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育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2:57:47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教育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教育

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

【正文】

中图分类号:A841.69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287(2000)05-0021-04

历史教育,从来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人类走向文明紧密相联的一种永恒的教育课题。的历史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的,有着既不同于传统历史教育思想,又不同于西方历史教育的特征,它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学习和研究的历史教育思想和实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需要。

人类历史进入阶级社会之后,统治阶级就把历史教育作为培养训练本阶级的继承人以巩固其统治地位的重要手段。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历史教育。秦朝至汉朝初年,就设立了“掌通古今”的“博士”官。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博士专掌儒家经学传授,把孔子修的《春秋》和专门解说《春秋》的“三传”(即《春秋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等史书奉为儒家主要经典之一,列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学校的必修课。唐朝时,史学和历史教学空前繁盛。廿四史中,有1/3成书于唐朝前期。“鉴古知今”,“循古训”,在中国士大夫中一直奉为公理。纵观中国古代历史教育的内容,是儒家学说的附庸。历史教育的目标,完全是培养忠于封建统治者的人才。

查看全文

高中历史教育考虑

随着历史学科教育理论的深入研究,中学历史教材编纂的改革,特别是高考改革力度的加大,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如何跟上这种形势,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课题。笔者就此谈一点拙见,求教于广大读者。

一、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特点及现状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义务教育及大学阶段的历史教育而言,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有其独到的特点,其基本特征是:(一)教学目标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目标主要是为高校输送合格的有培养前途的人材,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一定劳动技能、一定思想道德素养的合格的劳动者;(二)教育对象不同。高中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知识;思想活跃,很少保守;善于思索,提出质疑;接触多种传媒,信息较为广泛;具有相当程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不满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是什么,还要追根溯源,弄清为什么。(三)教育层次不同。高中阶段的教育,界于初中教育与大学教育两个层次之间,肩负着既普及又提高的双重任务。从传授历史知识的角度说,是初中所学知识的扩展和加深;从培养能力的角度看,是运用历史教材的知识结构及其蕴含的思维能力要求,开拓和培养较高层次的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四)师资力量不同。从全国大多数地区来看,从事高中历史教学的教师大多大学本科毕业,文化水平较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有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这为搞好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提供了先决条件。当前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面临着“挑战和机遇”,关键是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历史教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从全国各省市的情况看,相当多数的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有力地促进了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当前也较普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是:仍然没有摆脱传统教学观念和指导思想的束缚,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教材中有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天然合理”;初高中两个阶段的历史教学脱节,初中学生的历史基础知识薄弱,需要在高中阶段(特别是高三)花费很大的功夫和气力进行补课,增加了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难度;对教学大纲和教材中的历史理论、历史概念,在教学中没有予以充分的注意,使之成为教学中极为薄弱的环节;对考试的研究,热衷于收集所谓“信息”,没有从研究考试入手,研究教学,缺乏相应的对策,造成了历史教学在高考面前苍白无力;从教师的方面说,缺乏继续教育,较深层次的专业理论知识准备不足,缺少对当今史学研究新成果的消化吸收,知识老化陈旧。

二、对高中阶段历史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改变历史教学滞后的被动局面,笔者认为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应着重抓好如下五个环节:

查看全文

泛政治化历史教育影响

从武汉大学的“樱花国耻之争”到全民抵制家乐福事件,这两个片段式的缩影不是中国社会的完整写照,但是的确具有充分的象征意义。它们都说明了:社会中的一些偶发事件被赋予了广泛的政治色彩。很多人在政治过敏症的状况下,把经济、科学、教育、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本来与政治毫不相关或有些许联系的言论、行为都人为地引入政治生活中,以政治的逻辑和框架来包涵社会现象。这个普遍现象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典型的倾向,有学人称之为社会的泛政治化。不难看出,两次事件的发生都受历史或者历史思维的影响。历史教育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种潜在而持久的。社会事件的参与者中,有许多还是在校学生、学者以及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可见,历史教育中的泛政治化因素是形成社会群体实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图就此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剖析当前历史教育的泛政治化对社会管理的影响。

