粮食生产、收购基地,与农户共向建立粮食生产经营联合体等,这些国有粮企仍然是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特别是在主产区,由手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步伐比销区慢,民营、私营经济力量还薄弱,国有粮食企业在农村粮食流通中依然发挥主渠道作用。

2.农村粮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农村粮商一度被国有粮食部门独家垄断粮食购销压得无法生存,只能充当偷偷摸摸、私下收购销售一些粮食的“粮贩子”,随着粮食市场化的深刻变革,这些“粮贩子”转而光明正大,公开地走在农村粮食收购队伍中,活跃在粮食收购第一线,并在国有粮企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收缩农村购销网点,影响力减弱后,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中,已经成长为各地农村粮食流通的重要市场主体,并且得到迅速发展。在这里,笔者拟对目前全国粮食系统内使用频率很高、叫得很响又十分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问题谈点不同看法。按照辞海解释,“一般经纪人”是指:“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以获取佣金的中间商人”。可见,经纪人本身不直接从事买卖,只是为买卖双方介绍买卖,起中介作用,从中收取佣金。而归纳目前粮食系统某些媒体、专家学者所指的系统内较流行的“农村粮食经纪人”,主要是指三种类型的对象:一是农村有小本买卖经验的农民;二是粮食企业下岗职工;三是农村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如:稻谷协会、小麦协会、粮油服务社等)。而这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的共同点是:从分散的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再转手出售给国有粮企或其它粮食经营、加工企业。对此,笔者认为,第一种、第二种类型所谓的“粮食经纪人”,他们从农户手中收购粮食并销售出去;实际是在从事粮食直接买卖,而不是介绍买卖;获得的是粮食销售利润,而不是收取佣金。因此他们实质上并不是“农村粮食经纪人”,而是原先被称为的”粮贩子“,现应称之为“农村粮商”的粮食购销经营者。如果将他们称之为“农村粮食经纪人”,那设在农村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因其收购的粮食转售给中央储备粮或其他粮食经营者,则也应归入此类。依此推理,农村将不再存在粮食经销商、粮商,不再存在农村粮食商业,粮食商业变成了粮食经纪业,这显然是荒谬的。第三种类型“农村粮食经纪人”,笔者认为情况比较复杂。虽然都是农民自我组织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但有的纯粹是为农民提供粮食生产、收购、种子、技术等方面服务,它属于中介服务组织,属于真正的“农村粮食经纪人”。有的以合作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粮食收购、销售,应属于集体粮食商业性质,不能划归为经纪人。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粮食经纪人”还包括农村中只是为农民售粮介绍购买方或为企业介绍售粮农产的公民或法人组织,他们通过介绍粮食购销业务获得一定的介绍费、服务费。

查看全文

现代流通问题研究论文

所谓现代流通,就是在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全球范围的分工与交易空前扩大、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空前发展的阶段,流通从过去局部的、片段的、不连贯的、一国或几国的运动过程,变成了全球范围的运动过程;从过去只有商品货物的流通,变成了包括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服务以及其他无形的要素禀赋的流通;从生产与流通相对分离、相对独立,变成了日益融合的大流通过程。战后的几十年,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变,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大流通逐步形成,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流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用信息化、高科技化、高智能化和集约化的流通手段,把几乎所有国家都纳入了大流通的轨道,战前靠强权和武力所难以实现的目标,战后在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下得以实现。全世界贸易出口额1950年为607亿美元,1980年增加到30900亿美元,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额中所占的比重到1990年达到71.4%。

2001年世界进口总额64388亿美元,美国、德国、日本、英国、法国5个国家占41.7%;出口额61624亿美元,上述5国占37.3%。我国2002年进出口总额6208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达50%。2003年我国进出口总额达到8512亿美元,国际市场依存度超过了50%。近二三十年,国际贸易迅速增长,1980年全球进出口额仅为40411亿美元,而到2002年就达到135410亿美元,增长了3.35倍,为它国而进行的生产,也就是说跨国流通的规模已占到世界GDP的40%以上。国际贸易的规模在全球范围迅速扩大,流通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

