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城镇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4:05:33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文化城镇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文化城镇

历史文化城镇研究论文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所以,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就是在保存历史文化城镇物质遗产的同时,如民居、街道、桥梁,保护城镇建筑群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史性环境。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意义

早在1972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第17次全会制定的“文化遗产及自然遗产保护的国际建议”的前言中说:“在生活条件迅速变化的社会中,能保持自然和祖辈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密切接触,才是适合于人类生活的环境,对这种环境的保护,是人类生活均衡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在各个地区的社会中,充分发挥文化及自然遗产的积极作用,同时把具有历史价值和自然景观的现代东西都包括在统一的综合政策之中,才是最合适的。”

查看全文

我国历史文化城镇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意义现状问题保护的动力保护的基本原则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查看全文

中国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论文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城镇保护意义现状问题保护的动力保护的基本原则经费的负担和筹措

论文摘要:中国对于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可以说刚刚起步,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和手段。本文通过介绍什么是历史文化城镇保护,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意义、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希望能提供一些关于保护方面的思路,并引起人们对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关注。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众多承载着中华数千年文化、传统、历史的古城镇,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近年来,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国人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文化体验的追求日趋流行,“历史文化城镇”开始为人们所熟悉。

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的含义

所谓历史文化城镇,就是许许多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群体构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城镇街道景观。例如,带门楼的宅第,树木繁茂的庙宇,高耸的城郭、宝塔,以及文明开化以后所产生的西洋建筑、桥梁、濠河……等的姿态。[1]每个建筑物和构筑物,都有其深远的由来和历史,如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详细了解的资料,则必然会给人们很大教育;如果能将它们组成一定形体,创造出我们四周的“环境景观”,那么就可以使平常完全生活在异地的人,扩大生活范围,弥补生活体验的不足。我们亲生感受到,在我们生活的国土上,可以创造出多么丰富多彩的生活空间来。

但是文化城镇并不只是给外来者赏心悦目。文化城镇犹如地方文化的面孔,在这里反映着人们的实际体验,这是无法代替和置换的,他们将视它为自己的故土故乡。

查看全文

浅谈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一、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定位

城市形象,就是城市给人的印象和感受,是城市给人的最感性认识,包括视觉、听觉、心理等方面,自从人类建立了城市便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城市形象。城市形象随着城市的产生而产生,现代城市形象系统不仅包括有了城市景观、城市生态等物质要素,还包含有城市文化、居民素质、政府效率和廉政形象、管理制度、服务质量、社会安全感以及城市的开拓创新氛围等众多无形要素。除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例如建筑、景观、环境外,还应包括体现城市内在形象的行为形象和精神形象。城市形象是城市外观和内在气质的结合,是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准的有机统一体。对一个城市来说,美好的城市形象不仅要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外表,还应有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有健全的城市功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是社会文明的集中体现,历史城市以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持和发展城市的文化底蕴,不仅是属于历史的、地域的、民间的、文化的自我救赎,也是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必须面对的严肃课题和重大挑战。对于那些遗留下来和正在消亡的历史文化城市而言,承载着的不仅仅是人类居住区域这一功能,而更多的是一种精神象征。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浓缩并凝聚了城市深厚的文化积淀,突出体现所在国家、地域和民族的个性与特色,是地域特色文化的代表。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下,世界各国、各地区越来越关注历史文化性城市形象的保护、延续和发扬,从各个不同方面加强历史文化城市形象,将建立良好的历史文化城市形象,上升到了树立和打造城市品牌的首要位置。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的重要性

(一)历史文化是城市形象的灵魂

在现代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广泛的关注。城市的外在形象是由建筑、街道等公共设施构成的,是城市的直观视觉识别系统;内在形象则包括历史文化、精神面貌、经济活力、文明程度、风土人情、治安状况等因素,这是城市的感性行为识别系统。城市形象,应该是外在形象与内在形象的完美结合。历史文化是城市内在形象的决定性因素,而城市的外在形象则是物化了的历史文化。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母体和来源。因此,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在规划建设城市时,必须要注重历史文化,把作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历史文化用建筑语言符号表现出来,既充实了城市的内在形象,又丰富了城市的外在形象,从而也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即使马路建得再宽,楼房建得再高,也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空壳,不可能有吸引人的地方。哈尔滨作为北方城市,历史文化城市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粗犷、大气、豁达、朴实的城市风格。这种城市个性与特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历史文化的特质。因此,在打造和宣传城市形象时,应该深入研究和全民把握本地传统历史文化的精髓,充分挖掘、整合历史人文资源,并经过反复提炼,把它有机地、系统地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之中,这样才会形成一种惟我独有的个性化历史文化城市形象。

