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特点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44:0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特点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特点

历史概括能力特点论文

一、概括两类型及特点

对于历史长河中浩如烟海的史料、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来说,中学历史教科书已作了高度概括。它重点突出,观点明确,以纲带目,脉络清晰。而历史高考中,为了有效考查学生的能力,增强主观性试题的效度,也为了减少评分误差,无论是材料解析题还是问答题,其答案的组织都强调突出重点,简洁精练、清楚明了。因此历史概括的外部表现是对语言文字的概括。高考主观试题考查概括能力必然包含对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考查。但语言文字的概括总是体现着人类思维的特征。历史概括的内部实质当为对人类历史的概括性思维——这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能力。

人们使用概括一词,习惯上有两种情况。一是与分散、分析相对而言的总括归纳。二是与详尽、具体相对而言的简单扼要。由于概括的内涵不同,则概括的外延也有所不同。历史概括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四种类型。

从总括归纳方面说,历史概括可分为归纳式概括和点睛式概括两种类型。

(一)所谓归纳式概括,就是抽取历史事物(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共同属性、共同特点。它运用的是归纳思维形式。属于此种概括的如1996年高考47题:“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唐朝文化灿烂辉煌的原因,唐文化的特点和历史地位”。1997年高考48题:“概括指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并举例说明”。1998年高考47题第一问“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等等。由上可知,近几年来高考试题中考查归纳式概括的概率很大。考查的内容范围主要涉及“特点”(特征)、“历史地位”、“相互关系”等历史要素。此类试题的一个主要的特点是要求考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事物中提取共同的因素,从个性中归纳共性,从一系列具体的历史事物中抽象出一般性的结论。下面以1997年高考48题为例具体阐述此类概括的主要特点。

首先考生必须对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协约国列强的相互关系的具体的也是分散的史实能熟练地联想起来。对这一步要求大多考生能达到。其次,需要考生对联想到的那些具体史实加以分类,并从中抽象出共性的一般性的结论。而这一步要求许多考生无法达到甚至想都没想到。许多考生只罗列出:巴黎和会上英国根据它的“势力均衡”政策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互相争吵,甚至互以退会相威胁,经过五个月谈判才签订《凡尔赛和约》;巴黎和会后,英国拒绝法国的结盟提议;一战前后日本在东亚的扩张,破坏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引起美国的不满,导致1921年华盛顿会议的召开,并在该会上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等等,洋洋百言。如此罗列,决不符合归纳式概括的主要特点。必须对上述赋有个性的史实加以分析从中提炼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分赃和称霸世界而互相争夺。同样,以“巴黎和会上协约国共同策划对苏进行经济封锁和武装干涉,巴黎和会成为反苏战争的司令部;协约国为了共同宰割中国签订了《九国公约》”等史实抽象出它们的共同属性:为了共同利益而互相勾结。而且上述两个方面的关系是不可分的,相互交织的即在勾结中有争夺,在争夺中也有勾结。

查看全文

延安历史文化特点与保护

摘要:延安的历史文化遗产特色优势显明,种类较多,时代跨越较大,上至年代距今约3.5~5万年的黄龙人,下至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人类在此活动。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只有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家共管齐下,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

