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通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20:45:00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通产业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流通产业工作计划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四大过程之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值实现的必经阶段。流通产业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窗口,也是促进生产、引导消费的重要推动力。随着科技进步、经济市场化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流通产业正在迅速地由从属产业转向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省正处在向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新阶段。从世界各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都经历了一个流通大发展阶段。**要在全国率先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流通产业的跨跃式发展。
本《规划》依据中央**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精神,从我省省情和流通产业现状出发,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流通产业的发展经验,提出**期间我省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相应的政策措施。
一、发展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流通产业借助市场先发优势,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等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为形成**区域特色经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取得的成就
供应链金融下流通产业发展研究
供应链金融的出现扭转了中国金融机构主导的供应链1.0时代融资局面,逐渐转变为以产业核心企业主导银行配合推动的2.0时代,以及涉及流通产业生产、物流、消费者与金融科技企业产业集群3.0时代的供应链金融服务时代,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四合一融合的发展模式。我国商贸流通产业供应链具有环节冗长、参与方众多以及资金需求旺盛的特点,这些行业特点成为金融机构对企业融资授信的阻碍,金融机构往往因为规避信贷风险选择放弃对这些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而供应链金融的出现通过将流通供应链信用共享实现对融资风险的有效控制,从而提高了商贸流通业运行效率,促进商贸流通产业体制机制的优化和升级。
供应链金融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应用
(一)供应链金融的含义。对于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在学术界与企业界并没有明确的、统一的定义,主流的观点是从企业和银行两个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进行了解释,从企业层面入手的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在核心企业主导的企业生态圈中对资金及成本的系统优化过程,从银行视角研究的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是银行为主导对供应链企业资金流与现金流的金融业务。由于我国目前供应链金融多是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业务,国内的各界学者大多从银行的角度对供应链金融进行阐释。归纳起来,本文供应链金融的概念可以概括为:以流通产业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为风险监控对象,金融机构通过对流通产业供应链交易结构和细节的掌握进行金融业务创新,实现流通产业整体的价值增值和风险控制的资金流动过程,通过实现供应链信用共享实现多方共赢。(二)供应链金融与流通产业发展的关系机理分析。以物联网与互联网为核心,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不断将供应链透明化,金融机构通过以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信用对象,管理供应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现金流,把单个上下游企业的不可把控风险转变为整体供应链的可控风险,通过多渠道立体获取整体信息,通过透明降低风险,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不管是对金融机构还是流通中小企,供应链金融将逐步成为取代传统融资的新模式。当前出现的供应链模式主要有:一是物流业核心企业的泛金融化,联合包裹公司UPS通过建立自身资金金融平台为服务客户提供信用证、票据兑付、垫付货款等金融服务,针对进口业务,UPS预付出口商部分预付货款,之后通过向进口商收取全部货款获得不需付息的货款差额,之后UPS滚动利用这些资金向客户发放贷款,协调整个交易的资金流与现金流;二是金融机构内部供应链金融业务降低信贷风险的业务拓展,金融链在流通产业供应链管理中不可或缺,银行通过不断渗入供应链的各环节参与流通供应链的整体优化,目前汇丰银行在全球范围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处于领先水平,在应付款融资金融业务方面的成绩尤其显著,而渣打银行在亚洲与非洲市场的产品发货前融资处于领先地位,此外有广东发展银行推出的物流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推出的“1+N”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三是供应链核心企业自身的供应链扩展,核心企业的渠道上下游很多是独立于核心企业的中小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阻碍供应链整体运转,核心企业有动力配合银行维持供应链整体的稳定性,银行为降低金融业务信用风险也愿意将核心企业拓展为整个供应链,为渠道伙伴提供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供应链金融服务。
