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化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5:48:58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立体化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立体化营销新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市善于抓住机遇,引进人才,培育产业链,各项经济发展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相当突出。从产业布局上来看,第一产业在苏州发展相对较慢,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在苏州大市范围内则拥有广阔市场,第三产业随着苏州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有着长足的发展,未来还将有着更大的发展空间。由此可见,苏州地区企业客户数量庞大、行业分布极为广泛,客户业务需求也必将复杂多样。此外,苏州的客户还存在地域分布较为分散、企业规模参差不齐等特点,这些特点都决定了只有充分考虑客户的多样性,将客户群体深入细分,才能达到充分营销的目标。网格化营销的具体涵义是,利用各种有效的营销方式和工具,使企业营销资源重新组合和被分配成网格化状态,充分到达每一个极度细分的客户群体,从而使有限的营销资源充分发挥作用。从营销人员的角度来看,网格化营销是一种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的营销架构,通过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可以将客户包干到人、包干到团队,每位营销人员都能明确自己的营销对象,有清晰的责任目标和行动方向。这种模式有些类似于当年农村耕地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客户是你的,多收少收,自负盈亏。从历史事实来看,这样的生产关系的确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因此,网格化营销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体现,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实施网格化营销,激发网格化营销人员的积极性,可有效提高产能和服务水平,大大提高营销能力和业务水平。因此,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到网格化营销的重要意义,坚定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的信心和勇气。
一、网格化营销应用现状
目前,已有许多行业采用网格化作为管理和精细化营销的手段。例如,中国电信在全公司推广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许多分公司都建立了较完善的网格化营销体系,大幅促进了业务的发展。此外,部分城市行政管理、邮政速递行业、IT行业、快速消费品等行业均实行了网格化营销,网格化已成为众多企业固本强基、开拓市场、提升效益的必要手段,成为企业业务经营的重要基础和基本保障。目前,工商银行苏州分行也对实施网格化营销战略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分行已明确提出了“横向网格化覆盖到边,纵向条线营销到底”的公司客户网格化营销体系改革要求,并制定了包括营销工作规范、考核激励措施、营销目标任务在内的一系列具体工作方法,有效推动全辖客户拓展战略的实施。同时,分行已正式启动了公司条线客户直营团队,公司业务部内设公司条线客户直营中心,目前成立了三个职能小组,即银行、保险直营团队,证券、期货和创投直营团队,以及文教卫直营团队,推动了网格化营销进一步到位和落到实处。支行层面上,张家港支行为谋求营销工作新突破,围绕网格化营销体系的构建大胆探索,切实提升了整体营销能力,有效促进了各项业务的持续发展;吴中支行根据2011年分行对公司业务的工作要点及提升公司客户营销管理体系的要求,提出了网格化营销的工作思路,并下发了支行网格化营销管理办法;园区支行在认真贯彻分行关于“网格化营销”工作精神的基础上,积极落实该模式的实施方案,细化到每个人的营销工作中;相城支行的市场营销工作逐步搭建起了条块结合的网格营销体系,为该行各项存款的稳步增长编织了一张横向覆盖到边、纵向以条为主、公私联动协调、分层服务到位的强力营销网;太仓市区支行则采用网格化营销方法促进了电子银行业务的大力发展。
二、多维网格化营销方案设计
网格化营销战略实施的核心在于网格的拓展及网格密度的控制。网格的拓展通过客户群体发现和客户规律追寻来实现;网格密度则通过客户群体细分程度来控制,细分的客户群体越多,密度也越大。从字面意义上来看,网格应是一个平面二维的概念,但二维的空间还比较粗放,仅仅通过两个维度是难以实现市场的极度细分的。因此我们在进行网格化营销时,在维度上要进一步突破二维的平面概念,将网格维度向三维、四维等高维度拓展,实施立体化的网格化营销战略,实现客户的进一步精细化管理。结合苏州分行的客户特点和苏州的地理区域特点,将客户通过区域、行业、规模、业务需求、类型5个维度进行网格划分,实现客户的市场细分。
1.区域:依据现有行政区域边界,或者依据相对独立的市场区域,如商务楼宇、产业园区、专业市场等,将客户划分到不同的片区。区域划分相当于在空间上将客户进行网格划分,有利于节约时间、人力和物力,提高营销效率。
生理学立体化教学探索与实践
1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提出
谓探究,是探讨和研究。探讨就是探求学问、探求真理和探本求源;研究就是研讨问题,追根求源和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立体化教学模式强调以现代教育和思想政治理论为依据,倡导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即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1]。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并把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素质及技能的掌握结合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因此把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引入医学基础课的教学,并开展相关方面的探索,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实施的立体化探究教学包括探究式课堂教学、网络探究式教学和课外活动探究式教与学的实践。