关键词:延安;文化;特点;物馆建设

延安是著名的中华民族圣地和中国革命圣地,是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黄帝部落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在这里交融汇聚。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物遗迹,其品位和存量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延安又是闻名遐迩的中国革命圣地,中共中央在这里生活战斗了13年之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党中央2015年两次来陕西,高度评价陕西文物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和重要作用,他说“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陕西是“天然历史博物馆”,文物点密度大、数量多、等级高,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民族文化风格和传统风貌,并对文物安全工作提出了“严格制度、严格把关、严加防范、严厉打击”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有更高的责任感、使命感大力宣传,保护好历史文物,让人民群众充分认识到文物资源不可再生,保护文物人人有责,只有提高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大家共管齐下,才能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才能真正实现文化遗产传承,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重任。延安历史文化深厚,经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13个县区共普查登记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点8545处。其中有古遗址4900处,古墓葬960处,古建筑769处,石窟寺及石刻335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其中革命文物点445处)及近现代代表性建筑1502处,其他文物点79处。可移动文物62008件,其中等级藏品15814件,一级品231件,二级品2988件,三级品12595件。延安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延安是“黄龙人”的故乡和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故乡,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20世纪40年代,在陕甘高原北端发现了“河套人”及其文化。70年代,又在陕北高原南端发现了“黄龙人”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5~5万年。近年来,在壶口瀑布附近发现的龙王辿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群,出土2000余件石制品和动物骨骼,发现石磨盘和有使用痕迹的石铲,与黄龙人的年代一脉相承,距今1.5~2万年,处在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过渡阶段,填补了陕北原始社会进化中的一个缺环,对研究黄土高原东南部边缘地带细石器文化的谱系、黄河中游地区古人类的生存形态和自然环境变迁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中国北方旱地农业起源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延安还是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的故乡,延河、无定河、洛河两岸星罗棋布的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2000多处,平均每24平方公里就有一处,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尤其是大批的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以及丰富多彩的彩绘变形鸟纹、堆塑鸟纹的装饰形式,使得黄帝部落在延安的活动踪迹更加清晰、详实可靠,被认为是黄帝时代的文化遗存。位于延安宝塔区李渠镇的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20世纪80、90年代,在这个水土流失、破坏十分严重的遗址内,陆续出土了几十件只有当时部落首领们才可能拥有并使用的玉刀、玉琮、玉璧等大型祭祀所用玉器。其玉材经过有关专家检测,有的来自江南的良渚文化(浙江杭州余杭,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有的来自青藏高原。这些精美“高贵”的玉器是否和黄帝部族有关?黄帝部落联盟北逐猃狁,沿黄河向东发展,融合了蚩尤、炎帝等部落集团,地域也由陕北高原发展到河南、河北、山西、山东一带,从而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对黄帝文化的研究和华夏文明的起源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二、延安是北方草原游牧文化和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之地,戎风狄韵,民族融合,是其显著特色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特点和改革论文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科书)已使用几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变动较大,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师未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应该说,新教材的操作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旧版中学历史教材的对比

为了更方便理解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和特色,我们不妨先把新旧版教材进行对比。版别旧版教材新版教材项目内容份量约13万字,内容较肤浅、较约42万字,内容较丰富、(总字数)空洞、单调、枯燥较生动有趣图画共112幅,所反映内容单调

,涉及面窄共314幅,内容涉及面广地图共32幅共84幅教材性质封闭型(强调教而把学生置于开拓型(把教和学结合起来

被动状态),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能力培养培养能力的内容较少通过课文、练习、插图、提

示语、导言等培养学生的能

查看全文

高考历史问答特点分析论文

一、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要求不断强化

中学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运用这些观点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尽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早已有明确规定,但长期以来,在高考历史试卷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于是,国家考试中心针对这一情况于1992年推出历史科考试的十条能力要求,明确提出了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包括互为因果)、共性和个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继承和发展、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并在当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首次推出“材料分析评论问答题”,要求学生就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儿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以败之。”结合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这一题实际上考查了学生能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1993年高考历史试题,无论是传统组,还是新科目组的问答题,都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1994年的《考试说明》中“能力要求”部分之二,在“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概念或观点”之后,加上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一层含义。这就进一步强化了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的考查。1994年高考历史新科目组命题者,正是依据这一精神,在三道历史问答题命题时都紧扣《中学历史教学大纲》“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任何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生产力又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集中地体现为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之一”这一具体原理,要求考生在充分理解和掌握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的基础上,分析生产力的发展对阶级结构、意识形态、革命前途等方面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然而,只要我们认真研究近年高考学生的历史试卷,就不难发现,学生的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是很差的。造成这一后果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的还是我们中学历史教师平时教学忽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的结果。因此,提高中学生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一是中学历史教师要从自己做起,加强历史基础理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彻底更新教学观念,高度重视历史基础理论教学。二是从高一起,就必须严格要求,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每章节教学具体内容,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历史复习,既要高度重视历史知识的网络化和系统化,又要在乎时按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组织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具体实例将历史基础理论体系作一深入浅出的系统介绍和训练,在有限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历史基础理论思维能力。