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连锁化经营规模迅速扩张。截至2017年,我国零售连锁企业数量达到2537家,环比增长10%,2010年以来连锁零售企业规模不断扩大,门店数量、实体店营业面积以及从业人数等方面也随之稳步增长,如表1所示。2017年,百强零售企业线上零售销售规模增长了78.9%,远高于全国网上零售32.2%,部分连锁零售企业正逐步转化为全渠道零售商。另一方面,流通产业体系逐渐得到改善,零售企业业态和营销策略也在不断丰富,提升了消费者消费体验,结合互联网电商平台使得购物更加方便和快捷。(二)流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业态多元化发展。我国流通产业业态逐步从原来传统的单一业态向多元化业态转变,以零售业为例,越来越多的大型零售核心企业采取连锁经营主导的模式下选择购物中心与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店与专业店、综合超市与社区便利店等方式的多业态组合经营,这种新型业态模式结合线上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扩大了零售企业的经营规模,提高了企业运营效率,大大降低了企业的经营成本。另一方面,流通产业链发展出现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产品制造业与零售业的相互融合发展,大大降低产业商品流通成本,促进流通产业之间的融合创新发展。(三)新经济形势下面临更为严峻的融资环境。在传统的融资模式下,商贸流通企业选择的融资模式只有通过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的方式,而商业银行对企业的信贷支持严重不足。一方面是金融机构对流通行业整体信贷资金支持远远不足。根据国家统计局官网公布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2017年我国整体银行业借款总额高达69.2万亿元,而流向商贸流通领域中的贷款总额比例不足10%,近几年流通产业融资增长率处于平稳状态,如图1所示。以浙江省为例,2017年浙江省公布的金融相关报告数据显示,2009年以来,全省批发零售、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占整体信贷规模的比重维持在11%至12%之间,相比于对流通产业信贷支持规模高达40%的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我国金融机构对商贸流通业的信贷支持远远不足。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商贸流通业发展规模虽大,但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首先是流通企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信息化普及程度依然较低,企业经营成本处在较高的水平,导致流通企业盈利能力较弱;其次是流通产业内小型企业众多,服务模式趋向单一,物流服务缺少增值服务,自身无法形成较为便捷的物流服务;最后是企业经营规模分散化、小规模经营的特点使得企业无法为自身融资做担保,相比于其他经营规模一体化的行业而言流通企业信用水平更难以进行规范衡量,流通产业各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更弱,这些因素的存在会使得金融机构对流通企业的融资产生排斥,商贸流通企业融资成本变得更高,商贸流通产业融资难变得更为明显。
供应链金融对我国流通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推进粮食流通产业发展意见
一、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重要意义
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现代粮食流通产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有力举措,关系广大粮食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关系粮食安全及社会和谐稳定。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加快推进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推动全市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现代粮食流通网络
加快粮食流通仓储设施建设。各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把仓储设施建设与企业改革、产业布局调整、粮食产业园区建设结合起来。要合理调配仓储维修资金、国有资产处置变现资金和国有资产经营收益等,用于仓储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入,各级财政也要安排资金给予支持。到20**年底,各县市区都要新建或扩建一座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储备粮库。
加快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省政府出台的有关政策,制定相关措施,支持粮食产业园建设。各县市区要将粮食产业园建设列入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聚产业,加快发展。粮食产业园区建设应享受经济开发区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粮油主产地集中发展粮油加工集聚区,重点支持粮食产业园发展粮油精深加工,提高粮油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到**年底,各县市区都要建成一个粮食产业园区。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市粮油加工业总产值要达到60亿元,同时培育1-2个国家级和3-4个省级粮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2个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粮油品牌。
加快现代粮食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建立以城乡集贸市场和超市等零售市场为基础、粮食批发市场为骨干、粮食物流中心为载体、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运行规范的现代粮食市场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粮食集贸市场,重点扶持县级粮食现货批发市场,规划建设皖东南中心粮食交易市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等先进交易方式,创办“网上粮店”,创造条件发展粮食期货交易。
流通产业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
商贸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溢出作用
