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价值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3:01:2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价值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抗日题材电视剧历史价值观分析
1历史价值观概述
历史价值观属于历史观和价值观两个概念的结合,即在关注历史的时候所采用的价值观念。抗战剧的历史价值观即使用正确的观念、态度来看待与评价与抗战历史相关的人物与事件的一种行为。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具备一个体系的历史价值观是必不可少的。在最近几年中,电视上陆续出现了抗日神剧,这些“神剧”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叙述与评价存在巨大的偏差,原因就在于历史价值观混乱。因此,影视剧对于抗战史首先必须具备一个正确的历史价值观,否则,大众对于抗战史的认识就会出现一系列错误认知。
2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表达
近年来,抗日剧在数量上增长迅速,据CSM媒介研究,2012年的抗日题材电视剧为30部,所占电视剧总发行的5.9%。在抗日剧蓬勃发展的同时,一系列问题也展现出来,如人物形象脸谱化、故事情节戏谑化、伦理道德扭曲化。由于影视制作方对抗战历史缺乏基本认知与尊重,一味迎合受众,将武侠、暴力、时尚、情色等具有话题性的元素植入剧中,从而逐渐演变成一部部抗日神剧,如“手撕鬼子”“手榴弹炸飞机”“裸女敬礼”等,其雷人情节令观众咋舌。美国著名学者李普曼曾在《公众舆论》中提出“拟态环境”概念。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由大众媒介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1]。大众传播时代,受众因自身的局限性,越来越多地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来了解和认知身边的世界。这造成受众了解到的现实,往往是经过大众媒介所构建的现实。在一些抗战剧中,电视荧幕通过塑造一系列“象征性现实”,如英勇的八路军游击队员毫不费力的干掉几十个鬼子,轻易地躲避日军子弹和炮弹的袭击,把日本军人当猴耍,在普通大众面前潜移默化地营造出抗战是很轻松的一件事,甚至一些娱乐化的情节让公众觉得抗战是一件好玩的事,从而扭曲了公众对抗战的认知。抗战剧将残酷的战争叙事以娱乐的方式表现出来,实则是对历史的亵渎和不负责任,因为真实的抗战比荧幕上残酷得多。淞沪会战唯一健在的川军老兵、96岁的张文治回忆:“与鬼子对战,一旦有丝毫的疏忽,都是致命的,鬼子的战斗力实在比国军强太多”[2]。
3影响受众的认知
大众媒介每时每刻都在建构着拟态环境,使受众将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混淆,并对受众的认知、心理和生活等方方面面产生影响。格伯纳认为,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营造的“象征性现实”,对受众认知和理解现实世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媒介传播内容通常具有特定的价值和意识形态倾向,对人们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会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涵化的过程[1]。影视剧作为营造荧幕“拟态环境”重要的媒介手段,既发挥了教育传承的功能,也在进行“一场持续的文化重构”,它通过影像符号引领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深刻影响并塑造着社会大众的价值取向、行为认知、审美情趣、知识结构等。公众沉浸在粗制滥造的抗日剧中,难免会受到抗日剧所构筑的拟态环境的影响。抗日神剧中大量出现的虚假情节,如手撕鬼子、石头炸飞机、蔬菜手雷等,掺杂了编剧个人的想象力,歪曲了真实的抗日历史。现实生活中,受众往往根据媒介提供的信息来认识与了解抗战史。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群体,本身对历史了解就有限,又缺乏相应的媒介素养和理性判断,打开电视,接触到各种奇葩抗日剧,就会认为电视中呈现的是真实的历史。大量的抗日神剧呈现在荧幕中,使得长期观看此类神剧的受众群体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荧幕拟态环境下的历史价值观就被扭曲化了,使观众形成了错误的历史观、价值观。
历史价值论研究论文
摘要: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从生成论角度看,历史价值是历史主体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从功能论角度来看,历史价值是历史客体对增强主体的本质力量所具有的作用和意义。历史价值活动包括历史价值认识活动、历史价值创造活动和历史价值实现活动三种类型。历史价值活动都是遵循一定规律来进行的。历史评价是主体根据人的需要对历史客体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做出价值判断,即主体关于历史客体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所做的判断。历史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
关键词:历史;历史价值;历史评价;历史进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价值论探讨的是历史客体对于历史主体的意义何在,即历史有无目的、有无进步,历史对人有什么意义以及如何认识历史意义的问题。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国内尚属起步,至今尚未见一本有关历史价值论研究的专著问世。这些年来国内对历史哲学、价值哲学的研究,均有令人瞩目的进展,但对二者交叉形成的“历史价值论”研究则相对薄弱。原因当然是十分复杂的。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没有专门论述,甚至从未使用过这一提法,他们的有关思想主要体现在唯物史观之中,有待于我们今天去挖掘、提炼和系统化。国内改革开放之前,“历史价值论”这一概念无人提及,更谈不上深入系统研究。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唯物史观单纯地理解为一种对历史过程的纯客观解释,并由此出发,把人类历史仅仅视作必然性的展开过程,从而抹煞了人类史不同于自然史的特质。其后果是,从理论上看,我们在历史哲学中,一定程度地存在着某种见物不见人、忽视甚至撇开历史及人的价值层面的倾向,从而偏离了马克思历史观的真谛。从实践上看,社会主义的历史也一再表明,那种缺乏价值尺度范导的对历史必然性的信念是非常有害的,它使得历史疏远了人。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一大批有识学者,如刘奔、李连科、李德顺、王玉梁、袁贵仁、赖金良等人,开始从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统一的角度对唯物史观进行新的诠释。
