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范文10篇

时间:2024-02-24 12:43:31

导语:这里是公务员之家根据多年的文秘经验,为你推荐的十篇历史教材范文,还可以咨询客服老师获取更多原创文章,欢迎参考。

历史教材

中学历史教材

一、内容方面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编写的教材是供生活在21世纪的青少年阅读的。回顾人类几千年的历史,他们从无数的事件和人物中最应当知道的是些什么呢?更进一步说,历史教材应当给他们一些什么样的智慧启发,帮助他们形成一种什么样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呢?

从根本意义上说,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标应当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历史,坚信人类历史是发展的、进步的,从而形成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一种积极向上、乐观进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人类美好未来而奋斗的人生观。20世纪物质文明有很大发展,但未免“物欲横流”,不少青年缺乏理想,这是一种世界现象,千万不可漠然视之。马克思主义者是革命的乐观主义者,坚信人类不管经历多少艰难曲折,最终必将走向共产主义。恩格斯曾经深刻地谈到人类历史的内容,要求把历史看做“人的启示”,而不是“神的启示”,“为了认识人类本质的伟大”,应当“了解人类在历史上的发展,了解人类一往直前的进步,了解人类对个人的非理性的一贯有把握的胜利,了解人类战胜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类同大自然进行的残酷而又顺利的斗争,直到具备自由的人的自觉,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1](p.650)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历史学家虽然与我们的世界观不同,但也对人类历史的未来充满信心。已故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写道:“就我说来,我依然是个乐观的人。刘易士·纳米尔爵士警告我,叫我远远避开计划和理想,奥克肖特教授告诉我,我们不是朝一个特色的目标进发,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别让人把船弄得摇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点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个原有的亲爱的T字形拐角,特罗弗·罗珀教授对准大嚷大叫的激进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则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写出历史,在这时候,我将展望这个在动乱中的世界,在阵阵剧痛中的世界,而且将借用一位伟大科学家(伽利略)的大家用得有些陈旧了的词句回答说:‘可是地球还是运行呀厂!’”[2](p.171)

以上谈的是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目的。下面接着要谈的是:根据这样的目的,我们应如何组织教材的内容呢?我想提出三条标准:

第一条是服务于时代要求的标准。

我们今天编写中学历史教材,应当立足于21世纪的现状,看一看挑选什么样的内容,才有益于广大的中学生。已故著名历史学家张荫麟在其《中国史纲》这部著名中国历史高中教科书的“自序”中说:“显然我们不能把全部中国的史实,细大不捐,应有尽有的写进去。姑勿论一个人,甚至一整个时代的史家没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检查的‘中国史百科全书’,而不是一部供人阅读的中国通史。”于是他提出“笔削”的五条标准,其中一条就是“现状渊源的标准(StandardofGeneticRelationwithPresentSituations)。他说:“我们的历史兴趣之一是要了解现状,是要追溯现状的由来,众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GeneticRelation)有深浅之不同,至少就我们所知是如此。按照这个标准,史事和‘现状’之‘发生学的关系’愈深则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详近略远为旨。”[3](自序)张荫麟的这种看法很有道理。可资参考。

查看全文

初中历史教材分析

摘要:本片主要从课文的四个方面论述了《大一统的汉朝》这一课,作为教师只有把握好整课的内容,才能将知识全面、完整的教授给学生;只有理清本课的逻辑,才能提取出主要内容;只有把握好先进的前沿基础,才能让学生汲取先进的思想;只要抓住重难点,才能有所取舍,功半事倍。

关键词:文景之治;汉武帝

一、主要内容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2课,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分为文景之治、汉武帝的大一统、东汉的统治这三节通过题目与小标题的对比,可以理解为刘邦建立的汉朝结束了楚汉之争,又可理解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就文景之治而言,文帝和景帝采取的政策有降低赋税,提倡节俭,以身作则,“以德化民”。汉武帝时期,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加强大一统的局面,打击封建割据势力,巩固郡县制的成果,加强中央政权,选贤任能,北击匈奴,开发西域交通,在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二、逻辑

