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现状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4:19:4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现状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论历史与现状
摘要:本文论述了叙事学的定义、理论来源,列举了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并简述了他们的主要思想、贡狱和代表作品,录后指出目前叙事学正与其他学科景密结合,对丈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叙事学文学批评结构主义
“叙事学/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法国人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他的著作《十日谈语法》中命名的。在文学理论中,叙事学属于结构主义的分枝,它将语言中的模式运用到叙事作品当中,并提出地点和心灵并不重要,只有形式起作用。它提倡的三个主张是:符号(故事)和所指(语境)以某些任意的方式分离:内容反映叙事形式:叙事者运用某些框架结构来分析叙事作品。叙事学试图建立一种结构或语法来分析叙事中的语码、常规和系统,这种理论在20世纪中期得到很大发展。
莫定叙事学理论基础的主要作品有:普洛普(Propp)的《民间故事的形态》(MorphologyoftheFollct-Tale,1928),它创造了一种分析民间故事的模式,分为7个行为层面和31个功能:斯特劳斯(Stmum)的借构人类学》(StructuralAnthorpology,1958),它勾勒出了描述神话故事结构的大纲;格雷马斯(Graimas)的《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1966),它提出了由6个结构单位(actants)组成的一个系统:托多洛夫(Todorov)的(十日谈语法》(TherGammarOftheDecameorn,1969),书中介绍了叙事学这个概念;热内特(Genete)的《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1972)和《新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Revisited,1983),书中作者编制了一套分析系统,对故事和内容以外的叙事行为进行分析。其他在叙事学有影响的理论家包括巴特斯(Barthes)、布里蒙得(Bremond)、弗赖伊((Frye)等。
普洛普将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拓展至叙事学。在形式主义中,句子结构被分成能分解的成分:词素。普洛普利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民间故事。他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分解成最小的叙事单位:叙事位,并在分析各种人物和行为的基础上,总结出俄罗斯民间故事的31种叙事位,并发现他分析的所有故事都展现出相同的顺序功能。普洛普认为这31种功能可以概括他所搜集的民间故事的基本“母题,,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已有的模式,便于他们冲破旧有模式,创造新的情节结构。人们还有趣地发现,普洛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今天的通俗文化,如电影《星球大战》、(X一档案》和《星球旅行》的结构都可以这种方法来分析。普洛普认为句法是分析的基本模式:主语十谓语=单位+功能。他还提出7个行为层面,即:坏人、英雄、假英雄、捐赠者、帮助者、通报者、公主。
正如索绪尔(Sau}ure)的语言、言语的区分一样,格雷马斯的符号学区分了深层语义机构和表层句法。后者又可进一步分成叙事结构(表层结构)和语篇结构(表达结构)。叙事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横向,从基本语义转化成基本句法,纵向,从基本句法转化成表层序事句法,再转化成语篇句法。对格雷马斯来说,符号学意昧着转化的过程,即意义的产物。格雷马斯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基础上提出了“语义方阵”,认为它是一切意义的基本细胞,语言或语言以外的一切“表意,都采取这种形式。“语义方阵”里面包含着三对结构单位:主角和对象;指使者和承受者;助手与对头。这三对单位出现在所有叙事作品中,包括三种关系:
论历史与现状
摘要:本文论述了叙事学的定义、理论来源,列举了叙事学的代表人物,并简述了他们的主要思想、贡狱和代表作品,录后指出目前叙事学正与其他学科景密结合,对丈学写作和文学批评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关健词:叙事学文学批评结构主义
“叙事学/叙述学”(narratology)是由法国人托多洛夫于1969年在他的著作《十日谈语法》中命名的。在文学理论中,叙事学属于结构主义的分枝,它将语言中的模式运用到叙事作品当中,并提出地点和心灵并不重要,只有形式起作用。它提倡的三个主张是:符号(故事)和所指(语境)以某些任意的方式分离:内容反映叙事形式:叙事者运用某些框架结构来分析叙事作品。叙事学试图建立一种结构或语法来分析叙事中的语码、常规和系统,这种理论在20世纪中期得到很大发展。