在货物贸易国际化的同时,服务贸易的国际化程度也不断扩大。目前世界贸易总额中,无形商品——服务的交易额已达到25%左右,而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货物贸易。伴随贸易的国际化,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流通的国际化步伐也大大加快,通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再资本化和证券化,使对企业产权的交易具有了进入世界流通范畴的可能。通过国际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建立,通过金融创新、各种衍生工具的利用,又形成了有形货币与无形货币的国际化大流通。特别是无形市场的国际化发展,使流通有了更广阔的空间。世界商品市场、世界劳务市场、世界技术市场、国际金融市场等共同构成了流通国际化的现代流通体系。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是不同国家的市场和生产日益变得更加相互依存的过程,这是由于货物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及资本和技术的流动所造成的”。联合国贸发会议1997年度报告指出:“全球化的概念既指货物和资源日益加强的跨国界流动,也指一套管理不断扩大的国际经济活动和交易网络的出现”,“是全球在经济上的相互依存,市场、生产和金融活动的跨国界联系已加强到如此地步,以至任何一国的经济都不能不受到国界以外的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全球化的定义是“通过贸易、资金流动、技术涌现、信息网络和文化交流,世界范围的经济高速融合,亦即世界范围各国成长中的经济通过正在增长中的大量与多样的商品劳务的广泛输送、国际资金的流动、技术被更快捷广泛地传播而形成的相互依赖现象。其表现为贸易、直接资本流动和转让”。总起来看,为别国生产的比重越来越高,国际贸易规模越来越大,经济资源和要素禀赋如商品、资本、劳动力、信息、技术等,通过国际化大流通超越国界被重新配置的范围越来越广,阻碍生产要素在全球自由流通的各种壁垒不断被打破。现代流通成了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经济全球化是流通发展到更高阶段出现的必然结果。

现代流通发展的基本特征

——社会化

查看全文

流通服务业发展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流通服务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的重要动力。“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优化市场结构、缓解就业压力、推动交通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但由于经济结构不均衡,三地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缺乏专业化流通人才、电子商务发展无序、流通壁垒阻碍、实体流通服务业发展缺乏活力、智慧物流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针对流通服务现存问题,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吸引与培养现代流通人才、以“互联网+”创新模式推动经济增长、打破行政与交通壁垒限制等有效政策措施,促进流通服务业合理有效发展。

关键词:京津冀;“十三五”;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研究对策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人才短缺、电子商务发展无序等问题,使流通服务业发展效率较低,同时制约着区域经济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准确认识与把握流通服务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是促进京津冀经济高效协同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界定流通服务业为批发和零售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餐饮和住宿业等行业集合,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现状

产业增加值显著增加。“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取得了显著发展,北京市2019年较2016年增长了15.38%。其中住宿餐饮业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35.31%,年均增长率为11.77%。天津市2016-2019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有所增长,增长率为8.61%。河北省流通服务业产业增加值增长了16.95%。批发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均有所上升,增长率分别为16.19%、23.0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不断提高。“十三五”时期京津冀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逐步增长,自2016-2019年由31005.6亿元增加至32267.4亿元,增长率为4.07%。其中北京市增长最为显著,增长了36.88%,年均增长率为12.29%。而天津市与河北省增长不稳定,2017年有所增加,2018年、2019年均有所下降。连锁经营得以充分扩大。连锁经营能有效扩张经营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提高流通服务业的就业吸纳能力,提升行业经济效益。2019年京津冀地区零售业连锁总店为341个,门店总数为19878个,商品销售总额为4847.1亿元,与2016年相比,分别增加了22.66%、34.76%、11.7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55%、11.59%、3.93%。其中河北省零售业连锁总店和门店数量增加量分别为36个、2469个,相较北京与天津,零售业连锁经营规模扩展速度较快。京津冀三地餐饮业连锁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北京市较津冀两地规模大,带动了津冀连锁店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得到一定发展。三地各省市网上零售总额不断增长,电子商务发展显著,2016-2019年网上零售总额增长率为89.97%。其中北京市网上零售总额增长率为64.59%,年均增长率为21.53%。津冀两地分别增加了1.92倍与1.47倍,年均增长率为63.93%、49.06%。由此可知,天津市网上零售额增长最快,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其农产品网络销售也取得了显著发展。此外,三地各省市跨境电商也取得了不同程度发展。流通产业非首都功能疏解成就显著。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促进三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与首要任务。“十三五”时期,北京市实行减量促进经济集约,带领津冀两地开展了“疏解功能谋发展”之路。从2016-2019年,北京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数量与摊位数分别减少了50个、39332个,推动了北京市场结构优化,促进了其经济集约高效发展。北京疏散同时,津冀两地承接了部分非首都功能疏解项目,进一步推动资源优势互补,改善投资环境,增加了两地就业机会,促进其经济高质量发展。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迅速。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是促进各省市流通服务业共同进步的有力突破口。近年来,在三地的共同奋斗下,京津冀的交通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2019年北京市8条高速公路先后建成通车,三地积极协力修建,路程花费时间大大缩短,“轨道上的京津冀”实现突破发展。京津冀互通卡在2018年6月正式发售,覆盖了220个城市,为城乡出行提供了便利。在政策法规方面,京津冀三地联合出台相关政策,共同制定了京津冀交通区域标准,开展联合执法工作,着手创设交通信息共享平台,降低了执法成本,为三地经济高效发展打造了良好基础。流通服务业正处于“数字化转型”阶段。数字化发展为京津冀流通服务业的升级转换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流通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北京市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带领者,数字基础建设处于领先地位,为北京市流通服务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春雷计划”落地天津市,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等产业经济数字化发展,为天津市流通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河北省2020年印发有关智慧物流发展政策中明确指出提高财政支持力度,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积极创建新模式,促进重点产业与现代物流融合发展,着力建设以智慧物流为特征的综合体系。

