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体系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1:20:4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通体系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流通体系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六个问题,提出了尽快制定农村流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力度,加快农村现代消费品网络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积极发展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流通体系;问题;对策

农村流通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流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先导”作用。进一步搞活农村流通,繁荣农村市场,对促进农民增收、引导农村消费,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建立农村现代流通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是广大农民的企盼。

一、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查看全文

商贸流通体系激活农村经济研究

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发展概述

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与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发展,我国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较2015年上涨8.24%,2016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30元,同比增长9.83%,具体如图1所示。2016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61625.05万吨,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自2014年起就下降到3:1以下。总体来看,农村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构成主体。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产业体系构成主体主要是农村中的生产者、商贸流通企业、零售商贩、消费者。农村中的生产者是商贸流通体系的主要参与主体,他们既是整个流通体系的供给者,也是生产资料的消费者,农产品企业往往肩负着生产者与流通者的双重职能,是农村商贸流通体系能否有效运作的关键因素。商贸流通企业是构建商贸流通体系的主要环节,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的生产活动是以农民个体经营和小型企业为主,难以联合发展形成自己独立的流通体系,往往只能借助第三方流通企业来沟通上下游企业,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企业获取原材料的主要方式是向农户收购农产品,加价销售给下一级中间商或消费者,而我国农村的商贸体系中往往存在着多级的中间商,导致流通效率低下,并且存在中间商压价的现象。零售商贩的存在与我国小农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对市场的反映非常灵活,且能够通过自己与村民的关系来降低流通中的阻力。消费者是流通的最终环节,在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中,农民具有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双重身份,农村商贸流通企业通过将城市的工业制成品销售到农村从而满足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商贸流通产业是与社会物质生产相独立的行业,是沟通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桥梁,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商贸流通产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农村商贸流通产业是指各类农产品等通过资源共享的流通网络实现商品迅速的贸易与流通。与城市商贸流通体系相比,我国农村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具有更加明显的复合化特征,为便于分析,可将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类,如表1所示。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全面发展可以有效节约农产品的流通成本,提升农产品的流通速度。随着我国城乡协同发展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建设将逐步向农村转移,我国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随着农村经济体系改革进程的加快,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业发展迅速,特别是电子商务产业的发展极大促进了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繁荣。截至2017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数量达到2.01亿,占全国网民数量的26.7%,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上升至34.0%。2016年我国农村网购市场规模达到4823亿元,同比增长36.6%,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迅速且空间巨大。虽然我国农村龙头企业正在部分崛起,商贸流通体系也在不断地完善,如图2所示,但是由于我国存在城乡发展的固有差距,因此相对于城市地区,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明显的问题,因此如何完善农村商贸流通体系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制

商贸流通业发展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作用机制,见图3所示。农产品运输设施。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产品运输设施的数量,提升农产品运输的效率。进一步地,高效的运输设施可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扩大农产品的流通范围,提高销量进而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商贸流通产业基础运输设施的完善可以极大地提高流通运输的专业化水平,提高生产效率,进而节约成本,增加农业生产产值。农产品交易设施。农产品交易市场主要分为农产品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二者协同运作从而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产品交易市场是农产品流通产业的核心,农产品通过流通才能在市场上实现其价值。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从生产者到零售商的关键,直接决定其流通效率,零售市场也决定了农产品从零售环节到消费环境的效率。现代商贸流通产业可以提升交易的效率,沟通农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加快流通速度,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增长。农产品储存设施。农产品的储存设施将会在由于自然原因等导致农产品产量不稳定使得市场上供需关系错配时存储农产品,从而调节农产品的市场供应量,稳定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同时,农产品的储存设施还能通过对农产品的专业有效保存,延长农产品的储存期限。因此,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农产品储存设施的建设与农产品储存技术水平的提高,平衡农产品市场的供需关系,保障生产商的收入来源,稳定农业经济的增长。