莫定叙事学理论基础的主要作品有:普洛普(Propp)的《民间故事的形态》(MorphologyoftheFollct-Tale,1928),它创造了一种分析民间故事的模式,分为7个行为层面和31个功能:斯特劳斯(Stmum)的借构人类学》(StructuralAnthorpology,1958),它勾勒出了描述神话故事结构的大纲;格雷马斯(Graimas)的《结构语义学》StructuralSemantics,1966),它提出了由6个结构单位(actants)组成的一个系统:托多洛夫(Todorov)的(十日谈语法》(TherGammarOftheDecameorn,1969),书中介绍了叙事学这个概念;热内特(Genete)的《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1972)和《新叙事话语》(NarativeDiscourseRevisited,1983),书中作者编制了一套分析系统,对故事和内容以外的叙事行为进行分析。其他在叙事学有影响的理论家包括巴特斯(Barthes)、布里蒙得(Bremond)、弗赖伊((Frye)等。
普洛普将俄国的形式主义文学理论拓展至叙事学。在形式主义中,句子结构被分成能分解的成分:词素。普洛普利用这种方法来分析民间故事。他将大量的俄罗斯民间故事分解成最小的叙事单位:叙事位,并在分析各种人物和行为的基础上,总结出俄罗斯民间故事的31种叙事位,并发现他分析的所有故事都展现出相同的顺序功能。普洛普认为这31种功能可以概括他所搜集的民间故事的基本“母题,,并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已有的模式,便于他们冲破旧有模式,创造新的情节结构。人们还有趣地发现,普洛普的这种方法适用于今天的通俗文化,如电影《星球大战》、(X一档案》和《星球旅行》的结构都可以这种方法来分析。普洛普认为句法是分析的基本模式:主语十谓语=单位+功能。他还提出7个行为层面,即:坏人、英雄、假英雄、捐赠者、帮助者、通报者、公主。
正如索绪尔(Sau}ure)的语言、言语的区分一样,格雷马斯的符号学区分了深层语义机构和表层句法。后者又可进一步分成叙事结构(表层结构)和语篇结构(表达结构)。叙事过程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横向,从基本语义转化成基本句法,纵向,从基本句法转化成表层序事句法,再转化成语篇句法。对格雷马斯来说,符号学意昧着转化的过程,即意义的产物。格雷马斯在结构主义的二元对立原则基础上提出了“语义方阵”,认为它是一切意义的基本细胞,语言或语言以外的一切“表意,都采取这种形式。“语义方阵”里面包含着三对结构单位:主角和对象;指使者和承受者;助手与对头。这三对单位出现在所有叙事作品中,包括三种关系:
历史文脉与空间现状设计研究
摘要:本课题为城市街道景观改造设计,基于场地现状和问题给出完整系统的解决方案。理事厅街作为开封市的老城区街道,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在当今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下,这条老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也不能完成对历史文脉的继承。基于此,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便是通过设计解决街道的现状问题:如基础设施缺乏,历史文化缺失等,重新梳理街道秩序,重建街道历史文化。从而探索一种历史街区的改造模式,为国内同样问题的地区提供可参考的解决方式。
关键词:街道改造;景观提升;空间设计;文脉传承;街道秩序
一、设计实验的开展根据
理事厅街显现出来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引导了我的设计方向和内容。首先,理事厅街上有四所学校,近三千名学生,可是街道路宽只有五米,长有近三百米,形成了一条拥挤的高密度的狭长小巷,那么研究的首要内容便是如何通过设计来解决道路交通问题,重新梳理混乱的交通秩序:其次,理事厅街作为历史街道,街道上有开封市的历史建筑群、非遗“汴京灯笼张”老店和开封天主教区的大教堂,这些建筑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保护价值,所以,如何通过景观设计来重新打造街道的历史文脉也成了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三,理事厅街由于街道建筑太过狭窄拥挤,导致缺乏大量的功能空间,像街道居民的日常交流休息这样的空间、家长接送孩子上下学的空间、游客游览参观的空间等,因此,研究的主要内容还包括如何在街区中打造被需要的多种功能空间这一课题。
二、场地现状的实地调研