2立体化探究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工作中的具体改革内容
2.1课堂探究教学模式的探索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展现自己的个性,发展自己的才能,使学生参与和体验知识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2]。为此,我们针对卓越医生班开设了生理学讨论课,首先将生理学某几章节重点教学内容精炼形成数个问题,然后依据问题去构思设计完善相关案例,再以案例为教材,让学生通过提问、查阅、思考、分析、讲解、以及相互间讨论和争辩,来获取知识并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2]。例如学习生理学的呼吸和血液循环这两章节时,首先根据大纲要求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正常的呼吸、心率、血压是多少?如何调节?肺通气功能的评价指标?肺换气过程及影响因素?血液循环的两条途径?二尖瓣、三尖瓣的解剖位置及其生理作用?心脏听诊区?听诊顺序等?然后教师自己编写案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关闭不全,并将案例及相关问题提前两周发给学生,让学生先通过各种学习途径收集资料和答案,然后在课堂上进行知识分享和讨论,最后老师纠正归纳总结。课堂探究式教学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深层次的探索、研究活动中,体验自学的乐趣,培养创新的情感,学习创新的策略和方法[3],从而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和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
2.2网络探究教学(WebQust)模式的建立
立体化环境监管论文
1当前我国采用的环境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1.1运行不顺畅缺乏监管效力。
根据多年实践表明规有的环境监管体制存在着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l各地方环保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受到国家环保部以及当地政府两个方面的限制致使很多工作根本无法正常开展2)各级政府在采取措施对环境进行保护的过程中,一般都会将责任分给多个部门而这些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关系并不明晰,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政府的管理难度,无法提高环境监督管理工作的效率与质量为目前我国现行的环境监管体制中,对于环境监管工作中如何处置不履行职责的部分并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再加上还有一些规定制度与分管部门的职责之间存在着一些矛盾这严重影响到环保部门的统一管理不利于环境监管的质量与效率。
1.2环境监管体系过于僵化缺乏监管活力。
一般来说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在立法确认过程中应该将统一监督管理与分部门监督管理两个方面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保证环境监管体系的健全性。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在实施环境监管体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群众的意见进行充分考虑致使其管理处于一个垄断的状态这就导致其监管成本过高达不到理想的监管效果。从整体上看肖前现行的监管体系过于呆板缺乏人民群众的参与致使其缺乏一定的活力。
1.3环境监管主体庞杂缺乏监管合力。
服装与服饰设计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劣势,提出依据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蓬勃发展的民族服饰行业优势资源,用于构建该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构建多度立体化教学确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新定位、构建“复合技能+地方文化+创新+素养”的多维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转变为多维度立体化、注重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四个方面开展,其意义在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效能转化。
关键词: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高校;教学
一、多维度立体化教学概述
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多维度立体化教学立足于当地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服饰优势资源,依据当下市场在人才能力方面素质高、技能强、创新优的新需求,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把教学引向全课程贯通的多维度、立体化用于构建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复合特点”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全面促进教学在培养专业性、原创性、创造性能力方面发力,以此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经济效能转化、促进民族地区人才培养为当地经济文化建设服务。