“十三五”时期京津冀流通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流通环节食品检测问题及处理策略

摘要:食品安全不仅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检测部门必须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管理,保障食品安全。在食品检测过程中,需要加强对流通环节的食品安全检测,而在流通过程中检测工作比较困难,因此本文对流通环节中的食品检测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解决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流通环节;食品检测;处理策略

目前,食品生产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其生产效率迅速提升,但在生产过程中很可能在食品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尤其在流通环节中,很可能受到化学污染,若不对其进行检测,食品安全将无法得到保障。因此,相关部门需加强对流通环节中食品安全的检测,确保流入市场的食品未受到污染,为人们提供安全的食品。在检测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问题,本文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着重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策略,并积极落实,充分保证食品安全。

1流通环节食品检测的重要性

市面上所有食品的最终目的就是流向市场售卖,在其中需要经过多次检测才能投放在市场中,在流通环节中食品一旦存在问题,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影响到食品企业的形象,流通环节中的食品安全暴露出流通环节检测中存在的问题,流通环节是检测食品安全的最后一道工序[1]。

2流通环节食品检测中存在的问题

查看全文

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综述

摘要:农村市场流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呈现无序性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关键词:市场流通;城乡协调;市场体系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一)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同时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查看全文

流通业物流发展与“三农”问题研究

摘要:在现代流通业多元化发展背景下,文章对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发展多种运输方式组合的综合运输、构建大数据驱动的集约化管理模式、提升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物流、绿色物流和吸纳农村人口物流业等发展战略,促进山东省现代流通业发展的同时,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关键词:集约化;综合运输;农产品物流;“三农”问题

一、引言

流通业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是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山东省现代流通业在城镇化、工业化、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迎来了“买全球,卖全球”的新时期。2016年山东省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3万亿元,同年11月山东省政府出台推进全省商贸流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万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现代流通业已成为山东省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流通业的发展离不开物流业的支撑,现代流通业与物流业相辅相成。现代流通业表现出经营方式连锁化、流通业态多元化、销售渠道网络化、企业边界融合化的发展新特点,它在运作成本、作业时间、信息处理等诸多方面对物流提出了更苛刻的要求。如何使物流业输出的服务满足现代流通业的新要求,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寻求新思路,是广大物流从业人员及研究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物流发展战略进行了研究。戢晓峰等以云南物流业发展为例提出物流业发展存在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有待强化、物流服务水平有待提升、物流网络空间布局不健全等问题[1]。刘根荣提出信息技术的应用、基础设施的建设、发展第三方物流是现代流通业提高竞争力的物流发展战略[3]。GerardP.Cachon提出构建基于供应链协同运作机制的现代流通业高效物流运作体系[2]。陶良虎等分析了美国、日本、德国、荷兰的流通业物流发展战略,并以湖北为例提出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所需的物流公共信息、交通运输设施基础、物流融资、物流技术研发和推广、重点领域物流发展和区域物流发展等六大功能平台[4]。本文主要以山东省流通业物流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等方式,对山东省现代流通业物流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利于解决山东省“三农”问题的物流发展战略。

