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40:35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人物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人物

历史人物教学分析论文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人物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正确的观点,采用恰当的方法,通过人物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是我们历史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现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学科要求,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前提

历史人物是指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影响、起重大积极作用或消极作用的人物。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尽管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形态,过程错综复杂,但都离不开人的活动,每个时代、每个王朝、每个国家都要推出自己的代表人物。正是这些人物的所作所为加快或延缓了人类历史的进程。正确讲授和判别各个历史人物及他们从事的活动,是我们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中学历史课本中介绍了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科学家。课本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不少历史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在教学中对历史人物“正确地、具体地、实事求是的给予叙述和评价,对历史上某些反面人物要进行分析和批判”,是我们历史教学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教学中必须依据大纲要求,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文系统,准确地讲述和评价课本中涉及的各类人物,激起学生强烈的爱憎感情,对学生进行理想及人生观教育。

二、充分利用课本,是历史课进行人物教学的途径

历史课中的人物教学,既不能用数理学科演绎推理的论证方法,也不能采用理化实验那样的手段,必须充分发掘课本中的图文因素,充分利用图画的形象直观性和文字的生动具体性等特点,去描述人物的神态、特征及其活动,使学生充分地感知教材,经过一定的心理活动,让历史人物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接近于历史的基本面貌。

查看全文

影视文学历史人物评价

在历史研究中,人物评价的重要性是勿庸置疑的。但数千年来,对于不少历史人物的评价,却从来都不曾有过一致,间或,还不乏空洞的责难和不切实际的翻案。近年来,影视文学作品对历史人物形象的塑造更是引起诸多争议,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各执一词,在谁更真实地还原了历史人物面目的问题上,相互指责。笔者认为,虽然影视文学作品在历史人物的评价上存在一些问题,但其积极一面我们不应视而不见。影视文学作品贴近民众,再现历史的多元记忆我们评价历史人物的目的不仅包括以史为鉴的现实需要,也包括娱乐休闲的需要。现代人渴望了解历史、了解历史人物,包括古今中外各色人等,尤其是历史名人的生活状态。但对广大民众来说,乏味单一的学校教材、高深枯燥的学术著作,都难以成为满足他们求知心理的主要途径,他们需要一种更为生动直接的方式;而影视文学作品正是以鲜活的人物个性描写,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在娱乐休闲的同时,向大众传播着历史知识。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对象不再局限于上层人物,而是将视点转向非主流历史人物,诸如郎中、侠士、商贾,甚至乞丐,开拓了我们认识历史人物的视野,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逐渐成为民众认知历史的主渠道,其社会影响力远远超过潜心钻研的史学论著。而且,有扎实社会背景的影视文学作品往往还是正统史学的有力补充。譬如,当正统史学褒扬美国内战中的北方军队时,一部《飘》令民众对南北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英雄林肯成了南方人调侃中如魔鬼一般的人物;南方的士兵成了保卫家园的热血青年;甚至忠心耿耿的黑人奴仆也让我们意外地发现,万恶的黑奴制度居然也有温情脉脉的一面,而那些顽固推行奴隶制的人虽然注定无法成为历史的英雄,但他们中间也有不失为慈父和好将军的。再如,在宣扬日本军国主义精神的影片《啊,海军》中,还有一些日本社会上层压迫普通民众的画面。这些描述和记忆反映了历史中的一些真实片断,对于我们了解太平洋战争时期日本的国内局势不无帮助。如果我们把这些描述和记忆视为正统史学的补充资料,我们的价值观非但不会产生偏差,反而会更加全面。

虚构也是一种历史现象在这个世界,我们需要理想、精神和个性张扬,否则生活将乏味许多。正如历史人物不可能个个都是“高、大、全”那样,我们也不可能强求历史题材的影视文学作品个个都既生动又真实。对于多元叙述甚至虚假叙述的容忍,正反映这个时代的宽容性。而且,这些“篡改”历史人物形象的叙述,或曰评价,折射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特征,其本身也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历史。随着时光推移,这些有意无意的炮制者本身也将成为历史人物,成为人们研究的对象,所以我们大可不必将虚构的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视为洪水猛兽。

