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情况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33:2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情况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情况

宪法历史情况分析论文

我是在1954年初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借调到国务院政法委办公室的,但去不久又将我借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当时,我的直接领导是彭真和秘书田家英,田家英当时也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以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宪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12月24日带着当时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陈伯达,副主任田家英和胡乔木等到杭州,在亲自领导和参加下进行工作。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两个多月,期间草拟了100条条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最初稿,并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这三辑资料于1953年3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放,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在杭州期间,还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等组成研究小组,聘请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淑湘为语文顾问。对杭州起草的宪法草稿,中共中央前后又讨论了三次,每次都作了很多修改,由于许多情况包括不进去,因此从100条增加到110条,即又增了10条,当时总想弄个整数。这样形成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23日将这个宪法草案初稿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讨论,由陈伯达做了说明。讲了8个问题:(1)工作经过;(2)工作方向;(3)宪法草案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同时又是它的发展;(4)宪法草案反映了我们国家过渡时期特点;(5)宪法草案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苏联以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是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6)宪法草案保证公民的各种权利,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证的措施;(7)宪法草案保证国家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互助、合作;(8)宪法草案的结构。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制定1954年宪法的原因;一是为了巩固革命成果;二是总结人民民主革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现的社会关系的伟大变革;三是保证人民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陈伯达这个人很懒,在起草宪法中没干什么事,却抢着要去做这个说明,而这个说明也不是他写的,他不干实事,出风头的事非干不可。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是由1953年1月到1954年9月,共一年零九个月,是搞的很仔细的,是在充分民主基础上进行的。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建议开始筹备宪法起草,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

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

第一次:1954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宪法草案初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17个讨论单位,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成立了18个讨论单位,共8千多人讨论了两个多月,提出意见经过整理后共6千多条,经过宪法起草委员会修改补充后,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这次讨论实际上把中共中央关于宪法草案的建议变为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领导人的共同建议。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成为正式的宪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于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

第二次: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这是参考了苏联1936年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决定这样做的。这时,决定要对草案的条文写一个解释性的材料,经过的同意,由田家英带领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及陈伯达的两个秘书(史敬棠和姚洛),再加上田家英的秘书逢先知(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曾著有《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逢先知曾长期为管理图书,当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和田家英警卫员共十人到北戴河中共中央疗养院进行工作。此时一本杂志为配合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登载了一篇从苏联法学杂志上翻译来的关于1936年苏联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情况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看得很仔细,用钢笔划了许多他认为重要的地方,有的地方划了两道,还加上圈的。他对苏联全民讨论中关于宪法草案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机构部分提出意见数量的百分比特别注意,,划了好几条笔黑线,将这篇他看过的文章批示立即给北戴河的田家英及我们看,看后退给他。当时是十分认真的。我们当时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也是很愉快的,田家英平易近人,常爱开玩笑,他知识面很广,吟诗猜迷,文人作风,大家叫他田夫子,他喝酒很厉害,常常喝醉,都知道他喝酒厉害。有一次他去那里(毛当时来北戴河休养,中央警卫局的部队站双岗我们就知道毛来了),见他来了说,田家英来了给他最厉害的酒。田在毛那里喝了最厉害的酒后,回到我们这里还是要喝,他的酒量很大,一小瓶二锅头一口气就能喝完。他喝醉酒后有一个特点即不会乱说、胡说和耍酒疯,他和我说:“我酒醉心明白。”他长期跟随锻炼得十分慎重,他说:“主席要求很严,我作为他的秘书,不能出一点差错。”我曾劝他少喝酒,对身体没有好处,也难免会出差错。有一次他喝醉之后,给我讲了的一些事,醒来后嘱咐我说:“中南海里的事不能讲出去。”要我保密,实际上我到现在也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他常常一夜能把苏联民法教材看完,看完后就喝酒,第二天早上就向我提出这本教材的好处和不足之处,他没有专门学过法学,但能提出许多令人吃惊的意见。这是由于他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当高的智慧,提的意见十分中肯,让人钦佩不已。