二、民族地区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1.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化资源:中国的少数民族长期聚居在西部及北部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自身的传统文化积淀出了丰富的物质文化资源。这些物质文化包括分布在这地区有价值的远古洞窟及其联合体,少数民族建筑及其群落、文化遗址、石窟与石刻、壁画、艺术品、工艺美术品、古墓葬、少数民族语言文献资料等,以及反映当地少数民族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代表性实物。不仅如此,少数民族地区在近代留下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反抗外来侵略的历史实证、解放战争的革。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最为丰富,其中云南被称之为一座物质文化的“博物馆”。丰富的少数民族物质文化资源对于民族地区设计专业建设而言是及其重要的资源。2.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和2014年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个类别共计1372项,子项目共计3145项。10个类别中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有直接关联的是民间美术与传统技艺。12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美术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民间美术项目24项,占项目总数的19.8%。24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项目中,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技艺项目达44项,占项目总数的18.3%。此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施“国家+省+市+县”共4级保护体系”[1],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极具代表性。云南作为少数民族数量最多的省份,“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含拓展名录)涉及云南省的达89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高达436项。”[2]“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均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是地方的精神与文化的瑰宝。”[3]西南地区尤其云南、贵州两省是国内一流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学采风课程常去的省份,而这两省恰恰聚集了服饰方面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地区深厚的非物质文化底蕴是当地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最大优势资源。3.蓬勃发展的民族服饰行业资源:少数民族民族传统服饰在款式、结构、工艺上与当下的国际化服饰有着较大差别。不同的少数民族服装服饰不同,同一个少数民族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的支系,各支系服装在时间及周边其他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的双重作用下,在保持本民族总体特征不变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不同于该民族其他地区服饰的新特点。这就使得同一个民族在不同地区支系的服装不尽相同,甚至有一些支系之间的差异还非常明显。当地少数民族对民族服饰的需求使得民族地区形成了以民族服饰为中心的生产链。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少数民族文化为核心的民族地区旅游业日益壮大,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发展迅速。以云南为例,云南舞台服饰界领军人赵纯福先后为著名艺术家宋祖英、杨丽萍等设计并制作演出服饰,且受邀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表演服饰特约设计师,在国内国内舞台演出服装设计方面形成了一定影响力。此外,云南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特色服饰及其引申品在日本、东南亚乃至非洲都较好的出口市场,这包括以白族扎染、少数民族刺绣为代表的民族服饰及其工艺品等。各民族地区民族服饰行业情况不尽相同,但整体出现蓬勃发展的特点,这构成了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建设的又一大优势。(二)劣势。1.产教融合基础薄弱: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教融合基础薄弱与该地区服装行业发展缓慢、发展不均衡密切相关。一方面,中国的服装行业生产中心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围绕工业化服装生产为已经形成了的完整而成熟的产业链,该产业链与周边行业共同形成了有机的生态生产体系。而西部、北部的民族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离沿海,难以与行业中心联动,因而服装工业化生产发展速度缓慢。另一方面,民族地区当地服装服饰的生产需求主要来自旅游业及当地的少数民族,国外市场主要为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服饰及其工艺品。生产范围主要为少数民族服饰、民族服饰旅游纪念品(首饰、包袋等)、少数民族舞台演出服饰、少数民族服饰手工艺品。不同的民族服饰不仅款式结构差异大,而且装饰复杂多样,这些特点决定了各地区的民族服饰的生产方式为小批量的作坊生产。民族地区服装行业生产特点鲜明的不同于以批量成衣生产为主的东部、中部地区。薄弱的工业化服饰生产基础是阻碍当地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形成现代化产教融合的优质教学机制的客观原因。2.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教育部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近三年向国家教育部申请撤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高校达35所,分别为2019年16所,2018年17所,207年3所。近三年申请成立该专业的学校远远低于撤销的数量,分别为2019年2所,2018年2所,2017年3所。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连续两年成为全国高校中撤销数量最多的专业,所涉及的高校中西部地区较多。这不仅反映出市场对服饰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变化、该专业在全国布点呈收缩的形势,更反映出中西部地区高校该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匹配度低。