二、紧扣现实命题,强化思想品德教育

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既是历史学科的重要功能,也是《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规定的三大任务之一。近三年高考历史问答题都是紧扣当今社会现实命题,很好地突出了历史学科思想品德教育功能。现逐一分析如下:1992年第49题,它通过对比分析伟大的民主主义者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到前夕为维护民主共和而斗争的事迹和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诞生后直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所作的努力产生的不同结果,向学生进行了一次生动的国情教育和社会主义救中国的教育。

1993年高考题,无论是传统科目组,还是新科目组的历史问答题,进一步突出了思想品德教育这一主题。传统科目组第42题要求考生在答题中理解并客观地贯彻民族关系史上的若干思想观点:如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间进行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间有战争,有和平,和平是历史的主流,和平更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汉族人民和少数民族一道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尤其是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贡献;体现了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思想。第43题启发和引导考生独立思考,分析对比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思想观点以及它们不同的结果,从分析比较中使考生深刻认识到:只有以为代表的革命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缔造了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指出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武装夺取政权和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等主张。思想是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运用这一思想,终于赢得了新中国的正确历史结论。新科目组的第51题,通过对“八股取士”危害的分析,向考生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解放思想,求实创新和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教育;第52题旨在引导认识帝国主义的本质,从而正确认识当今国际帝国主义国家种种行径的实质;第53题则在于启发学生认识团结一切力量,打击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势力的重要意义。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学习特点论文

高中学生应处于青年早期,其年龄特点、情感价值观特点、认知特点等决定了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特点,以下就此进行论述,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从高中生的年龄特点看

从年龄特征看,青年期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在青年期,基本完成人的社会化,并将取得公民的资格,准备投入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的正式成员。此时大多数青年对世界、事业、人生和自己都可能有较清晰和深入的思考,要对自己的未来做出重要的选择。重视友谊,逐渐关注社会,思考自己和社会的关系,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并形成了相对系统和稳定的见解。

这些特点决定了高中学生(相对于初中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同样不应该有过重的负担,历史课程要充实现代史学研究的成果,删除陈旧的内容,仍然要有一定的趣味性;但是趣味性也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故事式的历史情节,高中生需要在历史学习中进行思考,体味思维带来的快乐,具有较强实用性和现实性的历史才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这就要求高中历史教学在注意趣味性的同时,更要重视历史知识的逻辑性、规律性,同时要求历史学习能与现实相结合。

(二)从高中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特点看

学术界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价值取向有三个明显的方面需要改变,即在认知上具有重传统与权威的取向。由此导致我国许多学生在思想上具有自信不足,主动性、独立性、自觉性和进取性不足的弱点,存在着“从众”心理。而这些不足是现时代非常需要的品质)。在人事上具有重功名的取向(反映在教育质量观上,就是把能否培养出少数尖子生、以及考取高等院校人数的多少看作是教育质量高低的标准)。这种观念在现代的消极影响是,片面强调智育,而忽视德、美、体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在智育中,片面强调书本知识,忽视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强调少数尖子生的培养,而忽视面向全体学生与教育质量的普遍提高。在道德上具有重“忠孝”的取向(影响着学生观的形成。在多数的教师和家长的眼中,顺从、听话、老实,一直被看成是好学生的重要标志。而那些有自己的独立见解,敢于发表反对意见的学生,往往被视为不好的学生)。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使学生学会对今后人生道路作出正确选择的重要条件。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这是高中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特殊任务。

查看全文

国内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及其特点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2826(2000)07-0057-06

思想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有不同的发展阶段。与此相适应,思想的研究也有一个发展过程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就国内思想研究的历史进程来看,自40年代开始的半个多世纪里,大致可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其顺序及大体起迄时间是:1941-1949年,思想研究的初始时期;1950-1965年,思想研究的发展时期;1966-1978年,思想研究的受挫时期;1979年至今,思想研究的成熟时期。以下就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研究状况及其特点,作一概略介绍。

一、思想研究的初始时期(1941-1949)

一般而言,一种思想、理论产生之后,对这种思想、理论的研究将相伴而生。随着思想的萌芽和形成,相应的研究也就逐渐开始了。

30年代后半期,有关的生平传记问世,以口述、斯诺整理的《自传》和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传略》最有影响。这些传记文字,在介绍生平事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附带论及的思想,或介绍或评论。当然,这种介绍、评论是零碎的而非系统的,个别的而非普遍的,更不是在“研究”思想的名义下自觉进行的。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与形象思维特点论文