在设计初期,对场地进行了多次的深入调研,发现很多的场地问题。首先,针对场地复杂的交通人流问题,将场地的使用时间分成了高峰期,平常期和低峰期三个时间段,人流高峰期为每天的上下学高峰期,人群主要集中在街道的东西两个入口的学校附近,学生和家长、上下班的居民为主要人群,高峰期时街道承载力完全超负荷水平;平常期则是上下午的非高峰期时间,会有少量的游客出没在“汴京灯笼张”老店和天主教堂附近来参观非遗和老建筑,其余主要人群便是街道的原住居民,无论是游客参观亦或是原住居民的日常休息交流,都缺乏一定的使用空间。在对于街道建筑与建筑空间的调研中,将街道上的所有建筑大致分成了四类:居住区、学校建筑区、历史建筑民居和教堂建筑区域。其中最多数的是历史建筑民居和居民楼,人流量最大的是学校建筑区。通过建筑分析继而将整条街道划分成为四种空间:开放空间、半开放空间、私密空间、可拓展空间。这其中可拓展空间便是街道中的违章搭建和可拆除的非历史建筑,这类建筑在整条街道中完全可以拆除以满足街道各类人群的空间需求。在对街道基础设施的实地调研中,发现该街道的基础设施完全处于年久失修和严重缺乏的情况。街道上空管线漫天,一些电线已经垂落到地上,有极大的安全隐患。街道上仅有一处垃圾桶,两个旧式路灯,更没有设置相关导视,这对于有大量学生和住户的老街来说是必然无法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同时街道因为狭窄,全街绿化程度近乎为零,但是毫无疑问,人们希望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对于人群需求与行为分析两个重要部分的信息调查发现,理事厅街目前的街道主要使用人群分三类,分别是街区原住居民、学校教职工、学生及家长、游客与路人。其中前两者人数众多,游客与路人只占少量,无人参观的很大原因要归结于街道的治理不善,不具备良好的游览条件,这是本次设计需要重点改善的地方。对于人群行为的调研分析中,将街道内的主要行为也分成三种,分别是校园上下学、街区住户的活动交流和参观游览。这也是根据街区三大人群而相对应的,且参观游览活动也在整体的人群活动中占据很少比例。在街道人群的民意调查中,抽取了一百人作为样本进行访问调查,结果超过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道路太过狭窄拥挤,高峰期无法正常通行,基础设施老化;超过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环境脏乱差;超过百分之四十的人认为历史文化缺失,在街道上无法体验出这是一条有悠久历史的古街,没有文化内涵。这些调查信息都为课题的设计方案做着现实支撑。
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及对策
一、徐州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的概况
1.儒佛道文化。汉代以来,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在儒道释三足鼎立的格局中发展。由于得益于独具优势的人文地理和传播条件,徐州地域与儒道释三家文化源流有着特殊的不解之缘。立足传统文化源头,研究儒道释思想形成、传播和发展与徐州的关系,揭示徐州地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对于区域文化史乃至传统文化研究均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两汉时期徐地历代楚王、彭城王和下邳王及有关守相,大都能够承传发扬儒家学术,形成徐地蔚为大观的封国儒学文化,在学术人才、流派和水准上,都与齐鲁儒学区域逐渐融为一体。这种繁盛局面持续400年之久,占了中古史的1/5时段。道家创始人是老子,在老子思想体系中,楚文化是孕育其道家思想的重要背景,并对道家具有主干的影响。然而,老子又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精华,其中主要有周文化、包括了徐沛之地的宋文化乃至整个东方的东夷文化。大约在西汉后期,佛教流传到大月氏向西域的安息大夏康居,并且随着丝绸之路的沟通,开始传向于阗龟兹等国。至两汉之际,佛僧入华传教译经,佛教逐渐在中原地区传播,并且沿着国内主要交通线向东部扩散,一直深入到徐州地域。
2.山水文化。徐州城四面山阜环绕,山文化积淀亦十分丰厚。徐州位于江苏西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黄淮冲积平原。徐州四周为海拔100-250米的山丘环绕,自然围合城市空间,构成一个祥和安定且景色宜人的生活环境;同时徐州水体丰沛,其地古有汴、泗水交流,后有黄河故道与京杭运河穿越,今天新建的云龙湖与整治后的黄河故道,更如明珠玉带,为古城增色。山水环抱的徐州区域格局,正是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城市与自然和谐的观念体现与实践结晶,更加暗合了极具特色的“风水”营建思想。云龙湖十八景:桃霞烟柳、杏花春雨、荷风渔歌、苏公塔影、石壁留踪、临湖尝鲜、儿童稚趣、寒波飞鸿、长堤雪月、别有洞天、果树盆艺、水上世界、万人游波、湖滨垂钓、沙岛渡闲、云湖泛舟、湖光灯影、索道滑道。
3.战争文化。自古以来,发生在徐州的战争,仅有记载的就多达400余次。兵家为何必争徐州?这是因为,徐州的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徐州,史称“北国锁钥”,“南国重镇”,在南方军事家眼里,占领了徐州,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北方大门之锁的一把钥匙;而在北方军事家眼里,夺下了徐州,就等于占领了向南方进军的桥头堡。徐州东近黄海,西连中原,北倚鲁南山地,南瞻江淮平原。它像一位巨人,立于一个制高点上,虎视眈眈,可督苏鲁豫皖四省。由此向东西南北挺进,都如高山流水势不可挡。有人形象地比喻,徐州是中国东部的“腰眼”,是中国南北的“咽喉”,均属要害位置,适宜两军决战。辛亥革命领导人黄兴曾这样评价徐州的战略地位:“南不得此,无以图冀东,北不得此,无以窥江东。是胜负转战之地。”数千年来频繁的战事,在徐州积淀了丰富的战争文化资源。这是一笔巨大的宝贵财富,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只要认真开发利用,一定会为徐州的经济建设和子孙后代带来无量福祉。