(二)历史文化城市形象是城市发展的原动力

查看全文

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创建思考

1特色文化城市的基本内涵和精髓

在传统意义上,文化城市一般理解为是以宗教、艺术、科学、教育、文物古迹等文化机制为主要职能的城市[1]。但是,根据世界城市的发展趋势,并结合目前城市发展的战略与经济诉求,应该对文化城市进行新的界定。近些年来,一些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进展。例如,刘士林提出,文化城市是以城市文化为核心的发展模式,是最能体现人类文明发展高度的新型城市,是兼顾了传统与未来、最适合人居需求的科学与全面发展的城市模式[2];再如,刘合林提出,文化城市是以城市文化为核心手段组织城市经济活动、社会网络与空间形态,支持城市文化多样性需求与城市增长机器本质,处于不断发展状态的充满人情味的现代城市生活空间[3],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深入探讨文化城市的基本内涵和核心具有重要启示。文化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理念,内涵十分丰富。首先,文化城市是一种经济增长方式。在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城市化背景下,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重要增长因素,成为城市经济系统中重要的新生产要素,并构成新时代全新的生产形态和发展方式。建设文化城市,就是要用文化生产力丰富当代生产力系统,用文化软资源补充经济发展的资源储备,带动和实现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次,文化城市是一种城市发展模式。文化城市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政治城市”、“经济城市”的新的城市类型,是一种以提高发展质量与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城市化模式。她在更高层次上阐释了城市文明,是一种以文化资源为客观生产对象,以审美机能为主体劳动条件,以文化创意、艺术设计、景观创造等为中介与过程,以适合人的审美生存与全面发展的社会空间为目标的城市理念与形态[2]。第三,文化城市是人本主义城市理念的具体体现。城市的本质在于不仅要使人生活得安全、富裕、健康,同时还要使人感到生活得愉快、活得自由、活得有意义、活得有尊严。但是,正如雅各布斯于1961年所指出的那样,城市的大规模更新建设以及规划师们所主张的规划理念和手法并没有将城市引向亲切宜人的居住环境,反而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冷漠、资金的浪费以及城市贫民窟的恶化与扩张[3]。因此,新的城市图景需要引入文化城市这一概念,以充分体现人本主义的城市理念,为人类个体过上美好生活提供真实的空间。文化城市的内涵虽然十分丰富,但其精髓在于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文化城市内在的、恒久的生命力,是文化城市的魅力所在。在当今世界上,凡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文化城市,都是具有文化个性的特色城市。如伦敦、巴黎、罗马、维也纳、纽约等城市之所以著名,不仅依赖其雄厚的经济基础,更依赖这些城市历经数百年、甚至数千年所沉积下来的城市特色文化。我国城市文化资源十分丰厚,特色鲜明,这既为发展文化生产力提供了“地大物博”的生产对象,并直接决定着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同时又为城市化发展指出了方向,即把营造令人愉悦的工作、生活、休闲环境与氛围作为根本出发点,建设具有高质量的、充满人情味的文化城市。我国文化城市建设要紧紧围绕自身的特色文化来进行,使其城市文化具有某种唯一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文化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并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2工业遗产保护与辽宁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的关系

辽宁工业遗产记录了城市的发展历史,反映了城市企业开创与发展、辉煌与衰落的坎坷历程,体现了城市产业工人开创进取的拼搏精神和难以忘怀的奋斗人生。因此,辽宁工业遗产保护在特色文化城市建设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辽宁特色文化城市建设应是工业特色文化城市建设。