本课的总抓手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文帝和景帝面对西汉初社会刚建立的时期,经济凋敝,田野荒凉的景象,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以及汉武帝面对诸侯分封割据的王国问题,都采取了合适的政策,从而推动了这些问题的解决。但是在西汉后期,朝廷腐败,土地兼并问题日益严重,在这种社会上层建筑的影响下,势必会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本课位于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主要包含秦汉两个王朝,通过写秦的短命以及汉朝在吸取秦的亡国教训的基础上从第11课至17课用大篇幅从农民起义、汉朝的建立、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多方面描述了一个由弱到强的大一统的汉王朝。本课题目为《大一统的汉朝》但是就题目而言可以分为两层含义:一是指汉高祖结束了楚汉之争,实现了国家在领土和政治方面的统一;另一方面的“一统”是指汉武帝实现的“大一统”其中最主要的是在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一,另外还包括度量衡的统一,边疆安定,政局稳定。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上层建筑的角度来阐释本课,在教材导入部分,通过刘邦和文武百官的对话,引出汉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出现过的第一个盛世。本课编辑的线索有两条:一是按照时间顺序和王朝发展的一般规律(由弱—强—弱)来进行,与本课的三个小标题紧密切合,汉初文帝景帝父子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受到战乱破坏的社会得到恢复为汉武帝在位时的各项政策得到强有力的支撑,而后进入到鼎盛时期,与公元9年,被王莽夺权,西汉灭亡,东汉建立。另一条是按照横向的线索进行的,主要涉及的内容有文帝、景帝以及汉武帝所采取的关注民生、廉政公明、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等。就文帝时期,文帝面对西汉初年残破的景象,采取了开源节流的方针政策,就开源方面:奖励耕作。就节流方面:提倡节俭。景帝时期,继承了文帝的政策,重视“以德化民”。武帝时期,分别从政治、思想、文化、军事等方面采取了措施,最终实现了大一统。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图片教学思索

初中历史教材中的教学图片是某一历史事件的反映和细节性的描述,历史图片能捕捉某一历史事件的典型细节,展现生动而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中历史教材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历史教科书中具有大量内容和形式丰富、颜色鲜艳的彩色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的展现能实现准确而生动地反映历史教学的内容。初中历史教材通过各种形式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了由文字型为主、图片型为辅的教材模式向文字图片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向转变。因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要求教师重视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明确历史图片的教学意义,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之上建立合理的历史图片的使用和发展的教学体系。

一、初中教材中历史图片在教学中的作用

初中教材中的历史图片不仅仅是是教材和历史教学中的辅助部分,也是初中历史教材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同时,它也对初中学生历史的学习带来了新颖而活泼的学习模式。

1.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教学活动努力为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模式、树立积极的学习态度,而枯燥的文字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也难以建立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历史事件,从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历史图片使教材表达生动形象,历史事件表现形式更为活泼灵动,并且能有效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好奇和学习兴趣,能促进学生建立有效的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初中的历史教学中,如果在教材文字表达以及教师解释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观察历史教学相关图片,就能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鲜明而形象的历史表象。例如,初中历史教材文字描述北京人的头部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突出,嘴巴前伸,牙齿粗大,与现代人有明显区别。"仅凭历史教材中的文字叙述和教师语言描述,不同的初中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结构的不同,将形成不同的北京人的头部形象。而历史教材中附上根据化石复原的北京人头部形象图,就为初中学生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北京人形象,从而为其理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3.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初中历史教材中的图片和文字叙述,通过教师的合理利用和组织,使学生形成了对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历史认识。通过对相应历史事件的学习,学生能在对相应事件的认识和学习中实现自身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通过对历史教材中的图片赏析,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查看全文

教材改革历史教学内容论文

一、理解归纳理性历史概念

历史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征的认识程度,是理解历史知识的起点,也是考查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内容。它分为史实概念和理性概念两大类,前者教材中一般有较详细的介绍,后者却大都没有系统的、完整的定义,而是寓于分散的历史知识的表述之中,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深层次理解和高度概括,促使其真正掌握要领。理解理性历史概念须把握四个方面的要素:①概念的外延,即量的属性;②概念的内涵,即质的属性;③概念的属种关系;④概念的定义。例如“民主革命”这一概念,外延包括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内涵指资产阶级革命的性质;属种关系上有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定义为:民主革命主要是反对封建地主阶级、封建专制制度的革命,在帝国主义统治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还同反帝联系在一起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此类问题很多,如专制主义、市场体系、政治格局、帝国主义等,理应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二、追根求源,理解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

任何历史事件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有其原因的,事物的原因反映着客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现行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和知识编排顺序等缘故,有的历史事件的原因分析得不够全面,如中国史的许多重大事件没有从国际大背景去分析,有的历史事件没有分析其原因,只是在事件发生前的一些历史现象的表述中有所隐含。对于这些教材分析不透或根本没有分析的原因,也必须视为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要在全面理解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善于使用“为什么”,把学生带入探究性的学习领域中。

原因的分析可依据具体的历史事件,首先确定是寻找根本原因与具体原因还是内因与外因。历史事件的根本原因和内因是导致事件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要看与该事件相关的根本矛盾。历史事件的具体原因和外因,是影响事件发生的诸客观因素,一般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外交等方面去寻找。其次再分析与该事件相关的历史内容。例如第二次工业革命,教材中只讲了过程和影响,那么它为什么能够产生呢?结合在此之前发生的历史事件可知,根本原因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在欧美各主要国家的确立和发展,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生产力。具体原因有:①政治上,进一步扫除了阻障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势力;②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殖民掠夺提供了大量物质条件;③科技文化上,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科技的不断进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④思想上,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思想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学生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认识就深刻了、全面了。