国内制造业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质造”,国内对服装人才需求从“低门槛”类型转变为“高能力”类型,不断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使得大量的国内外服装工厂向东南亚转移,同时大量国外有经验的服装行业工作者以技术输出的方式进入国内服装行业。国内东部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通过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面对当下服装行业的新变化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专业师资力量薄弱、不具备服装工业化生产方面的优质教学资源,课程教学与本地服装行业关联度不高,但却一如既往地照搬沿海同类专业教学模式,而非深入挖掘本地服饰文化及行业优势资把教学的重点转向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方面。这就更加强烈地凸显出民族地区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高度不匹配。
信息图形设计立体化表达分析
摘要:当前社会由于信息表达媒介的不断发展以及学科知识不断融合,信息表达的形式趋于多样化,平面设计信息在表达上可以将立体化空间元素介入,通过更具表现型和可认知性的空间材料呈现,从而达到富有强烈综合感官刺激的信息传达效果,除此之外还能在多样化表达的基础上加强观众的互动参与,形成信息与人更明显的联系,从而升华信息表达的意义。
关键词:信息表达;图形设计;立体化
信息图形是能够利用视觉刺激将数据、理论等综合性信息表达出来的视觉表现方法。随着社会的进步,客观世界的应用和信息量的变化对信息表达的方式提出新的要求。传统的单层次平面图形已经逐渐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失去竞争力,难以在特定条件下清晰准确地传达较为复杂的信息,因此立体化表达在对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可视性、审美性的各项要求下应运而生,促使信息表达发展的方向更加多维化。信息图形的立体化从传统角度而言也同样是一种视觉传达方式,但从发展性上看,立体化能够在图形的平面和立体元素关系之间进行有效联结,进而探索出信息内容的最佳表达方式。
一、图形信息设计立体化概述
(一)图形信息设计立体化定义。单纯的立体化是指在三维空间当中具有实体形态,现实的三维世界就是由各种不同的立体化物质所组成的。将立体化概念运用到图形信息的设计上,其意义和应用范围将会有所延伸。图形信息设计的立体化表达是指将图形信息的设计要素按照美学原则构建与组合,进而创造出可以被感知到立体效果并具有一定传播性质的信息传达方式。立体化的传达设计能够增强图形信息元素的感染力与表现力,提升认知效率和传达效果。简单来说,就是对空间和视觉形态要素关系的研讨。(二)图形信息设计要素。1.文字。文字是语言系统的符号,承载着数量最多的信息,而其承载信息的功能也赋予了文字存在的意义。文字一开始便是由图形转化而来,由具体形态转化为简洁抽象形态,而随着不同视觉表达效果的需要下又产生出不同的字体设计形式,通过不同的字体形态、笔画粗细与多少、不同的视觉动向等表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2.图形。图形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感知与再创造的结果,图形存在于二维空间,相较于文字其具有的信息传达优势集中表现在直接性、生动性与丰富性上。图形是视觉传达当中最常用的语言,在实际生活的广告、展览甚至服装设计上都广为应用,它可以是平面的,也可以是立体的,还可以是有质感的,图形的表现张力与真实性,能够带来最大从程度的身临其境感。3.色彩。色彩是立体画传达的重要要素,色彩本身并没有美丽与否,其意义更多在于色彩之间的搭配与协调。同一种色彩会因为明度、饱和度、透明度、色相等一系列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无数变化,因此色彩的运用与组合对图形信息设计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在立体化方面,由于二维平面自身的限制性,想要达到立体化传达效果,增强图形信息表现力,就必须依靠对色彩的巧妙运用表现三维空间立体化特征。(三)“立体化”的空间层次。立体化可以在两大空间层次上实现,分别是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物理空间即有三维实体形态存在的空间,其中的客观实体看得见摸得着。物理空间的立体化主要通过视觉上的感知来实现,通过视觉感官对物理实体的大小、距离等进行感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空间并不实际存在但能够被人类感知,心理空间的存在基础是对外界信息的获取,其产生的过程是大脑对外界刺激加工的过程,大脑经过一系列的感觉、组织与识别后赋予该客体一定的意义并达成认知。心理空间比物理空间更加深邃、更加宽广,它来源于视觉要素又超越了视觉要素,对于心理空间的塑造与规划是图形信息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
二、立体化图形传达设计的类型划分
财务会计立体化教材的建设探索
【论文关键词】财务会计立体化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和服务
【论文摘要】2006年新企业会计准则的,使得财务会计课程受到较大的冲击,现行教材模式已满足不了教学的需要。文章分析了立体化教材的内涵,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对我国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思路以及内容进行了设计,以适应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需要。
一、“立体化教材”的内涵及其特色
立体化教材是2002年首次在国内提出的教材建设新理念。所谓立体化教材,首先要求在学术上、内容和呈现方式上具有先进性;二要充分考虑使用对象的实际需要和现实状况,有较好的层次差别和针对性;第三,就是在教学内容资源的组合上,不仅有主教材,还要有相应的辅助资料,不但有纸介质教材,还要有音像制品、电子与网络出版物有机结合的多媒体资源等。立体化教材,从整体化教学设计出发,集成多功能、多媒体的教学包,形成系列化的教学解决方案,同时将教学包和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平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个让师生教学更加方便、学习更加自主的教学环境,延伸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打造了新的教学环境。