一、社会泛政治化思潮

社会的泛政治化属于政治社会化的范畴,政治社会化的行为本身在整合国家认同、贯彻政治决策和维系社会的稳定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泛政治化非政治社会化,只是政治社会化的一个结果。我们可以把社会的泛政治化作为政治社会化的谱系下的结果而独立于社会政治化之外。社会泛政治化从历史的角度看,它在政权更迭之际起着推助政治嬗变和影响社会成员对政治制度认可的作用,但是它也容易束缚非主流思想,压制社会活力,不利于社会的政治发展,造成人们对社会问题不能做出实质的理解和处理,使社会功能难以正常发挥,甚至带来政治冷漠。

二、历史教育泛政治化的现实表现

在一些同志的思维定势中历史教育重政治而轻历史,把历史教育混同于政治问题。有学者就认为,“历史教育就是把一定历史事实真实地还原出来,从历史中学到知识与教训”;著名教育学者孙喜亭先生也指出,历史教育的实质是形成学生一定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即一个人的社会特质。在这类界说中,都把“人生观”放在了“历史教育”内容的最后位置上,从而判定历史教育不是“事实”最主要、至少也可说不是其最重要的内容。“历史教育”主要是“育政”而非“育史”。这种认识,实际上也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教育的一种共同误解,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上述认识反映到历史教育的实践中,就出现了有人早已尖锐批评过的“历史教育完全政治化的倾向”。建国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不时被送上政治运动的舞台,以致“历史教育”经常被“窄化”为政治教育甚至是政治运动,从而忽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在日常社会生活和学校历史教育过程中,人们也往往持一种政治的立场和尺度来认识道德问题,把一些本来纯属历史教育与评价的事情,当作政治问题来解决。或者干脆从功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当成其政治上晋升的手段。历史教育泛政治化,丧失了历史在本体意义上的独立价值和真实经验。首先,它伤害了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教育。由于泛政治化取向,使得在具体实施历史教育时,人们对政治问题过分敏感而对事实问题却麻木不仁,不能正确地看待事情的本质。德育工作关注的焦点仅是如何适应政治形势的变化,而不是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整个社会因此形成一种对于道德问题的普遍“麻木”现象,人们对于各种不理智现象普遍采取一种熟视无睹的态度。这就很不利于形成一种现代生活所必需的国民基础思想环境。其次,历史教育泛政治化,也影响了政治思想工作的顺利开展。政治是一个带有很强权威性的领域,使得人们无法对它掉以轻心。而当政治影响全面地向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的渗透时,出于对切身利益的关注与忧虑,人们就会十分敏感和谨慎地对待政治问题。建国以来的历次政治运动,无不波及到千千万万的普通群众。在历次政治运动中,总有一些人假借政治之名而行其恶,这都使人对政治问题普遍产生了逆反心理。时至今日,老一代中仍有不少人是“谈政色变”,年轻一代则普遍缺乏真正的政治热忱和积极的参与意识。这就使社会和学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困难重重,这些状况与历史教育的过分政治化有着直接关系。

三、泛政治化史学教育对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育总结模板

作为年青教员,能仔细制订方案,注重研讨中学教育理论,仔细备课和教育,积极参与科组运动和备课组运动,上好公开课和均衡课,并能常常听各教师的课,从中汲取教育经历,扬长避短,进步本人的教育的营业程度。每节课都以最佳的精力形态站在教坛,初中历史教学总结以和善、轻松、仔细的形象去面临学生。依照「初中前史新课程规范」进行施教,让学生把握好科学常识。还留意以德为本,连系实际生涯中的景象层层善诱,多方面、多角度去培育实际优越的人品和崇高的人格。

教育是喜欢苦衷业,为培育高本质的下一代,自己时辰从实际身心安康,依据学生的特性特点去点拔指导,关于单个差生,应用课间屡次倾谈,鼓舞其确立准确的进修立场,积极面临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骄傲自大起劲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经过实际生涯中的模范,让学生树立盲目地从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去开展本人的观念,树立高尚弘远的幻想。