三、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

查看全文

历史新教材研究论文

1让引言巧妙登场

1.1在讲授新课时,把引言作为导语,结合引言,导入新课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许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引言是这样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课前提示就是以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1.2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下面的课文会启发你。”这段文字就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本课讲述的内容是汉朝的兴衰史。

1.3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特点和改革论文

人教版新编历史教材(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科书)已使用几年了,由于新教材的内容和编写方法变动较大,故至今仍有不少教师未能适应新教材的教学。应该说,新教材的操作问题,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新、旧版中学历史教材的对比

为了更方便理解历史新教材的结构和特色,我们不妨先把新旧版教材进行对比。版别旧版教材新版教材项目内容份量约13万字,内容较肤浅、较约42万字,内容较丰富、(总字数)空洞、单调、枯燥较生动有趣图画共112幅,所反映内容单调

,涉及面窄共314幅,内容涉及面广地图共32幅共84幅教材性质封闭型(强调教而把学生置于开拓型(把教和学结合起来

被动状态),把学生置于主动地位)能力培养培养能力的内容较少通过课文、练习、插图、提

示语、导言等培养学生的能

查看全文

挖掘利用历史教材审美因素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历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审美能力的途径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美育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美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美育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教学内容分类,寓美育于历史课教学之中、讲自然美,抒爱国情、讲社会美,立报国志、讲艺术美,激创作情、采用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注重审美教育的方法、通过系列活动,开辟历史美育教学第二课堂、有目的地设计开放性作业,组织交流活动,谈认识感想等,具体请详见。

一、历史教学中美育的作用

在历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因素,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积极地去感知美、理解美、评价美、发现美,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鉴赏美、创造美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具体来说历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有以下几点作用:

1、美育可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美育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历史教学审美教育活动中,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贴近生活的内容,引导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美的追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对美的追求;同时,使学生懂得学习历史知识是提高审美能力的前提,没有丰富历史知识的人,就很难理解人类所创造的文学、艺术、科学成就,对一部文学名著、一幅名画,一部电影,就会缺乏较高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插图认识和应用

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编排新颖,插图颇多,历史插图在现行历史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真可谓图文并茂.其内容包括地图、人物图、文物图、复原图、古迹图、遗址图、示意图等.这些插图不仅是对课文内容的补充,而且发挥了教材中文字所不能发挥的作用,并以形象生动,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丰富的历史信息.把复杂的历史现象表现在插图中,有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思维、分析、综合等方面能力.另外,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重文轻图”的思想倾向还很严重.因此,引导学生掌握图中学史的方法,培养学生正确识读图片,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有效地利用插图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是每位历史老师在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人结合自己十多年的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历史插图教学的一些浅显认识.

1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选择图片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之前应该精心的筛选教材图片,使之更好的为教学服务.历史教材图片多,其所反映的内容多种多样:一些图片反映的是教学重点,而一些图片反映的就不是重点,而是对教材内容的说明.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可能也没必要对每一幅图片进行详细的讲解、说明,而应根据教学内容的多少、图片所反映内容在教学中的重要程度来选择运用,否则就有可能冲淡文字内容的教学,也会导致完不成教学任务.对插图的选择我认为应遵循“据史读图”的原则.要根据插图对历史知识的讲解、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否有作用,来选择插图及插图教学方法.

2巧妙利用插图,激发学生的兴趣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即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是第一要素.有了兴趣,人的主观能动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取得好的成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改变以往的导入课题的传统手段,巧妙的利用插图,在第一时间里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例如讲述《张骞通西域》时,如果用直板的语言平铺直叙,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我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张骞出使西域壁画》,在学生欣赏的同时介绍壁画内容,然后提出问题:张骞为何要出使西域?历时多久?在途中他遭遇了哪些困难?最后他的初始目的达到了吗?如果没有,又起到了什么效果?这样就一下子就让学生产生求知欲望,把他们的情绪调动了起来,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新课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3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查看全文

历史教材插图选择的建议

网络上曾出现过这样一条热帖:“高中的历史课本,秦始皇、光武帝、诸葛亮、唐玄宗、颜真卿原来全是同一个人!有图有真相!囧!”。此帖广为流传,引起不少人关注。后有辟谣,并列出了图片的出处,据了解,这些画像一般都是取自《三才图会》(又名为《三才图说》),是明朝王圻及其儿子王思义撰写的百科式图录类书,书成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近400年。笔者查阅了《三才图会》,分别找到了上述人物的画像,对比之后可看出,网络上的插图为了追求效果,对五个人的画像均作了改动,把五人的胡子都改成了络腮胡,不过看衣着打扮,五个人还真是相似,看来《三才图会》的作者偷了懒。显然此事有炒作嫌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话题便慢慢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作为历史教师,笔者却不敢轻易忘却。历史是一门形式活泼、但本质严谨的学科。深入反思,历史教材中大部分插图运用得恰到好处,但也有部分插图使用有失慎重。下面就以华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为例,谈谈历史教材中插图选择应遵循的几点原则。

