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4:12:4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文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文物

历史文物保护及金融支持对策

摘要: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近些年为了响应国家和社会的号召,西安市的金融业加快了西安文物保护利用的改革创新的步伐,本文在我国金融市场根据西安地区文物保护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资金有限、手段单一、渠道较少等问题提出分析,并对问题做出运用信贷支持、支持手段创新、拓宽融资渠道等方式和手段的解决对策;进一步对实现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做出贡献。

关键词:西安地区;文物保护及利用;金融支持;对策建议

1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的金融支持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安的历史文物的保护与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也对西安的历史文物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近些年西安市金融业积极响应国家的政策和规划,加快改革创新步伐全方位融入西安发展大局,西安文物保护从技术和方式上已逐渐成熟。为了保护西安浩翰的文物遗址,最开始的发展路线是限制第二产业,鼓励第三产业成长,运用科教和旅游来振兴西安,如西安的地铁计划全部避开遗址区,除了历史文物上的巨额投资。2018年1月23日,陕西文化与金融创新合作恳谈会在西安举办,聚焦陕西西安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总体融资需求额超220亿元,银行为陕西省委宣传部授信总计达600亿元,用于支撑陕西精神文明产业的飞速成长,文化产业中的文化保护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2019年,陕西西安的本币和外币贷款余额总计达到20609.73亿元,充分展现了西安的金融支持的力度。

2西安地区历史文物保护及利用在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

2.1金融支持资金有限。首先,投资环境相对落后。西安作为欠发达地区,构成文物产业的企业和机构主要是中小企业,其主要特点是资金比较不堪一击、技术含量低。这些企业自身的经营都存在问题,更不会考虑向西安的文物进行融资。其次,缺乏金融支持的绿色通道。西安地区主要是城市建设和地区发展为主,对于文物产业的保护利用相对不足,企业本身的资金量少加上国家社会的关注度低,使得金融机构和企业对于文物产业的资金支持程度有限。金融机构为文物保护和利用提供的绿色通道少甚至没有。最后,西安市文物的融资体制滞后,对于文物的融资没有完善的模式。由于西安位于大陆内部,与沿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股东权利的融资、用一些物品或资产作为保障进行贷款等还处于较为落后的水平。加上西安市融资企业本身存在企业规模较小、资金盈余数量少,管制缺乏合理性、没有积极的融资观念等问题,使得金融机构在筹集资金的过程遇到很多的困难。2.2金融支持手段单一。首先,西安地区仅有陕西广电网络一家文化类企业上市公司,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的这种形式还比较短缺,西安主要重点发展重工业目的是赶超发达地区,因此金融机构针对文化产业开展融资创新的方式少,力度低,西安文物与其他行业和产业联合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大大限制了对文物的融资和发展。其次,对西安的历史文物保护利用的范围比较狭隘,就是单一的实行文物的保护和利用,知道了解西安文物的具体内容的人仅仅局限在西安地区的人群,资源共享的观念比较欠缺。最后,因为对西安文物的宣传介绍的力度比较低,这些企业和机构对于文物保护利用领域只有较少了解,缺乏投融资的意识和能力,一般不会安排专门的投融资部门及人员,这些经营的企业通常以自有资金为主,同时以少量的自有资金作为辅助,当出现资金短缺的情况时,大多数采用银行贷款极少考虑其他贷款融资手段过于单一,缺少统一具体的合作机制,限制了西安文物保护及利用的发展。2.3金融支持渠道较少。西安属于西部偏远地区,与沿海发达城市相比一直以来金融支持手段渠道较少,由于发展的限制和落后使得丰富的文物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首先,当前经济系统中缺乏为中小企业和机构的融资供应专业性服务的金融机构,因为西安的民间资本的融资渠道比较缺乏,所以能真正投入到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实体经济规模也不会很大,使西安的融资范围受到了局限,只有单一的政府和中小企业和机构进行融资,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融资的范围和规模。其次,由于很多企业由于公司的规模比较小,在贷款这一环节就已经遇到了阻碍,无法实现有效贷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无法受到政府资金上的帮助,取得贷款来获得融资的方式过于单一。最后,在西安大多数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文物融资的关注度低,文物保护利用的意识差,加上技术的相对落后,对融资产品的研究发展和推广的力度也低。因此在现行国家经济调控趋紧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融资困难和渠道少的问题更加严峻。