作为教初二前史课的教师,清楚本人对教材的陌生,故在课前做到仔细备课,多方面去汇集相关进行材料。为进步每节课的进行结果,教育质量,自己除注重研讨教材,掌握好根底、重点难点外,还采用多媒体教育,如:投初中历史教学总结影、幻灯、漫画、灌音等多样方式。经过培育学生进修政治的兴致,调动学生进修的积极性、自动性,进步教室的教育质量,按时完成教育义务。

经过一学期起劲,能制订好温习方案,并能仔细备好温习课,培育好尖子生,进步中等生,协助差生。但因为本学期讲课工夫较短,温习内容较多,温习比初中历史教学总结拟匆促,还觉察很大一局部学生承受才能较差,进修盲目性不高。加上自己对教材陌生,还要到广州进修本科,无暇顾及六个班面积较广的差生,致使本学期教育成果未达所想。

在今后的教育任务中,要不时总结初中历史教学总结经历,力图进步本人的教育程度,还要多下功夫增强对单个差生的指点,置信一切问题都邑水到渠成,我也置信有耕作总会有收成!学科总结本学期,我顺应新期间教育任务的要求,仔细初中历史教学总结进修***总书记关于教育任务的讲话。从各方面严厉要求本人,积极向老教员讨教,连系本校的实践前提和学生的实践状况,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使教育任务有方案,有组织,有步调地展开。容身目前,放眼将来,为使往后的任务获得更大的提高,现对本学期教育任务作出总结,但愿能发扬长处,克制缺乏,总结查验经验,继往开来,以促进经验任务更上一层楼。

一、初中历史教学总结仔细备课,不单备学生并且备教材备教法,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践,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育办法,并对教育进程的顺序实时间布置都作了具体的记载,仔细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沛的预备,并制造各类利于吸引学生留意力的风趣教具,课后实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育跋文,并仔细按汇集每课书的常识要点,归初中历史教学总结结成集。

查看全文

历史审美教育论文

一、激发审美情趣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满足个体所需的一种积极的内在动力。只有诱导出学生的学习动机,他们才能够对所需的知识有乐趣。而审美教育更要在兴趣的前提条件下来实施,所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我们历史教师首先实施的一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一千次相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的发展。富有诗意的创造开始于美的幻想,美使知觉更加敏锐,更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我们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审美教育去感动学生,用那些具体而鲜明的美敲打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激发他们美的效应,促进知识学习和情操陶冶。比如,我们在教学中,自霍去病的那种“匈奴未灭,何以家还”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壮志雄心;“天下兴亡、匹无有责”的报国赤诚之心,到“甘愿为变法而喋血”的壮美情怀;特别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磨难,艰苦奋斗,不屈不挠建立起来的伟大新中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不朽篇章。伟大的历史仁人无不表现出来那种高尚而壮美的道德情操,这些都可以对学生进行最好的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从教材中寻找美的元素

教材的编者是根据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历史教学中要体现对学生的审美教育的功能”而选材的。因此,教材的每个章节知识点都潜移默化地体现着审美教育的内涵。我们在教学中要时刻把握审美教育教学,充分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中审美教育的资源,挖掘出那些蕴含在教材中的丰富审美教育的元素。历史记录着人类生活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瑰宝,比如“先河的诗经楚辞,汉魏之文苑、晋之清淡、南北朝以后之书画与雕刻、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戏曲,明清的小说,还有那些著名建筑与各种美术工艺品,历史学上各时代伟大与都雅之人物、事迹,无不于智育之中蕴含美育之元素。”那里就是美的所在,就是美的摇篮,就是美的宝库。我们教学中就是要把它挖掘出来,交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深深地感受着美的益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当然我们还可以根据教材教学的拓展,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为我们的审美教学服务。也可以开展历史知识竞赛、组织历史专题讲座、参观访问、观看历史题材的影视片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历史教学活动更加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德育、审美教育。

三、增添美的教学环境

营造优美的教学环境氛围会增添学生的审美教育程度,可以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贯穿到教学中来。没有审美的能力,或许那些野蛮贫穷而落后的原始的遗址废墟,在学生的眼里则成了毫无光彩,暗淡无光的东西。这就正像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所说的“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我们要挖掘那些教学中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事物。比如讲中国古代史时,将那些搜集到的古代文物遗址彩图展示给学生,那棱角分明的石器充满智慧;那精工雕琢的玉器光亮剔透;那古朴典雅的瓷器如冰如玉;那紫里透红的铜器折射着韧气;那红砖金瓦的建筑神圣壮观。学生立刻感悟到了其中优美的意境。我们还可以从网上寻找有关的图片打印出来给学生鉴赏。因为网络也是一座无穷的宝藏,它既能成为历史教师的好帮手了,更能让学生直观体会到历史中的美。

查看全文

历史教育专业自荐信

尊敬的校领导:

你好!

