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08:29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经验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邓小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光辉典范
中国共产党是十分重视并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在党的历史上,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着眼于时代要求和社会实践,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形成了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不断发展的指导思想,这就是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这里,实践是理论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但实践并不能直接得出理论的结果,它提供的是经验。只有对这些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并加以系统的、创造性的理论概括,才能形成科学的理论体系。对此,马克思曾经指出:“理论的方案需要经过实际经验的大量积累才臻于完善。”从这个角度讲,对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进行理论创新的必要条件。我们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特别是党的主要领导人,都是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并使之上升为科学理论的光辉典范。邓小平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在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诞辰之际,研究他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成果及其思想遗产,缅怀他的历史功绩,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邓小平科学总结历史经验的主要成果
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全面、系统、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前进,作出了伟大贡献。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系统地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鲜经验、我们党的执政经验和党的建设经验以及各种国际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结束后,我们党遇到一个全局性的、紧迫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同志的历史地位、确立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指导作用,正确认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科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邓小平同志在领导党和国家进行拨乱反正的过程中,用极大的精力来解决这个问题。他提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思想的科学体系,强调实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旗帜鲜明地支持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为从根本上纠正“左”的和右的错误倾向,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决议》的起草,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条重要指导原则:第一,确立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思想,这是最核心的一条;第二,对建国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包括一些负责同志的功过是非,要作出公正的评价;第三,通过这个决议对过去的事情作个基本的总结,这个总结宜粗不宜细,总结过去是为了引导大家团结一致向前看。这些原则,对《决议》的顺利起草起到了根本的指导作用。
在邓小平同志指导下,《决议》全面地、实事求是地评价了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特别是“”,作了全面、客观、准确的总结,从而分清了是非,统一了全党的思想,维护了党和人民的团结,为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根本保证。《决议》还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的教训,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总结为条经验,表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已经逐步确立。《决议》的通过,标志着我们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
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这是邓小平同志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得出的科学结论。他强调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经历的曲折,改革开放后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世纪年代,一直站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前沿的邓小平同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紧紧抓住这个问题,总结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在纠正过去错误认识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从时代特征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出发,根据新的实践和新的经验,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科学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从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
党历史经验交流
重视总结经验是共产党人的优良传统。马克思和恩格斯正是在批判地吸收人类社会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及时总结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苏俄社会主义建设时十分重视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从而领导布尔什维克党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人继承了革命导师的优良传统,在总结历史经验上取得了伟大成绩。以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学习和借鉴苏俄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在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上作出不懈努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前进。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30年的时间里,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十分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从十个方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第一,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必须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第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量力而行,积极奋斗,有步骤分阶段地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第三,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完善必须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有利于生产的发展。