2.1辽宁城市均为工业城市,其中重工业城市特别是资源型城市占绝大多数

辽宁城镇建设始于燕国设立辽东郡、辽西郡时期,最早形成的城镇一般是中央所辖地方郡(府、州)、县统治机构的所在地,有的城镇还曾被作为国都。自清王朝建立至鸦片战争前,辽宁境内较著名的城镇有奉天、锦州、海城、复州、铁岭、营口、抚顺、本溪湖等,它们都是军事或行政中心并兼有工商交易的功能。1840年鸦片战争后,特别是1861年营口开港后,随着外国势力的进入和中东铁路的兴建,辽宁地区煤炭、铁矿等资源的开发,铁路及沿海港口的出现,辽宁原有的城镇均转型为工业城镇,并先后出现了一批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城市。到1949年,辽宁主要的工业城市有10个,即沈阳、大连、鞍山、抚顺、本溪、安东、锦州、营口、阜新和辽阳[5]。新中国成立后,辽宁城镇建设进一步发展,规模迅速扩大,数量不断增加。特别是进入20世纪60年代后,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在辽河平原上又崛起了盘锦等石油城市。到1985年,辽宁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其中仅省辖的工业城市就有13个[6](表1),有的大工业城市如沈阳等还具有区域经济极核作用,闻名遐迩。从表1中可以看出,辽宁工业城市中除营口、辽阳等城市外均为重工业城市,其中又以资源型城市为主。所谓资源型城市,主要是指因资源的开采或开发而兴起,并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支持整个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城市类型。据笔者统计,全国现有资源型城市118个,包括典型资源型城市60个,其中辽宁有资源型城市7个(抚顺、阜新、铁法、北票、葫芦岛、本溪、盘锦),并且均为典型资源型城市,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和12%。另据笔者统计,从2008到2009年,国务院连续公布两批共44个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其中辽宁占有7个(阜新、北票、抚顺、葫芦岛市南票区、辽阳市弓长岭区、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区、盘锦),约占总数的16%。这些资源枯竭型城市(区)虽然目前面临发展衰退的困境,但有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仍占有一定的地位。

查看全文

静宁旅游产业发展论文

一、静宁县旅游产业的现状

(一)人文资源丰富

1、静宁历史悠久,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

据考证,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是传说中“始画八卦”人文始祖伏羲氏的诞生地,被誉为人类开元第一城。静宁之名,始见于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置静宁州,沿袭宋金“静边寨”首字取安静宁谧之意,以表达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愿望。

2、静宁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保存着极其丰富的人类文化遗存,是陇东地区文化的渊薮之地。

在这片黄土地上,考古发现了大量的古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古墓葬群和古建筑群;分布着新石器时代的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等古文化遗存;出土的文物,包括石器、骨器、陶器、铜器、玉器、漆器、铁器等共有2280余件;全县各乡镇依然保持的传统工艺、地方戏曲、土特名产等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给我们静宁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查看全文

报送市政协提案工作情况总结

按照市政协八届四次会议提案办理工作的要求,现将关于《关于保护、挖掘、整理县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文化遗存,拓展全域旅游内涵的提案》的相关工作汇报如下:

于2020年4月20日,收悉民盟市委委员,编号57《关于保护、挖掘、整理县传统民俗文化及历史文化遗存,拓展全域旅游内涵的提案》,局党组十分重视,专题研究,大家一致认为提案符合实际。就如何深度挖掘、整理、开发与建设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引起深入思考,达成共识,要思维超前,有的放矢,操作性强。针对提案的建议,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推进旅游兴县战略

党的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文化旅游产业的运营与发展,认真学习贯彻提出的生态绿色环保“两山”理论指示精神,以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活动为载体不断增加其丰富性、多样性、实效性,将大力扶持旅游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支柱产业加以重点培育,举全县之力、聚民众之智,强化措施,高强运作,重新调整组织机构,组合旅游联盟及民间协会机构,努力形成党政统筹,部门协调,市场运作,成员加盟,社会参与的良好运营态势。注重发挥人文历史、自然景观,交通区位和民族政策等较好优势,全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以休闲度假旅游基地,建设长春最美卫星城及打造东北地区新的旅游目的地为主攻方向,扎实推进“民族文化城”,“一城三地”及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将一条红线贯穿始终,聚社会之能量,深入挖掘、整理与传承满族文化旅游资源,并把民俗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建设活力、法治、文化和幸福“四个”的重要载体。

尤其是县委、县政府确定的“31345”总体战略发展目标,又为新时代县域各项事业向好、向快、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内涵与动能。

二、突出特色彰显魅力打造“礼遇”新品牌

查看全文

文物管理规划工作意见

各县人民政府、州级各部门、省州属行政企事业单位:

为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进一步落实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好全州文物资源,充分发挥文博事业在全州经济社会,特别是旅游和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现就进一步加快我州文博事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文博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

我州是建国后成立的第一个民族自治州,历来是各民族迁徙、交流、融合的民族历史走廊,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漫长历史进程中遗留下来的众多历史文物、民族民俗和革命文物,为民族、历史、考古学界专家、学者所瞩目。目前,全州有各类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3处、文物点350多处、国有馆藏珍贵文物1500多件,这些宝贵的文物资源是我州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历史物质遗存,是革命传统及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窗口和阵地,是我州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发展文博事业,有利于继承和弘扬康巴优秀文化,增强民族团结;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素质。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快文博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文博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精神,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推动我州文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工作