徐州是中国最早的九州之一,距今己经有两千六百多年的建城史,比本省的苏州、南京都要早,而且历来为军事和交通重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徐州被定为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创造这些文化的先人足以自豪,我们这些站在前人肩膀、前世文明平台上的现代人,应倍加珍惜这些历经千百年岁月淘洗磨砺而延续下来的文化遗存,传承光大徐州的文脉。文化竞争力位居全国地市级城市前列的徐州,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徐州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极具地方特色的徐州梆子、江苏柳琴戏、徐州琴书、徐州香包、邳州年画、丰县糖人贡、邳州跑竹马等8个项目先后入选第一批、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文化扩展项目名录。此外,还有沛县武术、邳州纸塑狮子头、沛县泥模、睢宁落子舞等省级文化遗产。不论是源远流长的邳州大墩子文化,还是新沂的花厅文化以及光辉灿烂的两汉文化,还有血脉一样构成徐州历史文化长河的,都有其独到的个性和非同寻常的价值。
二、当前徐州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
(一)保护历史文化的原因
小议锡剧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摘要:锡剧俗称“滩簧”,是江苏省主要地方剧种之一,广泛流传于苏南、苏北地区,在浙江和上海的部分地区也有流布,迄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在民国时期称“新戏”,抗战时期称“文戏”,解放前后叫“常锡文戏”,五十年代初称为常锡剧,锡剧是其简称。它的特点在于它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既是地方戏曲之花,也是通俗化的农民戏曲、农民文艺。
关键词:锡剧;调;剧种;现状
一、锡剧的历史沿革
清乾隆以后,吴语滩簧已经盛行,在太平天国前后由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合并发展而逐步形成锡剧。在滩簧阶段,一般都以它经历的三个重大演变过程来划分,即为:对子戏、小同场戏、大同场戏时期。
(一)对子戏时期
在常州、无锡一带乡村传唱的男女叙事对(唱)山歌,逐步与道情、唱春、宣卷相融合而形成滩簧调,系吴语滩簧的一支。后又吸收苏南一带“采茶灯”中的舞蹈,逐渐发展成滩簧小戏,先有小丑、小旦,后又有小生,并从坐唱变为在田头广场作简单动作表演的走唱。化妆极为简单,男角身穿长衫(或短衫),头戴瓜皮小帽或毡帽,手拿摺扇(短衫者不拿);女角身穿短袄、长裙,脸上略施脂粉,头戴假发髻,插绢花,手拿方帕。都以“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为主,也叫“三小戏”。演出剧目,以反映农村日常生活中故事为主,反抗封建婚姻和旧礼教的居多,也有一部分是对地主阶级进行嘲讽的。表演朴实真挚,生活气息浓厚,语言生动风趣,女角色均由男子扮演。声腔仅有簧调,一把二胡伴奏(有时是扮演者自拉自唱)。此时既无班社,也无职业艺人,纯属农民及乡镇小手工业者自娱活动。艺人们称这时期为“对子戏”阶段。
武术发展历史与现状研讨
武术扎根于延绵的中国大地上,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之一,它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而且是一种文化的真实存在,研究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代表性。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武术馆校、民间社区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把握哈尔滨市的武术发展历史和基本现状,分析研究其存在的问题,探讨改革的对策,以促进哈尔滨市武术的发展,加强武术文化的研究、挖掘、开发、传承,进一步弘扬中华传统武术精神。
1研究对象与方法
运用了文献资料、实地考察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哈尔滨市为代表的东北地区的武术运动发展为对象,对新中国成立后的武术历史变迁以及武术萧条的原因及策略进行了研究。
2结果与分析
2.1哈尔滨市建国后的武术发展历史
在上世纪50年代,即建国初期的哈尔滨,虽不是武术文化起源地,也不是武术文化名城,却曾掀起的武术热潮堪比一些武术之乡。当时哈尔滨市出现了14家挂牌式武馆,除传授武功等基本课程外,还肩负着组织习武人员联合表演的重任。据《黑龙江省志》记载,1953年,哈尔滨市将私人开办的各武术馆、武术社和流散在社会上的拳师组成的这14个武术馆,合并成立了“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曾担任过冯玉祥贴身侍卫的刘志清,曾打败白俄罗斯大力士的吉万山,东北太极拳的开拓者李玉琳,有“山西燕子”之称的许承麟等知名人士分任各馆掌门人。1952年刘志清与其弟子张仁正编创了龙行拳、龙行剑及龙行刀套路,合称“龙行武术”,并一时轰动北京。1959年,国家体委在编造武术甲级规定套路时,汲取了“龙行武术”的精彩动作。据《黑龙江省志》记载,学习龙行武术的习武人员高达11000多人。但开始后,哈尔滨市各武术馆被封闭,有影响的拳师被批斗和下放,武术资料、器械大部分被没收、毁坏,武术运动遭到严重摧残。哈尔滨市武术联合会所属14家武术馆从此解体,武术运动随之消沉。1972年,国家开始整顿体育工作,武术运动随之复苏。1974年至1976年3月,哈尔滨市出现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武术热”,全市有武术辅导站2000多个,参加练武的职工、学生、居民最多时达到每天10万人次。为迎接1976年在哈尔滨举行的全国武术汇报表演大会,哈尔滨市曾提出“使冰上之城成为武术之乡”的口号,甚至在街道、公园、学校,工厂中开办武术辅导站,部分中小学开设武术课,有些基层单位成立业余武术运动队。随着一些老掌门人的陆续故去,至1990年,14家武馆全部消失。