影视文学作品中的历史人物不可能完全真实,这就如史学中的历史人物也不可能完全真实一样;尤其是当影视文学作品塑造的是知名历史人物时,为了突出个性,人物形象往往陷入单一化、脸谱化。在去年热播的历史剧《孝庄秘史》中,叱咤风云、奢靡荒淫的多尔衮被描绘成为情所困的痴情男子;孝庄则虽然对多尔衮深情款款,但为了丈夫、儿子、大清朝的利益,走上了与多尔衮明争暗斗的道路。这种人物形象虽缺少史实依据,但反映了当代人对历史风云人物情感追求的认同,而且故事的基本线索仍可以算是在史实基础上的合理发挥。如果《孝庄秘史》、《走向共和》、《康熙王朝》等电视剧还有史料做基础,那么在时下的一些影视文学作品中,历史人物已经完全脱离史实,引起了不少学者的愤怒。在《戏说乾隆》、《乾隆王朝》、《还珠格格》、《书剑恩仇录》、《铁齿铜牙纪晓岚》等电视剧中,分别展现了不同形象的乾隆皇帝。以那部被不少专家视为“垃圾”,但却倍受观众青睐的《还珠格格》为例,这部纯属戏说的电视剧,将乾隆刻画成慈祥的父亲、痴情的君主,竟然以仁义之心宽容了不学无术却又生性善良的假格格。这种刻画方式当然远离史实,不值得提倡,但却反映了当代人向往皇室童话的心态,满足了一些观众的享乐需求。此外,其续集虽然依旧受到媒介的吹捧,但在一些地区却惨遇“滑铁卢”,这也反映了区域差异导致的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认知。如果深入探讨这些现象,将有助于我们了解现阶段的社会状况及普通民众的精神状态。再如商代的苏妲己,一提起她,人们很自然地会联想到“狐狸精”、“红颜祸水”,以及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等负面词语。然而在林乃初所著的《妲己》一书中,“牝鸡司晨”的妲己却被歌颂成一个忠肝义胆、忍辱负重的侠女,与周武王等人还演绎出感人的爱情故事。从对妲己的不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由于现代人逐渐摆脱了封建礼教束缚,提倡男女平等,所以世人不再片面地将罪责推到女人身上。可以说,特定时代的人们往往会将自己的价值观念寄托在历史人物身上,因此这种对历史人物的塑造虽然并不真实,但也能折射出那一时代的特点。

历史就像一具多棱镜,从不同的层面、角度阐释,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况且一些历史人物距今数千年,历史资料缺乏,很难还原人物的真实面目。在这种情况下,编剧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赋予历史人物现代气质,拉近历史人物与现代人的距离。应减少历史题材影视文学作品的负面影响由于观众不是历史学者,他们看完影视文学作品,往往容易接受其叙述,将剧情视为历史,并且容易接受融于其中的编导的价值观。因此,作为公众人物的编导,在设计历史人物尤其是历史名人的形象时要考虑到其作品的社会效应,不能凭自己的好恶随意加以编排,而应该在现有史料基础上进行合理演绎,人物性格应在符合史料记载的基础上展开;当然这里的史料应该是经过科学考证的。对于在评价上有分歧的人物,编剧当然可以任选一种叙述方式,但也不能不考虑哪一种叙述更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如果编导纯粹凭籍自己的想象而不遵从史实,就不应打历史正剧的招牌,不妨效仿港剧,堂堂正正地在屏幕上打出“本剧纯属虚构”的字样;或者采用影射的手法,避开具体朝代、人物。这样既可以给编导更多的发挥个人想象力的空间,保持故事的生动性,也不至于使观众误把“戏说”当历史,落下篡改历史的恶名;而且略有历史常识的观众看到剧情时也能明白故事影射的是历史上的哪些人物。

当然,为了提高民众的审美观,引导正确的历史观,我认为影视文学作品在涉及评价历史人物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在喧嚣的背后,应该留给历史一个属于它自己的空间,如果没有了真实的记述,将是人类永久的悲哀。虽然我们的叙述,无法与历史人物的原貌完全吻合,但我们至少应该避免媚俗与逢迎,使其尽量接近历史人物的原貌。其次,应该考虑到民众的感情与接受力,在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上不能没有尺度。我们可以说创作者有权以多元的方式思考问题,但不代表他有权不加选择地传播其作品。比如,影视文学作品不应将残酷的战争描绘成田园牧歌。再次,影视创作者与史学家都非高高在上的审判家,每个人对历史人物的认知都是有时代局限的,往往受到我们所处时代的环境、成见、情绪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简单定性,与其单纯讨论他们是忠是奸,不如尝试理解前人,注重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思想与行为、个性品格与政治心态等的解释与分析,并以此来揭示时局变化,探索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

查看全文

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评价论文

众所周知,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历史观,即使是相同的阶级,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为指导,正确分析、揭示了人民群众和革命领袖的血肉关系,提出了评价革命领袖功过是非的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原则和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笔者不揣浅陋,主要围绕邓小平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法作一探讨。