第四,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第五,逐步建设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革命的根本任务之一。第六,社会主义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第七,改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这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具有重大意义。第八,在战争危险依然存在的国际条件下,必须加强现代化的国防建设。第九,在对外关系上,必须继续坚持反对帝国主义、霸权主义、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第十,根据“”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把我们党建设成为具有健全的民主集中制的党。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用“三个不动摇”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近**年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十四大在回顾14年来的伟大实践基础上指出,“十四年伟大实践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党的基本路线”。,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
1998年12月,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十一个必须”总结了改革开放的主要历史经验:必须坚持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必须全面、正确、积极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必须把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要地位;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建立和完善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必须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共同进步;必须维护和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必须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一个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必须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改革和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必须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历史经验与作风建设
[摘要]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作风建设也必须发扬精神,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优势,把党建设成为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
[关键词];作风建设;党的建设
运动是党的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为中国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是党的作风建设的一次成功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党的作风建设,面对新时期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党的作风建设也必须发扬精神,自觉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只有这样,才能把党建设成更加坚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才能真正保持和发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优势。
一、是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延安时期,为清除党内长期存在的把苏联经验神圣化、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思想根源,为肃清抗战初期右倾错误的影响,为把我们党建设成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政党,以带领全国人民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在以延安为中心的各抗日根据地开展了一场以整顿党的作风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史称。在此次整风中,通过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通过严肃地实事求是地讨论党的历史,深刻地总结了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广大党员干部从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的思想枷锁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方向。这个结合的首要成果就是解决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使全党在这一重大问题上达到统一认识。这个普及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取得了伟大成果,使我们党从教条主义下解放出来,为抗日战争及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经过整风,我们党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大大提高一步。我们党发生一次历史的飞跃,在思想上和政治上成熟起来。广大的党员和干部,包括党的高级干部,都在世界观上发生一次飞跃,提高了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现状、研究历史的能力和兴趣,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
二、掌握思想教育,正确处理党内矛盾
党内政治文化发展脉络与历史经验
摘要:党内政治文化是区别于其他政党文化且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集中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软实力。建党百年,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一脉相承,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实践经验为框架,保持党内政治文化风清气正,维护党内的团结统一。纵观全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对党的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作为党的自身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其百年探索历程为当今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多维度的历史经验。
关键词:建党百年;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政治文化
“党内政治文化”这一概念是在2016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党内政治文化是指党员对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心理和政治价值判断的总和,体现在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原则、价值尺度等价值观认知与行为之中。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经历了革命战争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新时代时期的100年艰辛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在逻辑。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形成并不是无规律可循,而是遵循其内在的理论逻辑。本文对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历史经验进行梳理,以期为新时代党内政治文化的优化发展提供借鉴。
