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4:30: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新教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新教材

历史新教材知识分析论文

1让引言巧妙登场

1.1在讲授新课时,把引言作为导语,结合引言,导入新课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许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引言是这样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课前提示就是以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1.2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下面的课文会启发你。”这段文字就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本课讲述的内容是汉朝的兴衰史。

1.3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查看全文

历史新教材研究论文

1让引言巧妙登场

1.1在讲授新课时,把引言作为导语,结合引言,导入新课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许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引言是这样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课前提示就是以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1.2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下面的课文会启发你。”这段文字就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本课讲述的内容是汉朝的兴衰史。

1.3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查看全文

历史新教材使用论文

——从《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谈起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教研室李燕琴)

义务教育初中历史新教材在体例、结构和形式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一打开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一个变化是每一课正文前都有一个方框,框内有一段精心设计的引言(即课前提示),如何在教学中充分使用这一课前提示?下面就以新教材中国历史第一册第十三课《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为例,作一说明。

一、可作为导语。导语是讲授新课的第一个重要环节,有如戏剧中的“序幕”,一开始就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兴趣。而新教材的课前提示往往是根据学生求知欲旺盛和好奇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拟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关切和渴望。如《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一课的课前提示:“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楚汉战争是谁同谁的战争?‘破釜沉舟’、‘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包含着哪些惊心动魄的历史场面?你们想知道这些生动的内容吗?请看下面的课文。”这样的课前提示简直就是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类似这样的课前提示几乎每课都有,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二、可作为教学提纲。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提示中的“赫赫一时的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提出了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提出了农民战争的爆发经过和意义,而“楚汉之争是谁同谁的战争?”指出推翻秦朝后的结果。这样本节的基本内容、基本线索即秦亡的原因、经过、结果,通过课前提示清楚地揭示出来,教师可作为授课的提纲。

三、指出了重点、难点。大部分课前提示往往是围绕本课重点、难点提出要思考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本课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如“秦朝为什么会迅速灭亡?秦末农民战争是怎样发生的?对历史起了什么作用?”就是本课的重点,而“楚汉之争”则是本课的难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突出重点,要向学生着重讲清秦王朝暴政表现在苛税、重役、酷刑三个方面。要让学生着重掌握前209年陈胜、吴广发动的大泽乡起义,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以及陈建立的张楚政权和前207年项羽大败秦军的巨鹿之战,前206年刘邦进逼咸阳秦亡的基本知识。要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历史意义。交待清上述知识,学生对本节的重点也就掌握了。对难点“楚汉之争”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在秦亡之前是属于农民战争范畴,而秦亡之后的楚汉之争则是统治阶级内部为争夺皇位的战争,秦亡前,项羽、刘邦是农民起义领袖,秦亡之后他们的身份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新教材对教学影响研究

近年来,全国各地都在对中学教育进行改革,实行了新的课程标准,使用了新的教材。而中高中历史也同样使用了新的教材,全国许多地方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这种版本的教科书对高中历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编写思路上有利于高中历史教学

1.1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的基本理念为编写指导原则。其编写思路是,坚持以本国史为主,遵循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为主轴的文明史和全球史观的线索,采取学习主题的编写结构。

1.2在课本的结构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学习内容以专题的形式出现。新教材是专题的形式进行编写,每个专题有2-4个“学习内容”。每个“学习内容”有3-5个子目,文中穿插“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提示框和若干幅辅助说明教材内容的历史图表。正文后附设自我测评、材料阅读与思考、知识链接等栏目。这样的编写模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学生的学习。同时,每个专题还设有学习档案。这里面包括学习重点归纳、收获与存疑、学习评价、学习活动记录(小习作、制作、社会调查、参观等)。它作为学生学习历史的成长记录,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习专题档案的设立,为创造性的教与学,留有充分的余地,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为历史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也让学生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沟通。