(一)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现阶段随着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国内第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信息数据:2015年国内产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发展,截至2015年12月底,国内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51%,同比上年涨幅2.4%,比第二产业高出10%。商贸流通产业的不断发展有效改善了国内的需求结构,较快地提高了社会就业率:2015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312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超出560万人,为567万人,帮助173万人解决就业困难问题,截至2016年3月份,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接近4.1%,为4.05%,较快完成了城镇新增就业超1000万人的目标。截至2017年3月,我国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达到85823亿元,较上一年涨幅10个百分点,城镇消费品的零售额较上一年度增长接近10%(为9.7%),达到73398亿元;餐饮的收入约9196亿元,较上年增加10.8%;而商品的零售额约76627亿元,较上年增加9.9%;乡村消费品的零售额超出12000亿元,同比上年涨幅11.9%。国内网上零售额总额超出14045亿元,较上年提高32.1%,其中实物商品网上的零售额为10674亿元,涨幅为25.8%,该数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2.4%,对于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项目中,衣食以及生活用品的涨幅分别为15.6%、17.7%以及30.6%。限额以上零售业单位中的百货店零售额较上一年增加4.5个百分点;而超市的零售额较上年增加5.2个百分点,、专卖店的零售额较上一年提高9.6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产品的发展,同时第三产业还为商贸流通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有利于缩短各产业商品的流通环节,有利于完善流通商贸体系建设,促进第三产业经济的快速增长。(二)提高市场经济的运作效率。商贸流通过程中商品的不断流通,有效缩短了商品的流通时间,大大降低了费用,能够有效提高经济的运作效率,商贸流通产业不断优化并整合资源配置,能够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各产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市场经济运作效率的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与社会资源,使得专业化的商贸流通企业内部分工体系得到完善,逐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商贸流通业链,集“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物流配送”为一体的新经营模式。充分利用电子标签、互联网或移动通信等技术发展商贸流通业,全面转型与升级,全面整合制造业生产环节,强化商贸流通产业的先导性,引领国内制造产业的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全面带动经济的稳定发展。(三)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与升级。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推进了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越来越多的劳动力转移至城市,提高了城市化水平,使得农业人口比例逐年降低,开始了工业主导的产业化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经济补充角色朝着经济主导方向转化,进一步发挥流通产业的聚散功能,不断引导消费,促进消费结构的升级与引导的合理化;经济的发展加快了流通市场的进一步分工,商贸流通产业链得到延展,进而对商贸流通产业链的整合发挥重要作用。
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的溢出影响—以浙江省为例
(一)浙江省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概况。2015年浙江省商贸流通产业不断发展,截至2015年12月底,浙江省的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已经超出6万亿元、全省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万亿元,平均涨幅为每年12.5个百分比,2015年全省年均实际的工业品产销率在97.5%左右。而住宿餐饮业和批发零售业的增加值占到该省2015年生产总值比率的11.5%。浙江省商贸流通业过程中,商贸流通企业的品牌营销逐层推进,同时生产企业的新设品牌连锁网点已经突破2万个,开设了10万家电子商务中小企业。由图1可知,浙江省2015年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9785亿元,同比上年涨幅10.9%,排除价格因素外涨幅约11%;根据经营地来看,城镇消费品的零售额为16523亿元,较上年涨幅10.6%,而乡村消费品的零售额为3262亿元,涨幅为12.4%。根据消费类型的统计,2015年浙江省商品零售额为1779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1%,餐饮收入为1988亿元,较上年增加9.8%。浙江省全省网络的零售额为7611亿元,较上年涨幅49.9%,而省内居民的网络消费为4012亿元,较上年涨幅39.6%。由此可知,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发展势头良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逐年上升,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二)商贸流通产业对浙江省第三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商贸流通业对浙江省产业结构的影响。截至2015年12月底,浙江省全年地区的生产总值(GDP)为42886亿元,同比上年涨幅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833亿元,较上一年度增加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为19707亿元,较上年度涨幅5.