宪法条文的解释完成一半多就送给去看,让中央机要局印发给当时在京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这时我们感到这种对条文的解释不妥,如果发生问题是以条文为主还是以这个解释为主,而正式的解释权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因此我向田家英同志建议向请示,决定立即停发这个材料,并收回,不再搞条文解释。

查看全文

我国宪法历史情况论文

我是在1954年初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借调到国务院政法委办公室的,但去不久又将我借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当时,我的直接领导是彭真和秘书田家英,田家英当时也是中央政治局的秘书。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20次会议作出决定,成立以为首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负责宪法的起草工作。1953年12月24日带着当时的中央政治研究室的主任陈伯达,副主任田家英和胡乔木等到杭州,在亲自领导和参加下进行工作。1954年1月7日到3月9日,共两个多月,期间草拟了100条条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最初稿,并编辑了三辑资料,叫《宪法参考资料》。第一辑是1918年苏俄宪法和1924年苏联宪法;第二辑是美、英、法、德意志和瑞士宪法;第三辑是从清朝、北洋军阀到国民党的宪法和宪法性文件。这三辑资料于1953年3月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办公厅的名称印刷后发放,发给所有宪法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以及参与宪法起草工作的有关人员。在杭州期间,还由董必武、彭真、张际春等组成研究小组,聘请当时著名的法学家周鲠生、钱端升为法律顾问,叶圣陶、吕淑湘为语文顾问。对杭州起草的宪法草稿,中共中央前后又讨论了三次,每次都作了很多修改,由于许多情况包括不进去,因此从100条增加到110条,即又增了10条,当时总想弄个整数。这样形成了一个宪法草案初稿。1954年3月23日将这个宪法草案初稿提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起草委员会第一次讨论,由陈伯达做了说明。讲了8个问题:(1)工作经过;(2)工作方向;(3)宪法草案是以共同纲领为基础,同时又是它的发展;(4)宪法草案反映了我们国家过渡时期特点;(5)宪法草案规定的国家政治制度和苏联以及各人民民主国家是同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6)宪法草案保证公民的各种权利,同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证的措施;(7)宪法草案保证国家各民族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互助、合作;(8)宪法草案的结构。主要讲了为什么要制定1954年宪法的原因;一是为了巩固革命成果;二是总结人民民主革命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所出现的社会关系的伟大变革;三是保证人民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愿望。陈伯达这个人很懒,在起草宪法中没干什么事,却抢着要去做这个说明,而这个说明也不是他写的,他不干实事,出风头的事非干不可。我国第一部宪法的制定过程是由1953年1月到1954年9月,共一年零九个月,是搞的很仔细的,是在充分民主基础上进行的。最初是由中共中央提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建议开始筹备宪法起草,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议。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组织了以为首的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共32人,包括了中国共产党、各派、各人民团体的负责人、社会公众领袖和专家们。

宪法草案经过了三次规模巨大的群众性讨论。

第一次:1954年3月中共中央提出宪法草案初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在北京组织了17个讨论单位,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共成立了18个讨论单位,共8千多人讨论了两个多月,提出意见经过整理后共6千多条,经过宪法起草委员会修改补充后,由中央人民政府通过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这次讨论实际上把中共中央关于宪法草案的建议变为各派、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领导人的共同建议。最后由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成为正式的宪法草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决定于1954年6月14日公布,交付全民讨论。

