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人员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9:05:0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流浪人员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街头流浪人员社会救助制度探讨论文
摘要: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我们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或身带残疾,或扶老携幼,往往引起路人侧目,他们只求能够讨得些钱维持生存。过去看到这种情况人们都会产生同情之心,现在却产生了许多厌恶心理。不只是因为影响了城市的风貌,根本原因还是担心上当,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可谓是专业乞讨者,甚至有为了博取同情而故意损害自己的身体。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及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利益,给真正需要救助的公民以帮助,势必要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给真正需要的人以救助,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街头流浪人员;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社会救助起源于历史上的慈善事业,现代社会救助是提供立法规范并制度化的社会政策,为了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扶助措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都是立足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安排。通常情况下,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受生活困难的脆弱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社会需要,采取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帮助社会脆弱群体。
2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现状
2003年8月1日,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关怀的“救助制”所取代。“救助”制度的建立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尊重与保障。然而新办法执行以来,以社会救助为职责的救助管理站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据了解,全国909家救助站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同时也遇到很多救助站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很多流浪人员面对救助站提供的救助表示拒绝。因为救助站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自愿救助、无偿救助,也就是说要提供救助首先要征得被救助者的同意,所以这些流浪人员来与不来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他们不同意也不能够强迫。另外,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浪人员属于职业乞丐——以乞讨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城市流浪人员政府救助机制探讨论文
摘要: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我们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或身带残疾,或扶老携幼,往往引起路人侧目,他们只求能够讨得些钱维持生存。过去看到这种情况人们都会产生同情之心,现在却产生了许多厌恶心理。不只是因为影响了城市的风貌,根本原因还是担心上当,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可谓是专业乞讨者,甚至有为了博取同情而故意损害自己的身体。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及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利益,给真正需要救助的公民以帮助,势必要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给真正需要的人以救助,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街头流浪人员;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社会救助起源于历史上的慈善事业,现代社会救助是提供立法规范并制度化的社会政策,为了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扶助措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都是立足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安排。通常情况下,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受生活困难的脆弱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社会需要,采取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帮助社会脆弱群体。
2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现状
2003年8月1日,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关怀的“救助制”所取代。“救助”制度的建立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尊重与保障。然而新办法执行以来,以社会救助为职责的救助管理站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据了解,全国909家救助站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同时也遇到很多救助站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很多流浪人员面对救助站提供的救助表示拒绝。因为救助站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自愿救助、无偿救助,也就是说要提供救助首先要征得被救助者的同意,所以这些流浪人员来与不来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他们不同意也不能够强迫。另外,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浪人员属于职业乞丐——以乞讨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流浪人员救助管理意见
区各有关部门、单位,各街道办事处:
为做好我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下简称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意见》(青政发[2006]48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对流浪乞讨人员实行关爱性救助管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做好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加大救治力度,对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各单位要充分认识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实行属地化管理原则,加强救助管理工作,保障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
(一)社会救助工作协调委员会统一协调辖区内的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工作。区民政部门负责辖区内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各街道办事处负责对辖区内的流浪乞讨人员施救。
流浪人员救助工作方案
根据市府发〔〕37号文件精神,关于在全区建立流浪乞讨三级救助管理体系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结合我镇街的实际情况,特拟定镇街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体系实施意见。
