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性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4:23:2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性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农业历史性进步论文
要点提示
从农业经营角度讲,过剩的生产已成为农业、农民最大的负担
从另一角度看,为了拉动农业而盲目推动对生物资源的“高消费”,并不适合我国国情
“卖粮难”的根本在于生产量过剩,并非是“农产品加工跟不上”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点应是“经营企业化、生产集约化、产品规格化标准化”
世纪之交我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农产品丰足时代,然而,农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使人们难以喜悦。农产品销路不畅,价格下跌,乡镇企业发展速度和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加困难等等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必须对农村、农民和农业发展要有新的思路
设计评价历史性标准论文
摘要:设计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动态体系,有理性的方面,也有感性的方面。本文从历史发展对设计评价标准的影响方面入手,论述了设计从最初的生存方式设计发展为现代的生活方式的历史进程中,设计评价的变化。好的设计就是创造一种健康的、善意的、和谐的生活方式。
关键词:设计评价需求设计理念
随着设计理念的不断成熟,设计的评价系统也日趋完善。但是要对产品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同工业设计本身的概念一直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一样,设计的评价体系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在这一系统中,不仅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量化的分析论证,同时也处处显现出耀眼的人文的光辉。
正因为在对设计的评价中,会有一些与人的情感有关的感性的东西存在,设计的评价标准就具有了一定的不确定性。设计评价系统的完善性也是相对的,它不仅受到国家、地域、民族、文化的影响,同时具有浓郁的历史性和时代性。
设计源于对人的需求的满足,在人学习造物的初始,设计仅仅是一种生存方式。这时的设计是朴素的,因为它只要满足人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就足够了。但同时它又是最实用最有效率的设计,可能任何一点设计的失误都会导致使用者失去生命。实践的检验为设计提供了最简便合理的评价标准,即使时至今日,对许多这一时期的物品我们仍然是心存敬畏,越是简单就越是与设计的本质接近。
物质的丰富使人不再仅仅满足于生存的最基本需要。我们发现设计渐渐出离了原本的目的性。随着技术的发展变革,特别是现代工业生产的机械化规模不断提高,人的需要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设计从一种生存方式转变为另一种生活方式。一方面,人们享受着高科技带来的便利和舒适,而另一方面,又无疑增加了人们的惰性和无休止的欲望。现在,在中国的大多数城市,私家车的拥有比例逐年都在增长。与生活的舒适和出行的方便同时到来的,还有环境的污染和城市交通的压力。经济的增长也刺激着人的消费,人似乎不是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物的世界的主宰,而是它的奴隶。激烈的商战经常会想尽办法刺激人的种种欲望,而设计却在不经意的时候,成了商业化不良导向的帮凶。
剖析改革开放的历史性价值
摘要:本文结合30年前国家面临的局面和30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论述了改革开放的性质以及改革开放与当代中国命运的关系。对于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总结与反思。
关键词:改革开放;革命;社会主义
近3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我们党经受住了国际国内各种风险的考验,我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不断提高,这些成就取得都是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分不开的。正如同志所指出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一、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明确下了这样的一个结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回头看看30年前我们国家面临的局面,看看30年来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十七大把改革开放称做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30年前,持续十年之久的“”结束,当时的中国是个什么样子呢?思想上,“”严重混淆了是非,唯心主义、行而上学猖獗,思想严重混乱;政治上,“”严重混淆敌我,十年动乱中全国上下受打击和迫害的干部群众达一亿人,迫害至死的有二千万人;文化上,“”大规模地毁灭文化,我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灿烂文化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经济上,“”以阶级斗争为纲,严重地破坏了生产,国民收入损失了五千亿人民币,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致使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曾任安徽省委书记的万里曾这样说:“我刚到安徽那一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这就是当时中国广大农村的真实写照。
面对这种特殊的严峻局势,我们党没有退缩,而是科学分析国内状况和世界大势,准确把握时代主题和人民愿望,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地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路。
历史性机遇与我们的责任
1996年6月,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这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工作的重大举措,是使思想政治课走出困境的正确选择,也是重塑思想政治课学科形象的又一历史性机遇。可以断言,《标准》的贯彻实施,必将推动思想政治课教改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本文试图通过《标准》与《大纲》的比较,在弄清两者从形式到内容区别的基础上,谈谈从《大纲》到《标准》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的启示。
一 (一)《大纲》和《标准》的结构体系比较 《大纲》由序言(未注明)、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处理教学内容的原则、教学内容要点这四个部分构成。前三部分都写得比较简略,第四部分“教学内容要点”是主体部分。
《标准》由序言、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包括三个年级各自的教学目标、前言和各课教学内容要点和相应的基本要求)、教学原则和方式方法、教材编写与选用、学习评价与考核五部分构成。主体放在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上。
下面我们对《大纲》和《标准》结构体系中各部分进行一下比较:
1.序言 《大纲》虽然未标明“序言”,但实际上在行文中有“序言”这一部分,它概要地阐述了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地位、作用、目标、任务等。
港澳舆论高度评价中共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