第二次: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这是参考了苏联1936年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决定这样做的。这时,决定要对草案的条文写一个解释性的材料,经过的同意,由田家英带领我和其他几位同志及陈伯达的两个秘书(史敬棠和姚洛),再加上田家英的秘书逢先知(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曾著有《和他的秘书田家英》一书,逢先知曾长期为管理图书,当时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工作。)和田家英警卫员共十人到北戴河中共中央疗养院进行工作。此时一本杂志为配合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登载了一篇从苏联法学杂志上翻译来的关于1936年苏联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情况的文章。对这篇文章看得很仔细,用钢笔划了许多他认为重要的地方,有的地方划了两道,还加上圈的。他对苏联全民讨论中关于宪法草案公民基本权利义务和国家机构部分提出意见数量的百分比特别注意,,划了好几条笔黑线,将这篇他看过的文章批示立即给北戴河的田家英及我们看,看后退给他。当时是十分认真的。我们当时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也是很愉快的,田家英平易近人,常爱开玩笑,他知识面很广,吟诗猜迷,文人作风,大家叫他田夫子,他喝酒很厉害,常常喝醉,都知道他喝酒厉害。有一次他去那里(毛当时来北戴河休养,中央警卫局的部队站双岗我们就知道毛来了),见他来了说,田家英来了给他最厉害的酒。田在毛那里喝了最厉害的酒后,回到我们这里还是要喝,他的酒量很大,一小瓶二锅头一口气就能喝完。他喝醉酒后有一个特点即不会乱说、胡说和耍酒疯,他和我说:“我酒醉心明白。”他长期跟随锻炼得十分慎重,他说:“主席要求很严,我作为他的秘书,不能出一点差错。”我曾劝他少喝酒,对身体没有好处,也难免会出差错。有一次他喝醉之后,给我讲了的一些事,醒来后嘱咐我说:“中南海里的事不能讲出去。”要我保密,实际上我到现在也没有对任何人讲过。他常常一夜能把苏联民法教材看完,看完后就喝酒,第二天早上就向我提出这本教材的好处和不足之处,他没有专门学过法学,但能提出许多令人吃惊的意见。这是由于他有比较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和相当高的智慧,提的意见十分中肯,让人钦佩不已。

宪法条文的解释完成一半多就送给去看,让中央机要局印发给当时在京的中央委员和中央候补委员。这时我们感到这种对条文的解释不妥,如果发生问题是以条文为主还是以这个解释为主,而正式的解释权只有全国人大常委会才有,因此我向田家英同志建议向请示,决定立即停发这个材料,并收回,不再搞条文解释。

查看全文

探索亚洲的音乐历史和研究情况

一、亚洲音乐的史料及其性质

东西方音乐的历史记载,在其形态的表述中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是由于音乐本身的性质与叙述音乐史料的性质的不同而形成的,实际上也是构成音乐史特征的重要依据。乐谱、传记、手稿等在欧洲的音乐史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它们在亚洲音乐史中却并非如此,乐谱在音乐演奏和实践中并没有扮演重要的角色,与西方音乐相比可以说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和重视,其数量也十分微少(相对来说中国和日本较多一些)。但不同的是理论书籍、美术、戏剧却相当丰富。以中国为中心,日本、朝鲜在一般的史书中以音乐制度、乐律理论、历史沿革以及音乐美学等的记录得到了充分地整理和叙述。它与音乐家的传记不同,音乐史叙述的整体与音乐的本身同时得到记录。在亚洲,除文献史籍外,考古资料也丰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竽、瑟,三号墓出土的筑等乐器;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编磬;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笛、陶埙等。除了出土文物外,美术上的壁画、浮雕等也十分丰厚多量,我国新疆地区的库车、吐鲁番,甘肃的敦煌、麦积山,以及柬埔寨的吴哥(Angkor)、印尼爪哇岛中部的婆罗浮屠(Borobudur)遗址等都记录了丰富的音乐历史资料。这里值得注意的还有,现藏于日本奈良正仓院的大量隋唐时期传入日本的丝绸之路乐器实物,从公元752年收藏至今天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它们都是现在世界上极其宝贵的历史资料。