2.内容更加丰富,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人教版的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大幅度的突破,对旧教材进行了大量的删减,减去了很多旧有的、过时的历史知识,新增的内容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世界性,使教材新颖,能够更加吸收学生的学习兴趣。

2.1人民版教科书突破了传统历史教科书主要在历史只是体系删繁就简上大做文章。扩充了世界古代史、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史、文化史等,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新教材管理论文

做好初高中新教材的教学衔接,是高中第一学期,教育教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对这届的高一学生,从历史学科的角度,就此问题,做了一些尝试。

教师教育教学理念和学生心理品格、人文素质的教育衔接,是对高一新生教育教学的关键。首先应当对高一新生,进行一个基本的分析:现在的高中生是九十年代成长起来的学生,他们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有人称他们为“新新人类”或“读不懂的一代”。在他们身上,成熟冷静与幼稚浮躁并存,多情善感与冷漠无情同在;活泼外向与孤僻内向共生;自我表现和自我封闭也在这个群体身上矛盾地统一着。他们的个性和表现欲异常强烈。一方面要求师长尊重自己的独立人格,给自己留出足够的自主空间,另一方面又习以为常地继续着被呵护的“快乐宝贝”生涯,从而使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不能同步,独立人格的形成受到阻碍。在初中特别是初三,由于升学的压力,进行了长时间的超负荷的,甚至是违背了初中学生生理、心理成长规律的艰苦的学习。更使他们对人生产生了冷漠、扭曲的心理和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恐惧情绪。近年发生在中学生中的迷恋网吧、离家出走等问题和大学生中的用硫酸泼熊猫事件、马家爵事件,折射出当前的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针对以上分析,在初高中历史教育教学上衔接的对策是:

初中历史教材比较注重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故事性。以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但是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偏少。对历史上活生生的人的思想,人的精神意识、品质修养学习偏少。这应该继承衔接初中历史教材的史话教学,激趣导学的教学理念。更要补充完善高中历史新教材的教育教学理念,以历史教材中丰富、高尚的人文品格、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在青少年可塑性较强的高一年级,培养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矫正学生的心理偏差,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使高一年级,成为学生人生中一个新的健康完美的起点。

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制度》时,先继承衔接初中史话教学激发兴趣的理念,用谈话的方式提问学生有关希腊的神话。许多学生踊跃回答,激发起兴趣,活跃了课堂。再在高中以人文素养,人文精神培养教育学生的理念的指导下,讲述希腊高度文明的代表人物。如希腊的七贤之一,政治家和诗人梭伦,教育家和学者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在品行和学问方面的高度修养,教育学生,导入新课。在学习了古希腊城邦政体的基础上,再提问:为什么在古代中国出现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而在古代希腊的雅典则出现民主的政治制度?然后,指导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形态来分析认识中国与希腊出现这两种不同政治制度的原因。基本达到了既使学生掌握了历史知识,又使学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还培养了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教学目的。学生的心理素质、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完善提高。

还例如:在学习政治文明历程的第6课《雅典城邦的民主制度》时,让学生阅读雅典公民大会发言人资格规定的一段课文:“下列人员不得在公民大会上发言,任何殴打父母的人;任何不赡养父母的人;任何未按指令服兵役和从战场逃脱的人;任何挥霍掉从其父母或从其他人那里继承下列的财产的人……。”然后提问学生:为什么有这些规定?学生回答后,教师做一总结:任何国家,任何历史时期,都非常注重个人的品行。个人品行最基本、最重要的就是尊敬父母,遵守国家法令,不挥霍浪费钱财。这一总结正是衔接了初高中的历史教育教学理念,针对当前学生存在的问题,利用历史学科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学生

历史基本知识衔接也是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高一新学期的开学伊始是学习高中历史新教材必修课的政治文明历程,当中有很多知识,学生在初中就接触过。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初中的知识基础上与高一新教材的基础知识衔接理顺。达到线索明晰,知识蕴厚的较高的认知水平。并在此基础上,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基本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查看全文