我叫XXX,是东北师大历史系教育专业2001届应届毕业生,同所有毕业生一样,我怀着一颗热切的心,企盼在毕业之前找到适合我发展的空间,企盼早日绽放自己的才华。

现代市场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贵校能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博浪击水,击节而进,必得益于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名即将踏入社会的学生,我坚信:只要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能证明你我的选择都是正确的。因为在我走过的人生旅途,已经学会了生活,学会了创新,学会了成功。

几载寒窗苦读,收获颇多。大学四年,我认真学习专业课并广泛阅读与专业知识有关的文史哲书籍。英语和计算机是21世纪的通行证,因而我也努力学习并一次性通过国家英语四级和国家英语六级考试,而且不断地提高英语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在计算机方面,大学二年级通过全国计算机二级考试,并掌握了基本的操作能力,能熟练运用OFFICE、POWERPOINT、AUTHORWARE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在学习之余,我还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培养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全国名校——师大附中的教育实习,使我更深地理解了为人师表的含义,掌握了作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教学技能。相信我,一定能胜任这太阳底下最神圣的事业!

查看全文

简析历史情景教育影响

论文摘要: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使受教育者懂得如何继承和扬弃?这些素质与意识的培养需要一种环境来促成它的生成和发展。历史情景教育对人的教育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例?对人更容易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景教育在历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实践中对受教育者身心产生深远的意义。

论文关键词:历史情境教育实践性客观性学术性

历史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作用。历史一学不仅记载和解释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和其规律性,还积淀着人类的知识和经验,承载着人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历史教育有助于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及观察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育部有关在全国高校设置历史学课程的规定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历史情景教育是一种直观性教育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某种特定的历史情景,使个体与其所依存的物理和社会文化历史情景相互作用,培养发展个体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其在探索历史真相的同时,能够在心理上产生情绪共鸣,提升受教育者的鉴别能力、决策水平、推理意识。之所以在教学中推广历史情景教育是由其自身的特性决定的。

首先,实践性与自我教育相统一

一般来说,现有的历史教育模式基本以教师灌输个人的研究成果、学术观点为主,学生仅仅以被动接受者的角色出现。这不仅扼杀了受教育者的创造性,而且助长了懒惰习气,.造成其思维僵化、死板,难以应对社会角色的转变。这值是历史工作者长期以来被称为“老古董”的症结所在。为此,《高等教育法》提出高等学校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再者,高等教育只有符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认知模式才能取得成效。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合理性、灵活性强,不满足于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现成答案,对事物有很强的置疑性,喜欢在不同的知识和实践领域进行思考,探究现象的本质及原因。

查看全文

党历史党员教育活动思考

第一次:是我党建设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党内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还严重地束缚全党,加上抗战以来发展的70余万新党员,绝大多数出身于农民和小资产阶级,缺乏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很容易受到错误思想和作风的侵蚀,影响了党的先进性的发挥。1941年5月,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标志着开始在党的高级干部中开展整风。1942年2月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报告,标志着以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为主要内容的整风运动在全党广泛展开。全党贯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通过阅读文件,联系个人思想和工作自我反省,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明辨了是非,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党性,改进了工作,实现了思想、政治、组织上的统一。1943年9月,整风转入党的高级干部讨论党的历史问题、总结经验的阶段。1945年4月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至此,历时4年的整风运动胜利结束。

是我党建设史上第一次全党范围的马克思主义教育活动,它端正了全党的思想路线,提高了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它创造了一种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对推动党员教育具有典型的示范作用。需要指出的是,在的审干阶段,由于对敌情估计,缺乏调查研究和分别对待,出现过“抢救运动”这样的极左错误。

第二次:整党使党的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得到有效的纠正,实现了党对解放战争和的领导