二、中国古代的音乐文献史料

在亚洲的历史文献中,中国的史料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春秋战国便有了大量记载音乐的文献著作。另外,从汉朝开始,在中国的史料中,皇帝的敕撰史书可以视为正统的、高学术价值的史料。在这一类史书中以西汉司马迁首创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为开端,形成了后来的“二十五史”,被称作正史。它以纪传体编辑,体例上分为三大类:①以天子、国家大事的编年记录为中心的“本纪”;②记录文物典章制度的“志”;③重要人物的传记,其身份从皇后到奴隶兼有的“列传”。各项的分类之中有数卷“乐志”(“音乐志”或“礼乐志”)。书中对各王朝的音乐(主要是宫廷、国家、贵族、官僚等上层阶级所享用的音乐)从历史沿革、音乐制度,到律学、歌词等进行详细分述,但没有乐谱。除此之外,敕撰书中还有专门记载文物制度的“九通”,即《通典》(卷141-147乐典)、《通志》(卷49、50、64为乐志)、《文献通考》(卷128-148乐考)的“三通”与清乾隆时官修的《续通典》、《清通典》、《续通志》、《清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文献通考》六书,再加上1921年成书的刘锦藻编的《清朝续文献通考》,共为“十通”。此外,唐朝以后出现了集历代政治、经济、艺术等之大成并进行分门别类叙述的会要体样式——北宋王溥的《唐会要》(乐类共16个条目,32—34卷)、清徐松及其后多人的《宋会要辑稿》(乐类42—44卷)等是其代表性的作品。会要体属典志断代史的体裁,在分类上比正史更为细致,史料也甚丰厚,使用上十分便利。在上述的史籍中《通典》(唐)、《文献通考》(元)、《唐会要》(五代)等与“二十五史”乐志构成了古代音乐史料的主体。其次,除上述的正史外,春秋战国以来还出现了各种关于音乐的论著。以内容来划分,思想、美学方面的有公孙尼子的《乐记》、荀子的《乐论》、吕不韦所辑的《吕氏春秋》(战国)、阮籍的《乐论》(三国);乐律学方面有《管子·地员》、元万顷等奉武则天之命所作的《乐书要录》(唐)、蔡元定的《律吕新书》(宋)、朱载@①的《乐律全书》(明)、康熙、乾隆敕撰的《律吕正义》(清)等;在古琴方面有蔡邕的《琴操》(东汉)、朱长文的《琴史》、朱熹的《琴律说》(南宋)、朱权的《神奇秘谱》(明)等;另外从断代史来看,除正史外,随笔、笔记、诗词以及小说等都是记载当时历史现状中不可缺少的资料,如有关唐代音乐有崔令钦《教坊记》、段安节《乐府杂录》、南卓《羯鼓录》、(清彭定求等)《全唐诗》,有关宋代音乐有沈括《梦溪笔谈》、陈@②《乐书》、郭茂倩《乐府诗集》等。有关宋代音乐的除上述文献外,还有王灼的《碧鸡漫志》、陈元靓的《事林广记》、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张源的《词源》等,也是研究唐宋时期音乐不能缺少的文献。另有元朝的戏曲曲艺专著、明代以后的大量乐谱等都是构成中国音乐史的重要资料。像这样全面系统的文献史料在印度、西亚伊斯兰教地区以及在欧洲都很少,尤其是像“二十五史”、“十通”这样详尽、系统的史料书籍,为中国惟有的史料资源。

唐代以后,中国的学术、历史书籍得到了系统化的整合梳理,形式上出现了称之为“类书”的体例样式,相当于今之百科全书。这类书籍大致有《初学记》(唐)、《玉海》《太平御览》(宋)、《荆州稗编》《三才图会》(明)、《古今图书集成》(清)等。上述书籍不管是敕撰的还是非敕撰的,它们都是从大量的古籍中被梳理、罗列出来,分门别类地进行排列说明的书籍。因此,作为史料非常便于使用。但由于在各代的编辑过程中有讹传、误抄的可能,使用中应以批判的眼光去对待这些史料。

在中国的音乐理论书籍中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音律、音阶论占据了大量的篇幅,这同中国儒教的学风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对古事件的解释存在着反复论述的倾向。这一现象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初见端倪,像从《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汉书·律历志》的五声、十二律、三分损益法开始,后由西汉京房的六十律、南朝宋钱乐之的三百六十律、唐天宝年间的俗乐二十八调、南宋蔡元定的燕乐调与十八律,到明朱载@①的新法密律,他们对三分损益法所存在的旋相不能还宫的理论进行了近两千年的求索、换算。到了16世纪下半叶,当这个千年不解的转调问题得到彻底解决时,却又被束之高阁、沉睡于书斋楼阁之中。这些理论几乎都没有真正得到实践。

查看全文

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古城遗址和历史文化保护

开发情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xx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xx庄园、xx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xx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智慧课堂运用措施

摘要: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下,历史教学应当从传统教育模式出发,发挥出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在课堂中展现真实的历史事件,提升教学的直观性。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就要从打造智慧课堂出发,展现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充实教育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初中历史;智慧课堂