新华网香港10月22日电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七大连日来一直是港澳舆论关注的焦点。22日,港澳各大报纸除大篇幅报道闭幕消息外,还纷纷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十七大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大会在全面总结并明确肯定改革开放路线的同时,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指导思想,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将对国家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香港《文汇报》的社评说,十七大的第一个历史性贡献,是对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进行了科学总结。十七大从历史高度、从全局角度、从政治深度,对改革开放作了全面肯定,让全世界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未来的发展路向。十七大的第二个历史性贡献,是将科学发展观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起写入党章,作为中共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意味着中国的发展将在科学、自觉的层面进行。十七大的第三个历史性贡献,是对国家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更加丰富。十七大的第四个历史性贡献,是中央领导机构顺利实现新老交替,一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不仅显示新老交替顺利实现,而且将为中央工作带来新思路,注入新活力。
《大公报》的社评说,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执政能力建设写入党章,彰显了中共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使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社评说,这次十七大党章修改,让港人觉得亲切、熟悉,并且能够引发共鸣,关键在于尊重科学。10年来香港“一国两制”的实践一再证明,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上升为科学发展观,港澳也将分享其中的经验与成果。
香港《商报》在时评中说,十七大召开正处于国家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的下一步将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如何因应国内各方新的诉求,如何化解资源环境压力、发展不平衡等难题,国人寄予厚望,世界也在观望。在十七大给出的答案中,可以看到“以民为本”的理念,而科学发展观是十七大给出的一个重要答案。
《明报》的专论认为,科学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十七大报告的重大内容和精髓,将对未来若干年的经济工作产生重大影响。我们继续看好十七大之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21世纪初期的中国经济,将处于一个质量更高、速度更快、延续时间更长的标志性发展阶段。中国正迈开大步,由一个大国走向一个强国。
香港《信报》《星岛日报》《新报》《太阳报》等,也都在报道中特别关注到十七大将“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并从不同角度报道了十七大顺利完成中央委员会的新老交替,在党内民主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会议讲话
中国环境报20*年宣传工作会议今日在京召开。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出席会议指出,要通过加大改革力度,增强报纸影响力,争取把中国环境报办成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报纸。
*说,今年以来,中国环境报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办报思路开始转变,更加关注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等问题;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加强;战斗精神增强,批评性报道数量增加,质量有所提高;言论加强;版面以及报道内容有一些积极变化。今后要进一步提高报纸的思想境界和理论水平,充分发挥环境宣传主阵地作用,提高影响力,加强对基层、企业的报道。只有通过改革,报纸才有活力,才有生机,才会进步。
*说,中国环境报要实现成为可持续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报纸这一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要进行大改革。近年来,中央提出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快实现“*”等一系列新的发展思想、新的发展战略,环境保护面临着更加尖锐的矛盾和更加艰巨的任务。中国环境报要发挥专业优势,成为规律的探索者、舆论的引导者、现象的解释者、观念的传播者和工作的推动者。要有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改革应对各类媒体的激烈竞争,规划好版面格局,适应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要求,向专、深的方向发展。
二要有大思维。环保工作已经拓展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从专业技术层面进入管理决策层面,从物质领域进入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层面。环境问题既是人口与资源问题、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而且还是政治问题、国际问题。这要求我们把环境问题放在更大的背景下剖析和思考,要有大视野、高境界,使报纸更有深度、厚度,更有影响力。
三要创造大品牌。报纸的影响力来源于报道的品质,包括思想的深刻性和敏锐性,事实、观点的权威性和公信度,对问题分析的透彻性和公正性,以及文字的生动性和感染力。报纸要对事关公众利益、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事件积极干预,集中力量选择、调整或创办合适的栏目、专题版面或者周刊,通过它们来扩大报纸的影响力。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1977年邓小平对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整顿;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重大决策及历史意义;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展开;十一届六中全会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内容及历史意义的教学,培养学生结合史实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主要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供应链的五大历史性转变诠释
摘要:有效的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有较清楚的认识,本文认为供应链管理在过去数年间发生了五方面重大变化,即从注重企业内部功能的协调到注重企业间资源的协调,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场媒介成本,由关注供应到关注需求,从信息保留到信息共享,从“大量供应”到“大批量定制”供应等。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转变
供应链是相互间通过原材料、零部件、产品、技术、服务的厂家、供应商、零售商等构成的价值网络。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包括从最初的原材料开始,经过若干环节直至最终使用者手中的全过程的货物的流动、转化和相关的信息流的整合,通过改善供应链关系来取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但供应链管理并非固定不变的,伴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发展,信息系统基础的完善,战略管理思想的深化,供应链管理在其观念、管理方式等方面都出现了新的变化。经济全球化使得众多的中国企业成为全球供应链中的成员,中国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充分认识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以便对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作出明智的判断和选择。