1978年以后,国内学界开始关注历史价值论的研究,发表了一些论文。如,李德顺、龙斌的《社会历史与人的价值活动》一文指出,价值观与历史观的统一是一个双向的建构过程:一方面要使价值论研究向历史观高度提升,即要有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价值观;另一方面也要使历史观的研究向价值观的高度提升,也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为背景的历史观。通过这种双向建构、更新与融合,才能奠定价值观与历史观统一的广泛基础。此后,崔绪治、王晓升《马克思的历史真理论与历史价值论》,周海春《科学实践观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价值论,陈新夏《唯物史观价值维度的当代建构》和《唯物史观与人的发展理论》以及笔者多篇论文中,都探讨了在唯物史观视野下如何确立历史与人的发展的价值维度的问题。笔者欣喜发现,在近年来出版的韩震、孟鸣岐的《历史哲学——关于历史性概念的哲学阐释》(2002年)和黄凯锋的《价值论及其部类研究》(2005年)两书中,首次出现了专门论述“历史价值论”的章节。这说明“历史价值论”研究已逐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和重视。但这恐怕还只是一个良好开端,有待于共同努力去开垦这块理论宝藏之地。
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意义在于:第一,在当代凸显历史价值论研究,有助于确立唯物史观体系上的完整性和内容上的丰富性,深化对唯物史观本质及其当代性的理解。唯物史观的内容理应包含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历史价值论、历史审美论、历史方法论等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就是人的活动史。而要探究人的活动,就自然不仅应反映人及其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主要由历史本体论和历史认识论来完成),也应确定人及其活动的目的和价值取向(主要由历史价值论来完成),还应直观和领悟人及其活动中的美的感受和自由超越性(主要由历史审美论来完成)。三者对待“历史”的方式是有区别的,分别是认识的方式、价值的方式和审美的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在解读唯物史观时,往往主要强调历史本体论、历史认识论,而淡化甚至忽视历史价值论的研究。殊不知,唯物史观在探究历史本体及其认识时,处处贯穿和渗透着历史价值论维度和思想。第二,回应西方学者对唯物史观的种种非难和批评的需要。我们只有进一步坚持和发展唯物史观,尤其是加强历史价值论的深入研究,搞清讨论问题的实质,才有资格和能力有理有据地对辩难做出科学回答,从而维护唯物史观的权威地位。第三,历史价值论研究在实践上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历史价值选择,以便寻求超越“西化”的现代化模式而适合本民族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有助于在实践中确立和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促进入的自由全面发展。
乡土历史资源利用价值
内容摘要:乡土历史资源作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都有十分积极的影响。本文就其具体影响进行探究。
关键词:乡土历史资源;教材补充;爱国主义
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宗教信仰自由的国家,历史上影响全国历史发展的重大事件,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习兴趣与学习效率成正比,当学习热情得以激发后,学生就容易从学习中愉快的获取知识。由于学生与历史学科的知识时空距离较远,掌握其中历史事件、人物、规律就比较困难,乡土历史资源就有助于拉近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乡土史”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ii乡土历史资源更是“乡土史”的核心部分。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离不开与社会环境的长期交往,这种长期交往,致使人们对自己熟悉或亲近的地点、环境、人物、事物较其他东西更为注意,这就是地理上的接近性和情感上的接近性。”iii学生通过直接碰触文献资料、风俗人情、文物遗迹等,大大缩短了过去的历史与今天的生活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了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在讲到八年级下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时,学生首次接触“”和“”内容,对新中国能在此期间取得重大成就表示不理解,难道这些成就是这两大“错误”造成?在本课学生真正搞懂全面社会主义建设、理解“铁人”精神、理解全国各战线的努力,便能懂得取得成就的原因不是两大“错误”。在此补充王进喜的生平资料,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王进喜于1923年10月8日在玉门出生,曾放牛、被抓壮丁,逃脱后受雇到石油河畔老君庙开采石油。1950年在玉门油矿成了钻井工人。近代中国因没有石油、进口洋油受到列强剥削,王进喜却想着中国的地下一定有石油。1960年发现大庆油田后,王进喜带着钻井队到大庆参加石油会战,没有钻机起重设备,他们就“人拉肩抗”,将五六十吨的钻机从火车上卸下运往目的地,从安装钻机到第一口井完钻他没有半步离开。打第二口井时,当发生井喷事故时,他第一个跳入泥浆池并用身体搅拌,他浑身被活碱烧出了大泡。这就是“铁人”,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就是“铁人”精神。学生通过对王进喜的生平事迹的了解,不仅有自豪感,也对艰涩的课堂内容有了兴趣。
二.有助于对部编教材内容进行补充与扩展
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策略分析
【摘要】价值教育主要是指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并且发挥作用得到发展的教育,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价值教育,应该将通过学习开拓学生的事业,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感受到人生的意义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从当前的情况来进行分析,价值教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更加的重视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的心理发展,这并不利于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发挥最大化的作用。在这一情况下,应该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目标的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施策略,并将其落实。
【关键词】核心目标;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策略
价值教育,能够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价值素养。历史学科是社会人文类型的学科,对于价值教学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高中历史教育中开展价值教育能够使学生得到发展,更加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发挥自身的价值。但是,从现实情况来进行分析,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出现了一些不足,需要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一、高中历史价值教育提出的背景
