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1:24:14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通体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研究
摘要:流通在湖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农村流通业的落后现状都要求根除农村流通体制的弊端,深化改革,构建起城市和农村、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动、高效、畅通、有序的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目标,关键构建一个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系统性框架,深化农村流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农村流通方式创新、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湖南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一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将全球经济逼入“弯道”,湖南省也受到严重影响,面临严峻考验。关键时刻,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化“危”为“机”,抢抓机遇,不仅要保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还要“弯道超车”,科学跨越,要实现“弯道超车”,关键是要拉动农村内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流通业在引导农村生产、拉动农民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湖南省初步构建起以县域商业网点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范围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目前全省乡、村连锁店铺已经发展到了7000多个,建设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70多个,引导3万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业。2008年,湖南省市场消费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00亿元,增长22%以上。2009年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必须有力地拉动农村内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流通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城市发达的流通业相比,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依然落后,因此,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报告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调研要求,在汇总全疆化肥流通体制改革情况的基础上,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自治区农业厅、供销社等有关部门,联合成立自治区化肥流通体制改革调研组,分赴南北疆有关地、州、市,针对我区近年来化肥流通体制改革的情况及当前化肥的供求状况、存在的问题重点进行了调研。
一、我区化肥市场现状
(一)化肥生产与需求情况
**年,我区实际氮肥产量193万吨,随着中国石油乌鲁木齐石化公司26万吨扩能改造任务的完成及库车华锦年产50万吨项目的投产,预计**年我区氮肥生产能力260万吨左右,氮肥资源自给有余。
**年我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730万亩,比上年5592万亩增加2.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150万亩,比上年2206万亩减少2.5%;棉花1700万亩,比上年1743万亩减少2.5%;其它作物1880万亩,比上年1643万亩增加14.4%。预计**年全疆化肥总需求量约215万吨,其中:氮肥110万吨,磷肥100万吨,钾肥5万吨。
(二)当前化肥的购销情况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1998年以来,我省积极稳妥地推进以市场为取向的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基本解决了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老粮”和“老人”问题,初步实现了粮食购销市场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积极稳妥地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并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04〕17号),明确了改革的总体目标、基本思路、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的统一部署,现就进一步深化我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一)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流通相关政策措施,完善直接补贴种粮农民的办法,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规范市场管理,加强宏观调控。
(二)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粮食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实现粮食购销市场化和市场主体多元化;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切实转换经营机制,真正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加强粮食市场管理和宏观调控,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进一步落实粮食各级行政首长负责制,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省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全省粮食安全。
(三)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别决策,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同时,要认真研究和妥善处理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正确处理好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粮食供应,保持市场稳定;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加强市场监管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关系,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占用耕地与补充同等数量和质量的耕地的动态平衡关系,切实保护好耕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完善直接补贴机制,保护种粮农民利益
流通体制改革创新论文
1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了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变,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在此背景下,流通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流通要素的作用,通过加快流通创新促进新型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的发展,形成与我国市场体制、规模和结构相适应的、具有更高流通效率的新型商品流通体系;通过健全与完善流通规则,形成统一、公平与充分竞争的市场流通秩序。由此,“创新、规范”是新时期我国流通体制改革的关键。
与此同时,要全面、系统地研究流通领域发展的趋势与面临的问题,尽快制定流通领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流通领域发展提供明确的政策导向。
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流通体制改革已基本完成了从计划流通体制向市场流通体制的转变,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多元化、多业态、竞争程度不断提高的市场流通格局正在加速形成。但随着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流通领域的一系列变革,迫切需要以新的改革思路推进流通体制改革。
一、目前流通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以分散化、小型化、初级交易方式为特征的传统流通组织与经营方式仍占据着流通领域的主导地位