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探讨
摘要:史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是先辈留下的供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的重要素材。初中历史史料的运用是学习初中历史知识的必要环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在分析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史料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一、初中历史史料教学现状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以历史材料为依据来解释历史的重要性,初步形成重证据的历史意识,逐步提高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当代初中生所接触到的文物图片、历史地图、小说、诗歌等都属于史料范畴,是我们今天学习历史知识的重要素材。但是,初中生的史料学习现状令人担忧,史料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一)难易选择不当,目标不明确
史料在历史沉淀中涵盖了大量的内容,具有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包括文献资料、实物资料和口述资料。而现在有的教师为了将课上得“花哨”,就对这些史料不进行删选,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满堂灌”,如教学《灿烂的青铜文明》这一课,有的教师喜欢展示夏商周大量的青铜器,而不进行分类或仔细的讲解,结果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可能一饱眼福,但是对这个时期青铜器的特征、作用没有任何了解,没有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再者,现在有的教师在运用史料时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初一学生刚刚接触历史这门学科,教师应该多运用一些直观的史料,主要以促进学生认知史料为主。如《开元盛世》这一课面向的是初一年级的学生,有的教师引用了大段的文字材料来表达开元年间的繁荣景象,而我认为杜甫的一首《亿昔》足以让学生想象出当时的盛世情形了。
结核病的历史与现状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历史久远的慢性传染病,科学家们从发掘出的早期人类骨骼中发现有驼背的脊柱,这是结核病的病征之一。
中国在2100年前埋葬的尸体--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发掘出的女尸也发现左肺上部左肺门有结核病的钙化灶。在埃及也曾发现过感染了结核病的木乃伊。对于结核病的描述可以回溯至公元前460年。有趣的是,结核病经常出现在描述都市居民生活的古代著作中,而在圣经或描述乡野居民的作品中却十分罕见。现在我们知道,早期记载的身体各个部位的一些不同的,看似无关联性的疾病实际上是不同形式的结核病。比如:寻常性狼疮是皮肤结核病、痨病是肺结核、而波特式病是脊柱结合。淋巴结核是颈部淋巴腺体肿大的流浓的一种结核病,在过去十分常见。借助显微病理学和细菌学的近代科学,使我们知道所有这些疾病的过程都是结核病的不同表现。"结核"这一名称并非来自该病的外观特征,诸如身体的消耗等,而是指独特的结节,这是最基本的细胞结构,能完全反应出疾病发生时的特征性组织变化。病理学家借助结节就可以知道结核病的发病过程。结核病曾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在其严重流行的本世纪初,全球每年因患结核病死亡的人数超过200万。只是到了医学发达的今天,在得到早期发现并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结核病才不再属于绝症,其治愈率也几乎达到了百分之百。然而,令人担忧的是,近年来,世界上感染结核病,并因此而丧生的人数直线上升,达到了历史上“最高水平”。
结核病与艾滋病双重流行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原因。现在结核病已成为人类主要致死疾病之一,同时也是艾滋病的主要致死因素。结核是艾滋病患者唯一主要的"机遇性感染",很容易向大众传播。像常见的感冒一样,结核通过空气传播,任何人都可能受到感染。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说,由于结核迅速向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传播,所以结核病例将有增无减。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染上结核的可能性是没有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的30倍。结核和艾滋病病毒同时传播业已成为世界范围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威胁。