一、百年来党内政治文化的发展脉络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脉络经历了革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等四个历史时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内政治文化凸显出不同的发展特点。从党内政治文化孕育而生到逐渐成长到探索发展再到巩固飞跃的历史转变,党内政治文化中体现出的政治价值判断不断拓展充实。
(一)在革命战争时期中孕育而生
议改革开放历史经验
30年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积累了十分宝贵的历史经验,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科学依据。总结3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首要经验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30年的实践证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每一次重大推进,都以解放思想为前提,以思想理论创新为发端,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带来了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突破性进展。
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坚持马克思主义不能丢,同时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断创新。30年前,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性决策的提出,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所得出的必然结论。一部改革开放的实践发展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探索史。
30年来,我们党始终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实践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时代的和民族的内涵,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运用发展着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不断发展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成功地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取得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
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基本经验
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这是我们党在85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经验得出的结论。总结我们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思考党的制度建设的现实问题,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是系统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章程及党内的规定、规则、条例等规章制度,使党的活动法规化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我们党刚建立时,党的建设的特点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着手制度建设。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虽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后,等老一辈革命家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党的制度建设。*年9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机关和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年党的七大把提出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意见写进了党章。*年6月,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的文章中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这些规定和有关论述对党的制度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逐步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初步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恢复了干部鉴定制度等。但是,随着反“右”倾运动的发展和“”的发动,党的制度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党的民主生活很难正常进行。九大和十大通过的党章,甚至将以往党章中关于党员权利的内容全部删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伟大转折点,党的制度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年8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设,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都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深刻总结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研究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走出一条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电影市场历史经验回望与前瞻
【摘要】总结历史经验,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有着主流价值传播、推进电影艺术发展和面向产业三个主要功能,虽然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但这三种功能是交替和同步的,总体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电影产业只要按照以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的结构来适时调整、不断推进市场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则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和空间。
【关键词】主流价值 ;电影艺术; 面向产业; 政府主导 ;国营主干;民营主体