开设高中历史课的初衷是要让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具备基本的历史文化精神,还应该培养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修养,继而实现提高学生人生境界的目的。然而,在实际的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少十没有发挥价值教育良好的教学效果,致使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无法发挥出应有的效用,还削弱了对于学生价值的教育功能。事实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还存在着价值缺失和价值扭曲的现象,使得高中历史学科的教育出现过于片面化的间题,导致历史教学的智慧以及情感属性均被弱化,致使学生的价值教育出现缺失。1.1受到“工具价值”主导,历史价值教育功能缺失。在传统的教学中,高中历史学科的价值教育极少受到教师和学生们的关注和重视,因为传统历史教学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主要是围绕如何让学生提分,却没有从提高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来授课,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历史教学的重点主要停留在历史知识的学习掌握以及对历史文化概念的学习方面,少十没有重视到历史学科的价值教育方面。传统的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教学方式,不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容易使高中历史教育偏离了应有的历史教育轨道,更不用说对学生的历史价值素养的培育和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等的培育了。工具主义思想的主导,让在陈旧的高中历史课堂中,突出了教学的应试化和教条化,虽然我国在素质教育改革推进下,这种现象有所改观,但是应试教育的思想根深蒂固,依旧占据历史课堂的主要上风。高中阶段,学生普遍面临了较大的升学压力,历史学科非语数英这类主科科目,所以有限的教学时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无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因此也致使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并不能充分发挥价值教育应有的效用。1.2历史教学实践价值扭曲,缺乏正确的价值引领。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错误的或扭曲的价值教育间题,导致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认识,这些情况的出现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健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部分学生根本没有弄清楚历史学习的意义,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一味的死记硬背,没有把握住历史学习的关键,也没有真正形成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元朝行省制度的课程时,通常会向学生们介绍元朝在当时的强大的统治力和管辖权等知识,但这样的授课方式,容易让学生们产生错误的战争伟大和侵略光荣的历史观念和思想观念;比如,在抗日战争课程中,教师的讲述过于强调战争的血腥和残酷,让学生们产生了仇恨他国的心理,激发了学生内心的愤怒,而这些价值扭曲或价值偏离,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未来的思维判断力,容易误导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意识基本上已经形成,而这些情况的出现普遍会产生较坏的结果,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对历史价值教育的核心目标和实践战略进行深人的分析和探索并提出科学的意见。
二、高中历史价值教育实践策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价值分析
2020年5月11日至5月14日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建设……增强文化自信。”[1]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有力推动了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制度保障[2]。嘉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历史文化价值、水乡风貌价值、城镇格局价值和红色文化与创新基因价值(图1),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3]。历史文化名城以及相关的文化遗产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清华大学张杰应用CVM(意愿价值法)对喀什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价值进行了评估,运用回归模型对确定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对喀什古城的保护提出了相关建议[4];同济大学常青认为遗产的价值在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复兴的推动作用,而遗产的保护与再生需要平衡好增量开发与存量建设的问题,要实现古为今用、新旧拼贴就必须深入探究遗产价值与其转化机制及可行性[5];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杨波、任云英等对榆林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综合价值进行评测,他们认为在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评价中需要构建起资源信息数据库,加强相关学科交叉融合[6];华南理工大学刘晖认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是保护规划的基础,因此保护规划应该重点构建遗产的价值保护体系、遗产展示系统和实施保障的内容[7];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李昊教授认为,在西安明城区的保护中,要在历史厚度和活态持续方面从“历史静物”走向“共生遗产”[8];浙江大学杨剑雄、胡晓鸣等对安徽歙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研究,认为古城保护和遗产资源利用相辅相成,古城开发需要保持定力和耐心,需要长期精心运营,细致保护,并经受市场考验[9]。
1背景与意义