一、坚持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确揭示人民群众和领袖的关系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一切剥削阶级从唯心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无一例外地都是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只不过是陪衬。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主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身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评价历史人物》,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第24页。)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7-218页。)中国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与人民的关系如此密切,但还是要从根本上肯定“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57页。)党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学生与先生”的关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履行者,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见多识广,鄙视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那种“说话态度生硬,架子摆得很大,以为这就是‘领导’,其实只能令人讨厌,脱离群众,使自己陷于孤立和困难的地步”。1950年他告诫西南党政领导说:“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40-41页。)因此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坚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基本观点,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要尊重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愿意不愿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为转移。战争年代,“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页。)决定于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和适当的对敌斗争方法。“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人民爱戴的领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235页。)和平建设时代,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就是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党用以发动群众,提高人民积极性的一面旗帜。作为我党的精神支柱和理论结晶的思想同样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同志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但“主要是同志的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5页。)

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73页。)的同时,“从来没有否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领袖呢?他借用列宁的话说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们。但领袖不是官封和天生的,“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的,他们“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75页。)他们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是服从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他们集中了群众智慧,代表了人民利益,是群众中的精英。革命领袖对历史发展起了加速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指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9页。),就是充分看到了像这样的杰出人物,由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卓越领导,大大缩短了中国革命的时间,迎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正因为如此,我们“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3页。)要弄清“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没有他们是不能支持最困难的斗争的”,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5页。),“在群众面前应处处尊重群众领袖,帮助培养对群众领袖的信仰”。(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页。)当然,“对于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于个人的神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9页。)

但是领袖的作用不是无穷无尽的,“个人的作用归根到底是以一定的社会条件为转移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5页。)离开了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任何杰出个人将一事无成。“离开群众经验和群众意见的调查研究,那么,任何天才的领导者也不可能进行正确的领导”。(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5页。)邓小平指出:“过分夸大个人作用是不对的”(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73页。),因此必须“坚决执行中央反对把个人突出,反对对个人歌功颂德的方针”。(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5页。)对领袖的尊敬是正常的,但“不是迷信,不是把他当作神”(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2页。),不能把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与英雄人物的杰出作用等同起来,变成历史的二元论,更不能把杰出人物的作用说得无穷大,变成实足的个人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坚持彻底的唯物史观,就必须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发展最终推动力的基本观点,在此前提下承认领袖和杰出人物的重要性,承认他们对历史的加速或阻碍作用。

二、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地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

查看全文

历史人物原则评价管理论文

所谓历史人物,它不是指历史长河中的任何一个个人,而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对社会历史进程或重大历史事件有突出作用的、影响较大的、留下明显痕迹的人。他们对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有时甚至还会起决定性作用。因此,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一向是史学界争鸣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历年高考试题中也屡见不鲜。如1985年高考题对李鸿章的评价题;1992年“杨贵妃”题;1995年秦皇、汉武三大事迹比较题等。笔者从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能力要求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出现的这类题目作了比较系统的研究,总结整理,获得了一定的信息和经验,现诉诸文字,以飨同行。

一、评述历史人物事迹的具体方法

评价历史人物需要用他们的具体言论、行为评述其是非功过。而阐述人物事迹时应当注意掌握适当方法。一般地说,评述人物事迹大体上采用分类法和分期法。

1.分类法即把历史人物一生重大事迹按类别归纳评述的方法,古代帝王事迹大多适用此法。一般可分为政治(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经济(实行宽舒政策,发展生产)、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等方面。如汉武帝的事迹可概括成:

①政治上:a、颁布推恩令,削夺大批王侯爵位,解决王国问题;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一和政治统一。

②经济上: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开凿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经济发展,国家富裕。

查看全文

历史人物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摘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聚焦历史人物,在综合分析中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比如让学生将历史资料中的人物和影视资料中的人物进行对比辨析;让学生查询资料,分辨历史人物事迹的真实性;让学生在多元材料的辅助下对历史人物进行立体化认识;围绕历史人物编辑课本剧,融入自己的情感认知;组织学生围绕历史人物展开主题辩论活动,加强互动。

关键词:历史人物有效性初中历史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不仅接触到各种史实,更接触到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不少学生都对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将目光聚集到历史人物上,感受历史人物的独特人格,体会其品格特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有效性。