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为21347亿元,涨幅为11.3个百分点,浙江省第三产业经济对该省GDP的增长贡献率接近62.9%。截至2016年,浙江省全年生产总值(GDP)为46485亿元,较上年提高7.5个百分点,而第一产业的增加值为1966亿元,较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20518亿元与24001亿元,相比上年分别提高5.8个百分点和9.4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接近67%;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由2014 年的4.3∶45.9∶49.8变成为4.2∶44.2∶51.6,而第三产业的比例增加了1.8%;2016年浙江省人均的GDP约84000元,较上年提高6.7个百分点,2015年与2016年地区生产总值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对比如图2与图3所示。由图2、图3可知,浙江省社会就业中,第三产业总的就业人数占据的比重较大,同时第三产业承载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2016年该省商贸流通业的总从业人数突破了737万人,其中浙江省邮政业、交通运输;仓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的从业者分别是147.25万人、448.97万人以及146.01万人。随着第三产业的不断扩大与产业规模转型升级,有利于更多的消费者接触到商贸流通产业,进一步促进了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区域的居民消费率,保障当前流通业市场的有序发展,并及时做出调整。商贸流通过程中的信息、服务技术等生产要素流通越快,促进经济社会的作用就越明显,2015年浙江省信息经济的核心产业较2014年有了很大提高,全年核心产业的增加值为3310亿元,涨幅15.1%,占到GDP总额的7.7%,较上年增加0.6%。2015年全年人均实现GDP约77700元,涨幅7.6个百分点;该省全员劳动生产率近11.51万元/人,较上年涨幅7.7个百分点。商贸流通产业对浙江省社会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浙江省住宿、餐饮、零售、批发、仓储运输业全面发展,较好地吸纳了社会闲置劳动力,促进社会就业岗位,助推经济的繁荣发展。表1为2005-2012年浙江省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从业人数逐年增加的对比情况。截止到2013年年底,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就业总人数接近590万人,年均涨幅约20.3万人。2014年该省批发业就业人数超过650万人,该数值占2014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比重的近51%;商务服务业以及租赁业从业者年均增加10.03万人,2015年12月底,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的从业总人数接近822万(为821.23万)人,城市与乡镇商贸流通业总从业人数占该省第三产业从业人数的60.58%以上。商贸流通产业对浙江省消费的影响。商贸流通业作为衔接生产与消费的重要枢纽,对扩大内需、提高经济效益及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推进作用。截至2015年12月份,浙江省全年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约19785亿元,较2014年涨幅10.9个百分点,利用网络方式实现了零售额涨幅36.2个百分点,如图4所示。2015年全年商品零售总额约17797亿元,同比上年增长11.1个百分点,餐饮及住宿企业的营业额约2956亿元,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零售、批发企业的销售额接近82454亿元,较上年提高9.8个百分点。浙江商贸流通产业能够促进社会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发展,进一步发挥出对经济发展的全面带动优势。商贸流通业是支撑经济稳步发展动力源泉。商贸流通业作为支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能够不断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015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对该省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凸显:贡献率处于16.57%左右,该省的计算机软件、邮政业、信息传输业及交通运输仓储业的贡献率也有一定的发展,但远低于商贸流通业对经济的贡献率。此外,2015年浙江省的GDP提高8.0%、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5.7%,而65.7%当中的30.01%是通过商贸流通业发展带动而来的,尤其是餐饮业、住宿以及批发零售业所提供的贡献,具体如图5所示。(三)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经济溢出效应的途径。营造公平合理的商贸流通产业环境。政府部门应为商贸流通业的健康发展制定有效的政策,加大对财政税收法律法规的修订,进一步改善当前城乡商贸流通产业的市场与政策环境,更好地统筹协调发展商贸法规与各项制度,扎实推进我国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与创新。制造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准则,避免出现行业垄断或非正当方式阻碍、影响流通产业发展的行为,加快商贸流通业的转型与升级。增强商贸流通企业的帮扶,全面发挥财政资金的扶持与引导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国商贸流通企业朝专业化、规模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发挥流通对第三产业经济的带动作用。完善现阶段国内商贸流通的各项基础设施。完善商贸流通各项基础设施,加快城乡一体化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切实拓展商贸网络消费的领域,推进城乡物流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积极培育商贸农产品批发市场,不断完善城乡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逐步形成商贸流通网络,积极建设集物流运输、餐饮、休闲娱乐、零售、餐饮、产品仓储、运输、配送于一体的多功能商贸中心。