从注重企业内部功能的协调到注重企业间资源的协调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中企业总是试图最大限度地协调企业内部资源,通过对企业内部现有的信息、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从而增强产品竞争力。随着生产的社会化与专业化,企业逐渐认识到不能仅靠自身而必须联合行业中其他上下游企业,建立一条经济利益相连、业务关系紧密的行业供应链,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外伸企业、虚拟企业的出现使得企业内部供应链管理延伸和发展为面向全行业的产业链管理,管理的资源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了外部。把多个企业纳入一个整体的管理下实现协作经营和协调运作后,大大增强该供应链大市场环境中的整体优势,同时也使每个企业均可实现以最小的个别成本和转换成本来获得成本优势。企业集成从原来的内部业务流程重组上升到企业间的协作,这是一种更高级别的企业集成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固定的,可以是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的传统模式,也可能是生产商——零售商或是其他模式,模式的决定取决于如何才能更大程度地发挥核心竞争力及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必须重点指出的是,除少数垄断性大公司外,大部分企业不可能拥有独一无二的供应链企业间合作模式,在相同模式下,竞争力仍然差别很大,关键在于必须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相同的企业价值观、战略思想、互相信任,有各自可利用的核心竞争优势等)以及对矛盾与冲突的及时协调。
供应链成本管理由注重有形成本到注重市场媒介成本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第三次历史性飞跃论文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第三次飞跃
[论文摘要]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了在新的历史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全局性根本性问题;产生了伟大的标志性理论成果——重要思想,并以此在全党进行了全面广泛的教育,统一了认识,成为前进的指针。第三次飞跃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客观要求;是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结果;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末,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伟大的辉煌:一是邓小平理论的提出、确立、运用、普及,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二是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三个代表”的思想体系的提出,构成了重要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开始了我们党第三次历史飞跃。第二次、第三次历史性飞跃使得中国共产党在经受了前苏东欧剧变、世界共产主义运动遭遇大益折大转折中,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流砥柱。
同我当年共同经历、共同体验第一次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而没有觉察、领悟或者意识到正在进行的“飞跃”一样,今天我们正在经历、体验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开端,也还未完全意识正在经历第三次飞跃。这是因为:一是历史发展迅速,以至使人们还未来得及思考、审视,认识这一飞跃;二是理论研究滞后,没有及时总结升华并进行大力阐述这一飞跃;三是我们像古人所说的有久居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充分认识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和重要思想确立的意义及其内容,对于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新时期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把建设有中国芋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看是否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一要看是否用马克思主义回答和解决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积聚长久的带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二要看是否产生了伟大的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三要看是否以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在全党进行全面的广泛的思想教育,使之统一全党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围绕中国革命性质、革命道路、革命对象、革命动力等中国革命一系列根本问题,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创造性地解决了在工人阶级人数较少、农民占绝大多数、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建设一支无产阶级先锋队的特殊而复杂的问题,指出了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创造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开创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党的七大确立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思想。
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的历史性变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五年,是我们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五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也是我国银行业进行体制机制重大变革的五年。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金融工作,高瞻远瞩、果断决策,及时、正确地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方针政策,我国银行业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稳步前进,金融体系不断健全,实力不断增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党中央、国务院推进银行业改革发展的重大决策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我国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在发挥金融核心作用中担负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五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未雨绸缪,不失时机地推出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一些酝酿多年、难度很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相继启动并坚定不移地得以推进。从银行业来看,这些重大决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决实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推进建立现代金融制度。