一插图数量、类型应均衡一般情况下,历史教材中的插图分为四大类。第一类为历史文物图,包括文物本身、复原模型;第二类为历史人物图,照片、画像;第三类为史事情节图,包括照片、名家画作、民间漫画、想象图;第四类为历史地图。在教材中,四类插图所占比例应合理,每课选择插图数量亦应合理。这四类插图的史料价值、助学价值各不相同。历史文物图史料价值较高,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事物与人物产生感性认识,有一定的助学价值;史事情节图因掺杂了后人的创作,史料价值次之,但助学价值较高,更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历史人物图与历史地图也都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建议增加一定数量的概括类或关系类图表,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一课,先后出现詹姆士一世、查理一世、查理二世、詹姆士二世四位历史人物,他们名字相似,但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并未作出明确说明,学生容易产生混乱,若能把四者关系用图表的形式列出,既简单明了,又便于掌握。

二紧紧围绕课文中的重点内容选取添加插图插图是为完成教学目标服务的,应有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而不是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插图选好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插图选不好,教学效果事倍功半。例如,“法国大革命”一节中“三个等级”漫画图,则十分形象地刻画了特权等级的作威作福和第三等级的不堪负重的形象,对于学生理解法国大革命前夕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大有裨益;而“早期的西方殖民扩张”一节中的“非洲黑人被卖为奴隶后,被迫从事超强度劳动”一图,表述的是四个黑人奴隶劳动的场景,从图中无法看出他们从事的是超强度劳动,图与注释并不相符,不能深刻揭露黑人奴隶的悲惨命运和三角贸易的罪恶,该插图没有实现其为教学主旨服务的功能。

三所选插图必须真实可靠并注明出处历史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教师们有义务把真实的历史呈现给学生,插图必须真实可靠,要像斟酌文字一样斟酌选择插图。历史学习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历史学习方法。辨别史料的真伪及价值更是其中重要内容之一。注明出处的插图有助于学生分辨该插图的史料价值,并养成全面、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而历史教科书却未完全做到这一点,部分插图没有任何说明。例如,“中世纪西欧社会”一节采用了6幅画作作为插图,但每幅插图都只有标题,没有出处,这就使学生无法准确判断插图的史料价值。即便是教科书编写者为了有助于学生形成空间概念而自编的插图亦应注明其为“编者想象图”这样。

四图片应具有代表性且比例适中、清晰度高往往同一历史题材,有许多不同版本的图像,甚至这些图像之间还会存在着许多明显差异,教材插图应选择那些认可度高的图片。历史人物有其特殊性。在照相机问世之前的漫长历史长河中,一些重要人物的形象都是通过画家的画笔保留下来的,且不说画家的技艺有高低之分,却无一例外的是画家都有其主观立场,喜好憎恶,这些立场与情感都会通过画作流露表达,因此出现我们今天看到的同一历史人物画像不同甚至差异明显。教科书应该选择哪一幅作为插图,是可以当做一个课题来研究的。另外,教材选用插图的比例一定要适中,不可过大或过小,太大显突兀,太小失严谨;图片清晰度要高,切忌模糊不清,清晰度高也是严谨的一种体现。例如:“非洲与美洲古文明”一节中“15世纪中叶印加人的生活场景”一图,场景宏大,色彩单一,画面模糊,细节基本无法看到,用在此只是多占空间,采用的价值不大。只有比例适中、清晰明了的插图才能发挥其教学价值。虽然在历史教材中的插图使用仍存在不足,但使用插图的作用与价值是不能抹杀的。希望今后教材插图的选择能让其价值最大化。

查看全文

历史新教材知识分析论文

1让引言巧妙登场

1.1在讲授新课时,把引言作为导语,结合引言,导入新课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许多是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的引言是这样的: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孔子备受尊崇,但在近代和现代,他却成为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怎样评价孔子?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会出现“百家争鸣”?这样的课前提示就是以准备好的设疑、悬念导入,教师在设计导语时可以适时采用。

1.2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作为教学提纲

新教材的课前提示揭示了本课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基本线索,本身就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它为教师准备好了本课的教授提纲。如:《中国历史》六年级上册第14课“大一统的汉朝”的课前提示是这样的:“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汉朝出现过第一个盛世局面。这个盛世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衰落的?下面的课文会启发你。”这段文字就提纲挈领地说明了本课讲述的内容是汉朝的兴衰史。

1.3在讲授新课时,可利用引言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查看全文