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程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19:1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课程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发展论文
校外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保证高中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是校内历史课程资源的有效补充。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包括城市社区和农村历史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等社会资源,包括历史古迹、历史遗址、旅游景点等自然人文资源,也包括专家学者、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校外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而且具有开放性,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给学生多方面的信息刺激,能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身临其境,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是省教育厅直属的省一级重点中学,是浙江师范大学的附属中学,其所在地金华市又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十大宜居城市之一,因此,在校外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们正是有效的利用这种条件和优势,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尽最大的努力开发校外历史课程资源,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一、依托浙江师大的资源优势
1、浙江师大教授、学者的专家讲座
我校是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长期以来,历史学科组和浙师大历史学教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历史学科组全体成员利用各种机会参与在师大举办的各种历史学术活动和专家讲座,在走出去的同时也请进来,邀请师大的教授给历史学科组的老师和学生开展教学交流和专家讲座,教授们的专家水平和学者风采给我们的历史教学带来了更多的精彩。
2、浙江师大历史教育硕士的教学交流
历史课程学习中的问题
内初班学生主要来自哈萨克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小学阶段他们接受的是本民族语言的授课,虽也开设汉语课,但由于地域环境的影响,汉语交际、理解、运用能力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汉语口语、听力方面没有太大问题,可以听懂,极大部分学生既不会说也听不懂汉语,尤其是在理解运用方面还很困难。他们进入内初班学习后,第一学期,同时开设汉语、汉语口语课,经过一学期汉语强化训练,学生对汉语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并未达到运用自如的地步,对于学科专业术语很不理解,影响到了他们的学习。特别是历史课,学生存在的问题不少。这些学生在小学阶段没有学习过历史课,又由于他们所处环境闭塞,接收到的信息不多,历史知识的储备有限,对于历史课非常陌生,这对教师来说既是好事又是坏事。
好事是因为一门全新的课对学生是有吸引力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坏事是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薄弱,师生互动交流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历史课上教师只能一人唱独角戏,本来设计好的教学内容无法施展。在这样的情况下,笔者开始关注少数民族学生在历史课上存在的问题。
一自主学习能力较弱
虽然对于这些学生来说历史是门新课程,他们也感兴趣,但他们不会因为感兴趣主动去探索新知。教师问什么答什么;教师写什么就记什么;引导学生质疑,他们不是抓不住重点,就是问题太直接。就这一问题,专门利用一课时时间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当时学生都会提问了,但在以后的学习中并没有太大的提高。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提问,对教师的依赖性极强。从课堂教学到课外的实践活动,步步都需要教师引导,一步不到位他们就会无所适从,不知该怎么办,教他们掌握学习方法,但他们并不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而总是习惯教师的教,不习惯自己独立思考,好像离开教师他们什么都不会,这也是一种依赖性的表现。缺乏主动性,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况,这与历史课程改革思想相悖。历史课课程改革要求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的能力有限,不利于推进课改,造成教师始终是课堂的主体。
二阅读历史教材的能力较弱
历史教科书不是历史复习资料,其知识内容的条理、内在规律往往散见于似乎“杂乱”的叙述中。中学历史教学的任务之一,是依据教材按照年代顺序对各个民族、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历史情况、社会制度进行具体叙述和解释,通过学习各阶级、政党的活动去了解社会发展过程,并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的结果来掌握社会发展规律。因此,不得不学习,掌握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得不理解研究教材中显性或隐性反映出的阶级立场、观点、方法,不得不对教材做涂层研究,包括微观的教材内容挖掘和宏观的历史知识结构的建造。要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学生在学、问、思、辨、行的读书治史方面缺乏科学的方法和良好习惯是绝对不行的。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研究论文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作者外出听课学习、深入全旗一线教师的课堂,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改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初中历史课程改革分析论文
[摘要]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围绕新理念、新课标认真组织教学,历史课堂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作者外出听课学习、深入全旗一线教师的课堂,对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新课程改革与传统教学的关系,三维目标中知识目标与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的关系,教学方法多样化与突出重点的关系、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教学手段现代化与教学现代化的关系、教师的教学基本功与课改的关系等六个方面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历史教师根据新理念、新课标组织教学,课堂教学呈现出可喜的变化。从形式上看,在45分钟的课堂里常常是欢声笑语、高潮迭起,似乎我们的历史课堂已经走进了新课程的最佳状态。但是,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些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是肤浅的,突出的表现是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致使课堂中出现了虚假的“繁荣”。下面,是我对初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堂教学的一些粗浅认识,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宝贵的想法,以便在今后的历史教学中共勉,为2009年即将进入新课程的高中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实行新课程改革,是在继承基础上的改革,不是全盘否定传统教学