查看全文

剖析我国农村市场流通问题

摘要:农村市场流通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存在流通体系不健全,物流基础设施差,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呈现无序性等问题。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物流网络建设,加大政府的投资力度,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

关键词:市场流通;城乡协调;市场体系

一、我国农村市场流通现状

(一)我国农村市场体系不健全

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区域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矛盾,凸显出农产品卖难、价格低迷、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表现为农产品生产的无序性,结构调整的盲目性和趋同性,导致农产品(如粮食)安全面临新的威胁,同时农产品市场缺乏严格的管理。农产品的品质和安全卫生水平是赢得市场认可的关键,而产品的品牌化是开拓市场的基础,加工、包装则会带来更高的流通利润。而目前市场流通的大多数产品无品牌、无包装、无分级,对农产品流通向现代物流转变带来了很大困难。

(二)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差,信息化程度低

查看全文

农产品现代流通的问题与策略

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市场流通主体大多是个体商户、个体运输户和经纪人,产品批量小,流动性大,缺少规模化经营,多是分散而零星的交易,缺少统一的领导、指导和规范,农民在生产前签订购销合同或订单的不多,基本上是产品首先生产出来,然后再寻找收购者,销售行为十分分散。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虽然数量不少,但总体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覆盖率低。各地的农产品协会多偏重于对农产品生产的指导,或者是在网上为农民提供一些供求信息,其实质性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真正组织农民进入市场、实现农产品销售的组织屈指可数,致使农民在市场交易谈判过程中处于弱势地位。当地一些供销社为农民提供的收购、仓储、运销、信息等综合性服务不是太多,也没有真正做到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有秩序地进入市场,引导他们发展产业化经营。第二,批发市场内部缺乏统一规划,经营专业化程度不强。目前,我国各地陆续建设了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但批发市场内部布局缺乏统一规划,经营的农产品种类过多,经营摊位不规范,有的属于无摊位经营,有些产品露天杂乱堆放,错落无序,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另外,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专业化不强,缺乏市场准入制度,只要交纳一定的费用就可入场交易。大多数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松散,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对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进行质量把关,导致进入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质量难以保障,进而影响到广大消费者的切身利益。第三,经营业态仍然较为落后。一些地区仍以传统流通方式为主,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虽然有所发展,但总体上仍显不足。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很少有农贸市场这种零售终端,农产品的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美国食用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占90%,日本占85%,马来西亚占70%,澳大利亚占65%,我国这一比重仅为15%左右。相关调查显示,连锁经营方式在我国的发展不均衡,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发展较快,其他大部分地区则比较缓慢。资料表明,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1]2.物流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有所发展,如批发市场、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场所数量不断增加,交通运输及仓储运输搬运工具逐渐更新,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显滞后,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大型冷库缺乏,存储设施滞后,物流设备落后,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专用设备短缺,现代化水平低,在农产品集中上市的季节容易产生积压,出现销售困难,农民丰产难以丰收;第二,集散网点少,城乡物流系统不协调,农民自然村落的居住方式分散,难以形成像样的商圈,道路条件较差,沿途收费站多,而配送半径又大,导致物流企业成本增加。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滞后,集中表现为冷链设施匮乏,冷藏运输效率低,物流成本高。农产品储藏保鲜条件差,流通中的冷链物流技术、保鲜技术等尚未得到广泛应用,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根据统计资料,我国水果蔬菜等生鲜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生鲜产品的损失率在5%以下。同时,由于农产品加工与物流技术落后,大多数农产品包装简陋,档次低,导致农民的利益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的利润难以得到保障。3.信息流方面农村信息网络不健全,信息平台硬件投资主体缺位,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再加上农户居住分散,信息沟通渠道不畅,致使信息收集与传递难度加大,信息体系建设明显滞后。首先,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交易仍采用一对一的方式,交易规模小,频率高,以现货交易和现金结算为主,市场信息体系不完善,服务能力较差,致使信息数量少而分散,信息质量不高,传递面窄,有时还会出现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导致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曾有各种媒体报道,大量蔬菜水果在田间地头堆放,无人问津,烂在地里,农民遭受巨大损失。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农民对生产什么和产品出路心里无数。[2]其次,交易方式比较落后。目前,我国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水平还不高,电子商务交易采用率较低。农村日用消费品90%以上通过现场交易销售,农村商品流通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仅有9.23%的市场全部或部分采用了电子商务交易技术,[3]交易效率较低,成本较高。