查看全文

平面设计在历史文物类展览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我国“博物馆热”的兴起,博物馆展览设计得到了广泛关注。平面设计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设计使命。论文重点以笔者主持展览形式设计的2019年中国国家博物馆“万里同风———新疆文物精品展”为例(以下简称“万里同风展”),分析平面设计在临时展览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希望有助于提高今后的展览设计水平,更好地为广大观众服务。

【关键词】平面设计;展览设计;历史文物

1历史文物类展览中平面设计的应用

1.1展览海报及喷绘。展览海报是平面设计在展览设计中的最突出表现。立牌、海报等信息可以直接传递给观众展览的第一印象。历史类文物展览的海报要主题明确,展览标题信息突出,可以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抓住展览信息和展览相关内容。色彩不应过于醒目、夸张,所用的图片尽量采用展览涉及的文物,突出展览特色,合理安排内容,并突出重点[1]。以万里同风展为例,此展览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联合举办的国内交流展,由于参展的文物种类多,信息量大,以某一件文物概括表现整个新疆地区的文物精华显然缺乏说服力。这里采用从整体到局部,再化零为整的想法,先从文物中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丝织品、壁画、木制品、陶制品、纸制品、金银器等重点文物加以设计处理,再把他们统一在海报的左右两侧,中间位置留出展览的必要信息,做到主次分明,有整体、有细节、有主题、有内容。色彩上结合民族文化、传统等因素选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沙漠以及胡杨等元素抽象的土黄色,合理运用色彩特性,增加艺术内涵。喷绘是一种博物馆展览常用的表现形式,多用于展厅的入口处以及展览内的展墙上,喷绘由于面积大,表现手法丰富,是很好的辅助表现手段。历史类文物展览对展厅环境的氛围营造有特殊要求,喷绘内容要结合文物信息及文物价值加以设计。1.2展品说明文字。展览中的文物需要说明文字让观众更易于理解,相关说明文字一般要放置在文物周围,经常以小牌子的形式出现,称之为文物说明牌,目前也出现了电子说明牌、二维码说明等新的展示形式,但是传统的纸质说明牌还是主要的展示手段。说明牌的设计要突出文字内容,说明牌的造型要根据文物体量进行设计,比如,我国古代绘画及书法多以竖幅形式展示,说明牌也常采用竖着摆放的形式;大型文物的说明牌不但内容要更丰满,说明牌本身的体量也要更大,字体字号相应调整,标题字体要与内文字体有所区分,以便观众观看[2]。1.3展览文字。展览的文字体现在展览平面设计的方方面面,既有展览海报中的字体设计,又有展厅中的标题设计等。历史类展览的字体设计要以稳重、简洁为主,突出展览主题。展览标题字字体的选取多以大宋、标宋、黑体为主,在体现单元以及展品说明文字中多以雅黑、仿宋、准圆体为主,做到与主标题层次分明,合理有序。1.4展览版面。展览版面指展览中涉及的以展板形式出现的信息。展板的内容分为线图、单元说明、组说明、地图等。单元说明指大纲中以单元为划分的内容说明,单元说明的位置要放在单元段首的显著位置,单元展览平面设计中要体现单元特色,结合内容凸显单元特点,整体展览的单元设计要求整体风格一致,但要做到每个单元各具特色。例如,在以文物为主的展览设计中,单元设计中往往要体现文物的发掘发现以及研究过程,相应的平面设计要从具体文物出发,提炼具有代表性的照片与元素,抓住重点,作为设计的底色或者主要信息加以呈现。1.5图录。展览图录是展览平面设计上的一种延续,大部分图录内容是展品的多角度呈现和相关学术文章。历史文物类图录需要对文物拍照做到专业与用心,最大限度地满足展品的多角度展现。版式设计要优先将大篇幅版面用在文物上,重点文物可以多版面或重点细节图、拉页等手法表现。图录版式的顺序要依托展览大纲顺序,把大纲中的单元转化为出版图录的篇章页,在篇章页设计中可以尝试提炼此篇章中的重点文物或者相关资料,抽象其中元素符号或者具象某一实物加以设计语言呈现。图录封面设计是图录的亮点与难点,展览图录的封面设计大部分需要提炼展览所能依托的素材展现,这里尤以展品为主,在设计中要勤于思考与发现。1.6请柬。展览请柬作为一种触手可及的实物,能给没有参观过展览的观众以直观的感受,请柬的设计从用料到字体,从形式到内容都能反映展览的主题与精神,历史文物类展览请柬多以庄重,亲切的风格为主,用较平易通俗的语言使人一看就懂,请柬的形式风格要以展览内容相结合,可采取对开、折页、拉页、套叠等方式加以创新。