嘉兴于2011年1月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并取得成功,以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突出的红色文化基因闻名于世。因此,有必要对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进行研究:首先,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政策方针,发挥路径探索价值,为国家的转型发展贡献嘉兴力量;其次,将名城保护工作与城市发展有机结合,剖析名城文化传承价值,为水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供嘉兴经验;第三,对名城风貌类型和历史遗存进行梳理归纳,展现名城遗产存续的价值,使遗产保护工作做到有的放矢;最后,对名城空间格局和嘉兴城镇体系网络进行分析,彰显名城空间格局延续的价值,为城市空间肌理保护和高效城镇体系网络构建提供依据。
2嘉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价值和特点
2.1路径探索价值:创新基因,世代传承,革新求变,开拓性强
2.1.1勤本务实,敢为人先改革开放以来,嘉兴人抓住机遇,艰苦创业,村镇企业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嘉兴商品远销海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嘉兴制造业面对不确定的挑战和机遇时,他们大胆革新,引进先进技术,率先打响转型升级之战,在毛衫纺织、紧固件制造、箱包、皮草、集成吊顶、光伏和家电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2.1.2深化改革,创新求变嘉兴一直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前列。改革的国家经济建设、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浙江省成为国家政策先行先试的重要试点省份,嘉兴在试点国家政策的同时,创新求变,不断在体制机制、政策革新、产业发展、社会治理方面作出新的贡献。
论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优缺点及影响
一、公允价值会计模式的优缺点及对企业影响
公允价值在资本保全方面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因为资本是企业的实物生产能力或经营能力获取得这些能力所需要的资金或资源,很明显,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耗费这些能力,同时为了进行再生产又必须购回这些能力,只有这样简单再生产才能维持,扩大再生产才有基础,由此可见回购能力的计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公允价值计量下,不管是何时耗费的生产能力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计算,则计算出的余额即使在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也可在现时情况下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就使得企业的实物资本得到了保全,企业的生产将在正常状态下进行。但随着金融危机的愈演愈烈,公允价值也饱受争议,原因在于有一些种类的资产已经没有市场可以作为计量参考了,出于会计谨慎性原则,一些企业不得不计提了巨额的资产减值,这些天文数字的“账面价值”扭曲了投资者心理,使得市场陷入了恐慌,另一方面,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编制的财务报表,主观性过强,再加上各种数据波动幅度大,市场也在频繁的变动,这就导致了一些数据不容易取得,并且统计口径也存在着差异,造成了投资者和市场分析人士无法对数据进行比较,容易导致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控,使得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给管理层的决策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其次,在新的会计准则中规定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公允价值变动较大将给企业当期的利润状况带来很大的波动,这对于资本市场还欠完善,利润操纵现象严重的企业来说,大量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将会加剧问题的严重性,特别是对持有金融工具的企业而言,采用公允价值计量需要对金融工具的市场价格进行重新估计,还要确认由于价格波动所引起的未实现利得或损失,这会导致企业利润激烈的波动,加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增加了金融风险。另外,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将给评价经营人员当期的业绩带来困扰,因为,金融工具的价格变动不是本公司经营人员所能控制的,它往往受外部经济这个大环境的影响。
二、建立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相结合的全新会计计量模
式是趋利除弊的必然选择通过对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都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单纯以历史成本计量,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不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正确的决策。单纯以公允价值计量,不仅会造成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同时也会扰乱尚不成熟的市场体系,影响国内资本市场的竞争能力。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期,资本市场还处于弱势,金融市场也处于发展初期规模较小,因此,即使历史成本与公允价值存在不一致,但会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并存状态。我国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采用历史成本。”这实际上是在强调历史成本在我国会计计量属性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说明我国在坚持以历史成本计量基础的前提下,引入了公允价值及其他会计计量。至此就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成本为主,公允价值为辅的全新会计计量模式。首先,历史成本最大的缺点就是缺乏相关性,而公允价值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很大层面打破了历史成本缺乏相关性的局限性,使得资产的会计计量既有可靠的历史数据,又不脱离市场,真正做到了直接客观的反映企业资产的价值。其次,公允价值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获取性,以及获取方法的难量化性,而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以及可验证性,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对于一些缺乏完善市场的资产和负债,难以通过市场获取资产完备信息的困难,减少了估值技术夸大的影响,使得金融体系变得更加完善和稳定,更加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需要。