我国农村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流通环境相对落后,网点集中度低。由于农村居民相对于城市居民购买力水平较低、需求较为分散且存在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而且农村的流通成本更高,因此在市场化手段下企业进入农村流通市场的动力相对不足。而农村“重生产、轻流通”的顽疾在短时间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流通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多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农村商贸流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商贸流通环境相比城市较为落后。同时,由于我国很多农村地区长期缺乏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地理分布上的分散,农村的商贸流通企业往往呈现小作坊的形态,难以形成广泛的市场覆盖,而商贸流通网点分布密集度低,大量农产品缺乏顺畅的销售渠道,也使得城市的工业制成品无法及时地销售到农村。同时,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农村的社会化与专业化程度较低,无法提供更高层次的增值服务,使得农村商品销售主要依靠供销社这一渠道,农村商贸流通市场逐渐演变为个体经营者主导的局面,使得产业集中度偏低,产业竞争力较低。产供销不畅,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流通体系。目前我国农村商贸流通体系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供、销脱节问题,其具体表现在农村物流环节的脱节与价值链的不均衡。商贸流通体系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居民生产生活的物质资料得以满足,且提供高效便利的物流通道。但农村商贸流通体系产、供、销不畅在增加了物流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商贸流通效率和农民收入,不利于供需信息的传递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物流与营销网络不健全,生产资料的销售网点不具有专门性和专业性,加之规模偏小、设施简陋,致使农村地区的供需出现脱节。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农村商贸流通体系的发展应着眼于全局,与城市流通体系相融合。我国目前大部分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都相对较低,短时间内无法实现两者的流通便利化。商贸流通方式与流通业态有待提升。前我国农村零售业态的结构还相对单一,传统的商贸流通方式在农村仍然占据主要地位,普遍缺乏对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视,在商贸流通的建设与网点布局方面缺乏系统专业化的规划和引导。不同于城市以大型商贸流通网点居多,农村地区个体经营居多,经营能力不强,规范化与组织化程度不高,业态定位不够明确。因此,消费不安全、不方便、不经济仍然是农村居民消费过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目前我国农村市场所实行的连锁经营的交易额仅占农村总交易额的10%,42%的农户选择自产自销模式,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不足3%的农户通过订单销售。农产品生产和销售的风险高,流通渠道的损耗大,增值能力较弱。在交易方式方面,电子信息技术等在农村零售业中应用还相对较少,商贸流通产业很难进行进一步的升级发展,出现了相对单一、落后的格局,较大制约了农村商贸流通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查看全文

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

一、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村流通体系主要包括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农副产品流通体系、农村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和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等方面。近年来,随着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逐步落实,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加快,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产品购销体系初步建立,农村市场日趋活跃,涌现出了一批拥有著名品牌的流通企业。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进一步提升,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和小型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产品交易由过去的传统集市贸易扩展到专业批发、“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农产品综合市场、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迅速;农资连锁配送发展势头较好,分销、直销、超市、总、总经销等多种经营模式蓬勃发展。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相关龙头企业,构成了农产品流通的主体。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城市流通体系建设相比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仍然比较落后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农村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而且,由于交易方式落后,流通技术滞后,导致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环节上的损失率较高。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城市商业网点布局已经制定了整体规划,但由于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缺乏足够的认识,重视不够,造成农村商业网点整体规划缺失。

查看全文

农产品流通困局与流通体系构建

摘要: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陈旧,引发了产销脱节、农户利益难以保障、流通关系不稳定等问题,无法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相适应,无法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重构农产品流通体系必须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本文着眼于“全产业链”视角,在构建农产品流通运行机制的基础上,从企业、流通、食品安全三个维度进行阐述,提出了构建一体化流通链条、整合流通资源、建立信息交易中心、实施供应链逆向调控等创新路径。

关键词:全产业链;农产品流通;维度分析;体系构建

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分析

全产业链的内涵分析。中粮集团在2009年率先提出了“全产业链”战略,即实施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各环节的协同管理,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实施业务协调与系统控制,保障农产品的均衡供给、稳定价格,实现农户与消费者的“双赢”。这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且全产业链与流通模式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都是实施产业链的系统管理、有效管控。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运行的特点。全产业链强调“全”字,即对产业链的全面整合。打通农产品流通产业链,理顺流通渠道,构建完善、高效的运行机制,尤其是以消费需求为导向,强调市场供求平衡。其核心就是对产业链的全面掌控,协调产业链上各主体的关系,构建质量责任追溯体系,延伸产业链、提升流通效率、提高价值的增值效率。全产业链视角下农产品流通模式的运行特点:第一,流通成员间组建企业联盟,以协作为目标,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构建长期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第二,构建利益共同体,产业链上下游各环节实施纵向一体化,追求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第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的交互使用,利用信息技术为成员间沟通架起“桥梁”,实现信息畅通交换。第四,构建产销一体化体系,以消费需求为导向,以销定产。第五,规避各种流通风险,掌握市场需求动态,避免滞销、“卖难”和“贱卖”。