与现行教材相比,立体化教材的特色在于实现服务立体化。即为教师免费提供电子教案、案例库、习题库下载;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开放专题讨论网络空间,实现更大范围的教与学互动。实现教材开放性,通过网络站点进行专题拓展,可适应不同层次学生需求,教师可在第一时间了解相关信息。
二、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材建设的目标
测绘工程立体化多功能实训平台研究
测绘工程专业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和素养,掌握测绘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获得专业技能训练,具有初步创新创业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是测绘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大部分的环节都必须贯穿着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1〕。建设一个仪器设备先进、管理水平高、科研实践教学功能齐全的立体化实训平台,对提高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运用测绘工程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分析理论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一批应用型的测绘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的必要性
1.1整合资源,优化实验条件。辽宁科技科技学院测绘工程实验室包括GPS室、空间信息技术室、测绘学基础室、工程测量室、数字绘图室、测绘仪器检修室六个实验分室。主要设备有trimblenetR9连续运行卫星定位系统(单基站),南方GPS接收机,topconGPS接收机;Leica、Topcon、Pentax、Nikon、南方、科维、中海达等全站仪;LeicaDNA03数字水准仪;S1、S3级光学水准仪,J1、J2、J6光学经纬仪,60″级陀螺仪,电子经纬仪等仪器设备542台套,实验设备固定资产原值达880万元。这些仪器设备除了满足测绘工程相关学科的课程实践教学任务之外,更需要依托实验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所以进行资源整合,不断优化实验条件,为培养高素质的测绘技术应用型人才建设立体化实训平台非常必要。1.2以学生为本,促进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建设辽宁科技学院测绘工程专业于2019年6月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而“以学生为中心,成果为导向,持续改进”为工程教育认证的内涵,建设测绘工程立体化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完全契合工程教育认证理念。即通过构建一个具有多层次开放共享的实训平台,培养学生基于实践训练的知识更新能力和自我传承,自我管理、自我超越的能力。学生通过在学校接近实际工程环境的训练,不断强化学生外业操作能力和数据采集、图像处理等内业处理能力。依据测绘科学技术生产一线发展和应用的特点,不断更新改进实训项目内容和考核标准,即以成果输出为导向进行持续改进,以此促进测绘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建设。1.3科学管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的重要内涵〔2〕,而测绘工程专业的实践性很强,无论是完成教学任务还是工程专业认证的持续改进,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都非常必要。提高实践教学质量,需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的创新,只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实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教学质量才能得到根本保障。通过搭建多功能立体化综合实训平台,可有效利用实验室资源,制定实践教学管理规章制度,采取分享实训项目,线上预约,线下监督,结果验收的闭环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多功能实训平台的开发及应用
2.1资源共享,提高仪器利用率。测绘工程实验室仪器设备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可以依据仪器设备台套数和完好率确定实训项目类型和开出组数,厘清除了满足教学计划范围内实践教学时数外,还可以开出的相关实训项目数。建设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操作系统,按照仪器设备,实训项目,课内实践,开放实验,成果反馈等方面设立相应模块,最大限度地提高仪器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首先,做好课内实训和课外实训的统筹安排,课内严格按照教学计划执行,若存在课内实训完成不理想的情况可以利用课外实训补充;课外实训主要通过开放实验室来完成,学生可以通过网上预约,利用课余时间到实验室完成相关实训;其次,创造条件拓展实训空间。测绘工程专业性质决定了对于仪器操作部分的实践,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均需要在室外完成,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天气和时间的影响,比如雨雪天和晚上都不能做实训。根据测绘工程实验室六个实验分室分布相对集中的现状,可以充分利用长走廊和公共空间,安置可以满足两个平行班进行常规仪器操作实验的对中标志和瞄准反光板,创造出可进行不受天气和日照影响的全天候实训条件;再次,开发新的实训项目。目前测绘工程实验室开出的实训项目是根据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教学计划确定的,由于受学时和空间的限制,开出的实训项目多为验证性的常规实验,综合性应用型的实训项目较少,在拓展实训空间的基础上,可以开发出如全站仪对边测量、偏心测量、悬高测量等综合应用型实训项目,还可以利用仪器检修室在双休日对全站仪、水准仪进行定期的检验校正,通过以上的三个方面的工作可以极大地提高仪器利用率。2.2传帮接带,强化实训效果。测绘工程实验室除了承担测绘工程和遥感科学技术专业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实训任务之外,还要承担土木工程、采矿工程等非专业学生测绘学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按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每名学生都要熟练掌握测绘仪器的使用,所以近年来测绘工程实验室每学期要平均完成20个班次,2000人次以上的实训任务。