(1)流通组织化程度低,单体分散经营的流通主体所占比重较高。在全国1300多万个流通主体中,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在全部流通主体中的比重高达93%。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解释,规模以上流通企业是指年销售500万元以上、职工人数在60人以上的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2000万元、职工人数在20人以上的批发企业,这些企业仅有11000多家,占全部流通主体比重不到1%,其中销售额上亿元的大型流通企业仅为200多家。
透析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若干问题
摘要:流通在湖南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农村流通业的落后现状都要求根除农村流通体制的弊端,深化改革,构建起城市和农村、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动、高效、畅通、有序的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目标,关键构建一个以农户为中心的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系统性框架,深化农村流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农村流通方式创新、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湖南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现代市场流通体系
一场百年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突如其来,来势凶猛,将全球经济逼入“弯道”,湖南省也受到严重影响,面临严峻考验。关键时刻,湖南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化“危”为“机”,抢抓机遇,不仅要保持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还要“弯道超车”,科学跨越,要实现“弯道超车”,关键是要拉动农村内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流通业在引导农村生产、拉动农民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近年来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湖南省初步构建起以县域商业网点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范围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目前全省乡、村连锁店铺已经发展到了7000多个,建设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70多个,引导3万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业。2008年,湖南省市场消费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00亿元,增长22%以上。2009年计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必须有力地拉动农村内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一、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流通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城市发达的流通业相比,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依然落后,因此,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粮食局流通体制活动方案
粮食企业改制,使粮食部门由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彻底解决企业改制以来粮食部门政企不分,企业经营机制滞后等难题,根据《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的文件精神,为切实转变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履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赋予的职责,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创新和建立现代企业机制,实现国有资产有效增值,促进粮食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县领导指示精神,通过借鉴邻县经验,结合我县粮食系统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转变职能,政企分开,切实履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职责
认真落实(国发[2006]16号)、(赣府发[2007]6号)及(九府字[2012]10号)关于完善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政策措施的意见精神,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的要求,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加强对全社会粮食市场主体的指导、监督、检查和服务的职责,负责对国有粮食企业进行资产监督、领导班子管理与考核政策性业务的管理与指导,不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为切实理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与国有粮食企业的关系,自方案实施之日起,县粮食局除履行粮食收购经营主体入市资格审核,社会粮食流通统计,保障社会粮食安全,维护粮食市场秩序等《条例》赋予的职责,一律不直接参与和干预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实现人、财、事物脱钩,全面实行政企分开。
1、组建收储公司。现行粮食收储公司与国家粮食储备库、军粮采购供应站、粮油质检站实行四块牌子一套人马。粮食收储公司对国家粮食储备库实行委托经营,同时承担粮食局对军粮采购供应站、粮油质检站的授权管理。现粮食储备库并入国家粮食储备库。粮油质检站其挂编人员、提前退休人员列入粮食收储公司统一管理。
2、理顺人事管理。粮食局只负责聘用粮食收储企业负责人,原有企业聘任职务自方案实施之日自行解聘。企业现有聘用职工自方案实施之日起全部解聘,退还原返聘风险金,粮食局不再统一聘用。企业员工的聘用由企业单位视经营需要和经济状况自主聘用或雇用,实行一年一聘或按时雇用;属聘用人员由企业单位与返聘人员签订劳动合同,报粮食局审核备案。粮食局机关现有企业聘用人员,全部退回原企业单位。企业2001年6月改制前退休人员由退休时所在单位负责管理;改制被买断身份后至现在办理的退休人员,在未纳入社区管理和社保部门接管之前,由原单位上报收储公司代办调资等相关手续,但调资等相关手续费用由本人负担。企业提前退休人员在未正式办理退休手续前,由收储公司统一管理,正式退休后仍由原单位负责管理。企业改制职工人事档案移交县人才中心管理。
3、内设行政执法队。为认真依法履行粮食监督、检查职责,按照《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履行维护粮食经营消费者权益,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粮食流通秩序及粮食收储活动中案件的查处等工作,根据国发[2004]17号及赣府发[2006]16号文件要稳定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队伍,完善粮食行政执法体系,妥善解决其人员、编制及经费问题的精神,设立粮食行政执法队,为股级单位,列全额拨款事业编制,定编5人,其人员从长期在粮食局机关工作,未能进入财政编制管理的事业编制人员中择优录用。
农村流通体制改革论文
[摘要]流通在辽宁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突出地位和农村流通业的落后现状都要求根除农村流通体制的弊端,深化改革。为构建起城市和农村、工业品与农产品双向流动、高效、畅通、有序的农村现代市场流通体系目标,辽宁农村流通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村流通组织创新、农村流通方式创新、农村流通政策手段创新、农村流通管理体制创新。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制改革
前言
流通业在引导农村生产、拉动农民消费、稳定物价、吸纳就业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先导性产业。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村商务信息服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辽宁省初步构建起以县域商业网点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覆盖全省范围的新型农村流通网络。目前全省乡、村连锁店铺已经发展到了6000多个,建设改造农村商品配送中心70多个,引导3万多农民从事商品流通业。2006年,辽宁省农村消费市场全年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62.2亿元,同比增长15.9%,有力地拉动了辽宁省的农村消费。