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既联系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化宣传和艺术事业,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历史经验、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对于电影强国、文化强国战略的进一步推进有着重要和切实的意义。从历史上看,中国特色电影市场有着三种有所交织但又相互区别的主要功能,在不同时期三种功能的展现形态、显现方式又都有所不同。第一是主流价值的传播,也就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功能。不同于西方的电影市场,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政治宣传的功能,即将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方针政策———党中央的声音传达到千家万户,这是中国电影的重要使命与核心职能,是市场拓展的首要目标。从1938年延安电影团制作新闻纪录电影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事业就致力于让包含着进步思想观念和重要方针政策的影片抵达尽可能多的人民。根据吴印咸回忆,为让解放区军民能以有声电影的方式看到军队屯田南泥湾为题材的《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摄影队与放映队同心协力,在银幕后面用留声机放音乐,用手摇发电机带话筒进行解说,放了几十场之多,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1]可以说在这类影片的制作和放映实践中已经蕴藏了未来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重要特质。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电影更是担负起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教育民众、形塑社会主义新人的任务,这一时期的电影除了通过城镇中的各式礼堂以固定的方式抵达人民群众,还通过电影放映队这一“行走的人民电影”形式得以“遍布农村、草原、山区、高原、水乡、林场、戈壁、海岛、边陲等偏僻之所”[2]。可以说,正是这种行走抵达和统购统销的发行方式创造了一个最为广泛的电影市场,使得1950至1970年代的一系列重要影片成为几代人的红色基因,至今经久不衰的时代记忆。改革开放特别是院线制改革之后,直接承担宣传教育功能的影片在市场上相对减少,主流价值在各类电影中主要以更加“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播。
1990年代,政府相继设立了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电影精品九五五〇工程专项资金等资助和奖项,扶持受到市场化冲击的主旋律影片。进入新时代以来,电影市场上日渐增多的与各种类型手法相融合的新主流大片则接续了培养爱国情怀、形塑时代精神的功能,以更契合新时代国际国内经济文化和媒介生态的方式传播主流思想和先进观念。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市场在不同历史时期都以较为符合当时文化观念和社会氛围的方式推动着主流价值的传播。第二是推进电影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助力艺术与文化传播的功能。发展电影市场是为了推动中国特色的电影艺术、文化事业的发展,实际上起到的是文化传播的功能。也就是在政治和意识形态宣传之外,要建立起中国特色的文化体系,让中国的艺术文化能量获得更大的释放,建构具有我们自己民族气质、民族特色的艺术,并通过这种艺术来建构富于中国特色的文化。这一点也是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核心职能。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电影的市场拓展要同时考虑到不同民族、不同区域文化的交流互动。在每个时期的市场建构过程中,始终关注项目内容生产和电影艺术的多样性。在这一方面,中国电影一直有着系统性的建构,既包括各种电影形态、类型的广泛布局,也指宣传发行放映体系的多样、分层与完整。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不存在“一刀切”或“一家独大”的现象,建国以来最早的重要电影奖项就叫“百花奖”———正是按照“二为方向”前提下“双百方针”的百花齐放原则,主张艺术的多样性、电影类型品种的多元性。在这一指导思想下,电影市场拓展就是按照多种类型并行发展,同步推进的。在“十七年”时期便发展出了以革命抒情正剧为代表的戏剧式电影、喜剧式电影、散文式电影、史诗式电影、惊险样式影片等多种形态[3],改革开放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中国电影人相继在电影艺术探索方面进行了宝贵的尝试和努力,这些多元探索在国内外都取得了较大影响,其中一些获得了欧洲国际电影节的重要奖项,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1990年代电影体制转轨特别是21世纪院线制改革以来,商业电影市场获得了高速发展,出现了古装片、喜剧片、青春片、警匪片、动作片、奇幻片、科幻片等多个类型的创作浪潮,极大丰富了大众在文化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除了占据市场主体的故事片,科教片、戏曲片、儿童片等在中国电影市场中也拥有着重要的位置。其中,面向农村的科普科教片会教农民如何种地施肥、增产增收,面向中老年普通民众的戏曲片保存和记录了各种地方剧种、曲艺,面向孩子的儿童片也按照青少年的心理兴趣形成了自身的创作逻辑。多种类型的布局、不同艺术文化形式的发展还集中体现在民族片———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发展中。由于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生活在不同区域的各个民族都有着相对不同的特点,这些从电影市场的规划和布局上都会予以考虑,在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政策和体制的支撑下,从“十七年”到新时期、新时代中国电影人拍摄了大量反映各民族历史文化和生活样态的作品。与此类似的还有对于女性题材、乡村题材、残障题材等不同程度的关注和倾斜。而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的内在要求,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电影艺术和电影市场是面向所有人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积淀的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可供调用发展的传统文化、中国历史和中共党史,这些不仅产生着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更是一种文化和思想的支撑。
换而言之,在中国电影中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民族、不同区域、不同职业的人,都通过题材规划和布局在电影中获得代表和再现,通过这种有针对性的制作发行,让不同类型的电影品种、题材和文化,不同的形式与内容都能得到发展。这正是社会主义倡导的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和共同发展的具体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关注每个群体和每个人,而不是少数人。第三是面向产业的功能,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有着非常强烈的区域特色和国家特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一个范例。从历史上看,中国电影产业先后经历了1950—1970年代的社会主义电影制片厂拍摄、国家统购统销,1980—1990年代体制内有限度的市场化改革和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的产业化改革三个大的阶段。[4]目前形成了国营制作机构和民营制作机构、国营院线影院和民营院线影院的多层次组合。在产业上是多个主体多种所有制的一种混合体制,而这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市场的充分发展。这一经由不同时期的变化发展———其中包含着断裂性的变化———而形成的当下的产业结构和市场形态,为活跃、推动电影产业发展,壮大电影行业,对中国从电影大国转变为电影强国的进程起着重要作用。从另一个方面说,做大电影产业的一个必然趋势就是通过市场拓展来实现产业的增值和发展繁荣。电影市场的核心功能之一就是产业功能。而这一产业结构在我国有着三个非常突出的面向———即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这样一种“三主”结构。“政府主导”就是指在国家电影管理部门的指导、监管和规划下发展电影市场。例如至今最重大的举措之一是农村电影放映工程“2131工程”———21世纪广大农村每月每村至少放映一场电影。该工程如今已经溢出农村的边界扩展至社区、厂矿、企业、学校等社群空间。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式的市场渠道的拓展———由政府直接出资来做市场不作为的、没有短期利益的公益性建设。而这正是社会主义体制相对于自发市场的优势所在,我们建设的不是一个将个体作为数字计量的市场,而是服务于每个人的市场,其效益是长远和深刻的。另外还有艺术院线的发展,例如中国电影资料馆联合多家电影及文化传播公司发起的全国艺术电影放映联盟,虽然目前规模还不算太大,但对于丰富市场上的电影种类、满足电影爱好者的需求起到了有力的补充。“国营主干”是指虽然现在已经不像1950—1970年代电影基本都由国营制片厂拍摄制作,但像中国电影集团这样的电影国企仍然是中国产量最大的电影公司,对中国电影产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营主体”是指今天中国电影内容的主要生产者是数以万计的民营影视制作公司,它们为中国电影市场提供着种类繁多、各具特色的产品。正是这三方的互动与合作创造了中国电影院线制改革以来高速发展的产业奇迹。一个最重要和直接的例证就是影院的建设,正是在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之下,国营民营公司通过市场积极参与,才使得中国影院建设成为产业发展中的突出亮点。