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面临的困局

我国农产品产业链条较长、复杂繁冗,导致市场反应速度慢。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多样,主要有六种(见图1),从各自所占的比重来看,依旧沿用传统流通链模式,占比达到68%。近年来,虽然直采流通模式、一体流通模式有所发展,但占比依旧较少,分别为5.4%、3.2%。传统流通链模式下,链条较长、环节较多是最大弊端。农产品从田间至消费者需要经过多个环节,如收购、运输、批发等,成本层层叠加,导致农户利益被严重挤压。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流通成本过高,达到全球平均水平的2-3倍,这也成为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症结所在。流通链条过长,导致市场供需不均衡。近年来频频出现了滞销事件,“蒜你狠”、“姜你军”现象时常发生,如2016年8月河北保定易县50万斤李子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葵花子遭遇低价格困境等,信息不对称、市场反应速度慢,导致小农户利益受到巨大损失,严重打击种植积极性。除此之外,产业链各环节衔接不紧密,农产品面临“卖贱”、“买贵”的困境,农户利益不能得到保障,而城镇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流通成本高、损耗率大。我国农产品流通模式大多组织化程度低,如图1所示,传统流通市场占比最大且组织化程度最低,处于无序、低效的状态。这也是“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农户大多较为分散、种植规模小,在流通链上缺乏话语权,在自产自销模式下更是扮演着初始物流的角色,导致流通成本过高,由于农产品量少,流通主体往往会因“凑单”导致鲜活产品损耗率较大。据中国农产品市场协会调研显示,我国农产品的损耗率在3%左右,部分鲜活产品的损耗率甚至达到5%,而国外这一比率仅为1%-2%。农产品流通领域缺乏核心、龙头流通组织,尽管农产品种植地区已开始组建成立专业合作社,但通常规模较小、专业程度低,无法有效整合、打通产业链,难以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尤其是当前“调结构、促改革”背景下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标准化体系,缺乏核心、龙头组织的带领,导致现代农业发展仍旧陷入小生产、弱流通、贵流通的困境。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导致流通效率难以提升。我国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不合理主要体现于三个层面:一是批发、农贸市场布局不合理。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将种植、收购的农产品运输至批发市场,就近买卖能够节省流通成本、提升流通速度,但受行政区域划分的限制,地处县域边界的农户或专业合作社就只能选择较远的路线运输至本县、市的农贸市场,这种“舍近求远”的农产品流通节点布局模式,导致流通成本大幅上升。二是城市网点布局不足。尤其在大城市中,通常将批发、农贸市场设在城市外缘地段,尽管从农户、专业合作社的角度来看,缩短了运输距离,但受城市交通堵塞的影响,农产品堵在了“最后一公里”。三是“多头管理”现象严重,制度成本较高。农产品进入批发、农贸市场,面临多个部门的监管,费用繁多,如管理费、进场费等,增加了流通成本,也加大了价格波动。我国农产品的流通面临着优惠政策落实不力的困境,盲目的市场调节也加剧了农户的利益风险。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陷入“增产不增收”的困境。我国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建设滞后,导致农户无法及时获取市场需求动态、价格信息,盲目地选择种植品种,在丰收季节,大量同品种的农产品纷纷涌向市场,往往造成供大于求,农户不得不承担“增产不增收”所带来的巨大损失。在农产品流通产业链上,农户、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消费者等都相互独立,产销关系难以把握,频频发生的滞销案例更是打击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如2016年5月海南省文昌市西瓜严重滞销,原因主要是多地西瓜增产,与广西、山东西瓜“撞期”,导致价格低迷,收购价格一度跌至0.6元/公斤,后通过政府、社会各界通过网上信息联系收购商,销售情况逐步好转,且价格也上涨至2元/公斤。这个案例再次说明建设农产品信息化交易中心的重要意义,它将有助于农户掌握市场信息、提升话语权,也规避了流通的盲目性、价格波动风险,能够提高流通效率,促进绿色流通的加速发展。