一、深化辽宁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由于“重生产轻流通”思想观念和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流通业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缺乏应有的重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城市发达的流通业相比,辽宁农村流通业的发展依然落后,因此,农村流通体制改革任务艰巨。
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一、巩固“两放开一调整”的改革成果,进一步完善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
1.全面、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各项政策的核心内容。去年,我省在全国粮食主产区率先实行“放开粮食购销市场,放开粮食收购价格,调整粮食补贴方式”改革。今年,国务院在总结经验、完善政策的基础上,作出了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的重大决策。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放开收购市场,直接补贴粮农,转换企业机制,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有利于发展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必须正确处理好放开粮食收购市场与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关系,确保粮食供应,保持粮价的合理水平;必须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加强市场监管的关系,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必须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的关系,继续发挥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放开收购市场与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切实保护好耕地,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各地、各部门要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正确把握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精神实质,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2.进一步转换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今年,为了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已经公布了早籼稻、中晚籼稻和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格。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遵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制定的政策,由指定的粮食企业按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不得压级压价,损害农民利益。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充分发挥在粮食收购中的主渠道作用,引导其他经营主体按最低收购价积极收购,确保种粮农民增产增收。
3.大力推进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继续支持和鼓励省内符合条件的各类经营者参与粮食收购和经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购销大户和农村致富带头人从事代购代销、批零业务,促进公平竞争,搞活粮食流通。
4.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继续办好农村集贸市场。重点扶持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建设,力争用1-2年时间使之成为辐射全国、功能齐全的大型区域性批发交易市场。依托省粮食批发交易市场,引导企业入市交易,提高交易透明度。鼓励粮食经营企业积极稳妥地涉足粮食期货市场。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大力发展粮食统一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清理和取消各类不利于粮食流通的规定,禁止各种形式的粮食区域性封锁,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
5.继续发挥国有粮食企业主渠道作用。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要发挥仓储等方面的优势,面向市场,转换机制,增强竞争力,模范地执行国家粮食政策,在粮食收购、掌握粮源、保障市场供应和服从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等方面发挥骨干作用。各级政府对国有和国有控股的粮食购销企业在政策上要给予必要的扶持。
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有关部门:
根据《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07号)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17号)以及市政府《关于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渝府发[**]94号)精神,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有利于种粮农民增收、有利于粮食市场稳定、有利于国家粮食安全的原则,结合我县粮食流通工作的实际,进一步推进我县粮食流通体制和国有粮食企业改革。
一、总体目标
我县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充分发挥市场化机制在配置粮食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健全粮食购销市场化机制,实现粮食市场主体多元化;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发展,转换经营机制,增强企业造血功能,实现购销企业与加工企业联合重组,组建国有控股的粮油有限责任公司,发挥国有粮食企业的主渠道作用;切实转变和加强粮食行政管理职能,加强对粮食市场管理,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建立粮食行政首长分级负责制,逐步建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县实际的粮食流通体制,确保我县粮食安全。
二、主要措施
(一)进一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本着国有资产不流失,银行债务不悬空的原则,实行政企分开,推进兼并重组,消化历史包袱,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更好地发挥主渠道作用。
流通体制改革对策研究论文
我国流通体制的现状与主要问题
(一)政府干预强化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流通体制,国有商业一统天下,几乎对所有产品实行统购包销、计划分配、层层调拨,产品按固定产地、固定渠道、固定价格、固定销地进行流通。伴随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商品流通渠道突破了原来的部门分割、纵向分配、内外贸脱节和排斥非国有商业的格局,形成了多成分、多形式、多样化的市场结构。国有商业、集体商业、联营商业、外商投资商业、私营商业以及个体商业等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流通企业在共同竞争中稳定发展。
但是,流通领域计划经济的痕迹仍未完全消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一直充当着管理市场的全能角色,承担了主要的经济管理职能。在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以后,由于历史原因,政府的经济职能并没有完全取消,而是大量保留于市场之中。特别是在流通领域结构调整和加入WTO以来,各地出现了许多政府导向的国有及国有控股流通企业重组和兼并,形成了一些大型的流通集团,而对处于弱势群体的中小流通企业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这些大型的流通集团不仅享有优越的政策优势、政策资源,违背市场机制优化配置资源的规则与要求;而且继续强化了国有流通企业与多元化流通主体之间的不平等竞争。
(二)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调控方式仍然带有运动式特点
二十多年的流通体制改革一直以强化流通企业所有制的多元化和转变经营方式为主,原来所有制单一的流通企业逐渐走向股权多元化,有些甚至成为公众上市公司。流通领域的经营也由原来的以单店经营为主,变为以连锁经营为主。但是政府对流通领域的行政管理方法仍然与计划经济如出一辙。流通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乃至政府主管部门)对流通企业的管理仍保留着明显的计划经济的痕迹,在商品质量监督上,存在着对国有商业较严、对非国有商业较松的情况。政府对流通企业的扶持或干预也主要针对国有企业,运动式的检查、自上而下的工作部署等等主要对象都是国有企业,而对外资企业则采取相对宽松的政策,国有企业的合法权益渴求健全的法制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