一、目的和任务
为了完善救助管理政策,不断创新救助管理的新方法,健全救助管理服务网络,提高救助管理工作水平,努力构建管理有序、环境优美、治安良好、人际和谐的村居环境,镇街将建立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在村社区成立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站,协调辖区派出所、区二院和区精神病医院等相关单位,建立完善的救助管理体系,以无障碍求助和零距离救助的方式,在镇街、社区(村)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救助,实现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流浪乞讨现象的目标。
二、组织机构
镇街建立流浪乞讨救助管理咨询服务所,所长由社事办主任同志兼任,办公室设在社会事务办公室。村及社区建立流浪乞讨救助服务站,站长由各单位的综治干部兼任,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三、部门职责
民政局流浪人员救助工作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市属及以上驻*各单位:
为进一步做好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根据国务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切实提高对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我市是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由于区位、交通、旅游等多方面的原因,流入我市的流浪乞讨人员一直居全省前列。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对于保障流浪乞讨人员基本生活权益、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强化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职责,规范运作,完善机制,强化服务,履行职能,努力做好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
二、坚持依法救助,切实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权益
完善救助制实现社会公平论文
摘要:在各大城市的繁华地段我们常常看到他们的身影,或身带残疾,或扶老携幼,往往引起路人侧目,他们只求能够讨得些钱维持生存。过去看到这种情况人们都会产生同情之心,现在却产生了许多厌恶心理。不只是因为影响了城市的风貌,根本原因还是担心上当,因为其中大部分都可谓是专业乞讨者,甚至有为了博取同情而故意损害自己的身体。为了遏制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及实现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利益,给真正需要救助的公民以帮助,势必要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救助制度,给真正需要的人以救助,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
关键词:街头流浪人员;救助;制度
1社会救助制度建立的目的及意义
现代社会救助起源于历史上的慈善事业,现代社会救助是提供立法规范并制度化的社会政策,为了帮助社会脆弱群体摆脱生存危机,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扶助措施。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一样,都是立足于社会公平的基础上以保障公民基本生活权益、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安排。通常情况下,社会救助是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受生活困难的脆弱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社会需要,采取非供款制与无偿救助的方式帮助社会脆弱群体。
2我国对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制度现状
2003年8月1日,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81号令,《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同时宣布1982年5月12日国务院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以“维护社会治安”为目的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关怀的“救助制”所取代。“救助”制度的建立更加体现了国家对于公民人身自由权利的尊重与保障。然而新办法执行以来,以社会救助为职责的救助管理站并没有发挥出其应有的社会效应。据了解,全国909家救助站几乎无一例外地存在“门前冷落鞍马稀”的现状,同时也遇到很多救助站无法解决的社会问题。例如,很多流浪人员面对救助站提供的救助表示拒绝。因为救助站工作的根本原则是自愿救助、无偿救助,也就是说要提供救助首先要征得被救助者的同意,所以这些流浪人员来与不来完全属于他们自己的权利,他们不同意也不能够强迫。另外,在实际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的流浪人员属于职业乞丐——以乞讨作为谋生手段的人。
流浪乞讨绩效自评报告
2016年我县收到省级流浪乞讨专项资金9万元,支出69130元,年末滚存结余786351.35元。所有资金全部已经存入我局专项资金账号里,符合资金管理相关规定。
我县流浪乞讨项目,主要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一类是“三无流浪人员”,主要是流浪儿童(包括有轻微违法活动的儿童)和成年流浪者,这部分人占流浪乞讨人员的多数;第二类是乞讨人员,其中分为职业乞丐、残疾人乞丐、无返乡能力的临时性乞丐等。我县拟在2017年救助230名流浪乞讨人员。
2014年我县收到流浪乞讨专项资金35万元(州级30万元;县级5万元),支出407221.5元,年末滚存结余:571699.35元。:2015年我县收到流浪乞讨专项资金30万元(州级25万元;县级5万元),支出106218元,年末滚存结余:765481.35元。2016年我县收到省级流浪乞讨专项资金9万元,支出69130元,年末滚存结余786351.35元。资金开支在流浪人员救助、无名尸体埋葬等工作上。支付依据合法合规,资金支付与预算相符。
我局组建流浪乞讨项目领导小组,作为流浪乞讨财务管理抓手。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组长任副组长、各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流浪乞讨财务管理规范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流浪乞讨财务管理工作办公室,其中财务室牵头协调流浪乞讨财务管理的建立与实施工作。财务室对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规范会计核算,及时财务处理。
截止2017年9月我县流浪乞讨项目对照项目计划目标,按时完成了目标任务。
流浪乞讨项目的实施,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积极贡。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流浪未成年人和流浪人员权益的重视献。
冬季送温暖街头救助行动方案
为确保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安全过冬,经民政局党组研究,决定在全市集中开展“冬季送温暖”街头救助专项行动。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和全国第十次民政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于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切实加强对生活无着人员的救助管理和公共服务,为完善社会救助,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
二、目标任务
“冬季送温暖”街头救助行动的主要任务是:主动上街劝说、引导、护送流浪乞讨人员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对不愿到救助管理机构接受救助的流浪乞讨人员和其他街头生活无着人员,提供必要的饮食、御寒衣被等救助服务。力争实现城区主次干道和重点区域基本无流浪乞讨人员的工作目标。
三、组织领导
县救助站站长先进事迹材料
在美丽的县城,有这样一位默默奉献在基层岗位上的普遍共产党员,常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一眨眼就是8个春秋,她就是县救助管理站站长——,曾被省民政厅评为社会事务工作优质服务先进个人,被市政府记三等功,多次被县政府授予三等功和嘉奖。她用女性特有的真诚和细腻,让一个又一个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庭、回归社会,她就是这样一位用爱行走容城的救助使者。
面对满身污垢的女精神病人,她说:“快点给她洗干净,她舒服了,我也舒心了!”