一、借助影视资料,对比辨析

不少学生都喜欢看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作品,但不少影视剧作品都对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和夸张,这便不能让学生了解真实的历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影视片段,并让学生通过历史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历史人物有何不同。在指导学生学习《秦统一中国》一文时,笔者先展示影视剧作品《寻秦记》中的片段,让学生借助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说说历史中的秦始皇和影视剧中的秦始皇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就发现两人的身份、性格等方面截然不同,虽然《寻秦记》尽可能尊重史实,但还是出现了不少虚构的成分。如有学生发现在《寻秦记》中的嬴政死了,而嬴政是由赵盘假扮的,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并不存在赵盘这个人物。因两人身份不同,所以性格上也有着一定的差别。笔者继而让学生尝试阅读《史记》等资料,分析真正的秦始皇有怎样的特点。学生发现《史记》虽然肯定了秦始皇的功绩,但同时也认为其性格残酷,如“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通过对比分析,学生逐步发现,影视剧作品往往采用戏说的方式处理历史人物,因此,在观看历史剧时要学会分清楚哪些才是历史的真实信息。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认识到史料的重要性,并提高其历史实证的能力,进而发展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并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二、链接网络资源,判断真伪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中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摘要:对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能够对学过的历史人物给予客观、中肯且全面的评价,是教师教学成果的一种直观体现,也是学生历史素养的体现方式。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对于历史人物有更好的评价能力,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理念的一种引导,同时还会帮助学生更为客观而清晰地认识这些历史人物,进而促进自身历史价值观的良好形成。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方式不仅会反映学生的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思考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也是学生历史价值观的一种直观体现。在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与评价历史人物是课程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学生渗透更多历史人物的评价原则,这不仅是对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引导,也会让学生明白如何更为理性客观地看待问题,这才是学生在历史课程的学习中应当习得的素养。

一、唯物史观的渗透原则

在评价一个历史人物时,首先需要遵循的便是唯物主义史观,要将历史人物放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中去进行综合认识与评判,并且要结合相关的时代背景来全面理解与认识一个历史人物。不少学生在评价历史人物时采取的方法及自身的思维理念都较为狭隘,会简单地从一件事情上来判定一个人,或者是以别人的一些角度与观点来理解一个人物。这些都不是唯物史观的体现形式,这种片面、单一地看待历史人物的方式,是教师在平时的知识教学中应当让学生改善的一个方面,因而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唯物史观来全面综合地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尤其是要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以及社会环境下认识一个历史人物,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才会更为公允。用唯物史观原则评价历史人物,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社会作用,认清历史人物的本质。例如,和思想是那个时代的丰碑,它的产生有历史的必然性。但在充分肯定丰功伟绩的同时,也应看到他在晚年的历史过错;在讴歌思想光芒的同时,也要承认思想的产生、丰富和发展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实践,它是集体智慧结晶的这一历史结论。只有结合唯物主义史观,才能够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人物以及他的功过,这也是需要学生记住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人物评价原则。

二、结合历史背景的评价原则

查看全文

历史人物在小学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摘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历史是一门十分主要的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教育体制不断改革过程中,应该发挥历史人物在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因此,本文针对历史人物在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探析,进而通过历史教师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并为小学历史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历史人物;小学历史教学;作用

历史学科中包含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全过程,在小学历史教学期间,教师为了学生对历史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教师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成败进行分析,然后进行启迪和教育,并为学生实施品德和情感教育。历史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区别,体现了教书与育人,所以在小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将历史人物应用在小学历史教学中,能够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了有利条件。

1历史人物与小学历史教学的联系

对于历史知识而言,其主要包含历史现象、历史原因、经过和人物等构成,而其中人物、时间和地点是历史现象的三要素,所以小学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有利于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应该围绕历史人物进行教学,进而有助于学生学习到丰富的历史知识,并掌握丰富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然后提升小学历史教师效果。在小学历史教学期间,教师应该将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有机结合在一起,在历史事件中穿插相关人物,进而对历史事件能够有正确的分析,达到教师提及相关历史人物就可以自然而然的对历史事件有深刻的理解,并通过一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掌握有关教训和意义。教师在运用历史人物进行小学历史教学时,应该以人带动物的教学方法,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同时,使得历史教学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另外,学生能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进行评价和分析。众所周知,历史现象是人通过实践活动而产生的,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来讲,历史是人民群众所创造的,而且人民群众的力量对历史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此外,在一定程度上,历史人物对历史教学有较大的作用。对于历史人物而言,其既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且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总之,历史人物能够加速或者缓慢历史事件的进程,所以在小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如果未能恰当的运用历史人物进行讲解,那么,在分析相关历史事件期间,应该将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有机融合在一起,使得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知识的最佳方法。因此,历史人物与小学历史教学有着密切联系。