查看全文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保护研究

一、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形成

上海地区拥有千年文明,百年沧桑。18世纪中叶上海逐步成为中国东南沿海的工商业城市和重要港口。同时,城市的开放和经济的发展,随之引来欧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占,英,法,美,日和公共租界的划定,这种分割的统治造成了上海整个城市没有统一的城市规划。而各个租界内留下的有历史价值的造型各异,风格不一的建筑从空间布置规划上和风格上都很难达到统一。1990年上海加速发展以来至2005年,建设总面积相当于上海开埠到1990年建设的总和。而历史文化遗产作为上海地域文化的符号和语言,其已经处于城市化发展的肌理之中,互补相连,孤立而立,成孤岛状态。这些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之中最近的达10米到200米,已经被现代化的城市肌理分隔开来,历史文化保护单位被所谓的新区,和新的地块所分割,所以造成现在有历史价值的地块被分割开来,形成所谓的历史景观孤岛。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形成基本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本身没有得到较好的保护,遗址本体处于淡化及半消失状态,交通可达性弱,基本被周边现代化的环境完全侵蚀,显得孤立无援,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第二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保护较为良好,文物保护单位本体处于封闭状态,不对外开放,也没有突出的指引性标志,并且与周边环境显得不相协调,形成孤岛状态。第三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本身保护很好,文保单位在保护的同时,内部景观元素也显得很为协调,与周边环境的使用功能有所不同,如文保单位紧邻商业,住宅,其他等建筑,文保单位与周边建筑没有足够的景观过渡空间,显得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形成历史景观孤岛。第四种为历史文化保护单位保护良好,但被交通因素干扰,或出现交通可达性较低的状况,或紧邻主干道及被高楼现代风格的建筑物所包围,被分割开来,形成孤岛。

二、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的分布

上海历史文化景观孤岛,从密度来讲,大部分孤岛集中分布在中心城区,特别黄浦区,静安区尤为集中,浦西较为集中。老城区集中布置的地块,其集中在靠外滩这一侧。沿外滩风景区北起浦江饭店,南至董家渡天主教堂。老城区沿着黄浦江有分布。即分布呈现中心城区较为密集,而郊区城区分布较为稀疏。且表现出各个新城区内部历史景观孤岛集中,距其他郊区城区的景观孤岛距离较为远。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分布的区域性较为密集,特别是集中于黄浦区,静安区等上海老城区。而新,老城区间孤岛分布又较为疏离。从密度来讲,集中于老城区,静安区,黄浦区,虹口区。老城区集中布置的地块,主要集中在靠外滩这一侧。老城区沿着黄浦江有分布。在老城区的分布呈T形结构。上海历史景观孤岛在中心城区主要形成“带和点”组合的分布结构。由黄浦区为中心,向虹口区、闸北区、静安区、浦东新区承放射性带状分布,形成三支树杈形,周边以点状分散布局。从黄浦区东起外滩,历史景观孤岛承带状向静安区扩散。同时,以黄浦区由吴淞路开始承线状向虹口区分布(如图1)。中心城区文物保护单位很为集中,而郊区城区历史景观孤岛相对分散。老城区是中心,四周新城区成众星拱月之势。在郊区城镇主要以青浦区,嘉定区,宝山区比较集中。新城区主要呈现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结构特征。各个新城区内呈簇团态,而该区域内的各个组团之间也较为分散。