流浪乞讨人员,是一个弱势群体,又是一个问题群体,他们有的披头散发、重病缠身,有的精神失控、行为失常,有的心理扭曲、性格怪异等。无论多苦多累,多难多脏,作为一名救助工作者,都会用爱心去开启他们新的生活。2012年5月,一个叫贺敬凤的山东枣庄女精神病人,满身污垢,流浪到了梅田湖镇天鹅村,好心的村民打电话到救助管理站,把她接回站后,亲自为她换洗,并将她送往精神病医院治疗,通过耐心细致的引导和询问,她胆怯的说出了自己的名字和地址,联系上家属后,她的两个女儿和丈夫来到,看到阔别十年未见的亲人时抱头痛哭。2012年寒冬,为保障街头无一名饿死冻死的流浪乞讨人员,带领工作人员不分白天黑夜的走街串巷,有一天在西门的一个公共厕所里发现了一位女精神病人,浑身恶臭,把她接回站后,亲自为她清洗,淋浴时,水溅到墙上,都是一个个黑点,有的同事受不了,冲出去就是一阵呕吐,而却一声不吭,把她洗得干干净净、扮得漂漂亮亮。象这样的事情在她的工作中比比皆是。有人问她,作为一个女同志,整天做这样的事,你不觉得委屈吗?她却说:“我一心想着,她们肯定浑身不自在,快点给她洗干净,她们舒服了,我也舒心了!”
把母爱奉献给流浪未成年人,她说:“孩子们都生活得这样阳光和有尊严,我们感到很欣慰!”
救助管理站里有一群这样的孩子,他们自小就被遗弃或流浪,从没感受过父母爱、姊妹情,把自己扮成母亲的角色,给他们关爱,助他们成长,让他们回归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加强他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社会生活能力,不仅自己带头,而且还倡导站里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与流浪未年人进行结对,组成“一帮一”家庭,从生活、思想,到教育、成长都全程负责,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氛围与温暖。还为每个孩子寻找个人爱好和发展志向,想法设法为他们提供技能培训和就业机会。如学厨艺,现在已成为一名厨师;党静学乐器,现在架子鼓和也都打得有模有样了;王金海学电脑,现在已是一名电脑管理员;美发,现在已开始有了收入;特别是,一个聪明乖巧的女孩子,在的精心培育下,考取了农大,前途一片光明,现在大学毕业的,每到母亲节就会打个电话,发条短信:“周阿姨,虽然您不是我妈妈,但我感受到了母爱,每到母亲节,我就不自觉的想到了您,祝您节日快乐!”每次收到这样的短信,都倍感兴奋,情不自禁的与同事们边分享边说:“孩子们都生活得这样阳光和有尊严,我们感到很欣慰!”
积极探索救助管理模式,她说:“情系流浪乞讨人员,让他们满意,就是我们的最佳模式!”
流浪汉死亡及伤害赔偿社会思考论文
摘要《侵权责任法》颁布实施使得我国侵权损害赔偿日趋规范化、体系化,然而无名氏死亡流浪汉人身损害赔偿案件的不断涌现却凸显出我国立法在流浪人员权利维护的空白地带。本文对该类案件的三大焦点——原告主体资格、赔偿范围及计算标准、赔偿金后续处理问题作简单的探索,并为合理解决流浪人员权利维护的现实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原告主体资格;赔偿标准;赔偿金保管
一、民政局有无资格替无名氏死亡流浪汉维权索赔
高淳县民政局代死亡无名流浪汉维权一案经媒体报道后,民政局有无资格替无名氏死亡流浪汉维权索赔成为热议焦点。该案之所以引发关注讨论原因在于民政局因原告主体不适格而被驳回,而在此案之前的类似案件中,民政局的诉讼请求一般都得到了支持。
民政局认为,民政部门作为对流浪乞讨之人提供救助的机构,其职责范围不应仅是保障流浪汉基本生存所需,还应当包括在其基本权益受到侵害情况下的法律救济。在流浪汉身份不明,其近亲属难以找出的情况下,替社会弱者维护权益,是符合法律平等保护公民生命健康权的立法本旨和人道主义精神的。
但是,这种观点却遭到了质疑。一方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规定,有权提起民事诉讼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十二条,我们可以得知,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主要是受害人、受害人承担法定扶养义务的被扶养人以及死亡受害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也即其近亲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