1993年提出要“把国家专业银行办成真正的国有商业银行”,1998年发行2700亿元特别国债补充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资本金,1999年剥离四家银行不良贷款13939亿元,交由专门成立的4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但是由于机制和体制并未得到创新,国有商业银行市场主体地位难以确立,旧的包袱没能完全卸掉,新的风险不断产生。针对这种严峻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于2003年底决定先行对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试点,从而拉开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革的序幕。此后,交通银行、工商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也相继启动,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也在紧锣密鼓地准备之中。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是一项非常关键而又艰难的全新改革实践,目的是使国有商业银行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推动建设健康而富有竞争力的中国银行体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和要求,中国银监会认真指导各银行的公司治理建设,深化内部改革,及时出台了《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改革与监管指引》。经过几年的努力,各银行在加强公司治理建设、转变经营理念和发展战略、提升业务创新能力、优化收入结构等方面都取得了重要进展,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指标显著改进,资产回报率和股本回报率等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先后成功上市,其中中行首次实践了我国商业银行H股+A股的上市模式,工行开创了我国银行业境内外同步上市的先河;国家注资获得了明显收益,充分实现了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带动下,政策性银行改革步伐加快,国家开发银行商业化运作启动;中小商业银行也注重加强公司治理建设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近年来先后有中信、华夏、兴业和宁波、南京、北京等6家银行成功上市,一批城市商业银行实现了跨区域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正在逐步走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大力推进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的农村金融改革,充分发挥金融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促进作用。2003年6月,国务院决定在江苏等8省市率先启动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2004年8月开始在全国全面推开。这次改革是农村信用社在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方面的一次全面改革。目前,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新的监督管理框架基本建立,整个改革工作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和阶段性成果。截至2006年底,已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201家。同时,资本充足率从-8.45%提高到5.89%,总体抗风险能力有了质的变化;不良贷款率从36.93%下降到17.54%,资产质量明显改善;从2005年开始全面扭转了自1994年以来连续十年亏损的局面,经营效益显著好转,支农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今年初,中国银监会按照宽准入、严监管的原则,调整放宽了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允许在农村新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信贷互助社等三类新型金融机构,并在吉林等6省区先行试点,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推动邮政储蓄体制改革迈出关键一步,组建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通过促进邮政储蓄银行直接办理质押贷款、小额贷款以及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建立机制,使得农村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得到遏制。加强政策引导和监管指导,督促农业银行发挥自身优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大商业化支农信贷服务力度;根据风险控制能力,适时扩大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的信贷支持,发挥政策性支农的骨干作用。2006年末,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涉农贷款余额达4.5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达9196亿元,受益农户达7000多万,占全国农户贷款总数的31.2%,占有贷款需求又符合贷款条件农户的57.6%,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较高水平。
积极推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不断提高银行业对外开放水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把握好新形势下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力度和节奏,无疑对我们是一个重大挑战。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深层次上实现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突破。首先,认真履行了加入世贸组织承诺。在2006年12月11日,如期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范围和服务对象范围的限制,取消对外资银行的所有非审慎性限制,同时修订颁布《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和实施法人银行导向的外资银行监管政策。这既保证了国民待遇及时给予,维护了我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又保护了中资银行的发展,维护了我审慎原则和金融安全,开创了我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新时代。其次,积极借助外力迅速提升我国银行业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竞争弱势更加凸显。为彻底消除我国银行业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在短时间内缩小与外国先进同行的差距,我们坚持解放思想,以引资为纽带,以引技、引智和引制为目的,在2003年适度放宽了外资金融机构投资入股中资银行的股权比例,将过去单个投资人的入股比例不得超过15%调整为20%,集约式战略投资者入股比例不超过25%,实现了银行业对外开放战略从单纯的外资金融机构准入到加强引进管理、技术、人才和合作的重要转变。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21家中资商业银行引入29家境外投资者,投资总额为190亿美元。再次,积极推动我国银行业在海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海外发展步伐,在推进“走出去”战略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国家“走出去”总体战略的实施。截至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已在美国、日本、英国等29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7家分行、31家附属机构和12家代表处,海外机构的总资产达2267.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69.6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