2如何运用历史文物类展览平面设计

2.1提炼概括展览元素。展览中的平面设计语言离不开展览主题的提炼,文物类展览主题尤以凸显文物本身及其价值为主,从文物或者内容中提炼设计元素是常用的设计手段。提炼的元素往往要比单一的文物照片更使人印象深刻,加强观感效果。在提炼元素过程中,不要过分加入夸张的设计手法,让观众理解起来晦涩难懂,要让设计主题明确,设计手段不要喧宾夺主。2.2色彩设计。色彩运用在展览设计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随着陈列设计的发展,对色彩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涉及文物类展览的色彩运用要结合展览主题以及文物特点,根据文物出土地点,环境等因素,借助色彩传达感情的特点加以设计运用。平面设计中的色彩运用相对不宜过度强烈,要与文物固有色调与色相协调统一,可以根据展览中各个单元分别提炼相近色,但色彩不要过于对比鲜明,破坏展览整体性。2.3创新形式与手段。展览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段要与时俱进,传统的艺术字、美术字等的运用已经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随着电脑软件技术的普及,多媒体呈现方式的不断更新,展览中展示平面设计的手段也在不断变化。例如,说明牌加上二维码可以提供更丰富的文物信息;利用投影技术呈现在文物说明牌的文字也能起到易于阅读与修改等作用。展览平面设计也要讲究艺术“留白”,给观众留出想象的空间。平面设计在展览中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果一味地面面俱到,将所有版面都“填满”,往往有事倍功半的副作用。因此,要利用好展厅空间带来的节奏感,在平面设计上下功夫,缓解观众参观疲劳感。可以用下垂的纱幔作喷绘、用LED灯光矩阵展示字体,用雕刻灯投射到相应地面作为展线导引等方式呈现一种新的“软平面”手段,使展览平面设计提上新高度。

查看全文

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自查报告

10月23日上午,副市长就关于在全市开展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自查行动召开了专题会议,县分管文物副县长和县文物保护中心文物保护科科长参加了会议。会后,副县长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向县委书记和县长进行了汇报,传达了会议精神。书记、县长指示:抓紧时间部署落实,按照副市长布置的时间节点要求,把我县开展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自查行动落到实处,不折不扣地完成省委巡视组交办的任务。我县紧抓节点、积极作为:一是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历史文物保护工作自查行动的实施方案》,要求文旅局各副局长包片进行自查;二是10月24日—26日,县委书记、县长带队到文物点进行检查;三是10月26日下午召开了历史文物保护自查工作协调推进会,要求县财政局、自然资源局、发改局等11家相关单位在各自领域开展历史文物保护自查并于27日中午前报送自查报告。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和利用工作,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完善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县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全县文物工作发展势头良好。

(一)文物现状。根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统计,我县登录各类文物1323处,各级文保单位148处,其中:国保9处,省保14处,市保86处,县保39处。县域古建筑1040处,古民居633处,古民居为全国县域均值的6倍多。1040处古堡古民居规模大、品位高,时代序列完整,被誉为“全国古堡民居第一县”。

(二)机构设置。县文物保护中心,原名为县文物局,于2001年成立,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2年成为县政府直属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2019年机构改革后,更名为县文物保护中心,隶属于县文化和旅游局,为二级正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共有编制8名,现在编在岗6名(缺编2名),领导职数为一正一副,缺一名副科级领导。