查看全文

民族地区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需要流通这一媒介组织协调才能有效发挥作用并推动其发展。民族地区由于流通观念落后、流通人才缺乏及生产资料流通不畅等原因造成流通体系不完善进而影响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需要高度重视流通,加强人力资源流通体系和生产资料流通体系建设,构建适宜于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流通体系。

关键词:生产力;流通;人力资源;生产资料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重大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也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物流服务体系的具体措施。中央把流通作为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这样一个高度提出,这不仅是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的重要举措,必将对以农业为传统产业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重大影响,也必将促进民族地区生产力的发展。

一、生产力系统视角下的流通

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的,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必然或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人和自然界发生一定的联系,这一关系体现为生产力,也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二是人们相互之间发生一定的联系,这一关系体现为生产关系。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中,生产力不是任意因素的杂乱堆砌,而是特定的生产力因素在特定的关联方式下运行的有机系统,它是一个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统称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进行物质生产所必备的物质条件,在生产力系统中,劳动者是人的要素,生产资料是物的要素,两者均不可缺少。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生产力三要素需要一定的组织和一定的协调度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在谈到工场手工业时指出,由于“分工通过手工业活动的分解、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造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同时马克思指出:“劳动力只有表现出来才能实现,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发挥出来。”这些都说明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分工,而在分工中需要各要素的协作,需要“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只有将生产力诸因素合理地联结起来,才能确定生产力系统运动的方向,创造出新产品和新的生产力。在社会生产中,在劳动数量、质量和劳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体劳动者所能发挥的作用之大小,决定于生产资料的整体质量和整个劳动力组织的状况,在生产过程中要根据工种、劳动者的素质确定劳动者的数量,否则就不能充分发挥每个个体劳动者的作用,甚至会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阻碍。同样,生产工具是人们认识和改造劳动对象的物质武器,它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必须与劳动者的数量和结构相协调才能充分发挥作用,这就是说,对生产工具也必须进行合理的安排。就整个社会经济活动而言,更需要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对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活动进行合理布局,协调各方关系。在存在社会分工的前提下,劳动者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往往需要交换才能获得,生产资料交换场所和行为构成了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是生产资料交换的场所及其活动的总和,是组织供、需单位集中进行生产资料商品交易活动并提供咨询服务和管理的场所或交易中心。同样,高素质的人才有赖于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通过人力资源的有效流通才能得到。所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先进的生产资料和高素质的劳动者当然可以提高和发展生产力,但先进的生产资料和高素质的劳动者都需要在生产资料市场和人力资源市场中通过流通得到满足,如果没有流通,先进的生产资料与高素质劳动者就无法紧密联系在一起。可见,生产力要发展,各实体要素之间必须自然联结成一个系统,而流通正是联结这些因素并形成生产力系统创新功能的前提。生产力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可比作生产力的细胞,而这些细胞是通过流通这个创新手段使他们成活并发挥作用,形成一个新的生产力创新功能系统。所以,从发展生产力的系统角度看,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让构成生产力的三要素协调、和谐,如果没有适宜于自己发展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有再高素质的劳动者也不可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技能,也不可能使生产力得到较好的提升,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反之,再先进的生产资料,如果没有满足其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来使用,也不可能发挥出生产资料的应有功能,成为“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些情形的存在都不可能很好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

二、民族地区生产力系统视觉下的流通

查看全文

农产品CSA电子商务流通体系探究

摘要:现今,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本文通过研究农产品CSA电子商务流通体系中消费者与农民对生态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协同效应,促使公众层面和政府层面重视农产品CSA电子商务流通体系的构建和推广,试图破解生态难题,以促进村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