从院线制改革开始的不到两千块银幕,发展到现在的近八万块银幕,这一世界范围内前所未有的奇迹式增长唯有在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的结构下才可能实现。以上这三个功能是中国电影市场最凸显的亮点:在建国初期更多显现的是其中的政治宣传功能,帮助广大人民群众理解革命历史、成长为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新人;改革开放初期的中间阶段更多表现为艺术发展的功能,通过多种类型、不同话语交织的艺术繁荣帮助社会解放思想;21世纪以来则更多的是推进产业发展的功能,形塑更为丰富多元健康的产业结构。不过需要指出,虽然在每个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侧重,但实际上这三种功能其实是交替和同步的,建国初期的电影市场也有着推进艺术发展、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21世纪以来的电影市场对主流价值和先进思想的传播也起着重要作用。总而言之,中国特色电影市场的发展,实际上达成的是政治宣传功能、艺术发展功能和产业发展功能,总体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正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回望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经验,思考中国电影市场未来功能拓展的可能方向,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无论时代怎样变迁,只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便能最大限度地借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发展好中国电影市场。当下,新的技术发展———万物互联、媒介融合的生态也正在改变我们对于电影的既定观点,电影市场的意涵也在逐渐发生改变,但只要按照政府主导、国营主干、民营主体的方式来适时调整、不断推进市场发展,中国特色的电影市场和电影产业则一定会拥有更广阔的未来和空间。
历史经验其当代启示意见
综观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历史,经党中央文件决定的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整党整风前后共有七次。在这些整党整风中,既有成功经验,也有不少教训,认真总结其经验教训,对于进一步加强我党建设,永固执政地位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回顾
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列主义党建学说的灵活运用与发展,是对马列主义建党学说的新贡献。其目的是通过整党整风进一步提高并统一全党的思想认识,改进党的作风,纯洁党的组织,为党的中心工作提供新的动力。参照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的通常划分方法,我们可将80余年里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历史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年新中国成立。在这28年的历史里,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过两次规模较大的整党整风,即:具有伟大建党意义的和**至**年进行的以“三查三整”为主要内容的整党。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整党整风的主要特点是:
1.思想性:注意加强思想教育,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着重从思想上整党整风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风,**年至**年整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内的整党。两者均结合中国革命的实践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按“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深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通过整风,使广大党员的思想从主观主义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全党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真正学到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在全党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全党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团结和统一。**年至**年整党也抓住提高思想这一中心环节,强调“思想打通”,思想教育从严,使整党取得显著的成功。这两次整党整风尤其是为中国共产党后来开展整党整风提供了十分宝贵的经验。
党制度建设历史经验
制度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关键在于完善制度和机制。这是我们党在**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总结自身建设经验得出的结论。总结我们党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深入研究思考党的制度建设的现实问题,对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历史发展
党的制度建设,是系统总结党的工作和党内生活的基本理论、优良传统和经验教训,研究制定全党必须遵守的党的章程及党内的规定、规则、条例等规章制度,使党的活动法规化所进行的一系列工作。
我们党刚建立时,党的建设的特点是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同时也着手制度建设。党的二大通过了第一部党章,虽还不够成熟,但对于加强党的各项制度建设、促进党的发展壮大起到关键作用。遵义会议后,等老一辈革命家认识到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开展了一系列党的制度建设。**年*月,党的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中央委员会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关于各级党委暂行组织结构的决定》、《关于各级党部工作规则与纪律的决定》等文件,强调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比较详细地规定了中央机关和各级党委、党部的工作任务、职责范围和纪律。**年党的七大把提出的“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全党服从中央”意见写进了党章。**年*月,在《关于健全党委制》的文章中指出:“党委制是保证集体领导、防止个人包办的党的重要制度。”这些规定和有关论述对党的制度建设起到很好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制度建设经历了诸多曲折,但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例如,逐步建立了中央及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在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统一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初步建立了干部轮训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初步提出了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恢复了干部鉴定制度等。但是,随着反“右”倾运动的发展和“”的发动,党的制度遭到了很大的破坏,党的民主生活很难正常进行。九大和十大通过的党章,甚至将以往党章中关于党员权利的内容全部删除。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党的制度建设的伟大转折点,党的制度建设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认真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提出要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年*月,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对制度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在党的建设中的地位、作用、意义,当前制度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进行制度建设,改革现行制度的指导思想、方法、步骤,都作了深刻的阐述。他指出:“我们过去发生的各种错误,固然与某些领导人的思想、作风有关,但是组织制度、工作制度方面的问题更重要。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年**月召开的党的**大,深刻总结了党的制度建设的经验,研究了经济体制改革对党的建设的要求,提出了切实加强党的制度建设的任务,走出一条制度建设的新路子。