2历史人物在小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查看全文

邓小平关于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评价的思想探析

【关键词】邓小平理论/历史观/历史评价

【正文】

众所周知,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历史观,即使是相同的阶级,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历史问题的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为指导,正确分析、揭示了人民群众和革命领袖的血肉关系,提出了评价革命领袖功过是非的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原则和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革命和建设发挥了重大指导作用。笔者不揣浅陋,主要围绕邓小平关于评价历史人物和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的方法作一探讨。

一、坚持唯物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正确揭示人民群众和领袖的关系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历史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一切剥削阶级从唯心史观的基本立场出发,无一例外地都是英雄史观,认为英雄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只不过是陪衬。而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人类历史的主人。“只有相信人民的人,只有投身人民生气勃勃的创造力泉源中去的人,才能获得胜利并保持政权”(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评价历史人物》,人民出版社,1975年12月版,第24页。)1956年邓小平在《关于修改党的章程的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向来认为,归根结底地说来,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工人阶级必须依靠本阶级的群众力量和全体劳动人民的群众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解放自己,同时解放全体劳动人民。人民群众的觉悟性、积极性、创造性愈是发展,工人阶级的事业就愈是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7-218页。)中国共产党员是人民群众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它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与人民的关系如此密切,但还是要从根本上肯定“党没有超乎人民群众之上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向人民群众实行恩赐、包办、强迫命令的权力,就是确认党没有在人民群众头上称王称霸的权力”。(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157页。)党的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他们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学生与先生”的关系,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履行者,任何人都不能自恃见多识广,鄙视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那种“说话态度生硬,架子摆得很大,以为这就是‘领导’,其实只能令人讨厌,脱离群众,使自己陷于孤立和困难的地步”。1950年他告诫西南党政领导说:“领导不是自封的,要看群众承认不承认,批准不批准。领导作风恶劣,群众就不会服从;领导犯了错误,群众就不批准”,不管你有多大能耐,只要“群众不跟你走,你就一事无成”。(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40-41页。)因此邓小平不止一次地强调,要坚持“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的基本观点,要坚持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要尊重群众,发动群众,引导群众,组织群众,一切工作都要围绕“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愿意不愿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为转移。战争年代,“敌我斗争的胜负,决定于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页。)决定于对人民利益的保护和适当的对敌斗争方法。“经验尤其证明:谁关心人民的问题,谁能帮助人民想办法去和敌人斗争,保护人民利益,谁就是人民爱戴的领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235页。)和平建设时代,人民群众的最大愿望就是不断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因此,实现四个现代化就是党用以发动群众,提高人民积极性的一面旗帜。作为我党的精神支柱和理论结晶的思想同样体现了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是同志一个人的创造,包括老一辈革命家都参与了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但“主要是同志的思想”。(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45页。)

邓小平在充分肯定“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是人民”(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73页。)的同时,“从来没有否认杰出的个人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从来没有否认领袖人物对于政党的作用”。那么什么是领袖呢?他借用列宁的话说是“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的人们。但领袖不是官封和天生的,“是在群众斗争中自然而然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领袖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完全统一的,他们“不是在群众之上,而是在群众之中,不是在党之上,而是在党之中”。(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75页。)他们是密切联系群众的模范,是服从党的组织,遵守党的纪律的模范。他们集中了群众智慧,代表了人民利益,是群众中的精英。革命领袖对历史发展起了加速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就指出:“没有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49页。),就是充分看到了像这样的杰出人物,由于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和卓越领导,大大缩短了中国革命的时间,迎来了革命的最终胜利。正因为如此,我们“丝毫不排斥人民对于杰出的个人的尊敬”。(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173页。)要弄清“群众领袖是最值得珍贵的,没有他们是不能支持最困难的斗争的”,党应“用最大努力去培养大大小小的群众领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5页。),“在群众面前应处处尊重群众领袖,帮助培养对群众领袖的信仰”。(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34页。)当然,“对于领袖的爱护——本质上是表现对于党的利益、阶级的利益、人民的利益的爱护,而不是对于个人的神化”。(注:《邓小平文选》,第一卷,第219页。)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论文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2.科学的阶级性

查看全文

历史教学人物评价问题论文

一、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

对历史人物,应根据他们对历史发展、社会进步在客观上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对人民有利还是有害而予以肯定或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标准。只有明确标准,才能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二、评价历史人物的重要前提

1.严格的历史性

列宁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列宁全集》第20卷第401页)。这就是说,评价历史人物时一定要把人物放在他所处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决不能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一些错误倾向:①用今天的标准去苛求古人,如认为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的观点是反动的等等;②对历史人物的局限性估计不足,不妥当地拔高、颂扬古人,把古人现代化;③把古人与今人简单类比,牵强附会。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一定要提醒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历史背景的重要性,以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为突破口,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

2.科学的阶级性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