19世纪,结核病在欧洲和北美大肆流行,散布到社会的各个阶层,生活困顿的人群成了结核病的温床。而且是当时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被人们称为"巨大的白色鼠疫"。许多当年杰出的人物罹患结核病:雪莱、席勒、勃朗宁、梭罗和勃朗特姐妹等。结核病的流行甚至影响了诗人和艺术家的思想。淑女们常被描写为纤弱、无声气的,极容易昏倒而且有阵发性咳嗽。甚至连当时的服饰也反应了结核病的流行,例如男士们穿的高领衣服,好象就是为了隐藏颈部的结核性淋巴腺炎。
在1993至1996年间,全世界结核病例增加13%。死于结核病的人数比死于疟疾和艾滋病的人数总和还多。全世界去年结核病患者超过700万,近300万人死于结核病,其中包括10万名儿童。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1997年的统计,全世界现有17.22亿人感染了结核病菌,每年有900万新结核病人,约300万人死于结核病,这一数字超过了肺结核流行的1900年,那一年全世界约有210万人死于肺结核。目前,结核病已成为传染病中的第一杀手。现在许多国家内肺结核病例直线上升,20年内将增加10亿结核病患者。
立宪主义历史与现状论文
一绪论
自60年代以来,大韩民国因其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举世瞩目。但进入80年代以后,相对于其经济成就,观察家们却更加关注韩国蓬勃展开的政治变革。1993年,韩国诞生了自1961年军人政变以来第一个文人政府。更有甚者,在1997年的总统大选中,反对党领袖最终获胜。对于珍视自由、公正和人格尊严的国际社会而言,这一历史事件尤其值得注意。
本文有两个目的。首先,我将从比较法学的角度,探讨韩国文化传统对其宪政和民主发展的影响。其次,也是文章的主要部分,从宪法角度对战后韩国的民主发展作一个历史概括。通过这两重研究,我希望不仅对韩国宪法制度及其历史发展作一介绍,而且为更好地理解那些阻碍和促进韩国宪政发展的文化因素作一铺垫。之所以会有文章的后一目的,是因为文化传统通常被认为是第三世界国家实现民主的重要障碍。
「立宪主义」在此意即民主的法律表现,及为法治(ruleoflaw)和民主理想机制化创造条件的动态政治过程。换言之,立宪主义就是实现宪法理念和精神的过程。
二法律发展和文化
从1948年成立第一个宪法政府至80年代末,韩国均为独裁政府所统治。韩国宪政的这一令人失望的记录常常被归咎于她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但是韩国文化和政治发展之间──独裁和儒家思想之间的联系,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这一关系的复杂性,有必要简略地回顾一下韩国的文化和政治传统。
农村初中历史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
一、农村初中历史教育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观念影响,历史学科地处边缘
目前,农村的初中还存在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从领导阶层管理到班主任的引导,都存在一定的认识问题,认为相比语数外这些主科来讲,历史是“边缘学科”。并且农村地区的大部分家长的教育观点相对保守、落后,因此他们与教师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分歧,部分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忽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语数外”等占中考分数比重较大的科目自然受到重视,历史作为“小科”相对被忽视,这不仅给历史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历史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积极性。
(二)教师资源匮乏,专业素养相对不足
农村初中历史教师的起始学历普遍不高,而且大多又是非历史专业的毕业生,有些“半路出家”的初中历史教师因为对历史学科的认识相对不足,在专业素养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一定问题和偏见,缺乏历史科目的教学技巧,仅靠课堂上画重点,让学生死记硬背来完成教学任务,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趣味性和积极性。由于农村地区很难吸引年轻人才,部分农村学校存在着教师老龄化的现象,尤其是像历史这种边缘化的“小科”,教师的老龄化就会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相对保守落后,阻碍历史教学的发展。
(三)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不足,缺少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