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不少教师比较重视历史的知识性,却忽视了历史的趣味性;比较重视历史的逻辑性,却忽视了历史的形象性;他们习惯于用枯燥呆板的公式演绎历史,却不懂得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再现历史。于是,在教学过程中,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便成了年代、数字、概念和规律的堆砌,传道者头头是道,受业者却索然无味。这一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忽视了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有感于此,本文拟就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作用作一些初步论述,并进而探讨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发展形象思维的途径与方法。

一、历史形象思维的特点

所谓形象思维,是指用形象去反映和把握客观事物,因而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但是,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感性认识,它并不只是直观地反映客观对象,而是能动地去表现客观对象,它包含了人们对于思维对象的基本观点和感情色彩,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但是,这种概括与逻辑思维有所不同。逻辑思维运用的工具是分析、判断和推理,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及其理论体系。而形象思维所运用的工具是色彩、线条和形状,其结果是形成典型化和概括化了的历史画面。因此,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并不是认识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而是都导源于感性认识并沿着不同方向提升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用典型化了的历史形象去反映历史,后者是用其理论体系来揭示历史。

由于学科特点的不同,历史形象思维又不同于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形象思维。第一,后者可以直观地观察和认识思维客体,并且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和摄取创作素材;而前者只能间接地从各类文字材料、历史文物、考古遗迹和口头传述中去把握思维客体,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始终存在着时空上的间隔。第二,后者追求的是艺术的真实,其思维形象可以拼凑和塑造。如《水浒》中的李逵、《阿Q正传》中的阿Q、《祝福》中的祥林嫂、《复活》中的玛丝洛娃等,这些文学形象源于生活,贴近生活,是现实生活中各种人物形象的概括、集中与融合,但却不一定需要有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依托。而前者追求的是历史的真实,其思维形象不允许有任何虚构并力求与客观实际相一致,是历史形象的再造。当然,再造历史形象并不等于复原历史的全部过程和全部细节,这既不可能亦无必要。所谓再造实际上仍然是一种“艺术加工”,在加工中有所取舍,有所概括,有所集中。但这是对历史真实的加工而不是虚构,加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形象、更生动、更深刻地再现历史。

二、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转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历史而不是历史的本体。它只能被我们所认识却无法直接体知,只能被我们所理解却无法重复验证。这与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与青年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都产生了较大的矛盾。因此,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便显得更为重要了。

查看全文

探析历史教师的语言特点论文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历史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而言,应该具备精湛的专业知识、和谐的师生关系、扎实的基本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能力等综合素质。下面仅就历史教师的教学语言谈一下自己的浅显示观点。

教材的语言是书面语言,教师讲课是口头语言,二者不尽一致。历史教师不是语言大师,不必过分追求语言的遣词造句,口头语可以随便一些,允许适当重复;声调要有节奏,仰扬顿挫;吐字要清晰,明白流畅;尽可能通俗化,深入浅出等等。但总体来说,说和写还是应该统一起来的。为此,这里我想着重谈一谈历史教师口头语言的特点。

第一,要求严谨,做到遣词造句既合乎语法,又合乎历史逻辑。

口头表达虽不可能出口成章,但大致上,要符合遣词造句的一般章法。如果讲课起话来,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言不搭后语,上下难相连贯,那是不行的。然而,严谨还应有进一层的意思,那就是合乎历史的思维规律。如“《九章算术》奠定了中国古代数学的体系”,这句话不能说不合乎文法,也不能说它不确切,但不严谨。若在“古代数学”之后加上“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字样就严谨了。因为《九章算术》的主要内容是综述计算方法即“算术”,如分数四则运算,正负数加减法,一、二次方程解法等。又如“是一次青年爱国运动”这句话,也不能说它不确切,只是不严谨。因为“五四”运动不单指5月4日的学生游行运动,它包括“六三”后由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全国范围的爱国斗争,并且无产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所以确切地应说成“是一次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就更确切一些。

可见,讲述不严谨,会造成歧义之说,影响教学效果。

第二,要求确切,做到既能突出时代,又无妄加虚饰。

查看全文

水权制度历史特点研究论文

在中国历史上,水资源大体归国家所有.并没有完整的水权制度。因为完整的水权制度不仅应该包括水资源的所有权,还应包括水资源的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但是,一些闪光的历史文献,却吸引我们对中国水权制度的历史特点进行研究,并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一、国家是水资源的所有者