最后,两种会计计量模式相结合后,使得会计反映方式由原来的单账户反映方式转变成了现在的双账户放映方式,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反映资产的减值,而且可以反映资产的增值,使得企业的经营者更加全面。细致的了解企业资产的价值,做出合理的决策,同时也使得经营者从单纯的以利润为中心的怪圈中跳出来,转变为以提升企业的市场价值为中心,立足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综上所述,伴随着资本市场的活跃和科技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环境的进一步改善,这种新的会计计量方式将日益显示出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也必定会进一步提高和改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系统的质量,进一步维护投资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促进资本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促进企业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更加有效的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潜在经济机会,融入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
本文作者:高蓉工作单位:巴陵石化公司物装部财务室
大理圣源寺历史文化价值及保护
大理圣源寺又名“圣元寺”,是大理地区早期佛教寺院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号称“佛都”,有“大理第一寺”的美称。圣源寺(东经100°06′,北纬25°50′,海拔2028m)位于云南省大理市大理古城北20km,喜洲镇庆洞村西,苍山五台峰东麓。现存寺院为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重修,整座建筑坐西朝东,按中轴线布局,自山门进入依次为过厅、南北厢房和大殿。大理市人民政府1985年公布其为大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源寺因曾经保存《白国因由》一书的雕版,以及正殿格子门上以观音十八化为题材的精美浮雕而远近闻名。现今,殿廊左右墙壁上还留有清光绪年间手书《白国因由》和《阿育王传》的墨迹。然而,现存圣源寺受自然灾害和人为损毁严重,亟待保护。
一、圣源寺溯源
圣源寺始建于隋末唐初,曾有“殿阁庵堂数十所”[1]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宗教建筑群。唐贞观年间,观音大士在此显圣,助南诏蒙氏建国,于是蒙氏重修圣源寺。至宋朝,真宗年间,大理国段氏重修;炎宗①年间,平国公高顺贞复建。元朝,元帅杨智重修。迨明时,杨黼、李元阳等都曾对圣源寺重修、扩建。明末水患曾严重毁坏了寺院,以致偌大的圣源寺只剩下前殿后塔昭示古迹,直到明末,才有鸡足山圣峰寺和雅禅师之徒彻空和尚成为圣源寺住持,修复寺院。清康熙年间,住持中也大师带领大龄、惺机、含弘、阔周等弟子在殿后开辟新址,又“改创堂殿,左为楼,右为禅室,右辟一所,改钟楼为观音阁,左右禅室称之,前建三教殿……(中略)为祠坛三楹于殿阁之间”[1]。中也大师圆寂后,大龄等弟子“庚午冬建过道,壬申年盖大门”[1],此举是对圣源寺的大规模恢复、改建,整个寺院也由原来的坐北朝南改为坐西朝东。七年后(即1706年),住持寂裕将中的观音十八化部分内容刊刻于大殿隔扇门上。其后,咸丰丙辰(1856年)、同治庚午(1870年),圣源寺两度遭遇兵燹,“千百年古迹竟成焦土”[2]。光绪壬午(1882年)后又经十余年,终将寺院修复,形成圣源寺如今的格局形式。民国时期,对圣源寺的修复工程主要有两次,分别于民国七年(1918年)、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留下《重塑圣源圣像并修殿阁廊庑募引》和《重修圣源寺记》两通碑刻。时期,圣源寺曾遭到严重损毁,寺内供奉的佛像皆被破坏,大殿隔扇门上所雕刻的《白国因由》也被刮掉,现在只能依稀看到一些模糊的轮廓,唯殿廊顶上的精美彩绘得以幸存。殿廊两侧墙壁上光绪癸未年(1883年)所留《白国因由》和《阿育王传》的墨迹,曾被石灰涂抹掩盖,直至1999年,圣源寺现任住持演圣法师对圣源寺进行抢救性修复,在冲洗墙壁时,才让这些字迹得以重见天日。距圣源寺南侧约15米有观音阁,为明代建筑②。这里原是圣源寺的钟楼,坐西朝东,明末水患后,圣源寺主体建筑被严重损毁,钟楼得以留存。清康熙年间,中也禅师重修圣源寺,将其改为观音阁。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清军从苍山花甸坝攻打杜文秀政权,双方在这里发生了一场激战,圣源寺被焚毁,独有观音阁幸存下来。此阁为重檐歇山顶木结构亭阁式建筑,是大理地区现存古代建筑中年代较早的一处,对于研究白族建筑有一定的价值。云南省人民政府1987年将观音阁公布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圣源寺北侧隔墙有“神都”,为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其建筑亦为坐西向东,按中轴线布局,自东向西依次为照壁、大门、过厅、南北厢房、大殿。神都中所供奉最高神癨为“五百神王”,名叫段宗榜,他统率着周围71个村庄的本主。相传他不仅是南诏清平官,曾因奉南诏国王劝丰佑的派遣,应缅甸王国的请求,率兵打败了入侵的狮子国部队,被南诏封为十八功臣之一,同时还是大理国王族段氏的远祖。神都是是苍洱地区较为典型且名气较高的白族本主庙,民间称之为“建国神宫”或“中央皇帝庙”。
二、圣源寺历史文化价值
(一)圣源寺与《白国因由》
《白国因由》是一部记述大理古代历史与观音神话传说的故事集。前述白国因由,后分18段,记述观音化为梵僧降状罗刹,金齿龙泉寺下易罗丛村茉莉与黄龙生九子,授记细奴罗立国称王,救助阁罗凤击败唐朝李宓军,帮助段思平建大理国,并讲经说法,以佛教淳化大理风俗民情等内容。末段为寂裕的后记,简述其缘起。这部神话传说式的故事集,将蒙、段两氏开国神话予以佛教化,从中亦可了解大理受佛教影响极深。这部著作的作者与创作年代均不详。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圣源寺住持寂裕将《白国因由》做成雕版刻本,并将其中观音十八化的部分内容刊刻于圣源寺大殿隔扇门之上。1957年2月,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研究委员会曾用原存圣元寺之版片重印,原版片毁于“”之中。1984年,大理州图书馆曾根据原本重排,印成线装本。1998年10月,又收入《南诏大理历史文化丛书》由巴蜀书社出版,成为如今通行的版本。在大理地区,这并非第一部以佛教故事讲述建国历史的著作。《南诏图传》(创作时间约为公元898年①),是大理地区现存最早将观音融入到建国历史中的作品。它对其后云南地区的方志著述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至今盛行于云南,尤其是大理地区的观音传说皆滥觞于此。元末明初成书的《白古通记》,记述了从观音伏罗刹到阿育王与白国渊源,再到南诏时观音显圣七化助南诏建国,三灵白帝育大理开国皇帝段思平的历史,使得这种将封建王权与佛教的观音相结合的表述模式不仅得到了继承,还有所发展。这部“通过编纂白子国谱系,载述南诏大理至明初史事及传说,为白族展现了古代大理地区辉煌的历史和一个可以与汉文化相颉颃的儒佛交融的神奇世界”[3]的《白古通记》,它给处于朝代更替的动荡时期的白族先民以精神慰藉,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及至《白国因由》,学者侯冲曾将它作为“白古通”系小说,对其内容进行了考证。笔者认为,《白国因由》虽然成书较晚,佛教意味较重,甚至在表述历史时也多为佛教传说,但这部书将清康熙以前所有的史料、传说杂糅在一起,并将它们都依附于当地佛教信仰的最高神癨———观音,终于形成“观音十八化”②。