三、上海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现状

在上海城市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历史,人文,政治等各种原因,这些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状态各不统一。在这些研究对象中,其现有的保护状态,有的保护良好,有的保护欠佳,有的几乎被忽略。有的为场地内部保护良好,整体保护较为完整,但周边环境和交通可达性比较差,而有的是场地内文物本体保护力度不足且周边环境保护的也比较差。根据实地调研,本文对景观孤岛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资料查阅,平面图绘制,空间结构整体,建筑形态分析等大量工作,可以粗略地将上海历史景观孤岛按照历史文化属性分为九种,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海派文化建筑类,名人故居类,公寓里弄类,历史文化遗址类,纪念性建筑类,进行保护现状的研究。(一)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红色的光荣之城。上海城市的繁华中也包含中国革命史上的进程演变,红色革命是上海的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上海历史景观孤岛中属于上海近代革命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红色革命历史意义的文保单位,本文中统称为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这些红色革命类历史景观孤岛记录了上海的红色革命足迹,见证了上海从这座城市在革命中的成长。目前,这类红色革命历史景观孤岛的保护状况大概可以分为4类:1.目前仍为居民居住所用,不公开对外开放。与周边里弄建筑从外观浑然一体,大部分无明确的标识性历史主题。其历史价值较为弱化,被周边建筑所淹没,侵蚀,形成景观孤岛状态。这类红色革命历史景观孤岛周边多无景观建设,缺少历史主题的加强,只是保留其原有的建筑风貌。如:中共“六大”以后党中央政治局机关旧址,《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上海执行部旧址等。2.整体建筑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且其历史文化意义也得到了宣扬。或独立建设其展览馆,或将其历史文化意义强调,又改为他用。这类孤岛多有一定规模的占地面积,绿化,广场,标识系统也较为健全。也为大多数人参观,熟知,但或周边的环境从使用性质上有所不同,形成视觉上的孤立状态;或孤岛存在交通可达性不够便利的状况,形成孤岛。如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旧址,三山会馆,《中国青年》编辑部旧址,周公馆等。3.原遗址本体已经毁坏,或拆除,在旧遗址上另建其他建筑,只竖标牌作为纪念。如:上海工商学联合会遗址,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等。4.在原有场所性历史文化遗址,现在该场所建遗址公园,或在某个文化性公共场所内设置纪念碑。这类孤岛为本身保护较为完整,有独立景观衬托,绿化丰富。但与周边环境无明显景观过渡,及延伸,显得格外孤立。如:吴淞炮台抗日遗址,金山卫城侵华日军登陆地点,罗红店十字纪念碑等。(二)远古遗址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远古遗址承载着上海先民时期的文化遗物,是上海文明最早开始发展的起源。上海远古遗址类景观孤岛中保护现状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原有遗址发掘的基础上,进行保护旧址,建设遗址公园。如:福泉山遗址,亭林古文化遗址及正在建设的广富林文化遗址等。第二类是原有遗址仅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保护,不对外开放,如老宝山城遗址等。最后一类为在远古遗址处未经过任何保护,尚保持原有最为简单的状况。仅立碑标记。如汤庙村古文化遗址,戚家墩古文化遗址,平原村古文化遗址等。(三)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作为一座拥有丰富历史文化城市,自唐代至明代有多座古塔经幢,共有12处古塔经幢类历史景观孤岛。古塔中年代悠久的主要有:南翔双塔、天马斜塔、永安塔、兴圣教寺塔、青龙塔、松江清真寺塔、嘉定法华塔等。松江唐经幢则是上海现存最早的地面文物,也是全国保存最为完整高大的。在上海历史景观孤岛中,古塔经幢类文物本体现状都保护较为良好,基本已经都进行了复原,修复。有些文保单位已经建成公园,旅游,参观区域等,而有些还没有其独立的历史信息场所。(四)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寺庙教堂,上海5000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发展,中国各个朝代对宗教的信仰和膜拜,为上海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祠庙建筑。共拥有10处寺庙教堂类历史景观孤岛。如真如寺,龙华寺,东林寺,上海城隍庙等都是上海历史文化发展中留下的宝贵遗产。而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以教堂的形式也在这座城市留下符号。无论是佘山天主教堂,还是圣三一基督教堂等,其精湛的建筑外观及独特的建筑风格都形成了城市中最美的风景线。而中国传统寺庙建筑与西方教堂建筑的并存与对话也再次证明了上海海纳百川的文化遗产。(五)名人故居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名人故居,上海是文化艺术繁荣发展,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重要城市之一,它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决定了其几百年来产生了无数名人政客。而名人故居也成了上海历史文化的重要一部分,这些故居在建筑上为城市的发展留下了记号,也为后人留下了记忆。如陈云故居,刘晓故居,路易。艾斯故居,等等。(六)公寓里弄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上海作为中国最具有“都市气派”的城市,建筑是超前,时尚的,但伴随着上海历史发展的轨迹,公寓里弄类建筑已经成为上海城市建筑的一大风采。在上海一百多年的城市建设所形成的特色风貌中,石库门里弄建筑是兼容并蓄的代表。随着近几十年上海房地产的迅猛开发,大片里弄旧公寓被夷为平地,留下的文保单位则大多数因建筑和设施陈旧而成为繁华都市中心的边缘地带,形成孤岛状。(七)历史文化遗迹类历史景观孤岛保护现状。历史文化遗迹景观孤岛共有8处,上海历史文化的发展留下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如豫园是清代原址的后期重建,是中国私家园林造园艺术的典范之一。其精美的建筑造型,园内移步换景的绝美景色,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景观,再如方塔园是清代回复重建的,内有兴圣教寺塔及砖刻照壁。朱家角镇的普济桥,放生桥,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特有风情。