二、工作特点及亮点

查看全文

历史文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论文

一、邯郸市历史文化简述

邯郸位于河北省南端,太行山东麓,晋冀鲁豫四省交界处。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战国时期,邯郸作为赵都城长达158年之久,此后邯郸又作为汉代赵国都城400余年。绵绵7000多年的历史铸造成了邯郸八大历史文化层次————磁山文化、赵文化、石窟文化、“曹魏”建安文化、广府太极文化、梦文化、磁州窑文化、成语典故文化。据多年考古调查,邯郸历史文化遗存极为丰厚,有文物古迹多达1500余处。其中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8处,即磁山文化遗址、赵邯郸故城、赵王陵、响堂山石窟寺、磁山窟(包括磁县漳河流域和矿区滏阳河流域),北朝墓群(128)邺城遗址、娲皇宫、129师司令部旧址。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7处:主要有丛台、黄粱梦吕仙祠、张庄桥墓群、清泉寺等。有市级文保单位近300位处,县保文物150余处。这些文物涵盖古遗址(磁山)古墓葬(赵王陵)、古建筑(黄粱梦)、石窟寺(响堂山)、石刻、古文献、革命纪会旧址等多方面的内容。成为邯郸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二、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资金紧张,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有限;2.宣传力度不够,文化遗产价值未充分体现;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缺乏文化内涵;4.旅游资源开发为单向开发;5.开发主体单一,以政府主导型为主。

三、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的对策建议

针对邯郸历史文物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查看全文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摘要:文章主要介绍了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层次,即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保护区以及历史文化名城。

关键词:保护单位;保护区;历史城;历史文化遗产

当前阶段我国的历史文化古城正处于关键的时刻,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城市化的不断推进,目前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造成了很大的破坏,因此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在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时,需要对历史文物进行一定分层,进而更为针对性和准确性的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因此探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是具有重要意义的[1]。在此背景下,文章主要介绍三个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层次,旨在增加人们对于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程度,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第一层次:各级重点文物的保护单位

(一)保护单位的保护方法

在对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单位进行保护时,首先就需要确定保护的方式,根据国家在这一方面的规定可知,在进行保护时维修时主要需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查看全文

浅析初中历史教学培养文物保护意识

【摘要】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而我国的“千秋未来”是由当今乃至未来的青少年人所创造的,所以作为正处于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初中学生,理应是文物保护意识培养的重点对象,通过历史教学中文物保护意识的培养,可以深刻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和急迫性,领悟到历史学习中文物材料的意义,形成自己独有且较为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符合了历史核心素养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历史教学便于培养文物保护意识的条件,以得出将文物保护意识和中学课堂教学融合的可能性。