此外,大力拓展配送站、社区便民菜市、快餐店以及便利店等服务站点,完善当前商贸流通的各项配套设施,不断发挥商贸流通业助推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注重商贸流通产业促进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商贸流通产业对第三产业经济的发展起到助推作用,通过发挥商贸流通产业的辐射带动与引导功能,快速促进第三经济及消费水平的提高。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仓储、物流、运输、餐饮、房地产、批发零售、科教文卫、信息技术咨询、金融、保险等服务业,不断提高社会从业人员的数量,通过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面增强商贸流通业的辐射功能,促进第三产业的稳定发展。加强商贸流通信息平台的建设,切实提高流通效率。为了提高商贸流通的效率,应加强商贸流通信息平台的建设,企业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借助电子商务以及营销信息网络平台,较快形成社会化服务及公共服务平台,确保流通平台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共享。通过大力发展物流基地、发展城乡商贸流通综合服务网点,进一步降低商贸流通的成本,有利于提升商贸流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商贸物流的运作效率,全面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永焕.流通产业链整合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4(32)
流通产业发展研究论文
一、中国流通业正处在产业化发展的起点上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年平均递增15.3%。1999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31135亿元,比1979年增长17.3倍。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使流通业自身及相关的行业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首先,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多种经济成份、多种经营方式、多渠道并存的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商品价格基本放开,市场在资源配置、价格形成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市场交易的透明度、开放度、公正性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第二,社会化组织化程度有所提高。一是连锁经营浪潮方兴未艾,我国从90年代初开始导入这种经营组织形式,其后便迅速演变为现代商业发展的主要形式。据不完全统计,到1999年底我国共有连锁经营组织1000多个,2万多家分店,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已约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5%。与此同时,我国商品批发市场体系已初步形成,成为重要的商品流通渠道。根据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在1999年联合开展的快速调查,截止1999年6月末,我国现货商品交易市场(含批发、零售交易市场)近6万个,1998年全国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总额为21086.8亿元,相当于当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2.3%和国内生产总值的26.5%。全国商品批发市场约9000家,占同期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的80%左右。全国已形成一批规模较大、辐射功能和带动作用较强的重点骨干市场。此外,流通主体正在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竞争实力逐年提高。目前我国各类商贸集团大量涌现,除传统的批发贸易商外,以海尔、联想为代表的一批生产制造商也直接进入流通领域,构建自身的营销网络和销售体系,实行工贸一体化经营,成为重要的流通主体。各类市场中介组织逐步发育,经纪公司、快递公司、报关服务公司、会计事务所、审计事务所等机构不断涌现,提高了商品流通的专业化与组织化程度。
第三,流通业的对外开放步伐加快。1992年中国政府在商业领域实行对外开放试点,到目前已有300多家外商企业以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沃尔马、麦德龙、家乐福等一些大型跨国商业集团先后登陆,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仓储式和会员制的大卖场等各种新的商业形式、业态和经营方式都已采用。外资商业的广泛进入标志着中国商品流通业已开始融入国际市场,外资企业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技术,促进了国内流通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带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各种业态的生命周期明显缩短,这使得中国的流通业现阶段发展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急速扩张性。
第四,流通的现代化开始起步。主要是商业设施投资的规模与建设不断发展,各种商品交易市场、配送中心、物流中心、加工储运中心相继建立,在流通中的作用开始显现,物流体系建设正在带动传统仓储业向现代物流发展。新的管理技术与管理手段的采用,使流通作业的自动化与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有所提高。电子计算机、条码、POS系统等现代信息处理手段逐步采用。流通业由传统的手工操作、柜台销售、经验性管理逐步转向专业化分工与规模经营,行业的资金与技术含量都有所提高。深圳、上海、天津等地已着手物流基地的建立,通过规划和多渠道投资形成新的产业优势。
国内流通产业组织构成完善以及政策抉择
一、中国流通组织结构的现状及缺陷分析