南诏大理国的王权通过“佛教的阿育王与观音、土著的女神与山神,以及中国官方文献描述西南时所记载的重要人物”[4]混合组成一种“怪诞的系谱关系”[4],它“在某种程度上也有传达史实的功能……是我们理解云南施行佛教意识形态内容及状况的重要材料”[5]。如今,在圣源寺正殿的墙壁上,我们有幸依旧能看到这样神奇的组合———除了为人熟知的刊刻于大殿隔扇的《白国因由》及殿廊顶上的彩绘,还有那两面墙壁留存的墨书,南墙的下阙来自于《白国因由》的序跋,北墙的上阕虽不能完全辨认,但依稀可以看到“阿育王”、“释迦佛”等字迹。《白国因由》所载的观音幻化故事,一直与南诏、大理的开国历史联系在一起。它所保存的古老传说神话,对了解和研究大理地区民族、宗教、文学、历史,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而《白国因由》出现并仅存于圣源寺并非巧合。因为圣源寺所处的喜洲地区文化历史悠久,那里不仅是传说中白国国王张氏、大理段氏、大中国高氏的故里,也是南诏国统一后使用的第二座都城。同时,那里也被认为是《白国因由》一脉承袭的《白古通记》的创作地[6]。据张锡禄考察,圣源寺及观音阁皆为密宗寺院,且圣源寺内原有大理地区密教十方坛之一的观音坛[7],足见圣源寺在大理地区佛教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如今,圣源寺观音阁所供奉“观音老爹”,白眉长须,面含笑意,和蔼可亲。“从造像风格来论,他已经完全摆脱了梵僧观音那副苦行僧的模样,也冲破了阿嵯耶观音之神圣化和概念化的手法。观音老爹造像富于写实,充满世俗的生活气息,并极受民众信仰和崇拜”[8]。由此亦略可窥知大理地区佛教的一个特征:它不仅曾经代表了南诏大理国的王权特点,并且也已和苍洱之间的世俗文化融为一体。
初中历史教育新价值观研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与人类不断进步,百姓教育价值趋向更加走向以实行个人价值为主,于此种趋势状况下,初中历史教育追求价值中亦逐步转为人文本质、终身教育、个性教育。历史教育新价值观的产生对初中历史教学方案提出更高要求。本文主要以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新价值观作为导向,来分析初中历史教学的整个基本层次发展趋势与新变化,将更新陈旧教学方式为初中历史教育教学方针,探寻科学化的历史教学目标,为自身于未来历史教学实践做好准备。
一、怎样进一步改革初中历史新价值观教学
实现新价值观教育形式的主要途径为教学活动,高效的教学方案为实现新型价值观教育根本保障,在新型价值观的初中历史教育理念下,为教学方案进一步提出相应的要求,从而促使目前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进一步改善。主要是从初中历史教师备课中进行初步改善,内容如下:备课准备工作。初中历史教师需实时按照课程目标予以备课,在备课时,教师需专心思考,怎样将学生价值观、情感、态度培养及学生探究式与自主学习与学习方法合理化的融入于教师的教学备课中。比如,在学习时,内容有维新思想的特点、内容、失败因素及意义,可对以上内容进行以下设计:通过对梁启超、康有为的维新运动与新思想的探究中,锻炼学生应用唯物主义角度探究历史现象的学习能力。对进行科学化评估,对历史发展进程曲折与趋势必要性分析,锻炼学生评估历史事件学习能力。在新型的初中历史教育价值观下,教师备课时,需要更加强调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之间关系。
二、历史教育新型价值观下的初中历史教学
历史课堂教学已成为中学历史教育实践的主要环节,是为实现新价值观初中历史教育的目的,教学目标随着新型价值观的改革,课堂教学内容亦随之相应的变化。1.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的情感、态度。于此种目标指导下,初中历史教学中需以育人为最终目的,培养初中学生热爱中华与祖国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的思想,对国家社会与民族有高度责任感与使命感,善待生命、以人为本,社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新型价值观,优良的人格,重视科学精神。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具备优良的思想与广博的知识,并且具备感染学生的能力,初中历史教师亦可于课堂中借助多媒体技术展示历史中的文物图片,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观。例如,播放南京大屠杀等视频或者影视资料,从而加深对日本主义侵略本质的认识,进而增加学生的愤慨之情。2.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的历史作业。历史作业为历史教师按照教学目标,评估自身教学作用与学生学习状况而设计的一种教学实践环节。主要方法是预习作业,初中历史新型价值的产生与课程目标改革,促使预习作业教学方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例如,安排部分学生家里具有上网的条件或者喜爱上网的同学,可在网上收集与查看和课题相关的历史资料;以上具体历史课堂活动主要依据学生的不同爱好进行。因此,初中历史教师需提前按照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设计与课程相关的题目,从而能够让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去思想与处理,进而可协助学生初步对课文了解。3.初中历史新型价值观教学下教学思想。传统教学理念,主要是教师处于主体,而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于当前新价值观教学下,逐渐转为学生自主的一种探究学习理念。例如,教师在阐述有关春秋战国期的百家争鸣时,可以先让学生进行10分钟阅读;阅读后,安排学生进行探析各家各派的思想,并要求学生将该课文的主要人物、时期、主要观点、学派,使用表格方式列举出来。再随机抽出几名学生于讲台上写出已整理的表格,教师并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述与分析。课后,教师将全班学生列举出的表格收集,仔细评阅后;再将具体状况反馈于学生。如此一来,学生于初中历史教师指导下进行列表、讨论,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三、结束语
政党价值观形成的历史条件
政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孤立的,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社会历史条件是最基础的条件。本文拟从社会经济条件、政党的阶级基础和政治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此作一探讨。
一根据唯物史观的原理,价值观的历史发展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历史发展的观念表现,物质生产及其赖以进行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为价值观提供了最根本的基础。社会经济形态的变化必定会反映出价值观的变化。