关键词:农产品;CSA;经济协调效应

为了确保食品安全,不少消费者倾向于采取直接订购农村熟人放心农产品,或者主动找到一些乡农,请他们代为用生态方式种养。但是,农产品卖难和买难现象仍然普遍存在。例如,湖南的农众网、搜农坊等都是以社区拼团为基础的社交网购平台,一定程度上做到了将生鲜源头直达社区,但是这些平台仅仅是以零散消费者需求为驱动,采取到农村收购农产品的方式,消费者没有集群化,农产品没有规模化,从而未能形成规模效应。通过研究农产品CSA电子商务流通体系中消费者与农民对生态农产品买卖的经济协同效应,促使公众和政府层面重视农产品CSA电子商务流通体系的构建和推广,试图破解生态难题,促使村镇调整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国外学者对农产品流通研究得比较多,体现在对农产品供应链和农产品物流以及农产品营销渠道等订单农业相关的研究上。JasonHenderson(2004)指出农业村民开展网络电商行为的核心是运用互联网工具能够对农民服务的程度要较高。对于农业经济合作形式运用市场的研究,MasayukiShiraishi(2005)则用严肃的态度指出农村商贸集市对日本国家农业镇上拳头农产品销售的影响,结果显示提升了经济化程度;EvaFernández(2014)通过探讨13个国家在1930年前50年间国家开展这种形式的程度,结论是农业农村合作社的合适存在形式与当地农业经济增长以及农民呈现的实际经济状态有关;I.B.Suryaningrat(2015)通过对印尼木薯这个产业的调查分析,指出木薯农业供应链农业经济合作社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内有关农产品流通的研究也颇为广泛,多为关于订单模式和直销模式的研究。梁海红(2012)认为在农产品和超市、社区餐馆进行对接的形式上开展创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产品买卖信息不对称问题。杨跃之(2016)认为互联网+这种网络交易的便捷性,可以对农村供给侧改革和精准扶贫施策的实现带来帮助。彭育松,黄福华等(2017)提出在国内主流的电子商务买卖平台上发展农业农村产品衔接买卖技术,可以提高网络购物者对农产品销售的认可度,是发展鲜活农产品流通的高效路径。CSA是CommunitySupportedAgriculture的英文缩写,常翻译为“社群支持农业”,是指一群消费者组成的“社群”,将消费者与农民更直接地进行对接。利用电子商务建立流通渠道,消费者可以获得放心的农产品,农民可以提供原生态的农产品,形成规模经济效应。目前国内针对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研究在“直销配送”模式以及“订单销售”模式上居多,这些模式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但是这些模式缺少理念驱动与技术指引,难以传播复制。整合对农产品健康安全信任度需求的消费者,构建消费者与农民群体的战略联盟,倒逼农民注重产品质量和生态健康,进行集约化生产,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无形资产协同等四个方面。

一、管理协同效应

消费者社群和农民农场及企业构建协同网络,是指消费者社群和农民农场及企业共同搭建管理平台,信息共享,可以节约管理人员和管理层次,进一步提高企业和消费者的投资积极性,使农产品有针对性地对应消费者,建立按需种植的订单协作关系,从而建立起无形却又非常实际的战略联盟或参股运营的模式。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可以助推这种方式的实现,微信群、QQ群、抖音、快手等可以使得这种战略联盟以较低的成本得以组建。社区、村镇可以组织城市社区消费者与村镇农产品建成集群,农产品输出方还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建立粉丝群体,这种即时媒体大大便利了供需双方的关系协调。管理协同效应可以解决资源如何配置、人力资源如何有效的衔接,减少因为营销人员的配置浪费。管理能力的转移就是要使农业农产品的种植方——农民在没有能力去进行管理或获取管理资源的时候,共享这种模式带来的管理效率的提升。首先,农产品网络销售渠道有了更好的依托。农民既要种植种养又要探索网络销售,进行管理能力提升,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难度和负担。有些农产品的公司或农民虽然发展较快,但是由于受地域、交通等影响,人才的缺乏仍然是发展瓶颈,而专门引进人才对企业或农民个人而言,成本也是难以承受的。通过发挥CSA构建的这种管理协同效应,却可以令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其次,单个的消费者与分散农户要通过一对一的签订订单式需求,这也是非常庞大的管理资源浪费问题,实际上也是难以实现的。但是在这种战略联盟发生之后,以这种在消费者与农户构成的网络集群,约定式地开展,消费者遵从集群的约定就相当于接受农户的订单式问询,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管理资源自由流动且成本不大的问题。