透析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小字处理的建议

摘要:初中历史新教材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课文中增加了小字,本文就如何处理历史新教材中的小字提出了一些见解。

关键词:历史新教材;小字处理

大小字相间,是初中历史新教材的特点之一。从版式上看,大小字字体不同,给人以变化感。小字虽小,内容却很能吸引学生去读;从字数看,大小字相差无几,由此可以推断,小字的多少有无并不是编者的随心所欲,而是经过精心安排的;从内容看,可分为三类,一是大字内容的具体化,二是知识面的拓宽,三是专门选作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能力培养的内容。按规定,小字不作基本要求,即不要求记忆和掌握。但是在教学时间允许、学生尚能接受的前提下发挥小字内容的作用,对学生理解或增加历史知识,发展智力,锻炼能力,受到思想教育都很有补益。经过近一年的新教材试验,我觉得对小字的处理关键在“灵活”二字,即因课﹑因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的三项任务。下面谈谈我的几种做法。

一、教师对小字的处理应从教材的整体性出发,作通盘考虑

所谓教材的整体性,是指教材的指导思想、编写意图、总体结构及其在思想教育、基础知识和能力培养方面的目的要求,以及拓宽知识面、注意减轻学生负担、适应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等教材本身具有的优点。离开了教材的整体性,对小字的处理就会陷入盲目性。例如第三册第16课“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一目中有关孙中山免费为穷人治病、赠送药品等内容的一段小字,叙述的虽然不是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但它有利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所以就教材的整体性而言,最好选用。

二、做为大字内容的具体化,小字部分要有选择地讲,以使学生理解或加深理解大字内容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特点和改革论文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科书)已使用几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变动较大,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师未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应该说,新教材的操作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旧版中学历史教材的对比

为了更方便理解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和特色,我们不妨先把新旧版教材进行对比。版别旧版教材新版教材项目内容份量约13万字,内容较肤浅、较约42万字,内容较丰富、(总字数)空洞、单调、枯燥较生动有趣图画共112幅,所反映内容单调

,涉及面窄共314幅,内容涉及面广地图共32幅共84幅教材性质封闭型(强调教而把学生置于开拓型(把教和学结合起来

被动状态),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能力培养培养能力的内容较少通过课文、练习、插图、提

示语、导言等培养学生的能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材研究论文

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对外来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编写好抗日战争的历史教材,把历史真实地告诉我们的后代,对于帮助他们总结历史经验,记取历史教训和激励他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立志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进步事业而献身有着重大的意义。基于这样的认识,各个版本初中历史教材的编者们,都在这段历史上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都突出了反映客观真实历史和弘扬爱国主义,振奋民族精神的主旨。为了叙述的方便,这里以笔者参与主编并执笔编写的内地版初中历史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抗日战争部分为例作一介绍和说明。

一、突出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反映中华民

族团结御侮的历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爱国主义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在不同的时期,爱国主义有着不同的内涵。“九·一八”事变后,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深重,亡国惨祸迫在眉睫。这样,中国各民族、各阶层人民共赴国难、团结御侮、救亡图存,就构成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涵,也成为这一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时代特征。新教材是从以下几个方面突出这一时代特征的。

第一,新教材充分肯定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及第二

次国共合作对于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论文

【摘要】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近几年来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强调材料情景化,让学生去分析、思考,然后得出结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处理好教材,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成为重中之重。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实践

通过使用新教材,教师和学生都有较大的变化。教师能更多地关注学生,从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出发,给学生更多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放开学生的视野和思维,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不再是以往的"短期效应"。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学习方式有所改变,获取知识的途径也有所变化。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我们也面临了许多新问题,让我们一起走进高中历史新教材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一、解读新教材

1、新教材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思想,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为主旨;重视历史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引导以人文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有利于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

2、新教材比较完整地反映和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各项要求。从基本理念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内容的启蒙性和基础性,选取跟时展息息相关的历史史实;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融合学科知识;为学生提供大量活动与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科学的方法,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具体的史实,使学生了解历史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认识学习历史为实现人类更美好的未来将继续发挥重大作用。

查看全文

世界近代现代史策略论文

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从1996年秋季使用以来,以其时代感强、科学性实、理论阐述高和能力培养活的四大特点,令广大教师大有耳目一新的强烈感受。但又普遍感到力不从心很难教好。那么,新教材难教的症结何在呢?