新课程在推广和实践过程中,给人一种把传统教学“推倒重来”的感觉,在处理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关系时,存在一种“全盘肯定”与“全盘否定”的思维倾向,应该引起重视。我认为应处理好新课改与传统教学的两个辩证关系:
一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关系。与新课程要求相适应的教学改革不能脱离“历史”,要在继承优秀传统基础上进行改革。目前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经过长期实践检验和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优秀教学传统思想和做法有哪些?传统教学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对培养人才要求的实际?在推进新课程实验进程中,我们要如何继承和改进传统的教学思想和做法?新课程要求教学实施与时俱进,改革、发展、创新。但发展什么?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发展?用什么标准来检验教学实施改革、发展、创新的成败呢?我认为要服务于每一位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大目标,改革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围绕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时代性、主动性,用课程新理念反思传统教学中的不足,采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着力点。
初中历史课程设计与开发
一、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整体设计
在泡桐树中学的课程体系中,初中历史隶属于“初中人文与社会领域”,为学生必修课。初中历史课程分为两个部分:课堂学习部分和游学部分。在课堂教学部分,初一到初二四学期每周为一课时,初三每周为两课时。在每学年的选课时段,学生自主选择历史学科班级。正式开课后,学生需要到历史学科教室进行持续1学年的学习。课堂学习之外,我校整合与利用成都地区和周边资源,设置游学课程,在每个学期的小学段内实施,每位学生三年内要选择4个游学课程,而历史是游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走班制下初中历史课程的自主开发
在泡中课程整体规划之下,历史教研组对初中历史课程做了如下的自主开发。
(一)重视学习环境,以教室建设开发课程资源
走班制下我校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科教室。历史学科教室在国外的历史教学中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设施,在国内特别是西部地区还处在建设的起步阶段。在建设历史学科教室时,我校历史教研组将历史学科教室定义为一种课程资源———通过建设历史学科教室,为学生创设历史学习必要的情境和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通过查阅资料,我们梳理出建设历史学科教室至少要遵循学科性与活动性两大原则:其一要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色;其二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活动的空间。在这两大原则的指导下,我们对历史学科教室进行了如下设计。1.体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和追求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和人文素养出发,遵循历史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历史教育功能,使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正确认识现实的能力,达到课程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在教室门上粘贴了两幅卡通画,上有两个问题,即“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到哪里去?”。通过设置这两个问题,让学生明白历史学科所探讨的是人类的过去,而学习历史重在以史为鉴。2.创设历史学习情境,提供历史学习工具为了创建历史学习情境,一方面在教室摆放了历史地图、历史模具或文物等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实物;另一方面在上课前会播放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影像资料,让学生走进教室就感受到历史学习的浓浓氛围。此外,历史学科教室中设有历史图书角,张贴有中国古代朝代表、中国和世界地图等工具,以便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3.给学生充分的活动和展示空间在教室的后方和侧面设有白板和软木板,用以展示学生的作品。其中后方白板为定向展示区,分为“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历史”和“历史故事”等板块。而教室侧面的软木板上是自由展示区,多用于展示课堂上学生小组合作的成果、课后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等。
新课程下历史课堂教学探究
1新课程理念概述
笔者认为,新课程标准有以下几个目标:一是让德育目标与现实需要相结合,二是创新意识与技能知识的掌握相结合,三是将基础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学习,与终身学习相结合,四是注重强健体质,平和心态与注重科学的行为方式方法相结合。
2在新课程标准下初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
新课程理念教学,改变了原有的学习方法,学习的过程不仅仅再是一种吸收文化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许多初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的教学问题上,产生了一些迷茫,进而导致教育方法上的失误。一些教师或许是因为操之过急,或许是因为教育方法不对,出现了让人尴尬的教育状况:既不能像原来授课时那样踏实地讲解基础知识,也未能贯彻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重点表现在,设计情境问题时,材料的选取以及运用不恰当,在探讨性活动中,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氛围颇为活跃,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收效甚微,有的教师设计的课堂活动过多,致使学生们疲干应付,跟着教师忙活了一堂课,累得不轻,却没有学到多少有用的知识>而有些教师则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过干注重过程和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寻求新奇,使教学过程最后变成了无效的过程>另有一些教师在新课程进行的过程中,过于寻求新奇、生硬讲解、天马行空随意指导;甚至有些教师离开了课本和教案就不知道该如何讲课了。因此,对于初中历史教师来说,认真思考、研究并努力解决这些在新课标下产生的问题,是必须的。
3解决办法
3.1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和理解
海西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运用