二、经营协同效应

查看全文

二手车流通体系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已经富裕起来的中国百姓将消费目光转向了汽车,在市场需求拉动下,我国汽车工业已步入高速发展快车道,汽车市场异常活跃。国际汽车产业发展经验表明,兴旺的新车市场,必须建立在坚实的二手车流通市场基础之上,渠道畅通、运作高效的车辆新陈代谢机制是汽车市场整体健康运作的前提和保证。二手车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重要一环,它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汽车市场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二手车流通管理中还存在很多薄弱环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健康发展。加入WTO为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提供了发展机遇,如何抓住发展机遇,增强二手车流通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健康的二手车流通体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我国二手车市场的成长发展史

我国二手车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且随着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

回顾我国二手车市场发展历程,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1985年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国家对汽车生产、分配和消费实行计划管理,产量和保有量很低,党、政、军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为消费主体。因此,消费主体单一,在车辆的使用上基本上是从新车开始一直使用到报废,二手车交易极少,市场化交易方式尚未形成。

第二阶段为1985年至1992年,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过渡,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一部分先富裕起来的人们将目光转向了汽车消费,二手车流通需求开始出现,二手车交易量呈缓慢上升趋势。

查看全文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研究

内容摘要: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以高度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特点的全球数字经济时代,研究数字经济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作用和机理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微观-中观-宏观三层面为分析框架,从流通功能重塑、流通业变革、效率提升视角深入分析了数字经济助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机制。高效建设现代流通体系,需要借助新一轮的信息技术和科技革命发展态势,微观上要强化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流通职能和流通价值意识,中观上要加强流通体系各部分进一步数字化建设以及弥补城乡、区域间发展不均衡,宏观上要在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基础上,最大化数字经济增长潜能,实现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持续赋能。

关键词:数字经济;流通体系建设;流通功能;理论创新

我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转型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急需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入2021年,为实现畅通国内大循环、扩大国内消费、经济较快增长的目标,必须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整个2021年以及“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目标。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建设我国现代流通体系的必然需要。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型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使得数字科技开始渗透到现代流通领域的各个部分和环节,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点的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新产业。数字经济的发展为助推我国现代流通体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当前国际形势不明朗,国内进入经济新常态之际,更要把握新一轮数字革命发展机遇,聚焦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相关文献综述国内外关于数字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近几年,一方面主要探究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特征。裴长洪(2018)研究认为,数字经济是比传统经济更发达的一种新型市场经济形式,通过带动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我国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从而带来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增长。关会娟(2020)根据国际标准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并提出我国数字经济产业的具体划分情况。此外,探究数字经济的经济效应。唐要家(2020)研究认为,数字经济在供给侧、需求侧均具有明显的规模经济特征。张于喆(2018)研究认为数字经济给产业发展带来了深刻变革,主要体现在创新了产业发展内涵、扩展了产业发展空间、催生了产业发展新地带。杨慧梅(2021)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综上所述,现有研究不仅对数字经济本质进行了详细探究,而且进一步对其经济效应展开了深入研究,从而丰富了数字经济这一崭新领域。但是目前对于数字经济影响流通领域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因此深入研究数字经济对其作用的理论机制以及影响,将有助于我国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进而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机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经济融入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过程已经成为了必要趋势。本文认为现代流通体系主要包括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规制体系三大块,其中运行体系有主体,客体和渠道三部分;保障体系由环境和载体两部分构成;规制体系主要包括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本文关于数字经济的界定是从生产手段中的技术属性出发,强调数据信息和传送作为决定生产率的手段,代表先进生产力,这种技术手段通过渗透到经济活动中的各个板块,带来板块明显效率提升以及结构优化。本文拟采用微观-中观-宏观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数字经济赋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理论机制。数字经济重新定义了流通理论和流通价值,在实践层面通过对流通体系各部分的赋能,实现对现代流通体系的影响。在微观层面,主要聚焦于数字经济如何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消费者的生活方式,进而引起了经济活动(生产-流通-消费)发生能动性改变,形成流通起主导作用的新型生产关系,并最终重塑了流通价值,实现了以流通主导的经济活动价值体系;中观层面以运行体系、保障体系、规制体系各部分为分析主体,分析数字经济与其各部分之间的融合渗透、数字赋能,并最终使流通体系在数字经济的赋能下,形成了层次多样、运行高效、保障完善、规制有度的现代流通体系;最后,由于数字经济是一种综合、具有创新的技术手段,因此能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实现现代流通体系各部分协同创新,并带来整体效率提升。此外由于数字经济具有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特征,因此扩大了流通体系规模。