从教材编写的角度来探析,新课本与旧课本对历史事件的处理,其鲜明的特点就在于略过程深分析。在新编课本中,世界近代现代史上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的过程都被精简,对历史事件的描述性文字大大减少。如旧课本中关于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用四节来处理,对一些历史事件有较具体的描述,而新课本只用一节来安排,这就是“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对外战争”,其中攻占巴士底狱及巴黎人民第二、第三次武装起义重要史实,都浓缩成了一句话来概括。又如旧课本中分三章来讲述俄国废除农奴制的1861年改革、美国内战和德意志、意大利的统一等课文,在新课本中缩编为“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一节。再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旧课本中用四节安排,新课本只用两节来处理。新课本这样安排固然是建立在初中义务教育教材已经学过世界史的基础上,以避免初、高中教材的过多重复和冗赘,而把着力点用在了对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原因和它的影响、意义的理性分析上,这势必加大了教材容量大与课时紧的矛盾,使教师感到很难完成教学任务。

从学生学习的实际来分析,义务教育要求初中三年级的学生必须学习世界史,以便为学生走上社会和升入高一级学校做好知识储备,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由于中考不考历史,初三的世界史教学绝大多数得不到保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相当一部分高一学生无初中世界史知识作基础,初、高中的世界史教材无法衔接,教师如果从新教材侧重理性分析的角度出发来教学,这就使得初中没有学过世界史的大多数学生感到“莫名其妙”,面对教师的提问常常感到困惑不解,难以适应。

从课程安排的计划来解析,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是按照供试验用的适用于21世纪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的有关要求新修的。新的高中历史教学大纲规定,世界近代现代史在高中二年级开设,为文科限定选修课,也就是说,从学生升入高等学校的情况出发,加大理论色彩,着重分析能力的培养,侧重于思维的启迪和开发,这很适合高二学生已完成了从经验性逻辑思维转化到理论性逻辑思维的实际,便于学生在理性思维趋向成熟的条件下,自觉地利用理论为前导来分析综合各种历史事实及有关资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而现行的教学计划则要求,高一开设《世界近代现代史》,无论是文科、理科学生都要学,这就造成了今后学理科的学生不愿在历史课上花大功夫应付着学,将来学文科的学生由于思维水平发展还没有完成向理论性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化,虽想学但受思维发展水平的条件限制,缺乏系统的方法论常识,又感到要学好不知道从何处着手去学习,特别是对课本中的许多思考题,常常陷入“老虎吃天,无处下爪”,很难知道从什么角度去“思考”的困难境地。

从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现状来剖析,随着老教师的大量退休,高中历史教师青年人已占到80%多,与老教师相比,这些青年教师尽管好学上进给历史教学带来希望的明天,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生在“动乱”的年代,长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中,在西方新思潮的冲击下,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修养较为薄弱,而新编高中《世界近代现代史》理性分析的加强,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就是针对高中教学的特点,增大了历史资料的数量和分量,就上册27课来说援引的50多则史料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言论摘录就有25条之多,这些史料相当一部分由于教参没有说明来源,致使一些青年教师对其理解不知所云,更不知如何结合课文来处理,对这些思维水平层次高的“观点性材料”深感“望尘莫及”,使教学处在了“进退维谷”的艰难境遇。

明确了新教材难教的症结所在,如何从当前的教学现实出发,化难教难学为好教好学呢?也就是说,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来应对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