【关键词】文物保护意识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核心素养

1.课程目标包含有文物保护意识的要求

1.1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2011《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性质是这样的定义的:“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1]文物,某种程度上来说蕴含了丰富的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令我们感到骄傲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令我们感到自豪的万里长城和各处壮观的历史遗迹;记载了中华文明精髓的古籍等等文物。如果不从中学时代就培养学生的文物保护意识,那么不仅无法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反而会导致的恶劣思想。“历史教育是引导学生以史鉴今的过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用历史时间维度感受文化变迁的进程,体悟文化的影响力,达成传承文化的教育目的。”教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自然教师将文物保护意识培养渗透进教学的方方面面,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学生日后无论是在参观历史遗迹时,还是观看历史文物或是了解历史事件时,都会因为体会到文物的珍贵以及其中包含的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从而自豪感油然而生,自然会自发地去保护文物,对于历史的学习也将兴趣倍增。1.2历史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在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较为清晰的历史课程目标,“学习历史需要知道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历史现象,了解时序,了解历史多种呈现方式,初步学会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1]而这些历史信息的获取虽然可以从古籍所记载但是还应该由文物来进行印证,有关这个思想王国维提出了二重证据法,黄现璠等学者发展成三重证据法,都主张历史古籍需要地下文物的证明,更何况古籍本身便是文物的一种历史知识正是来自于不断被挖掘的历史文物,例如有关于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的知识点,在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相关史实很明确的被写出,并且提到这是因为早在元朝,我国就在台湾设立了澎湖巡检司,是因为在《元史》中有着明确记载:“蒙元世祖远征日本因风失败,迂回台湾,道经澎湖设治澎湖,企图进取台湾,作为征日本之准备。”这也成为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力证据,如此重要的文物古籍,如果不从中学时代就培养学生养成保护它继承它发掘它的意识,我们中华民族又如何在世界之林上自豪地称自己为上下五千年统一的文明国家呢?1.3过程与方法的掌握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在这一方面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概括来说就是历史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收集资料和证据并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史料信息的提取大多数依赖于文物的考察与解读,例如对历史记载的对应、古籍的复原和对历史文物的解读,从文物中得到历史的蛛丝马迹来还原历史真相,加上如今在历史教学中趋向对于史料证实和历史解释素养的培养和培养中学生收集历史资料和证据的过程与方法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利用文物的历史价值,由此看来文物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1.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目标要求历史教学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意识。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仅仅是为了教授给学生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让学生记住历史现象、了解基本的历史史料分析方法,个人认为中学阶段的历史教学注重的应当是通过理解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情感态度决定了一个学生在学习上的积极性,价值是客观事物在人们眼光里的意义,价值观则与一个学生全部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初中的历史教学更应该做到,让学生对人类历史的延续与发展产生认知兴趣,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养成爱国主义情感,还应该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强调历史核心素养培养的当下,对于家国情怀这一点的落实更是离不开利用文物的历史教学,直观的文物照片或者文物实体给予学生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力,还有一种情感上的刺激。

2.教材内容涉及到相关的文物及照片

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信息来达到历史课程的目标的要求是历史教师所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教学内容中涉及到的文物及照片更是数不胜数,这里简要的列举一些,例如部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教材内容中,与文物息息相关的有第1课中国早期的人类代表的发现时间、生产生活方式,都是依托其生活遗址的发现保护与挖掘,证实了中国最早的人是170万年前生活的元谋人。因为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灰烬、烧石和烧谷从而确认了北京人已学会了人工制造火;再例如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中相关史事记载了清朝发现甲骨文的情况,有意识的对中学生从文物中提取历史信息的意识进行一定的指引,也提到了作为商朝青铜器制造的一个巅峰———司母戊鼎和四羊方尊的提及和图片展示,相当直观的让同学感受到了当时商朝青铜制造业的发达,还有第9课宋代经济发展中提到的宋代各种瓷器文物,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教学内容涉及到了多个文物,例如元代科学家王祯所著《农书》中记载了木活字技术和转轮排字法的内容及照片,战国时期的司南,宋元时期的指南针,还有展示出来的元代火铳实物图可以表明宋元时期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还有一定程度上证明宋元时期交通发达的驿站———鸡鸣驿,以及在课后活动材料中也提到了作为古代“快递”一般的存在的“急递铺”令牌,八年级上册中圆明园的断壁残垣在历史长河中的哀叹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照片展示江南制造总局的先进机械似乎是默默在讲述那个动荡年代民族实业家源源不断的热情,时间接近现代,课本上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照片文物,这些文物不仅仅可以让中学生提起对文物及历史教学的兴趣,还可以借助它们培养中学生文物保护的意识,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内容,对文物进行一定深度的解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历史教学内容的知识,形成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学生们也会因为更深入理解学科知识而巩固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这是相辅相成的。

查看全文

地域旅游资源开发思路

一、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优势

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内涵丰富,基础雄厚。可以用“深厚、独特、丰富”加以概括。

1.承德地域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承德是河北省北部独具风格的历史文化名城,延续五千年的红山文化,开创300年的山庄文化,纵贯古今,昭育后人。

2.承德地域文化留存丰富。承德地区有着悠久的文明,各个时期积淀下来的文物古迹非常可观,初步统计现存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多达473处。总计馆藏文物8万余件。丰宁、平泉和兴隆等县留存有辽代的梵文、契丹文石刻,平泉县有元代的蒙文石刻;围场、丰宁、承德等县至今还有秦汉时期的古长城、古城遗址。清代文物古迹在承德地域不仅丰富,而且品质极高、驰名中外。世界园林精品避暑山庄始建于1703年,是我国现存最大的皇家园林,建筑形式融会了汉、蒙、藏等民族的造型艺术的外八庙环列在避暑山庄周围的皇家寺庙群,二者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和发展历史的见证,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艺术之瑰宝。