要想保证实训的学生都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要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独立操作练习,更多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仅靠每班2-3名指导老师很难实现。通过建立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依托大学生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测绘与导航定位技术协会是依托测绘工程实验室成立的专业社团,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的学生从大一就自愿入会,参与社团活动。社团的日程活动均在实验室开展,社团骨干利用课余时间主动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仪器操作,很多学生早于测绘相关课程开课即已掌握仪器操作技能。专业社团学生发挥积极作用,配合教师在课内实训和课外的开放实验中,通过自我传承,传帮接带能够达到良好的实训效果。2.3产学合作,促进专业发展。测绘工程专业的培养的学生以服务工程建设一线为主,建设多功能综合实训平台,可以和企业联合,产学合作,实现人才培养和专业发展的双赢。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首先聘请具有丰富一线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到校给学生做讲座,专业技术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应用为案例,利用测绘工程多功能实训平台资源,用实验室现有仪器设备做实操示范,有针对性地讲解技术要点,并让学生充分练习,由此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实训效果;其次,由于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依托实训平台进行了充分的课内课外多种形式的实训,具有较强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可以放手让学生“走出去”到企业实习。由学校和生产单位各自指派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在生产一线顶岗实习。通过顶岗实习可以让学生体会真实的作业环境,并在工程一线了解测绘学科在工程实践中的发展和应用,学习和掌握测绘工程新技术。学生在顶岗实习结束后返校后,其知识储备和实践技能都能达到很大的提高,同时,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测绘工程技术逐步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实时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3〕,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学习先进的测绘工程技术和实践经验,不断提高测绘科学研究水平并反哺教学,从而促进专业发展。
3建立综合实训平台的成
心理学立体化实践教学探讨
摘要:以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为切入点,探讨了该专业实践教学中存的问题,通过多个途径提出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构建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018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0部委联合印发了《全国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方案要求在2021年底,试点地区逐步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整合各类资源,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中国、健康中国建设中。社会亟需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而目前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脱节的问题,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应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构建综合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1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一定问题,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胜任其工作岗位,实践能力薄弱。应用心理学的学科内涵十分丰富,它涵盖了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消费与广告心理学等众多分支学科。不同分支学科对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各高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制定以职业胜任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根据社会需求,重点培养学生不同方向“专+深”的专业技能。1.2实验条件不足。应用心理学专业对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因此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实验设备和仪器作为平台和支撑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而很多高校应用心理学是新办专业,在学校中属于边缘学科,学校对该专业的重视不够,投入不足,使得该专业实验场地、实验设备、实验条件严重不足,严重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很多高校由于经费不足无法进行实验设备的更新和升级,只能进行演示实验和基础性实验的操作,不能满足学生设计性实验的要求,制约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探索的好奇。1.3教师实践能力不足。