在我国历史上,水资源所有权一直归国家所有。历代中央集权国家,创设了较为系统的水资源管理体制,为水资源国家所有权的实施提供了渠道,起到了保障作用。

相传,早在舜的时候,就令伯禹作司空,专门负责水利。《周礼》对先秦的水利官川衡和泽虞的设置及其职能,有比较详细的记载。《管子·度地篇》详细记载了当时水官的具体职责,施工组织形式和分工等等.、从我国历史的开篇,对水资源实行国家统一管理的思想就非常明确。在这一时期,春秋末期楚国修建的“芍陂”水利工程,规模非常大;吴国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秦、汉是我国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和巩固的时期,对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是当时强化中央集权的一个方面。秦汉中央国家机构均设有都水长丞,“掌诸池沼,后政为使者”。汉武帝曾经非常重视国家对水资源的管理.在继承秦制的基础上,中央政府专门配备了水衡都尉,掌管上林苑。到了东汉的时候,都水长丞被改为河堤谒者,并设、“司空,公一人,掌水土事。”从两晋十六国到南北朝,都基本上沿用了这种官制的设置,只是名称略有变动。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汉集权性的水资源管理体制,表现了国家对水资源的所有权。当时著名的秦渠、汉渠、灵渠、白渠的修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对航运及灌溉均发生着很大的作用。

隋唐以后,我国中央集权国家进一步发展、壮大。隋统一全国,考察了前代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沿革,创新隋制。隋初在中央国家机构中设水部侍郎,属土部领导。隋炀帝执政后,改水部侍郎为水部郎,属工部领导。唐从隋制,自此至清,基本上沿用隋制,较少变动。

可见,在我国历史上,通过中央国家机构对水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了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权。水资源的国家所有,有利于形成水资源开发利用上的全局观念,有利于对水资源实行全国统一、有序的管理,有利于充分调动人力和物力,修建全国范围内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我国历史上水权制度的主要特点,便是水资源管理大体停留在表达国家所有权这个层面,而且,水资源国家所有之路,一直延伸到了今天。新《水法》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实行单一国家所有制,明确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水资源所有权由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确立了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分离原则。国家是水资源的所有者,也是借鉴了国外的先进立法经验,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明确规定水资源为公共所有,把水资源产权界定为国家或集体所有,加强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目前,我们完善水权制度、发展水权市场,其前提仍然是确立水资源国家所有,让公有权力对水权进行初始分jIz,然后才退出水资源分配活动。也就是说,水权的分配,总是要先进行水权的初始分配,然后才进入初始分配之后的再分配。并且,人们总是强烈希望拥有公共水权(如航运),由于这部分水权无法在市场上竞争,公共部门在初始水权的分配中,或者购买这部分水权,或者直接保留下来。因此,以水资源国家所有为基础的初始配置还是必须的。

查看全文

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教学特点探讨

摘要:新世纪我国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之一。中等职业教育旅游专业历史文化课程具有很独特的教学特点,其中,联系现实的教学方法通过联系现实的方式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功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是一种适合中职旅游专业学生的历史教学方法。本文详细分析了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教学过程中的联系现实特点,并指出教学特点的前提条件,介绍了历史联系现实教学特点的具体实施方式。

关键词: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文化教学;特点;分析

历史学科是中职学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具有良好的德育功能,但历史事件及现象具有久远性和陌生性,给中职学生造成认识上的障碍、理解上的困难,必须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紧密结合社会生活,激发学生积极的态度体验,激活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理解知识。

1中职学校旅游专业历史教学联系现实的前提

1.1高考改革引发对中职当前历史教学现状的思考

素质教育的今天,新高考历史越来越注重考与现实联系的重大历史问题,越来越注重历史的发展与规律。高考模式改革成综合科目能力评价体系,学生要拿到更高分数,就要以能力立意,运用新材料,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感悟现实需求。职业教育强调文化与专业能力的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历史文化课教学更应注重与当下现实。当前一些中学校急功近利,忽略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砍掉所有的文化课程,这种极端实用主义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中职历史教学的联系现实特点,打破传统的模式,创新实施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