在现代教育技术中涉及了比较丰富的教育软件与系统等,而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初中历史知识融合在一起,能够提升教学的趣味性,转变初中历史中的不足。在智慧课堂中可以为学生营造多样化情境,让学生对历史知识产生出主动学习欲望,在积极探索与学习中掌握历史知识。

一、现代教育技术下初中历史智慧课堂开展意义

(一)促进理念更新

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了许多历史人物、事件等,如果学生没有准确区分与记忆,那么很容易出现记忆混淆等问题。加之部分历史知识比较复杂,学生难以完整地记忆历史知识,使得历史教学质量并不理想。但是在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下,所打造出的智慧课堂能够帮助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辩证地面对学生的差异性,针对具体情况设计出不同的教育内容,确保学生能够主动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知识背后所蕴含的道理,为因材施教开展提供支持。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历史故事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是一个既能提高教学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历史的传承很多是通过故事来作为载体,而故事当中又蕴含着历史,这两者相辅相成。现代历史课堂教学不应再重复“填鸭式”教学,而是要通过拓宽教学方法,切实能够让学生学到历史知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故事,对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故事很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在教学中的选择和应用要做到科学合理,这就对历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具有丰富的历史知识,专业的教学技能,更要学会和当前情况相结合,做到历史教学的与时俱进。本文对历史故事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研究。

1历史教学中历史故事选择遵循的原则

所谓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同样的道理,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在历史课堂中运用也是如此,因此,笔者对历史故事选择的原则进行了分析,主要从以下几点来谈:(1)明确主题和思路。选择历史故事,一定要和当堂课程的知识相符,有明确的主题和思路,切忌偏离主题。此外,还要能够达到层次清晰的目的,让学生通过故事就能大概推测出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倘若选择的故事和主题和思路都违背,会造成学生思维混乱,对学习历史失去兴趣的后果。在通过历史故事讲解历史的时候切记要做到循序渐进,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都表述清楚,这样学生听起来也觉得有趣味,不要本末倒置,让人听起来厌烦。(2)通过情景式围绕大纲教学。历史故事的选择要紧扣课本教学大纲,特别是针对重难点,以故事的方式便于学生轻松记忆。教师在讲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通过创设情景的方式,让课程紧密结合,以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方式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其综合能力得以提升。(3)形式要多,内容要深刻。历史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对班级学的整体情况要有所了解,然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历史故事,不能仅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选择,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因素,切实把学生放在首位。历史故事的选择在形式上尽量多样化,做到让学生感兴趣,融入学生喜欢的元素,在内容上一定要和课本相一致,而且内容尽量深刻,能够以此感染学生,对其留下积极向上的印象,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三观也很有帮助。

2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故事研究

2.1了解并掌握语言的魅力。历史学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教师讲课时候要把握语言的准确性,避免因为不同的字而产生歧义。讲历史故事要做到声情并茂,尽量用上肢体语言和心理暗示,让学生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能够真正被吸引。另外,历史故事的讲解要充分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比如讲英雄事迹时要做到慷慨激昂,讲革命烈士时要大意凌然,讲名人趣事时要兴趣盎然,通过自身情绪的带动,让学生明确大是大非,对善恶要有所区别,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因为选择的历史故事具有引导作用,教师在讲课时要做到客观公正,不但要分析正面内容,也要对反面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知识,做到一分为二看待问题,此时教师的讲课语速要适中,注意和学生的理解能力相联系,避免太快学生听不懂,也避免太慢影响讲课效率。2.2讲课时要抓住时机。历史课上要选择时机加入历史故事,不能通堂课都讲。要在学生失去兴趣时以此带动学生,使其保持注意力集中。有研究表明,一般学生在讲课20分钟左右后会进入一个疲倦期,此时注意力就会分散,教师要在此时引入历史故事,以此提起学生兴趣,保持实现高效课堂,这样既让学生在思想上放松,也可以缓解课堂气氛,对教师的讲课质量也是提高。另外就是在攻克历史知识重难点的时候加入历史故事,有些历史知识理论性比较强,学生难理解,此时可以通过恰当的历史故事来降低难度,加深学生理解的深度。