1946年7月全面内战爆发。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革命和生产积极性,我党于1947年7月决定在各根据地广泛开展。当时党的状况虽已有270万党员,但来不及开展大规模党员教育,党内存在较严重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为了实现党对战争和的领导,中央决定结合进行整党。整党的基本内容是:通过三查(查阶级、查思想、查作风)和三整(整顿组织、整顿思想、整顿作风),克服党内的非无产阶级思想影响和官僚主义作风,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整党的基本方针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以说服教育为主,惩前毖后,治病救人。整党的基本方法是:开门整党。在整党开始后,短时间内曾出现过“左“的偏向,中央很快发现,并及时对错误进行了纠正。各解放区的整党工作从1947年冬开始到1948年秋结束,取得了巨大成效。经过这次整党,在思想上,肃清了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组织上,使党的基层组织掌握在真正优秀的共产党员手中;在作风上,干部中的官僚主义和命令主义得到有效的纠正。

第三次:建国初期的整风整党,纯洁了党的组织,改进了党的作风,提高了党的战斗力

查看全文

国外思政教育历史考察

国外虽然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是对民众进行各种思想政治教育,以维护政权和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必然的、普遍的社会现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各国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作用有所不同;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渗透性,对于促进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对建设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对国内的思想政治教育非常重视。尽管美国没有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但它在公民教育、道德教育、情感教育、价值观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历史教育等名义下却从事了大量实质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1](P71)美国从独立战争至今,在2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其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非常复杂的发展、演变过程。美国独立战争时期,托马斯•潘恩、托乌斯•杰斐逊等通过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使人们树立独立自主的民族精神和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独立战争后,美国重点进行“美国化”教育和对外扩张的宣传,大力培养“新的民族感情”。1830年以后又不断涌现了“废奴主义思想”。南北战争结束以后,美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主要是宣扬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美德”,调和国内日益紧张的阶级矛盾;同时为其对外扩张提供借口。一战结束后,美国普遍推行“好公民”教育活动,对广大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在这些活动中,许多教育界人士提出反对把道德教育作为单独的科目,“强调教师的职责是培养举止端庄、助人为乐的人,而不仅是教一些美德”。[2]这种重“行”轻“知”的道德教育后来基本上成为美国道德教育的主流。二战爆发以来,美国加强了军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陆军把“宣传与教育”课程列入各部队每周训练计划之中,并在战争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进行改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政治教育逐渐形成科学理论。其中影响至今的理论主要有:价值澄清理论、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政治社会化理论等。第二“,更加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3]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渗入各种课程之中,而且渗入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中。至此,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基本形成,趋向稳定。

(二)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等方面。“美国政府对待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的政策是截然不同的,对后两者的政策比较宽松,但在政治教育方面却十分严格。”[1](P71)在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多严格的规定:“对资本主义及其优越性的教育、反共产主义教育、公民教育、国民精神教育这四个方面做到了一以贯之,毫不动摇,从不含糊。”[4]“特别是把美国的宪法和《独立宣言》作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最高经典进行传播和灌输”,[5]“大力宣扬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和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念”。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学德育教育研究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在当前教育问题也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人民的整体素质,对于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学习的一个关键阶段,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许多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要想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念,教师就需要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教学相结合,把德育教育贯穿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本来就结合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德育教育

一、研究背景

历史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历史学科包罗了浩瀚的历史事件、人文社会以及人物认知等,对于学生们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历史学科,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对于历史形成正确的认知,让学生能够以史为鉴,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感悟。而德育教育可以说是所有学科的教育本质,德育针对学生的政治、道德以及法律和心理健康进行教育,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高尚品质,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陶冶学生的情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教学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不仅利于学生的学习,还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意义

(1)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培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就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初中学生往往喜欢模仿一些优秀的人物,这一时期他们也会产生自己崇拜的偶像,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就需要让学生学好历史知识,了解相关的历史人物,对于英雄人物产生崇拜,从而使学生能够把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当作他们的偶像,学习这些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历史教育和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对于历史人物形成正确的认知。(2)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当前对于教师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还需要通过教学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德育教育就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全面发展,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深入的认知,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