新一轮课改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任何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资源。教育需要资源,教师的教学需要资源,学生的学习也需要资源。“对课程学习资源的看法,也是对人与教育、与学习的关系的认识为基础而发展变化的。”我们已不仅将教材、教参和教辅当作课程资源。更进一步认识到,课程资源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设施、设备、以及社会和自然中能够与学习发生有意义的信息的总。”现代学校的学习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主题,因此,全面认识并努力开发和运用课程资源应当得到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关注和提升相关运用水平。最近,本人在从事历史教研课题《海西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工作,本文以本课题探究为基础,就海峡西岸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进行初步探讨。
一、对海西历史课程资源的认识
实施历史新课程,使我们对课程资源的理解,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凡是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所有因素都属于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课程资源被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教学质量与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紧紧地挂上了钩。当前,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因地制宜地有效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整个民族的历史素质,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该而且必须受到重视。海西,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8000万人。海西经济区范围内,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赋予了她十分丰富的社会历史人文信息。这些对于历史课程教学来说,都是不可多得课程资源。我校位于福建省南安市西北山区蓬华镇。这里谈海西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海西大环境下,我们的历史学科教学立足学校实际,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所处人文地理环境等各种资源,使之转化为历史教学的课程资源,服务于历史学科的教学。更进一步讲就是将海西丰富的乡土人文资源加以充分挖掘运用,引入历史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
二、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在课题的探究和实践过程中,我们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调动课题组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上,进行了诸多有益探索。学校所在地蓬华镇是南安著名的山区、老区、侨区。我们课题组紧扣这“三区”,挖掘有效历史课程资源。一是“山区”资源。蓬华地处南安、安溪、永春三县交界,平均海拔700多米是南安四大山头之一。地处偏远,历史上不见兵戎,村民生活安定,民风淳朴。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南安市文物室里还陈列着蓬华虎爪山出土的石斧、石锛。在讲《原始农耕生活》时,我讲述了虎爪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并出示了在遗址中采集到的斧、锛、等生产工具的照片,在学生们,耳熟能详的地方,并让学生通过这些实物想象先民们的生活,学生兴味盎然,许多学生甚至要求老师能带领他们参观遗址。蓬华人的祖先,世代守着这片土地,恭耕田亩,繁衍生息,从行为观念到民间信仰,乃至闽南方言及日常习俗,传承着中华文明,保留着中原先民的遗风。蓬华历史上英才辈出,不断有人参加科举考试,考取秀才、举人、乃至进士。全镇主要姓氏有郭、洪、苏、黄、林、柯、陈、王等姓。其中,郭、洪、林、柯等族姓至今保留有较完整的族谱。
我们在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上,安排学生以同一姓为单位组成学习小组开展《蓬华姓氏考》研究性学习。让他们收集整理和他们姓氏相关的一切文物资料,了解自己的族姓的历史变迁,并形成文字报告材料。在此基础上,学校提供专门的时间,组织全校师生召开《蓬华姓氏考》研究性学习汇报会。让各学习小组汇报成果。经过精心组织,各学习小组收集到的资料有的十分珍贵富有历史价值,如:学生收集到黎阳村珍藏的紫云开基始祖黄守恭(629--721)的遗物,有铙钹、香炉、烛台花瓶等。他们不仅看到了实物,还拍下珍贵的相片。华美村洪氏大宗祠堂里的“武荣正堂”“总兵参将”“文魁”、“亚魁”牌匾;郭氏家庙里的康熙御笔题写“折冲伟略”“祖孙翰林”牌匾等珍贵历史实物资料,在让学生们认同自己祖先的同时,也在精神上受到了洗礼。我们坚持这一项目研究性学习活动四年多。在学生收集资料的基础上,由老师和蓬华社会上相关人员共同整理汇编成为最具地方特色的乡土教材《华说蓬华》。在高年级的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我们进一步引导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以《蓬华今昔》为主题,打破姓氏、村落界限,在以前学段学习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完成蓬华历史整体面貌。学生们纷纷使出看家本领,在上交的汇报成果中有了“蓬华概况”、“族姓渊源”、“蓬华地名考证”、“大演今昔”、“文诏华美集群玉”、“忆苦思甜说黎阳”等一篇篇,佐证史料丰富且饱函学生们酸甜苦辣的切身体验和情感的汇报成果。二是“老区”资源。蓬华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根据地,安(溪)南(安)永(春)在这里设立中心县委,领导三县人民开展革命斗争。山城村是南安最早实行分田地的村。山城村现存有,红军洞,革命烈士纪念碑等红色根据地相关史料遗迹。我们意识到这又是一项极好的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教育资源。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也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爱国必先爱家,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才能热爱她建设她,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历史课程标准》也明确表示,乡土历史这活生生的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认识大有裨益”。
高中历史课程设置与安排论文
摘要: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社会发展最为迅猛、最为深刻、也是最具动荡性的100年。对于刚刚跨入21世纪的人类来说,只有站在历史的高度,冷静回顾20世纪鲜活的历史,反思它的成败教训,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的发展。与之相适应,在高中阶段系统开设以现代化为主题的20世纪中国史和世界史,正是中学历史教学适应时展要求的表现之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程设置;内容安排
在高中阶段应独立设置历史课程,这一点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那么,高中历史课程如何设置?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呢?笔者认为,这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远未解决的问题,值得深入探讨。
一
在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和内容安排上,我国现今实施的有两个方案,一是教育部方案,一是上海方案。此外,北京不久前也已确定了另一个方案,即将实施。