查看全文

文化旅游与文化遗产关系

文物是我们民族悠久历史的稀世物证,保护文物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赖以生存、发展、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文物保护是全社会的责任,但首要责任在各级人民政府。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我市文物事业的发展,先后制定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和《关于进一步加快文化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规定》以及《连云港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规定》。市委市政府为了加强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力量,1997年批准成立了海清寺塔、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三个文物保护管理所。2006年,又根据文化文物管理体制的需要,在成立三个文物保护管理所的基础上,合并成立了连云港市重点文物保护研究所。2003年,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事业建设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连政发[2003]155号文件)明确规定:“继续对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物保护单位举办文化活动的门票收入免征营业税”;“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各地应在选址、立项、征地、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有关税费给予减免”;“利用文物设施和文物保护单位开展旅游项目的旅游单位,要从每年的景区门票收入中安排不低于10%的比例用于本景区的文物保护,专款专用”;并且明确规定从2004至2008年,市财政每年落实文物征集费20万元,市级文物维修保护、重点文物基础设施建设经费50万元。同时要求各县区要相应做出适当安排。

一、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

我市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地面文物古迹近500处。目前,由各级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28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我市的馆藏文物也十分丰富,市、县两级博物馆共有馆藏文物16000余件,其中三级以上珍贵文物6500余件。为了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多年来,我市的文物工作者根据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从我们文物工作实际出发,努力做好全市文物的保护工作。几年来,我市文物部门共制定30多个县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抢救保护维修方案。大部分的维修工程已经完成并通过了验收。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争取国家投资,先后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进行锚索抢险加固,对大伊山石棺墓实施环境治理,建立护坡挡土墙,实施玻璃钢架保护工程。2003年,由我市文物部门委托中国文物研究所制订的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石刻防风化保护工程设计方案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通过并批准立项,国家文物局投入110万元用于此项目的保护。2005年,我市实施了将军崖岩画、孔望山摩崖造像防风化保护工程,我市的石刻文物保护工作获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在我市境内100%国保单位(3处)实施了保护工程,在全国走在前列。在省文化厅、省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争取省拨资金对海清寺塔、郁林观石刻群、东连岛西汉界域刻石、刘志洲山抗金遗址、汉代石刻苑囿图、伊芦山六神台唐代佛教造像、曲阳城遗址、大贤庄遗址、抗日山烈士陵园等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保护。与此同时,我市文物部门还利用地方自筹资金对刘少奇旧居、九龙桥、古凤凰城门、文峰塔、钟鼓楼、三元宫、延福观、城隍庙、塔山古道、东亚旅社等一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重点文物进行了修缮保护。同时还协助、支持地方政府和部门修建了李汝珍纪念馆、徐福祠等一批反映我市有地方特色文物设施。加强了对爱国主义历史文物和革命文物的抢救保护。据统计,截止目前,我市共组织实施了30余项文物保护维修工程,总投入1200多万元,其中争取国家、省补助资金用于文物维修、考古、博物馆科技保护等项目资金800多万元,市自筹资金用于文物保护方案设计、课题研究、环境治理、文物维修等项目资金200多万元,一批濒临毁坏的重点文物得到了抢救保护,有的已成为爱国主义、全市党员教育基地。

文物资源是我市旅游业蓬勃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我市旅游事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为我市的经济注入了活力。纵观我市的旅游工作,我们可以看到,文物是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旅游业新的增长点。保护文物是发展文化旅游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的发展对文物事业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市旅游资源中80%以上属于文物资源,特别是旅游景点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重要文物景点。保护好文物资源,也就是保护了旅游资源。几年来,我们加快发展文物旅游事业的步伐,对国保单位孔望山摩崖造像、将军崖岩画、灌云大伊山石棺墓环境进行整治,对文物进行了维修保护,建立了新的防护栏。做出了国保单位藤花落遗址公园、海清寺塔设计方案;建成了东边岛苏马湾界域刻石保护亭、修复了刘少奇旧居。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有6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辟为参观游览场所,占文物保护单位53%,文物与旅游相结合已结成丰硕的成果。

二、遵循文物保护原则,走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文物保护和开发文化旅游必须纳入城市景区建设总体规划,这是做好我市文化旅游工作的关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