加快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措施

1.加强商流建设(1)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积极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小规模生产经营与大生产的矛盾,促进农民增收。[4]首先,稳步推进供销合作社改革,积极改造国有农村商品流通组织。为更好地发挥农资流通主渠道作用,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对现有的供销合作社、农资流通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5]同时,加大国有农村商品流通组织股份制改造,实现国家控股,企业化经营,使其真正成为面向市场、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另外,还要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仓储和运输等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其次,壮大发展农村商品流通领域专业合作组织。围绕各地区的支柱产业,大力兴办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鼓励“生产基地+农户”、“公司+农户”、“配送中心+农户”等模式的发展,大力发展“加工企业+农村商品流通组织+农户”的新型产业模式,培育、提高市场主体组织化程度,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商、中间批发商等中介组织,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发挥其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最后,积极培育农产品销售经纪人。引导和规范作为农产品销售中介的个人或组织的发展,以法律形式确定其应有的地位和责任,以合同制、制规范其经营方式与内容;大力培养农民经纪人,不断提升其经营能力;建立必要的经纪人准入制度,不断提升经纪人队伍整体素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2)进一步推进农村商品流通方式现代化进程。大力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连锁经营管理模式。推动中小型连锁超市、便利店的扩张发展,在条件较好的地区重点发展现代仓储式商场、专卖店、连锁超市等新型流通业态。重点扶持农产品生产基地与大型连锁超市、学校及大企业等产销对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继续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的服务功能和质量。同时,推动流通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充分发挥流通的引导作用,大幅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建立集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新型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健全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农产品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尽快形成以城市为依托,以县、乡、村为基础的城乡互动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2.完善物流体系建设(1)夯实农村商品流通基础设施。充分依托“村村通”工程,对农村道路交通进行合理规划,以方便农产品输出和输入为目标,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同时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加快现代农产品物流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与农产品流通密切相关的交通运输条件,不断拓宽并完善运输网络,提高运输网运输效率,确保农产品物流顺畅,降低物流成本。(2)加强先进物流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发展冷链物流。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要以先进技术为支撑和保障。农产品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信息处理等都要应用先进技术。例如,鲜活农产品运输时,要求有先进的包装技术和科学的冷藏设备;装卸搬运过程中,要应用新技术,以保障农产品外观和保质期不受损。因此,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关键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至关重要。大力发展冷链物流,采用先进技术手段,确保农产品产后进行商品化处理,在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及销售的整个过程中,持续处于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并进行严格的质量监控,以最大程度地保持产品质量,减少损耗,防止污染。[6]同时,要加快实现农产品生产流通流程的标准化,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实施统一规范的操作规程,提高农产品质量;运用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实现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形成具有竞争优势的供应链。3.强化信息流建设(1)建立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目前,发达国家都建有较为完善的市场信息系统,能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能广泛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流通各环节。例如,美国政府拨款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络,农民可借助此网络及时了解气象、土壤等各种信息,合理安排农业生产,同时还可对产品进行产供销全程监控,农场主通过网络技术或卫星数据传输系统可随时查询有关农业生产和市场的各种信息。美国农业部等投资建立了大量的农业生产数据库和农业经济数据库,提供大量有关世界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粮食短缺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报告。日本批发市场建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国乃至世界主要批发市场的联网。[7]结合我国实际,流通数据库和公共信息平台建设要注重实现两个整合,即信息资源整合与网络资源整合。信息资源整合强调数据库信息的收集、更新、完善,要避免重复和作无用功。可由商务部等政府部门牵头,实现各类信息的逐级收集、中心汇总,将收集到的信息资源通过商务部信息中心汇总,然后建立面向社会的网络链接,供社会各方使用。同时,需要按月或随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更新,建立完善的公共信息平台。网络资源整合强调农业、农村相关服务网络与信息服务网络平台的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相互重叠的信息资源。另外,还要加强农村批发市场信息化的程度及相应的整合,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同时,积极扶持第三方涉农商务网站,使销售及物流企业掌握收发商务信息的技术和能力,使之成为农产品流通第三方交易平台,让物流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村经纪人和农户从中受益。(2)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商家对商家(B2B)模式是农产品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一种主要模式,该模式具有快速的信息采集和农业动态监测系统,可实现信息业务的动态实时更新,提高对农产品信息的监管力度,还能实现网上竞标、网上竞拍、委托买卖等多种在线交易形式,增加网站的支付功能与实用性,[8]使更多的人能在专门的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销售或购买农产品。