按照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历史教学大纲》的规定,高中历史课的安排是:高一开设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高二开设选修Ⅰ世界近代史,高三开设选修Ⅱ中国古代史。这个方案的主要优点是,让学生在初中的基础上,在更高的层次上再一次系统地学习中外历史,更多地更牢固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和世界历史发展的线索。应该说,这是符合认识螺旋式上升的规律的。但此方案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突出的有两点:第一,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少,二者之间的矛盾难以解决;第二,初高中教学内容大量重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教学效益的提高都不利。诚然,无论是大纲的制定者,还是教材的编写者,都力图将初高中的历史教学加以区分,并为此采取了一些措施。如大纲制定者提出了“注意区分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的层次性”[1]的原则,而教材编写者的编写思路是:“初中教材偏重历史事件的过程,偏重感性描写,偏重具体生动,内容比较浅显;高中则偏重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意义影响,偏重理性分析,有一定深度。”[2]但是,在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要点无明显差别的条件下,要真正区分高初中历史教材的层次性实在是太困难了。从初高中历史教学的整体性出发,有识之士早就指出:“初中、高中历史教材两个循环的编法弊大于利。”[3]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论文
[关键词]课程标准,刚性与弹性,纵向与横向,知识与能力,“难点”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3-0015-03
从2005年9月我市进入高中历史新课程实验以来,我们越发感到课程标准对于教学的重要性。在原有课程体系下,教材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教师只要吃透教材就可以了,大可不必去钻研教学大纲;但在新课程体系之下,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只有首先理解了课程标准,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进行有效的教学。
如何从教学的角度研究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或者说,如何研究课程标准以服务于课堂教学?笔者试谈几点认识,就教于方家。
一、刚性与弹性问题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刚性的,是国家对全体高中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是全国范围内的最低目标。特别是历史(I)、历史(II)、历史(III)的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是不能打任何折扣的。课程目标是基础,经过细化、重组再转换成教学目标。反过来说,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始终围绕课程标准,同时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以及区域性的社会环境。这里,就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研究
一、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点
笔者认为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以及在教学时,均应有意识地对其实施调整,淡化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色彩,改变以往教材中专题孤立静止这一状态,增强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其发展。其调整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在历史内容上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这些内容实施“历史化”,比如在处理中国绘画、京剧、戏剧、元曲、相对论、明清小说、国外宪法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应该防止纯科学、法学、艺术、政治学以及文学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特征的出现,最好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相应的时代背景来将这些内容带出,而不是单独地进行某些制度、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的介绍。第二,注重初中教科书与课标的参照,补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识点;第三,尽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强语言通俗化,降低其难度,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课程知识各模块的整合
纵观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情况,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尝试,这些尝试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为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借鉴价值。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调整过程中,除了要认识到这一点内容外,同时还应该审慎、积极地汲取国外历史教育观念中的积极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教学体系调整时,应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基础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第一,从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叙述,基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时,应整体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块之间的统筹兼顾与互相参照,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来全面、深入且客观地进行历史专题的叙述。第二,加强各模块内部之间的整合。基于《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将教科书作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对历史宏观、微观的理解,在不违反课标的改革精神和不违背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建构与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师可采取以问题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实施整合,整合单元1、单元3、单元4以及单元8的相关内容,着重探讨我国政治发展的简史。此外,还可采取以对比为目的的方式来其进行局部的整合,比如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间的不同点,可把单元1、单元6以及单元7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结合,以此来分析和探讨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体例的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