根据产业组织学的理论,流通组织就是商品流通企业市场关系的集合体。所谓流通组织结构,既是流通产业内部的资源配置结构及其关联性,也是流通产业内大中小企业间的相互关系格局。流通产业组织结构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内容。流通产业组织结构一经确定,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先进合理的组织结构将对企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不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将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组织结构将根据企业经营管理的要求适时调整,以适应发展的需要。不同类型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都将依据自身经营环境的变化而进行,有其特定的内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传统流通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包括调整流通产业所有制结构,打破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大力发展集体和个体商业,并允许工业自销、引进外资等,从而使流通产业组织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这无疑大大增强了中国流通企业的竞争活力,提高了社会流通能力。但就当前来看,传统体制下形成的“一、二、三、零”流通格局已经“网破线断”,而新的流通组织结构并没有形成,在流通产业组织中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在此我们沿用美国经济学家席勒的产业组织模式,即“结构——行为——效应”范式,对中国流通组织的现状进行分析。
(一)市场结构
市场结构是一国经济中市场和产业的特点及其构成要素,或者说,某个特定市场或产业中经营厂商所面临的环境,这种环境又可以通过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退出壁垒等指标来反映。一般市场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从而决定产业组织的竞争性质及效果好坏的基本因素。我们从产业集中、规模经济、进入壁垒三个主要方面来考察当前中国流通产业组织的状况。
1.流通产业集中程度低。据资料表明,1996年我国GDP中商业所占比例为10%,零售商业50强在消费品零售总额以及占全国零售总额的百分比分别是499亿人民币和2.45%,而美国则分别是17%、4910亿美元和21.4%,差距是明显的。不仅如此,我国流通产业的集中度还呈下降的趋势。1993年全国最大的100家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收入净额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3.6%;1994年占3.3%;1995年占2.9%;1996年只占2.7%。
2.没有规模效应。当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流通组织规模结构呈现非均衡发展的两种趋势。一种趋势是盲目扩张和片面追求大型化,造成重复建设和规模不经济。仅以大型零售商店为例,1995年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的有10家,到1999年为22家。而效益普遍不佳,1998年,全国100家国有零售商业企业中只有50%—60%的企业收支基本持平,而30%的企业处于利润下滑状态。另一种趋势是,一些流通企业的规模呈小型化发展。流通业所具有技术要求低、投资少、进入门槛低等特点,促使下岗人员、竞争力差人员纷纷涌入流通领域。大量小商业资本盲目扩张趋势使商业企业过度竞争、不正当竞争难以避免,导致流通领域的低效率、高成本和对城市公共资源的严重破坏。小型企业成为经济生活供应系统的主体,这显然不能与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相匹配。盲目扩张和小型化使商业的组织结构朝两极发展,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从下表可看出,中美最大的商业企业规模比较的差距。
政府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一、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商贸流通作为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纽带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先导性产业,是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血脉和神经,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发展与社会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我县商贸流通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是扩大消费、拉动生产、增加就业、增强城镇功能、保障消费安全、提升区域竞争力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生态型中等城市、跨入重庆市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二)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紧迫性。“十五”期间,我县商贸总量持速增长、商贸网点迅速扩展、现代商贸比重提升、行业管理不断推进,区域商贸中心已具雏形,但与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商贸流通规模较小,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聚合辐射能力不强等问题。对此,必须紧紧抓住移民搬迁、西部大开发等机遇,大力实施“商贸活县”战略,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不断提高行业发展水平和贡献。
二、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渝东北商贸中心为目标,以开拓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核心商圈带动、市场发展推动、休闲旅游联动、物流发展促动为基本战略,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大力建设培育市场网络体系、流通组织体系、监控保障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商贸流通现代化、规模化、规范化进程,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四)建设渝东北商贸中心的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到2010年形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基本框架,2020年建成渝东北商贸中心。建设渝东北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是:
流通产业低碳经济论文
一、流通产业低碳经济的SWOT分析
1.劣势分析