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新教师多为研究型大学毕业的硕士、博士,部分教师本身缺乏社会实践的经历,专业实践技能不足,不能对学生的专业实践进行有效地指导。老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一定专业实践的基础和能力,但长期接受“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模式的影响,更新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的动力不足。还有一些教师非科班出生,专业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欠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非常有限。另外,很多高校出现一名教师担任多门专业课的状况,繁重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使得教师无法抽身深入研究和践行实践教学。1.4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力度不够。调查发现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对专业实践教学总体评价较差、满意度较低。大多数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实践采用的是传统的实践模式,即通过课程实验和实践、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形式开展。首先,实践课程的设置有较大的局限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以理论课为主,课程实践往往流于形式。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如:心理咨询、心理统计学、实验心理学、心理测量学、团体心理辅导等课程的教师在教学中如不能配以操作性较强的设计和演练,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其次,学生校外实习机会较少,时间较短,而且多数时候是见习和观摩,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再次,毕业实习多采用集中实习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集中实习是学生统一到实习单位进行实习,分散实习是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进行实习。目前多数高校并未对于毕业实习指导教师的指导资格和能力进行考核,从而无法保证实习的质量。此外分散实习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实习与专业的相关度不能有效控制,实习效果难以保证。最后,实习的效果缺乏考核指标。大多数学校对学生实习效果的考核往往通过实习结束后实习单位的鉴定表和学生的实习报告,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实习情况,且终结性考核不能针对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问题进行有效指导,更不能掌握学生实习的具体内容和实习效果。
2应用心理学专业立体化实践体系的构建
高级财务会计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会面临一些特殊的经济业务和事项,也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行业,原有的会计假设和核算方法不能满足经济业务核算的需要,高级财务会计就是对基础会计和中级财务会计已掌握的方法的基础进行补充、拓展和延伸。高级财务会计是会计学专业的专业课,其内容具有理论难度大,实践能力要求高的特点,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必须构建具有专业差异性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体系。高级财务会计课程具有理论性强,视角新颖,难以理解,复杂多元,专题性等特点,现有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是填鸭式的理论讲授,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和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
一、高级财务会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僵化,不利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教学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通篇讲授,辅之以习题,呈现出一种“老师说,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枯燥教学模式,令学生和老师感到倦怠,学习效果不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相对难理解,学生往往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只能勉强跟上教师进度,基本没有时间思考,几乎很少学生会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相关内容。
(二)考核方式一刀切,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全面考量。现有的高财课程的考核模式只注重学生对课本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受限于及格率的限制,不能反映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情况,大部分学校的高财课程的考核由卷面成绩和平时成绩组成,其中卷面成绩考核范围有限,学生通常在考前已经进行了针对性的复习,平时成绩基本上是对学生平时表现的一种体现。这种综合考核方式容易造成学生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的备考状态,体现不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优劣,因此需要在考核方式上寻求更大突破。