谈论延安时期党的历史经验
一、总结纠正错误思想路线经验
延安时期,非常重视纠正错误思想,并且经常针对纠正错误思想路线进行总结。早在1937年4月24日,就对过去陈独秀、李立三的宗派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提出以后还会不免发生,因此要继续开展反对宗派主义的斗争。1937年6月1日,分析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15年以来,之所以存在错误,原因就在于存在“左“的关门主义、宗派主义、命令主义、冒险主义等错误,这不仅体现在党内关系方面,还体现在理论宣传的过程当中。不仅如此,还深刻总结了导致“左”的错误的四个因素:第一,由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存在,导致人民群众生活极端困难,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环境也很艰苦;第二,中国共产党党员还有很多人存在阶级成分的问题,例如小资产阶级和幼年无产阶级;第三,没有能够将马克思主义紧密融入中国的革命实际当中;第四,仍然存在斗争策略等方面的错误。所以,提出,要克服“左”的传统,一定要对干部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普及工作,使他们通过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并能够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到了1937年七八月间,对党的历史经验以文章的形式总结出来,撰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两篇文章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党的建设等领域,对党和中国革命的丰富经验进行了哲学概括,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的一个突出的阶段性成果。这两篇文章为全党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准备了重要的理论武器。其中,《实践论》深刻地揭露了唯心论和机械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思想根源,指出它们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的结果。这一科学结论是在同党内“左”的和右的机会主义斗争中形成的。《矛盾论》中的哲学观点同中国革命经验的总结也是浑然一体的。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统一的科学原理进行了创造性发挥,对马克思主义为何要结合中国实际进行了充分的哲学论证。在此基础上,针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从哲学角度作出了详尽的批判。1941年,写作《关于一九三一年九月至一九三五年一月期间中央路线的批判》,内容长达5万字。这篇文章批判了王明“左”倾路线的主观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和关门主义。同时,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同年,在《关于四中全会以来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结论草案》中,对王明“左”倾路线作出概括:这条路线的性质是‘左’倾机会主义的,而在形态的完备上,在实践的长久上,在结果的严重上,则超过了陈独秀、李立三两次的错误路线。结论草案纠正了王明“左”倾路线在思想、政治、军事、组织上所犯的严重错误。1942年2月1日,在其所作的报告《整顿学风党风文风》中明确指出了在学风、党风和文风上不正的问题,所谓学风不正是说存在主观主义;所谓党风不正是说存在宗派主义;所谓文风不正是说存在党八股。对于教条主义的问题,1942年3月2日在谈到党的创立至第六次代表大会以来的经过中提到,中国的教条有两种,一种是旧教条,一种是洋教条。旧教条被“”所打破,但在大革命失败后,又出现了洋教条的问题。“”是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那么整风运动是另一个重大的启蒙运动。1943年4月13日,总结了自由主义的特点。指出自由主义在党内和党外是不同的:思想自由与自由主义应有区别,党内有思想自由,但不能有自由主义。要正确区分在立场方面的坚定以及在策略上的灵活。自抗日统一战线成立以来,党内生长了一种自由主义倾向,要达到整风的目的,就必须要克服这种自由主义的倾向。克服自由主义倾向的有力武器就是自我批评,自我批评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具备的武器。1943年9月7日-10月6日,对十年内战时期的“左”倾机会主义错误进行了总结。指出:“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制造者是王明,博古具体实行了这条路线。1943年10月14日,再次对王明的错误思想路线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共产党已经有22年经验,有军队有根据地,已有三次革命的经验,不能再容许王明路线占领导地位了。1943年11月13日到27日,以遵义会议为界限,总结遵义会议以前的路线和以后的路线是非马列主义和马列主义的区别。1944年3月5日,对路线、作风以及时局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关于路线学习问题,强调:王明、博古同志是党内问题。整风运动是治病救人的,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曾经先后有反对、陈独秀、李立三路线的斗争。由于当时没有清算到底,彻底肃清错误思想路线,所以并没有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过去未做过认真研究理论和研究历史的工作,对犯错误者只是惩罚。没有认清立三路线的错误不是个人问题而是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小资产阶级的革命急性病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的社会的必然性,不是个人的偶然现象,而是社会现象。中国社会小资产阶级占多数,所以需要强调产生错误的社会原因,而不是强调个人问题。关于工作作风问题,指出:经过整顿三风、审查干部和路线学习,有些领导同志的工作作风有进步。但从全党来说这个作风问题还很严重,作风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不论对于个人来讲,还是对于革命来讲,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关于时局和方针问题,指出:要使国民党既不能投降又不能打内战。
二、总结教育经验
在总结教学方法方面,1937年9月10日,就教材和教学法等问题发表意见,强调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军事理论应讲授战略思想、战略原则。针对有些高级军事干部对战略问题毫无兴趣的问题,提出要改变教学方法,要变旧的注入式教学法为启发式的教学法。1938年12月12日,总结办学经验时提到,在已经建立了多所学校,并且训练了很多干部的基础上,强调教育工作的意义在于训练大批干部到前线去,领导游击队、军队,组织群众,发展统一战线,等等。在发展教育的同时,强调还要保证物质需求,这需要自己动手解决。1941年8月27日,讨论党内教育发展问题时,总结:过去学校教育没有注重对理论的运用,缺乏联系实际的教育。所以指出,首先应当承认缺乏关于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才能真正实行中央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号召改造各方面教育。1941年12月17日,总结关于马列主义的教育工作,指出过去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仅仅是形式上的教育,而忽略了理论的实质教育,忽略了对理论的运用。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之上,提出必须将理论教育与实际有效地结合。关于总结干部教育的经验方面,指出在职干部教育存在四个缺点:第一,没有着重本身业务的学习;第二,忽视政治教育;第三,对文化水平低的工农老干部没有以文化教育为主;第四,理论学习无组织无目的。1943年3月16日,指出干部教育非常重要,干部教育要重于国民教育,并且提出了干部教育的方法。在对干部的教育当中,整风教育与思想教育要放在主要位置;对各级干部的教育当中,要将高级干部的教育放在主要位置。1943年8月15日,作《关于审查干部的决定》时,对整风运动中干部的审查工作与内战时错误的肃反方针作了明确的区分,指出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内战时期错误的肃反方针,即逼、供、信。在整风运动当中,对干部的审查工作由首长负责,注重调查分析,是从培养干部、教育干部的角度来进行的。
三、总结学习经验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