与其他产业相比,流通产业的集约度还不够高,随着能源消费水平、规模的日益提高、扩大,产业内部的流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原有供货、销货渠道被中断,高成本、低收益经济发展现状给流通产业带来了沉重的运营负累。由此可见,低碳经济诱发的“能源危机”,使流通产业的高频流通、低频经营模式遭到了重创。产业经济流通速度虽然加快了,但是由于低碳经济发展的约束限制,流通交易中的捆绑束缚成倍增加,生产资源被锁定,流通渠道减少、流通容量被压缩,使流通产业经济的能动性减弱。资料显示,巨大多数流通产业为摆脱低碳经济束缚,纷纷弃用高效交流通道,选择另辟蹊径,寻求高收益经营路径。
2.机会分析
当前经济结构、贸易规则正在变化,为避免高耗能、污染产业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沉重负累,国家也开始在其他产业领域中发展低碳经济,并给予了非常丰厚的政策优惠,世界市场为融合流通产业,也纷纷创建了低碳交易机制。因此,国家政策、国际环境,给流通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利润转让,开发新贸易关系,拓宽了流通产业经营规模,使其成为国家经济主体,拥有最先、最优发展权利。
3.威胁分析
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改革意见
各街镇乡人民政府(办事处),县府各部门,县属各厂矿、中学:
为进一步推进我县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和改革,全面提升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把商贸流通产业培育成为全县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根据市政府《关于加快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05〕62号)精神,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重大意义
流通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现代流通已发展成为现代经济的血脉和火车头。商贸流通业在促进生产、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已成为发展生产,促进消费,服务“三农”的助推器,成为决定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因素。目前,全县商品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流通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现代流通方式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成效明显,流通规模不断扩大。但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对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仍未根本转变,流通领域改革相对滞后,市场体系有待完善,农村市场开拓不力,流通现代化水平较低,消费环境有待改善,聚合辐射能力尚需增强。我们必须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
二、进一步明确商贸流通产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开拓市场特别是农村市场、扩大消费为主线,以深化商贸流通体制改革为动力,推进传统商业经营方式向现代流通方式转变,传统流通格局向大市场、大贸易、大流通转变;坚持发展商贸流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城镇化相结合,建设有形市场与发展无形市场相结合,培育大型商贸流通企业与搞活中小商贸流通企业相结合;加快市场法制监管体系、市场监测调控体系、商业信用体系等三大商贸流通市场环境工程体系建设,促进市场繁荣与规范市场行为、加强市场监测调控相结合,提升流通现代化水平和增强区域聚合辐射能力。
流通产业竞争力观点研究论文
内容摘要:流通产业落后的主要矛盾是企业规模小以及极度竞争。我国商品流通渠道的变化说明,以批发主导型的大型流通集团符合中国商品流通发展模式,必须根据企业与市场替代原理,进行集团内部企业组织模式和产业链的设计。
关键词:批发企业企业集团建设产业竞争力
流通产业现状
我国流通产业企业规模不经济影响流通产业规模升级,产业结构不合理影响商业生产力水平提升,流通产业落后的矛盾日显。《中国流通创新前沿报告》(2003)认为;“当前中国的流通业境遇尴尬。首先,由于忽视流通创新,忽视流通的天然职能,在时间上导致了国民经济运行中不断累积出巨额库存,造成了最大的停顿,最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占压了巨额的流动资金,致使数万亿元的流动资本竟然吞蚀掉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深化流通改革的重大课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短缺经济”转向“过剩经济”,商品经营转向资本经营,企业多种形式的联合、兼并、连锁、股份制改造成为改革的新的浪潮。魏杰(1999)认为,由以中小企业为主走向以大集团为主是中国企业大趋势。最具代表性的有大连商贸集团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连续合并了数十家商业企业,在全国500强中排114位。但是也有许多失败的企业。2002年1月王强的《企业失败研究》从经济学、管理学角度研究企业失败问题。但还缺乏企业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经济的进一步研究。
近年来,关于如何重新认识贸易(商业)作用和地位,引起国家领导人,政府部门和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我国的流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瓶颈”,特别是2005年流通产业入世保护期满后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加快商品流通速度,成了提高流通产业竞争力、提高我们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的一个决定因素。现有资料表明,我国流通产业内最大的企业规模不及国外流通巨头的3%,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显然无法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近日商务部提出,力争在5—8年内培育出15—20家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初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集团。其销售规模、盈利能力、网络控制能力将大大高于国内同行业平均水平,部分企业达到或接近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使这些企业在中国流通产业产生龙头带动作用并到国际市场上去进行竞争。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