3结语

查看全文

对中学历史教学评价的思考

摘要:当前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为了贯彻国家关于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进一步推动历史课程改革的发展,有必要研究制定符合历史课程改革基本理念新的教学评价标准,用这个评价标准来引导和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使历史教学改革沿着正确的轨道顺利发展。

关键词:历史教学新课程新的教学评价标准

一、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都对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有明确的表述。由于在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不同,认知能力和心理特征不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对其功能、学科体系构建、内容选择、课程设置上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高、初中的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上都强调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进。

1、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学习方式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索,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不利于把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研究等认知活动凸显出来。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探究式教学研究

摘要:作为高中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成为高中历史教师的教学任务。本文通过简要介绍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指出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以期能够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高中历史;积极作用;措施

在社会竞争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各个国家竞争的重点,而人才素质的高低则归因于教育质量的好坏。因此,在积极实行新课改的形势下,革新传统的教育理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任务[1]。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式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以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

1探究式教学的积极作用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一种教学方法。历史知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详细了解历史背景、掌握历史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2]。同时,历史知识具有丰富性、阶级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利用探究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2探究式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措施

查看全文

提高学生历史教学论文

一、当前历史教学的现状分析

历史作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只有不断提高学生理解历史史实的情况,才能够将历史的内容进一步完善起来,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历史史实的理解,从这个角度上来看,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从当前历史教学的课后教学情况来看,可以看到当前的历史教学在课后的复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有效地记忆,而没有能够将历史史实让学生理解然后再进行背诵,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历史教学来说,其效率难以达到有效的提高,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多进行思考,才能够完成这样的工作。另外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对于历史课堂的兴趣往往不够浓厚,这里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学生往往认为历史史实距离自己的现实生活相对较远,不能够给他们的现实生活带来具体的影响,这样就容易导致这些学生难以将自己的日常教学活动更好地连接到一起,这样就导致了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相对较低,难以达到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的措施

针对当前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应该从教师的角度来进行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历史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仅需要他们给学生搭建好有效地平台,而且还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协调好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来源。提高历史教学的效率应该从历史课堂的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间段进行统筹安排和规划,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和完善。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之前就要将历史课程预习的任务布置下去,让学生在课下的时候能够查阅关于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从这里应该看到的是历史教学过程中哪些是重点哪些是非重点。课前预习对于学生来说是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手段。另外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教学的角色,让自身从讲授课堂理论的角度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讨、共同提升的过程,这样的话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历史不仅仅只是空洞的历史史实,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在其中,这样就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效率,从而更加完善地提升了日常教学的效果。对于教师而言要想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不仅仅应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认识,而且还应该努力提升其日常教学的效果,这样才能够真正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提升历史教学效率不仅仅需要教师在其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而且也需要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日常教学安排,这样才能够将历史教学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起来,从而促进历史教学效率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历史教学效率的提升历史教师应该做到统筹兼顾,从教师自身到学生、从课前到课后,都应该努力来关注学生学习的效果,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提升历史教学的效率,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学习的乐趣,同时更好地促进历史教学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为学生树立起历史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查看全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战略与相关问题

摘要: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国的宝贵遗产,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今后必须要结合实际来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这样做也是为了能够展现本地文化。本文将结合当前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来探讨如何实现对历史文化名城的有效保护。

关键词:名城;保护;开发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在五年多年历史长河中古人为我们留下一座座历史文化名城,这些名城是重要的遗产。保护和合理开发这些历史文化名城是当代城市建设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背景下,当前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已经成为今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问题

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实际保护产生了深刻影响。为了满足实际发展要求在今后工作中就要求认真解决这些问题。具体来看当前实际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保护与开发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但是从当前实际情况来看针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开发已经成为一组非常尖锐的矛盾。近些年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范围内一度兴起一些违章建筑,虽然已经被强制拆除,但是这种风气仍然没有得到遏制。有些地方甚至还产生了拆老城、建新房的违规做法。这种做法会对历史文化名城造成严重破坏。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个别地方过度强调历史文化名城的商业经济价值,淡化历史遗产的文化价值。这样长此发展下去最终会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