(三)学习渠道单一,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目前大多数教师对于高级财务会计课程主要采取的教学方式仍然是讲授为主,学生一旦在课堂上有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点很难百分百还原老师讲课的过程。随着计算机和手机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在课余利用计算机和手机辅助学习,在其他学科以及会计学的部分课程中已经出现相关的学习软件和模拟考试软件,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这种方式也可以为本课程借鉴。但是目前学校几乎没有完全针对高级财务会计课程进行开发的教学软件,市场应用软件也几乎空白。
二、完善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立体化教学的思路
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立体化研究
摘要:近年来,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我国也已步入了大数据时代,从积极方面来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极大促进了个人信息的开发和利用,但也把个人信息的安全问题摆在了信息泄露和滥用的风口位置,从而使得公民的个人隐私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本文尝试从阐述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入手,从网络安全视角下分析了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和造成原因,进而以分析国内外个人信息的保护案例入手,尝试从网络安全角度探索了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立体化的途径,以期能够为我国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和流通工作提供可靠、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网络安全;个人信息;法律保护;路径
一、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
到目前为止,由于传统历史条件的限制等多种原因,我国专用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相比于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来说较为落后,因此也没有相应的规章条例针对个人信息给出明确、具体的概念定义;从立法角度来说,2017年3月,47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两会上就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议案》和附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强调我国应当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以确保我国公民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在草案中,47位人大代表集百家之长,综合我国实际情况,对个人信息的定义做出了如下解释:个人信息是指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自然人个人身份的各种信息,包括但不限于自然人的姓名、出生日期、身份证件号码、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电话号码等。国际上,由于各国家实际国情不同,因此关于个人信息的定义也不一而同:欧洲国家多以欧盟出台的“个人数据(personaldata)”定义为准;日韩提倡“个人信息(personalinformation)”定义;北美地区和澳洲地区注重“个人隐私(privacy)”。无论是国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对于个人信息的定义还是国际上较为通用的个人信息准则,都是各国从实际国情出发而给出的切合本国实际的定义;这些定义从社会公民个人角度出发,站在个人隐私保护的高度上,结合个人信息,注重社会公民的个人感受,从而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实现个人信息的有效流通最大化的目的。个人信息保护的必要性。保护个人信息是保障社会公民尊严的需要。保证每位社会公民的人格尊严完整不受侵害,不仅仅是每位社会公民的需要,对于任何一个执政党来说都是职责所在。然而,处在“互联网+”时代和“大数据时代”这样的高度信息化社会背景之下,任何一个社会公民的一言一行所呈现出的个人信息无一不被人通过各种手段加以收集、利用。
二、网络安全视角下个人信息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以2016年8-19“徐某案”为例
2016年8-19“徐某案”案例分析2016年8月19日,山东准大学生徐某接到了伪装成教育部门的诈骗分子的电话,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从亲友处筹措到的9900元大学入学费汇入了诈骗分子的银行账户。当晚9点,从派出所做完笔录的准大学生徐某因承受不住打击,在惶恐和自责中凋谢了。酿成这一悲剧的罪魁祸首,正是徐某的个人信息泄露。诚然,一个风华正茂的女大学生的离去是令人顿足的,然而,在这场悲剧中,不法分子、公民个人信息监管机构以及徐某本人都承担着一定的责任。从不法分子的角度来说,无论是从山东省高考考生报名系统非法窃取徐某个人信息的杜某还是非法使用徐某个人信息的诈骗分子,均严重侵害了受害者徐某的个人信息权,是直接酿成这场悲剧的元凶。作为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方,相关部门却监管意识淡薄,对做好考生个人信息安全的保护工作未加重视,让一个年仅18岁的黑客从脆弱的考生报名系统下载了多达64万条的考生信息都毫无察觉—可见考生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再次,从徐某本身角度来说,也存在防范意识淡薄的问题。通过以上阐述不难发现,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体系的完善以及个人信息法律保护立体化路径的构建是一项系长远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近年来,我国信息化产业的发展速度可谓日新月异,“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接踵而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的的保护程度在很大程度决定了我国未来信息化的进程,决定了我们是否能够跟上世界的发展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