(一)微观层面上实现流通功能和流通价值重塑

查看全文

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论文

一、广西农产品物流的现状

(一)市场流通主体百花齐放,但是流通秩序很乱

一是他们大多是在自愿的基础上自由组合的,机构较松散,而且,大很多农产品市场季节性都十分明显,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决定什么时候进入农产品市场交易,导致农产品市场作为市场主要功能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二是由于市场的主体是由一家一户的农民生产者组成,有非常大的不稳定性和不可预见性,在实际运行中,成交规模小,交易方式落后;三是每一个市场主体都是以自己为中心很难形成合力,自然就缺乏竞争力。

(二)农产品流通体系有缺失

农产品流通体系最大的特点是:技术装备水平高,所采用的组织方式较为先进,是面向全球的农产品交易的平台,可以解决农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涉及市场和信息、中介组织和龙头企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农产品加工、包装和经营,以及市场检测和检疫等系列问题。但是,目前广西在这方面的建设,是比较落后的,主要存在有以下问题。

1.农产品物流信息闭塞,对市场指导作用有限。广西农产品物流的信息相对发达地区是非常落后的,体现在没有一个功能强大,连接广泛的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造成农民市场信息贫乏,当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时,农民抗衡市场的能力有限,只有盲目跟风交易,在市场上处于劣势地位,没有话语权,常常出现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农民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查看全文

粮食流通体系改制意见

一、不变和进步粮食综合出产才能,确保全市粮食供求均衡和粮价根本不变

(一)严厉执行《中华人民共和疆土地治理法》和《根本农田维护条例》,执行最严厉的耕地维护准则。疆土资本部分和农业部分要依法增强对农用地和乡村承包地的治理,不得私自将耕地改为种树、鱼塘等非农业栽种用处,严禁违法违规占用、破坏农田。要接纳实在可行办法,不变根本农田面积,加大根本农田建立和维护任务力度,不变和进步粮食综合出产才能。

(二)仔细落实对种粮农人直补政策,张榜补助规范、金额、兑现方法,承受群众监视,将直补资金真正补助到种粮农户。各级有关部分要增强对补助资金的治理和监视,严禁截留、调用。

(三)鼎力开展“订单粮食”,添加农人收入。要对峙以市场为取向,培养、引进优质、适销、高效的粮食物种,添加农人种粮的比拟效益。仁怀、习水、桐梓等地要实在抓好高梁、小麦的订单栽种,知足以茅台酒厂为主的白酒酿造企业原资料需求。要进一步丰厚和完美“订单粮食”的内在,积极探究市场经济前提下农人、企业双赢的长效机制。在“自愿、有偿”的前提下,追求促进地盘运用权流转的新路子、新方法,进步耕地的应用率和产出率。对种粮大户,要赐与重点培植和协助。

(四)依照省、地、县当局粮食事权划分,健全市、县粮食储藏准则和调控机制。在市级储藏粮4.4万吨和各县、区(市)依照2011年粮改确定的粮食储藏规划的根底上,依照“产区坚持3个月销量,销区坚持6个月销量”的要求,逐渐充分到位。要树立健全市、县储藏治理准则,做到严厉责任,严厉治理,轮换标准,数目真实,质量无缺。

(五)树立中长时间粮食供求总量均衡机制和市场监测预警机制。本年内,市、县要制订粮食应急保证预案,确定和落实粮食预警调控目标。粮食、农业、物价等部分要增强对粮食市场供求状况的监测剖析,执行粮食出产、消费、库存、价钱、信息的按期准则,把当局的调控落实到详细任务上。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