本文作者:孟雷工作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查看全文

食品监管流通环节问题分析思考

由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上接生产环节,下联消费环节,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既要会同或配合相关部门加强源头治理和跟踪防范,更要强化食品市场各环节的监管执法,经过多年来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虽然总体形势好转,但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比较严峻,还存在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一些地方和执法人员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认识不足,食品质量和经营秩序不规范问题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特别是农村食品安全和无着无证经营食品的问题尤为突出;食品市场监管手段,尤其是质量监测手段和信息化监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和源头治理尚需进一步完善,特别是法制体系建设和落实食品经营者第一责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等。

一、食品安全监管的艰巨性和长期性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通过几年的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市场秩序多年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已经触及,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治本的任务仍然繁重。从食品市场违法违章行为发生的特点看,由于受利益机制的驱使,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案件易发多发,变换花样,禁而不止;从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看,市场行为固有的短期型和盲目性的克服,法制观念的增强和诚信意识的培养,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法制体系的建立健全等,都决非旦夕之功,不可能一蹴而就,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将贯穿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全过程;从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来看,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内问题,而是属于全球性的国际问题;从食品自身的安全性能而言,零风险的食品是不存在的。摆在我们面前的是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正如吴仪副总理在总局呈报国务院的《关于20*年流通环节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情况的报告》上所作的重要批示:工作抓得不错,望再接再厉。食品安全永远要抓下去,丝毫不能放松。

二、农村食品安全是监管薄弱环节比较突出的地区

从目前的食品安全整体情况而言,食品安全监管,最艰巨的任务及最薄弱的环节仍然在农村。从经营主体来看,农村食品市场经营主体点多分散、涉及人员众多面广、监管任务繁多重大。从查处违法行为来看,去年查处的农村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占全国的90.46%,查处的不合格食品占全国的52.09%,大量的食品违法案件发生在农村。从执法监管人员数量和执法手段来看,农村执法人员很少,农村基层工商所建设滞后,执法手段落后,还停留在眼看、手摸、鼻闻等一些原始手段上。从各地整治情况来看,工作进展还很不平衡,一些农村食品市场还存在诸多问题,无证照生产经营食品,制售有毒有害、假冒伪劣等不合格食品违法行为在一些地方比较突出,损害了农村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应将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转移到农村。

三、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亟待全社会关注和治理

从食品安全全局来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涉及内容复杂、政策性强,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问题成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难题。从无证无照经营食品问题来看,无证无照经营食品的经营者大多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民等贫困人员,其经营收入往往是全家唯一的生活来源,具有流动、分散、隐蔽、随意性的特点,有的检查时或关门或逃走,有的取缔后另起炉灶,有的强行取缔时,则会形成“寻求生存权”与“履行职责权”的对抗,极易导致群体事件的发生,成为困扰各地的一个社会难题,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下积极主动地实施社会综合治理。

查看全文

流通业竞争力问题论文

内容摘要: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国外流通巨鳄同台竞争,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因此,必须强化流通主导化、产权明晰化、企业规模化、组织扁平化、渠道网络化、物流综合化、行为规范化、内外贸一体化等等措施,进而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关键词:提升流通业竞争力思考

流通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却因企业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现代化水平不高,市场体系不够完善等等,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如今我国流通领域已全面对外开放,国内流通业要同国外企业争夺市场,求得生存,就必是更加残酷和惨烈。因此,必须全面推进流通现代化,提升流通业竞争力。

流通主导化

传统观念认为,流通只是产品销售的一个环节,而且商业劳动不创造价值,不是生产性劳动,流通成为末端行业,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行业。这一“流通无用论”观念影响着流通地位,制约着经济发展。

其实,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流通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在小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处于从属地位;到商品生产时期,生产与交换互为条件,相互决定;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决定生产,流通从附属产业上升为主导产业。“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搞好流通极为重要。是消费通过流通来决定生产,只有现代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现代化的生产,大规模的流通方式才能带动大规模生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