首先,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经济形态决定着政党价值观的性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唯物史观的一条基本原理。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政党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需要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表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经济状况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政党及其价值观是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状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人类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来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不可能产生现代意义上的政党,也就更不可能出现政党价值观。政党及其价值观是近现代社会的产物。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只有在政治权力能够成为一种可以用来实现某种利益的力量,商品经济生产的自由平等原则渗透到了政治领域时,政党现象才有可能产生。[1]当人类历史发展到近代社会,社会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状况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政党和政党价值观才得以产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党及其价值观的产生与经济发展的阶段和水平密切相关,社会物质生产和经济条件的发展为政党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根本性前提和基础。作为特定阶级或政治集团意识理论化、系统化的政党价值观,自然反映并受制于特定社会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状况。“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2](P•611)举例来说,诞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土壤之上,凭着一股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的进取精神,为维护资产阶级利益而奋斗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政党,这些它们产生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和经济状态就决定了其价值观必然体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需要,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
社会化大生产大大普及、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成熟阶段不仅决定了无产阶级的产生成为历史的必然,同时也决定了它们的价值观必然体现无产阶级性质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这就表明,政党价值观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基础之上形成的。从现实情况来看,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社会经济条件,从而产生了不同性质的政党和政党价值观。在美国,发达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经济模式孕育了共和党和两大资产阶级政党,它们的价值观也都包含着“民主”、“自由”等资产阶级性质和元素;在德国,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时也唤起了民众的环保意识,于是德国绿党应运而生,其价值观也相应地是重视环保的生态主义。这些例子,说的是社会经济条件对政党价值观的决定性作用。在政党价值观中,必然包含着政党在经济方面的主张。对于任何政党和政党价值观而言,其经济主张都是在特定的经济条件基础上提出来的,都是以社会的物质生产水平和经济发展状况为根据。比如,在瑞典长期执政的社会一贯主张“民主社会主义”和“在自由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人民之间的伙伴关系”,并全面推行和强化社会改良与社会福利措施,这实际上是依据瑞典的经济条件尤其是经济模式而提出的。只有如此,才能使政党价值观符合经济发展状况和要求,符合民众的经济利益和需要,政党才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相反,如果政党的经济主张和价值观脱离了社会经济条件,政党就不能代表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而最终走向失败。这是社会经济条件对政党价值观具有决定性影响的重要表现。
其次,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决定着政党价值观的变化与更新。任何社会的经济条件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社会经济条件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比如劳动者的素质、生产工具的应用、经济政策的实施以及外来经济因素的影响等。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总体经济形势是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要求。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科技革命的进行尤其是先进生产技术的广泛应用,世界上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状况处于急速的发展变化之中。实践证明,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会引起政党价值观的变化与更新。如前所述,政党的价值观具有社会历史性。这就决定了,政党价值观不仅是在一定的历史经济条件下产生,而且会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与更新。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条件都有特定的表现和反映,处于特定时代(阶段或时期)的政党都会面临着特定的任务和使命。相应地,政党价值观必然与这些特定时代的特定任务和使命联系在一起。形势和任务变了,政党价值观也会随之变化。只有不断调整、更新政党价值观,政党及其价值观才能不断适应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要求,从而稳固自己的经济基础。从政党实践来看,因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引起政党价值观变化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商品、技术、信息,尤其是资本在全球市场自由流动,世界各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如商品、资本流动加快,各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度增强,局部的危机很可能产生一种一损皆损的连锁反应。针对以上情况,西欧各国政党积极调整价值观,寻求对策:在德国,施罗德的“新中间主义”更多考虑到德国工会传统势力较为强大的现实特点,在谨慎吸收新自由主义的若干做法的同时特别注重维护社会公正和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以避免与工会势力发生直接冲突;在英国,布莱尔的“第三条道路”从英国保守党连续执政十多年、保守主义经济政策根深蒂固的实际出发,主张重新界定政府、市场和个人的作用,通过政府、企业、个人的共同参与,建立一个更加公开、公正和繁荣的社会,因此在经济社会领域接纳了较多的新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的东西,以便赢得选民的认可和支持;在法国,若斯潘的“新社会主义”则继承了法国社会党的独特传统,并顾及到左翼执政联盟内共产党、绿党等左翼激进政党的政治主张,提出“要市场经济,不要市场社会”的口号,并呼吁对经济全球化进行必要的调控。这样的例子还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综上可见,政党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无不与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变化着的社会经济条件密切相关。这是我们探讨政党价值观时必须注意的问题。