3.承德地域历史文化资源独特。承德从史前起就是中华北方游牧文化与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交错区域、多民族聚居的格局形成了活跃的民族大舞台。承德地区汉、蒙、满、回等13个民族在这里生息繁衍。千百年承德各族人民在这广阔的土地上和睦相处、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和聪明才智创造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承德世居的各民族都有特定的民族个性,例如满族则以牧猎和农耕文化并举,回族以饮食文化为特色,蒙古族文化以游牧文化为主、各民族都有独特的宗教文化等等。这里的各民族长期杂居相处,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各民族从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环境多角度、多方位地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少数民族文化中有汉族文化的成分,汉族文化中也有少数民族文化成分。因而具有多样融汇吸收兼容性的文化特异性。特别是清代文化遗产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还有木兰围场、喀喇河屯等一系列塞外行宫等在内,又是独特的皇家文化的代表作和载体。总之,皇家文化、宗教文化、多民族文化构成承德地域文化总的基调,成为承德历史文化特色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承德地域旅游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查看全文

透析现代旅游经济与宗教文化关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满足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后,人们越来越重视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每逢国家法定节假日,出去旅游的现象就非常普遍。尤其是五一、十一,旅游景点都成为比较热点的话题。据统计,1999年我国有组织接待旅游游客的人数达525万人,当年旅游收入为326亿元,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0.12%,但是根据2009年的统计数据,全年国内旅游人数达19.08亿人次,1.29万亿元,占同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由此可见,我国国民旅游意识不断提升,旅游业已经逐步深入到平民日常生活当中,而且旅游业作为国家第三产业的重点,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地域性,主要反映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上,是我国非常宝贵的旅游资源。我国的宗教文化资源丰富,有我国传统的道教、佛教,也有外来的伊斯兰教、基督教。旅游业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是与其他商业形式不一样,它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为在旅游的过程中,也加速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对我国宗教文化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我国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宗教文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宗教文化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

宗教文化是旅游也的重要发展方向,极具旅游价值。因为宗教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符合人们追溯历史进程的心理,是最有吸引力的人文旅游资源。目前,世界范围内信仰宗教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尤其是国外非常重视宗教文化的建设。而在我国,主要是朝圣烧香拜佛,来表达对美好生活虔诚期望。这些在旅游投资者眼里都会转化为强烈的旅游动机。例如,世界上一些著名的佛教圣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耶路撒冷、伯利恒、罗马、梵蒂冈,这些国家的宗教旅游业都发展得很成熟,成为国际旅游业的中心。我国各种宗教名胜古迹非常多,仅国家批准的重点历史文物就有150多处。我国的宗教信仰百花争鸣,百花齐放,但是主要以佛教为主,发展到唐代达到鼎盛时期,那个时期留下了许多著名的寺院、石窟、佛塔,比较著名的五台山、敦煌莫高窟、武当山、乐山大佛等等,每年都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海外信徒、专家学者、一般游客。

围绕宗教信仰衍生出来的民间风俗也是极具价值的旅游资源。例如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傣族的浴佛节(泼水节),基督教的圣诞节、复活节,伊斯兰教的古尔邦节,台湾的妈祖还愿节,每逢这些节日,都会吸引人们的眼球,世界各地的信徒纷至沓来。一方面游客身临其境,欣赏各种宗教文化艺术之余还可以增长宗教知识,另一方面也满足了人们朝圣膜拜的心理。

宗教文化也可以通过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形式来带动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一些具有鲜明宗教特色的电视剧都搬上荧屏,广为传播人们在欣赏精彩剧情的同时也接受着宗教信仰的洗礼。例如宗教的典型代表剧《西游记》热播以后,火焰山、水帘洞都成为人们探访的足迹;陈好主演的电视剧《大敦煌》真可谓是剧情跌荡起伏,场景恢弘大气,剧中有许多展现敦煌莫高窟的场景,这部剧热播以后,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敦煌迷,随着《少林寺》的上映,许多游客都踏上了南少林的征途。

查看全文

创建乡村旅游特色镇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幸福美丽新村为依托,以历史文物人文景观为抓手,以强力宣传为导向,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中心,以被列为实现乡村旅游核心区为契机,以市场为手段,大力招商引资建设乡村旅游龙头,实施“全民办旅游”模式,通过3-5年努力,把建成市县“周末”旅游精品线路,争创省、国家级乡村旅游特色镇,促进旅游经济、人民持续增收。

二、景点保护与开发

镇文化站分别与各村(居)、单位签订各自辖区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旅游景点的保护协议,落实就近的村社干部为直接保护责任人,严厉打击破坏景点的人和事,严厉追究保护人的渎职责任,对保护好的给予适当奖励。镇创乡村旅游特色镇领导小组组织专班负责乡村旅游景点开发建设、包装具体规划和实施。

三、强化旅游要素建设

按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要求,结合全镇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新村建设、重点城镇等方面,全域规划、逐个实施,力争通过3—5年努力,基本完善我镇乡村旅游必备要素建设。

查看全文

传统媒体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作用

[摘要]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的转型与持续发展受到广泛关注,如何使传统媒体在城市发展中再次焕发生机与活力值得深思。我国各城市普遍拥有数量较大的历史文物遗存,尤其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其分布广、保护难度大。相较于新媒体,传统媒体在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方面有明显的优势,应承担更多的使命与责任。

[关键词]传统媒体;文物保护;新媒体随

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传统纸媒面临巨大的转型压力。纸媒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才能够在新形势下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我国一些历史底蕴丰富的城市,普遍存在着较多的不可移动的文物遗存,其分布广、保存状况参差不齐,亟待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本文以河北省邢台市及当地媒体《牛城晚报》为例,说明传统媒体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中的重要作用。

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的特点河北省邢台市拥有3500年建城史,是河北省最古老的城市,拥有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且分布较广、大多数不可移动文物未定级或级别较低。根据邢台市政府2017年统计数据,全市已登记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共1943处,分布于全市各区县,因其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多数仍在使用或荒置,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逐步淡出公众视野。这类文物呈现分布广、保护级别低、社会关注度低、体量小等特点,为其保护工作增加了难度。

邢台市古城墙遗址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登记在册的不可移动文物,尚未确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市区范围内古城墙遗址入档GPS点位共103个,其中成规模的古城墙遗址4处,部分遗存规模较小,不被市民所知,在城市拆迁改造过程中逐渐消失,造成了城市历史文化的不可逆损失。传统媒体的优势在我国,传统纸质媒体多为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与当地政府保持着密切的沟通与合作,这也能为其推动城市历史文化保护、唤醒市民历史文化记忆提供有力支持。目前,我国已进行了三次全国性文物普查,大多数地市也对本地区历史文化遗存进行了建档登记工作,但由于涉及文物安全及文物保护相关工作,文物普查档案的具体信息未对公众公开。公众对于城市不可移动文物的了解多集中于知名文物或较大规模的文物,对整体情况的了解不系统、不全面。传统媒体可利用自身与政府单位的良好沟通机制,对城市文物遗存进行梳理,重点关注城市内未定级、分布较广的不可移动文物,利用专题报道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吸引社会公众对不可移动文物的关注,在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同时,提升公众对城市历史文化的认知水平。

同时,传统媒体往往掌握着较多的受众资源,包括普通民众及城市管理者,有利于针对城市历史文化保护进行发掘式报道。媒体可以重点关注传统村落、城市古建筑等,促进城市文物部门对该部分未入档的历史遗存进行保护。发掘式报道需要媒体从业人员有保护文物的积极性和敏锐的新闻意识,有较强的责任心,在外出采访及平时生活的过程中善于发现线索。得到线索后,媒体要积极发挥资源优势,对接相关政府单位、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对新发现的历史遗存的信息进行深入发掘,为其长久保护提供支撑。在推动公众参与的问题上,传统媒体相较新媒体亦具有较大优势,主要体现在其权威性、资源广、号召性强等方面。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