二政党是代表特定阶级、阶层利益和愿望的政治组织,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特性。在社会政治状况中,阶级基础成为最重要的方面。政党价值观作为政党所代表的那部分阶级意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形式,自然受到阶级基础的制约。阶级基础是影响政党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另一根本因素。其一,有什么样的阶级基础,就会形成什么样的价值观。比如,资产阶级各政党是以大大小小的资产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由此形成了反映资产阶级思想观念的各种价值观,如自由主义、保守主义、法西斯主义、国家主义等。资产阶级政党尽管有形形色色的派别,但其价值观根本上是资产阶级性质的,目的是巩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试图把政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永远维护资产阶级或不同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资产阶级政党标榜的“自由、平等、博爱”,宣扬所谓的“自由、民主、人权”,声称代表着全人类的价值观,但具有明显的虚假性和局限性。比如,资产阶级政党标榜的“民主”的价值观绝非普通民众的真正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虚假的民主,其实质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实行专政。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援引马克思主义教导工人的话说:“一分钟也不要忘记这种‘民主’的资产阶级性质,忘记它是有历史条件的和有历史局限性的,不要‘迷信’‘国家’,不要忘记,不仅在君主制度下,就是在最民主的共和制度下,国家也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资产阶级不得不伪善地把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专政,是剥削者对劳动群众的专政的(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说成‘全民政权’或者一般民主,纯粹民主。”[3]
历史条件党的价值追求挑战及应对
摘要: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对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我党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诸多挑战,如改革开放的艰巨性、长期性,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的负面现象,西方的“价值渗透”,党内的不良现象或倾向等。基于此,我党应重视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引导,加强党内法治建设,重视完善党的选贤任能制度,营造良好的党内民主氛围和环境,以真正实现党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价值追求;挑战;应对
中国共产党的价值追求、实践活动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为了人民的解放和幸福服务的使命和责任。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党的价值追求必须立足的现实。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表现为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我党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党政治生活的主题和基本的价值追求。
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的意蕴
一个政党的价值追求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是“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对政治世界的认识所形成的观念,包含人们对某种政治系统及与其相关的政治活动的规范的看待、评价,还包括由此形而成的政治主体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的选择规范”[1]。政党的价值追求直接影响着政治行为主体的政治信念、信仰、立场及行为。政党的价值追求具有一定的阶级性和民族性,也具有相对稳定性,但它终会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政治文明的推进而不断演变。“党的根本性的建设是党的政治建设,也控制着党的建设的方向及效果。”[2]党的政治建设蕴含党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与党的历代领导集体一样,十分重视党的政治建设。许多新的思想、观点及理论被逐渐提出,充分反映出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在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党的政治建设是根本性建设,要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始终不忘党的价值追求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关键。新时代党的性质和宗旨即“为人民服务”始终不变,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始终不变,这是党的根本价值追求。我国发展进入新时代,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一系列新矛盾、新困境、新挑战也随之显露出来。中国共产党应该如何做到:不忘初心和使命,从容应对国内外所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这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党的价值追求必然面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价值追求面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